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與資產相關,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如果是貨幣性資產的話,按下面的方法:
(1)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即:
①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費用或損失的,在取得時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②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費用或損失的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2)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按照固定的定額標准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應收金額計量,借記「其他應收款」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
(3)不確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動中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量,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涉及按期分攤遞延收益的,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企業取得針對綜合性項目的政府補助,需要將其分解為與資產相關的部分和與收益相關的部分,分別進行會計處理;難以區分的,將政府補助整體歸類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視情況不同計入當期損益,或者在項目期內分期確認為當期收益。
(1)與資產相關政府補助攤銷東奧擴展閱讀: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即: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費用或損失的,在取得時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費用或損失的,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按照固定的定額標准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應收全額計量,借記「其他應收款」,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
不確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動中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量,借記「銀行存款」,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涉及按期分攤遞延收益的,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例:某公司20x6年12月申請某國家級研發補貼。申報書中有關內容如下:該公司20x6年1月啟動數字印刷技術開發項目,預計總投資360萬元、為期3年,已投入資金120萬元。
項目還需新增投資240萬元(其中,購置固定資產80萬元、場地租賃費40萬元、人員費100萬元、市場營銷20萬元),計劃自籌資金120萬元、申請財政撥款120萬元。
20x7年1月1日,主管部門批准了某公司的申報,簽訂補貼協議規定:批准某公司補貼申請,共補貼款項120萬元,分兩次撥付。合同簽訂日撥付60萬元,結項驗收時支付60萬元。
某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⑴20x7年1月1日,實際收到撥款60萬元:
借:銀行存款600000
貸:遞延收益600000
⑵20x7年1月1日至20x9年1月1日:
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分配遞延收益(假設按年分配)
借:遞延收益300000
貸:營業外收入300000
20x9年項目完工並通過驗收,於5月1日實際收到撥付60萬元:
借:銀行存款600000
貸:營業外收入600000
B. 怎樣區分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區分問題:
1、如果用來構建固定資產等有使用壽命的長期資產,那就是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在收到時確認為遞延收益: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待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是,按累計折舊或累計攤銷來分攤遞延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如果在該資產處置時,遞延收益未攤銷完,余額一次性計入營業外收入。
2、如果政府補助款不是與資產相關的,比如用來補償費用化的支出或損失,那就是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也要區分兩種請況:
補償以前期間發生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借:銀行存款
貸:營業外收入
補償未來期間的,先計入遞延收益,以後實際發生支出時分攤: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借:遞延收益
貸:營業外收入
政府補助准則規范的政府補助主要有如下特徵:
⒈無償性。
⒉直接取得資產。
一是無償性。無償性是政府補助的基本特徵。政府並不因此享有企業的所有權,企業將來也不需要償還。這一特徵將政府補助與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政府采購等政府與企業之間雙向、互惠的經濟活動區分開來。
政府補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條件,這與政府補助的無償性並無矛盾,並不表明該項補助有償,而是企業經法定程序申請取得政府補助後,應當按照政府規定的用途使用該項補助。
二是直接取得資產。政府補助是企業從政府直接取得的資產,包括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形成企業的收益。比如,企業取得政府撥付的補助,先征後返(退)、即征即退等辦法返還的稅款,行政劃撥的土地使用權,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等。
不涉及資產直接轉移的經濟支持不屬於政府補助准則規范的政府補助,比如政府與企業間的債務豁免,除稅收返還外的稅收優惠,如直接減征、免徵、增加計稅抵扣額、抵免部分稅額等。
還需說明的是,增值稅出口退稅也不屬於政府補助。根據相關稅收法規規定,對增值稅出口貨物實行零稅率,即對出口環節的增值部分免徵增值稅,同時退回出口貨物前道環節所征的進項稅額。
由於增值稅是價外稅,出口貨物前道環節所含的進項稅額是抵扣項目,體現為企業墊付資金的性質,增值稅出口退稅實質上是政府歸還企業事先墊付的資金,不屬於政府補助。
在實際工作中,政府補助的形式主要有財政撥款、財政貼息、稅收返還和無償劃撥非貨幣性資產等。企業不論通過何種形式取得的政府補助,政府補助准則規定,在會計處理上應當劃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通常情況下,政府補助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因為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補助的原則和理念,政府補助主要是對企業特定產品由於非市場因素導致的價格低於成本的一種補償。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最終也是與收益相關,只是暫時作為遞延收益處理,在相關資產形成、投入使用並提取折舊或攤銷時從遞延收益轉入當期損益。
C. 注會 固定資產折舊 政府補助 遞延收益攤銷
呵呵,你的理解是正確的,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自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起在該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應該是從10月份開始攤銷。
D. 企業收到的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怎麼做會計分錄
一般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並在相關版資產使用壽命內平權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
借:營業外收入
貸:遞延收益
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全額確認為當期收益,應當隨著相關資產的使用逐漸計入以後各期的收益.
