㈠ 為員工購買意外保險應入什麼科目
為員工購買意外保險應入:應付職工薪酬科目。購買保險的會計分錄:借:管理費用-保險費 貸:應付職工薪酬-保險費;借:應付職工薪酬 貸:銀行存款。
㈡ 公司為員工購置意外保險,求賬務處理方法。
借:管理費用——職工意外傷害險
貸:銀行存款/庫存現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六條的規定:除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險費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業保險費外,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商業保險費,不得扣除。
(2)企業給職工買意外險要攤銷嗎擴展閱讀:
保障項目:
折疊死亡給付:被保險人遭受意外傷害造成死亡時,保險人給付死亡保險金。死亡給付是意外險全部給付。
折疊殘廢給付:被保險人因遭受意外傷害造成殘廢時,保險人按殘疾程度大小分級給付殘廢保險金。殘疾給付是部分給付,最高以死亡給付為限。
折疊醫療給付:被保險人因遭受意外傷害支出醫療費時,保險人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給付。醫療給付規定有最高限額,且意外傷害醫療保險一般不單獨承保,而是作為意外傷害死亡殘廢的附加險承保。
折疊住院津貼給付:被保險人因遭受意外傷害暫時喪失勞動能力,不能工作時,保險人給付停工保險金。
㈢ 公司無償給員工購買的商業意外保險,如何做會計分錄需要計提嗎憑證附件是什麼需要保險公司開具發票
首先要有保險公司開具的正式發票,這個發票與參保人員名單是原始憑證。其次,應筆支出不用預提。
從會計理論考慮,該費用屬於員工福利、應該予以計提或攤銷,但這筆費用涉及到稅前不允許扣除,(根據《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五、三十六條規定,這種商業保險不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所以不能做為公司正常費用。
綜上,建議不做計提或攤銷,而是在支付時一次計入費用,並且單列明細核算,以免產生稅務風險
建議分錄:
支付時:
借:營業外支出-員工商業保險支出
貸:銀行存款
㈣ 公司為員工購買人身意外保險,怎麼做會計分錄(公司負擔費用)
會計分錄如下:
如果是生產用固定資產
借:製造費用
貸:累計折舊
如果是管理類固定資產
借:管理費用
貸:累計折舊
1、無形資產攤銷一般是計入當期損益,自用的無形資產計入管理費用;
借:管理費用
貸:累計攤銷
2、如果是出租的,就計入其他業務成本;
借:其他業務成本
貸:累計攤銷
3、還有一種情況:如果無形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通過所生產的產品實現,那麼就要計入產品的成本。
借:生產成本(等相關科目)
貸:累計攤銷
㈤ 企業為員工購買的意外險能否計入職工福利費,有什麼政策依據嗎
這位朋友你好,企業為員工購買的意外險如果不是針對特殊工種的員工,那麼可以計入福利費科目進行核算。
「人身意外險」雖然不像「防暑降溫費」、「供暖費補貼」、「住房補貼」等有明確政策規定要求納入福利費科目進行核算。但是,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中,但凡涉及到職工福利性質支出的,均可以納入福利費科目進行核算。而且,在匯算清繳時,這也能體現財務人員賬務處理的嚴謹性。
明白了嗎?
