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政府籌資建設或免費提供或收取使用費的這種基礎設施提供方式適合於

政府籌資建設或免費提供或收取使用費的這種基礎設施提供方式適合於

發布時間:2022-09-12 06:14:58

1. 基礎設施投資支出有何特點,其提供方式有哪些

基礎設施是處在「上游」的產業部門,基礎設施投資是一種「社會先行資本」。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構成其他部門(也包括本部門)必需的投入品和服務,如供電、供水、道路和交通等等。基礎設施在產業鎖鏈中屬於這樣一類產業,即當基礎產業、加工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時,一般要求適度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要求基礎設施的適度超前發展。從價值構成上分析,基礎設施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構成其他部門產品成本的組成部分,因而它們的價格變動具有很強的連鎖效應,會引起整個產業成本的波動。從我國的實踐來看,基礎設施投資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政府籌資建設,或免費提供,或收取使用費。2、私人出資、定期收費補償成本並適當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門籌資、定期收費補償成本。如:貸款修路,收費還貸。3、政府與民間共同投資的提供方式。4、政府投資,法人團體經營運作;等等。

2. bot融資模式的優勢

BOT融資模式是項目融資的諸多方式中的一種,在我國又被稱作”特許權投融資方式,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bot融資模式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bot融資模式的簡介

BOT融資模式(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移交)是項目融資的諸多方式中的一種,在我國又被稱作”特許權投融資方式。一般有東道國政府或地方政府通過特許權協議,將項目授予項目發起人為此專設的項目公司(Project company),由項目公司負責基礎設施(或基礎產業)項目的投融資、建造、經營和維護;在規定的特許期內,項目公司擁有投資建造設施的所有權(但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所有權),允許向設施的使用者收取適當的費用,並以此回收項目投融資、建造、經營和維護的成本費用,償還貸款;特許期滿後,項目公司將設施無償移交給東道國政府。

BOT融資模式雖然包含了建設~經營~移交三個過程,但它並不是簡單的建設~經營一移交的過程疊加.因此,國內出現了很多號稱BOT項目融資的“類BOT”運營模式,由於不具備融資過程,其並不具有項目融資特徵。這種運營模式不一定需要商業銀行的直接參與,或者即使商業銀行以貸款形式參與,也會採用投資人(而不是項目公司)資產抵押或者信用擔保取得貸款,而不採用項目融資,於是就不是項目有限追索。

BOT融資模式應用背景

BOT在中國政府採用以前,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主要起源於礦、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開發,包括300年前的英國航海燈塔。自1984年土耳其首相Turgut Ozal首次將BOT應用於該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私有化後,引起了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關注和應用。發展中國家共有數百個BOT項目正在實施。包括:土耳其的火力發電項目(現代世界第一個BOT項目),菲律賓的諾瓦斯塔電廠(國際上公認的第一個成功BOT項目),中國的沙角B電廠(現代世界第一個成功移交的BOT項目)和英法之間的歐洲隧道(世界上最大的BOT項目),馬來西亞的南北大道、泰國的曼谷公路和輕鐵、香港的多個隧道、澳洲的悉尼隧道和英國的曼徹斯特輕軌等。

BOT融資模式優勢

BOT融資模式擁有眾多優點,這些優點使得其在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對發達國家而言,政府採用BOT融資模式對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可以:

減少政府開支,從而減少政府債務和赤字。

發揮私營機構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提高效率。

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BOT模式可以幫助政府解決:

由經濟發展推動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強勁需求,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缺口。

由資本市場推動的國際資本的投資機會

加速促進技術轉移和效率的提高

由於BOT融資模式的以上優勢國際上個主要承包商大都以如BOT項目融資方式承攬海外工程,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日本承包商,供應商和銀行就是積極主動地提供出口信貸並應用BOT方式在國際承包市場取得很多項目。

BOT融資模式特點

BOT具有無追索權項目融資的典型特點:

債權人對於建設項目以外的資產和收入沒有追索權:BOT是利用資產(主要是基礎設施)進行融資的形式,債權人對項目發起人的其它資產沒有追索權,建成項目投入使用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成為償還貸款和提供投資回報的唯一來源。

融資不主要依賴項目發起人的資信或涉及的有形資產,債權人只考慮項目本身是否可行以及項目的現金流和收益是否可以償還貸款,其放貸收益取決於項目本身的效益境內機構不以建設項目以外的資產、權益和收入進行抵押、質押或償債。境內機構不提供任何形式的融資擔保。”簡單講,即以項目自身的資產和項目未來的收益作為抵押來籌措資金的一種融資方式。項目的融資負債比一般較高,結構也較復雜;多為中長期融資,資金需求量大,風險也大,融資成本相應較高;所得資金專款專用。

項目作為獨立的法人實體成立項目公司,而項目公司是項目貸款的直接債務人。

合同文件和保險多,用以分散和規避風險。

BOT項目融資概念

“融資’’,即資金的融通,是指資金在持有者和使用者之間融通。“項目融資”根據國際通行定義為:”融資不是主要依賴於項目發起人的信貸或所涉及的有形資產。即在項目融資中,提供優先債務的參與方的收益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項目本身的效益,因此他們將其自身利益與項目的可行性以及潛在不利因素對項目的敏感性緊密聯系起來。

項目融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項目融資指特定項目的建設、收購及債務重組進行的融資活動;狹義的項目融資僅指具有無追索權和有限追索權的融資活動。

無追索性(Non—recourse)和有限追索性(Limited recourse)是指項目融資與一般公司融資以公司這一主體為追索對象不同,項目融資追索對象只限於項目的現金流量和項目本身的資產,而不能追索到項目發起人或借款人其它的任何形式的財產。

無追索權的項目融資:無追索權的項目融資也稱為純粹的項目融資,在這種融資方式下,貸款的還本付息完全依靠項目本身的經營效益。同時,貸款銀行為保障自身的利益必須從該項目擁有的資產取得物權擔保。如果該項目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建成或經營失敗,其資產或收益不足以清償全部的貸款時,貸款銀行無權向該項目的主辦人追索。

