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價值的局限性
影響企業價值的因素有三個一是未來各期的預計現金流量;二是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即折現率;三是企業存續期。以下分別討論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率和企業存續期的確定問題。
1.現金流量的確定。這里的現金流量,嚴格而言是屬於企業的現金流量,該現金流量不僅可以支付給企業的所有者如股東,還可以支付給除此以外的所有企業索償權的持有人如債券持有人等。企業現金流量最一般的形式為「企業自由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是20世紀80年代以哈佛大學詹森教授為首的一些學者提出的新概念),即企業經營活動所創造的。可供管理當局自由支配運用的那一部分現金流量。
企業自由現金流量=納稅付息前利潤×(1-所得稅率)+折舊資本支出-營運資本變動數額
企業現金流量=屬於股權投資者的現金流量+屬於債權持有者的現金流量
企業自由現金流量為債務支付前的現金流量,因此理論上它不受企業運用負債數額大小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由企業自由現金流量貼現而使得企業價值與負債金額沒有關聯。因為過高的負債將導致企業加權資本成本的提高,從而引起企業價值的變動。
2.折現率的確定。從企業估價的角度講,折現率是企業各類收益索償權持有人要求報酬率的加權平均數,也就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確定折現率的常用數學模型為:
(1)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Ri=Rf+β(Rm-Rf)
式中:Ri——第I種股票的預期收益率;
Rf——無風險收益率;
Rm——平均風險股票的必要收益率:
β——第i種股票的貝它系數。
一般而言,R+、Rf、Rm都是已知的,β系數可用直線回歸方程求得:
Y=α+βX+ε
式中:Y——證券的收益率;
X——市場平均收益率;
α——與y軸的焦點;
β——回歸線的斜率;
ε——隨機因素產生的剩餘收益。
(2)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一般是以各種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為權數,對個別資本成本進行加權平均確定的。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Kw——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Kj——第j種個別資本成本;
Wj——第j種個別資本成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權數)。
3.企業存續期的確定。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假定其是無期限的、永遠存在的。在實際操作中,可只預測五十年或一百年的現金流量,以後年份可不考慮。也可把企業分為兩個時期來預測,即明確的預測期(如5年或10年)和預測期後的階段。
三、企業價值評估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一)國有企業產權轉讓中的問題
一是只注重有形資產的評估,而忽視無形資產的評估,尤其是土地使用權的作價更是混亂不堪;二是有的地方政府為了盡快將劣勢企業的資產向優勢企業轉移,也不強調資產價值的全面、細致評估,甚至不作任何評估,而直接按賬面價值劃撥,資產評估受行政干預過大,導致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三是國有企業產權轉讓過程中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代理人出賣所有權的問題。因為國有資產交易中,所有者(「國家」或「全民」)不可能親自參與,只能由企業主管部門的官員或企業領導人代理談判。這給低估國有企業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價值,私下接受賄賂,中飽私囊提供了空間。
(二)關聯企業並購中的問題
上市公司與控股公司或集團公司之間的並購行為存在不等價現象。一是置換上市公司的低效資產時,控股公司往往以高於凈資產值的價格收購上市公司的資產,或以凈資產值收購上市公司的不良資產;二是控股公司注入較高收益資產時,往往將優質資產低價賣給上市公司或與上市公司擁有的不良資產進行置換,通過實質上的不等價交易,實現改善股份公司資產質量的目的。資產交易體系是通過資產評估確定的。從科學的角度講,評估應兼顧資產的用途、質量、獲利能力等方面,以成本為基礎按照實際價格定價。但在目前大多數此類交易中,集團公司優質資產的評估定價基本上僅考慮成本因素。這樣,優質資產的價值就被低估了,而對上市公司的不良資產來說,按賬面價值作價,其實是高估了;三是控股公司的資產借殼上市時,如何確定「注入資產」的價值——這一點尤為重要。 因為該並購行為明顯具有關聯人交易的性質。按照國際慣例,為了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應該由關聯人出面聘請中介機構評估「注入資產」,而應由中小股東聯合聘請,以保證交易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性。
(三)做好企業價值評估的對策
1.理順產權關系,明確產權歸屬。由於各種歷史性原因,造成我國企業資金來源渠道繁多,資產歸屬和積累分配關系異常復雜,存在著許多產權不清的資產,在客觀上使資產評估面臨許多復雜的賬面不清的資產項目,影響了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因此,要通過理順產權關系,明確產權歸屬來促進企業價值評估。
2.加快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創造一個高效、有序的市場環境。目前,在我國,商品市場已發育得比較成熟,但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產權市場等要素市場存在嚴重的缺陷,使企業資產經營面臨缺乏市場評估的客觀依據,難以准確地評估企業資產的實際價值。因此,要加快我國產權市場的發展,強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減少政府在企業並購重組過程中的作用,促進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真正按照市場對資產的評估來確定國有資產的價值。
3.加快企業並購重組立法。從產權轉讓和企業並購的產生和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企業並購法律法規顯得滯後,有些則已被實踐突破,如股權置換並購,買殼(借殼)上市等,在法律中就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要通過建立和完善企業並購重組立法,規范企業產權轉讓行為,更好地發揮企業價值評估在產權轉讓中的作用。
2. 資產評估中,如何確定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價值
實物資產用重置成本法,無形資產根據情況選擇成本法和收益法!
