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國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15章無形資產

國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15章無形資產

發布時間:2022-12-23 07:43:22

『壹』 新收入准則對企業有多大影響

陳文綺
【摘要】2015年12月7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准則第號——收入(修改)(徵求意見稿)》,新准則一旦施行必將對企業經營管理各方面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本文首先對新收入准則修訂的主要內容結合實務中的案例進行了詳細闡述,同時探討了新收入准則施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難點和企業需進行的准備工作。
【關鍵詞】新收入准則控制權履約義務
【中圖分類號】F275
一、引言
眾所周知,收入是衡量企業經營規模的重要指標,是企業管理層進行內部決策的主要參考因素,更是眾多企業衡量經營成果、進行業績評價的一大依據。因此,收入准則的變化對企業的影響必將是深遠而廣泛的,這種影響決不僅僅體現在財務數據上,更將體現在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的方方面面,如銷售合同條款、薪酬福利計劃、投融資安排、稅務籌劃、信息系統等。
2014年5月28日,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理事會聯合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15號——與客戶之間的合同產生的收入》。新准則將同時應用於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和美國公認會計准則中,這兩大會計准則的趨同能夠改善財務報表信息披露的質量,並提高應用不同准則企業之間的數據可比性。為了保持與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發布的新准則持續趨同,也為了更好地解決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實施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財政部於2015年12月7日發布了財辦會[2015]24號文《關於徵求<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修訂)(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以下簡稱「新收入准則」)。盡管新收入准則目前僅為徵求意見稿,但從其內容來看已反映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理事會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15號中幾乎所有的原則和要求,因此在保持趨同的大勢下業界普遍認為徵求意見稿所公布的新收入准則的基本原則不會進行重大的修訂。
目前,我國與收入確認相關的會計准則是《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和《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該兩項准則均是在2006年發布的,與當時的國際會計准則保持一致,而當時的國際會計准則中收入確認的原則還是20世紀80年代確立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涌現的新行業和新業務模式對現行收入相關准則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合理規范地確認收入成為許多處於新興行業中企業的一大難題。由於現行企業會計准則和應用解釋對於許多具體業務核算規范的缺失,導致實務中很多企業的收入確認方式靈活性過高,類似的交易在不同企業間採用不同的收入確認方法,使得財務信息的可比性降低,直接影響了財務報表使用者對財務信息的解讀和據此作出的決策的准確性。因此,在此背景下出台的新收入准則是相當及時而富有意義的。
二、新收入准則修訂的主要內容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修訂)(徵求意見稿)》起草說明中的闡述,新收入准則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項:
(一)將現行收入和建造合同兩項准則納入統一的收入確認模型
現行收入准則和建造合同准則在某些情形下邊界不夠清晰,導致實務中出現類似的交易採用不同的收入確認方法的問題。例如,榮之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其2011年申請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業板掛牌上市時的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了其在2008~2011年6月的報告期內進行了收入確認方法變更。該公司為IT系統集成商,主要圍繞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數據中心提供系統集成及相關技術服務,該服務通常伴隨著較長時間的安裝調試和系統驗收。變更前,公司採用《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根據完工百分比法在一段時間內確認收入;變更後,公司將整體系統視為一件產品,採用《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中銷售商品收入確認方法,在系統調試完成取得驗收報告時一次性確認收入。2011年12月,該公司成功上市發行股票。由此可見,這一變更並不代表公司之前採用完工百分比的收入確認方法不符合企業會計准則的要求,而是變更後的收入確認方法更穩健可控,也更具有可比性。
在新收入准則下,所有的收入將統一納入一個確認模式——控制權模式下,而後判斷是否滿足在一段時間內確認的條件,如果不滿足,則在某一時點確認。新收入准則下統一的確認模式將幫助企業規范收入確認方法,免去在現行兩項准則條款下企業需先進行判斷並選擇適用的准則的麻煩,同時也增強了企業間財務信息的可比性。
(二)以控制權轉移替代風險報酬轉移作為收入確認時點的判斷標准
收入確認時點的判斷標准由風險和報酬的轉移變為控制權的轉移,意味著收入確認模型由利潤表觀向資產負債表觀的轉變,控制權模型下更偏向於定性判斷的方式也使人為判斷的空間縮小,得出的判斷結果一致性更高。新收入准則中的取得控制權是指能夠主導該商品(或服務)的使用並從中獲得幾乎全部的經濟利益。風險和報酬的轉移與控制權的轉移時點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但在某些交易項下可能產生風險和報酬的轉移與控制權的轉移時點的偏離,導致新舊准則下收入確認時點的變化。例如一些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其產品通常是特定適用於某品牌某型號汽車製造商的獨特零配件。該零配件除了銷售給該汽車製造商外沒有其他替代用途,且根據合同約定該供應商有權就當前已完成的工作獲得報酬。那麼在此情況下,根據新收入准則的規定,該供應商應當隨著這些零配件的生產,在一段時間內確認收入。而在現行收入准則下的實務操作則通常是在該供應商將零配件交付給汽車製造商的時點確認收入。與之相反的是,某些在現行收入准則下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確認收入的企業,比如船舶、飛機及其他大型設備的製造商,如果合同條款中有約定客戶在支付相當數量的違約金後即可解除合同,那麼在此情況下,根據新收入准則的規定,收入確認時間將變為交貨時點確認。
(三)對於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會計處理提供更明確的指引
對於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企業需明確兩個問題:1.合同中包含幾項履約義務;2.交易價格如何在各項履約義務之間進行分配。新收入准則對於這兩個問題給出了具體的指引。如一家企業銷售產品並為客戶提供後續的安裝服務,那麼需根據其安裝服務的性質來判斷其是否應被認為是一項單獨的履約義務,即如該安裝服務是一個定製服務,只能由該企業提供且市場上無其他單獨提供該服務的供應商,那麼該安裝服務不應被確認為一項單獨的履約義務,如前文中提到的榮之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就屬於該情況,其銷售的系統及提供的後續安裝調試服務應被認為是一項完整的產品,反之,則可認為該合同中包含了兩項履約義務,一是產品,二是安裝服務。而對於交易價格在各履約義務之間的分配,新收入准則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即根據各項履約義務所承諾商品(或服務)的相對單獨售價分攤交易價格,在相對單獨售價無法直接觀察的情況下,可採用經調整的市場評估法、預計成本加毛利法、余值法等。現行的企業會計准則下僅就獎勵積分計劃進行了規范,而對於其他的多重交易安排現行准則沒有明確規定,因此也造成實務中各企業選擇的分攤方式不盡相同。例如電信行業常見的買手機送話費的捆綁銷售,手機銷售的履約義務在簽署合同交付手機時完成,而通信服務則會延續較長的時間。在現行企業會計准則下,企業可以按照公允價值遞延通信服務的收入,剩餘金額作為手機銷售收入,也可以以手機和通信服務各自的獨立售價為基礎按比例分配總收入。從整體而言確認的總收入不變,但由於通信服務的收入通常存在跨期情況,那麼不同的要素分配方法就會造成同一會計期間內收入的不同。而在新收入准則下,該項交易被明確要求採用相對單獨售價的分攤方法進行會計核算。
(四)對於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項)的收入確認和計量給出了明確規定
新收入准則對很多特定的事項給出了明確的指引,包含可變對價的合同、總額法和凈額法的區分、附有質保條款的銷售、附有客戶額外購買選擇權的銷售、向客戶授予知識產權許可等。這些規定將對現行會計准則中未做出明確規定的各項交易提供一個規范化的指引,例如總額法與凈額法的區分標準的建立將對百貨零售行業、運輸裝卸行業、對外貿易行業及電子商務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由於目前的實務中企業通常是基於合同形式或者發票情況來判斷收入按照總額法還是凈額法確認,而並沒有考慮企業在交易過程中所扮演的實際角色,因此這種判斷方法下選擇的確認方式可能無法有效反映交易的實質。新收入准則下則是需要基於控制權模型判斷出企業在交易過程中是主要負責人還是代理人,進而選擇使用總額法還是凈額法。以外貿企業代理進出口業務為例,如在向委託方轉讓代理進出口的商品前,該外貿企業即受託方不能控制該商品,那麼根據新收入准則的相關規定,外貿企業僅能將其收取的代理費部分的收入確認為營業收入,從而使部分原本按照商品總值確認收入的企業賬面的收入成本大幅縮水,更為真實地反映業務本質。而向客戶授予知識產權許可的銷售確認准則的建立則將使得娛樂媒體行業、科技行業的收入核算有據可依。目前的實務中企業通常在知識產權授予期內平均確認收入,而在新收入准則下,符合一定條件的授予知識產權交易將需在某一時點確認收入。
三、新收入准則執行需關注的重點事項
收入准則的變化對企業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在執行新收入准則的過程中,企業的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首當其沖的自然是財務部門,而銷售部門和信息技術部門也將隨之進行調整。筆者認為,以下四點是企業新收入准則執行中需要盡早准備、重點關注的:
(一)銷售合同的擬定
在新收入准則下,銷售合同是收入確認的基礎。執行新收入准則前,企業需審視現有合同中的條款在新准則下是否有新的含義,是否考慮對未來的客戶協議進行重新架構,是否需要尋求更利於企業的新的銷售安排。尤其是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合同變化頻繁的企業,如電信類企業,需要財務部門聯合銷售部門一起更早地開展合同評估工作,識別是否需對合同逐個進行會計處理,能否對具有相似特徵的一組合同進行統一的組合會計處理,以使企業的收入核算在滿足准則要求的同時兼顧成本效益。
(二)交易價格的確定
新收入准則下的交易價格,指的是企業因向客戶轉讓商品(或提供服務)而預期有權收取的對價金額。在確定交易價格時,企業需考慮可變對價(如折扣、返利、銷售退回等)、重大融資成分(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非現金對價、應付客戶對價等因素的影響。除此之外,過往的商業慣例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以可變對價為例,在現行實務處理中許多公司是在可變對價確定且對價的最終金額已知時確認收入。而在新收入准則下,企業需確定可變對價的最佳估計數,並對該部分估計數提早確認收入。當然,該金額需以「與可變對價相關的不確定性消除時極可能不會發生累計已確認收入的重大轉回」為限。由此可見,新收入准則在提高收入確認的准確性和及時性時,需要更多地依賴企業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對企業財務人員做出合理的會計估計和進行准確的職業判斷的能力要求大幅提升。
(三)信息披露的增加
新收入准則大幅增加了有關收入確認的披露要求,包括披露影響收入確認金額及時點的重大判斷和變化、披露與合同相關的資產及負債的信息、剩餘履約義務的相關信息。新增的披露要求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准備難度上都對企業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能力要求,而披露信息的豐富化也將促使企業對相應的內部控制流程進行更新和完善。
(四)系統更新的需求
由於現代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信息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信息系統依賴的不斷加深,新收入准則帶來的企業收入確認時點、收入確認金額、賬單開具方式、財務報表披露信息的變化必然要求企業信息系統做出相應的更新。系統升級甚至改造很可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並伴隨著一定的成本支出,同時還將帶來後續的員工培訓和過渡期調試,因此需要企業盡早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規劃和安排。
四、企業應對新收入准則實施的准備
根據目前的徵求意見稿規定,新收入准則擬從2018年1月1日起在所有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企業范圍內採用追溯調整的方法(除非追溯調整不切實可行)來執行,而考慮到財務報表對披露比較信息的要求,企業需准備2017年及2018年兩期新收入准則所要求披露的數據,可見,留給企業採納新收入准則的准備時間已經不多了。
為應對這一重大變化,企業必須要提早行動起來。首先,建議企業成立一個包括財務部門、業務部門、法律部門、信息技術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等在內的跨職能的指導委員會以便推進和監督整個實施過程。其次,由該指導委員會著手評估新收入准則的實施對企業經營管理各方面的影響,包括清點企業當中受影響的部門和具體業務、識別企業實施新收入准則存在的系統及控制缺口、考慮企業為實施新收入准則而需做出的戰略改變。最後,指導委員會需就評估出的影響結果制定具體的新舊收入准則轉換實施方案和相應的時間安排表,並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的執行情況對實施方案不斷地進行調整和改進,從而實現新舊收入准則的平穩銜接和順利過渡。除此之外,企業也需就這一影響深遠的改變及早與外部機構進行溝通,包括投資人、重大合作方及外部監管機構等,尤其是需及時有效地向投資人等利益相關方傳遞准確的信息,使其能合理預期收入新准則的實施對公司的業績、財務狀況可能造成的影響。

