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特許權使用費利息稅率

特許權使用費利息稅率

發布時間:2021-04-05 00:41:15

㈠ 取得特許權使用費85000元,怎麼繳納個人所得稅

五、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四、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85000*(1-20%)*20%=13600元,應繳納13600元個人所得稅

㈡ 支付給香港公司的利息、股息、特許權使用費如何扣繳所得稅

按支付金額的10%計算繳納預提企業所得稅。

㈢ 居民企業特許權使用費租金也是全額交稅么

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是不樣交稅的,居民企業特定所稅率就是10%

居民企業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十六條 企業轉讓資產,該項資產的凈值,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㈣ 利息收入需要交稅嗎稅率多少

利息收抄入需要交稅嗎?稅率多少?

看你說的是公司取得的利息,還是個人存款取得的利息?如果是公司取得的利息,年末一起繳納企業所得稅,如果是個人存款的利息不需要繳納個稅。

拓展資料:


儲蓄存款在1999年10月31日前孳生的利息所得,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儲蓄存款在1999年11月1日至2007年8月14日孳生的利息所得,按照20%徵收個人所得稅;2007年8月15日至2008年10月8日孳生的利息所得,按照5%徵收個人所得稅;2008年10月9日後孳生的利息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各時間段要分段計算。

㈤ 借款利息稅率多少

<個人所得稅法>:

五、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供參考。

㈥ 個人所得稅中提示:所得項目為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才能選擇協定稅率,錯誤行號為:11.12

個人所得稅征稅內容
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他有償服務活動版取得權的所得。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計算方法:
1.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扣除標准3500元/月(2011年9月1日起正式執行)(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3.應納稅所得額=扣除三險一金後月收入-扣除標准
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㈦ 企業向境外個人支付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稅稅率是多少

按形式發票金額拆分為價稅額正常記賬:

1、收到形式發票時。

借:成本費用類科目。

貸:應付賬款。

2、代扣繳增值稅及附加稅費時。

借:應付賬款。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應交稅金-代扣增值稅(銷項稅)。

應交稅金-代扣稅費。

(7)特許權使用費利息稅率擴展閱讀:

經營所得:

採用三級超額累進稅的、實行按年綜合徵收。為兼顧現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個人獨資企業所得和合夥制企業所得納稅人的納稅負擔。

銜接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徵收,可將稅率簡化為三級超額累進稅率。以每一納稅年度的各項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和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稅所得額,按年綜合徵收,分月(或季)預繳、年終匯算清繳。

其他所得:

採用20%的比例稅率、實行按月(次)分類徵收。對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遺產繼承所得和接受捐贈所得等非勞動所得採用20%的比例稅率,分項按月(或按次)徵收,不作任何扣除,並對一次性收入畸高的實行加成徵收。

㈧ 稿酬、特許權使用費如何計算個人所得稅

在修正的復個人所得稅稅法中,工制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4項所得作為綜合所得,在計稅時予以合並,綜合計稅(適用於居民個人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4項所得作為綜合所得,在計稅時予以合並綜合計稅。
所以,如果您有日常的工資性收入的話,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應與工資性收入合並計算,可以按月計算扣除5000的基數以及房貸利息等附加的支出,也可以按年進行綜合申報;

㈨ 利息稅的稅率一般為多少

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目前,在銀行儲蓄存款的利息所得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㈩ 利息稅率的計算公式

依照稅法規定的適用稅率和費用扣除標准,各項所得的應納稅額,應分別計算如下:
一、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每月收入額-800元或4000元)×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工資、薪金所得在計算應納個人所得額時,適用的是超額累進稅率,所以,計算比較煩鎖。運用速算扣除數計演算法,可以簡化計算過程。速算扣除數是指在採用超額累進稅率征稅的情況下,根據超額累進稅率表中劃分的應納稅所得額級距和稅率,先用全額累進方法計算出稅額,再減去超額累進方法計算的應征稅額以後的差額。當超額累進稅率表中的級距和稅率確定以後,各級速算扣除數也固定不變,成為計算應納稅額時的常數。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速算扣除數見表。

