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無形資產造假

無形資產造假

發布時間:2020-12-12 16:54:28

A. 無形資產凈值是怎麼來的怎麼算出來的如何確定無形資產凈值的准確性是否能造假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或者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內沒有實物形態的非容貨幣性長期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和商譽等。


1

購入的無形資產,
應以實際支付的價款加相關稅費作為入賬
成本;

2
)通過債務重組方式獲得的無形資產,應以重組債
權的賬面價值作為無形資產的入賬成本;

3

非貨幣性交易
獲得的無形資產,
應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無形資產的
入賬成本;

4
)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以評估的價值作
為其入賬價值;

5
)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以其取得時發生
的注冊費、
律師費等相關費用作為入賬價值,
開發過程當中
發生的研究費用等,作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B. 會計造假的主題除了會計人員外,還有哪些

會計造假是指企業領導和財務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准則制度,做假賬和編制虛假會計報表的行為。

一、會計造假的主體
會計造假主體是指會計造假的策劃、組織、指揮、參與和具體實施者,也就是假賬的「涉案人」和後果承擔者。假賬是會計人員直接製造的,但造假既需要綜合知識、做假技巧、膽量,更需要適宜的環境和背景,因而一般絕不是一個會計人員能完成的,會計造假主體應包括炮製假賬和相關違法亂紀活動的主謀、共謀和執行者。准確界定會計造假主體對追究造假責任、杜絕造假行為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及其運行方式的改變,會計造假主體的構成亦變得復雜起來,其動因和作案手段也出現多樣性和復雜化的趨勢。
按照在造假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同,會計造假主體包括動議者、決策者、操作者和協同者。所謂造假的動議者是指為會計造假出謀劃策的人。動議者往往熟悉會計核算體系,了解有關賬戶體系及其特點,並有機會接觸單位最高領導層、且成為其參謀與助手。動議者通常是單位財會部門的負責人,他們可能接受領導層的授意而投其所好,也可能出於「主動關心」企業的發展而提出建議。動議者在會計造假活動中起著穿針引線、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往往稟承領導意旨或為其出謀劃策,並向領導提出具體造假方案,介紹推薦造假方法,美化和誇大造假效果,做出某些安全承諾;同時積極組織人員、分派任務、指導具體實施。造假的決策者是指有權決定會計造假實施的各級領導人。決策者既可以是領導者個人,也可以是領導層集體。在技術上領導介入會計造假的程度是較低的,但在決策中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他們往往是造假的策劃人、決定者、指使者和「總監制」,同時也是會計造假的最大受益者。造假的實施者即操作者是指具有職務便利、能夠接觸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資料,親自實施和完成會計造假的人員。它不僅包括會計人員、出納人員,而且還可能包括相關的采購人員、銷售人員、保管人員、統計人員。造假協同者是指從某些方面策應、配合造假的人員,既包括在造假之初為之提供方便者,也包括在造假事實發生後為其掩飾、布防、通風報信和提供偽證等人員。值得說明的是:在不同的造假案件中,造假主體的人員構成不盡相同,在造假過程中所承擔的職責和所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
按照會計造假主體所處的地位不同可分為主動造假者和被動造假者。主動造假者是指行為人有意識地、積極地、自覺地參與造假,並在其中發揮了主要作用的行為者。一般來說,會計造假的動議者和決策者通常是主動造假者,也是造假的直接受益者或利害關系人。他們往往是造假活動的知情者,是「圈內人物」。被動造假者是指並非出自其本意,而是被他人脅迫、強求、命令或利誘而參與造假的行為人。如某些財會人員,他們是會計造假的具體執行人,但他們可能並不是造假的動議者,甚至可能並不情願做假賬,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只能執行領導的指示,而且一旦事情敗露,還經常被當作替罪羊。被動造假者一般是不知情人或不完全知情人,不了解造假的全部內幕和真相。不過主動和被動是相互的,且往往可以相互轉化,有些參與造假者開始可能是被動的,一旦加入造假行列後卻又變得積極主動。另外,會計造假主體的造假動機也不盡相同,有的是受經濟利益驅使,有的是為了顯示政績以便保官、陞官,有的是為了追求虛榮,靠造假成了「家」、「模範」、「優秀」、「先進工作者」,也有的是為了逃避責任、陷害他人。

二、會計造假的類型
從會計信息反映的角度來看,會計造假表現為兩種類型:會計事項造假和會計報表造假。
會計報表造假是故意謊報某些財務價值,造成增強獲利能力的假象,從而欺騙股東和債權人等利害相關人。
會計事項造假通常旨在方便盜竊,或將公司的資產轉變為個人所有或使用。

三、會計造假的形式
目前,企業會計報表造假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虛增資產,虛增利潤;二是虛增負債,隱瞞利潤。前者主要是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因為國有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領導人的升遷;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公司股票價格的高低。後者主要是私營企業和個人出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因為這類企業不注重業績,更關心的是如何逃避國家的稅收,少接收政府有關部門的攤派。
1.資產虛增
(1)費用資產化
企業當期發生的費用應當計入當期產品生產(或商品經營)成本或期間費用。但有的企業卻將部分應該計入當期的費用計入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類會計科目,使得企業當期損益不實;有的企業待攤費用不及時足額攤銷,而是長期掛賬,將本屬於期間費用的支出列作資產。企業通過將費用資產化,虛增了企業資產和所有者權益。
(2)存貨不實
有些企業積壓多年的貨物,或已經淘汰過時應當報廢的物資不做賬務處理,或存貨的現實價格(或可變現價格)已明顯低於賬面歷史成本價值卻仍按歷史成本掛在存貨賬上,存貨價值不實,違背了企業會計准則確認的謹慎性原則,虛增了企業存貨價值。
(3)固定資產價值虛假
企業固定資產價值不實主要表現在折舊不足、技術進步後造成的無形損耗不計、已毀損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資產不處置等,虛增(減)企業資產。
(4)遞延及無形資產攤銷不足
遞延及無形資產應當按時足額攤銷,已經淘汰過時的無形資產不應當再掛無形資產賬而應當將攤余價值作為期間費用計入損益。而許多企業對已經沒有使有價值或已經不可能再給企業帶來預期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不做相應的財務處理,卻仍然作為資產列賬,虛增了企業資產。
2.負債不實
(1)應付款項高估
許多企業的應付款項不及時或每年與往來單位核對確認清理,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的應退未退、應付未付款項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應付款項(不包括長期應付款項)以及債權人已經不存在的仍掛賬的也不少見,企業實際需付債務小於財務賬面債務,企業應付款項高估。
(2)預提費用不實
許多企業為了調節當期損益,不按企業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預提費用,而是根據企業調節損益的需求預提,有的企業應提的不提或不應預提及多預提的不及時沖銷,致使預提費用會計科目反映不實。
3.虛報盈虧
(1)多計收入、少計費用
有的企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將未實現的收入作為收入入賬,如在服務或工程未提供完畢之前,就確認收入實現;有些企業虛構客戶虛開銷售發票,虛列銷售收入和應收賬款;一些企業對已經發生的支出不計入成本,或在結轉成本時不按配比原則,故意少轉成本,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及庫存商品的賬面金額遠遠大於實際庫存金額;有的企業則將有關費用支出單據壓在銀行未達賬中,利用「未達賬項」弄虛作假,調節利潤。
(2)少計收入、多計費用
企業為了達到少繳或不繳所得稅的目的,將正常的銷售特別是一些不需要增值稅發票的銷售,不按收入確認的條件進行確認,而是長期掛在預收賬款或其他應付款科目中且金額不變;有的企業則採取虛列預提費用,多提多攤費用的方法,達到虛減盈利的目的。
(3)在建工程長期掛賬,應計入損益的借款費用予以資本化
企業在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時,對借入資金需按期計提利息,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應予以資本化。有些企業工程早已完工,仍長期掛賬,借款利息仍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從而使當期財務費用減少,同時又可以少提折舊,從兩個方面來虛增利潤。
(4)隨意調整報表
一些單位為了達到一些不法目的,隨意調整報表金額,人為地加大資產調整利潤;或為了逃稅,避免檢查而加大成本費用,減小利潤,如為了增大管理費用,直接在損益中多計管理費用,並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增大應收賬款和壞賬准備金額,造成表賬不符。