『貳』 客戶在企業履約的同時即取得並消耗企業履約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怎麼理解

首先要區分履約義務是否是單一時點。如是,按新准則規定的控制權轉移時確認;如果履約義務是一個期間的,准則規定了三種應當按期間確認收入的情形。
1、客戶在企業履約的同時即取得並消耗企業履約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例如保潔服務);
2、客戶能夠控制企業履約過程中在建的商品(例如在客戶的土地上建造廠房);
3、企業履約過程中所產出的商品具有不可替代用途,且該企業在整個合同期內有權就累計至今已完成的履約部分收款款項。
上述三個條件存在著如下的遞進關系。第一條:邊提供邊受益;第二條:邊提供沒有邊受益,但在建商品由客戶控制;第三條:邊提供沒有邊受益,在建商品也不由客戶控制,但有不可替代用途。對於不可替代用途,准則描述是指因合同限制或實際可行性限制,企業不能輕易地將商品用於其他用途。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叄』 企業會計准則——無形資產的介紹

中國企業會計准抄則體系,由基本准則、具體准則和應用指南3個部分構成。綱——基本准則,在整個准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 目——具體准則,是依據基本准則原則要求對有關業務或報告作出的具體規定; 補充——應用指南,是對具體准則的操作指引。 這次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包括1項基本准則和38項具體准則以及有關具體准則的應用指南。 中國企業會計准則: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有益借鑒。

