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礦區使用費廢止

礦區使用費廢止

發布時間:2020-12-12 12:49:15

A. 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的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的科目設置

1)本科目反映有償轉讓國有資源(資產)使用費而取得的收入。 2)在新科目中,「國有資源(資產專)有償使用收入」款屬下設置了海域使用金收入、場地和礦區使用費收入、特種礦產品出售收入、專項儲備物資銷售收入、利息收入、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經營收入、計程車經營權有償出讓和轉讓收入及其他國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八項。其中特種礦產品出售收入、專項儲備物資銷售收入、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經營收入、計程車經營權有償出讓和轉讓收入為新設科目。

B. 礦區使用費取消了嗎

礦產資源補償費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徵收

這個並沒有廢止。

C. 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稅費改革

1. 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補償費制度,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

為避免礦區使用費取消後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漏征、國家財產權益的流失和宏觀調控手段的缺失,國土資源部印發《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關於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工作中若干問題補充規定〉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229 號)和《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做好中外合作開採石油資源補償費徵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14 號),對原繳納礦區使用費的中外合作開采陸上、海洋石油的中外企業依法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范圍、計算方法、實行屬地化徵收和信息化管理等做出了規定。

2012 年,國土資源部印發《關於做好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統計直報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3 號),在全國正式啟用礦產資源補償費直報系統,加強徵收管理和徵收統計。隨著徵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征管措施的逐步完善,近年來,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和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等礦產資源專項收入中央分成部分整體保持穩定增長(表 7-1)。

表7-1 礦產資源收入中央分成情況

註:①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省、直轄市分成比例為5∶5;中央與自治區分成比例為4∶6。②礦業權使用費:誰登記誰徵收。③礦業權價款:中央與地方分成比例為2∶8。

2. 配合有關部門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等法規,推進資源稅改革

2011 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 605 號)及其細則,將資源稅計征方式由「從量定額」計征修改為「從價定率或者從量定額」計征,並將全國范圍內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的稅率統一為銷售額的 5%。

隨著資源稅改革的推進,資源稅稅收收入持續增長,其佔全國稅收總收入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特別是 2010 年在新疆開展資源稅改革試點以來,資源稅收入增速超過了全國稅收總收入的增速(表 7-2)。

表7-2 資源稅收入情況

D. 礦區使用費

根據《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暫行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應當依法繳納礦區使用費。

礦區使用費按照每個油、氣田日歷年度原油或者天然氣總產量和礦區使用費率進行計征,以年度原油總產量超過5萬噸、年度天然氣總產量超過1億標立方米作為礦區使用費起征點。對超過的部分實行超額累進費率,實物繳納。

原油和天然氣的礦區使用費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管理。中外合作開採的油氣田的礦區使用費,由油、氣田的作業者代扣,交由中國石油開發公司負責代繳。費率見表1-2。

表1-2 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費率表

根據《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的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大陸架及其他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管轄權的海域內依法從事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應當依法繳納礦區使用費。礦區使用費按照每個油、氣田日歷年度原油或者天然氣總產量計征,設有起征點,超過的部分實行超額累進費率,實物繳納。

原油和天然氣的礦區使用費,由稅務機關負責徵收管理。中外合作開採的油氣田的礦區使用費由油、氣田的作業者代扣,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負責代繳。礦區使用費費率見表1-3。

表1-3 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費率表

提示:對於已經繳納礦區使用費的企業,不再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並暫不徵收資源稅。

E. 理清礦產資源稅費加強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的管理

在礦產資源管理中,常常涉及到各種礦產資源稅、費、基金和價款,礦產資源的稅費、價款都包括哪些,如何正確區分這些稅費和價款呢?筆者下面對此進行具體梳理。

一、礦產資源管理中的稅費和價款的主要種類

(1)資源稅。資源稅目的是調節礦業企業由於開采不同品位的資源產生的級差收入,促進企業之間公平競爭。資源稅最初是一種累進制的超額利潤稅, 1986年,石油資源稅開始實行按產量定額徵收。1993年發布的《資源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139號)規定,按產量定額計征資源稅。

(2)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資源作為資源性資產,使用和開發這種資源,必須向其所有權人支付一定的費用。礦產資源補償費是礦業權人因使用(開采)礦產資源向其所有者支付的費用。 礦產資源補償費是1986年《礦產資源法》設立的,但到1994年才真正實施徵收。1994年頒布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國務院令第150號)規定,各地按照銷售額一定比例徵收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應及時全額上繳中央財政,年終再由中央與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具體分配比例為:中央與省、直轄市分成比例為5:5;中央與自治區分成比例為4:6。

(3)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包括探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使用費。探礦權使用費是指國家將礦產資源探礦權出讓給探礦權人,按規定向探礦權人收取的使用費。 采礦權使用費是指國家將礦產資源采礦權出讓給采礦權人,按規定向采礦權人收取的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按礦區面積實行定額收費,探礦權使用費以勘查年度計算,按區塊面積逐年繳納,第一個勘查年度至第三個勘查年度,每平方千米每年繳納100元;從第四個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千米每年增加100元,最高不超過每平方千米每年500元;采礦權使用費按礦區范圍面積逐年繳納,每平方千米每年1000元。

