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外項目計提需支付給國內總部的管理費匯兌損益怎麼調
預收、預付款項不是《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所定義的貨幣性項目。相應地,對於支付/收取外幣的預收、預付款項,在期末無需像貨幣性項目一樣進行匯兌損益調整。
當預付款項轉為存貨時,或者預收款項結轉收入時,應按照當初支付預付款項或者收取預收款項時的匯率結轉,而不能按照存貨或者收入確認之日的匯率進行結轉。
《〈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應用指南》規定:「貨幣性項目,是指企業持有的貨幣資金和將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或者償付的負債。貨幣性項目分為貨幣性資產和貨幣性負債。貨幣性資產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長期應收款等;貨幣性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賬款、其他應付款、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非貨幣性項目,是指貨幣性項目以外的項目,包括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由於預付款項通常將通過收取固定數量、規格的存貨(非貨幣性項目)的方式進行結算,預收款項通常將會通過交付固定數量、規格的存貨(非貨幣性項目)的方式進行結算,即交付或收取的對價均為非貨幣性項目,該對價的公允價值即標的存貨在未來結算日的公允價值,而不是一個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因此預收、預付款項不是貨幣性項目,而是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應用指南》規定:「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由於已在交易發生日按當日即期匯率折算,資產負債表日不應改變其原記賬本位幣金額,不產生匯兌差額」。因此,對預收、預付款項,期末不應按現行匯率調整其記賬本位幣金額。
當預付款項轉為存貨時,屬於資產形態的轉化,但這一過程中未涉及資產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的轉移,因此不應確認損益,直接以預付款項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轉入存貨的初始計量金額中。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和《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對「收入」的定義,「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從這一定義可以推論出:收入的金額應當是根據相應的經濟利益流入的金額來計量的。在預收款銷售方式中,經濟利益的流入在收到預收款項的環節就已經完成,因此由預收款項結轉收入的金額也應當按照當初該筆預收款項收到時確認的記賬本位幣金額(即按照當初收到預收款項時的匯率摺合的記賬本位幣金額)來確定。
從另一角度講,企業在根據一項以外幣計價結算的采購合同支付外幣預付款項之後,或者在根據一項以外幣計價結算的銷售合同收取外幣預收款項之後,該項預付、預收款項就不再面臨由未來匯率變動導致的公允價值變動風險。這也可以證明預收、預付款項不是貨幣性項目,無需在期末進行匯兌損益調整。
⑵ 新舊會計准則下,無形資產的差異
我只能幫你想個大綱、框架,完整的論文沒有。
你的論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專行論述屬。
一、新企業會計准則中無形資產的有關規定
1.無形資產的概述
2.無形資產的范圍
……(你可以自己補充)
二、新舊無形資產准則的比較分析(你可以部分參考前面一個回答)
1.定義不同
2.范圍不同
3.會計處理不同
……
三、修訂後的無形資產准則對企業的影響
(影響可以從多方面考慮,我只是從報表角度給你建議,你也可以換其他角度,只要說清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就行了)
1.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2.對利潤表的影響
四、對現行無形資產准則的一些思考
(第四點可寫可不寫,如果你認為新准則有待改善的地方很多,你可以一一列出來,然後總結一句會計事業的道路還很漫長等。如果你不寫這點,你可以在第三點結尾對新無形資產准則進行肯定的總結)
你雖然在實習,不過我把論文總體思路都給你了,你花一點時間搜集資料就行了,如同第一個回答,可能TA韓度了幾分鍾就找給你了差異,至於論文的標題、摘要、最後的結論、參考文獻,你自己解決吧。
⑶ 對於匯兌損益處理方法,哪些是符合外幣會計准則處理原
匯兌損益正常來說應該每個季度處理一次,但是現在的匯率變動比較快,所以如果外幣業務較多的企業,通常是一個月處理一次。
具體的帳務處理方式如下
結匯時(外幣兌換人民幣)
借 銀行存款(人民幣,實得數字)
借 財務費用(借貸方得差額,如借方小於貸方,為匯兌損失,用藍字,如借方大於貸方,為匯兌收益,用紅字)