『肆』 請問在現行的國際會計准則,長期合同收入確認是按照哪一條准則執行的

2014年5月28日,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發布了趨同的收入確認准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15號——源於客戶之間的合同產生的收入》。香港會計師公會也緊隨其後,於2014年7月9日發布了相應的新收入准則。這是一項針對所有行業的新收入確認准則。
全球兩大最具影響力的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為統一收入確認而共同制定的收入指引,以期達到以下目標:
1、消除收入規定的不一致和缺陷;
2、提供一套更加堅實的框架,以闡述收入問題;
3、改進不同企業、行業、法律和資本市場中,收入確認實務的可比性;
4、通過改進披露規定,向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5、通過減少企業必須遵循的規定,簡化財務報表的編製程序。

『伍』 關於國際財務報告准則

據本人所知,沒有可以下載最近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網站,有書賣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2004》

【圖書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圖書規格】18開
【圖書單位】每冊 定價:328元
【所屬類別】 財務會計 制度准則

圖書說明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2004》(中文版)是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理事會惟一授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譯本,由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翻譯,也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繼國際會計准則2000版、2002版後再次隆重推出的大型工具書。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2004》收錄了截至2004年3月31日所有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理事會(IASB)發布的所有具備效力的公告。包括: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1號--首次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2號--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3號--企業合並》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4號--保險合同》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5號--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和終止經營》 它還包括了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關於金融工具的准則--《國際會計准則第32號》和《國際會計准則第39號》,所有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國際會計准則(IAS)、解釋公告以及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發布的准則支持性文件--結論基礎、應用指南和示例...

『陸』 我國2006年企業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兩者的差異是什麼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尚存的極少差異
1.關聯方的認定
國際准則將同受國家控制的企業均視為關聯方,所發生的交易作為關聯方交易,在財務報表中要求充分披露。這一規定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因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及國有資本佔主導地位的企業較多,如按國際准則規定,大部分企業都是關聯方,實際上這些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如果沒有投資等關系不構成關聯企業。因此,中國的關聯方披露准則規定,「僅僅同受國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關聯企業,不構成關聯方」,從而限定了國家控制企業關聯方的范圍,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披露成本。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認同了中國的做法,並承諾借鑒中國准則修改《國際會計准則第24號——關聯方披露》。2007年2月22日,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公布了該准則修訂後的徵求意見稿,隨著該准則的修訂完成,此項差異將隨之消除。
2.部分長期資產減值准備的轉回
國際准則對企業計提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非流動資產減值准備允許轉回,計入當期損益。我們在廣泛徵求意見後認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價值較大的非流動資產發生減值,按照資產減值准則計提減值損失後,價值恢復的可能極小或不存在,發生的資產減值應當視為永久性減值,而且在這一問題上往往被少數企業作為調節利潤的手段,所以,中國資產減值准則規定,此類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不得轉回。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對中國的規定表示理解,希望我們關注國際准則與美國准則的趨同進展,因為美國的資產減值准則對於上述非流動資產確認減值損失後也是不允許轉回的。
二、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相關規定不同但不構成差異
1.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
我國的企業合並准則規定了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國際准則只明確了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會計規范,沒有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在我國實務中,因特殊的經濟環境,有些企業合並實例屬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如果不對其加以規定,就會出現會計規范的空白的,導致會計實務無章可循。所以中國准則結合實際情況,規定了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認為,中國准則在這方面的規定和實踐將為國際准則提供有益的參考。
2.公允價值的計量
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是會計中重要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是當前的,歷史成是過去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要求廣泛運用公允價值,以充分體現相關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國准則強調適度、謹慎地引入公允價值,主要是考慮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許多資產還沒形成活躍市場,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固然重要,但應當以可靠性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價值,就有可能會出現人為操縱利潤的現象。因此,中國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准則規定,只有存在活躍市場、公允價值能夠獲得並可靠計量的情況下,才能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認同中國的做法,並將如何在新興市場經濟中應用公允價值的問題列入其主要議題並加以研究,還表示希望中國在這方面提供幫助。
3.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和終止經營
《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5號——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和終止經營》單獨規定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和終止經營的會計處理。非流動資產主要是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終止經營是指對企業的車間、分部、子公司等予以處置或將其劃分為准備出售對象。根據該准則規定,如果企業管理層准備處置該部分非流動資產和終止經營,要將這部分資產從非流動資產轉出作為流動資產,停止計提折舊或者攤銷,採用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減去銷售費用孰低計量,賬面價值高於公允價值減去銷售費用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我國根據實際情況,沒有單獨制定這一準則項目,而是固定資產、財務報表列報等相關准則中採用其他方式處理,達到類似效果,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贊同我們的做法。
4.設定受益計劃
《國際會計准則第19號——雇員福利》和《國際會計准則第26號——退休福利計劃的會計和報告》對設定提存計劃和設定受益計劃兩種類型的離職後福利規范了會計處理。由於中國現行相關法律法規沒有類似設定受益計劃方面的規定,會計准則在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對基本養老保險和補充養老保險等類似於國際准則中設定提存計劃的內容作了規范。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認為,這種做法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是趨同的。
5.惡性通貨膨脹會計
《國際會計准則第29號——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財務報告》規定了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財務報告要求。我們認為,中國在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預期不會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沒有必要制定這一準則項目。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完全贊同我國不制定該項准則,但提出在中國准則中,應該明確境外經營所在國家或地區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會計處理。我們同意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的建議,在外幣折算準則及其應用指南中,規定了惡性通貨膨脹的基本特徵,要求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國家或地區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應當按照一般物價指數進行重述,再按重述後的報表進行折算。
三、中國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相比,在准則項目上做出了更加合理的安排。
中國會計准則在某些項目的安排上作了適當凋整:一是將《國際會計准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分解為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套期保值、金融資產轉移三個准則項目,將復雜的金融工具業務進行細分,以更好地指導實務;二是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4號——保險合同》分為原保險合同和再保險合同兩個准則項目,對保險合同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作了比國際准則更加詳盡、系統的規范;三是將《國際會計准則第27號——合並財務報表和單獨財務報表》、《國際會計准則第28號——聯營中的投資》和《國際會計准則第31號——合營中的權益》中的相關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長期股權投資准則及其應用指南,既符合中國會計實務多年來的習慣,又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准則內容。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對我們的上述安排表示贊賞。
此外,為了促進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持續趨同,2008年1月,中國會計准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簽署了持續趨同工作機制備忘錄,就人員交流、工作方式和持續趨同工作的內容達成了共識:一是根據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未來工作計劃,雙方將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公允價值計量、財務報表列報、收入確認、租賃和資產減值等項中開展合作,以後再根據趨同進展情況確定新的趨同項目。二是中國會計准則委員會負責組織對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發布的討論稿、徵求意見稿的反饋意見,提供給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三是在對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未涵蓋的問題制定中國准則時,中國會計准則委員會將與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進行溝通和趨同,進一步完善中國會計准則體系。

