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技成果是什麼意思
所謂科技成果是指人們在科學技術活動中通過復雜的智力勞動所得出的具有某種被公認的學術或經濟價值的知識產品。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含義界定為: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
簡介
科技成果是指由法定機關(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門)認可,在一定范圍內經實踐證明先進、成熟、適用,能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或生態環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其內涵與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基本相一致,是無形資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科技成果」一詞頻繁地被人們所使用,並且也出現在有關科技成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上,然而對該詞卻沒有明晰統一的認識,從而造成了很多問題。「科技成果」一詞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詞,它是從「科學」一詞演化來的,在計劃經濟時期、市場經濟初期、市場經濟成熟期以及加入WTO後,它的內涵均有所不同。在新的時期,為了明確認識,把「科技成果」分解為「科學成果」和「技術成果」兩部分,並把「軟科學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圍之外。
2. 什麼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間接費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間接費用是指依託單位在組織實施項目過程中發生的無法在直接費用中列支的相關費用,主要用於補償依託單位為了項目研究提供的現有儀器設備及房屋,水、電、氣、暖消耗,有關管理費用,以及績效支出等。績效支出是指依託單位為了提高科研工作的績效安排的相關支出。
結合不同學科特點,間接費用一般按照不超過項目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後的一定比例核定,並實行總額控制,具體比例如下:
(一)500萬元及以下部分為20%;
(二)超過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為13%;
(三)超過1000萬元的部分為10%。
績效支出不超過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後的5%。
間接費用核定應當與依託單位信用等級掛鉤,具體管理規定另行制定。
間接費用由依託單位統一管理使用。
依託單位應當制定間接費用的管理辦法,合規合理使用間接費用, 結合一線科研人員的實績,公開、公正安排績效支出,體現科研人員價值,充分發揮績效支出的激勵作用。
依託單位不得在核定的間接費用以外再以任何名義在項目資金中重復提取、列支相關費用。
拓展資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20世紀80年代初,為推動我國科技體制改革,變革科研經費撥款方式,中國科學院89位院士(學部委員)致函黨中央、國務院建議的。
隨後,在鄧小平同志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於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然科學基金堅持支持基礎研究,逐漸形成和發展了由研究項目、人才項目和環境條件項目三大系列組成的資助格局。
三十多年來,自然科學基金在推動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發展,促進基礎學科建設,發現、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
3.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院地合作
院地合作處與中科院上海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及上海中科國嘉技術轉移有限公司「三位一體」作為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重要職能機構,負責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與地方合作,促進技術孵化與社會資源的融合,加快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開展孵化、轉移轉化、知識產權管理、高研院的經營性資產管理及融資、投資、對外合作商務策劃與管理等工作。
建設內容:
(1)技術轉移孵化平台建設
設立孵化器,以及高研院各產業化基地中也有相應比例的孵化功能規劃,為技術的轉移轉化服務。
(2)產業化基地建設
基地將依託高研院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優勢,利用地方的區位、資金和市場優勢,通過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的形成、技術集成。
(3)設立投資基金,促進項目和資本的無縫對接
高研院針對項目投資的早、中、後三個階段,設立高研院投資基金若干個。
(4)加強團隊,提升專業化水平
採取「引進、培養人才,同聘請專家、顧問並舉」的人才建設戰略,逐步建立一支有200人左右的技術轉移專業化團隊。
(5)強化知識產權管理,提升無形資產價值
加強知識產權管理,構建高研院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推廣和經營高研院的知識產權,同時管理、協調和保護高研院的知識產權。
發展路線:
4.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物理所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以「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及研究」、「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低純度釹鐵硼永磁材料」、「定向碳納米管的制備和結構和物性研究」為代表的一批原創性重要研究成果,獲國際、中國國內獎共300多項,其中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28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4項,國家發明獎8項。
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2014年物理所共申請專利180項,獲得專利授權70項。同時,物理所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2014年,物理所以專利技術「載波相位自穩定的中紅外飛秒激光脈沖產生方法及裝置」(專利授權號:ZL200810222628.0)無形資產出資成立「鹽城物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推進飛秒激光設備的國產化開發和應用,有效地促進了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部分專利技術如「新一代固態全色激光顯示」已顯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另有部分專利技術已經以技術入股的形式進入產業化,典型的範例有以鋰離子電池專利為核心技術的蘇州星恆電源有限公司。根據2015年8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物理所有控股、參股公司9個,其中以知識產權入股的5個。技術轉移與成果輻射的省、市地區有北京、天津、新疆、江蘇、浙江等。 《中國物理B》(原名中國物理學),由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辦,被SCI-CD、SCI-E、CA、JICST、AJ等檢索系統收錄。
《物理》是中國物理學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辦出版的物理學學術期刊,1972年創刊,致力於傳播當代物理學及其交叉學科的前沿最新進展,促進物理學與相關學科的相互交叉和滲透,溝通科研與產業,推動中國物理學的發展;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次獲得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等評定的優秀期刊稱號;多年來持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經費資助;並連續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資助。收錄《物理》的中國國外核心資料庫有:英國科學文摘(SA/INSPEC)、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日本《科技文獻速報》(JICST)、能源科學與技術(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物理學報》由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辦,創刊於1933年,原名《中國物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創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國文字發表論文,1953年易為現名。刊登了一大批由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組成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973」基礎研究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的優秀科研工作和成果;並被SCI-CD,SCI-E,Scopus,CA,INSPEC,EI,JICST,AJ和MR等檢索系統收錄。根據SCI資料庫統計,2013年《物理學報》的影響因子為0.845,總被引頻次為8589次,其被引頻次連續11年居中國物理類期刊之首。
5. [探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和方法]職務科技成果轉化 意思
摘要:高校科學研究目的就是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構成和表現形式復雜多樣,科技成果轉化有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只有強化政府職能、出台引導政策,加強企業創新工作,提升高校科研實力,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機構,完善穩定科技服務隊伍,才能有效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校 科技成果轉化 途徑 方法