C. 有沒有關於會計造假與企業內部控制的案例

關鍵字:會計造假 南方保健 契約調整 正文:一南方保健案例回顧: 美國最大的醫療保健公司南方保健日前對其前任審計師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提起訴訟,稱安永違背了合約且由於疏忽未能發現該公司高達27億美元的會計舞弊。 上世紀80年代初,斯克魯西創建了南方保健公司(Health-southCorporation)。他被譽為變革美國理療業的靈魂人物。他創造性地提出將理療和恢復性治療等手術輔助環節從醫院中獨立出來運作的構想,並探索出一套低成本、高療效的診所運營模式。1986年南方保健完成新股發行並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以後的十年,南方保健瘋狂購並,2002年已發展成為全美最大的私立保健醫療公司。在全球擁有了1229家診所,203家外科手術中心和117家療養院,成為全美最大的保健服務商。正是這幾年瘋狂的擴張速度使南方保健消化不良,加上首席執行官斯克魯西在董事會中的獨斷專行和過分追求個人成就感,最終使南方保健走上了財務舞弊的不歸路。2003年3月南方保健的財務舞弊丑聞浮出水面,創下了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涉案人員最多的紀錄(11名高管人員涉案)。已經抖露出的25億美元的虛假利潤更使其成為僅次於世界通信的第二大「會計造假大王」。 然而,南方保健至少從1997年開始就使用各種會計造假手法對經營利潤和資產負債表科目進行操縱,以滿足華爾街的盈利預期。2002年8月,南方保健的CEO理查德·斯克魯西和CFD威廉·歐文斯按照《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的要求,宣誓他們向SEC提交的2002年第二季度的財務資料真實可靠。宣誓後,歐文斯懾於安然和世界通信造假丑聞曝光後社會公眾的反響和壓力,於2003年3月18日向司法部門投案自首,供出南方保健的會計造假黑幕。已經抖露出的25億美元虛假利潤使南方保健成為僅次於世界通信的第二大「會計造假大王」。 南方保健是在阿拉巴馬州傑斐遜縣的巡迴法院提出上述起訴的,而就在上個月這家公司還是安永的起訴對象,當時安永指控南方保健使其受到了訴訟案的牽連並導致其名譽受損。 路透社的消息稱,南方保健對安永的反訴意在尋求對其損失的收入、利潤、商業機會、訴訟費用以及了結舞弊案和重述收入的成本的賠償金。南方保健在反訴陳述中說,「安永要麼是有意對南方保健前任CEO故意操縱的會計舞弊、不當行為以及要求查明此事的管理人員和雇員們視而不見,要麼是由於疏忽違背了合約和法定職責,以致未能發現會計舞弊行為並將其報告給南方保健的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發言人對美聯社說,南方保健舞弊案「是該公司前任管理人員和雇員為了欺騙外部審計者而精心謀劃的騙局所導致的直接後果」,安永認為「南方保健的索賠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它應該通過仲裁而非訴訟來解決問題」。 二根據所學知識分析造假公司會計造假原因與手段 斯克魯西是南方保健的締造者,被譽為變革美國理療業的靈魂人物。他是個開拓進取的創業者,卻也是個獨斷專行、剛愎自用之徒。在南方保健,他實行獨裁式的強權管理。曾

zwj yty
與其共事過的董事和高管人員對斯克魯西敬畏有加,「在南方保健,你根本分不清CEO的職能和董事會的職能有何區別」。董事們即便「懂事」,也不敢管事,任憑斯克魯西左右公司的重大決策。此外,斯克魯西及其同夥還投資了數十家醫療企業,編織成一張以斯克魯西為中心的復雜的關聯交易網,成為他們中飽私囊的「提款機」。 南方保健至少從1997年開始就使用各種會計造假手法對經營利潤和資產負債表科目進行操縱,以滿足華爾街的盈利預期。具體表現在: 1.開「家庭會議」,編造虛假分錄。 在斯克魯西的領導下,南方保健的高管人員每個季度末都要開會,商討會計造假事宜,他們親切地稱這種獨特的會議為「家庭會議」,與會者被尊稱為「家庭成員」。編造虛假會計分錄時,南方保健利用了許多過渡賬戶,虛構的利潤通過頻繁借貸,最終虛增了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甚至是現金賬戶。 2.處心積慮,規避審計。 為掩飾會計造假,南方保健動員了幾乎整個高管層,共同對付安永會計師事所。 l)為了避免直接調增收入,他們設計了「契約調整」這一收入備抵賬戶,利用該賬戶依賴主觀判斷,且在會計系統中不留交易軌跡的特點,加大虛假收入的審計難度; (2)南方保健的會計人員對安永審查各個報表科目所用的重要性水平了如指掌,並千方百計將造假金額化整為零,確保造假金額不超過安水確定的「警戒線」。這樣,即使虛假分錄被抽樣審計所發現,他們也可以「金額較小,達不到重要性水平」為由予以搪塞。 當然,也會有紙包不住火的時候。在2000年度的審計中,安永就曾質疑南方保健某家門診機構固定資產的增加缺乏足夠的憑證支持。為此,南方保健的會計人員當即在電腦上篡改了固定資產的采購發票為自己圓謊。更惡劣的是,當安永向南方保健索要固定資產的明細分類賬時,南方保健的會計人員居然迅速炮製了一本分類賬,將所有由「AP匯總」捏造出的「新增固定資產」在這本分類賬中逐一補上。 3.利用「契約調整」,進行利潤操縱。 「契約調整」是營業收入的一個備抵賬戶,用於估算南方保健向病人投保的醫療保險機構開出的賬單與醫療保險機構預計將實際支付的賬款之間的差額,營業收入總額減去「契約調整」的借方余額,在南方保健的收益表上反映為營業收入凈額。這一賬戶的數字需要南方保健高管人員進行估計和判斷,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南方保健的高管人員恰恰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毫無根據地貸記「契約調整」賬戶,虛增收入,蓄意調節利潤。而為了不使虛增的收入露出破綻,南方保健又專門設立了「AP匯總」這一科目以配合收入的調整。「AP匯總」作為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次級明細戶存在,用以記錄「契約調整」對應的資產增加額。 從l997年至2002年6月如日,南方保健通過憑空貸記「契約調整」的手法,虛構了近25億美元的利潤總額,虛構金額為實際利潤的247倍;虛增資產總額15億美元,其中包括固定資產10億美元,現金3億美元。 經過我們所學內容,我們知道會計的基本只能是核算和監督,其中會計核算是對已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提供真實,正確,可靠的會計信息,以滿足管理的需要,而南方保健進行會計造假,虛構利潤,沒有為廣大的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即投資者提供正確的信息,做出有力的決策,同時公司內部沒有起監督和控制的作用,南方保健為了造假,幾乎所有高層全體參與,使得會計的監督職能如同虛設,同時安永的注冊會計師們的審查不力,助長了造假案例的發生。 在此次案例中,我們小組認為它違反以下幾條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 客觀性原則: 會計核算應當一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南方保健採用多個備抵賬戶和過渡賬戶,虛構利潤,蒙蔽廣大投資者。 2清晰性原則: 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運用,同時也便於審計。南方保健在賬戶設置上故意開設各種中間明細賬戶,使得財務報表冗長復雜,既不利於利益相關者看懂,也不利於注冊會計師審計 3謹慎性原則 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持謹慎態度,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也不得低估負債或費用, 南方保健在2001年一個關於老年人計劃投資的項目中,樂觀估計回報收益,虛構利潤。

