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稅法規定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是多少軟體作為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又是多少是五年還是十年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低於十年;財務軟體的攤銷年限:不低於兩年回。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答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七條規定: 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 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
2、「企事業單位購進軟體,凡符合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確認條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進行核算,經主管稅務機關核准,其折舊或攤銷年限可以適當縮短,最短可為2年。」所以 ,企業在經過主管稅務機關的核准,財務軟體攤銷年限可為2年。
(1)固定資產未付款稅法能攤銷擴展閱讀
軟體費用可以不分攤,如果你這個服務費金額不大,建議一次性直接計入收到發票的當期費用。金額大小要結合你們公司的情況,或者說主觀判斷。
一般來說,不過一般這種你這應該付的是一年的費用,一般不通過長期待攤費用(現在已經取消了待攤費用科目),而應該計入預付賬款科目,這樣不用以後每期攤銷,同時金額不大對你的賬面影響也很小。
參考資料
網路-無形資產攤銷
② 稅法上或會計上對於折舊/攤銷年限有硬性規定嗎
第六十條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築物,為20年;
(二)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
(三)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傢具等,為5年;
(四)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
(五)電子設備,為3年。第六十七條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
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
外購商譽的支出,在企業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准予扣除。
第六十八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和第(二)項所稱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是指改變房屋或者建築物結構、延長使用年限等發生的支出。
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支出,按照固定資產預計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攤銷;第(二)項規定的支出,按照合同約定的剩餘租賃期限分期攤銷。
改建的固定資產延長使用年限的,除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和第(二)項規定外,應當適當延長折舊年限。
第六十九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三)項所稱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支出:
(一)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上;
(二)修理後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延長2年以上。
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支出,按照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攤銷。
第七十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四)項所稱其他應當作為長期待攤費用的支出,自支出發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攤銷,攤銷年限不得低於3年。
以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具體規定。應該是「硬性」的吧?
③ 計提長期待攤費用而未攤銷稅法上如何處理
是的。
如果你的稅法規定是12年攤銷的話。
那麼,你每年應納稅調增的應納稅所得額=1100/10-1100/12= 18.33
④ 款未付清未取得發票的固定資產能提折舊嗎
可以
可以估價確認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
然後按估價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
等發票來時對固定資產的原值進行調整,已計提的折舊不用調整。
⑤ 如何理解稅法上的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資產不允許計提折舊
停止使用後不能進行折舊.
折舊是指把固定資產的一部分價值通過生產,轉移到產品的價值中去,如果該固定資產已經不使用,則不能對該資產進行折舊,不然會增加產品的成本.
⑥ 稅法上對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如何規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六十條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築物,為20年。
(二)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
(三)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傢具等,為5年。
(四)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
(五)電子設備,為3年。
⑦ 新稅法對固定資產的影響
一、固定資產確認方面 新准則在總則部分,首先確定了固定資產的核算范圍,將滿足投資性房地產確認條件的已出租的房屋、建築物等,排除在固定資產的范圍之外,歸入投資性房地產核算;新稅法將房屋、建築物沒有再進行細化處理,而是一律歸入固定資產進行稅務處理。即稅法中所稱固定資產包括:新准則中的固定資產和作為投資性房地產核算的已出租的房屋、建築物。下面主要探討新准則和新稅法中確定的固定資產在初始計量方面、後續計量方面存在的差異。 二、固定資產初始計量方面 新准則規定固定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新稅法則將初始成本作為計稅基礎。 新准則與新稅法對外購的固定資產成本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新准則考慮了時間價值因素,規定固定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而新稅法則仍然按照購買價款作為計稅基礎。其二是針對某些特殊行業較高的固定資產棄置費用,比如石油天然氣企業水井棄置、核電站核廢料的處置等,新准則規定,應當考慮預計棄置費用因素,固定資產應按其取得時的成本及預計的棄置費用折現值入賬;而依據企業所得稅法稅前據實扣除原則,棄置費用不構成固定資產的成本,在實際發生時,作為當期費用一次性扣除。 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成本由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構成。新准則規定,對已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但沒有辦理竣工決算的固定資產,應當按照估計價值確定其成本,並計提折舊。待辦理竣工結算後,再按照實際成本調整原來的暫估價值,但不調整原已計提的折舊。新稅法按竣工結算前實際發生的支出作為計稅基礎,對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把握以竣工結算為標志;而新准則並沒有將預定可使用狀態等同於工程的竣工結算。 對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成本,新准則規定,在租賃期開始日,承租人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的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將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其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承租人在租賃談判和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可歸屬於租賃項目的手續費、律師費、差旅費、印花稅等初始直接費用,應當計入租入資產價值。