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耕地佔用稅的稅額規定有哪些
(一)人均耕地不超過1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10元至50元;
(二)人均耕地超過1畝但不超過2畝的地區,內每平方米為容8元至40元;
(三)人均耕地超過2畝但不超過3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6元至30元;
(四)人均耕地超過3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5元至25元
永諧財務為你解答
2. Cpa稅法有個規定說耕地佔用稅交完滿一年才交城鎮土地使用稅,意思是說在城鎮里的耕地么這種情況很少
CPA稅法中規定是佔用耕地要繳納耕地佔用稅,因此從一年後才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
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征稅范圍是城市、縣城、建制鎮和工礦區的國有以及集體土地。
這種情況還是存在的。
3. 耕地佔用稅的計稅依據是怎麼規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耕地佔用稅以納稅人實際佔用的耕地面積為計稅依據,按照規定的適用稅額一次性徵收。」
4. 房屋建築物《稅法》規定折舊年限是多少
房屋建築物《稅法》規定折舊年限是20年。
5. 耕地佔用稅的征稅范圍是怎樣規定的
耕地佔用稅的征稅范圍包括納稅人為建房或從事其他非農業建設而佔用的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耕地。
所謂「耕地」是指種植農業作物的土地,包括菜地、園地。其中,園地包括花圃、苗圃、茶園、果園、桑園和其他種植經濟林木的土地。
佔用魚塘及其他農用土地建房或從事其他非農業建設,也視同佔用耕地,必須依法徵收耕地佔用稅。佔用己開發從事種植、養殖的灘塗、草場、水面和林地等從事非農業建設,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本著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平衡的原則,結合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徵收耕地佔用稅。
此外,在佔用之前三年內屬於上述范圍的耕地或農用土地,也視為耕地。
(5)稅法規定耕地佔用稅攤銷年限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二十二條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建設單位應支付土地補償費、青苗和附著物補償費、安置補助 費,標准如下:
土地補償費:
1、徵用耕地、蔬菜地,根據國家規定的價格政策,按該土地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下同)的 六倍計算;
2、徵用魚塘、藕塘、養殖場、果園、竹園、林地等土地,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五倍計算;
3、徵用柴山、灘地、水塘、葦塘和其他有收益的非耕地,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三倍計算;
4、徵用宅基地按鄰近耕地的補償標准計算;房屋由建設單位另行征地移遷重建的,原宅基地不 再給予補償;
5、徵用無收益的非耕地,一般不予補償。
參考資料:網路-耕地佔用稅
6. 房屋建築物稅法規定折舊年限是多少
房屋建築物《稅法》復規定折舊制年限是20年。
7. 耕地佔用稅的納稅期限是怎樣規定的
根據《耕地佔用稅管理規程(試行)》:
第二十六條 耕地佔用稅納稅人依照稅收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應在獲准佔用應稅土地收到土地管理部門的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繳納耕地佔用稅;未經批准佔用應稅土地的納稅人,應在實際佔地之日起30日內申報繳納耕地佔用稅。
第三十二條 耕地佔用稅以納稅人實際佔用的應稅土地面積(包括經批准佔用面積和未經批准佔用面積)為計稅依據,以平方米為單位,按所佔土地當地適用稅額計稅,實行一次性徵收。
耕地佔用稅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應稅土地面積×適用稅額。
(7)稅法規定耕地佔用稅攤銷年限擴展閱讀:
根據《耕地佔用稅管理規程(試行)》:
第三十七條 納稅人未經批准佔用應稅土地,應稅面積不能及時准確確定的,主管稅務機關可根據實際佔地情況核定徵收耕地佔用稅,待應稅面積准確確定後結清稅款,結算補稅不加收滯納金。
第三十八條 納稅人因有特殊困難,不能按期繳納耕地佔用稅稅款的,按照《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經省稅務機關批准,可以延期繳納稅款,但是最長不得超過三個月。
特殊困難是指以下情形之一:
(一)因不可抗力,導致納稅人發生較大損失,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的;
(二)當期貨幣資金在扣除應付職工工資、社會保險費後,不足以繳納稅款的。
第三十九條 涉及耕地佔用稅的稅收違法行為,由主管稅務機關按照《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處理。
8. 耕地佔用稅的納稅期限,納稅地點是怎樣規定的
國稅總局2016第2號公告《耕地佔用稅管理規程(試行)》
第二十六條 耕地佔用稅納稅人依版照稅收法律法規及權相關規定,應在獲准佔用應稅土地收到土地管理部門的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主管地稅機關申報繳納耕地佔用稅
《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第十二條耕地佔用稅由地方稅務機關負責徵收。
土地管理部門在通知單位或者個人辦理佔用耕地手續時,應當同時通知耕地所在地同級地方稅務機關。獲准佔用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收到土地管理部門的通知之日起30日內繳納耕地佔用稅。土地管理部門憑耕地佔用稅完稅憑證或者免稅憑證和其他有關文件發放建設用地批准書。
9. 耕地佔用稅是計入固定資產還是無形資產 - CPA業務探討 - 中國會計視野論壇 —專...
