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攤銷遞延收益的會計分錄怎麼做
1.取得遞延收益時:復
借:銀行存制款
貸:遞延收益
2.在收益分攤時: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政府補貼
遞延收益是指尚待確認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說是暫時未確認的收益,它是權責發生制在收益確認上的運用。與國際會計准則相比較,在中國會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中,遞延收益應用的范圍非常有限,主要體現在租賃准則和收入准則的相關內容中。
會計處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根據政府補助准則確認的應在以後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
企業在當期損益中確認的政府補助,在「營業外收入」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政府補助的種類進行明細核算。
三、遞延收益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按應收或收到的金額,借記「其他應收款」、「銀行存款」、「xx資產」或其他資產類科目,貸記本科目。在相關的資產的使用壽命內分配遞延收益時,借記本科目,貸記「其他收益」科目,處置該資產時,將該資產對應的遞延收益科目余額轉入資產處置收益(營業外收入)科目。
(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按應收或收到的金額,借記「其他應收款」、「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
B. 請問「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有什麼計算公式嗎
(1)「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期末余額=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期末余額×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
「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期末余額=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期末余額×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
(2)「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發生額=期末余額-期初余額
「 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發生額=期末余額-期初余額
(3)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發生額-遞延所得稅資產發生額
(4)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會計與稅法在納稅制度上的差異而導致的,資產負債在會計上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常見的暫時性差異包括:各項減值准備,會計與稅法對折舊、攤銷的方法和年限不同產生的差異,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無形資產的加計攤銷,教育經費、廣告費等的扣除。
C. 企業開發無形資產,稅法允許將來按照150%攤銷在稅前扣除,是否形成遞延所得稅負債
通常情況下,企業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在初始確認時賬面價值等於計稅基礎;
對於享受稅收優惠的研究開發支出(如「三新」技術開發),在形成無形資產時,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定的成本為研究開發過程中符合資本化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而因稅法規定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則其計稅基礎應在會計入賬價值的基礎上加計50%,
因而會產生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在初始確認時的差異,但如該無形資產的確認不是產生於企業合並交易、同時在確認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按照所得稅會計准則的規定,不確認有關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
對於初始入賬時所產生的未確認的暫時性差異,在後續計量時也不確認,因為這屬於初始產生和後續轉回的問題,初始入賬時沒有確認,所以後面也沒有轉回。
但如果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會計和稅法的攤銷年限不同等)所導致的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同所產生的暫時性差異,應當是要確認的,在無形資產使用期滿或處置時轉回。
(3)攤銷遞延所得稅負債分錄擴展閱讀: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確認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資產。
根據稅法規定可用以後年度稅前利潤彌補的虧損產生的所得稅資產,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等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三、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在確認相關資產、負債時,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
(二)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大於本科目余額的,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小於本科目余額的,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三)資產負債表日,預計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按應減記的金額,借記「所得稅——當期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貸記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
D. 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是否需要攤銷
應當轉回。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大於其賬面余額的,應按其差額確認,借記「遞延所得版稅資產權」,貸記「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等科目;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小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所得稅費用與應交所得稅額的差額就是暫時性差異的納稅影響額,記入「遞延稅款」賬戶,如果本期所得稅費用大於應付稅款,「遞延稅款」賬戶表示預提所得稅,即遞延所得稅負債;反之,記入「遞延稅款」賬戶的是待攤所得稅,即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稅款」賬戶的納稅影響額隨著暫時性差異的轉回而逐步轉銷。如果在此期間沒有新的暫時性差異發生,「遞延稅款」賬戶最後余額為零。
E. 急問一道 遞延所得稅的題目 求具體的會計分錄和計算過程
固定資產年末的賬面價值為600-1/10*2*600=480
固定資產年末的計稅基礎為600-1/10*600=540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540-480=60
向關聯企業捐贈屬於永久性差異,直接調增利潤200
研發支出費用化部分屬於永久性差異,直接調減利潤(500-300)*0.5
關於資本化的無形資產因為你沒有給出具體什麼時候投入使用,故沒有辦法確定由此產生的攤銷差異
對於違法所得,直接調增利潤100
存貨的跌價准備在稅法上不予認同,產生的是可抵扣暫時性差異30
這樣應稅所得=1200+60+200-100+100+30=1490
所以應交稅費=1490*25%=372.5
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為(60+30)*0.25=22.5
所以所得稅費用為372.5-22.5=350
會計分錄為:
借:所得稅費用 350
遞延所得稅資產 2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372.5
F. 請問:1.固定資產入到低值易耗,遞延所得稅資產怎麼確認入相關分錄
沒有取得發票的固定資產按暫估價值入賬,次月按暫估價值計提折舊,待取得發票後按發票價值調整固定資產原值,當月按發票價值計提折舊,以前已計提折舊不再追溯調整。
遞延所得稅問題 如果固定資產錯入到低值易耗品中 且當年全部攤銷 以後年度將錯就錯不產生遞延所得稅 如果需要糾正, 相當於多提了折舊 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也就是遞延所得稅負債 借:遞延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G. 遞延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1減值測試,稅法不認可,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130萬*25%=32.5萬,
2.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稅法不認可,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25萬*25%=7.25萬,
3.環保部門罰款,稅法不認可,且不能抵稅,不確認遞延。
4研究開發費用部門,按150%加計扣除,
5.因為在2009年1月10日發現上一年度漏記,屬差錯更正,但不允許稅前扣除,所以會計分錄為
借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40 貸 累計折舊 40
6.屬於資產負債表日後調整事項,分錄為
借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營業收入200
應交稅費-增-銷 34
貸 應收賬款 234
借 應收賬款-壞賬准備 11.7
貸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資產減值損失 11.7
借 庫存商品180
貸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營業成本180
借 應交所得稅 5
貸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所得稅費用 2.07
遞延所得稅資產 2.93
借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4.71
盈餘公積 0.52
貸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5.23
計算:(1)2008年12月31日遞延所得稅資產項目的期末余額=28+32.5+7.25=67.75萬
(2)2008年12月31日遞延所得稅負債項目的期末余額=34萬
(3)2008年度應繳納企業所得稅=(1500+130+25+80-40)*25%=423.75萬
(4)2008年度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項目的本年金額=423.75-32.5-7.25=384萬
借 所得稅費用 384
遞延所得稅資產 39.75
貸 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423.75
做完後感覺可能還有問題,先告訴我答案,我再做修改!
H. 由於固定資產折舊方式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在其攤銷完前固定資產被出售,該如何處理
我曾經也會這個問題苦惱過,原值100萬,比如折舊1年後,比如說按折舊回10萬,但稅法承認20萬
借:所得稅答費用 2500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5000
出售後
借:固定資產清理 900000
累計折舊 100000
貸:固定資產 1000000
比如賣了1000000萬
這時
借:銀行存款 1000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1000000
結轉
借:固定資產清理 100000
貸:營業外收入-資產處置收益
計提所得稅
借:所得稅負債 25000
所得稅費用 25000
貸:應交所得稅 50000
這個所得稅負債在這里被轉銷了
I. 關於裝修費攤銷的會計處理問題(遞延所得稅問題)
一般是年底確認抄。但襲就你的題干來分析:
稅法的計稅基礎是2000,會計是1000,那麼會計核算大於計稅基礎,表明今年所得稅要少交點,但將來要補上,所以形成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按25%來計算)
1000*25%=250
借:所得稅費用
25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50
J. 公司虧損時遞延所得稅分錄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