『柒』 word新會計准則對無形資產確認與計量的改進 周衛強

2007年1月1日即將實施的新會計准則與舊版內容的不同比較

一、《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
(一) 仍然稱為基本准則,所有企業均須執行,未按照國際慣例使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F)一詞。
(二)明確了會計目標。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從理論上講,我國的會計目標兼具受託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但是,我國會計目標顯然將受託責任觀放在第一位,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國際上普遍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有一定差別。
(三) 刪除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而代之以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關性、清晰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八個方面。
(四) 權責發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歷史成本體現在會計要素計量部分。
(五) 會計要素定義遵照《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定,但收入與費用的定義部分地引入了資產負債觀,這主要是借鑒了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IASB)《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的相關條款。
(六) 引入利得和損失兩個概念。同時,對於利得和損失又區分為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在理論上,前一種利得和損失實質上尚未實現,後一種利得和損失已經實現。
(七) 首次規范會計計量屬性。規定了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五種計量屬性,而且強調企業在會計計量時,一般應採用歷史成本。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規定,財務報表的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價值和現值。
(八) 取消了會計記賬須用中文以及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 《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
(一) 符合條件的存貨發生的借款費用可以資本化。這一規定體現在《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中,即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擴大到某些存貨項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夠達到可銷售狀態的存貨(如造船廠的船舶)。因為象大型船舶這樣的存貨,造船廠僅靠自有資金根本完不成,必須藉助於銀行借款,而企業取得的銀行借款又分不清專門借款與非專門借款,原准則規定只允許專門借款的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規定不夠合理。
(二) 取消了後進先出法。一是因為改進後的《國際會計准則第2號——存貨》取消了後進先出法;二是因為後進先出法不能反映存貨流轉的真實情況。
(三) 取消了移動加權平均法。因為移動加權平均法實質上是加權平均法的一種形式,國際會計准則也沒有移動加權平均法。
(四) 明確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採用一次轉銷法或者五五攤銷法進行攤銷。
三、 《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一) 縮小了適用范圍。與原《企業會計准則——投資》相比,本准則僅規范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短期投資、長期債權投資由《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范,這一規范與國際會計准則完全一致。
(二) 對於企業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分別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採用不同的方法確定其投資成本,這主要是與《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相協調。
(三) 重新規范了成本法與權益法的適用范圍。成本法適用於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實施控制的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適用於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並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上述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對於納入合並范圍的子公司,母公司應以成本法核算,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應當按照權益法進行調整,即俗稱的「表上權益法」,完全不同於我國原來使用的「賬上權益法」。關於成本法與權益法適用范圍的變化,與相關國際會計准則協調一致。
(四) 取消了長期股權投資差額。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四、 《企業會計准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一) 投資性房地產須單獨列報。企業持有的土地、房產中專門用於投資而非自用的部分,應按本准則的規定核算,並在會計報表中單列「投資性房地產」項目。
(二) 規定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可以採用成本模式或公允價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為主導。對投資性房地產採用成本模式進行後續計量時,與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類似,應提取折舊(或攤銷)及減值;在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情況下,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採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此時不再對該部分投資性房地產進行折舊或攤銷。已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但是,國際會計准則對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以公允價值模式為主。
五、 《企業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
(一) 首次定義了固定資產的各組成部分。固定資產的各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壽命或者以不同方式為企業提供經濟利益,適用不同折舊率或折舊方法的,應當分別將各組成部分確認為單項固定資產。
(二) 取消後續支出的確認原則。固定資產發生後續支出的確認原則與固定資產初始確認的原則相同,即該資產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也就是說,後續支出如果進行資本化,必須符合資產確認的條件。
(三) 規定了未來棄置費用的會計處理。固定資產預計棄置費用等於未來處置固定資產所發生費用的現值,其應計入固定資產的成本並計提折舊。此類費用對於核電站、海上石油鑽井平台等大型固定資產尤為重要。企業確認的棄置費用應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同時確認一項負債。
(四) 重新定義預計凈殘值。一是強調預計凈殘值應是現值,而不是終值;二是在企業准備出售固定資產時,應復核預計凈殘值(通常等於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這一規定類似於《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5號——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和終止經營》的相關規定。
(五) 明確規定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的改變均屬於會計估計變更。
(六) 將發生的固定資產後續支出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應當終止確認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
六、 《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
(一)明確了生產特產的分類。生物資產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國際會計准則第41號對生物資產並沒有明確的分類要求。
(二) 規定企業應採用成本模式計量生物資產。但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應當對生物資產採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而國際會計准則第41號要求全面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生物資產。
(三) 要求生產性生物資產計提減值准備,而且計提的減值准備不得轉回,但公益性生物資產不得計提減值准備。
七、《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
(一)無形資產的定義發生了變化。新准則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把可辨認作為無形資產的基本特徵,從而將商譽排除在無形資產准則之外;取消了無形資產必須是「長期資產」的限制,與國際會計准則的無形資產定義相同。
(二)允許外購無形資產借款費用的資本化。購買無形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無形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之間的差額,除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信用期間內計入當期損益。
(三)改革研究開發費用的會計處理。新准則規定對企業在研究開發過程中發生的費用進行區別對待:研究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應予以費用化;研究達到一定的階段而進入開發程序後發生的費用,如果符合相關條件,允許資本化。我國關於研究、開發費用的會計處理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但美國會計准則規定所有研究開發支出均資本化,但這一規定並沒有完全貫徹到所有準則中去。
(四) 根據無形資產使用壽命是否能夠確定分別采有不同的攤銷方法。使用壽命確定的無形資產,在其使用壽命內進行攤銷;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進行攤銷。
(五) 取消了「企業為首次發行股票而接受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應以該無形資產在投資方的賬面價值作為入賬價值」的規定。
八、《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1.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資產,分別採用賬面價值和公允價值計量。交易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否則,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
2. 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是判斷非貨幣資產交換公允性的基本標准。判斷一項非貨幣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主要考慮兩項因素:一是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在產生現金流量時間、金額、風險方面是否發生變化,以及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是否不同,以及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否重大;二是交易的雙方是否具有管理關系——存在關聯方關系的情況下,非貨幣交易一般不具有商業實質。這一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基本一致,與美國最近修訂的第154號准則完全相同。
3. 改變了非貨幣交易損益的處理方式。對於具有商業實質的非性資產貨幣交易,按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來計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同時確認資產處置損益和非貨幣交易損益;對於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交易,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來計量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交易的雙方均不確認損益。
九、《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
(一)單列准則規定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准則主要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使用成本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減值會計處理進行了規范。
(二)引入的資產組及資產組組合。資產組是指企業可以認定的最小資產組合,其產生的現金流入應當基本上獨立於其他資產或者資產組產生的現金流入,這一規定與定義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資產組組合,是指由若干個資產組組成的最小資產組組合,包括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以及按合理方法分攤的總部資產部分。資產組在國際會計准則中稱作現金產出單元,而對資產組組合則沒有單獨定義。
(三) 明確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只有資產存在減值跡象時,才需要估計其可收回金額,但對因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無論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每年都應當進行減值測試。
(四) 詳細規定了可收回金額的計量。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資產賬面價值小於可收回金額時,資產即發生減值。
(五)明確計提的減值准備不得轉回。主要是為了防止利潤操縱,這也是我國新會計准則體系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實質性差異之一,但與美國公認會計准則的相關規定相同。必須注意的是,根據該准則的規定,不得轉回的減值准備只包括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無形資產減值准備和按成本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減值准備;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規定,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提取的減值准備不得轉回;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或與該權益工具掛鉤並須通過交付該權益工具結算的衍生金融資產的減值損失,不得轉回。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存貨》規定,存貨跌價准備可以轉回;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減值損失可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發生的減值損失,不得通過損益轉回;對於已確認減值損失的可供出售債務工具,在隨後的會計期間公允價值已上升且客觀上與確認原減值損失確認後發生的事項有關的,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
(六) 單獨規定商譽減值。企業合並所形成的商譽,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商譽難以獨立於其他資產為企業單獨產生現金流量,應當結合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國際會計准則也規定商譽只能進行減值測試,不得攤銷。
十、《企業會計准則第9號——職工薪酬》
(一) 規范了職工薪酬所涵蓋的內容。職工薪酬是企業付給職工的所有報酬。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則規定非貨幣性福利也屬於職工薪酬的范圍,意味著企業必須確認職工帶薪休假等類似福利所產生的負債。
(二) 統一了各項社會保險支出的列支渠道。目前,對於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有些企業全部計入管理費用,有些企業根據職工崗位分別計入成本費用。本准則規定所有的職工薪酬均應根據職工崗位分別計入成本或費用。
(三) 單獨規定企業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相關支出的會計處理。對於滿足一定條件的解除勞動關系的相關支出,企業應確認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補償而產生的預計負債,同時計入當期費用。
十一、《企業會計准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
1. 鑒於我國法律法規的限制,我國企業年金基金會計只規定了類似於國際會計准則第26號中的設定提存計劃退休福利的會計處理,這也是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實質性差別之一。
2. 企業年金是一個獨立的會計主體,委託人、受託人、賬戶管理人以及投資管理人的資產與賬戶要與企業年金基金的資產分開管理,分別核算。
3. 企業年金基金形成的投資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4. 企業年金基金的財務報表由資產負債表、凈資產變動表和附註組成。
十二、《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
(一)明確了股份支付會計規范的范圍。股份支付,是指企業為獲取職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務而授予權益工具或者承擔以權益工具為基礎確定的負債的交易。企業為獲得商品而發行股份,不屬於本准則規范的內容,而國際會計准則所規范的股份支付包括通過發行股份而獲得商品的交易。
a) 股份支付均以公允價值計量。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
本公積;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其公允價值計入當期損益。
十三、《企業會計准則第12號——債務重組》
(一) 重新規范債務重組的含義,將讓步作為判斷債務重組的基本標准。新准則關於債務重組的定義與2001年修訂後債務重組准則相比變化較大,但與1998年最初發布的債務重組准則基本一致。
(二)允許確認債務重組損益。債務人應確認債務重組利得,債權人應確認債務重組損失。同時,對於以非貨幣資產進行的債務重組,債務人還要確認資產轉讓損益。
(三)債務重組形成的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
(四)債務人應當確認或有應付金額,但債權人不得確認或有應收金額。
十四、《企業會計准則第13號——或有事項》
(一)企業不應當確認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但由或有事項導致的符合條件的現時義務,應確認為預計負債。
(二)預計負債的計量引入了中間值、概率及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
(三) 首次明確變成虧損合同的待執行合同的會計處理。如果待執行合同變成虧損合同,該虧損合同產生的義務滿足預計負債條件的,應當確認為一項負債。例如,企業原簽訂的合同明確,企業將向購買方按每單位100元銷售一批商品,但在資產負債表日,該商品的進價已經達到110元,企業履行該合同必定虧損,企業應對履行上述合同可能產生的虧損計提預計負債。該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相一致。
(四) 企業不應當就未來經營虧損確認為預計負債,但可以為符合條件的重組確認預計負債。
十五、《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
(一)收入定義變化。新准則規定,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該定義引入要素定義的資產負債觀,表明我國會計准則制定部分地轉向了資產負債觀,與國際會計准則逐漸趨同。
(二) 明確銷售商品的合同價或協議價與公允價值差額的會計處理。合同或協議價款的收取採用遞延方式,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應當按照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的公允價值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在合同或協議期間內採用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計入當期損益。這一規定實質上引入了貨幣時間價值概念,可以有效地劃分商品(或勞務)收入與利息收入。
十六、《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
本准則與原《企業會計准則——建造合同》差異不大,在此不予贅述。(續)
十七、《企業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