D. 中國上市公司是如何做假賬的

中國上市公司的假賬丑聞可謂前仆後繼,連綿不絕。從操縱利潤到偽造銷售單據,從關聯交易到大股東佔用資金,從虛報固定資產投資到少提折舊,西方資本市場常見的假賬手段幾乎全部被「移植」,還產生了不少「有中國特色」的假賬技巧。遺憾的是,中國媒體對上市公司假賬的報道大部分還停留在表面層次,很少從技術層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體手段。作為普通投資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識破某些不法企業的假賬陰謀?其實,只要具備簡單的會計知識和投資經驗,通過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分析,許多假賬手段都可以被識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資者的警惕。我們分析企業的財務報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縱向對比,又要有同類公司的橫向對比,只有在對比中我們才能發現疑問和漏洞。現在網路很發達,上市公司歷年的年度報表、季度報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煩的是如何確定「同類公司」。「同類公司」除了必須與我們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營業務之外,資產規模、股本結構、歷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對比越多,識破假賬的概率就越大。一、最大的假賬來源:「應收賬款」與「其他應收款」 每一家現代工業企業都會有大量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應收賬款主要是指貨款,而其他應收款是指其他往來款項,這是做假賬最方便快捷的途徑。為了抬高當年利潤,上市公司可以與關聯企業或關系企業進行賒賬交易(所謂關聯企業是指與上市公司有股權關系的企業,如母公司、子公司等;關系企業是指雖然沒有股權關系,但關系非常親密的企業)。顧名思義,既然是賒賬交易,就絕不會產生現金流,它只會影響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決不會體現在現金流量表上。因此,當我們看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出現大量「應收賬款」,損益表上出現巨額利潤增加,但現金流量表卻沒有出現大量現金凈流入時,就應該開始警覺: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賒賬交易操縱利潤? 賒賬交易的生命周期不會很長,一般工業企業回收貨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時間太長的賬款會被列入壞賬行列,影響公司利潤,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會在下一個年度把賒賬交易解決掉。解決的方法很簡單——讓關聯企業或關系企業把貨物退回來,填寫一個退貨單據,這筆交易就相當於沒有發生,上一年度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這對於投資者來說已經太晚了。打個比方說,某家汽車公司聲稱自己在2004年賣出了1萬台汽車,賺取了1000萬美圓利潤(當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會註明是賒賬銷售),這使得它的股價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這家汽車公司突然又聲稱2004年銷售的1萬輛汽車都被退貨了,此前宣布的1000萬美圓利潤都要取消,股價肯定會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資者必然損失慘重。在西方,投資者的經驗都比較豐富,這種小把戲騙不過市場;但是在中國,不但普通投資者缺乏經驗,機構投資者、分析機構和證券媒體都缺乏相應的水平,類似的假賬陷阱還真的騙過了不少人。 更嚴重的違規操作則是虛構應收賬款,偽造根本不存在的銷售記錄,這已經超出了普通的「操縱利潤」范疇,是徹頭徹尾的造假。當年的「銀廣夏」和「鄭百文」就曾經因為虛構應收賬款被處以重罰。在「達爾曼」重大假賬事件中,「虛構應收賬款」同樣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應收賬款主要是指貨款,而其他應收款是指其他往來款項,可以是委託理財,可以是某種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種無形資產的款項等等。讓我們站在做假賬的企業的角度來看問題,「其他應收款」的操縱難度顯然比「應收賬款」要低,因為「應收賬款」畢竟是貨款,需要實物,實物銷售單據被發現造假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其他應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較容易,而且估價的隨意性比較大,不容易露出馬腳。有了銀廣夏和鄭百文虛構銷售記錄被發現的前車之鑒,後來的造假者傾向於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應收款」則來無影去無蹤,除非派出專業人士進行詳細調查,很難抓到確實證據。對於服務業企業來講,由於銷售的不是產品,當然不可能有「應收賬款」,如果要做假賬,只能在「其他應收款」上做手腳。在中國股市,「其他應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賬的卻少之又少。 換一個角度思考,許多公司的高額「其他應收款」不完全是虛構利潤的結果,而是大股東佔用公司資金的結果。早在2001年,中國上市公司就進行了大規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東挪用資金的結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應收款」的名義進入會計賬目。雖然大股東挪用上市公司資金早已被視為中國股市的頑症,並被監管部門三令五申進行清查,但至今仍沒有根治的跡象。在目前中國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東想企業資金簡直是易如反掌;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做假賬,但肯定是一種違規行為。二、與「應收賬款」相連的「壞賬准備金」 與應收賬款相對應的關鍵詞是「壞賬准備金」,通俗的說,壞賬准備金就是假設應收賬款中有一定比例無法收回,對方有可能賴帳,必須提前把這部分賴帳金額扣掉。對於應收賬款數額巨大的企業,壞賬准備金一個百分點的變化都可能造成凈利潤的急劇變化。舉個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銷售的客運飛機價值是以十億美圓計算的,這些飛機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壞賬准備金變化一個百分點,波音公司的凈利潤就會出現上千萬美圓的變化,對股價產生戲劇性影響。 理論上講,上市公司的壞賬准備金比例應該根據賬齡而變化,賬齡越長的賬款,遭遇賴賬的可能性越大,壞賬准備金比例也應該越高;某些時間太長的賬款已經失去了償還的可能,應該予以勾銷,承認損失。對於已經肯定無法償還的賬款,比如對方破產,應該盡快予以勾銷。遺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對所有「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計提,完全不考慮賬齡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賬齡結構。在閱讀公司財務報表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它是否公布了應收賬款的賬齡,是否按照賬齡確定壞賬准備金,是否及時勾銷了因長期拖欠或對方破產而無法償還的應收賬款;如果答案是「否」,我們就應該高度警惕。 從2002年開始,中國證監會對各個上市公司進行了財務賬目的巡迴審查,壞賬准備金和折舊費都是審查的重點,結果有大批公司因為違反會計准則、進行暗箱操作,被予以警告或處分,它們的財務報表也被迫修正。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無論證監會處罰多少家違規企業,處罰的力度有多大,如果普通投資者沒有維護自己權益的意識,類似的假賬事件必然會一再重演,投資者的損失也會難以避免。三、最大的黑洞——固定資產投資 許多中國上市公司的歷史就是不斷募集資金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的歷史,他們發行股票是為了固定資產投資,增發配股是為了固定資產投資,不分配利潤也是為了省錢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的陰影里,是否隱藏著違規操作的痕跡? 固定資產投資是公司做假賬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但是這種假賬不可能做的太過分。公司可以故意誇大固定資產投資的成本,借機轉移資金,使股東蒙受損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資產投資的成本,或者在財務報表中故意延長固定資產投資周期,減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費用,藉此抬高公司凈利潤——這些誇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資產投資上做的手腳太過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馬腳,因為固定資產是無法移動的,很容易審查;雖然其市場價格往往很難估算,但其投資成本還是可以估算的。監管部門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有沒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帶上一些固定資產評估專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個簡單的調查,真相就可以大白於天下。事實就是如此簡單,但是在中國,仍然有許多虛假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沒有被揭露,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投資者,對此都缺乏足夠的警惕性。 如果一個投資者對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造假現象抱有警惕性,他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調查:上市公司承諾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沒有在預定時間內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2000年開始建設一家新工廠,承諾在2003年完工,但是在2003年年度報告中又宣布推遲,就很值得懷疑了。而且,項目完工並不意味著發揮效益,許多項目在完工幾個月甚至幾年後仍然無法發揮效益,或者剛剛發揮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頓,這就更值得懷疑了。如果董事會在年度報告和季度報告中沒有明確的解釋,我們完全有理由質疑該公司在搞「釣魚工程」,或者乾脆就是在搞「紙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呈現高額化、長期化趨勢,承諾投入的資金動輒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項目建設周期動輒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僅僅完成土建封頂的時間就很漫長,更不要說發揮效益了。這樣漫長的建設周期,這樣緩慢的投資進度,給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賬的充裕空間,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規模工程擁有更大的迴旋餘地,監管部門清查的難度也更大。即使真的調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時候,那時投資者的損失已經很難挽回了。四、難以捉摸的「其他業務利潤」 從財務會計的角度來看,操縱「其他業務利潤」比操縱「主營業務利潤」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在損益表上,主營業務涉及的記錄比其他業務要多的多,主營業務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須妥善登記,其他業務往往只需要簡單的登記利潤就可以了。對於工業公司來說,偽造主營業務收入必須偽造大量貨物單據(也就是偽造「應收賬款」),這種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識破;偽造其他業務利潤則比較溫和,投資者往往不會注意。 為了消除投資者可能產生的疑問,許多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往往玩弄文字游戲,把某些模糊的業務在「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之間顛來倒去,稍微粗心的投資者就會受騙。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中把「主營業務」定義為「房地產、酒店和旅遊度假業」,但是在主營業務利潤中卻只計算房地產的利潤,把酒店和旅遊度假業都歸入其他業務利潤,這顯然與年度報告的說法是矛盾的。在中國資本市場目前的混亂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項業務利潤同時計入「主營業務利潤」和「其他業務利潤」的可能。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不可能深入調查某家公司的「其他業務利潤」是不是偽造的,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與「其他業務利潤」嚴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業務利潤」高於「主營業務利潤」,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它做了假賬。 中國投資者和證券媒體沒有意識到上市公司的「其他業務利潤」可能存在造假行為,也並非完全出於疏忽,因為上市公司不好好做自己的主營業務,反而熱衷於在「其他業務」上大撈一筆,在中國股市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許多公司名義上是「運用閑置資金」進行短期經營或投資(實為投機)活動,其實是什麼賺錢做什麼,完全不把主營業務當一回事。最近幾年房地產行業熱度很高,許多上市公司紛紛改頭換面做房地產,開始是把房地產當成短期的「其他業務」,後來有的公司乾脆進行產業重組,改為正式的房地產公司;鋼鐵、醫葯、進出口乃至旅遊度假等比較熱門的行業都有類似情況發生。追逐利潤固然是資本的天性,但是作為資本數額很大、負有社會責任的上市公司,如此目光短淺的追求短期利潤,對公司前景根本沒有長遠戰略,無疑會損害股東乃至整個社會的長期利益。這種目光短淺的不良傾向必須得到遏制,但僅僅依靠證監會和投資者的力量恐怕難以有效遏制,必須同時依靠國家計劃部門的宏觀調控,才有希望剎住這股蔓延已久的歪風。曾經在中國股市名噪一時的「戴夢得」就是一個例子,它原本是中國股市罕見的珠寶題材股票,但是從2002年就開始「逐漸轉賣毛利率較低的珠寶生產線」,義無返顧的投入了炒作房地產的大潮。戴夢得(已經改名「中寶股份」)在2003年初完成了向房地產公司的轉化,主要經營港口地皮;但是轉化為房地產公司並不能增加它的業績,直到今天,中寶股份仍然是一家凈資產收益率不盡人意的冷門股票。由此可見,從一個較冷門的行業轉到較熱門的行業,並不一定會帶來業績的相應提升;如果所有上市公司都往少數熱門行業擠,造成的後果肯定是災難性的。五、債務償還能力 衡量一家公司的債務償還能力,主要有兩個標准:一是流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流動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二是速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速動資產(主要是現金和有價證券、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很容易變現的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一般認為工業企業的流動比例應該大於2,速動比例應該大於1,否則資金周轉就可能出現問題。但是不同行業的標准也不一樣,不可以一概而論。目前各種股票分析軟體和各大證券網站都有專門的財務比例欄目,除了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之外,一般還包括資金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等,這些數據對於分析企業前景都有重要作用。 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與現金流量表有很密切的關系,尤其是速動比例的上升往往伴隨著現金凈流入,速動比例的下降則伴隨著現金凈流出,因為現金是最重要的速動資產。但是,某些企業在現金缺乏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比較高的速動比例,因為它們的速動資產大部分是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這種速動資產質量是很低的。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考察該企業的現金與流動負債的比例,如果現金比例太少是很危險的。許多上市公司正是通過操縱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潤,一方面維持債務償還能力的假象,從銀行手中源源不斷的騙得新的貸款。作為普通投資者,應該時刻記住:只有冰冷的現金才是最真實的,如果現金的情況不好,其他的情況再好也難以信任。 如果一家企業的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良好,現金又很充裕,我們是否就能完全信任它?答案是否定的。現金固然是真實的,但也要看看現金的來臨——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還是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預示著企業的長期經營能力,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反應著企業管理層的投資眼光,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只能說明企業從外部籌集資金的能力,如貸款、增發股票等。剛剛上市或配股的公司一般都有充裕的現金,這並不能說明它是一家好公司。恰恰相反,以造假和配股為中心的「中國股市圈錢模式」可以用以下公式概括:操縱利潤—抬高股價—增發配股—圈得現金—提高信用等級—申請更多銀行貸款—繼續操縱利潤,這個模式可以一直循環下去,直到沒有足夠的錢可圈為止。操縱利潤既是為了從股民手中圈錢,又是為了從銀行手中圈錢;從股民手中圈來的錢一部分可以轉移出去,一部分用來維持債務償還能力,以便下一步圈到更多的錢。這種圈錢模式只能發生在中國這樣一個非常不規范的資本市場,但這個不規范的資本市場正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圈到的資金越來越少,即使沒有任何人發現馬腳,這種模式仍然不免自行崩潰的結局。在中國股市,做著類似勾當的公司大有人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許多公司至今仍然逍遙法外,等待著某一天市場回暖,繼續造假圈錢的大業。六、對上市公司假賬手段的總結 每當中國股市發生重大丑聞,每當天真的股民被上市公司欺騙,股民們總是會網上寫下「血淚追問」——「為什麼某些上市公司明火執仗做大盜無人阻擋?為什麼它們居然能夠長期逍遙法外,騙走無數金錢?」我的回答是:「所有的人都應該負責。政府和監管部門固然應該為我們創造良好的投資條件,但是最重要的是投資者應該為自己的投資負責,事實已經證明中國普通投資者是最大的瞎子。」事實上,大部分中國上市公司做假賬的手段都並不高明,不僅專業分析人士能夠識破,普通投資者也理應察覺。遺憾的是,中國股市的大多數投資者至今不知道閱讀財務報表,連專業分析機構也經常鬧出常識性的笑話,這樣一個資本市場只有幼稚可以形容。 有人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出現的一切問題都是制度問題,只要把制度定好了,與西方「接軌」了,天下就太平了,股市丑聞就再也不會出現了。但是最近幾年來,中國在金融、證券和公司治理上學習西方制度的努力不可謂不大,造假違規現象卻還是層出不窮,資本市場一直停留在崩潰邊緣。我們究竟是缺乏優秀的制度,還是缺乏執行制度的優秀的人? 是的,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存在許多非常嚴重的問題,但是制度問題不是一切,相比之下,還是人的問題更嚴重。我們不僅要提高資本市場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更要提高投資者整體素質,努力使這個幼稚的市場變的更加成熟。這樣,重大違規操作才能夠被扼殺在萌芽中,投資者的財產才能夠有保證。