X公司在某開發區征了300畝地建造廠房,總計支出14,410萬元,其中土地出讓價款4,500萬元,另外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支付的耕地佔用稅、耕地復墾費、契稅及其他相關稅費等630萬元,廠房建造工程9,000萬元,道路60工程萬元,圍牆工程20萬元,噴泉假山景觀工程100萬元,樹木綠化工程100萬元;廠房有效佔地160畝,其它為廠區道路、綠化帶、圍牆和露天廣場佔地。對這些支出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公司財務人員發生了爭議。 1、張會計認為,應當將上述支出全部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完工後轉入「固定資產」科目下的「房屋類」明細科目14,410萬元,按照房屋的預計使用年限計提折舊費。 2、王會計認為,應當將上述支出中的土地出讓價款4,500萬元計入「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科目,按照土地使用權年限進行攤銷;剩餘9,910萬元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完工後轉入「固定資產」科目下的「房屋類」明細科目,按照房屋的預計使用年限計提折舊費。 3、李會計認為,應當將上述支出中的土地出讓價款4,500萬元和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支付的耕地佔用稅、耕地復墾費、契稅及其他相關稅費等630萬元,合計5130萬元計入「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科目,按照土地使用權年限進行攤銷;剩餘9280萬元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完工後轉入「固定資產」科目下的「房屋類」明細科目,按照房屋的預計使用年限計提折舊費。 4、趙會計認為,贊同李會計對土地使用權的會計處理,但建議應當將剩餘9280萬元在程完工後轉入「固定資產」科目下的「房屋類」明細科目9,000萬元、「道路」60萬元、「圍牆」20萬元、「噴泉假山」100萬元、「樹木」100萬元。對房屋、道路、圍牆、噴泉假山、樹木按照不同的預計使用年限計提折舊費。 5、田會計認為,同意趙會計對土地使用權及房屋、道路、圍牆、噴泉假山等工程的會計處理,但認為趙會計將樹木綠化成本100萬元單列為「固定資產-樹木」科目並按照預計使用年限計提折舊費的做法不符合《企業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的規定,鑒於該企業系工業加工企業,雖然響應政府號召為創建園林式工廠植樹綠化支出100萬元,但該支出也不符合《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的規定,建議按照現行通行的做法將該樹木綠化工程支出100萬元在工程完工後列入或通過長期待攤列入「管理費用」科目。 二、相關思考 1、《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與新《企業會計准則》關於房產價值構成的差異: 《企業會計制度》第四十七條規定「企業購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讓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在尚未開發或建造自用項目前,作為無形資產核算,並按本制度規定的期限分期攤銷。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商品房時,應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開發成本;企業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項目時,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在建工程成本」。《小企業會計制度》在「無形資產」會計科目使用說明中亦明確規定「購入的土地使用權,或以支付土地出讓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按照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實際成本,並作為無形資產核算,待該項目開發時再將其賬面價值轉入相關在建工程。」 《<企業會計准則第6 號——無形資產>應用指南》在「六、土地使用權的處理」中規定:「企業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通常應確認為無形資產,但改變土地使用權用途,用於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的,應當將其轉為投資性房地產。自行開發建造廠房等建築物,相關的土地使用權與建築物應當分別進行處理。外購土地及建築物支付的價款應當在建築物與土地使用權之間進行分配;難以合理分配的,應當全部作為固定資產。企業(房地產開發)取得土地用於建造對外出售的房屋建築物,相關的土地使用權賬面價值應當計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築物成本。」 