貸 銀行存款(外幣,按照記帳匯率計算人民幣數字)
購匯時
借 銀行存款(外幣,按照記帳匯率計算人民幣數字)
借 財務費用(借貸方差額,如借方大於貸方,為匯兌收益,用紅字,如借方小於貸方,為匯兌損失,用藍字)
貸 銀行存款(人民幣,實際支付數字)
每月月末調整匯率時,若月初匯率低於上期匯率
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貸 銀行存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貸 應收帳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損失
貸 預付帳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收益
貸 應付帳款(外幣)
借 財務費用-匯兌收益
貸 預收帳款(外幣)
⑷ 不計入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購建成本的匯兌損益和利息支出。是什麼意思
是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已經使用的或達到已使用狀態的借款利息及匯兌損益,已不符合資本化條件,計入財務費用,並轉入當期損益。 不得增加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成本。
⑸ 香港公司 計提匯兌損益 是否要交納利得稅
某A股份公司是國內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於2016月12月31日宣告發放2015年股利100萬美元,當日匯率6.5,該企業當日做如下賬務處理: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配
650萬元
貸:應付股利
(100*6.5)
650萬元
2017年4月1日,該企業實際發放100萬美元股利,當時匯率7,該企業做如下賬務處理:
借:應付股利(100*7)
650萬
匯兌損失
50萬
貸:銀行存款(100*6.5)
700萬
一問:該企業由此產生的匯兌損失能抵扣企業所得稅嗎?
答:首先先明確一個問題,因為該應付股利來源於未分配利潤,屬稅後利潤,現在因匯率的變動產生的差額,是否應該記入匯兌損益科目,還是沖減之前的未分配利潤呢?
所以我們先學習一下匯兌損益所包含的五大內容:
1.因日常經營業務發生的匯兌損益
:企業因日常購進、銷售商品和接受、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匯兌損益,應歸屬於「匯兌損益」賬戶。
2.籌建期間發生的匯兌損益:企業在籌建期間發生的匯兌損益,應歸屬於「長期待攤費用」賬戶,並在投入經營時作為開辦費的一部分,全部轉入「管理費用」賬戶。
3.為購建固定資產而發生的匯兌損益:企業為購建固定資產而發生的匯兌損益,在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發生的,應歸屬於固定資產的購建成本;在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後發生的,應歸屬於「匯兌損益」賬戶。
4.為購置無形資產而發生的匯兌損益:企業為購置無形資產而發生的匯兌損益,應歸屬於無形資產的購置成本。
5.支付股利發生的匯兌損益:企業支付境外投資者股利或利潤發生的匯兌損益,應歸屬於「匯兌損益」賬戶。
⑹ 會計中講的外幣是什麼
匯兌損益的分類及處理原則有哪些?
(1).企業外幣兌換、外幣交易中發生的匯兌損益,應計入當期損益,在「財務費用」 賬戶貨單設「匯兌損益」賬戶列支。
(2.)企業為購建固定資產等發生的匯兌損益,在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之前發生的,可按有關規定予以資本化計入相關固定資產的購建成本;在這之後發生的計入當期損益。
(3).企業為購建無形資產發生的匯兌損益,計入無形資產的價值。
(4).企業籌建期間發生的匯兌損益計入長期待攤費用,應在開始生產經營的當月起,一次計入開始生產經營當月的損益。終止清算期間發生匯兌損益計入清算損益。
(5).企業接受投資時發生的匯兌損益,計入資本公積;企業對外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外幣投資,發生的匯兌損益應暫時計入資本公積,待到對該投資進行處置時,再將其轉入處置當期的損益中。
1、售給abc公司產品一批,貨款20000美元,尚未結算,當日匯率為7.82元
會計分錄:
借:應收賬款-abc公司 156400元 (20000美元)
貸:營業收入-出口 156400元 (20000美元)
2、收到abc公司償還本月10日所欠貨款20000美元,當日匯率為7.83元。
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156600元 (20000美元)
貸:應收賬款-abc公司 156400元 (20000美元)
財務費用-匯兌損益 200元
⑺ 對外幣交易金額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匯兌損益,在"財務費用"科目核算.對還是錯
錯,如果是項目用的是外幣,那麼損益計入項目成本,也就是資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