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無形資產當月到達預定使用狀態,或者說當月購入應該是當月計提吧
是的。
2. 無形資產在建造不動產過程中和達到預訂可使用狀態後的攤銷分錄是不是不一樣
可以一樣
也可以不一樣
建造過程中的攤銷
計入在建工程
會計准則沒有明確規定
但是說
「其他會計准則另有規定的除外」
所以,這也給會計人員找到了
施展才華的空間
你可以施展一下了
……
3. 資產達到預計可使用狀態必須滿足什麼條件
所購建的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是指資產已經達到購買方或回建造方預定的可使用狀態。具答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1)固定資產的實體建造(包括安裝)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或者實質上已經完成;
(2)所購建的固定資產與設計要求或合同要求相符或基本相符,即使有極個別與設計或合同要求不相符的地方,也不影響其正常使用;
(3)繼續發生在所購建固定資產上的支出金額很少或幾乎不再發生。
4. 研發形成的無形資產,月末達到使用狀態當月需要攤銷嗎例如7月30日達到使用狀態,7月份用不用攤銷
要的。
無形資產當月開始攤銷;固定資產下月開始折舊。
5. 外購的無形資產費用已經支付,但是還沒有達到使用狀態呢,應如何作會計處理
外購的無形資產費用已經支付,應借記無形資產,只是因為無形資產未達到使用狀態,所以暫時不攤銷而已。待無形資產可供使用當月(達到可使用狀態)開始攤銷。
6. 無形資產尚未達到使用前的處理
借: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
貸:銀行存款
7. 企業研發無形資產的過程中,如若大部分符合資本化,從開發時間開始到形成無形資產達到預定使用狀態的過程
1、沒有形成無來形資產,哪兒來自的收入?如果是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那您需要看下合同或協議,是否達到企業所得稅確認收入的時點。
2、如果是與該無形資產無關的收入,那麼與該收入匹配的成本費用與無形資產的攤銷無直接關系,不符合企業所得稅的真實性、合理性、相關性、配比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8. 自行研究開發的無形資產在尚未達到預定用途前計提減值嗎
剛看到一種說法是:對於尚未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無形資產,因其價值通常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至少應當於每年年末進行減值測試
9. 無形資產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可辨認得無效和初始運作損失為什麼不資本化 還有這是什麼能否舉個例子
比如,企業研究某專利,在專利研究還沒有突破時,所發生的費用不資本化,而是直接記入當期費用。
因為這時的投入八字沒一撇,不知道能有成果沒,從謹慎原則出發,一律記支出,所以,不再資本化。
10. 自行研究開發尚未達到預定用途可以確認無形資產嗎
自行研究開發尚未達到預定用途不可以確認無形資產,根據無形資產的會計准則可知,只有滿足無形資產的定義,並能可靠的計量,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