例1:某納稅人月薪3500元,該納稅人不適用附加減除費用的規定。計算其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1)應納稅所得額=3500—800=2700(元)
(2)應納稅額=2700×15%—125=280(元)
例2:某外商投資企業中工作的美國專家(假設為非居民納稅人),2000年5月份取得由該企業發放的工資收入10 000元人民幣。請計算其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1)應納稅所得額=10 000—(800十3200)=6000(元)
(2)應納稅額=6000×20%—375=825(元)
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或=(全年收入總額—成本、費用以及損失)×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
(一)對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計算徵收的有關規定。
1.個體工商戶業主的費用扣除標准和從業人員的工資扣除標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稅務機關確定。個體工商戶在生產、經營期間借款的利息 支出,凡有合法證明的,不高於按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部分,准予扣除。
2.個體工商戶或個人專營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捕撈業,其經營項目屬於農業稅(包括農業特產稅,下同)、牧業稅征稅范圍並已徵收了農業稅、牧業稅的,不再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不屬於農業稅、牧業稅征稅范圍的,應對其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兼營上述四業並且四業的所得單獨核算的,比照上述原則辦理,對屬於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應與其他行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合並計征個人所得稅;對於四業的所得不能單獨核算的,應就其全部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
3.個體工商戶和從事生產、經營的個人,取得與生產、經營活動無關的各項應稅所得,應分別適用各應稅項目的規定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
(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適用的速算扣除數見表

對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生產經營所得,其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有以下兩種辦法:
第一種:查賬征稅。
凡實行查賬征稅辦法的,生產經營所得按照《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計稅辦法(試行)》的規定確定。但下列項目的扣除依照以下規定執行:
1.投資者的扣除標淮,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稅務局參照個人所得稅法「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費用扣除標准確定。投資者的工資不得在稅前扣除。
2.企業從業人員的工資支出按標准在稅前扣除,具體標准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稅務局參照企業所得稅計稅工資標准確定。
3.投資者及其家庭發生的生活費用不允許在稅前扣除。投資者及其家庭發生的生活費用與企業生產經營費用混合在一起,並且難以劃分的,全部視為投資者個人及其家庭發生的生活費用,不允許在稅前扣除。
4.企業生產經營和投資者及其家庭生活共用的固定資產,難以劃分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企業的生產經營類型、規模等具體情況,核定準予在稅前扣除的折舊費用的數額或比例。
5.企業實際發生的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分別在其計稅工資總額的2%、14%、1.5%的標准內據實扣除。
6.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廣告和業務宣傳費用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2%的部分,可據實扣除超過部分可無限期向以後的納稅年度結轉。
7.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業務直接相關的業務招待費,在以下規定比例范圍內,可據實扣除:全年銷售(營業)收入凈額在1500萬元及其以下的,不超過全年銷售(營業)收入凈額的5‰;全年銷售(營業)收入凈額超過1500萬元的,不超過該部分的3‰。
8.企業計提的各種准備金不得扣除。
9.投資者興辦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並且企業性質全部是獨資的,年度終了後,匯算清繳時,應納稅款的計算按以下方法進行:匯總其投資興辦的所有企業的經營所得作為應納稅所得額,以此確定適用稅率,計算出全年經營所得的應納稅額,再根據每個企業的經營所得占所有企業經營所得的比例,分別計算出每個企業的應納稅額和應補繳稅額。計算公式如下:
(1)應納稅所得額=∑各個企業的經營所得
(2)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3)本企業應納稅額=應納稅額×本企業的經營所得÷∑各企業的經營所得
(4)本企業應朴繳的稅額=本企業應納稅額—本企業預繳的稅額
第二種:核定徵收。
核定徵收方式,包括定額徵收、核定應稅所得率徵收以及其他合理的徵收方式。
實行核定應稅所得率徵收方式的,應納所得稅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1)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2)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應稅所得率
或=成本費用支出額÷(1—應稅所得率)×應稅所得率
應稅所得率應按下表規定的標准執行:

企業經營多業的,無論其經營項目是否單獨核算,均應根據其主營項目確定其適用的應稅所得率。
實行核定征稅的投資者,不能享受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
實行查賬征稅方式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改為核定征稅方式後,在查賬征稅方式下認定的年度經營虧損未彌補完的部分,不得再繼續彌補。
三、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其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或=(納稅年度收入總額-必要費用)×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
(一)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必要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在一個納稅年度中,承包經營或者承租經營期限不足一年的,以其實際經營期為納稅年度。
(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適用的速算扣除數,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適用的速算扣除數。
例3:2001年1月1日,某個人與事業單位簽訂承包合同經營招待所,承包期為3年。2001年招待所實現承包經營利潤85 000元,按合同規定承包人每年應從承包經營利潤中上交承包費20 000元。計算承包人2001年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1)年應納稅所得額=承包經營利潤—上交費用—每月必要費用扣減合計
=85 000—20 000—800×12
=55 400(元)
(2)應納稅額=年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55 400×35%一6 750
=12 640(元)
四、勞務報酬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對勞務報酬所得,其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一)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或=(每次收入額—800)×20%
(二)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每次收入額×(1-20%)×20%
(三)每次收入的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0 000元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或=每次收入額×(1-2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的速算扣除數見下表。