由此可見,非房地產開發企業其房屋建築物的賬面價值在《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中包含了土地使用權的價值,而在新《企業會計准則》的規定中不包含土地使用權的價值,由此會導致實施從價計征的房產稅稅額前者高於後者,如採納張會計的觀點比王會計的觀點導致企業每年多交納房產稅:(原值14,410萬元-原值9,910萬元)×80%×1.2%=43.2萬元。顯然,如因執行會計標準的不同而導致企業房產稅稅負的不同有失稅法的公平原則,需要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實行從價計征的房產稅的原值構成做出統一明確的新規定,以確保稅法的公平原則。當然,目前非上市公司只能按照相關規定選擇其適應的一種會計標准執行。 2、《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外購無形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其他支出」,因此李會計認為,企業為取得該土地使用權而支付的相關稅費630萬元應當計入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 而王會計認為,《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在「在建工程」科目的賬務處理中指出「三、企業在建工程發生的管理費、征地費、可行性研究費、臨時設施費、監理費及應負擔的稅費等,借記本科目(待攤支出),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在《企業會計准則講解(2006)》(P68頁)指出「征地費是指企業通過劃撥方式取得建設用地發生的青苗補償費、地上建築物、附著物補償費等。企業為建造固定資產通過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而支付的土地出讓金不計入在建工程成本,應確認為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那麼企業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支付的除土地出讓金以外的其他稅費是否計入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在新《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及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的講解中並未提及。《企業會計制度》(P21頁)規定「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中,還應當包括企業為取得固定資產而交納的契稅、耕地佔用稅、車輛購置稅等相關稅費」。因此王會計認為,企業支付的除土地出讓金以外的其他稅費計入在建工程成本,不計入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 由此可見,上述王會計的觀點比李會計的觀點會導致企業「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賬面價值少計列630萬元,而「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多計列630萬元。當然,由此會導致企業在房屋使用期內每年交納房產稅的差異:630萬元×80%×1.2%=6.048萬元。 3、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企業會計將廠房與道路、圍牆、樹木綠化等工程成本統一計入了「固定資產」科目下的「房屋類」明細科目,加大了房屋的原值,造成企業多計算交納房產稅,如按上述李會計的觀點比趙會計的觀點造成企業每年多交納房產稅:(原值9280萬元-原值9,000萬元)×80%×1.2%=2.688萬元。 4、工業企業在建造廠房的過程中須按照園林法規的相關規定進行一定的植樹、植草等綠化工程,以凈化和美化環境。該植物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和企業建造的噴泉假山景觀的作用類似,雖系公益性生物資產,但《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指出其規范的是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養殖業、林業和水產業企業的生物資產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並不規范工業企業的植樹綠化工程支出。在現實中一般工商企業的植樹綠化工程支出在企業建造廠房中發生時多數企業計入了在「建工程」即廠房的價值,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發生時計入「管理費用」科目。那麼,您認為,田會計的觀點如何呢? 總之,目前企業會計人員處在新舊會計標準的並存、更替、變化期。上述三種會計標准在現實中並存,雖某一企業只能按照相關規定擇一執行,但一些會計人員既未完全忘記老標准,又未吃透新准則,在實際處理中職業判斷發生了混亂,導致房屋價值構成存在差異,不僅影響企業交納的房產稅稅額,而且影響企業的房屋折舊費計提額,進而影響企業的其他相關經濟指標的正確反映。那麼,您認為企業在征地、建造廠房的過程中發生的上述支出,應當如何進行會計處理既合規又有利呢?國家財稅部門是否有必要進一步統一規范房屋價值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