(4)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包括探礦權價款和采礦權價款。探礦權價款是指國家將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出讓給探礦權人,按規定向探礦權人收取的價款;采礦權價款是指國家將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出讓給采礦權人,按規定向采礦權人收取的價款。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以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的評估價格為依據,一次或分期繳納,但探礦權價款繳納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年,采礦權價款繳納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年。

(5)試點地區建立的基金和保證金。2004年4月國務院以山西省作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批准山西省徵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提取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和建立煤礦轉產發展基金,旨在促進煤炭資源可持續利用。

(6)礦區使用費。《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的規定》(財政部令第1號)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暫行規定》(財政部令第3號)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大陸架及其他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管轄權的海域內依法從事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均應當依照規定繳納礦區使用費。1994年稅制改革以後對合作開採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仍按原規定繳納礦區使用費,不繳納資源稅。另外,1994年,原地質礦產部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關於確認在中國海域開采海洋石油資源不重復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復函》(地質礦產部地函156號)中明確,在中國海域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按照《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的規定》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暫行規定》兩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礦區使用費的采礦權人,不再重復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

二、明確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具體形式

依據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具體形式包括以下三種:

1.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

《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40號)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實行探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探礦權使用費以勘查年度計算,逐年繳納。」《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41號)第九條規定:「國家實行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采礦權使用費,按照礦區范圍的面積逐年繳納,標准為每平方千米每年1000元。」財政部、國土資源部1999年6月聯合下發的《關於印發 <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的通知》(財綜字[1999]74號)又對探礦權使用費、采礦權使用費作了明確的界定。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在1996年《礦產資源法》修訂以來,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國家通過向探礦權人、采礦權人收取探礦權使用費、采礦權使用費。

2.探礦權采礦權價款

《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區塊的探礦權的,探礦權申請人除依照本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繳納探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價款;探礦權價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一次繳納,也可以分期繳納。」《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采礦權的,采礦權申請人除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一次繳納,也可以分期繳納。」財政部、國土資源部1999年6月聯合下發的《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也對探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作了明確的界定。根據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探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收取對象有嚴格的界限,即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探礦權、采礦權的申請人。

3.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

國土資源部下發的《關於印發 <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3]197號)中規定,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確定中標人、競得人後,主管部門應當與中標人、競得人簽訂成交確認書。成交確認書應當包含「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和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繳納時間、方式」。雖然這里用的是 「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一詞,與上述的第二種有償方式一樣,但具體含義應該是不同的,所以筆者用「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加以區別。

三、正確區分探礦權采礦權價款與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

從上述概念中,筆者認為兩者的不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1)價款適用的范圍不同。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收取是有嚴格範圍的,即國家出讓「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探礦權或采礦權」時,才能在收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使用費的同時,收取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是只要通過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或采礦權的,就應當收取探礦權價款或采礦權價款。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探礦權采礦權,包括「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但並不限於該范圍。

(2)價款形成的方式不同。 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以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的評估價格為依據,也就是說是經過確認的評估價。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是成交價,在招標方式中,是中標人的投標價;在拍賣方式中,是競買人的最高應價;在掛牌方式中,是競買人的最高報價。需要指出的,成交價必須不低於確定的招標標底、拍賣掛牌底價。

(3)價款的實質內涵不同。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以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確認的評估價格為准,評估價格實質上是國家勘查投入的成本,並且評估價格一經確定就確定了價款的具體數額;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形成的價款是探礦權采礦權的市場價格,是在設定的底價基礎上交易雙方自願達成的協議價格,是礦產資源市場配置的重要體現。

大力推進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充分發揮市場對礦產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是礦產資源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實踐中,也有的地方對以申請方式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盡管不符合「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的條件,仍以探礦權采礦權有償使用為由,收取申請人探礦權或采礦權價款,這是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正如筆者前面指出,收取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的條件是十分明確的,即「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對於不符合該條件,又是通過申請方式獲得的探礦權采礦權,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的形式只能是收取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

F. 采礦證使用年限

采礦許可抄證有效期,按照礦山建設規襲模確定。

《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對其有相應的規定:

第七條 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按照礦山建設規模確定:大型以上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30年;中型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20年;小型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10年。

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滿,需要繼續采礦的,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30日前,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延續登記手續。采礦權人逾期不辦理延續登記手續的,采礦許可證自行廢止。

(6)礦區使用費廢止擴展閱讀:

《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相關法條:

第八條 登記管理機關在頒發采礦許可證後,應當通知礦區范圍所在地的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90日內,對礦區范圍予以公告。

國家實行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采礦權使用費,按照礦區范圍的面積逐年繳納,標准為每平方公里每年1000元。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由具有礦業權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第十條 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采礦權的,采礦權申請人除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