E. 請大家介紹一下中外的財務造假大案,如世通、華源造假、環球電信造假等情況,要詳細的說明

一、「安然事件」及「安達信事務所倒閉」

安然公司是一家美國大型能源公司,其排名曾居美國上市公司第七位。2001年12月,該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同時它也拉開了美國大公司造假丑聞曝光的序幕。調查發現,該公司長期通過復雜的財務合夥形式掩蓋巨額債務並虛報盈餘。當年,安然已連續5年被評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然而,這個擁有上千億美元資產的公司卻在幾周內破產。

安然破產還順帶「撂倒」了為其做假賬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世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2006年10月23日,美國休斯敦聯邦地區法院作出判決,安然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因犯有欺詐、共謀、內部交易等一系列罪行被判處24年又4個月徒刑。

二、世界通信公司造假案

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世界通信公司2002年7月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世通公司證實,該公司從2001年到2002年第一季度期間把總額達38億美元的經營開支記賬到資本開支上,從而使本來出現虧損的經營業績表現為贏利。

到2002年3月底,世界通信公司公布的資產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是安然公司的兩倍。世通公司造假,成為震驚美國的又一大財務欺詐案件。為消除美國股市的信任危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945家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提交有本人簽名的財務報告,如有不實之處,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個人負法律責任。

三、銀廣夏造假案

2001年中國股市上的銀廣夏公司造假問題在媒體披露後,股價連續15個跌停,從停牌前的30.79元跌至6.59元,近68億元的流通市值無形蒸發。

財政部、證監會調查表明,銀廣夏公司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虛構巨額利潤,同時查明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及其簽字注冊會計師違反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為銀廣夏公司出具嚴重失實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證監會認定銀廣夏公司存在連續4年虛報利潤等違規事實。

財政部對該案所涉及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依法進行了處罰:吊銷兩名簽字注冊會計師的資格;吊銷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資格,並會同證監會吊銷其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

四、華源集團財務丑聞案

財政部2006年11月發布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稱,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管理混亂,內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屬子公司為達到融資和完成考核指標等目的,大量採用虛計收入、少計費用、不良資產巨額掛賬等手段蓄意進行會計造假,導致報表虛盈實虧,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個別子公司甚至偽造文件騙取銀行資金。

經財政部調查,該公司存有集團本部2003年未充分抵銷內部交易、多計利潤2.41億元;上海醫葯(集團)有限公司2004年以空頭支票沖減應收賬款,虛增利潤8782萬元,其下屬子公司2003年通過虛構業務、虛開發票等方式,虛增收入1.77億元;上海華源制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華源長富葯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公司2004年通過虛構交易,虛增巨額無形資產,並用不實債權置換上述虛假資產,以避免計提壞賬准備而發生虧損等事實。

F. 如何識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作假

如何判斷上市公司是否作假:

  1. 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還是經營涉足范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於一種復合形的多元架構。其向公眾披露的合並會計報表數據范圍涵蓋了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公司、聯營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響等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關聯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各自獨立核算,但關聯企業之間往往在整個集團內又相互配套,甚至互為商業購銷客戶,這些在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節合並數據提供了一個平台。在1997年《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發布之前,由於對關聯方交易缺乏約束,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內部關聯企業的關系或與控股股東的關聯企業關系,通過採取諸如買賣商品、轉移價格、轉讓其他資產、提供勞務、代理、租賃、提供資金、轉移項目、簽署各種協議、合約等五花八門的方式,以調節收入、利潤數字為目標,尋找各種合乎邏輯的借口,在關聯企業之間進行非實質性轉移交易,粉飾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美麗謊言。《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1997年1月1日起實施以後,對關聯方交易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但由於上市公司關聯方關系錯綜復雜,如果上市公司或其控制的大股東故意向中介監督機構隱瞞關系和關聯方的交易,加之中介機構的審計不深入,過於相信上市公司的一面之詞,利用關聯方交易粉飾財務報告的情況就難以杜絕。

  2. 通過「泡沫重組」,或突擊進行資產轉讓等方式,追求一種華而不實的短期逐利行為。每到年底,各家「T」類或准「T」類公司為避免停市摘牌厄運,挖空心思,利用各種形式的重組和資產轉讓、股權轉讓等「一錘子買賣生意」方式調節報表,扭虧為盈,涉險過關。還有一些本來有較好業績的企業,為了給人以高成長的印象或其他目的(如操縱二級市場價格等),「大幅」增長利潤。實際上,這種通過債務重組和轉讓資產等方式所獲得的非經常性收益並不是總能得到,由於主營業務沒有實際成長,這些企業在業績大幅提升一兩年後,往往又出現業績大幅縮水的情況,投資者則因為只看重企業表面收益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3. 賬面資產與資產本身的實際價值背離,資產負債表中的虛擬資產大量滲透。仔細閱讀2001年以前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會計報告,我們不難看出,在資產負債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資產類項目的待處理財產損溢、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等較直觀的虛資產部分在許多公司中佔有較大的數額,有的公司高達千萬余元,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以往年度不穩健的會計政策造成的後果,同時也是未來必須用盈利來消化的包袱。這還不算,另外還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東西,即應收賬項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壞賬?存貨中有多少滯銷、貶值、甚至報廢的部分?固定資產中到底有多少與現實公允價值背離較遠的部分,有多少已經不能再給企業帶來可預見的經濟效益但仍反映在賬表上的固定資產,還有無形資產部分等等,實際上往往只有在企業最終清算時虛實差別才充分顯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一遇到清算清盤時、重組時、改制時就會出現「大窟窿」的原因。當然,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正在通過充分計提各項減值准備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相信有相當多的企業由於歷史、重組、置換、計提、設備更新、技術發展等諸多原因存在著資產嚴重脫離其實際價值甚至虛擬資產的情況。