(一) 政府補助全面採用收益法進行會計處理。我國原來許多法律法規規定,企業獲得的政府補助應採用資本法進行會計處理,即將政府補助計入資本公積。而《國際會計准則第20號——政府補助的會計和政府援助的披露》規定,政府補助均採用收益法,即將政府補助均計入收益。本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全面趨同,要求採用收益法核算政府補助。

(二) 將政府補助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損益。但是,以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直接計入當然損益。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計入當期損益。

(三) 已確認的政府補助需要返還的,應當作為會計估計變更處理。

十八、《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

(一) 擴大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資產范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包括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才可以達到可使用狀態或者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和存貨,從而將存貨納入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例如,船舶、飛機等製造時間非常長,相關借款費用允許資本化,這一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

(二) 擴大了可以資本化的借款范圍。新准則規定,可以資本化的借款,不再僅僅局限於專門借款,還可以包括為生產、製造「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而發生的一般借款。國際會計准則第23號也允許一般性借入資金借款費用的資本化。

(三) 取消了借款溢折價攤銷的直線法。新准則規定,借款存在折價或溢價的,應當按照實際利率法確定每一會計期間應攤銷的折價或者溢價金額,調整每期利息金額,不再使用直線法進行攤銷,而國際會計准則對此沒有明確規定。

十九、《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

(一) 禁止採用應付稅款法,規定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費用,而不是財政部1994年制定的《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財會字〔1994〕第025號)規定的損益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資產負債表為基礎確認和計量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用暫時性差異取代時間性差異。這是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結果,也是與國際會計准則第12號趨同的結果。暫時性差異是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的差異,所有的時間性差異均是暫時性差異,但某些暫時性差異並非時間性差異。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即資產的計稅基礎=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即負債的計稅基礎=賬面價值-未來可稅前列支的金額。

(三) 暫時性差異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

(四)稅率變化時,要求相應調整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五) 禁止對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進行折現。

(六) 要求在資產負債日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果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利益,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在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記的金額應當轉回。