G. 礦業政策與礦產資源保護之初步研究

此文系作者和鮑榮華(中國地質礦產經濟研究院)合作。原載《有色金屬技術經濟研究》1997年第9期

摘要 本文敘述了我國礦業管理體制的沿革和資源保護的歷史簡況;介紹了美國、原蘇聯和印度尼西亞在礦業管理和資源保護方面的經驗,提出了改進我國礦業管理和開發的意見。

國家的宏觀經濟體制、政策,影響著礦業政策的制定。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政策及礦業上下游產業政策的傾向性直接作用於礦產資源的保護。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供給制,礦山企業無償佔有、使用探明儲量,在短期的微觀利益驅使下,以犧牲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換取企業利益是必然的;國撥地勘費、無效益要求下的勘探活動,探明的呆礦,盡管保存地下未流失,但其資金損失是大的;低價礦產品供給產品效益較高的選冶企業,不僅保護了下游企業的惰性,更可能浪費掉礦石的伴、共生有價物質,造成資源的浪費。保護性、限制性開發礦產的做法,固然有利於礦產資源的後續利用,但這是被動的,以減少國民生產總值為代價的保護。我們所探討的是合理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礦業政策。本文試圖從歷史的角度,現實的分析及橫向的對比中探究我國的礦產資源保護問題,以期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在此,希望對此有所研究的同行提出批評指正。

1 我國礦業管理的沿革及礦產資源保護簡述

我國礦業管理是伴隨著國家宏觀政治體制、經濟管理體制的變化表現出來的。從時間上劃分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1)1949年~1955年,礦產資源勘探、開發高度集中,統一領導,保證或基本保證了國民經濟迅速恢復發展的需要,同時對礦產資源的保護工作很重視。

新中國成立之前,國民經濟體系幾近崩潰,礦業凋零,被列強和官僚資本家掠奪性開采過的礦山更是滿目瘡痍。成立於1952年的地質部於第二年即配合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集中60%的力量突擊勘探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及煤炭等國民經濟發展急需的礦種,同時以16%的力量有重點地開展普查。僅用兩年的時間,鞍山、包頭、大冶三大鋼鐵基地所需的礦產資源,包括鐵礦石、煉焦煤和各種輔助原料,均取得足夠的儲量,東川、白銀廠、銅官山、個舊等處的有色金屬礦的資源情況也查明;建設煤礦的資源得到保證;另外還取得了一定數量的磷儲量。

這一時期的礦業活動,主要任務是維持生產,尋找新的接替資源。新開發基地的設計,倉促失誤在所難免,但人為性、利益驅動性資源浪費不多。總體來講,這一階段的保護工作較穩定,所出現的浪費屬於技術性的。

(2)1956年~1978年,探采分離、條塊分割管理體制的形成、固化,礦產資源保護工作起伏波動。1956年,國務院撤銷重工業部和燃料工業部,成立了冶金部、化工部、建材部、煤炭部、石油部等礦業主管部門,分別主管相應礦產的開發。同時,與礦山建設直接相關的資源勘查(主要是詳查、精查),也開始由地質部規劃為主轉向多部門規劃,形成了探、采分離脫節的礦業管理體制。1957年,國務院作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將部分管理權利下放地方。地質部和各礦業主管部門紛紛下放機構,建立各省、自治區的地質局和有關的廳、局。中央和省兩級礦業管理體制都形成了條塊分割。條條有規劃,有礦業項目;塊塊也為自身發展或地方利益作規劃,上項目。1966年,為克服條塊分割帶來的礦業管理弊端,曾在全國試辦了兩個托拉斯,即制鋁工業公司和石油工業公司。遺憾的是這個好的試點因「文化大革命」的來臨而中途停止。

「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統一管理在探采分離、條塊分割體制下被進一步削弱。一系列法規和制度被不加分析地視為「管、卡、壓」加以廢除,礦產資源勘探的經濟、技術、管理被取消,儲量審批機構和制度被取締等,使礦產資源的管理處於失控狀態。

這一時期,礦業國有化傾向進一步擴大化,在「大躍進」,鋼產量「趕英超美」刺激下,「一大二公」錯誤思想引導下,眾多鄉鎮集體礦山企業「升格」為國有礦山企業。為完成鋼產量,不顧資源的節約,綜合利用,采厚丟薄、采富棄貧,大量的鐵礦伴生元素流失掉。1965年12月17日頒布試行的旨在「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以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當前和長遠需要」的《礦產資源保護試行條例》,從地質勘探、礦山設計、開采、選礦、冶煉、礦產加工和使用等各個環節對礦產資源的保護均作了規定,要求切實貫徹綜合勘探、綜合開發和綜合利用,但最終流於形式,使礦產資源保護工作的法規性條例成為一紙空文。這段時間所形成並固化的礦業體制一直影響至今。在礦產資源保護的具體做法上,主要表現為無人重視,少有人管,或者管理不嚴。

(3)1979年至今,礦產資源開發管理漸趨加強,礦產資源保護日益得到重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工作逐漸正規化。地質工作以地質部為主、地方為輔的雙重領導體制重新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起草;1982年在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明確地質部「對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督管延的職能」,並將地質部改為地質礦產部。1983年地質礦產部礦產開發管理局的成立標志著礦產資源的開發管理及保護工作有了專門的機構。1986年3月19日頒布並於同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使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管理達到了有法可依的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3條第2款明確規定的「國家保障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礦產資源。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礦產資源的保護工作」。這就從法律上保證了礦產資源保護性開采,10年來,盡管法律本身有欠缺,未能從根本上克服亂采濫挖等破壞資源的現象,但從總體上講,這部法律為加強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慶幸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地礦事業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正案)》在時代的呼喚下於1996年8月27日誕生了。修正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肯定了探礦權、采礦權的財產權屬性,確立了有償取得制度;在進一步強調各級人民政府都擔負維護礦業秩序責任的同時,肯定了縣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是行政執法主體的地位,明確了行政主體違法或不適當行政行為的法律責任,以及上級行政機關的行政監督許可權;改變了過去按照礦山企業的所有製成分和行政隸屬關系審批辦礦的法律程序;增加了勘查、開采礦產資質行為主體資質條件的規定;強調了采礦區范圍的排他性原則;強化了對非法采礦行為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的力度等。所有這些,都將對建立正常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生產秩序,使有限的礦產資源得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產生積極的作用。