  4. 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公開或隱形佔用其配股資金,風險揭示不明。由於上市公司改制不徹底,加之監管機制尚不完善,導致控股股東一股獨大,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上市公司成為大股東的提款機就不足為怪了。實際上,大股東擠占挪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資金可以說佔了很大的層面,只不過是佔用的程度和多寡不同罷了。在二級市場的收購戰和上市公司法人股的轉讓及各種重組中,本身就不排除有專沖著想通過控股上市公司,旨在利用二級市場的便利籌資條件進行「圈錢」的圖謀行為。在擠占挪用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形式如通過內部融資、借貸,也有隱形的方式如通過內部銀行結算佔用等等形式,上市公司在披露時往往是迴避或含糊其辭。實際上,控股股東擠占挪用的資金往往因為投資失策或變成其他非貨幣性資產而不能按期歸還或歸還時大打折扣,可謂「借錢容易還錢難」,往往形成上市公司的一筆長期應收賬項,時間一長,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5. 大肆公開造假,人為編造原始憑證,出具極具欺騙性的財務會計報告。上市公司公然造假的事在中國證券市場時有發生,早年間的「瓊民源」、「銀廣夏」事件,使人們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越來越產生懷疑,從而引起「會計信息危機」。一般情況下,純粹弄虛作假、故意編造原始憑證和虛假商業合同等的情況在上市公司中占極少數,但筆者認為這是會計信息造假最惡劣的一種,因為它不同於利用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會計規則的伸縮性在有限的范圍內調節財務數據。譬如少提各項減值准備以求虛增利潤等的公然造假完全就是一種欺詐行為。他們通過編造不實的購銷、代理等各種合同或協議,以及相配套的可以反映增加收入和利潤的原始交割單證,按照其設定的收入和利潤數字,從主觀意志出發,在具體構成經濟事項的表象上蒙騙執業不夠嚴謹的中介審計機構和投資者,採取此種造假行為的上市公司在其幕後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動機。如與二級市場黑庄勾結操縱股價、惡意圈錢、免於摘牌而孤注一擲等等。

  6. 或有事項特別是預計負債方面揭示不明確、不完整或迴避揭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或有事項這一特定的經濟現象已越來越多地存在於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並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較大的影響。一般常見的或有事項有:商業票據背書轉讓或貼現、未決仲裁或訴訟、債務擔保、產品質量擔保等等。可以說目前從普遍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絕大部分在或有事項上的相關信息披露上是不明確、不完整甚至有些採取迴避的態度,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或有事項這一特定經濟現象認識不深,事前估計不足,認為在或有事項可能發生但沒有實際發生前沒有必要加以確認記錄;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等諸多因素如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等,具體會計信息披露人員對本可以反映的或有事項無法確認和記錄,如公司出現擔保業務後不反映也不主動向中介機構提示,外界考證起來比較困難,甚至還有個別少數領導簽字蓋章擔保後,企業本身的財務人員都不知情,更談不上披露。但一旦或有事項實際發生,公司面臨承擔責任時,一般數額往往較大,致使廣大投資者有一種被愚弄欺騙的感覺。

G. 會計造假的會計造假的形式

目前,企業會計報表造假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虛增資產,虛增利潤;二是虛增負債,隱瞞利潤。前者主要是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因為國有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領導人的升遷;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公司股票價格的高低。後者主要是私營企業和個人出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因為這類企業不注重業績,更關心的是如何逃避國家的稅收,少接收政府有關部門的攤派。 (1)費用資產化
企業當期發生的費用應當計入當期產品生產(或商品經營)成本或期間費用。但有的企業卻將部分應該計入當期的費用計入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類會計科目,使得企業當期損益不實;有的企業待攤費用不及時足額攤銷,而是長期掛賬,將本屬於期間費用的支出列作資產。企業通過將費用資產化,虛增了企業資產和所有者權益。
(2)存貨不實
有些企業積壓多年的貨物,或已經淘汰過時應當報廢的物資不做賬務處理,或存貨的現實價格(或可變現價格)已明顯低於賬面歷史成本價值卻仍按歷史成本掛在存貨賬上,存貨價值不實,違背了企業會計准則確認的謹慎性原則,虛增了企業存貨價值。
(3)固定資產價值虛假
企業固定資產價值不實主要表現在折舊不足、技術進步後造成的無形損耗不計、已毀損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資產不處置等,虛增(減)企業資產。
(4)遞延及無形資產攤銷不足
遞延及無形資產應當按時足額攤銷,已經淘汰過時的無形資產不應當再掛無形資產賬而應當將攤余價值作為期間費用計入損益。而許多企業對已經沒有使有價值或已經不可能再給企業帶來預期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不做相應的財務處理,卻仍然作為資產列賬,虛增了企業資產。 (1)應付款項高估
許多企業的應付款項不及時或每年與往來單位核對確認清理,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的應退未退、應付未付款項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應付款項(不包括長期應付款項)以及債權人已經不存在的仍掛賬的也不少見,企業實際需付債務小於財務賬面債務,企業應付款項高估。
(2)預提費用不實
許多企業為了調節當期損益,不按企業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預提費用,而是根據企業調節損益的需求預提,有的企業應提的不提或不應預提及多預提的不及時沖銷,致使預提費用會計科目反映不實。 (1)多計收入、少計費用
有的企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將未實現的收入作為收入入賬,如在服務或工程未提供完畢之前,就確認收入實現;有些企業虛構客戶虛開銷售發票,虛列銷售收入和應收賬款;一些企業對已經發生的支出不計入成本,或在結轉成本時不按配比原則,故意少轉成本,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及庫存商品的賬面金額遠遠大於實際庫存金額;有的企業則將有關費用支出單據壓在銀行未達賬中,利用「未達賬項」弄虛作假,調節利潤。
(2)少計收入、多計費用
企業為了達到少繳或不繳所得稅的目的,將正常的銷售特別是一些不需要增值稅發票的銷售,不按收入確認的條件進行確認,而是長期掛在預收賬款或其他應付款科目中且金額不變;有的企業則採取虛列預提費用,多提多攤費用的方法,達到虛減盈利的目的。
(3)在建工程長期掛賬,應計入損益的借款費用予以資本化
企業在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時,對借入資金需按期計提利息,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應予以資本化。有些企業工程早已完工,仍長期掛賬,借款利息仍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從而使當期財務費用減少,同時又可以少提折舊,從兩個方面來虛增利潤。
(4)隨意調整報表
一些單位為了達到一些不法目的,隨意調整報表金額,人為地加大資產調整利潤;或為了逃稅,避免檢查而加大成本費用,減小利潤,如為了增大管理費用,直接在損益中多計管理費用,並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增大應收賬款和壞賬准備金額,造成表賬不符。

H. 求 中國近五年重大會計造假案例

蘭州三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會計造假案例
蘭州三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派神)是甘肅省蘭州市的一家上市公司,公司注冊及辦公地址是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因披露虛假利潤等違規行為,2008年4月14日接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公司處以30萬元的罰款;對時任公司董事長張晨給予警告並處以30萬元的罰款;對時任公司財務總監金明喜給予警告並處以20萬元的罰款等。主要原因是公司在原控股股東控制期間,原董事長張晨蓄意犯罪,隱瞞董事會,未按規定披露公司的外貿業務、與關聯股東的交易,特別是大額對外擔保等重大信息。為此形成的虛假利潤300多萬元,嚴重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

ST派神在2008年年報中的「公司治理結構」部分指出:「本屆董事會認真汲取教訓,深刻認識到問題的根源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未發揮作用1形同虛設,致使犯罪分子再三侵害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

事實是這樣的嗎?ST派神幡然醒悟了?認真分析一下2008年年報,真相即刻揭曉。虛假利潤,就像幽靈一樣,繼續纏繞著ST派神。與以前不同的是,2008年的會計處理表象是合理的,但沒有如實反映交易的本質,不符合新會計准則的相關規定。

以資抵債的會計計量

在2008年年報中,ST派神的無形資產增加了一項土地使用權,該項土地使用權「系根據本公司與三毛集團簽訂以資抵債協議,三毛集團以其所持有的土地抵償欠付本公司的款項。該土地使用權的入賬價值44242500元系根據甘肅方家不動產評估咨詢有限公司甘方估字[2008091]號評估報告為依據確定,評估方法為市場比較法和成本逼近法。」三毛集團是ST派神的第一大股東。

根據上述信息,如果不存在債務重組的情況,會計處理比較容易,借記「無形資產」,貸記「應收賬款」;如果以前年度計提了壞賬准備,則借記「壞賬准備」,貸記「資產減值損失」。

回到年報,看一下這四個賬戶的明細賬,就可以看出會計處理是否恰當,會計信息披露是否如實反映交易事項的經濟實質。

1「資產減值准備」中的「壞賬准備」明細賬如表1所示。

表1說明,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在2008年大幅度減少,壞賬准備被巨額轉出。

2「資產減值損失」賬戶中的「壞賬損失」明細賬2008年度的余額為-31935873.38元,年報中沒有詳細披露這次以資抵債交易發生後,沖回資產減值損失的金額,但從表1和年報,可以判斷沖回的金額為3065.39(2019.94+1045.45=3065.39)萬元。