有限追索權的項目融資:除了以貸款項目的經營收益作為還款來源和取得物權擔保外,貸款銀行還要求有項目實體以外的第三方提供擔保。貸款行有權向第三方擔保人追索。但擔保人承擔債務的責任,以他們各自提供的擔保金額為限,所以稱為有限追索項目融資。按照我國國家計委與外匯管理局1997年4月共同頒布的《境外進行項目融資管理暫行辦法》中,將項目融資定義為∥以境內建設項目的名義在境外籌措外匯資金,並僅以項目自身預期收益和資產對外承擔債務償還責任的融資方式。”可知我國承認狹義的項目融資,即“無追索"或“有限追索"的融資方式。

BOT項目融資特點

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項目融資的無追索性和有限追索性以外,與傳統的公司融資相比較,項目融資還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的特點:

(1)融資基礎一一項目導向性,即其融資主要依賴項目的現金流量和資產而不是依賴於項目的投資者或發起人的資信來安排,而是通過項目的未來營利預期進行融資。並且,往往以設立項目公司的方式進行財務的獨立合算。項目融資的財務結構主要是以項目本身作為~個獨立的法人,並以該項目未來的收入流作為貸款的追索對象和放貸的主要評審依據,對借款者自身的資信沒有其它的擔保要求和追索要求,因而作為借款方的投資者一般不將通過項目融資方式融取的資金作為自己的債務,因此進行這種投資不會對自己的財務狀況造成任何不利影響。

(2)會計處理一一非公司負債性,即項目融資的債務不作為借款人的債務表現於其資產負債表上。所以,項目融資是資產負債表外融資,使得項目的債務並不出現在項目發起人的資產債表上。這種投資結構和融資結構的設計,其目的在於將發起人各自的財務狀況和項目的財務狀況相互獨立。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把項目信貸風險隔離開,從而按照項目本身價值公正評價項目的信貸風險,另一方面為發起人從事更多的項目開發提供客觀的財務依據。而傳統融資方式下,項目債務是投資者債務的一部分,出現在資產負債表裡面,投資者的其它投資和項目投資之間自然會產生相互的約束。

(3)風險分擔:項目的運作存在這各種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建設風險、市場風險、金融風險、政治風險、法律風險和環境風險等。傳統融資方式下,風險往往集中於投資者、貸款方和擔保方,風險難以分散。而項目融資卻捆綁了項目各方,並採用嚴格的法律合同將不同的風險分散給比較合適或有能力承擔的項目各方,從而保證項目融資的順利實施。項目融資運作方案設計中復雜而有效的風險結構設計,實際上是融資成功的關鍵。

(4)股債比例不同:項目融資依靠項目經濟強度進行融資安排。所以,項目融資允許投資者採用高度杠桿比率負債的方式為某個項目籌集資金,而不會導致現有資金的攤薄。項目開發的大多數資金都是通過貸款租賃、出口信貸等方式融資實現,投資者股權所佔比例較低。這種安排也是項目融資一個突出的優勢。

BOT融資模式研究

隨著中國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中國不斷的參與到國際工程項目之中,進行國際化的活動。BOT項目融資,這一以前被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項目運作方式也越來越多的被中國企業所青睞。

BOT融資模式國外現狀

由於BOT融資模式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商進行本國基礎建設投資的手段,因此國外對於融資模式的研究側重點大多集中到發展中國家。具體來說,國外對於BOT項目融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融資模式以及其衍生模式BOOT,BOO等的運行方式的研究;

(2)對BOT風險的研究,包括政治風險,金融風險,可靠性風險,系統性風險等;

BOT融資模式國內現狀

我國對BOT融資模式的研究大體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角度:

(1)研究是為政府實行BOT出謀劃策的,我國的BOT模式還存在著體制問題、外匯問題、產品價格問題、信譽等問題;

(2)對國內實行BOT的案例的分析;

(3)對BOT模式中的風險和風險管理進行的研究;

3. 有誰知道項目BOT融資操作指南是什麼啊

BOT項目融資模式推廣應用的探討

BOT 是英文 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運營—移交)的縮寫,BOT 作為一種適合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型融資方式,對亟待發展的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其理論研究及實踐,還有待於我國各地區進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討。本文在回顧 BOT 的發展及特點的基礎上,總結了當前我國推廣 BOT 模式融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尚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 BOT 融資模式的特點

BOT 作為一種向私人融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模式,較其他傳統模式而言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BOT 項目建設資金來源於外資或民間的閑置資本,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不足,減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國家財政的壓力和外債的負擔,並且拓寬了直接利用外資的渠道,有利於加強國際間的聯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與國際間的接軌。(2)BOT 項目強調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扮演組織者和促進者的重要角色。政府通過制定有效政策及具體措施,促進國內外私人資本參與我國基礎設施的投資,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政府與商業性資本的合作模式,並使得基礎設施業的服務更有效率。(3)BOT 融資方式打破了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中絕對壟斷,在公共產品的供給中引入市場機制,起到了合理配置資源的效應。(4)BOT 項目的貸款方在決定是否貸款時,通常,主要考慮項目本身的收益前景,而不是項目公司當時的信用能力。故 BOT 融資方式不受項目公司現有資產規模的限制,比其他融資方式更加靈活。在該方式下銀行貸款通常沒有追索權,或者即使有有限的追索權,也只適用於項目本身的資產和收益,身的資產負債表,因此,也不影響該項目實體從其他方面進一步借款的能力。隨著我國專業銀行的轉變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健全,BOT 融資方式的「資產負債表外融資」的優點將逐步顯現出來。(5)政府為鼓勵投資者投資基礎設施的建設,一般對 BOT 項目提供行政、法律、經濟上的支持,這就減少了項目承辦方的風險。另外,項目的境外投資者會向跨國保險公司投保,有了這種復雜的相互擔保、保險和抵押關系,項目風險就會被有效地分散。(6)通過 BOT 項目招標,中標者成為項目業主,承包商一般必須帶資承包。這同政府直接投資相比,從兩個方面減少了不正當競爭的可能性:一是沒有既得利益可維持或分配,政府提供的只有業主投資的特許權,承包商的利益必須通過特許經營期內的有效運營才能實現。二是當業主是合夥人時,由於業主的目標是運營期利潤的最大化,故承包商很難在業主身上打開缺口。