二十、《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

(一)明確了記賬本位幣和境外經營記賬本位的確定方法。記賬本位幣的確定要考慮企業收入、支出及融資活動的所使用的主要貨幣;境外經營記賬本位幣的確定要考慮經營活動的自主性、企業交易占境外經營交易的比重、現金流量是否存在限制以及取得的現金流量是否足夠償還可預期的債務。

(二)在資產負債表日,對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按採用的計量模式分別折算。外幣貨幣性項目,採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因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與初始確認時或者前一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不同而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該規定與企業會計制度關於期末對外幣賬戶按期末匯率進行折算的要求有所不同,與國際會計准則第21號規定相比,新准則沒有規定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的折算方法。

(三)首次規定 惡性通貨膨脹條件下境外經營外幣報表的折算。企業在並入處於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時,應首先對資產負債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予以重述,對利潤表項目運用一般物價指數變動予以重述,然後再按照最近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進行折算。

(四) 明確了處置境外經營時相應外幣折算差額的結轉方法。企業在處置境外經營時,應當將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的、與該境外經營相關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自所有者權益項目轉入處置當期損益;部分處置境外經營的,應當按處置的比例計算處置部分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轉入處置當期損益。

二十一、《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

(一) 明確了企業合並的定義。企業合並,是指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單獨的企業合並形成一個報告主體的交易或事項。企業合並還包括業務合並(如聯想集團購買IBM的PC電腦業務)。

(二) 規定了企業合並的兩種類型及其相應的合並會計處理方法。根據參與合並的企業合並前後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終控制,把企業合並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

1.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是指參與合並的各方在合並前後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且該控制並非暫時性的(判斷是否屬於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要運用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應按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即按賬面價值核算所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合並方取得的凈資產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並對價賬面價值(或發行股份面值總額)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及國際會計准則均禁止使用權益結合法,由於我國的企業合並大多涉及同一控制下的國有企業合並,加之我國市場發不完善,此類合並所支付的對價一般不夠公允,按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容易抑制企業對利潤的操縱。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指參與合並的各方在合並前後不屬於同一方或多方最終控制的情況下進行的合並,屬於非關聯企業之間所進行的合並,對此要求採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按公允價值進行核算,相關規定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

(三) 對於形成母子關系的企業合並,要求編制購買日的合並財務報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形成母子關系的,在購買日須編制合並資產負債表、合並利潤表和合並現金流量表,被購買企業的可辨認資產和負債均以賬面價值計量,被購買企業的自合並期初實現的利潤及現金流量均應納入合並;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形成母子關系的,在購買日只編制合並資產負債表,被購買企業的可辨認資產和負債均以公允價值計量。

二十二、《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

(一) 取消了承租人未確認融資費用的直線攤銷法和年數總和法,要求承租人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時,採用實際利率法。

(二) 取消了出租人未實現融資收益分攤的直線法和年數總和法,要求出租人採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認當期的融資收入,將未實現融資收益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進行分配。

二十三、《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一) 明確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金融資產分為四類:一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資,三是貸款和應收款項,四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分為兩類:一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包括交易性金融負債、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二是其他金融負債?

同樣可以下載

『捌』 以《無形資產》會計准則為例,對比我國美國和國際財務報准則這間的差異

商譽是一種不能被單獨識別與確認的資產,數值上等於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並成本與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在全球企業並購案盛行的今天,商譽成為會計界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我國在2007年實施的新准則對有關商譽的事項作了一系列新規定,這次變化基本實現了國際趨同,而對其後續處理方法的變化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本文將從國外對商譽處理的經驗出發,試析商譽會計處理方法的變化將對我國產生的影響。

一、我國商譽會計處理變化的基本情況

繼歐盟2005年實施國際會計准則後,我國在2007年也向國際趨同跨了很大的一步,其中對商譽的會計處理方法上有了重大變化。有關商譽,新准則涉及主要三點會計政策的變更:CAS No.6——《無形資產》准則將商譽剔除在無形資產的范圍之外;CAS No.20——《企業合並》准則明確了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作為企業合並的使用范圍,並規定只有購買法合並才能夠確認商譽;CAS No.8——《資產減值》准則規定對商譽的會計處理方法由公允價值法代替直線攤銷法,企業合並形成的商譽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減值測試,並結合相關資產組和資產組組合進行測試。

我國早期採用商譽十年直線攤銷的方法等於承認了商譽是作為無形資產的一個種類,並按無形資產的攤銷方法進行會計處理。然而定義上不可辨認的商譽同可辨認的無形資產畢竟有本質的區別,將其處理方法分開,不失為新准則的進步之處。但對商譽會計方法的變化將影響到每年轉入損益的商譽攤銷額,進而影響利潤表的凈利潤金額,這對採用購買法進行企業合並且帶來大量商譽的購買方有巨大影響。

二、國外會計准則對商譽會計處理的演進

1、合並商譽會計處理的基本方法

目前國際上合並商譽會計處理方法主要有四種:直接沖銷法、系統攤銷法、減值測試法、永久保留法。直接沖銷法是將商譽在取得後立即沖銷資本公積,該方法將購買商譽視為一項特定資本交易所產生的價值差額,其實質是代表收購價格高於目標方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而形成的資本損失。但該方法不將商譽視為資產,這同商譽可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產特徵相悖,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採用該方法。系統攤銷法則將商譽單獨確認為一項資產,並在一定期限內進行攤銷,該方法承認商譽是企業獲取超額經濟利益的能力,並且其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減值測試法是在年末利用公允價值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若其有減值則按減值額攤銷。該方法最符合商譽作為資產的特徵,並先後被各國所採用。永久保留法將商譽作為一項永久性的資產列示於資產負債表上,它認為主觀地對商譽進行攤銷並無依據,商譽不會隨著企業賺取超額收益的過程而被消耗掉。

2、國外商譽後續處理方法相關准則的變遷

2001年6月30日,美國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頒布第141號《企業合並》(FAS No.141)和第142號《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FAS No.142)會計准則,在企業合並的會計處理上取消了權益結合法,因此企業合並必須按照購買法確認商譽。同時FAS No.142規定在商譽初始確認後不再進行攤銷,而是進行至少一年一次的減值測試。在此之前,根據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1970年的第17號《無形資產》意見書,是將商譽在不超過40年內進行系統攤銷。

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在2003年末對商譽的會計處理作出調整,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3號《企業合並》(IFRS No.3)指出企業必須僅能採用購買法合並,並對合並商譽採用減值測試法。同時廢止國際財務准則第22號《企業合並》(IAS No.22)對商譽採用不低於20年的系統攤銷法,此變化同美國准則發展一致。