例4:歌星劉某一次取得表演收入40 000元,扣除20%的費用後,應納稅所得額為32 000元。請計算其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應納稅額=每次收入額×(1-2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40 000×(1-20%)×30%-2 000=7 600(元)
(四)為納稅人代付稅款的計算方法:
如果單位或個人為納稅人代付稅款的,應當將單位或個人支付給納稅人的不含稅支付額(或稱納稅人取得的不含稅收入額)換算為應納稅所得額,然後按規定計算應代付的個人所得稅款。計算公式為:
1.不含稅收入額不超過3360元的:
(1)應納稅所得額=(不合稅收入額—800)÷(1—稅率)
(2)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2.不含稅收入額超過3360元的:
(1)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1—稅率×(1—20%)〕
或=〔(不合稅收入額—速算扣除數)×(1—20%)〕÷當級換算系數
(2)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上述公式中:公式1(1)和2(1)中的稅率,是指不含稅勞務報酬收入所對應的稅率(見下表);公式1(2)和2(2)中的稅率,是指應納稅所得額按含稅級距所對應的稅率(見下表)。

例5:高級工程師趙某為泰華公司進行一項工程設計,按照合同規定,公司應支付趙某的勞務報酬48000元,與其報酬相關的個人所得稅由公司代付。不考慮其他稅收的情況下,計算公司應代付的個人所得稅稅額。
(1)代付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48000—2000)×(1—20%)〕÷76%
=48421.05(元)
(2)應代付個人所得稅=48421.05×30%—2000=12526.32(元)
五、稿酬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稿酬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一)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1—30%)
=(每次收入額—800)×20%×(1—30%)
(二)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1—30%)
=每次收入額×(1—20%)×20%×(1—30%)
例6:某作家取得一次未扣除個人所得稅的書稿酬收入20000元,請計算其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稅額。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1—30%)
=20000×(1-20%)×20%×(1-30%)
=2240(元)
六、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一)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800)×20%
(二)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1—20%)×20%
七、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20%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對儲蓄存款利息,1999年11月1日前是免徵個人所得稅的。根據國務院1999年9月30日《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的規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儲蓄機構取得人民幣、外幣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的個人,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實施辦法》還規定,儲蓄存款在1999年10月31日前滋生的利息所得,不徵收個人所得稅;儲蓄存款在1999年11月1日後滋生的利息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
例7:某儲戶1999年1月1日存入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50000元,年利率為3.78%,存款到期日即2000年1月1日把存款全部取出。請計算其應納稅額。
(1)1999年全年滋生的利息=50 000元×3.78%=l 890元
(2)1999年11月1日後滋生的利息=l 890元÷12×2=315元
(3)應納稅額=315×20%=63(元)
例8:某儲戶於1998年11月13日存入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30000元,年利率為4.77%,存款到期日即1999年11月13日把存款全部取出。請計算其應納稅額。
(1)應結付的利息額=30000×4.77%=1431(元)
(2)1999年11月1日後滋生的利息額=1431÷360×12=47.7(元)
(3)應納稅額=47.7×20%=9.54(元)
八、財產租賃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一)應納稅所得額
財產租賃所得一般以個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額或定率減除規定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定額減除費用800元;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定率減除20%的費用。財產租賃所得以1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在確定財產租賃的應納稅所得額時,納稅人在出租財產過程中繳納的稅金和教育費附加,可持完稅(繳款)憑證,從其財產租賃收入中扣除的項目除了規定費用和有關稅、費外,還准予扣除能夠提供有效、准確憑證,證明由納稅人負擔的該出租財產實際開支的修繕費用。允許扣除的修繕費用以每次800元為限。一次扣除不完的,准予在下一次繼續扣除,直到扣完為止。
個人出租財產取得的財產租賃收入,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時,應依次扣除以下費用:
1.財產租賃過程中繳納的稅費;
2.由納稅人負擔的該出租財產實際開支的修繕費用;
3.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標准。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為:
(1)每次(月)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
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月)收入額一準予扣除項目—修繕費用(800元為限)—800元
(2)每次(月)收入超過4000元的:
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月)收入額—准予扣除項目—修繕費用(800元為限)〕×(1—20%)