2 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運用 BOT 項目融資分析

2.1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對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將有大量前景良好的投資項目可吸引國內外民間力量參與 BOT 項目融資。國際經濟學家認為,盡管基礎設施項目盈利能力相對較低,但其具有穩定而持續的用戶,它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相對較少受經濟周期性變化的影響,不會出現市場疲軟,至少在我國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是這樣。同時,由於人口密度高,基礎設施利用率也高,平均成本就低於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因而其吸引力更大。當前國際承包工程量縮減,而我國又將交通等基礎設施作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項目,外商可享受種種優惠,因此,對當今世界擁有數萬億流動資本來說,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所帶來的對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以及基礎設施項目的較高投資回報率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2.2 我國的私營經濟規模已使內資 BOT 項目成為可能

迄今為止,我國採用 BOT 項目融資方式籌集資金的項目大多引入了外資。BOT 項目融資活動並不僅限於外國資本參加,國內各個部門也可以參加。我國私營企業正蓬勃發展,為吸引國內私營經濟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條件。我國私營經濟規模已相當可觀,初具項目融資的能力。1989 年全國僅有私營企業 9 萬家,從業人員 185 萬人,但到 1997 年私營企業數已達 80 萬家,從業人數達 4 700 萬人。1995 年全國個體私營企業工業產值達 2 200 億元,佔全社會工業總產值的 15%以上。同時,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的願望和行動已初見端倪。中國私營經濟憑其內部機制的優勢迅猛發展起來,無論從發展規模、發展速度,還是從經營效果、擁有資金量上都不可忽視。因此,完全可以讓一些國內私營企業聯合起來參與基礎設施項目的開發,這也符合國家大力發展私營經濟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產業政策。

2.3 BOT 項目融資在我國已有成功經驗

BOT 項目融資在我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融資中已有試點的成功經驗。1983 年廣東沙角 B 電廠項目的融資安排是我國第一個利用 BOT 模式進行基礎設施資金籌措的成功實例。這個項目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此後,1995 年廣西來賓 B 電廠作為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實驗項目[2],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個通過國際正規的方式競爭投標的 BOT 項目,為今後的 BOT 項目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模式。國內民間資本以 BOT模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功案例,還有泉州刺桐大橋工程,該項目的成功建設在實踐上為引導國內私營經濟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走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子。

3 目前我國推行 BOT 融資模式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對 BOT 項目的認識和實踐經驗都顯得不足,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人們認識的問題、法律和投資環境不健全的問題、管理體制的問題、價格體制的問題和外匯問題等。

3.1 人們認識問題

BOT 對於正處於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中國來說是一個新生事物,對它的認識還需一個熟悉、認識、探索、提高的過程。人們思想觀念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對在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中運用 BOT 還存在疑慮,有人擔心 BOT 的運用會導致國家對基礎設施項目控制權的喪失,還有人擔心把基礎設施給私人投資建設和經營會帶來一些敏感的社會問題,如項目使用費用老百姓是否能承受等。(2)對項目融資的復雜性認識不足,有些人不熟悉其具體內容和操作規范的要領,認為談判既費時又費力,還要給項目一定的擔保和政策優惠,不如傳統的貸款或撥款省心,因此對 BOT 興趣不大。(3)由於以往基礎設施大多由財政撥款或國家貸款來進行建設,所以,設施的使用費用很低,甚至不收取費用,老百姓已經習慣了免費使用很多基礎設施,而採用 BOT 方式籌建的項目為替項目公司收回投資,並賺取一定利潤,必須收取一定的使用費用,老百姓可能接受不了,因此,他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影響 BOT 融資方式在我國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

3.2 法律和投資環境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制定和頒布了 200 多個涉及外商投資的法律和法規,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國際慣例的投資環境。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頒布的法律、法規在許多具體問題上與國際慣例還有一定的距離,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規定政府部門不得為項目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證,而在 BOT這種特殊的融資方式中,一般都要求東道國政府或機構對項目的融資給予一定的擔保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而且,由於司法部門在法律上執行力量不足和經驗欠缺,使得在經濟訴訟方面的法律背景尚不夠成熟。又由於中國政府及各機構部門某些官僚作風和多頭管理,辦事效率低下,甚至項目審批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之間往往不銜接或有沖突,導致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因審批等工作進程的緩慢而進一步增加建設費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商在中國投資的積極性和信心。

3.3 管理體制問題

在 BOT 項目中政府需要一改過去建設項目完全由自身負責、資金調撥、風險自擔的局面和壓力環境,而將項目建設的特許權交由私人負責,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相反,項目融資多用於涉及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項目,比其他一般項目更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和管理的作用。目前有部分由私人承建或經營的公路路段,由於缺乏政府宏觀管理,導致收費站設置很不合理的現象普遍。

3.4 價格體制問題

由於 BOT 項目是自籌資金、自行建設、自主管理、自我償還的一種建設運營管理方式,因此,其產品和服務的定價往往要比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價格要高,但由於基礎設施項目一般具有壟斷性,其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是否能健康正常運行,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合理控制項目公司的利潤,限制項目產品的價格,另一方面,正因為有關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項目收費標準的行政干預成分較重,使外商對項目未來的投資回報率難以預測,因而也導致外商不敢放心大膽地投資 BOT 項目。

3.5 外匯問題

運用 BOT 的基礎設施項目,一般不可能有外匯收入或者只有少量外匯收入,其所得的利潤分成和投資回報絕大部分為人民幣,必須兌換成外匯匯往國外,由於我國的人民幣目前尚未實行與國際貨幣的自由兌換,外匯風險明顯存在,而一般項目的特許期長達 20~30 年,資金回收期較長,外商對人民幣的信心不足。隨著外匯體制的改革,人民幣將逐步成為可兌換貨幣。項目的投資者為了擺脫匯率風險,往往會以苛刻的回報條件、回報率和回收期限來沖抵外匯風險。因此,匯率問題始終是貫穿 BOT融資中的難題。

