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採用實際利率法編制下列未實現融資收益分配表(中級財務題)
=======
相關回復
=======
「實際利率法」咋看挺嚇人,其實明白了原理很有規律的。
一、融資性質的銷售
我們先說說這筆生意,25萬成本的商品,如果按照現行市場價格銷售,應該在31.5萬左右。這個和你算的現值很相近。也就是說,商品現售的合理利潤是31.5-25=6.5萬元。
可是,現在B公司手頭沒有那麼多現金,需要把這個商品(假設是一部機床)買回去,幫別人加工零件賺錢後,每年付一部分,一共3年付清。這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是幾個月內付清,我們一般按照「應收賬款」對待就可以了。如果要拖3年,對於新新公司來說,這筆錢31.5萬當時收到以後,按照銀行利率7%存銀行,連續三年的利息差不多就是4.5萬元。因此,如果答應B公司的付款方式,那麼合同價應該是31.5萬+4.5萬利息=36萬元。我現在解釋的就是正向推導得出的。如果反過來看這筆生意,相當於新新公司賺了B公司兩筆錢,一筆是合理利潤6.5萬元,一筆是利息4.5萬元。只不過反向推導的區別在於,4.5萬元的利息是融資銷售的客戶支付的,而不是銀行。
二、實際利率法
中級會計很多地方都有「實際利率法」,而且全都是和「融資性質」有關的,通俗講就是企業一方面要收款(看作現金流入,一般是整數),另一方面要算利息。
這部分利息,在一開始做賬的時候,利息總額已經計入「未實現融資收益」(對方企業是「未實現融資費用」),根據權責發生制,利息這種東西是和時間有關的,要階段性確認,時間到了就確認一部分。這張表就是起這個所用的,依據了一個基本公式「本金×利息率=本期利息」。下面具體分析
------------------------------------------------------------------------------------------------------------------
日期列不算,後面四列作為A、B、C、D列。標題行不算,以下稱為1、2、3、4、5行
1、D1是剛開始的本金314918,終值360000-現值314918=利息45082。記住,本金是現值概念,中間收到的錢是現金流概念。
2、本金D1×利息率7%=22044.26,四捨五入22044,B2就是該時間階段本金產生的利息。本金是現值概念,利息率也是現值概念,用的是折現率。這個時候,現金流是B2=120000。很簡單啊,120000中的22044支付利息,餘下的C2相當於歸還本金了,於是本金只剩下D2=216912。
【題外話】假設,這里現金流為10000,那麼支付利息22044不夠,沒錢付利息的話,22044-10000=12044就要增加到本金上,本金變為314918+12044,這樣下一期的利息會變大。
做到這一步,就完成實際利率法了。因為你得到了「攤余成本」。
歸納一下,當期要完成的,就是計算利息和攤余成本。利息利用上一期的本金×折現率=本期利息(這個作為企業賺的當期利息,計入「投資收益」等科目),而本期利息,由於實際現金流入流出大小問題,有時候現金流入足夠支付本期利息,剩餘部分用來沖減上期本金,得到本期減小的攤余成本;有時候現金流入不足以支付本期利息,不足部分用來增加上期本金,得到增大的攤余成本。
3、本金D2:216912×7%=15183.84(四捨五入B3),A3-B3=C3,繼續調減本金,得到攤余成本D3
4、本金D3:112149×7%=7850.43(四捨五入7850,!!可是這里是7849,因為這種方法下,期期四捨五入,最後會有精度上的差錯,作為一種調整,最後一期,要倒算。事先知道最後本金D4=0,那麼現金流入A4-C3=B4,倒擠出利息。
很簡單吧,實際利率法,無非就是分段確認利息。由於當期現金流入和利息大小不匹配,就會增加或減少下期本金。本金不斷動盪變化,做賬上給這個不斷變化的本金起了個名字「攤余成本」,就是這樣。而「未確認融資收益(未確認融資費用)」成了將來利息的大本營。
5、看看第5行合計,合計數和當初做賬的那些數字很吻合吧,這不是奇跡,就是正向推導,反向做表的結果而已。
三、貨幣面值和現值
做賬是貨幣計量,按照貨幣的面值,如果按照貨幣的現值,之間必然有個差異,這個差異的安放,帶來了新的一群會計科目,這些會計科目讀起來拗口,字數比較長的,因為是直譯的緣故。
⑵ 融資收益攤銷額怎麼算是融資收益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分期計入租賃收入或利息收入的未實現融資收益。
二、本科目可按未實現融資收益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計算公式
未實現融資收益=最低租賃收款額+未擔保余值-租賃投資凈額
⑶ 未實現融資收益攤銷公式是「(當期長期應收款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余額)*實際利率」怎麼理解,啊,,不懂
當期長期應收款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余額:這相減後得到的實際是長期應收款的攤余成回本。
攤余成答本*實際利率:是計算的當期應確認的未實現融資收益攤銷額。
當發生未實現融資收益余額時的分錄是:
借:長期應收款 貸: 未實現融資收益 及其它科目
攤銷時:借:未實現融資收益 借:財務費用(紅字)收到分期款時:借:銀存 貸:長期應收款
⑷ 關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債券的攤余成本的計算方法
「攤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對象以買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並考慮其買入時的溢價與折價,在其剩餘期限內平均攤銷,每日計提收益。
目前債券基金的估值方法主要有三種可以選擇:成本法、市價法和攤余成本法。成本法主要為用於銀行間債券投資的估值,但該方法可能導致基金凈值嚴重偏離公允價值。市價法則主要用於交易所債券,不過,由於收盤價格可能異常且波動頻繁,該方法容易降低基金凈值的穩定性,不利於引導投資者進行長期、理性的投資。
通用公式
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①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②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③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本期攤余價值=上期攤余價值+實際利率計算的利息-現金流出或流出[應付性質的為減已付或應付,應收性質的為減已收或應收,到期一次還息的為0]]-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注意:
①分期付款時,如題目要求計算「還本額」,本期還本額=本期付款額-實際利率計算的損益(該損益即「借:在建工程或財務費用,貸:未確認融資費用」的金額)。
②分期收款時,如題目要求計算「收款額」,本期收款額=本期收款-實際利率計算的損益(該損益即「借:未實現融資費用,貨:財務費用」的金額)。
⑸ 這是一個融資租賃出租方未確認融資收益的分攤表,最後我畫的地方有個40,老師說是固定資產到期時的公允
注冊會計師~~~
因為看不到你的題干,所以我沒法詳細解答
但是我看這里只有40,金額很低,一般對於金額很低的就可以確認未來一定會購買,就不考慮擔保的問題了。
所以不扣是正常的。
⑹ 融資租賃租金利息攤銷表 求高手製作
你這太不專業了來,租賃自的要素都沒說清楚,沒人可以回答。
租賃期13期也不說(還要老子給你慢慢加),每期幾個月也不說,首期租金是期初付還是期末付期不說?入賬價值為3500萬是不是融資額也不說?
