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使用費收入稅

使用費收入稅

發布時間:2020-12-11 04:50:49

A. 稿酬、特許權使用費如何計算個人所得稅

在修正的復個人所得稅稅法中,工制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4項所得作為綜合所得,在計稅時予以合並,綜合計稅(適用於居民個人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4項所得作為綜合所得,在計稅時予以合並綜合計稅。
所以,如果您有日常的工資性收入的話,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應與工資性收入合並計算,可以按月計算扣除5000的基數以及房貸利息等附加的支出,也可以按年進行綜合申報;

B. 「品牌使用費」如何納稅

屬於特許權使用費,繳納營業稅,稅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七)項所稱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企業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特許權使用人應付特許權使用費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第四十九條企業之間支付的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非銀行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

(2)使用費收入稅擴展閱讀:

國家稅務總局以通知的形式(國稅函[2009]507號),明確了下列四類使用費,不屬於特許權使用費:

一、是單純貨物貿易項下作為售後服務的報酬;

二、是產品保證期內賣方為買方提供服務所取得的報酬;

三、是專門從事工程、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的機構或個人提供的相關服務所取得的款項;

四、是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類似報酬。

由此可見,特許權使用費在定義上,目前仍然基本局限於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各種許可所得。

特許權使用費計入進口貨物完稅價格的條件:

1、與被估貨物有關:

確定一項特許費是否與被估貨物有關,主要取決於具體的支付對象,這是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我們在分析被估貨物(有形貨物)和權利、信息或服務等(無形貨物)的支付關系時,一般應把握一項基本的原則,進口商是否可以無需購買無形貨物就可得到有形貨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可認定特許費與被估貨物無關,此時應盡可能將它們分開計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可認定特許費與被估貨物有關。進口貨物的復制權與被估貨物無關。

2、作為被估貨物銷售的一項條件

3、買方支付且尚未包含在實付應付價格之中

作為被估貨物銷售的一項條件:

特許費的支付必須是被估貨物的一項銷售條件,這是判斷該費用是否成為被估貨物完稅價格一部分的重要標准。這里所說的銷售是指輸入進口國的出口銷售,因此有關貨物進口後,進口商在進口國內轉售該貨物時所引起的特許費,即使成為轉售的一項條件,也不能成為完稅價格的一部分。

C. 個人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當如何繳納個人所得稅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內特許權的使用容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個人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可以扣除費用800元;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可以扣除20%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20%的稅率。
計算公式為:
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
例如:葉某發明一項自動化專利技術,2004年8月轉讓給A公司,轉讓價15萬元,A公司8月支付使用費6000元,9月支付使用費9000元;9月,葉某將該項使用權轉讓給D公司,獲得轉讓費收入8000元,葉某轉讓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繳的個人所得稅為:
葉某此項專利技術轉讓了兩次,應分兩次所得計算個人所得稅。
轉讓給A公司應繳個人所得稅稅額=(6000
9000)×(1-20%)×20%=2400元
轉讓給D公司應繳個人所得稅稅額=8000×(1-20%)×20%=1280元
葉某轉讓此項專利技術共需繳納個人所得稅=2400
1280=3680元

D. 納稅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按什麼計算個人所得稅

全年工資30萬,稿費10萬,特許權使用費10萬,勞務報酬5萬,繳納三險一金6萬, 本年綜合所得收入為多少?

E. 講座費的個稅如何計算

首先應該確定講座費以屬於稅法列舉11項所得中的哪一項。《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條中規定: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新聞、廣播、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講座費也既講學,所以界定為勞務報酬所得。

其次應該懂得勞務報酬項目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稅法規定勞務報酬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第三應該對「每次收入」作出界定:《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勞務報酬所得,屬於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屬於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第四要知道適用稅率。稅法第三條勞務報酬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實行加成徵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個人所得稅稅法條例》第十一條稅法第三條第四項所說的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是指個人一次取得勞務報酬,其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萬元。
對前款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萬元至5萬元的部分,依照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後再按照應納稅額加征五成;超過5萬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了解了上述四個要素以後,就可以對講座費收入正確計算應交個人所得稅了。
假設:某教授受某大學邀請,進行了一次講座,取得收入3500元。應交個人所得稅為:
(3500-800)×20%=540元。
如果該教授在同一個月內,為該大學講課三次,每3500元,合計為10500元。按照「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10500-(10500×20%)】×20%=1680元。

F. 個人所得稅中的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什麼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一項特許權的一次許可使用所取得的收入為一次,定額或定率減除規定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定額減除費用800元;

每次收入在4000以上的,定率減除20%的費用。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以下為特殊情況:

(1)對個人從事技術轉讓中所支付的中介費,若能提供有效的合法憑證,允許從所得中扣除。

(2)個人因專利權被企業(單位)使用而取得的經濟賠償收入(專利賠償所得),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3)對於劇本作者從電影、電視劇的製作單位取得的劇本使用費,不再區分劇本的使用方是否為其任職單位,統一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項目計繳個人所得稅。

企業在支付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代扣的個人所得稅稅額的計算公式為:

①應納稅所得額=應稅項目收入總額一800(或收入總額×20%)

②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20%

③個人稅後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稅額

(6)使用費收入稅擴展閱讀:

特別需要注意,國家稅務總局以通知的形式(國稅函[2009]507號),明確了下列四類使用費,不屬於特許權使用費:

一、是單純貨物貿易項下作為售後服務的報酬;

二、是產品保證期內賣方為買方提供服務所取得的報酬;

三、是專門從事工程、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的機構或個人提供的相關服務所取得的款項;

四、是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類似報酬。

由此可見,特許權使用費在定義上,目前仍然基本局限於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各種許可所得。

(2)特許權適用情況

《協議》Article 8 (c)規定:「作為被估貨物的銷售條件,買方必須直接或間接支付與被估貨物有關的特許權利費,只要此特許權利費未包括在實付或應付價格中」,應計入完稅價格。

特許權使用費計入進口貨物完稅價格的條件:

1、與被估貨物有關:

確定一項特許費是否與被估貨物有關,主要取決於具體的支付對象,這是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我們在分析被估貨物(有形貨物)和權利、信息或服務等(無形貨物)的支付關系時,一般應把握一項基本的原則,進口商是否可以無需購買無形貨物就可得到有形貨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可認定特許費與被估貨物無關,此時應盡可能將它們分開計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可認定特許費與被估貨物有關。

進口貨物的復制權與被估貨物無關。

2、作為被估貨物銷售的一項條件

3、買方支付且尚未包含在實付應付價格之中

作為被估貨物銷售的一項條件:

特許費的支付必須是被估貨物的一項銷售條件,這是判斷該費用是否成為被估貨物完稅價格一部分的重要標准。這里所說的銷售是指輸入進口國的出口銷售,因此有關貨物進口後,進口商在進口國內轉售該貨物時所引起的特許費,即使成為轉售的一項條件,也不能成為完稅價格的一部分。

閱讀全文

與使用費收入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