4 我國推行 BOT 項目融資的對策

具體而言,我國在 BOT 模式中吸引私營部門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應積極採取以下對策。

4.1 盡可能開辟各種融資渠道

我國應採取以外資為主,內資為輔的政策,在利用外資的同時積極培育國內資本市場,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長遠發展培養融資能力。在國際市場上應採取措施,吸引跨國商業銀行貸款、爭取國際金融機構的援助,以及通過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發行債券和股票的方式,來為基礎設施籌資。

4.2 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國內民營資本參與 BOT 項目投資

民營經濟、個體私營經濟投資固定資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投資的慾望比較強烈,而且具有巨大的資金源,應通過政策措施、加快實行國民待遇,通過項目建設和引導投資的多種辦法,把這部分資金引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首先,政府要拿出有投資價值的項目來給民間私人投資建設。其次,要盡量降低其建設經營風險,政府可以和約形式保證投資者在特許期內收回投資,並取得高於銀行貸款利息的利潤,讓利於民是 BOT 項目成功的關鍵。再次,政府以一定比例的投資參與 BOT 項目,也是吸引民間資金的一種有效途徑。最後,鼓勵和引導那些單獨承擔某個投資額巨大的項目建設有困難的民營企業組成聯合體,或成立股份公司、設立投資基金等方式,進行 BOT 項目投資。

4.3 政府加強在 BOT 項目融資中的主導地位

首先,政府要加強宣傳力度,使各部門及社會各界對 BOT 形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有個完整的認識,從而為項目融資提供較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政府應強化統一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責任,私營企業的投資建設和經營要由政府授權和委託,並接受政府的監督。再次,骨乾的基礎設施要由政府投資建設和控股經營。

4.4 加快創造適應 BOT 融資的投資環境的步伐

在爭取私人資本為基礎設施融資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形成一個有利於 BOT 融資的投資環境。而這一目標的中心環節是為基礎設施融資確立一個健全的法律框架[3]。只有明確的法律文本及其相應的規定,才能公正公平地表明經濟活動所擁有的條件、必須承擔的風險,以及期望得到的利潤,並予以公開的保證,從而才能真正吸引私人投資者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為體現鼓勵與限制相結合的原則,應在以下幾方面作出明確規定:

(1)投資主體。參與 BOT 項目的國內外投資者應具有良好的資信情況、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

(2)項目范圍。我國《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明文規定,對於地方鐵路、橋梁、隧道、輪渡設施和民用機場項目的建設與運營,鼓勵外商投資,但不允許外商獨資,要求中方國有資產佔主導地位或控股,這就大大降低了這類項目採用 BOT 投資方式的可能性。實際上,在各地准備報批的 BOT 項目中上述項目佔了絕大多數。政府宜在做好監控管理工作的前提下,適當放寬 BOT 項目的范圍。

(3)稅收優惠。投資國家重點支持的急需項目應給予特殊的稅收優惠,如免除或減免地方所得稅、免除外國投資者所獲得的股息和紅利的所得稅等。

(4)股權政策。BOT 項目有關設施的使用和經營權將在特許期滿後移交政府,外國投資者沒有永久佔有權,因此,可適當放開對股權控制比例的限制,在符合產業政策的前提下允許外商獨資或控股經營,實行靈活的股權政策。

(5)經營期限。根據不同項目規定不同的經營期限,既要保證投資者有合理長的時間回收投資、取得較高的投資回報,又要保證國家的利益。在經營期內政府保證項目主辦人的合法經營權,不得提前收回或以其他方式損害其利益,項目主辦人也不得轉讓經營權。

(6)政府擔保。BOT 項目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決定了它的高風險性,必要的政府擔保不可缺少。首先,提供後勤供應擔保,政府應出面協助解決後勤供應問題,保證向建設項目提供建設用地及以合理價格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其次,提供價格擔保,基礎設施 BOT 項目建設經營期限長,收益與遠期物價的波動密切相關,應視項目具體情況給予一定的價格擔保。再次,對外商還要提供外匯平衡擔保,應允許外國投資者將合法納稅後的經營收入按外匯市場比價匯出境外,以消除其在外匯兌付方面的顧慮。

(7)反操縱條款。為防止外商對基礎設施的絕對控制,應規定由一定數量的國內金融機構、咨詢管理機構、建築施工單位參與。

(8)社會責任。BOT 項目主辦人在項目興建及經營期內,要承擔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

5 結束語

BOT 作為一種適合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型融資方式,對亟待發展的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運用 BOT 融資方式,不僅存在必要性,而且存在可能性。但由於其操作相對的復雜性,相關經驗不足,人才缺乏,投資環境不夠成熟等原因,至使 BOT 方式目前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還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 基礎產業投資的提供方式是什麼

1、直接投資,無償提供。即政府直接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免費向公眾提供,政府承擔全部的成本。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傳統的一種政府投資方式。它適宜於那些公眾普遍受益,且受益額大體相等的基礎設施項目。這時,政府實際上是依靠稅收融資。 2、直接投資,非商業性經營。即政府直接投資,由政府所屬的特定的公共部門進行非商業性經營。所謂非商業性經營,即不以營利為目的。經營主體向使用者收取等於或小於經營成本的費用。這種方式適宜於那些公眾普遍受益、但受益額不同,具有排他性但又不宜由私人部門經營的基礎設施項目。這時項目成本補償實際有兩種方式:稅收和使用費。 3、間接投資,商業經營。即政府只提供投資貸款,由私人部門按商業方式投資和經營。它適宜於那些受益對象不夠普遍、具有排他性且適宜私人部門經營的一般性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項目。

5. 減稅降費政策是什麼

「減稅降費」包括「稅收減免」和「取消或停徵行政事業性收費」兩部分。

疫情當下,企業家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便是政府對我們企業有什麼優惠扶植政策?我們企業該如何才能享受到這些政策呢?