然而IFRS No.3同FAS No.142對商譽採用的減值測試法略有不同。首先,FAS No.142對商譽減值測試分兩步處理,先測試出商譽所屬的報告單元的公允價值,並據此計算出商譽的公允價值,然後將商譽的賬面價值同其公允價值比較以確定商譽的減值額。IFRS No.3規定對商譽減值測試是一步處理,即通過比較商譽所屬的現金產出單元的可收回金額與賬面價值,若發生減值並且其減值額小於商譽賬面價值,則直接計入商譽的減值額;若發生的減值額大於商譽賬面價值,直接沖銷商譽,剩餘部分再分攤到其他資產。其次,FAS No.142要求計算出商譽的公允價值,而IFRS No.3則無此要求。

其他國家在對商譽的會計處理也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澳大利亞於2004年7月開始不再攤銷商譽,而採用減值測試法;加拿大在2002年發布對商譽採用減值測試法的意見徵求稿,並在2005年開始實施;南非於2006年8月發布意見徵求稿准備對商譽採用減值測試法。由此,縱觀全球,對商譽的會計處理方法都向著減值測試法的方向趨同。

3、採用減值測試法處理商譽的原因

(1)從商譽的資產性質來看。取消系統攤銷法否定了將商譽視為一項消耗性資產,其價值並不一定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消耗。從理論上看,商譽是一項可以帶來未來超額收益的資產,如果帶來的超額收益發生變化,則需要對其進行重新評估,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則體現了商譽作為企業資產的這一特性。FASB在修改商譽處理方法時認為:不是所有商譽的價值都下降,並且即使下降也很少會是直線基礎下降。許多被調查者認為商譽以直線法在主觀期限內攤銷不能反映經濟實質,也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2)從商譽的形成和作用看。商譽是在企業合並中並購雙方都承認的價值,其將對並購方產生協同效應並帶來超額經濟利益,但這個整合出來的資源不同於其他資產,其與社會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性,受外部因素的影響也較大,而帶來的經濟預期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並購後商譽的價值還會隨著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資源的變化而產生變動,不能簡單地進行系統攤銷。

4、商譽會計處理方法變化帶來的經濟後果

FASB在2001年的FAS No.141中取消權益結合法進行企業並購,就意味著全美企業都必須採用購買法進行企業合並從而確認商譽,而商譽的會計處理方法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利潤表中凈利潤的數值。根據2000年7月美國的官方統計數值顯示,全美有50%的金融、高科技企業和33%的製造業企業使用權益結合法進行企業合並,當只能採用購買法從而確認商譽後,若採取系統攤銷法則將削減這部分企業的利潤,進而影響其市場價值和融資能力。世界最大的並購案美國在線收購時代華納的申請得到批准時,FAS No.141恰巧發布,美國在線必須採用購買法並確認1300億美元的商譽,若此時按原准則系統攤銷商譽,則每年至少攤銷32.5億美元,極大影響凈利潤。而FAS No.142採用減值測試法處理商譽,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上述的影響。

當然,採用減值測試法處理商譽,根據IFRS No.3需要測算商譽所屬的最小現金流入單位的公允價值(根據FAS No.142需要測算商譽所屬的報告單位的公允價值)。FAS No.142指出公允價值取值於存在活躍市場的市場報價,若市場報價不存在,公允價值的估計應建立在能獲取的最好信息的基礎上,包括類似資產和負債的價格和其他估價技術的結果。現值技術通常是估計一組凈資產公允價值的最好技術。然而在現值估計中,需要確定現金流量和折現率以及發生的概率都需要大量的估計,這影響了商譽減值測試的可靠性,並給利用商譽減值測試進行的盈餘管理留下空間。

三、商譽處理方法變化對我國的影響及解決措施

1、商譽處理方法變化後可能面臨的問題

我國新准則第8號(CAS No.8)《資產減值》規定對商譽的處理由原來的十年系統攤銷法改為減值測試法,並且在指南上規定商譽的減值測試法採用「一步式」測試法,採用的所屬商譽的測試單元為最小現金流入單元,這些規定同IFRS No.3基本一致。對於習慣將商譽視為無形資產而進行系統攤銷的我國會計人員而言,面對全新的商譽會計處理,將在理論和實務上遇上不少問題。

(1)在計量問題上,新准則規定需要對合並商譽進行至少每年一次的減值測試,測試時需要計量商譽所屬的最小現金流入單元的公允價值。而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遠不如西方發達,在流動性方面,不流通的國有股仍然佔了多數,導致市場報價也並非公允,因此對公允價值的取值是使用商譽減值測試法的最大難題。另外,如何准確判斷商譽所屬的最小現金流入單元,也會影響商譽減值測試的准確性。由於最小現金流入單元中包含其他可辨認資產,將商譽劃分到不同的最小現金流入單元,其公允價值的不同又將影響商譽減值額的准確性。

(2)我國新准則對商譽的處理採用與國際會計准則一致的「一步式」減值測試方法,該方法遵循謹慎性原則,對最小現金流入單元的減值額,首先沖銷未來收益不確定的商譽而不計量商譽的公允價值,並且在今後產生資產增值時也不予轉回。但商譽作為資產的一部分,同其他可辨認資產一樣也擁有給企業帶來未來收益的能力,在減值測試時不計算商譽的公允價值而測試其是否減值,等於否認商譽同其他資產具有相同的特性,並且也不能得出商譽真正的減值額。

(3)由於商譽的會計處理對合並企業的凈利潤影響巨大,對商譽採用減值測試法處理需要大量主觀判斷,企業難免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餘管理,這也給我國注冊會計師判斷企業商譽減值額帶來不少工作。

2、解決措施

(1)對商譽所歸屬的最小現金產出單元的劃分在實務中缺乏可操作性,且越小的報告層次越難得到公允價值。因此,我國可採用FAS No.142的做法,將商譽歸屬在一個報告單元中進行減值測試,這樣比採用現金產出單元更加直觀和易於確定公允價值。在理論上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就需要計量出商譽的公允價值,我國也可採用FAS No.142的「兩步式」做法確定商譽的公允價值。

(2)取得公允價值需要加強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減少非流通的股份,這樣市場報價就越接近於公允價值,對公允價值的取值也就更加簡便。

(3)需完善有關商譽的准則。我國目前沒有針對商譽的會計處理的專門准則,對商譽的規定分散在各個相關准則中,應盡快完善有關商譽的准則。

(4)針對利用商譽減值測試進行的盈餘管理活動,需要我國注冊會計師提高專業水平,本著負責的態度對公允價值的取值、商譽歸屬單元的劃分向企業取得充分的證據,並合理評估其對利潤影響的重要性。

『玖』 關於無形資產的最新准則是什麼時候發布的

無形資產的最新准則是2006年7月由財政部時候發布的.
新舊准則的各方面變化請參考下文:
從無形資產新舊准則比較看我國會計准則的國際趨同

「摘 要」從無形資產的定義、與開發費用的確認、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和後續計量等方面比較新舊准則的規定,並與國際會計准則相比較,得出我國會計准則已經趨同於國際會計准則的結論。

一、無形資產的定義舊准則將無形資產定義

為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為管理企業集團財務目的而持有的、無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無形資產可分為可辨認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無形資產。可辨認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指商譽[1].