3應收賬款部分,年報中作了如下信息披露:「本公司應收三毛集團及所屬公司的款項共27066441.29元,在以前年度已計提壞賬准備20199394.79元,本年度三毛集團用土地償還,原估計計提比例是根據三毛集團償債能力作出的,原估計計提比例合理。」

其他應收款部分,年報中作了如下信息披露:「本公司對應收三毛集團及所屬公司的其他應收款共計19366583.94元,在以前年度已計提壞賬准備10454539.15元,本年度三毛集團用土地償還,原估計計提比例是根據三毛集團償債能力作出的,原估計計提比例合理。」

4「無形資產」賬戶的「土地使用權」明細賬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2008年度新增44 242 500元的土地使用權,與前述吻合,即為三毛集團償債所轉讓給ST派神的土地使用權。

此外,在ST派神與三毛集團簽訂《以資抵債協議》中,雙方同意以評估值4 424.25萬元為依據,抵償三毛集團佔用ST派神的資金4 643.30萬元,不足部分219.05萬元採用現金方式一次性歸還。2008年年報中「公司治理結構」部分中披露「2008年12月16日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後,12月17日三毛集團即以現金方式一次性償還了219.05萬元欠款。」

通過各賬戶明細賬和《以資抵債協議》,可以看出,ST派神在以資抵債交易過程中的具體會計處理是:增加無形資產4 424.25萬元,增加庫存現金219.05萬元,減少應收賬款4 643.30萬元;轉出以前年度計提的壞賬准備3 065.39萬元,轉回資產減值損失3 065.39萬元。

以資抵債的會計確認

會計處理有兩個很重要的步驟,即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上述會計處理過程中,會計計量沒有問題,會計確認,尤其是無形資產的確認則需要進一步驗證。這里主要分析土地使用權這一無形資產的會計確認問題。

為了保證「以資抵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ST派神考慮得相當周全。在《蘭州三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關於股東蘭州三毛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資抵債的報告書(修正草案)》(2008年11月26日公布,以下簡稱「報告書」)作了詳盡的披露。無論是董事會、獨立董事,還是獨立財務顧問,都對該交易事項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發表了正面意見,這樣看來,以資抵債的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了。

至於合法性,該報告書中披露了律師結論意見:「甘肅正天合律師事務所經辦律師認為:本次資產置換所必備的協議、文件齊備,內容真實合法,且已經履行了必要的法定程序,符合《民法通則》、《合同法》和《證券法》及中國證監會規范性文件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為有效。不存在違反國家法律和公共利益的情形,有利於保護上市公司股東的利益。」

由此看來,上述以資抵債交易的合理性,以及交易本身合法性,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而且從會計計量上看,ST派神的會計處理是沒有瑕疵的。

但是,從交易事項的經濟實質上判斷,就不難發現,「以資抵債」的會計處理是站不住腳的。

百密一疏。ST派神在2008年報和報告書中都露出了以資抵債交易的瑕疵。

ST派神「公司治理結構」部分披露:「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後,三毛集團立即按照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的批復,向蘭州市國土資源局申報土地使用權等相關手續,同時積極籌措資金繳納了土地使用權契稅,於2009年1月19日取得了蘭州市國土資源局的《土地登記通知書》,通知書下達給了蘭州市國土資源局西固分局。通知書明確指出三毛集團面積為37 592.39平方米的土地,已辦理土地使用權申請登記手續,通知西固分局接此通知後,完成土地登記注冊發證工作。三毛集團已按有關規定將申請和相關文件提交蘭州市國土資源局西固分局,蘭州市國土資源局西固分局答復,按照土地管理有關規定,三毛集團該宗土地在取得宗地圖四至單位蓋章同意後,將進入土地公示階段(一個月),在公示無異議後,方可取得土地證。」

報告書在「交易標的介紹」部分披露:「由於本次以資抵債的土地使用權均由三毛集團以劃撥方式取得,故就目前來說此宗土地使用權尚屬國家所有,沒有明確客觀的賬面價值。三毛集團必須取得此宗土地使用權後,才能進行本次以資抵債交易。三毛集團在因無力承擔土地出讓金而無法將此宗土地的使用權類型由劃撥變更為出讓,從而導致一直無法實施以資抵債方案的情況下,2008年4月提出將上述擬抵債的土地全額轉增國家資本金,取得土地使用權,然後由三毛集團抵頂給本公司的解決方案。2008年10月,該方案獲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2008年11月14日,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出具了《關於給蘭州三毛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土地評估結果初審意見》,審查確認了該宗土地評估事項。2008年11月24日,三毛集團取得了甘肅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蘭州三毛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深化改革土地資產處置的批復》,完成了土地使用權評估備案,並同意對上述擬抵債土地以作價出資方式進行處置。土地使用權變更和登記手續正在辦理當中。」

在年報「董事會公告」部分披露「2008年12月16日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後,三毛集團即以現金方式一次性償還了219.05萬元欠款。三毛集團用於抵債的土地產權證手續正在辦理中。」

由此看來,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三毛集團獲得以資抵債交易中被其轉出的土地使用權。換言之,三毛集團在沒有獲得該項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把這一貌似已經歸屬自己的資產轉讓出去,償還自己的債務。更有甚者,ST派神在根本就沒有獲得該項土地使用權的控制權的情況下,將其確認為自己的無形資產,不僅如此,從表2可以看出,ST派神還對該項資產進行了攤銷;更讓人迷惑不解的是,ST派神堂而皇之、順理成章地將以前的壞賬損失沖回,金額與2008年利潤表中的營業利潤(3 365.92萬元)相差無幾,超過了利潤總額(2 929.17萬元)。

這樣,就不難推出:如果沒有前述的會計處理,ST派神2008年報中的凈利潤為負(不排除,其採用其他方法調節利潤),那麼2007年的盈利,對於脫帽來講,可謂是功虧一簣。

結論

2008年4月,ST派神剛被證監會行政處罰過,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這一古訓在這兒失靈了,被ST派神擋在門外。ST派神的這一做法,發人深思。

關於資產的定義、確認條件,《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第二十條明確規定,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第二十一條規定,符合第二十條規定的資產定義的資源,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確認為資產:與該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資產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關於無形資產的定義和確認條件,《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三條規定,無形資產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資產。第四條規定,無形資產同時滿足以下兩個確認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與該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的計量。

筆者認為,這些基本的知識和規定,作為上市公司的會計人員和財務負責人,是再清楚不過了;作為「守夜人」,會計師事務所的從業人員,也是心知肚明。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只有一種解釋:兩者形成了合謀,爭取早日脫帽。如果不是出於這一目的,為什麼拖了數年、沒有解決的債務問題,竟然會在2008年的最後36天內,一下子解決掉了。一塊沒有土地證的土地,既幫助債務人償還了債務,又增加了債權人扭虧為盈、早日脫帽的幾率。妙哉!怪哉!