近日,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進一步擴大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力度,批發和零售業,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等7個行業納入退還留抵稅額的范圍,今年出台的各項留抵退稅政策新增退稅總額達到約1.64萬億元,預計今年全國退稅減稅總量約2.5萬億,遠高於去年的1.1萬億

在業財融合的大趨勢下,傳統查稅方式向智能化查稅已是必然,企業們應搶先使用眾智雲擎,緊跟稅法政策,實現減稅降費,應享盡享。眾智雲擎是智能化稅法查詢應用及推送系統,收錄17萬+稅法政策,所有文件瞬間提取,省去多個頁面不斷切斷,文件雜亂、信息破碎等大難題,直線提升工作效率。

眾智雲擎已是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四川注冊稅務師協會、國家稅務總局四川省稅務局、安徽稅協和國家稅務局長沙市稅務局和大企業高頻使用的工具。本篇文章提到的所有稅法政策,均可在眾智雲擎進行查詢。

一、2022年新出台政策(11項)
1、加大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力度
【享受主體】
「製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6個行業(以下簡稱「製造業等行業」)。
【優惠內容】
(1)符合條件的製造業等行業,可以自2022年4月納稅申報期起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
(2)符合條件的製造業等行業中型企業,可以自2022年5月納稅申報期起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
(3)符合條件的製造業等行業大型企業,可以自2022年7月納稅申報期起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大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力度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4號)
2、加大小微企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力度
【享受主體】
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
【優惠內容】
(1)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可以自2022年4月納稅申報期起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
(2)符合條件的微型企業,可以自2022年4月納稅申報期起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
(3)符合條件的小型企業,可以自2022年5月納稅申報期起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大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實施力度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4號)
3、航空和鐵路運輸企業暫停預繳增值稅
【享受主體】
航空和鐵路運輸企業
【優惠內容】
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航空和鐵路運輸企業分支機構暫停預繳增值稅。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紓困發展有關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1號)
4、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免徵增值稅
【享受主體】
公共交通運輸服務企業
【優惠內容】
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納稅人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紓困發展有關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1號)
5、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
【享受主體】
3歲以下嬰幼兒的父母或監護人
【優惠內容】
自2022年1月1日起,納稅人照護3歲以下嬰幼兒子女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嬰幼兒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政策依據】
《國務院關於設立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的通知》(國發〔2022〕8號)
6、階段性免徵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
【享受主體】
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
【優惠內容】
自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徵增值稅;適用3%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暫停預繳增值稅。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5號)
7、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比例
【享受主體】
科技型中小企業
【優惠內容】
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自2022年1月1日起,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自2022年1月1日起,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 科技部關於進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科技部公告2022年第16號)
8、製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政策
【享受主體】
製造業中小微企業
【優惠內容】
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含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個體工商戶)2021年第四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部分稅費可延緩繳納,延緩的期限為6個月。其中,製造業中型企業可緩繳公告規定各項稅費的50%,製造業小微企業可緩繳公告規定的全部稅費。
【政策依據】
《國家稅務總局 財政部關於延續實施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緩繳納部分稅費有關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 財政部公告2022年第2號)
9、加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力度
【享受主體】
符合政策規定的小型微利企業
【優惠內容】
自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對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0萬元但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實施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3號)
10、中小微企業設備、器具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
【享受主體】
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
【優惠內容】
中小微企業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間新購置的設備、器具,單位價值在500萬元以上的,按照單位價值的一定比例自願選擇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其中,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最低折舊年限為3年的設備器具,單位價值的100%可在當年一次性稅前扣除;最低折舊年限為4年、5年、10年的,單位價值的50%可在當年一次性稅前扣除,其餘50%按規定在剩餘年度計算折舊進行稅前扣除。
企業選擇適用上述政策當年不足扣除形成的虧損,可在以後5個納稅年度結轉彌補,享受其他延長虧損結轉年限政策的企業可按現行規定執行。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中小微企業設備器具所得稅稅前扣除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2號)
11、進一步實施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並擴大適用范圍
【享受主體】
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優惠內容】
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按照50%的稅額幅度減征資源稅(不含水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不含證券交易印花稅)、耕地佔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實施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2年第10號)
《河北省財政廳 國家稅務總局河北省稅務局關於進一步落實小微企業「六稅兩費」減免政策的通知》(冀財稅〔2022〕9號)
二、2019年以來現行有效政策(31項)
1、降低增值稅稅率
【享受主體】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優惠內容】
自2019年4月1日起:
(1)將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
(2)納稅人購進農產品,原適用10%扣除率的,扣除率調整為9%。納稅人購進用於生產或者委託加工13%稅率貨物的農產品,按照10%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
(3)原適用16%稅率且出口退稅率為16%的出口貨物勞務,出口退稅率調整為13%;原適用10%稅率且出口退稅率為10%的出口貨物、跨境應稅行為,出口退稅率調整為9%。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於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
2、將不動產分兩年抵扣改為一次性全額抵扣
【享受主體】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優惠內容】
自2019年4月1日起,納稅人取得不動產或者不動產在建工程的進項稅額不再分2年抵扣。此前按照上述規定尚未抵扣完畢的待抵扣進項稅額,可自2019年4月稅款所屬期起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於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
3、國內旅客運輸服務納入進項稅額抵扣范圍
【享受主體】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優惠內容】
自2019年4月1日起,納稅人購進國內旅客運輸服務,其進項稅額允許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於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
4、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退稅
【享受主體】
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優惠內容】
自2019年4月1日起,試行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退稅制度,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
自2019年4月稅款所屬期起,連續六個月(按季納稅的,連續兩個季度)增量留抵稅額均大於零,且第六個月增量留抵稅額不低於50萬元;
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或者B級;
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發生騙取留抵退稅、出口退稅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情形的;
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因偷稅被稅務機關處罰兩次及以上的;
自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後返(退)政策的。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於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
5、個人所得稅增加專項附加扣除
【享受主體】
個人所得稅納稅人
【優惠內容】
自2019年1月1日起,在個稅免徵額提高至每月5000元的基礎上,增加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
【政策依據】
《個人所得稅法》
6、降低職工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
【享受主體】
繳納職工養老保險的單位
【優惠內容】
自2019年5月1日起職工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率降至16%;調整繳費基數使用的平均工資口徑,由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調整為非私營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加權平均工資。
【政策依據】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降低社會保障費綜合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9〕13號)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的通知》(冀政辦字〔2019〕38號)
7、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實行階段性減免政策
【享受主體】
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
【優惠內容】
自2020年1月1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實行分檔減繳政策。其中: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比例達到1%(含)以上,但未達到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比例的,按規定應繳費額的50%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比例在1%以下的,按規定應繳費額的90%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在職職工人數在30人(含)以下的企業,暫免徵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政策依據】
《財政部關於調整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徵收政策的公告》(財政部公告2019第98號)
8、減免不動產登記費調整專利收費
【享受主體】
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繳費人
【優惠內容】
自2019年7月1日起,減免不動產登記費,調整專利收費。
【政策依據】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45號)
9、調整部分政府性基金
【享受主體】
部分政府性基金繳費人
【優惠內容】
自2019年7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對歸屬中央收入的文化事業建設費,按照繳納義務人應繳費額的50%減征。2019年7月1日起,將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徵收標准降低50%。自2019年1月1日起,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比例,抵免該企業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自2019年7月1日起,將《財政部關於印發〈民航發展基金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綜〔2012〕17號)第八條規定的航空公司應繳納民航發展基金的徵收標准降低50%。
【政策依據】