(二)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
財產租賃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但對個人按市場價格出租的居民住房取得的所得,自2001年1月1日起暫減按l0%的稅率徵收個人所得稅。其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例9:劉某於2002年1月將其自有的四間面積為150平方米的房屋出租給張某全家居住,租期1年,劉某每月取得租金收入2500元,全年租金收入30 000元,計算劉某全年租金收入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財產租憑收入以每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因此,劉某每月及全年應納稅額為:
(1)每月應納稅額=(2500-800)×10%=170元
(2)全年應納稅額=170×12=2040元
本例在計算個人所得稅時未考慮其他稅、費。如果對租金收入計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和教育附加等。還應將其從稅前的收入中先扣除後才計算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假定上例中,當年2月份因下水道堵塞找人修理,發生修理費用500元,有維修部門的正式收據。則2月份和全年的應納稅額為:
(1)2月份應納稅額=(2500-500-800)×10%=120
(2)全年應納稅額=170×11+120=1990元
在實際征稅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財產租憑所得的納稅人不明確的情況。對此,在確定財產租賃所得納稅人時,應以產權憑證為依據,無產權憑證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納稅人。如果產權所有人死亡,在未辦理產權繼承手續期間,該財產出租且有租金收入的,以領取租金收入的個人為納稅人。
九、財產轉讓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財產轉讓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收入總額—財產原值—合理稅費)×20%
例l0:某人建房一棟,造價36 000元,支付費用2000元。該人轉讓房屋,售價60 000元,在賣房過程中按規定支付交易費等有關費用2 500元,其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的計算過程為:
(1)應納稅所得額=財產轉讓收入—財產原值—合理費用
=60000一(36000十2000)一2500
=19500(元)
(2)應納稅額=19500×20%=3900(元)
十、偶然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偶然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20%
例11:陳某在參加商場的有獎銷售過程中,中獎所得共計價值20000元。陳某領獎時告知商場,從中獎收入中拿出4000元通過教育部門向某希望小學捐贈。按照規定,計算商場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後,陳某實際可得中獎金額。
(1)根據稅法有關規定,陳某的捐贈額可以全部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因為4000÷20000=20%,小於捐贈扣除比例30%);
(2)應納稅所得額=偶然所得—捐贈額=20000—4000=16000(元)
(3)應納稅額(即商場代扣稅款)=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16 000×20%=3200(元)
(4)陳某實際可得金額=20000—4000—3200=12800(元)
十一、其他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其他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每次收入額×20%
十二、應納稅額計算中的幾個特殊問題
(一)對在中國境內有住所的個人一次取得數月獎金或年終加薪、勞動分紅(以下簡稱獎金,不包括應按月支付的獎金)的計算征稅問題
對上述個人取得的獎金,可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由於對每月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稅時已按月扣除了費用,因此,對上述獎金原則上不再減除費用,全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直接按適用稅率計算應納稅款。如果納稅人取得獎金而當月的工資、薪金所得不足800元的,可將獎金收入減除「當月工資與800元的差額」後的余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並據以計算應納稅款。
例12:公民馬某月工資為700元,年末一次性領取年終獎金2000元。請計算這筆收入的應納稅額。
該納稅義務人此筆獎金應納稅額應為:
應納稅額=(獎金收入—當月工資與800元的差額)×適用的稅率—速算扣除數
=〔2000一(800—700)〕×10%一25
=1900×10%一25
=190—25=165(元)
(二)對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一次取得數月獎金或年終加薪;勞動分紅(以下簡稱獎金,不包括應按月支付的獎金)的計算征稅問題
對上述個人取得的獎金,可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由於對每月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稅時已按月扣除了費用,因此,對上述獎金不再減除費用,全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直接按適用稅率計算應納稅款,並且不再按居住天數進行劃分計算。上述個人應在取得獎金月份的次月7日內申報納稅。但有一種特殊情況,即: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在擔任境外企業職務的同時,兼任該外國企業在華機構的職務,但並不實際或不經常到華履行該在華機構職務,對其一次取得的數月獎金中屬於全月未在華的月份獎金,依照勞務發生地原則,可不作為來源於中國境內的獎金收入計算納稅。
(三)特定行業職工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的計稅問題
為了照顧採掘業、遠洋運輸業、遠洋捕撈業因季節、產量等因素的影響,職工的工資、薪金收入呈現較大幅度波動的實際情況,對這三個特定行業的職工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可按月預繳,年度終了後30日內,合計其全年工資、薪金所得,再按12個月平均並計算實際應納的稅款,多退少補。用公式表示為:
應納所得稅額=〔(全年工資、薪金收入÷12—費用扣除標准)×稅率—速算扣除數〕×12
例13:某納稅義務人是煤礦採掘工人,其一納稅年度各月工資收入、預繳稅款情況見下表(已按月預繳個人所得稅款共190元)。請計算其應繳(或退)稅款額。