I. 中國上市公司是如何做假賬的[轉]

中國上市公司的假賬丑聞可謂前仆後繼,連綿不絕。從操縱利潤到偽造銷售單據,從關聯交易到大股東佔用資金,從虛報固定資產投資到少提折舊,西方資本市場常見的假賬手段幾乎全部被「移植」,還產生了不少「有中國特色」的假賬技巧。遺憾的是,中國媒體對上市公司假賬的報道大部分還停留在表面層次,很少從技術層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體手段。作為普通投資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識破某些不法企業的假賬陰謀?其實,只要具備簡單的會計知識和投資經驗,通過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分析,許多假賬手段都可以被識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資者的警惕。我們分析企業的財務報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縱向對比,又要有同類公司的橫向對比,只有在對比中我們才能發現疑問和漏洞。現在網路很發達,上市公司歷年的年度報表、季度報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煩的是如何確定「同類公司」。「同類公司」除了必須與我們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營業務之外,資產規模、股本結構、歷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對比越多,識破假賬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賬來源:「應收賬款」與「其他應收款」
每一家現代工業企業都會有大量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應收賬款主要是指貨款,而其他應收款是指其他往來款項,這是做假賬最方便快捷的途徑。為了抬高當年利潤,上市公司可以與關聯企業或關系企業進行賒賬交易(所謂關聯企業是指與上市公司有股權關系的企業,如母公司、子公司等;關系企業是指雖然沒有股權關系,但關系非常親密的企業)。顧名思義,既然是賒賬交易,就絕不會產生現金流,它只會影響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決不會體現在現金流量表上。因此,當我們看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出現大量「應收賬款」,損益表上出現巨額利潤增加,但現金流量表卻沒有出現大量現金凈流入時,就應該開始警覺: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賒賬交易操縱利潤?
賒賬交易的生命周期不會很長,一般工業企業回收貨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時間太長的賬款會被列入壞賬行列,影響公司利潤,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會在下一個年度把賒賬交易解決掉。解決的方法很簡單——讓關聯企業或關系企業把貨物退回來,填寫一個退貨單據,這筆交易就相當於沒有發生,上一年度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這對於投資者來說已經太晚了。打個比方說,某家汽車公司聲稱自己在2004年賣出了1萬台汽車,賺取了1000萬美圓利潤(當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會註明是賒賬銷售),這使得它的股價一路攀升;到了2005年年底,這家汽車公司突然又聲稱2004年銷售的1萬輛汽車都被退貨了,此前宣布的1000萬美圓利潤都要取消,股價肯定會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資者必然損失慘重。在西方,投資者的經驗都比較豐富,這種小把戲騙不過市場;但是在中國,不但普通投資者缺乏經驗,機構投資者、分析機構和證券媒體都缺乏相應的水平,類似的假賬陷阱還真的騙過了不少人。 更嚴重的違規操作則是虛構應收賬款,偽造根本不存在的銷售記錄,這已經超出了普通的「操縱利潤」范疇,是徹頭徹尾的造假。當年的「銀廣夏」和「鄭百文」就曾經因為虛構應收賬款被處以重罰。在「達爾曼」重大假賬事件中,「虛構應收賬款」同樣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應收賬款主要是指貨款,而其他應收款是指其他往來款項,可以是委託理財,可以是某種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種無形資產的款項等等。讓我們站在做假賬的企業的角度來看問題,「其他應收款」的操縱難度顯然比「應收賬款」要低,因為「應收賬款」畢竟是貨款,需要實物,實物銷售單據被發現造假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其他應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較容易,而且估價的隨意性比較大,不容易露出馬腳。有了銀廣夏和鄭百文虛構銷售記錄被發現的前車之鑒,後來的造假者傾向於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應收款」則來無影去無蹤,除非派出專業人士進行詳細調查,很難抓到確實證據。對於服務業企業來講,由於銷售的不是產品,當然不可能有「應收賬款」,如果要做假賬,只能在「其他應收款」上做手腳。在中國股市,「其他應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賬的卻少之又少。 換一個角度思考,許多公司的高額「其他應收款」不完全是虛構利潤的結果,而是大股東佔用公司資金的結果。早在2001年,中國上市公司就進行了大規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東挪用資金的結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應收款」的名義進入會計賬目。雖然大股東挪用上市公司資金早已被視為中國股市的頑症,並被監管部門三令五申進行清查,但至今仍沒有根治的跡象。在目前中國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東想企業資金簡直是易如反掌;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做假賬,但肯定是一種違規行為。
二、與「應收賬款」相連的「壞賬准備金」
與應收賬款相對應的關鍵詞是「壞賬准備金」,通俗的說,壞賬准備金就是假設應收賬款中有一定比例無法收回,對方有可能賴帳,必須提前把這部分賴帳金額扣掉。對於應收賬款數額巨大的企業,壞賬准備金一個百分點的變化都可能造成凈利潤的急劇變化。舉個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銷售的客運飛機價值是以十億美圓計算的,這些飛機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壞賬准備金變化一個百分點,波音公司的凈利潤就會出現上千萬美圓的變化,對股價產生戲劇性影響。
理論上講,上市公司的壞賬准備金比例應該根據賬齡而變化,賬齡越長的賬款,遭遇賴賬的可能性越大,壞賬准備金比例也應該越高;某些時間太長的賬款已經失去了償還的可能,應該予以勾銷,承認損失。對於已經肯定無法償還的賬款,比如對方破產,應該盡快予以勾銷。遺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對所有「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計提,完全不考慮賬齡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賬齡結構。在閱讀公司財務報表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它是否公布了應收賬款的賬齡,是否按照賬齡確定壞賬准備金,是否及時勾銷了因長期拖欠或對方破產而無法償還的應收賬款;如果答案是「否」,我們就應該高度警惕。
從2002年開始,中國證監會對各個上市公司進行了財務賬目的巡迴審查,壞賬准備金和折舊費都是審查的重點,結果有大批公司因為違反會計准則、進行暗箱操作,被予以警告或處分,它們的財務報表也被迫修正。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無論證監會處罰多少家違規企業,處罰的力度有多大,如果普通投資者沒有維護自己權益的意識,類似的假賬事件必然會一再重演,投資者的損失也會難以避免。
三、最大的黑洞——固定資產投資
許多中國上市公司的歷史就是不斷募集資金進行固定資產投資的歷史,他們發行股票是為了固定資產投資,增發配股是為了固定資產投資,不分配利潤也是為了省錢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的陰影里,是否隱藏著違規操作的痕跡? 固定資產投資是公司做假賬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但是這種假賬不可能做的太過分。公司可以故意誇大固定資產投資的成本,借機轉移資金,使股東蒙受損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資產投資的成本,或者在財務報表中故意延長固定資產投資周期,減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費用,藉此抬高公司凈利潤——這些誇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資產投資上做的手腳太過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馬腳,因為固定資產是無法移動的,很容易審查;雖然其市場價格往往很難估算,但其投資成本還是可以估算的。監管部門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有沒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帶上一些固定資產評估專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個簡單的調查,真相就可以大白於天下。事實就是如此簡單,但是在中國,仍然有許多虛假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沒有被揭露,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投資者,對此都缺乏足夠的警惕性。
如果一個投資者對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造假現象抱有警惕性,他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調查:上市公司承諾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沒有在預定時間內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2000年開始建設一家新工廠,承諾在2003年完工,但是在2003年年度報告中又宣布推遲,就很值得懷疑了。而且,項目完工並不意味著發揮效益,許多項目在完工幾個月甚至幾年後仍然無法發揮效益,或者剛剛發揮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頓,這就更值得懷疑了。如果董事會在年度報告和季度報告中沒有明確的解釋,我們完全有理由質疑該公司在搞「釣魚工程」,或者乾脆就是在搞「紙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呈現高額化、長期化趨勢,承諾投入的資金動輒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項目建設周期動輒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僅僅完成土建封頂的時間就很漫長,更不要說發揮效益了。這樣漫長的建設周期,這樣緩慢的投資進度,給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賬的充裕空間,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規模工程擁有更大的迴旋餘地,監管部門清查的難度也更大。即使真的調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時候,那時投資者的損失已經很難挽回了。
四、難以捉摸的「其他業務利潤」
從財務會計的角度來看,操縱「其他業務利潤」比操縱「主營業務利潤」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在損益表上,主營業務涉及的記錄比其他業務要多的多,主營業務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須妥善登記,其他業務往往只需要簡單的登記利潤就可以了。對於工業公司來說,偽造主營業務收入必須偽造大量貨物單據(也就是偽造「應收賬款」),這種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識破;偽造其他業務利潤則比較溫和,投資者往往不會注意。
為了消除投資者可能產生的疑問,許多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往往玩弄文字游戲,把某些模糊的業務在「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之間顛來倒去,稍微粗心的投資者就會受騙。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中把「主營業務」定義為「房地產、酒店和旅遊度假業」,但是在主營業務利潤中卻只計算房地產的利潤,把酒店和旅遊度假業都歸入其他業務利潤,這顯然與年度報告的說法是矛盾的。在中國資本市場目前的混亂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項業務利潤同時計入「主營業務利潤」和「其他業務利潤」的可能。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不可能深入調查某家公司的「其他業務利潤」是不是偽造的,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與「其他業務利潤」嚴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業務利潤」高於「主營業務利潤」,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它做了假賬。
中國投資者和證券媒體沒有意識到上市公司的「其他業務利潤」可能存在造假行為,也並非完全出於疏忽,因為上市公司不好好做自己的主營業務,反而熱衷於在「其他業務」上大撈一筆,在中國股市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許多公司名義上是「運用閑置資金」進行短期經營或投資(實為投機)活動,其實是什麼賺錢做什麼,完全不把主營業務當一回事。最近幾年房地產行業熱度很高,許多上市公司紛紛改頭換面做房地產,開始是把房地產當成短期的「其他業務」,後來有的公司乾脆進行產業重組,改為正式的房地產公司;鋼鐵、醫葯、進出口乃至旅遊度假等比較熱門的行業都有類似情況發生。追逐利潤固然是資本的天性,但是作為資本數額很大、負有社會責任的上市公司,如此目光短淺的追求短期利潤,對公司前景根本沒有長遠戰略,無疑會損害股東乃至整個社會的長期利益。這種目光短淺的不良傾向必須得到遏制,但僅僅依靠證監會和投資者的力量恐怕難以有效遏制,必須同時依靠國家計劃部門的宏觀調控,才有希望剎住這股蔓延已久的歪風。曾經在中國股市名噪一時的「戴夢得」就是一個例子,它原本是中國股市罕見的珠寶題材股票,但是從2002年就開始「逐漸轉賣毛利率較低的珠寶生產線」,義無返顧的投入了炒作房地產的大潮。戴夢得(已經改名「中寶股份」)在2003年初完成了向房地產公司的轉化,主要經營港口地皮;但是轉化為房地產公司並不能增加它的業績,直到今天,中寶股份仍然是一家凈資產收益率不盡人意的冷門股票。由此可見,從一個較冷門的行業轉到較熱門的行業,並不一定會帶來業績的相應提升;如果所有上市公司都往少數熱門行業擠,造成的後果肯定是災難性的。
五、債務償還能力
衡量一家公司的債務償還能力,主要有兩個標准:一是流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流動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二是速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速動資產(主要是現金和有價證券、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很容易變現的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一般認為工業企業的流動比例應該大於2,速動比例應該大於1,否則資金周轉就可能出現問題。但是不同行業的標准也不一樣,不可以一概而論。目前各種股票分析軟體和各大證券網站都有專門的財務比例欄目,除了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之外,一般還包括資金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等,這些數據對於分析企業前景都有重要作用。
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與現金流量表有很密切的關系,尤其是速動比例的上升往往伴隨著現金凈流入,速動比例的下降則伴隨著現金凈流出,因為現金是最重要的速動資產。但是,某些企業在現金缺乏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比較高的速動比例,因為它們的速動資產大部分是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這種速動資產質量是很低的。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考察該企業的現金與流動負債的比例,如果現金比例太少是很危險的。許多上市公司正是通過操縱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潤,一方面維持債務償還能力的假象,從銀行手中源源不斷的騙得新的貸款。作為普通投資者,應該時刻記住:只有冰冷的現金才是最真實的,如果現金的情況不好,其他的情況再好也難以信任。
如果一家企業的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良好,現金又很充裕,我們是否就能完全信任它?答案是否定的。現金固然是真實的,但也要看看現金的來臨——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還是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預示著企業的長期經營能力,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反應著企業管理層的投資眼光,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只能說明企業從外部籌集資金的能力,如貸款、增發股票等。剛剛上市或配股的公司一般都有充裕的現金,這並不能說明它是一家好公司。恰恰相反,以造假和配股為中心的「中國股市圈錢模式」可以用以下公式概括:操縱利潤—抬高股價—增發配股—圈得現金—提高信用等級—申請更多銀行貸款—繼續操縱利潤,這個模式可以一直循環下去,直到沒有足夠的錢可圈為止。操縱利潤既是為了從股民手中圈錢,又是為了從銀行手中圈錢;從股民手中圈來的錢一部分可以轉移出去,一部分用來維持債務償還能力,以便下一步圈到更多的錢。這種圈錢模式只能發生在中國這樣一個非常不規范的資本市場,但這個不規范的資本市場正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圈到的資金越來越少,即使沒有任何人發現馬腳,這種模式仍然不免自行崩潰的結局。在中國股市,做著類似勾當的公司大有人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許多公司至今仍然逍遙法外,等待著某一天市場回暖,繼續造假圈錢的大業。
六、對上市公司假賬手段的總結
每當中國股市發生重大丑聞,每當天真的股民被上市公司欺騙,股民們總是會網上寫下「血淚追問」——「為什麼某些上市公司明火執仗做大盜無人阻擋?為什麼它們居然能夠長期逍遙法外,騙走無數金錢?」我的回答是:「所有的人都應該負責。政府和監管部門固然應該為我們創造良好的投資條件,但是最重要的是投資者應該為自己的投資負責,事實已經證明中國普通投資者是最大的瞎子。」事實上,大部分中國上市公司做假賬的手段都並不高明,不僅專業分析人士能夠識破,普通投資者也理應察覺。遺憾的是,中國股市的大多數投資者至今不知道閱讀財務報表,連專業分析機構也經常鬧出常識性的笑話,這樣一個資本市場只有幼稚可以形容。
有人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出現的一切問題都是制度問題,只要把制度定好了,與西方「接軌」了,天下就太平了,股市丑聞就再也不會出現了。但是最近幾年來,中國在金融、證券和公司治理上學習西方制度的努力不可謂不大,造假違規現象卻還是層出不窮,資本市場一直停留在崩潰邊緣。我們究竟是缺乏優秀的制度,還是缺乏執行制度的優秀的人?
是的,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存在許多非常嚴重的問題,但是制度問題不是一切,相比之下,還是人的問題更嚴重。我們不僅要提高資本市場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更要提高投資者整體素質,努力使這個幼稚的市場變的更加成熟。這樣,重大違規操作才能夠被扼殺在萌芽中,投資者的財產才能夠有保證。