2 礦業發達國家在礦業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及給我們的啟示

綜觀世界上礦業管理較好,在礦產保護方面效果較顯著的礦業發達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明確規定礦產資源國家所有,勘探、開采許可證管理相當集中,開發監督相當廣泛,對礦業違法活動執行機關嚴格按有關法律進行經濟處罰,直到責令停止,追究刑事責任,下面分三種類型分別予以介紹分析。

2.1 以市場經濟法則為主的礦產資源保護

美國最為典型。自1807年頒布實施的《鉛礦出租法》以來,美國的礦業立法及其礦產開發管理制度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在這一個多世紀里,美國依靠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基礎,在20世紀20年代實現了國家工業化,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超級大國。與之相伴,美國的礦產開發管理制度也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演變過程,即由單純的鼓勵開發的「自由進入」政策,逐步轉變為目前加強政府的管理控制政策,以便達到所謂「理智」地綜合利用,保護開發各種礦產資源的目標。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不久,國內經濟處於重工業迅速發展時期,對礦物原料的需求極度膨脹,同時大片西部領土也亟待開發。因此,美國聯邦政府為鼓勵人口西遷,對公有土地的礦產勘查和開發工作,制定了特別的「自由進入」政策,只要在某一土地上發現礦點後提出申請,辦理簡單的登記手續(現場立樁標界),就可獲得在這塊土地上進行采礦的特許權,甚至連礦區使用費也不交。實際上政府對礦產開發活動幾乎沒有任何限制。1872年《通用礦業法》的頒布實施,限制了某些礦業活動。進入20世紀,美國政府關心的重點轉向保證本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對礦物原料的需求,對某些礦產的開發實行礦產勘查許可證和礦地租借制度,並於1920年出台了《礦地租借法》。同時,為充分合理地利用礦產資源,對某些已知礦床的開發活動實行競爭性的投標制度,其中環境影響和開發盈利程度、礦區使用費等都是投標中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又先後通過了1947年的《材料法》,1953年的《外大陸架土地法》(1978年又進行修訂),以及1980年的《深海底固體礦產資源法》,無論出於何種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都從不同側面完善、補充了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方面的規定,使各種礦業活動均有法可依。

為滿足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保護或鼓勵某類礦產的開發,實行靈活的經濟調控手段,如礦區使用費,按1970年修訂的《礦產租賃法》規定,在公有土地上開采可租賃礦產時,要交納礦區使用費,具體計算辦法和標准由聯邦政府有關部門確定。在公有土地上開采可租賃礦產時,要交納礦區使用費,具體計算辦法和標准因礦種、開采條件、市場供求狀況不同而異,對需要鼓勵開發的地區(如偏遠落後地區,急需增加就業機會的地區),有意識地降低礦區使用費率、採掘稅率,提高資源耗竭補貼率。而對那些需要限制開發的礦產和地區,則採取相反的經濟調節政策,以保護礦產資源和環境。為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擴大國內礦產生產,美國政府還制訂並長期堅持執行「戰略礦產儲備計劃」,建立國家的礦產戰略儲備地(如只准勘查不準開採的阿拉斯加國家石油儲備地)。

通過上述對美國礦業政策的概述,可以得到如下幾點啟發。

其一,礦業立法和礦產開發管理政策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經濟決定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缺乏礦產資源的保障將難以為繼。因此,我國的礦產資源管理政策必須堅持走可持續開發的道路,必須堅定「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礦產資源」的指導思想。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對資源的分配,一定要堅持國家宏觀指導,充分發揮市場在分配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其二,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應分類、分區管理,經濟調節措施要靈活。我國礦產資源種類豐富,達162種,是世界上少有的礦種配套較好的國家,但豐欠差異很大,尤其是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大宗礦產嚴重不足,因此在經濟政策上要有所偏差;另外,礦種的地域分布及各地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也要求在礦業政策方面予以區別對待。很顯然,對開發西部礦產,應採取類似美國19世紀下半葉的礦業開發政策,而對東部地區則加以適度限制,等等。

2.2 以行政監督為主的礦產資源保護

原蘇聯最為典型。1987年以前,蘇聯境內的地質調查、礦床勘查活動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自始至終都受到國家嚴肅認真的統一監督。這種機制在保證國家法律、地質事業方向、計劃等有關規定的貫徹,保證礦產開發利用評價正確性,提高礦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護資源不遭破壞,環境不受污染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經部長會議批準的國家地質監察局、國家儲量委員會、國家安全生產、礦業監督委員會等監督和監察機關是國家管理地質事業和礦業的強有力機構。