《財政部關於調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46號)
10、降低無線電頻率佔用費、出入境證照類收費、商標注冊收費等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標准
【享受主體】
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繳費人
【優惠內容】
自2019年7月1日起,降低無線電頻率佔用費、出入境證照類收費、商標注冊收費等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標准。
【政策依據】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於降低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的通知》(發改價格〔2019〕914號)
11、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
【享受主體】
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
【優惠內容】
自2018年1月1日起,當年具備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型中小企業資格的企業,其具備資格年度之前5個年度發生的尚未彌補完的虧損,准予結轉以後年度彌補,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10年。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延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的通知》(財稅〔2018〕76號)
12、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的行業范圍至全部製造業領域
【享受主體】
製造業領域納稅人
【優惠內容】
自2019年1月1日起,適用財稅〔2014〕75號和財稅〔2015〕106號規定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的行業范圍,擴大至全部製造業領域。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政策適用范圍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66號)
13、對單位或個體工商戶捐贈扶貧貨物暫免徵增值稅
【享受主體】
符合條件的單位或個體工商戶
【優惠內容】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對單位或者個體工商戶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或直接無償捐贈給目標脫貧地區的單位和個人,免徵增值稅。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 國務院扶貧辦關於扶貧貨物捐贈免徵增值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國務院扶貧辦公告2019年第55號)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國家鄉村振興局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延長部分扶貧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限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告2021年第18號)
14、延續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若干稅收減免政策
【享受主體】
轉制為企業的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
【優惠內容】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自轉制注冊之日起五年內免徵企業所得稅。由財政部門撥付事業經費的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自轉制注冊之日起五年內對其自用房產免徵房產稅。黨報、黨刊將其發行、印刷業務及相應的經營性資產剝離組建的文化企業,自注冊之日起所取得的黨報、黨刊發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徵增值稅。
【政策依據】
《關於繼續實施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若干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16號)
15、支持文化企業發展政策
【享受主體】
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
【優惠內容】
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對電影主管部門(包括中央、省、地市及縣級)按照各自職能許可權批准從事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電影集團公司(含成員企業)、電影製片廠及其他電影企業取得的銷售電影拷貝(含數字拷貝)收入、轉讓電影版權(包括轉讓和許可使用)收入、電影發行收入以及在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徵增值稅。對廣播電視運營服務企業收取的有線數字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和農村有線電視基本收視費,免徵增值稅。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繼續實施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17號)
16、對個人或企業投資者三年內轉讓創新企業CDR免徵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
【享受主體】
三年內轉讓創新企業CDR的個人或企業投資者
【優惠內容】
自試點開始之日起,對個人投資者轉讓創新企業CDR(中國存托憑證)取得的差價收入暫免徵收增值稅,三年內免徵個人所得稅;對企業投資者轉讓創新企業CDR取得的差價所得和持有創新企業CDR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按轉讓股票差價所得和持有股票的股息紅利所得政策規定征免企業所得稅,按金融商品轉讓政策規定征免增值稅。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 證監會關於創新企業境內發行存托憑證試點階段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證監會公告2019年第52號)
17、企業發行的永續債,可以適用股息、紅利政策免徵企業所得稅
【享受主體】
永續債發行方企業
【優惠內容】
自2019年1月1日起,企業發行的永續債可以適用股息、紅利政策免徵企業所得稅。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永續債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64號)
18、對養老、托育、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減免增值稅、所得稅、契稅等
【享受主體】
提供養老、托育、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
【優惠內容】
自2019年6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取得的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按90%計入收入總額;承受房屋、土地用於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的,免徵契稅;用於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的房產、土地,免徵不動產登記費、耕地開墾費、土地復墾費、土地閑置費;用於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的建設項目,免徵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確因地質條件等原因無法修建防空地下室的,免徵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設費;為社區提供養老、托育、家政等服務的機構自有或其通過承租、無償使用等方式取得並用於提供社區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的房產、土地,免徵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對社會福利機構佔用耕地,免徵耕地佔用稅。
【政策依據】
《財政部 稅務總局 發展改革委 民政部 商務部 衛生健康委關於養老、托育、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稅費優惠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 發展改革委 民政部 商務部 衛生健康委公告2019年第76號)
19、重點群體等創業就業稅收優惠
【優惠內容】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持《就業創業證》(註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畢業年度內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就業失業登記證》(註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的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自辦理個體工商戶登記當月起,在3年內按每戶每年144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個人所得稅。企業招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以及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且持《就業創業證》或《就業失業登記證》(註明「企業吸納稅收政策」)的人員,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並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在3年內按實際招用人數予以定額依次扣減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優惠。定額標准為每人每年7800元。
20、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
【優惠內容】
自2020年3月20日起,將瓷製衛生器具等1084項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3%;將植物生長調節劑等380項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9%。具體產品清單見《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15號)附件《提高出口退稅率的產品清單》。
21、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減半徵收城鎮土地使用稅
【優惠內容】
自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物流企業自有(包括自用和出租)或承租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減按所屬土地等級適用稅額標準的50%計征城鎮土地使用稅。
22、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舊車減征增值稅
【優惠內容】
自2020年5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從事二手車經銷的納稅人銷售其收購的二手車,由原按照簡易辦法依3%徵收率減按2%徵收增值稅,改為減按0.5%徵收增值稅,並按下列公式計算銷售額: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0.5%)
23、延續實施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政策
【優惠內容】
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列入《免徵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的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目錄》詳見工業和信息化部和稅務總局公告。2017年12月31日之前已列入《目錄》的新能源汽車,對其免徵車輛購置稅政策繼續有效。
24、延續實施支持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普惠金融有關稅收優惠政策
【優惠內容】
(1)對金融機構向農戶、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小額貸款,是指單戶授信小於100萬元(含本數)的農戶、小型企業、微型企業或個體工商戶貸款;沒有授信額度的,是指單戶貸款合同金額且貸款余額在100萬元(含本數)以下的貸款。
(2)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小額貸款,是指單筆且該農戶貸款余額總額在10萬元(含本數)以下的貸款。
(3)對經省級金融管理部門(金融辦、局等)批准成立的小額貸款公司取得的農戶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小額貸款,是指單筆且該農戶貸款余額總額在10萬元(含本數)以下的貸款。
(4)對經省級金融管理部門(金融辦、局等)批准成立的小額貸款公司取得的農戶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小額貸款,是指單筆且該農戶貸款余額總額在10萬元(含本數)以下的貸款。
(5)對經省級金融管理部門(金融辦、局等)批准成立的小額貸款公司按年末貸款余額的1%計提的貸款損失准備金准予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6)對保險公司為種植業、養殖業提供保險業務取得的保費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保費收入,是指原保險保費收入加上分保費收入減去分出保費後的余額。
(7)納稅人為農戶、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借款、發行債券提供融資擔保取得的擔保費收入,以及為上述融資擔保提供再擔保取得的再擔保費收入,免徵增值稅。
25、公益性捐贈稅前結轉扣除政策
【優惠內容】
自2020年1月1日起,企業或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用於符合法律規定的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支出,准予按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26、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稅前扣除政策
【優惠內容】
2021年1月1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對化妝品製造或銷售、醫葯製造和飲料製造(不含酒類製造)企業發生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27、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
【優惠內容】
自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月銷售額15萬元以下(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
28、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所得稅優惠政策
【優惠內容】
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在《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於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13號)第二條規定的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減半徵收個人所得稅。
29、製造業企業研發費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
【優惠內容】
自2021年1月1日起,製造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
30、取消港口建設費
【優惠內容】
自2021年1月1日起取消港口建設費。以前年度欠繳的港口建設費,相關執收單位應當足額徵收及時清算,並按照財政部門規定的渠道全額上繳國庫。
31、調整民航發展基金有關政策
【優惠內容】
自2021年4月1日起,將航空公司應繳納民航發展基金的徵收標准,在按照《財政部關於調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關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46號)降低50%的基礎上,再降低20%。