3. 無形資產如何估價、及估價機構
主要是根據收益法進行估價!最好找證券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
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直接關繫到評估結果,我國無形資產評估實踐中,往往由於不能運用科學的方法,造成較大的誤差,要深入研究各類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綜合我國評估工作的具體實踐加以創新。現行的無形資產計算方法主要有市價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種。
1、市場價值法。該法根據市場交易確定無形資產的價值,適用於專利、商標和版權等,一般是根據交易雙方達成的協定以收入的百分比計算上述無形資產的許可使用費。該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大多數無形資產並不具有市場價格,有些無形資產是獨一無二的,難以確定交易價格,其次,無形資產一般都是與其他資產一起交易,很難單獨分離其價值。
2、收益法。此法是根據無形資產的經濟利益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算無形資產價值。諸如商譽、特許代理等。此法關鍵是如何確定適當的折現率或資本化率。這種方法同樣存在難以分離某種無形資產的經濟收益問題。此外,當某種技術尚處於早期開發階段時,其無形資產可能不存在經濟收益,因此不能應用此法進行計算。
3、成本法。該法是計算替代或重建某類無形資產所需的成本。適用於那些能被替代的無形資產的價值計算,也可估算因無形資產使生產成本下降,原材料消耗減少或價格降低,浪費減少和更有效利用設備等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從而評估出這部分無形資產的價值。但由於受某種無形資產能否獲得替代技術或開發替代技術的能力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無形資產的經濟收益很難確定,使得此法在應用上受到限制。
4. 能否以資產負債表上無形資產的賬面余額為基礎,確定無形資產的評估值,為什麼
一般情況下是不可以按賬面值確定!無形資產科目為攤銷後余額,非公允價值。對於軟體一般採用市場法,對於商標和專利一般採用收益法。
5. 運用成本法評估無形資產,為什麼評估值可能過高或過低
運用成本法評估無形資產,其計算公式為: 無形資產評估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1-貶值率)(1)自創無形資產重置成本的估算包括核演算法和倍加系數法。其中,核演算法公式為: 無形資產重置成本=生產成本+期間費用+合理利潤(2)外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的估算包括:市價類比法和物價指數法。(3)在評估實踐中,貶值率的取值一般選擇綜合考慮了被評無形資產的各種無形損耗(功能和經濟方面的)後的折算比率。 成本法是計算替代或重建某類無形資產所需的成本。適用於那些能被替代的無形資產的價值計算,也可估算因無形資產使生產成本下降:原材料消耗減少或價格降低、浪費減少和更有效利用設備等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從而評估出這部分無形資產的價值。但由於受某種無形資產能否獲得替代技術或開發替代技術的能力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無形資產的經濟收益很難確定,使得此法在應用上受到限制,使得評估值可能過高或過低!