原蘇聯的礦產資源保護政策法規主要體現在礦山的微觀管理上。20世紀60年代,為減少礦產開採的損失,出台了地質勘探補償措施,用經濟手段減少採礦損失。20世紀70年代,進一步在國民經濟計劃中規定了礦山開采和加工時回收礦產的任務,頒發了一些確定和計算采礦損失的指令性標准文件,實行了全國統一的開采損失報表制度。1984年原蘇共二十五大在蘇聯經濟發展的基本任務中提出:「要推行新的有效的礦床開采方法和系統,應用先進的采礦、選礦和加工工藝,以便提高有用礦產的回收程度,保證礦物原料得到較完全和綜合的加工,以及極大地減少廢物對環境的危害。」實踐結果表明,由於制定的礦產回收率定額指標和效益指標與超定額損失罰款對礦山企業效益沖擊較小,未達到預期效果。面對礦業逐漸惡化的現實,原蘇共中央1987年6月通過《根本改革經濟管理的基本原則》,實施《國營企業聯合公司法》。使前蘇聯經濟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地質和礦業部門改革的主要特點是以轉變企業經營機制為核心,改革中央機關和整個礦業管理體制,中心思想是由行政領導轉向經濟領導,向管理民主化、發揮企業和個人作用過渡。企業實行完全經濟核算和自籌資金為特徵的反消耗型經營機制,從而使礦產資源保護工作由完全行政性管理轉向經營性市場化管理。

從原蘇聯的行政性礦產資源保護管理中,我們得到如下啟發:

其一,條塊分割體制下的礦產資源保護工作,即使有高於各部委的獨立行使職權部門也難以達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目標。行政性管理與企業管理的脫節,礦業主體行為與礦產資源合理開發,有效保護不統一,加上礦山企業低價或無價取得可采儲量,使得礦產保護工作弱化。這同樣是我國礦產資源保護工作所面臨的問題。為此,探索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的道路,在行政管理機制上設計一套國家宏觀政策完善、地方行政管理到位、用經濟和行政杠桿協同礦山企業自覺執行礦產資源保護政策的管理體制是非常必要的。

其二,在目前情況下,為協調礦產資源分配、勘探開發方面的諸多問題。應充分發揮全國礦產資源管理委員會的職能,統籌規劃、協調管理。借鑒前蘇聯在礦山管理中的技術方法,使企業生產嚴格按照技術指標執行。同時,汲取低懲罰失效的教訓,使「三率」指標的考核與企業利潤密切掛鉤。在宏觀上,建立健全地質勘查成果和采礦權交易市場,使資源的價值真正、真實地體現出來。

2.3 政府監控與企業根據市場情況自主決策下的礦產資源保護

印度尼西亞最為典型。印尼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實行分類管理。即A類戰略礦產,如石油、天然氣、煤、鈾、鎳、鈷、錫等,只允許國家進行開發,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某些小煤礦,礦山能源部長有權劃出有限地段供私營企業進行開采;B類重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錳、鋁土礦等34種礦產,可由國營企業,也可由本國的私營企業和合資企業及個體經營者進行勘查和開發工作,但開發權仍由礦山能源部部長掌握,在特殊情況下可交地方政府的有關部門掌握;C類礦產包括石棉、雲母、岩鹽、寶石、大理石、白雲岩、砂、粘土等數十種礦產,這些礦產的開發活動主要由省政府掌握和管理。由於印尼礦產資源的開發主要依賴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因此考察她的礦業政策及礦產保護方面的做法可以從政府與外資礦山企業簽訂的合同條款中看出端倪。

在對外開放的初期,即1967年前後,印尼政府為盡快擺脫當時礦業面臨的困境,迅速增加礦業產值和收益,對外實行了破格的優惠政策。「第一代合同」,即印尼政府與弗里波特公司簽訂的埃茨伯格斑岩銅礦的開發合同,政府同意公司免交土地租金和礦區使用費,而且要幫助公司解決可能發生的市場問題等。重開發、輕保護的傾向非常明顯。

1968年~1972年間簽訂的第二代工作合同中明確地提出外資采礦企業不僅要交納一定的土地租金和礦區使用費,而且要將其股份逐年轉讓給印尼(每年出售2%),開始重視礦產資源所有者權益及國民利益,對礦產保護工作有所要求。

1973年~1984年間簽訂的第三代工作合同除要求加速股份轉讓(每年轉讓5%),提高土地租金和礦區使用費外,還增加了外資采礦企業要交納「地區開發費」、「超定額利潤稅」、「出口稅」和「政府對采礦企業實施控制和監督權」等條款。政府開始以合同形式限制采礦者的活動,以達到礦產資源保護的目的。

1985年以後簽訂的第四、五代工作合同,不僅進一步加強了政府對外資采礦企業的監督,而且還特別規定了礦山企業要保證作好環境保護和采礦後的復墾工作等,並為此制定了具體有效的各種措施,督促公司執行。