J. 如何分辨財務造假

1、虛構收入
這是最嚴重的財務造假行為,有幾種做法,一是白條出庫,作銷售入賬;二是對開發票,確認收入;三是虛開發票,確認收入。這些手法非常明顯是違法的,但有些手法從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實質是非法的,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2、提前確認收入
這種情況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確定性時確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適當運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來服務時確認收入。四是提前開具銷售發票,以美化業績。在房地產和高新技術行業,提前確認收入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房地產企業,往往將預收賬款作銷售收入,濫用完工百分比法等。以工程收入為例,按規定工程收入應按進度確認收入,多確認工程進度將導致多確認利潤。
3、推遲確認收入
延後確認收入,也稱遞延收入,是將應由本期確認的收入遞延到未來期間確認。與提前確認收入一樣,延後確認收入也是企業盈利管理的一種手法。這種手法一般在企業當前收益較為充裕,而未來收益預計可能減少的情況下時有發生。
4、轉移費用
上市公司為了虛增利潤,有些費用根本就不入賬,或由母公司承擔。一些企業往往通過計提折舊、存貨計價、待處理掛帳等跨期攤配項目來調節利潤。少提或不提固定資產折舊、將應列入成本或費用的項目掛列遞延資產或待攤費用。應該反映在當期報表上的費用;掛在「待攤費用和「遞延資產或「預提費用借方這幾個跨期攤銷帳戶中,以調節利潤。目前通常的做法是,當上市公司經營不理想時,或者調低上市公司應交納的費用標准,或者承擔上市公司的相關費用,甚至將以前年度已交納的費用退回,從而達到轉移費用、增加利潤的目的。
5、費用資本化、遞延費用及推遲確認費用
費用資本化主要是借款費用及研發費用,而遞延費用則非常之多,如廣告費、職工賣斷身份款費等。例如將研究發展支出列為遞延資產;或將一般性廣告費、修繕維護費用或試車失敗損失等遞延。在新建工廠實際已投入運營時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狀態進行會計核算,根據現行會計政策,在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廠工人工資等各項費用、貸款利息均計入固定資產價值而非當期損益。通過此方法可調增利潤。還有如費用不及時報帳列支而虛掛往來,按正常程序,發生的加工費、差旅費等費用應由職工先借出,在支付並取得發票後再報帳沖往來計費用。在年末若職工借款較大應關注是否存在該等情況。
6、多提或少提資產減值准備以調控利潤
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不健全的狀況下,計提資產減值准備有較大的利潤調節空間。由於資產減值會計內涵復雜性,決定了同樣一項資產有不確定性的價值,因為資產減值實際上是摻雜企業管理當局主觀估計的一種市場模擬價格,資產減值的不確定性給企業管理當局利潤操縱提供了極大的空間。此次新增的四項減值准備涉及到不動產及無形資產的估價,與舊四項准備相比,資產減值計量難度更大,甚至大大超過上市公司財務部門及審計師的職業判斷能力,除非尋求專業的不動產及無形資產評估師幫助外,否則根本無法得出恰當的資產減值標准,從而影響減值准備計提的正確性。這就更為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准備操縱利潤提供了空間。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玩會計數字游戲,主要游戲規則是利用資產減值准備推遲或提前損失,典型表現為某個年度出現巨額虧損——讓我一次虧個夠。
7、製造非經常性損益事項
非經常性損益是指公司正常經營損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發性損益,例如資產處置損益、臨時性獲得的補貼收入、新股申購凍結資金利息、合並價差攤入等。非經常性損益雖然也是公司利潤總額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由於它不具備長期性和穩定性,因而對利潤的影響是暫時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的特殊性質,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機會,特別應關注的是,有些非經常性損益本身就是虛列的。
8、虛增資產和漏列負債
操作手法有:多計存貨價值:對存貨成本或評價故意計算錯誤以增加存貨價值,從而降低銷售成本,增加營業利益。或虛列存貨,以隱瞞存貨減少的事實;多計應收帳款:由於虛列銷售收入,導致應收帳款虛列;或應收帳款少提備抵壞帳,導致應收帳款凈變現價值虛增;多計固定資產:例如少提折舊、收益性支出列為資本性支出、利息資本化不當、固定資產虛增等;漏列負債:例如漏列對外欠款或短估應付費用。
9、潛虧掛賬
當前上市公司賬面資產很多為不良資產,為了擠出水分,《企業會計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計提八項減值准備,但很多上市公司減值准備根本未提足,這裡面原因很復雜,當初改組上市時,基於包裝的需要,虛增了一塊資產,可能掛在應收款項上,也可能虛增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一些投資項目根本就是虛的或為不良資產,但也掛在賬上。上市以後,因原主業不行,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就急劇減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計提減值准備,另外,上市後繼續包裝,造成多項資產尤其是應收款項虛增。這些賬面不良資產帶來的潛虧金額往往很大。
10、資產重組創造利潤
企業為了優化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便是資產重組。然而,近年來的資產重組老是使人聯想到做假帳。許多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秘訣便在於資產重組。通過不等價的資產置換,為上市公司輸送利潤,目前仍然是利潤操縱的主要手法之一,雖然因「非公允的關聯交易差價不能計入利潤」新規定而受限制,但上市公司仍可以通過非關聯交易的資產重組方式為上市公司輸送利潤。

閱讀全文

與無形資產造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