新稅法規定,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二者比較,新稅法實施條例採用相對簡單化的處理方式,按租賃合同約定的租賃付款額或公允價值作為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將會計准則中確認的未實現融資費用直接計入固定資產原值,然後分期計提折舊,與新准則規定的在租賃期內攤入財務費用相比,差別不大,對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不大。而且,由於有合同參照、不需要確定折現率、不需要計算現值,因而比會計准則的規定更直觀、更簡潔。 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換入的固定資產成本,新准則規定,如果一項交換未同時滿足具有商業實質和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條件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如果一項交換同時滿足具有商業實質且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條件的,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除非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比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新稅法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當分解為銷售非貨幣性資產和購買非貨幣性資產兩項經濟業務處理,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利得或損失。也就是說,新准則中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換入的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需要運用不同的計量基礎和判斷標准;而新稅法則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三、固定資產的後續計量方面 固定資產後續計量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固定資產折舊的 計提、減值損失的確定以及後續支出等方面。 (一)固定資產折舊 對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新准則中採用排除法,規定企業應當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但已提足折舊仍然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除外。新稅法依據企業所得稅法稅前扣除的相關性原則,對於房屋、建築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與經營活動無關的固定資產,不得計提折舊。 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新准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並且企業至少應當於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進行復核,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有重大改變的,應當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企業至少應當於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進行復核。使用壽命預計數與原先估計數有差異的,應當調整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預計數與原先估計數有差異的,應當調整預計凈殘值。 稅法對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殘值和折舊方法都有統一明確的規定,允許扣除的折舊費用主要體現了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新稅法規定,固定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折舊。由於科技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固定資產,常年處於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可以採用縮短折舊年限或者採用加速折舊的方法,並且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對於折舊的最低年限作了相應的規定,如將飛機和火車、輪船並列為10年,電子設備由原來的5年調整為3年;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由此可以看出,新稅法對於折舊方法、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這主要是為了防止企業在年度之間隨意調節利潤,以規避稅收。(二)固定資產的減值損失 新准則規定,企業應當在會計期末判斷固定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的,應當將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准備。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後,減值資產的折舊或者攤銷費用應當在未來期間作相應調整,以使該資產在剩餘的使用壽命內,系統地分攤調整後的資產賬面價值。新稅法規定,未經核定的准備金不得在稅前扣除。對不符合
⑧ 未使用的固定資產需要計提折舊嗎 會計與稅法規定一樣嗎
財務上照提折舊,因為畢竟隨著技術的更新和設備的老化腐蝕,總不能說你買來設備放在倉庫里擱一年還跟原來一樣值錢吧?所以財務上的操作是一樣要提折舊的。
另外存貨便是存貨,固定資產就是固定資產,這兩個科目完全不同的,你們公司將暫時備用的固定資產列入存貨,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正確做法應當是在固定資產科目下開設一個「備用」科目以歸集這些設備,領用時從「備用」明細科目轉到「在用」明細科目中即可——但你們公司當初可能想讓資產負債表上好看一些、流動比率更大一些,就出了這么個孬注意~~
當然折舊的方法你們可以考慮設備的領用情況,靈活掌握,這無所謂的
但稅法規定,未使用的固定資產不允許列支其提取的折舊,因為未使用的固定資產明顯沒有參加對當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貢獻,所以不允許列支——因此實務上很多企業為了省事,也就不對未使用的固定資產提取折舊,這種變通的方法也說得過去的。
總結:買入備用的固定資產應當記入固定資產-備用科目,領用時轉入固定資產對應的明細科目;至於折舊,完全可以領用前不提,自領用的下一個月份開始提取。
⑨ 未使用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可否稅前扣除
稅法規定,未使用的固定資產不允許列支其提取的折舊,因為未使用的固定資產明顯沒有參加對當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貢獻,所以不允許列支——因此實務上很多企業為了省事,也就不對未使用的固定資產提取折舊,這種變通的方法也說得過去的。
買入備用的固定資產應當記入固定資產-備用科目,領用時轉入固定資產對應的明細科目;至於折舊,完全可以領用前不提,自領用的下一個月份開始提取
⑩ 未使用的固定資產在稅法上要計提折舊嗎 在會計上呢
不對!
您還記得遞延所得稅這個會計科目嗎?
會計上1-5年的折舊費用均為每年600元;
稅上的折舊1-3年每年為950元,4-5年無折舊
所產生的財稅差異如下:
1
2
3
4
5
合計
財
600
600
600
600
600
3000
稅
950
950
950
0
0
2850
差異
350
350
350
-600
-600
-150
所得稅
87.5
87.5
87.5
-150
-150
-37.5
第1-3年分錄如下:
借:
所得稅
87.5
貸:
遞延所得稅負債
87.5
第4-5年分錄如下:
借:
遞延所得稅負債
150
貸:
所得稅
150
當第5年結帳時,遞延所得稅負債仍有借方余額37.5,那是因為,財上的殘值為零,而稅上的殘值為150,150*0.25=37.5
待處份此固定資產時,仍需將此遞延余額沖轉為零,這樣才符合操作。
請問是哪家稅務師事務所?不會是這個回答吧?
或是您那邊是小規模?小規模是按5年沒錯的。
稅務師說得沒錯,會計政策就要從一而終,就像是婚姻,"不得隨意變更",但是,我心已決!我要換一個不行喔!不就是寫份報告給專管員,說明電子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財務用的電腦不到三年就不能用了呀!我就要改啊!行不行不是稅務師說了算,決定權還是在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