印尼在引進外資開發礦產方面的態度(或政策),經歷了一個從拒絕、排斥轉向全面開放,同時逐漸加強政府控制的演變過程,既達到了合理有效開發本國資源的目的,又使印尼在礦產開發中不斷獲益。礦山企業在政府的監控下,根據與政府簽訂的工作合同開采、加工、銷售礦產品,對地下探明資源由於是自行投資勘探或有償取得的,也非常珍惜,從經濟上使礦產保護工作取得較好的成效。這對我國的礦產開發及保護工作有許多啟發。

其一,分類管理,采礦權的高度集中保證了本國礦產資源的有效利用,從開始就避免了亂采濫挖的可能。

其二,我國在現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時期,為彌補礦業資金的不足,採取個別地區、個別礦種的「工作合同」方式與外商合資或合作勘探或開發,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生產技術並培養各類人才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辦法。

H. 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的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全文

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2014修訂版)

為了加強對礦產資源開採的管理,保護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礦產資源開采秩序,促進礦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41號文件制定《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41號發布,根據2014年7月29日《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正。

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礦產資源開採的管理,保護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礦產資源開采秩序,促進礦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開採下列礦產資源,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登記,頒發采礦許可證:
(一)國家規劃礦區和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內的礦產資源;
(二)領海及中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礦產資源;
(三)外商投資開採的礦產資源;
(四)本辦法附錄所列的礦產資源。
開採石油、天然氣礦產的,經國務院指定的機關審查同意後,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登記,頒發采礦許可證。
開採下列礦產資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登記,頒發采礦許可證:
(一)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以外的礦產儲量規模中型以上的礦產資源;
(二)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登記的礦產資源。
開采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礦產資源,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管理辦法審批登記,頒發采礦許可證。
礦區范圍跨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的,由所涉及行政區域的共同上一級登記管理機關審批登記,頒發采礦許可證。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在審批發證後,應當逐級向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備案。

第四條

采礦權申請人在提出采礦權申請前,應當根據經批準的地質勘查儲量報告,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劃定礦區范圍。
需要申請立項,設立礦山企業的,應當根據劃定的礦區范圍,按照國家規定辦理有關手續。

第五條

采礦權申請人申請辦理采礦許可證時,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資料:
(一)申請登記書和礦區范圍圖;
(二)采礦權申請人資質條件的證明;
(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
(四)依法設立礦山企業的批准文件;
(五)開采礦產資源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六)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提交的其他資料。
申請開采國家規劃礦區或者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內的礦產資源和國家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還應當提交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的批准文件。
申請開採石油、天然氣的,還應當提交國務院批准設立石油公司或者同意進行石油、天然氣開採的批准文件以及采礦企業法人資格證明。

第六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40日內,作出准予登記或者不予登記的決定,並通知采礦權申請人。
需要采礦權申請人修改或者補充本辦法第五條規定的資料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通知采礦權申請人限期修改或者補充。
准予登記的,采礦權申請人應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內,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並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繳納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辦理登記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成為采礦權人。
不予登記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向采礦權申請人說明理由。

第七條

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按照礦山建設規模確定:大型以上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30年;中型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20年 ;小型的,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最長為10年。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滿,需要繼續采礦的,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的30日前,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延續登記手續。
采礦權人逾期不辦理延續登記手續的,采礦許可證自行廢止。

第八條

登記管理機關在頒發采礦許可證後,應當通知礦區范圍所在地的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90日內,對礦區范圍予以公告,並可以根據采礦權人的申請,組織埋設界樁或者設置地面標志。

第九條

國家實行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采礦權使用費,按照礦區范圍的面積逐年繳納,標准為每平方公里每年l000元。

第十條(2014有修訂)

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采礦權的,采礦權申請人除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一次繳納,也可以分期繳納。
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由具有礦業權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報告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

原: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采礦權的,采礦權申請人除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一次繳納,也可以分期繳納。
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認定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結果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確認。
修訂依據: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4年07月29日發布,2014年07月29日實施),刪去《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十條第一款中的「經評估確認的」。第十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由具有礦業權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報告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第二十九條修改為:「中外合作開采礦產資源的,中方合作者應當在簽訂合同後,將合同向原發證機關備案。」

第十一條

采礦權使用費和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由登記管理機關收取,全部納入國家預算管理。具體管理。使用辦法,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計劃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采礦權人提出申請,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管理機關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的采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價款的減免辦法審查批准,可以減繳。免繳采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價款:
(一)開采邊遠貧困地區的礦產資源的;
(二)開采國家緊缺的礦種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礦山企業嚴重虧損或者停產的;
(四)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財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條

采礦權可以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有償取得。
登記管理機關依照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許可權確定招標的礦區范圍,發布招標公告,提出投標要求和截止日期;但是,對境外招標的礦區范圍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確定。
登記管理機關組織評標,採取擇優原則確定中標人。中標人繳納本辦法第九條、第十條規定的費用後,辦理登記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成為采礦權人,並履行標書中承諾的義務。

第十四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采礦權人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保護環境及其他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等情況依法進行監督檢查。采礦權人應當如實報告有關情況,並提交年度報告。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礦權人應當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內,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一)變更礦區范圍的;
(二)變更主要開采礦種的;
(三)變更開采方式的;
(四)變更礦山企業名稱的;
(五)經依法批准轉讓采礦權的。

