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04年1月1日購入一項無形資產。該無形資產的實際成本為1000萬元,攤銷年限為10年,採用直線
1000/10*5=500 08年賬面1000-500=500 可回收360 減值500-360=140
360/5=72 09年賬面 360-72=288
㈡ 00年1月1日購入無形資產價值500萬,攤銷期十年。04年12月31日,市價為180元。求05年1
04年末需要計提減值准備,賬面價值180萬元,05年12月31日賬面余額:180-180/5=144萬元。
㈢ 乙公司於20×6年1月購入一項無形資產並投入使用,初始入賬價值為32萬元,預計攤銷期限為10年,採用直線法
2006年末,2006年計提無形資產攤銷=32/10=3.2
無形資產賬面價值=32-3.2=28.8>預計回可收回金額27,故答計提1.8萬元無形資產減值准備。
2007年末,2007年計提無形資產攤銷=27/9=3
2008年6月30日,計提無形資產攤銷=27/9*0.5=1.5
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32-3.2-1.8-3-1.5=22.5
注意:計提無形資產減值准備後不能轉回。故2008年仍然以27萬作為攤銷基數。
㈣ 甲公司2000年1月1日購入一項無形資產。該無形資產的實際成本為500萬元,
D
2004年1月賬面價值
500-500/10*5=250
2004年年末賬面價值 180
減值損失250-180=70
2005年1月 應攤銷 180/5=36
2005年年末賬面價值 180-36=144
㈤ 資產評估:某無形資產2005年購買時賬面價值為100萬,2011年對其進行評估.2005年,2011年使用
100x(125%/110%)=113.6
運用的公式是:被評估資產價值=原始賬面價值*(評估基準日定基物價指數/購買時定基物價指數)
㈥ 老師我想請教您:甲企業於2007年一月購入一項無形資產,入賬價值150萬,稅法規定採用年數總和法按五年進行
你好。
題中無來形資產於源2007年購入,其應納稅所得額的扣除,應當適用當時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下稱「舊稅法」)。2008年1月1日後,因《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下稱「新稅法」)的實施,則應改適用該法及實施條例。
不過,題中涉及的無形資產攤銷問題,新舊稅法規定一致,即:1、攤銷採取直線法;2、攤銷期限不得少於10年。
此外,題中提問內容不完整,請補充。
㈦ 甲公司2005年1月1號購入一項無形資產。該無形資產的實際成本為500萬元。攤銷年限10年。採用直線法攤銷。
2009年12月31日無形資產的攤余價值=500-(500/10)*5=250萬元
計提減值准備=250-180=70萬元
2010年攤銷額=180/5=36萬元
2010年12月31號該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180-36=144萬元
㈧ 計算並編制會計分錄2001年1月1日,甲企業外購,A無形資產,實際支付的價款為100萬元。該無形資產可供
購入時:借:無形資產 100
貸:銀行存款 100
無形資產是從購入當月開始計專提攤銷
每月應計提攤銷額屬=100/5/12=1.67
借:管理費用 1.67
貸:累計攤銷 1.67
至2007年12月31日累計攤銷額=20*2=40
賬面價值=100-40=60,應計提的減值准備=60-18=42
借: 資產減值准備--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准備 42
貸:無形資產減值准備 42
㈨ 某公司於2009年1月1日購入一項無形資產,初始入賬價值為300萬元,該無形資產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採用直線
2009年1月1日購入時,無形資產初始入賬成本=300萬
2009年攤銷額=300萬/10=30萬
2009年末無形資產的攤余專價值=300-30=270萬
2009年末預計可收回屬金額為261萬元,則應提取的減值准備,270萬-261萬=9萬
2010年攤銷,261萬/9=29萬
2010年12月31日計算是否需要計提准備,300萬-30萬-29萬-235萬=6萬<9萬 不用計提准備,也不用調整賬面的准備金額
2011年1-6月累計攤銷,235萬/8/2=14.6875
2011年6月30日的賬面價值,235萬-14.6875萬=220.3125萬
㈩ 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
支付的40萬稅費應該入無形資產的初始確認成本。
無形資產通常是按實際成專本計量,即以取得無形屬資產並使之達到預定用途而發生的全部支出,作為無形資產的成本。對於不同來源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初始成本構成也不盡相同。
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其成本包括自滿足無形資產確認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所發生的支出總額,但是對於以前期間已經費用化的支出不再調整。
(10)00年購入無形資產價值500萬擴展閱讀:
確定無形資產使用壽命應考慮的因素:
(1)運用該資產生產的產品通常的壽命周期、可獲得的類似資產使用壽命的信息;
(2)技術、工藝等方面的現階段情況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估計;
(3)以該資產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的市場需求情況;
(4)現在或潛在的競爭者預期將採取的行動;
(5)為維持該資產帶來經濟利益能力的預期維護支出,以及企業預計支付有關支出的能力;
(6)對該資產控制期限的相關法律規定或類似限制,如特許使用期、租賃期等;
(7)與企業持有的其他資產使用壽命的關聯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