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固定資產折舊在納稅調整時怎麼調
需要做納稅調整.
如你的舉例
應納稅所得額調增
=2500-2000=500元
直接將多提固定資產折舊回的那部分數額提出來做納稅調整答就可以了。
雖然企業會計准則和稅法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以通過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者遞延所得稅負債來調整。
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的一般操作還是按照稅法規定的去做比較合適。尤其是固定資產折舊,沒必要給所得稅匯算清繳審計時增添麻煩(進行納稅調整),對避免稅政稽查和實際賬務操作也有好處。
本人認為對於電子設備的折舊按照稅法規定,將2500元的折舊調到3333.33元。還是有好處的。一方面,折舊增加,當期所得稅費用減少有利於企業(合理延後納稅時間)。第二在實際賬務處理中不需要調整遞延所得稅資產,按照稅法規定做也符合企業會計准則要求。第三,低估收益,充分估計費用符合謹慎性原則,避免調整當期利潤之嫌。
Ⅱ 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怎麼填寫
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填寫如下:
第1列「賬載金額」:填報納稅人按照版國家統一會計制度權計算提取折舊、攤銷的資產原值(或歷史成本)的金額。
第2列「計稅基礎」,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計算稅前扣除折舊、攤銷的金額。
第3列:填報納稅人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計算提取折舊、攤銷額的年限。
第4列: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計算稅前扣除折舊、攤銷額的年限。
第5列:填報納稅人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計算本納稅年度的折舊、攤銷額。
第6列: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計算稅前扣除的折舊、攤銷額。
第7列:金額=第5-6列。如本列為正數,進行納稅調增;如本列為負數,進行納稅調減。
第8列「以前年度納稅調整增加額」:填報以前年度資產折舊、攤銷因會計和稅收的時間性差異而納稅調整增加的金額。
Ⅲ 所得稅年報中的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怎麼填
第2欄本年折舊、攤銷數 應填固定資產折舊本年計提數 就是累計折舊本年貸方發生額
第3欄累計折舊、攤銷額為累計折舊賬戶的期末余額
稅收金額:
第4欄資產計稅基礎 如無特殊情況與第一欄一致,如果該固定資產是用以前你報備的政府項目補助資金購買並且你已經在稅局做非稅收入備案 那麼按稅法規定該固定資產所提折舊是不能稅前扣除的,所以遇此情況該欄應剔除此原值數;
第5欄 如無上述情形與第二欄一致
第6欄 加速折舊 本來按稅法規定電腦使用年限不少了三年 你按5年計提沒毛病 所以你不存在加速問題,該欄填零
第7欄 與所填A105081表對應數值一致 沒有就不填
第8欄 如無特殊情形與第三欄一致
第9欄 為第2-5-6欄 納稅調整數
Ⅳ 企業所得稅年報,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如何填
1.第4列「資產計來稅基礎」:自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法規定據以計算折舊、攤銷的資產原值(或歷史成本)的金額。-------一般 情況下是按資產原值來填。
2.按稅收計提的折舊:關於固定資產折價的最低年限,《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條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1)房屋、建築物,為20年;(2)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3)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傢具等,為5年;(4)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5)電子設備,為3年。以上是按稅務的折舊年限,如果你會計上不是按上述年限計提的折舊,要按照差額來進行調整。
3. 舉例:如電子設備稅法規定3年,你按2年折舊,那麼從稅法的角度就多提了折舊,就要調整。如按會計制度確定的5年,不短於稅收法規定年限,不需作納稅調整。
Ⅳ 固定資產折舊的所得稅納稅調整
問的太含糊,沒辦法回答,只能做如下假設:
比如你公司有個電腦,9000元 無殘值 按3年攤銷
一年的折舊=9000/3=3000
而稅法規定的電腦折舊年限為5年,那麼,稅收准予稅前扣除的折舊為
=9000/5=1800
第一年納稅調增 3000-1800=1200
第二年納稅調增 1200
第三年納稅調增 1200
第四年納稅調減 1800
第五年納稅調減 1800
賬務處理:
計提折舊時:
借:銷售費用-折舊費 3000
貸:累計折舊 3000
第一年納稅調增:1200
第一年調增交企業所得稅1200*25%=300
借:所得稅費用 30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300
因計提折舊分錄都一樣,我就不重復了
第二年、第三年所得稅費用的分錄也一樣,我也不重復了
第三年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300+300+300=900
第四年納稅調減1800
第四年調減企業所得稅1800*25%=450
借:所得稅費用 -45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450
第五年分錄一樣
第五年遞延所得稅負債=-450-450+900=0
賬務剛好處理完畢
不過在實際業務中,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轉回時,是要有審計報告的,而且,轉回期間不得超過5年,而且還涉及到所得稅稅率變動時,就更麻煩了,不過賬務處理的依據都一樣、程序也一樣
Ⅵ 固定資產折舊 納稅調整
需要做納稅調整.
如你的舉例 應納稅所得額調增 =2500-2000=500元
直接將多提固定資產折舊的那部分數額提出來做納稅調整就可以了。
雖然企業會計准則和稅法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以通過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者遞延所得稅負債來調整。
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的一般操作還是按照稅法規定的去做比較合適。尤其是固定資產折舊,沒必要給所得稅匯算清繳審計時增添麻煩(進行納稅調整),對避免稅政稽查和實際賬務操作也有好處。
本人認為對於電子設備的折舊按照稅法規定,將2500元的折舊調到3333.33元。還是有好處的。一方面,折舊增加,當期所得稅費用減少有利於企業(合理延後納稅時間)。第二在實際賬務處理中不需要調整遞延所得稅資產,按照稅法規定做也符合企業會計准則要求。第三,低估收益,充分估計費用符合謹慎性原則,避免調整當期利潤之嫌。
Ⅶ 無形資產攤銷對應納稅所得額的調整
這道題是來自東奧的吧,你的資料不齊全,導致誤解啦!
題目中還有:
甲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版:
① 2013年權12月31日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為2300萬元,累計攤銷額為100萬元;
所以,答案:
應調減利潤總額的金額=2400/10*6/12-2400/10*5/12=20萬元,調整後利潤總額=10000-20=9980萬元。
這一步是在補提無形資產一個月的攤銷額,利潤減少
Ⅷ 無形資產攤銷對應納稅所得額如何調整
按照直線型攤銷費用,進行扣除。
Ⅸ 《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中資產折舊、攤銷納稅調整明細表如何填寫
1.第4列「資來產計稅基礎」:填報納自稅人按照稅法規定據以計算折舊、攤銷的資產原值(或歷史成本)的金額。-------一般 情況下是按資產原值來填。
2.按稅收計提的折舊:關於固定資產折價的最低年限,《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條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1)房屋、建築物,為20年;(2)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3)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傢具等,為5年;(4)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5)電子設備,為3年。以上是按稅務的折舊年限,如果你會計上不是按上述年限計提的折舊,要按照差額來進行調整。
3. 舉例:如電子設備稅法規定3年,你按2年折舊,那麼從稅法的角度就多提了折舊,就要調整。如按會計制度確定的5年,不短於稅收法規定年限,不需作納稅調整。
Ⅹ 固定資產折舊如何做納稅調整
按稅法規定的計稅基礎,和按會計准則的資產賬面價值進行對比,確認遞延所得稅額。遞延所得稅資產 ,就是未來預計可以用來抵稅的資產,遞延所得稅是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才會產生遞延稅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八條規定:固定資產按照以下方法確定計稅基礎:
(1)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2)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以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3)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4)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
(5)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6)改建的固定資產,除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和第(二)項規定的支出外,以改建過程中發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