也就是說,這類補助應當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自相關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該項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E. 關於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自相關資產可供使用專時起,在該屬項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這里需要說明兩點:
【1】遞延收益分配的起點,起點是「相關資產可供使用時」,對於應計提折舊或攤銷的長期資產,即為資產開始折舊或攤銷的時點。
【2】遞延收益分配的終點,點是終「資產使用壽命結束或資產被處置時(孰早)」。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前被處置(出售、轉讓、報廢等),尚未分配的遞延收益余額應當一次性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遞延。
該資產自2012年12月開始使用,2013年開始計提折舊,可使用年限為10年,因此建議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平均攤銷。
F. 關於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該如何進行會計核算
如果企業先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再確認所購建的長期資產,總額法下應當在開始對專相關資產計提折舊屬或進行攤銷時按照合理、系統的方法將遞延收益分期計入當期收益;凈額法下應當在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或預定用途時將遞延收益沖減資產賬面價值。如果相關長期資產投入使用後企業再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總額法下應當在相關資產的剩餘使用壽命內按照合理、系統的方法將遞延收益分期計入當期收益;凈額法下應當在取得補助時沖減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並按照沖減後的賬面價值和相關資產的剩餘使用壽命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
G.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如何記賬
(1)應先確認為一項負債(其他應付款/遞延收益科目),自相關資產形成並可供使用時起,在該項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分次計入以後各期損益(營業外收入科目)。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通常為貨幣性資產形式,企業應當在實際收到款項時,按照到賬的實際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遞延收益」科目。將政府補助用於購建長期資產時,相關長期資產的購建與企業正常的資產購建或研發處理一致,通過「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科目歸集完成後轉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自相關長期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相關資產計提折舊或攤銷時,按照長期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將遞延收益平均分攤轉入當期損益,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結束前出售、轉讓、報廢或發生毀損的,將尚未分配的遞延收益余額一次性轉入資產處置的當期損益,不再予以遞延。
(2)在很少的情況下,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也可能表現為政府向企業無償劃撥長期非貨幣性資產,應當在實際取得資產並辦理相關受讓手續時按照其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如該資產相關憑證上註明的價值與公允價值差異不大的,應當以有關憑證中註明的價值作為公允價值;如該資產沒有註明價值或者註明的價值與公允價值差異較大,但有活躍市場的,應當根據有確鑿證據表明的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作為公允價值。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義金額(1元)計量。企業取得的政府補助為非貨幣性資產的,應當首先確認一項資產(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等)和遞延收益後,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攤遞延收益,計入當期收益。但是,以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在取得時計入當期損益。
(3)政府補助的返還實質上屬於會計估計變更。新《企業會計准則》規定,已確認的政府補助需要返還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1)存在相關遞延收益的,沖減相關遞延收益賬面余額,超出部分計入當期損益。
2)不存在相關遞延收益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H. 一項與該固定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處置固定資產,相關的『遞延收益』如何結轉
政府補助這100塊錢的攤銷應該和固定資產折舊同步,所以也按照5年期,每年折舊20.
3年後遞專延收入累計攤銷了60,還剩40.在處屬置固定資產後將剩餘的遞延收入轉到營業外收入。
借:固定資產清理 24
累計折舊 36
貸:固定資產 60
借:營業外收入 24
貸:固定資產清理 24
結轉剩餘遞延收入:
借:遞延收入 40
貸:營業外收入 40
I. 請問與資產有關的政府補助分攤的時間問題
你好。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內直接確認為當期損容益,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自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起,在該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分次計入以後各期的損益(營業外收入)。
上述規定中:「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對於應計提折舊或攤銷的長期資產,即為資產開始折舊或攤銷的時點。
由此可見,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其遞延收益的分配計入各期損益的時點、期間,應當與資產折舊、攤銷時點、期間,相一致。
J.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的會計分錄如何處理
如果是貨幣性資產的話,按下面的方法:
(1)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在其補償內的相關費用容或損失發生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即:
①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費用或損失的,在取得時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②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費用或損失的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2)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按照固定的定額標准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應收金額計量,借記「其他應收款」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
(3)不確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動中取得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量,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科目。涉及按期分攤遞延收益的,借記「遞延收益」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企業取得針對綜合性項目的政府補助,需要將其分解為與資產相關的部分和與收益相關的部分,分別進行會計處理;難以區分的,將政府補助整體歸類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視情況不同計入當期損益,或者在項目期內分期確認為當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