你這些因素都弄清楚了,才能計算每期本金和利息。要不你就按照內部收益率和融資額計算每期利息,每期還款金額扣除利息後是剩餘本金,再用剩餘本金和IRR計算第二期利息,推算本金,一次類推。
給你個公式(附件),希望你自己能多學習學習。
⑺ 請幫忙計算一下這題未實現融資收益攤銷,我怎麼都選不對
解析:分期抄收款銷售,實質上具有融資襲性質的,應按合同或協議規定的價款確認商品銷售收入,合同或協議規定的價款與其公允價值的差額作為未實現的融資收益。未實現的融資收益應在合同或協議期間內按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作為實現的利息收入,沖減財務費用。各期未實現的融資收益攤銷額=期初長期應收款本金的余額實際利率;期初長期應收款本金的金額=期初長期應收款余額-期初未實現融資收益余額。有關計算如下:
2007年1月1日該公司未實現融資收益=5000-4000=1000(萬元)。
2007年未實現融資收益攤銷額=(5000-1000)*6%=240(萬元)。
2008年未實現融資收益攤銷額=[(5000-1000)-(1000-240)]6%=194.4(萬元)。
⑻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如何計算
攤余成本的演算法:
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
一、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二、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法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三、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期末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已償還的本金±累計攤銷額-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該攤余成本實際上相當於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
攤余成本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它是某個時點上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
1、實際利率法攤銷是折現的反向處理。
2、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期末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 現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本期計提的減值准備
3、應付債券的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4、未確認融資費用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
5、未實現融資收益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
(8)融資收益攤銷計算表擴展閱讀
例:假設大華股份公司2005年1月2日購入華凱公司2005年1月1日發行的五年期債券並持有到期,票面利率14%,債券面值1 000元。公司按105 359元的價格購入100份,支付有關交易費2 000元。該債券於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後一年償還本金並支付最後一次利息。
在計算實際利率時,應根據付息次數和本息現金流量貼現,即「債券面值+債券溢價(或減去債券折價)=債券到期應收本金的貼現值+各期收取的債券利息的貼現值」,可採用「插入法」計算得出。
根據上述公式,按6%的利率測試:
本金:100 000×0.55839(n =10,i=6%)
= 55 839
利息:7 000×7.36(年金:n =10,i=6%)
=51 520
本息現值合計 107 359
本息現值正好等於投資成本,表明實際利息率為6%。做會計分錄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0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7 359
貸:其他貨幣資金 107 359
根據實際利率,編制溢價攤銷表,如表1。
2005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時攤銷債券投資溢價。根據表1,作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 7 000=100000*7%
貸:投資收益 6 441.54=107359*6%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558.46
在6月30日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券投資的攤余成本為106 800.54元。
⑼ 攤余成本怎樣計算
一、攤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用實際利率作計算利息的基礎,投資成本減去利息後的金額
二、演算法
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攤余成本,是指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經下列調整後的結果:
(一)扣除已償還的本金;
(二)加上或減去採用實際利率將該初始確認金額與到期日金額之間的差額進行攤銷形成的累計攤銷額;
(三)扣除已發生的減值損失(僅適用於金融資產)。
期末攤余成本=初始確認金額-已償還的本金±累計攤銷額-已發生的減值損失
該攤余成本實際上相當於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賬面價值。
攤余成本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它是某個時點上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
①實際利率法攤銷是折現的反向處理。
②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期末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 現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③應付債券的攤余成本(本金)=期初攤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實際利息(即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
④未確認融資費用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付款的期初余額-未確認融資費用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
⑤未實現融資收益每一期的攤銷額=(每一期的長期應收款的期初余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期初余額)×實際利率
三、初始攤余成本就是取得債券的實際成本=買價+相關費用。而所謂的實際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來對債券在有效期內的現金流進行折現,使得折現所得現值總額等於取得債券的實際成本(即初始攤余成本)。在收到債券利息的帳務處理為,投資收益的確認金額等於初始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而這一確認的投資收益與實際收到的利息之間的差額就是對初始攤余成本的調整額。調整額為正,則攤余成本會增加,調整額為負,則攤余成本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