當今世界處於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已經逐步實現全球一體化,現代科技教育越來越在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生活質量、國際競爭力以及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無不取決於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發展。科技教育工作已經上升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如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知識產權戰略、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科技強軍戰略等。高校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擔當主力軍的重要角色,作為國家發展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實施的高校,是知識創新的源頭和知識庫,高校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引領和文化和諧,其中:科學研究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高校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沒侍攔有高水老旦胡平的科學研究,就沒有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服務地方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難以實現,也無法進行文化創新引領,促進多元文化和諧發展。而高校科學研究目的就是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落腳點就是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科技成果的中試化、工業化、產品化、商業化和產業化,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因此,本人結合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實際,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進行有益探討。
1.高校科技成果的表現形式
所謂科技成果是指人們在科學技術活動中通過復雜的智力勞動所得出的具有某種被公認的學術或經濟價值的知識產品。《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科技成果是指對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的結果。
科技成果是指由法定機關(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門)認可,在一定范圍內經實踐證明先進、成熟、適用,能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或生態環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其內涵與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基本相一致,是無形資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成果基本特徵:①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②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③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④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可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在統計、分析中,也可分為科學理論成果和應用技術成果。
高校的科技成果從構成和表現形式可分為9類: ①技術方案(新產品、新工藝);②新設計;③技術秘密;④工藝圖紙;⑤計算機軟體;⑥論文;⑦集成電路;⑧生物品種;⑨科學發現。
2.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高校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當包括各類成果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加強,效率的增加等等。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科技成果從創造地轉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或知識得到增加,勞動工具得到改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經濟得到發展。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實際上僅指技術遲凳成果的轉化,即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部門,使新產品增加,工藝改進,效益提高,最終經濟得到進步。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成果轉化大多指這種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所講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就是指技術成果的應用數與技術成果總數的比。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目前世界各國科技政策的新趨勢。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轉化方式。*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①高校科技人員自己創辦企業;②高校與企業開展合作或合同研究,建立研發平台,直接將研究的技術和成果轉化;③高校與企業開展人才交流;④高校與企業溝通交流的網路平台。*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主要是通過各類中介機構來開展的。機構類型和活動方式多種多樣。①通過專門機構實施科技成果轉化;②通過高校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實施轉化;③通過科技咨詢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等等。
3.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方法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成果轉化率低,一直是困擾高校科技工作良性循環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和制約因素相當復雜,綜合起來講有高校和科技人員自身的原因,也有科技成果自身轉化條件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條件(設備、勞動者素質、資金、市場需求等)制約因素,具體概括地說:有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中介機構等相關方面因素的影響,如何解決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強化政府職能,加強政策導向。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風險性事業。沒有政府作後盾,沒有政府資助,單個個人或企業很難做到。高校的科技成果要迅速轉化,首先是政府要加強引導,制定相應的政策。目前,我國已出台的政策有:《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專利法》、《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關於企業技術創新有關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關於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關於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國防科工委關於進一步推進民用技術向軍用轉移的指導意見》、《關於印發關於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等等,這些政策需要不斷修訂和完善,更好地鼓勵科技創新,促進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6. 科技成果轉化方式有哪些
科技成果轉化方式如下:
1、自行投資實施轉化;
2、向他人轉讓科技成果;
3、許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
4、以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
5、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
科技成果,是指通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所謂科技成果是指人們在科學技術活動中通過復雜的智力勞動所得出的具有某種被公認的學術或經濟價值的知識產品。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把科技成果的簡備羨含義界定為:對某滾孝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實驗、研究試制或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科技成果按其研究性質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研究成果和發展工作成果。
科技成果是指由法定機關(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門)認可,在一定范圍內經實踐證明先進、成熟、適用,能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或生態環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其內涵與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基本相一致,是無形資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
「科技成果」一詞頻繁地被人們所使用,並且也出現在有關科技成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上,然而對該詞卻沒有明晰統一的認識,從而造成了很多問題。「科技成果」一詞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詞,它是攔拍從「科學」一詞演化來的。
在計劃經濟時期、市場經濟初期、市場經濟成熟期以及加入WTO後,它的內涵均有所不同。在新的時期,為了明確認識,把「科技成果」分解為「科學成果」和「技術成果」兩部分,並把「軟科學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