6. BOT投資模式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好吧,那就給你全面一點的吧~!

一、BOT國際投融資方式內涵
(一)BOT(Build--Operate--Transfer)
建設---運營---移交
是指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類方式,也是一種私營機構參與基礎設施的開發和運營的方式。
BOT結構特別適合於提供社會性產品或服務的項目,如交通或能源項目。

(二) BOT的特點

1.主體的特殊性
其法律主體主體一方為東道國政府主管部門,另一方為外國私人投資者。

2.風險很大
從與東道國政府協商談判、進行可行性研究,到經營周期最終結束,時間跨度往往達數年、數十年甚至更長,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多種風險,如政策變動、貿易和金融市場變動等等。

商業風險
政治風險

3.授權期滿轉讓給政府

BOT項目的特許運營期滿後,設施需無償地轉讓給政府。
一般不得進行轉讓和出讓。

4.政府是項目成功的關鍵角色之一

BOT項目的執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任務和過程,它牽涉到很多關鍵的、需要相互之間能良好協調和合作的關系人。 例如:項目的投資者、政府、股東、項目的承包商、貸款方、項目產品的用戶、保險公司等。

5.投資規模大,經營周期長
BOT項目一般都是由多國的十幾家或幾十家銀行或金融機構組成銀團貸款,再由一家或數家承包商組織實施。 從與東道國政府協商談判、進行可行性研究,到經營周期最終結束,時間跨度往往達數年、數十年甚至更長。

6.項目難度大

每個BOT項目都各具特點,一般均無先例可循,每個項目都是一個新課題,都得從頭開始研究。

7.要求各方通力合作
BOT項目的規模決定了參加方為數眾多,它要求參加方都參與分擔風險和管理。

參加BOT項目的各方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如期竣工。

8.BOT項目一般都不可能直接賺取外匯而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實行不同程度的外匯管制,一旦東道國的國際收支情況惡化,加強對外匯的管制,將嚴重影響投資者的資金流動和償還能力。

二、BOT項目運作
BOT項目一般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
項目發起方成立項目專設公司(項目公司),專設公司同東道國政府或有關政府部門達成項目特許協議。

第二步:
項目公司與建設承包商簽署建設合同,並得到建築商和設備供應商的保險公司的擔保。專設公司與項目運營承包商簽署項目經營協議。

第三步:
項目公司與商業銀行簽訂貸款協議或與出口信貸銀行簽訂買方信貸協議。出口信貸銀行為商業銀行提供政治風險擔保同時,貸款方得到項目本身的資產擔保。 項目本身可以用作擔保的資產包括:銷售收入、保險、特許協議和其他項目協議等。