第十六條

采礦權人在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內或者有效期屆滿,停辦、關閉礦山的,應當自決定停辦或者關閉礦山之日起30內,向原發證機關申請辦理采礦許可證注銷登記手續。

第十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未領取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的,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和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范圍采礦的,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超越批準的礦區范圍采礦的,由登記管理機關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十八條

不依照本辦法規定提交年度報告、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者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的許可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予以警告,可以並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

第十九條

破壞或者擅自移動礦區范圍界樁或者地面標志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的許可權,責令限期恢復;情節嚴重的,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條

擅自印製或者偽造、冒用采礦許可證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的許可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不按期繳納本辦法規定應當繳納的費用的,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限期繳納,並從滯納之日起每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

第二十二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不辦理采礦許可證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手續的,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

第二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開採石油、天然氣礦產的,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按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四條

采礦權人被吊銷采礦許可證的,自采礦許可證被吊銷之日起2年內不得再申請采礦權。

第二十五條

登記管理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六條

采礦許可證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統一印製。申請登記書、變更申請登記書和注銷申請登記書的格式,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統一制定。

第二十七條

辦理采礦登記手續,應當按照規定繳納登記費。收費標准和管理、使用辦法,由國務院物價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規定。

第二十八條

外商投資開采礦產資源,依照本辦法的規定辦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九條(2014有修訂)

中外合作開采礦產資源的,中方合作者應當在簽訂合同後,將合同向原發證機關備案。

原:中外合作開采礦產資源的,中方合作者應當在簽訂合同前,將合作的礦區范圍、開采礦種、開發利用方案等資料報原發證機關復核並簽署意見;在簽訂合同後,向原發證機關備案。
修訂依據: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4年07月29日發布,2014年07月29日實施),刪去《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十條第一款中的「經評估確認的」。第十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價款,由具有礦業權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評估報告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第二十九條修改為:「中外合作開采礦產資源的,中方合作者應當在簽訂合同後,將合同向原發證機關備案。」

第三十條

本辦法施行前已經取得采礦許可證的,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統一組織換領新采礦許可證。
本辦法施行前已經開辦的礦山企業,應當自本辦法施行之日起開始繳納采礦權使用費,並可以依照本辦法的規定申請減繳、免繳。

第三十一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頒發的采礦許可證和吊銷的采礦許可證予以公告。

第三十二條

本辦法所稱礦區范圍,是指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劃定的可供開采礦產資源的范圍、井巷工程設施分布范圍或者露天剝離范圍的立體空間區域。
本辦法所稱開采方式,是指地下開采或者露天開采。

第三十三條

本辦法附錄的修改,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

第三十四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4月29日國務院發布的《全民所有制礦山企業采礦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和1990年11月22日《國務院關於修改〈全民所有制礦山企業采礦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的決定》同時廢止。

【附錄】

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
審批發證礦種目錄

I. 什麼是礦區使用費

又稱權利金,我國的礦產資源補償費與其性質一樣。我國對中外合作開采海洋、陸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采礦權人徵收礦區使用費。礦區使用費按照每個油、氣田年度原油或者天然氣總產量計征,用實物繳納。

J. 礦產資源補償費改革建議

礦業資源補償費是國家憑借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為了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財產權益,對在我國領域和其他管轄海域開采礦產資源而徵收的一種費用。礦業資源補償費實質上是國有資產收益,所調整的是國家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與采礦權人間的經濟關系,是采礦權人開采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對作為礦產資源所有者的國家的補償。開采海洋石油資源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收取的礦區使用費在性質上等同於礦產資源補償費。

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在性質上可視同國外一些國家徵收的權利金,體現了礦產資源的國家產權。根據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計算公式為: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開採回採率系數,開採回採率系數=核定開採回採率/實際開採回採率核定開採回採率,其收入在中央與省、直轄市的分成比例為5∶5,在中央與自治區(包括青海、雲南、貴州)的分成比例為4∶6。礦產資源補償費納入國家預算,實行專項管理,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體現了取之於礦,用之於礦的原則。根據規定,中央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主要用途為:礦產資源勘查支出,主要用於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礦種和戰略儲備需要的重大地質普查找礦工作;礦產資源保護支出,主要用於國有礦山企業為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及回收利用水平而進行的技術改造工作,實行專款專用;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部門經費補助,主要用於徵收部門及人員經費。

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自1994年開征以來,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礦產資源補償費的開征,有利於體現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產權,維護國家權益,也有利於反映資源稀缺性和礦產資源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礦產資源開發中濫采濫挖、資源浪費普遍的現象。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原有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其弊端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

(一)我國現行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1.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偏低

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平均費率為1.18%,而國外與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性質基本相似的權利金費率一般為銷售收入的2%~8%,相比之下,我國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種的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均為1%),遠遠低於國外相同性質的權利金水平。