㈥ 企業為員工購買商業保險(個人意外傷害保險),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企業為員工購買的商業保險,計入「管理費用--職工意外傷害險」科目。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企業依照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為職工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基本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准予扣除。 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在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范圍和標准內,准予扣除。 除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險費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業保險費外,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商業保險費,不得扣除。
㈦ 單位給員工買意外保險的費用是計入什麼科目求告知
單位給員工買意外保險的費用計入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
借: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
貸:銀行存款
企業應當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應付職工薪酬的提取、結算、使用等情況。該科目的貸方登記已分配計入有關成本費用項目的職工薪酬的數額,借方登記實際發放職工薪酬的數額,包括扣還的款項等;該科目期末貸方余額,反映企業應付未付的職工薪酬。
「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應當按照「工資」、「職工福利」、「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性福利」等應付職工薪酬項目設置明細科目,進行明細核算。
(7)企業給職工買意外險要攤銷嗎擴展閱讀:
企業應當在職工為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根據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將應確認的職工薪酬(包括貨幣性薪酬和非貨幣性福利)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同時確認為應付職工薪酬。
生產部門人員的職工薪酬,記入「生產成本」、「製造費用」、「勞務成本」等科目,管理部門人員的職工薪酬,記入「管理費用」科目,銷售人員的職工薪酬,記入「銷售費用」科目。
應由在建工程、研發支出負擔的職工薪酬,記入「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科目,外商投資企業按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記入「利潤分配——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科目。
計量應付職工薪酬時,國家規定了計提基礎和計提比例的,應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計提。國家沒有規定計提基礎和計提比例的,企業應當根據歷史經驗數據和實際情況。
合理預計當期應付職工薪酬。當期實際發生金額大於預計金額的,應當補提應付職工薪酬,當期實際發生金額小於預計金額的,應當沖回多提的應付職工薪酬。
企業以其自產產品作為非貨幣性福利發放給職工的,應當根據受益對象,按照該產品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
同時確認應付職工薪酬,借記「管理費用」、「生產成本」、「製造費用」等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性福利」科目。
將企業擁有的房屋等資產無償提供給職工使用的,應當根據受益對象,將該住房每期應計提的折舊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
並且同時借記「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性福利」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租賃住房等資產供職工無償使用的,應當根據受益對象,將每期應付的租金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
並確認應付職工薪酬,借記「管理費用」、「生產成本」、 「製造費用」等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性福利」科目。難以認定受益對象的非貨幣性福利,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和應付職工薪酬。
㈧ 為員工購意外傷害險 怎麼做賬 怎麼分攤
企業為員工購買的商業保險比如意外保險,計入「管理費用--職工意外傷害險」科目。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的規定,企業依照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為職工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基本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准予扣除。
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在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的范圍和標准內,准予扣除。
除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險費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業保險費外,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商業保險費,不得扣除。
㈨ 公司為員工購買的意外保險費,作什麼費用
1、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險費;
借:管理費用-保險費
貸:銀行存款
2、企業為員工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除1以外的其他員工)
借:應付職工薪酬
貸:銀行存款借:管理費用或生產成本或製造費用或
銷售費用-保險費