6. 資產基礎法評估企業價值的局限性是什麼
,影響企業價值的因素有三個一是未來各期的預計現金流量;二是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即折現率;三是企業存續期。以下分別討論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率和企業存續期的確定問題。
1.現金流量的確定。這里的現金流量,嚴格而言是屬於企業的現金流量,該現金流量不僅可以支付給企業的所有者如股東,還可以支付給除此以外的所有企業索償權的持有人如債券持有人等。企業現金流量最一般的形式為「企業自由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是20世紀80年代以哈佛大學詹森教授為首的一些學者提出的新概念),即企業經營活動所創造的。可供管理當局自由支配運用的那一部分現金流量。
企業自由現金流量=納稅付息前利潤×(1-所得稅率)+折舊資本支出-營運資本變動數額
企業現金流量=屬於股權投資者的現金流量+屬於債權持有者的現金流量
企業自由現金流量為債務支付前的現金流量,因此理論上它不受企業運用負債數額大小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由企業自由現金流量貼現而使得企業價值與負債金額沒有關聯。因為過高的負債將導致企業加權資本成本的提高,從而引起企業價值的變動。
2.折現率的確定。從企業估價的角度講,折現率是企業各類收益索償權持有人要求報酬率的加權平均數,也就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確定折現率的常用數學模型為:
(1)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Ri=Rf+β(Rm-Rf)
式中:Ri——第I種股票的預期收益率;
Rf——無風險收益率;
Rm——平均風險股票的必要收益率:
β——第i種股票的貝它系數。
一般而言,R+、Rf、Rm都是已知的,β系數可用直線回歸方程求得:
Y=α+βX+ε
式中:Y——證券的收益率;
X——市場平均收益率;
α——與y軸的焦點;
β——回歸線的斜率;
ε——隨機因素產生的剩餘收益。
(2)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一般是以各種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為權數,對個別資本成本進行加權平均確定的。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Kw——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Kj——第j種個別資本成本;
Wj——第j種個別資本成本佔全部資本的比重(權數)。
3.企業存續期的確定。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假定其是無期限的、永遠存在的。在實際操作中,可只預測五十年或一百年的現金流量,以後年份可不考慮。也可把企業分為兩個時期來預測,即明確的預測期(如5年或10年)和預測期後的階段。
三、企業價值評估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一)國有企業產權轉讓中的問題
一是只注重有形資產的評估,而忽視無形資產的評估,尤其是土地使用權的作價更是混亂不堪;二是有的地方政府為了盡快將劣勢企業的資產向優勢企業轉移,也不強調資產價值的全面、細致評估,甚至不作任何評估,而直接按賬面價值劃撥,資產評估受行政干預過大,導致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三是國有企業產權轉讓過程中存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代理人出賣所有權的問題。因為國有資產交易中,所有者(「國家」或「全民」)不可能親自參與,只能由企業主管部門的官員或企業領導人代理談判。這給低估國有企業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價值,私下接受賄賂,中飽私囊提供了空間。
(二)關聯企業並購中的問題
上市公司與控股公司或集團公司之間的並購行為存在不等價現象。一是置換上市公司的低效資產時,控股公司往往以高於凈資產值的價格收購上市公司的資產,或以凈資產值收購上市公司的不良資產;二是控股公司注入較高收益資產時,往往將優質資產低價賣給上市公司或與上市公司擁有的不良資產進行置換,通過實質上的不等價交易,實現改善股份公司資產質量的目的。資產交易體系是通過資產評估確定的。從科學的角度講,評估應兼顧資產的用途、質量、獲利能力等方面,以成本為基礎按照實際價格定價。但在目前大多數此類交易中,集團公司優質資產的評估定價基本上僅考慮成本因素。這樣,優質資產的價值就被低估了,而對上市公司的不良資產來說,按賬面價值作價,其實是高估了;三是控股公司的資產借殼上市時,如何確定「注入資產」的價值——這一點尤為重要。 因為該並購行為明顯具有關聯人交易的性質。按照國際慣例,為了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應該由關聯人出面聘請中介機構評估「注入資產」,而應由中小股東聯合聘請,以保證交易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性。
(三)做好企業價值評估的對策
1.理順產權關系,明確產權歸屬。由於各種歷史性原因,造成我國企業資金來源渠道繁多,資產歸屬和積累分配關系異常復雜,存在著許多產權不清的資產,在客觀上使資產評估面臨許多復雜的賬面不清的資產項目,影響了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因此,要通過理順產權關系,明確產權歸屬來促進企業價值評估。
2.加快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創造一個高效、有序的市場環境。目前,在我國,商品市場已發育得比較成熟,但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產權市場等要素市場存在嚴重的缺陷,使企業資產經營面臨缺乏市場評估的客觀依據,難以准確地評估企業資產的實際價值。因此,要加快我國產權市場的發展,強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減少政府在企業並購重組過程中的作用,促進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真正按照市場對資產的評估來確定國有資產的價值。
3.加快企業並購重組立法。從產權轉讓和企業並購的產生和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企業並購法律法規顯得滯後,有些則已被實踐突破,如股權置換並購,買殼(借殼)上市等,在法律中就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要通過建立和完善企業並購重組立法,規范企業產權轉讓行為,更好地發揮企業價值評估在產權轉讓中的作用。
7. 無形資產怎樣評估
一般企業存在的無形資產主要包括:
1、商標權、品牌、商譽;
2、專利權、專有技術、著作權;
3、特許經營權、土地使用權;
4、分銷渠道、客戶名單、長期合同等
評估方法通常採用收益法。
8. 關於無形資產商標價值怎麼評估
你好。商標作為一種無形資產,通常在對外轉讓或者作為出資時,才需內要進行評估。
商標無形容資產評估需要委託資產評估事務所進行,評估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
商標的對外許可使用情況;商標的馳名與否;商標本身的顯著性;商標取得成本;等等。
取得商標無形資產評估報告後,應當在有效期內作出對外轉讓或者出資等投資行為,否則過期後需要重新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