該納稅義務人全年應納稅額應為:
〔(11800÷12—800)×稅率—速算扣除數〕×12
=〔(983.33—800)×稅率—速算扣除數〕×12
=(183.33×5%—0)×12=110(元)
由於以前按月預繳的稅款共為190元,故稅務機關應向該納稅義務人退稅80元。
(四)關於個人取得公務交通、通訊補貼收入征稅問題
個人因公務用車和通訊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務用車、通訊補貼收入,扣除一定標準的公務費用後,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按月發放的,並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不按月發放的,分解到所屬月份並與該月份「工資、薪金」所得合並後計征個人所得稅。
公務費用的扣除標准,由省級地方稅務局根據納稅人公務交通、通訊費用的實際發生情況調查測算,報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確定,並報國家稅務總局備案。
(五)關於失業保險費(金)征稅問題
城鎮企業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個人按照《失業保險條例》規定的比例,實際繳付的失業保險費,均不計入職工個人當期的工資、薪金收入,免予徵收個人所得稅;超過《失業保險條例》規定的比例繳付失業保險費的,應將其超過規定比例繳付的部分計入職工個人當期的工資薪金收入,依法計征個人所得稅。
具備《失業保險條例》規定條件的失業人員,領取的失業保險金,免予徵收個人所得稅。
(六)關於企業改組改制過程中個人取得的量化資產征稅問題
對職工個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僅作為分紅依據,不擁有所有權的企業量化資產,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對職工個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擁有所有權的企業量化資產,暫緩徵收個人所得稅;待個人將股份轉讓時,就其轉讓收入額,減除個人取得該股份時實際支付的費用支出和合理轉讓費用後的余額,按「財產轉讓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對職工個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企業量化資產參與企業分配而獲得的股息、紅利,應按「利息、股息、紅利」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
(七)關於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稅問題
1.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的有關規定,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
2.個人領取一次性補償收入時,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的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可以計征其一次性補償收入的個人所得稅時予以扣除。
3.企業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宣告破產,企業職工從該破產企業取得的一次性安置收入,免徵個人所得稅。
(八)在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和外國駐華機構工作的中方人員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的征稅問題
1.在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和外國駐華機構工作的中方人員取得的工資、薪金收入,凡是由僱傭,單位和派遣單位分別支付的,支付單位應按稅法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同時,按稅法規定,納稅義務人應以每月全部工資、薪金收入減除規定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為了有利於征管,對僱傭單位和派遣單位分別支付工資、薪金的,採取由支付者中的一方減除費用的方法,即只由僱傭單位在支付工資、薪金時,按稅法規定減除費用,計算扣繳個人所得稅;派遣單位支付的工資、薪金不再減除費用,以支付金額直接確定適用稅率,計算扣繳個人所得稅。
上述納稅義務人,應持兩處支付單位提供的原始明細工資、薪金單(書)和完稅憑證原件,選擇並固定到一地稅務機關申報每月工資、薪金收入,匯算清繳其工資、薪金收入的個人所得稅,多退少補。具體申報期限,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機關確定。
例14:王某為一外商投資企業僱傭的中方人員,2000年10月,該外商投資企業支付給王某的薪金為7200元,同月,王某還收到其所在的派遣單位發給的工資900元。請問:該外商投資企業、派遣單位應如何扣繳個人所得稅?王某實際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多少?
(1)外商投資企業為王某扣繳的個人所得稅為:
扣繳稅額=(每月收入額-8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7200-800)×20%-375=905元
(2)派遣單位應為王某扣繳的個人所得稅為:
扣繳稅額=每月收入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900×10%-25=65元
(3)王某實際應繳的個人所得稅為:
應納稅額=(每月收入額-8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7200+900-800)×20%-375=1085元
因此,在王某到某稅務機關申報時,還應補繳115元(1085元-905元-65元)
2.對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和外國駐華機構發放給中方工作人員的工資、薪金所得,應全額征稅,但對可以提供有效合同或有關憑證,能免證明其工資、薪金所得的一部分按照有關規定上交派遣單位的,可扣除其實際上交的部分,桉其餘額計征個人所得稅。

閱讀全文

與特許權使用費利息稅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