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是否需要攤銷
應當轉回。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大於其賬面余額的,應按其差額確認,借記「遞延所得版稅資產權」,貸記「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等科目;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餘額小於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所得稅費用與應交所得稅額的差額就是暫時性差異的納稅影響額,記入「遞延稅款」賬戶,如果本期所得稅費用大於應付稅款,「遞延稅款」賬戶表示預提所得稅,即遞延所得稅負債;反之,記入「遞延稅款」賬戶的是待攤所得稅,即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稅款」賬戶的納稅影響額隨著暫時性差異的轉回而逐步轉銷。如果在此期間沒有新的暫時性差異發生,「遞延稅款」賬戶最後余額為零。
Ⅱ 關於裝修費攤銷的會計處理問題(遞延所得稅問題)
一般抄是年底確認。但就你的題干來分析:
稅法的計稅基礎是2000,會計是1000,那麼會計核算大於計稅基礎,表明今年所得稅要少交點,但將來要補上,所以形成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按25%來計算)
1000*25%=250
借:所得稅費用 25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50
Ⅲ 暫時性差異和遞延所得稅
暫時性差異的概念
資產或負債的計稅基礎與其列示在會計報表上的賬面價值之間的差異。
暫時性差異的列示
該差異在以後年度當會計報表上列示的資產收回。或者列示的負債償還時,會產生應課稅金額或扣除金額。
暫時性差異的分類
暫時性差異可分為時間性差異及其他暫時性差異兩類。
前者是因收入或費用在會計上確認的期間瑕稅法規定申報的期間不同而產生的,後者則因其他原因而使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不同而產生的差異。
遞延所得稅(Deferred Income Tax ):具體細分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於《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採用資產負債表法核算所得稅。即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於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
Ⅳ 用於研發的可以加計扣除的無形資產攤銷額,因稅法和會計上的攤銷年限不一致,怎麼確認遞延所得稅
加計扣除部分實質上屬於稅收優惠,這一事項在會計上並不予以確認,也就不會計內入任何會計科目,所以對容於這一暫時性差異不確認遞延所得稅。需要確認的是會計攤銷和稅法攤銷差額(100元和30元)產生的暫時性差異對遞延所得稅的影響。
Ⅳ 哪些暫時性差異不能確認為遞延所得稅
比較常見的產生暫時性差異而不確認遞延所得稅的有:
1.一般分期付款取得的固定資產,超過正常信用條件的,是具有融資性質的,那麼這個固定資產在取得時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差異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2.非同一控制下的免稅企業合並中形成的商譽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所產生的差異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3.擬長期持有的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產生的差異也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4.三新企業對於無形資產初始確認時計稅基礎與賬面基礎形成的差異也不確認遞延所得稅。
Ⅵ 遞延所得稅 無形資產
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題中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只進行減值測試。由此與稅務處理之間產生的差異屬於暫時性差異。
比如:企業年初購入某無形資產100萬元,使用壽命不確定,會計上不進行攤銷,年末經減值測試計提5萬元的減值准備。在稅務處理上,該無形資產攤銷期限為10年,當年應攤銷金額為10萬元(100 / 10)。假設企業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9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90 = 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5 * 25% = 1.25萬元
假設企業在之後的10年內沒有再對該無形資產計提過減值准備,且企業仍舊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第10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10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0 = 9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95 * 25% = 23.75萬元
再假設第11年,企業將該無形資產轉讓,則該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不存在暫時性差異,則第10年年末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23.75萬元「被轉回」。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Ⅶ 由於固定資產折舊方式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在其攤銷完前固定資產被出售,該如何處理
我曾經也會這個問題苦惱過,原值100萬,比如折舊1年後,比如說按折舊回10萬,但稅法承認20萬
借:所得稅答費用 2500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5000
出售後
借:固定資產清理 900000
累計折舊 100000
貸:固定資產 1000000
比如賣了1000000萬
這時
借:銀行存款 1000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1000000
結轉
借:固定資產清理 100000
貸:營業外收入-資產處置收益
計提所得稅
借:所得稅負債 25000
所得稅費用 25000
貸:應交所得稅 50000
這個所得稅負債在這里被轉銷了
Ⅷ 後續年度的攤銷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嗎
無形資產確復認時加計扣除部分不確認遞制延所得稅資產,後續年度也不存在攤銷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資產屬於資產類科目中的非流動資產。
遞延所得稅資產 ,就是未來預計可以用來抵稅的資產,遞延所得稅是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才會產生遞延稅款。 是根據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及適用稅率計算、影響(減少)未來期間應交所得稅的金額。
遞延稅款科目的借貸方分別核算的內容是:
一、借方核算(資產類):轉回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發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稅率,債務法下遞延稅款余額是借方時稅率增加,遞延稅款余額是貸方時稅率減少。
二、貸方核算(負債類):發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轉回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稅率。債務法下遞延稅款余額是貸方時稅率增加,遞延稅款余額是借方時稅率減少。
Ⅸ 遞延收益可在5年內分攤徵收所得稅嗎
不是當年遞延轉多少收入,確認多少收入,按多少征所得稅么
Ⅹ 無形資產遞延所得稅問題
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題中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只進行減值測試。由此與稅務處理之間產生的差異屬於暫時性差異。
比如:企業年初購入某無形資產100萬元,使用壽命不確定,會計上不進行攤銷,年末經減值測試計提5萬元的減值准備。在稅務處理上,該無形資產攤銷期限為10年,當年應攤銷金額為10萬元(100 / 10)。假設企業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9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90 = 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5 * 25% = 1.25萬元
假設企業在之後的10年內沒有再對該無形資產計提過減值准備,且企業仍舊不存在其他暫時性差異,未來適用稅率25%,則第10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100 - 5 = 95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100 - 10 * 10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 95 - 0 = 95萬元
遞延所得稅負債 = 95 * 25% = 23.75萬元
再假設第11年,企業將該無形資產轉讓,則該年年末:
該無形資產賬面價值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計稅基礎 = 0萬元
該無形資產不存在暫時性差異,則第10年年末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23.75萬元「被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