貸:應付職工薪酬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六條:除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險費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業保險費外,企業為投資者或職工支付的商業保險費,不得扣除。
㈩ 公司為員工購買的團體意外保險應該怎樣做會計分錄
公司為員工購買的團體意外險應作為福利性開支,應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管理費用——福利費
貸:應付職工薪酬——職工保險
借:應付職工薪酬——職工保險
貸:銀行存款
拓展資料:
財政部關於企業為職工購買保險有關財務處理問題的通知
一、各類型企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及國家有關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統籌,為職工繳納的除基本醫療保險費以外的社會保險費,作為勞動保險費列入成本(費用),為職工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從應付福利費中列支;由職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從職工個人的應發工資中扣繳。
二、有條件的企業為職工建立補充養老保險,遼寧等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地區的企業,提取額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作為勞動保險費列入成本(費用);非試點地區的企業,從應付福利費中列支,但不得因此導致應付福利費發生赤字。
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企業,為職工建立補充醫療保險,所需費用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從應付福利費中列支,應付福利費不足部分作為勞動保險費直接列入成本(費用)。
三、職工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財產保險、人身保險等商業保險,屬於個人投資行為,其所需資金一律由職工個人負擔,不得由企業報銷。
四、企業按照內部議事規則,經過董事會或者經理(廠長)辦公會決議,改革內部分配製度,在實際發放工資和社會保險統籌之外,為職工購買商業保險,作為職工獎勵的,所需資金從應付工資中列支;作為職工福利的,所需資金從結余的應付福利費中列支,但不得因此導致應付福利費發生赤字。涉及的稅收問題,按照國家稅收政策的有關規定處理。
網路-職工福利
職工福利是指企業為職工舉辦的集體福利以及建立的某些補助和補貼。其目的在於保證職工身體健康,便利職工生產和生活,解決職工生活的特殊困難。職工福利不同於工資和獎金。職工享受集體福利待遇的高低,並不取決於職工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而是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與生活困難程度,以及社會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的經營成果。[1]
中文名
職工福利
外文名
EmployeeBenefit
廣義福利與狹義福利
廣義的福利泛指在支付工資、獎金之外的所有待遇,包括社會保險在內。狹義的福利是指企業根據勞動者的勞動在工資、獎金,以及社會保險之外的其他待遇。
法定福利與補充福利
法定福利亦稱基本福利,是指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必須發生的福利項目,其特點是只要企業建立並存在,就有義務、有責任且必須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福利項目和支付標准支付,不受企業所有制性質、經濟效益和支付能力的影響。法定福利包括:
① 社會保險。包括生育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以及疾病、傷殘、遺屬三種津貼。
② 法定節假日。按照2013年國務院令644號頒布的《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2],全年法定節假日為11天。
③ 特殊情況下的工資支付。是指除屬於社會保險,如病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疾病津貼)、產假工資(生育津貼)之外的特殊情況下的工資支付。如婚喪假工資、探親假工資。
④工資性津貼,包括上下班交通費補貼、洗理費、書報費等。
⑤ 工資總額外補貼項目:
A.計劃生育獨生子女補貼;
B.冬季取暖補貼。
補充福利是指在國家法定的基本福利之外,由企業自定的福利項目。企業補充福利項目的多少、標準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企業經濟效益和支付能力的影響以及企業出於自身某種目的的考慮。
補充福利的項目五花八門,可以見到的有:交通補貼;房租補助;免費住房;工作午餐;女工衛生費;通訊補助;互助會;職工生活困難補助;財產保險;人壽保險;法律顧問;心理咨詢;貸款擔保;內部優惠商品;搬家補助;子女醫療費補助等。
集體福利與個人福利
集體福利主要是指全部職工可以享受的公共福利設施。如職工集體生活設施,如職工食堂、托兒所、幼兒園等;集體文化體育設施,如圖書館、閱覽室、健身室、浴池、體育場(館);醫療設施,如醫院、醫療室等。
個人福利是指在個人具備國家及所在企業規定的條件時可以享受的福利。如探親假、冬季取暖補貼、子女醫療補助、生活困難補助、房租補貼等。
經濟性福利與非經濟性福利
1.經濟性福利
A.住房性福利:以成本價向員工出售住房,房租補貼等。
B.交通性福利:為員工免費購買公共汽車月票或地鐵月票,用班車接送員工上下班。
C.飲食性福利:免費供應午餐、慰問性的水果等。
D.教育培訓性福利:員工的脫產進修、短期培訓等。
E.醫療保健性福利:免費為員工進行例行體檢,或者打預防針等。
F.有薪節假:節日、假日以及事假、探親假、帶薪休假等。
G.文化旅遊性福利:為員工過生日而舉辦的活動,集體的旅遊,體育設施的購置。
H.金融性福利:為員工購買住房提供的低息貸款。
I.其他生活性福利:直接提供的工作服。
J.企業補充保險與商業保險:
補充保險包括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等。
商業保險包括:
a.安全與健康保險:包括人壽保險、意外死亡與肢體殘傷保險、醫療保險、病假職業病療養、特殊工作津貼等;
b.養老保險金計劃;
c.家庭財產保險等。
2.非經濟性福利
企業提供的非經濟性福利,基本的目的在於全面改善員工的「工作生活質量」。這類福利形式包括:
A.咨詢性服務:比如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和員工心理健康咨詢等。
B.保護性服務:平等就業權利保護(反性別、年齡歧視等)、隱私權保護等。
C.工作環境保護:比如實行彈性工作時間,縮短工作時間,員工參與民主化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