新准則將無形資產定義為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無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2].資產在符合下列條件時,滿足無形資產定義中的可辨認性標准:(1)能夠從企業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並能單獨或者與相關合同、資產或負債一起,用於出售、轉移、授予許可、租賃或者交換;(2)源自合同性權利或其他法定權利,無論這些權利是否可以從企業或其他權利和義務中轉移或者分離。舊准則中沒有定義可辨認性,只是籠統的認為可辨認資產以及不可辨認資產應該包括的種類,新版中定義了可辨認性,並且刪除了「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而這些修改正是國際會計准則2004年所修改的,從而新的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在無形資產的定義上保持一致。

二、研究與開發費用

舊准則規定自行開發並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於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1].這種會計處理符合會計的穩健性原則且核算簡單便於會計人員操作,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企業進行研究與開發活動的政策支持使企業獲得了稅收優惠,有利於企業進行更多的研究與開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如不符合真實性原則、違反了會計核算應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以及不符合配比原則。國際上對研究與開發費用的處理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國際會計准則認為研究費用應當計入損益,而開發費用則應資本化;英國會計准則認為,研究與開發費用在符合一定條件時可以資本化;而美國會計准則主張將其計入當期損益。

新准則依照國際會計准則做了修改,即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的支出,應當區分為研究階段支出和開發階段支出[2].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於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而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同時滿足一定條件時,才能確認為無形資產。所滿足的條件與國際會計准則也是一致的。

三、初始計量

1、外購的無形資產。舊准則規定購入的無形資產以實際支付的價款作為入賬價值[1].新准則規定外購無形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進口關稅和其他稅費以及直接歸屬於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其他支出。購買無形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的,無形資產的成本為其等值現金價格。實際支付的價款與確認的成本之間的差額,除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D%D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信用期間內確認為利息費用[2].很顯然,根據新准則,實際支付的價款並不一定全部作為無形資產的成本。而國際會計准則〗對於主體單獨取得的無形資產的規定是一致的[3].

2、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舊准則規定自行開發並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於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1].根據新准則,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的成本包括自滿足無形資產確認的三個條件和追加的確認條件後至達到預定用途前所發生的支出總額[2].無形資產確認的條件由兩個改為三個即增加了滿足無形資產的定義,這一點與國際會計准則也是一致的,而[3]追加的確認條件即開發產生的無形資產應予確認的條件也是國際會計准則中規定的情形,在這里,各個國家的GAAP的處理有所不同。

3、其他渠道取得的無形資產。舊准則規定了投資者投入的、非貨幣性交易換入的、通過債務重組取得的無形資產和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的計量[1].新准則除了規定了以上述的方式取得無形資產的計量外,同時還規定了企業合並取得的和政府補助取得的無形資產的計量。但新准則沒有規定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如何計量[2].而國際會計准則對無形資產取得的情形分為單獨取得、作為企業合並的一部分取得、以政府補助形式取得、資產交換、自創商譽以及內部產生的無形資產[3].新版的會計准則在無形資產的取得形式上與國際會計准則更加趨同。

四、關於無形資產的後續計量

舊准則規定無形資產在確認後發生的支出,應在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無形資產的成本,應自取得當月起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分期平均攤銷。如果預計使用年限超過了相關合同規定的受益年限或規定的有效年限,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按一定原則確定。[1]新准則在這點上有如下幾點變化[2]:

1、應於取得無形資產時其使用壽命,如為有限的,應當估計該使用壽命的年限或者構成使用壽命的產量等類似計量單位數量;無法預見無形資產為企業帶來未來利益的期限的,應當視為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用使用壽命取代了「攤銷年限」,從而無形資產分為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並且特別強調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應攤銷。國際准則規定[3]主體應評估一項資產的使用壽命是有限的還是不確定的,並且也規定不攤銷不確定使用壽命的無形資產。

2、在攤銷上,對准則的分期平均攤銷做了改變,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應攤銷金額應當在使用壽命內系統合理攤銷。企業攤銷無形資產,應當自無形資產可供使用時起,至不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時止。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企業預期消耗該項無形資產所產生的未來經濟利益的方式,無法可靠確定消耗方式的,應當採用直線法攤銷。從而企業可以選擇多種攤銷方法,而不是只是限定於直線法攤銷。國際會計准則規定在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內系統地分攤其應折舊金額,存在多種方法[3].這些方法包括直線法、余額遞減法和生產總量法。對某項資產所選擇的方法與我國規定相同。

3、在確定應攤銷金額時應考慮殘值,[2]新版准則規定無形資產的應攤銷金額為其入賬價值扣除殘值後的金額,已經計提無形資產減值准備的,還應扣除已經提取的減值准備金額。除以下任一情況外,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殘值應當視為零。(1)有第三方承諾在無形資產使用壽命結果時購買該無形資產;(2)可以根據活躍市場得到殘值信息,並且該市場在無形資產使用壽命結束時很可能存在。國際會計准則對於應攤銷金額也是按照「無形資產應攤銷金額=入賬價值-殘值-已提減值准備」規定的[3].

4、攤銷期限和攤銷方法的復核。新准則規定企業應於期末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以及未來經濟利益的消耗方式進行復核,若預計使用壽命以及未來經濟利益的消耗方式與以前的估計不同,應改變攤銷期限和攤銷方法[2].並且企業應在每個會計期間對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進行復核。如果有證據表明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是有限的,應估計其使用壽命,並按規定進行攤銷。國際會計准則規定[3]對於有限使用壽命的無形資產,其攤銷期和攤銷方法至少應在每個財務年度進行復核。如果資產的預期使用壽命與以前的估計不同,攤銷期應作相應的改變。如果該資產產生的未來經濟利益的預期消耗方式發生變化,攤銷方法應予改變以反映這種變化。還規定主體應在每個期間對不進行攤銷的無形資產的有用壽命進行復核,以判斷事項和環境是否支持該資產具有不確定使用壽命的評估。若否,使用壽命的評估從不確定變為有限,應當作為一項會計估計變更進行會計處理。

五、結論

在全面分析了無形資產新舊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基礎上,不難看出我國的新准則已經趨同於國際會計准則,這是符合潮流的,因為隨著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改組的完成,會計准則的全球趨同似乎已成定局。不過,實施新會計准則的挑戰依然不容輕視。對於的企業管理層而言,接受新准則首先意味著需要評估准則的變更可能產生的,從而做出關鍵的決策,制定相應的適合企業自身會計政策體系,此後才是新的准則真正融入企業的財務報告流程和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在此基礎上,中國將在幾年後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而這在現行會計准則下很難實現。新會計准則也將助推中國「走出去」的步伐,尤其將加快國內企業海外上市的步伐。

「」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企業會計准則———無形資產》[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企業會計准則———無形資產》[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組織翻譯。國際財務報告准則2004[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編 《企業會計制度》[M] 北京:經濟出版社,2001

[5]曲曉輝 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芻議[J] 會計,2001,(09)

閱讀全文

與國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第15章無形資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