我國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偏低,造成資源廉價使用,有著嚴重的後果:一是國家對其所有資源性資產的合法收益未能得到有效地維護,部分資源資產的合法收益以利潤的形式、通過企業凈收益的分配流向投資者;二是因礦產品價格中沒有包含礦山企業應承擔的,其開采礦產資源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治理與恢復成本,導致礦山企業成本不完全,資源類商品的價格和市場利益扭曲,削弱了資源價格對資源市場的調節力度;三是抬高了礦業投資的實際收益率,刺激各種投資主體紛紛湧入礦業領域,加劇了礦業市場的無序競爭,導致開發秩序的混亂、濫采亂挖現象嚴重和安全事故頻發;四是虛增礦山企業利潤率,不利於企業轉變經營粗放的管理方式,採用先進生產工藝、組織方式和提高技術裝備,節約使用、有效利用礦產資源,從而增強保護意識、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2.費率固定不變,沒有與資源利用水平相結合

礦業是全球化程度很高的產業,礦產品價格的變化幅度相對較大。礦山企業的利潤會隨著市場供需情況變化產生較大的波動。國家應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市場狀況,及時調整補償費率。但資源補償費徵收十多年來,我國礦產品價格水平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補償費率始終未作調整。同時,由於開採回採率系數截至到目前始終確定為1,客觀上造成補償費的徵收與資源儲量消耗水平、資源利用率水平脫鉤,導致企業缺乏節約資源的壓力和動力,「采富棄貧」、「采易棄難」、「采主棄輔(伴生)」現象普遍存在,造成資源水平浪費的同時,更加劇資源緊張的局面。

3.徵收方式不靈活,征管效率低

按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採用從價、屬地化的徵收方式。這種徵收方式一方面是加重徵收成本,不利於提高徵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不利采礦權節約、合理利用資源。全國各地存在著眾多小型礦山企業,由於這些小型礦山不僅點多、分散,且大多地處偏遠農村、山區,按銷售收入的比例分期徵收,不僅人為提高了徵收管理的成本,也不利於提高工作效率。特別是砂石、黏土、建材礦,也一律按銷售收入徵收,不僅不符合工作實際;更加劇了征管成本的提高和工作效率的降低。同時,以礦產資源銷售情況而非開采情況作為徵收依據,不利於鼓勵廣大中小型采礦權人自覺珍惜、合理利用資源,加劇了資源的浪費。同時由於礦產資源補償費由地方礦業部門徵收,征管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規范的行為,所徵收的款項常常被截留、挪用。

4.徵收范圍不完整

我國有關法規規定,開采海洋石油的中外企業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的企業,由稅務機關徵收礦區使用費,礦區使用費設有起征點,超過部分實行超額累進費率,實物繳納。礦區使用費為中央與地方共享收入,其中:海上礦區使用費歸中央所有;陸上石油礦區使用費歸地方所有。對已繳納礦區使用費的企業,暫不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從性質上來看,礦產資源補償費和礦區使用費均屬於國有資源收益,而僅僅根據開采地點和主體的不同將其割裂開來,不利於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有效推進。

(二)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改革建議

針對我國現行礦產資源補償費所存在的問題,其改革方向應為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機制,促進礦產資源開發的集約化與可持續發展。

1.調整資源補償費費率,實行與資源利用水平掛鉤的浮動費率制

為有效的維護國家對資源性資產的合法權益,結合我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進展情況和礦業企業稅費負擔水平,按照「分步實施、逐步到位」的原則,調整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並建立與資源利用水平掛鉤的浮動費率制度。總體思路是先從石油、煤炭資源和有色金屬起步,再逐步擴大到其他礦種。主要改革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家調整補償費費率,並將固定費率調整為級差費率。借鑒國外經驗並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將石油資源補償費率調整為5%~10%,基本費率為5%;煤炭資源補償費費率為3%~6%,基本費率為3%;有色金屬3%~5%,基本費率3%。在確定的費率幅度內,國家可根據資源價格漲落、礦山企業利潤水平變化以及資源政策導向等因素,適時調整徵收補償費費率。二是取消開採回採率系數為1的規定,實行補償費的徵收與資源利用水平(資源儲量的消耗水平)掛鉤。開採回採率系數是核定開採回採率與實際開採回採率的比值。通過開采區內資源采出量占開采區內動用資源儲量的百分比計算實際回採率;核定開採回採率由負責補償費徵收的礦產資源資源主管部門依據經批準的礦山設計和開發利用方案據實核定。

2.改革補償費的徵收方式,實行分類分級徵收管理方式

為降低補償費徵收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必須改革現行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方式,將現行法律法規的屬地化、一刀切的徵收方式,改為分級分類徵收方式。具體辦法:一是將屬地化的徵收管理方式,改為分級徵收方式。即按礦業權登記管理許可權,按礦山規模實行分級徵收。二是將統一按銷售收入一定比例征補償費的計征方式改為區分礦產資源種類和資源儲量以及開采量大小分類徵收。礦產資源實行分級分類徵收管理,一方面有利於降低征管工作成本,提高徵收入庫率和征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於采礦權人自覺珍惜、節約、合理利用礦產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另外,對礦產資源補償費款的預算管理,保證專款專用,防止款項截留和坐支挪用現象的發生。

3.將礦區使用費並入礦產資源補償費

礦區使用費在性質上與礦產資源補償費並無區別,只是其開采資源的地點和主體不同。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同為開采礦業資源的企業,其稅費負擔應當一致。為此,應取消對開采海洋石油的中外企業和中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的企業所徵收的礦區使用費,統一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促進我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閱讀全文

與礦區使用費廢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