第四步:
進入經營階段後,項目公司把項目收入(比如:依照銷售合同所得的銷售收入以及道路、隧道和橋梁的通行費等)轉移給一個擔保信託。擔保信託再把這部分收入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三、BOT項目融資的效應

(一)BOT項目融資的正效應
l、從政府方面看,BOT方式可以緩解財政負擔,把從基礎設施上省下的資金用到其它政府項目中去,從而可以在政府資源不足時將事情辦的更好。

2、從承包商方面看,可以在建築市場不景氣時期通過BOT方式激發政府銀行和大財團的興趣,創造項目投資機會,從而緩解承包任務來源不足的問題。

3、BOT項目為銀行金融機構和私人財團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機會
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額大,投資回收期長,其投資強度不是個別銀行、金融機構或私人財團所能夠或願意承受的。
採用BOT就可以使這些金融機構和私人財團把各自的資金通過入股或貸款的形式集中起來,投資建設於基礎設施項目,而且投資效益往往相當可觀。

(二)BOT項目融資的負效應

l、BOT投資方式使政府存在兩難選擇:
國家要控股,則需要投入大筆資金,國家股份太多,非國有投資主體失去興趣;為調動私人部門的積極性,國家不控股,BOT項目控股權的喪失會引發私人壟斷等行為。

2、 私有部門追求的是利潤目標,以實現經濟效率為原則; 而基礎設施項目往往有實現公平目標的要求,這兩個方面是矛盾的。

3、BOT涉及的經濟主體比較多而且復雜,多個經濟主體的利益協調相當困難,而政府作為經濟主體而不是仲裁者的參與,又增加了協調難度。

4、從政府的角度看,由於受BOT項目授權協議及相關條例的約束,應變的彈性較差。

5、任何BOT項目,投資額相當的大,相對授權期限較長,對投資者而言,投資回收期也較長、投資風險大,構成了對投資者不利的一面。

6.外商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提出獲利盡可能大、投資風險盡可能小的方案,試圖由我國政府承擔本應由投資者承擔的諸多風險,因而造成提出談判的項目很多,但談判成功並付諸實施的項目很少的局面。

四、 BOT 的歷史沿革

BOT方式實際上已應用了幾個世紀。基礎設施和公共工程項目屬於高資金密集型項目,通常由政府壟斷經營。早在17、18世紀的歐洲,在一些運河、橋梁的修建中就出現了私人投資的身影。

17世紀英國政府允許私人建造燈塔,經政府批准,私人向政府租用建造燈塔必須佔用的土地,在特許期內管理燈塔並向過往船隻收取過路費;特許期滿後政府將燈塔收回並交給政府所屬的領港公會管理和繼續收費。到1820年,在全部46座燈塔中,有34座是私人投資建造的。 可見在當時這種具有BOT性質的投資方式在效率上就遠遠高於行政部門。

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的歐洲國家,政府已經廣泛利用私營機構的力量,進行公路、鐵路和運河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開發和運營管理,尤其是在歐洲城市供水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中,私營機構起到了重要作用,倫敦和巴黎的供水就由私營公司承擔。

兩次世界大戰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由政府機構來承擔,這種模式給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尤其是那些缺乏資金的發展中國家,更是難於滿足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資金。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世界經濟形勢逐漸發生變化。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BOT這種投資方式正式出現在經濟舞台上。
1984年,當時的土耳其總理厄扎爾首先提出了BOT這一術語,想利用BOT方式建造一座電廠。
英法海底隧道、馬來西亞南北高速公路、澳大利亞悉尼灣隧道等。

4.緩解資金短缺問題;
5.提高市場化的程度;
6.提高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
7.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

二、 BOT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

BOT不同於傳統的「外資」企業投資。
第一個項目
1995年5月,廣東來賓電廠B電廠,經國家計委批准,我國首例利用BOT融資的項目一廣東來賓電廠B電廠正式簽約,該項目於1997年5月資金到位,在上世紀內建成並投入運營。

第二個項目
從1995年11月,上海水處理廠。
從1995年11月開始,該公司已經開始籌措5400萬美元的銀團貸款用於項目建設。

第三個項目
是河北保定附近的丁渠火電廠,該項目總投資11.4億美元。

第四個項目是深圳電站項目,該項目已由亞洲電力公司承擔。

第五個項目是廣州輕軌鐵路第二期工程。

第六個項目是武漢都市鐵路項目。
1996年、1997年國家計委又批准了幾個大型的BOT項目對外招商。

「十五」期間—「「十一五」期間
全國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約需要投資1萬億元,政府投資約占 2000至3000億元,還有7000至8000億元需要通過貸款、利用外資和社會投資等方式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BOT方式進行融資,就引起了有關政府部門和業者的關注。

三、中國企業境外開展BOT項目
(一) 「走出去」戰略與境外開展BOT

2000年——「走出去」戰略

BOT作為一種國際承包工程市場上主要的帶資承包方式,是中國公司必須探討和實踐的。

BOT項目可以帶動國內更多的單位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推動國家「走出去」戰略的更好實施。

(二)境外開展BOT對我國企業的促進作用

1、該項目可以推動中國公司提高能力,提高人員素質,促進中國公司上規模、上檔次,形成快速發展的局面。
2、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綜合經營管理水平,特別是資本運營能力,培育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

(三)中國公司今後開展BOT項目具備的前提條件

1.目前國內銀行還不能接受以項目合同作為融資擔保,貸款需要有公司擔保,與國際上普遍接受BOT合同作為項目融資擔保的做法有較大的差距。

2.中國公司資本市場運作能力相對較弱

資本市場對投資風險的識別、評估、分擔等有嚴格的要求和程序。 中國公司對投資風險的識別、評估、分擔等能力不夠。

3.中國公司的管理體制也是阻礙中國公司
在遇到BOT項目時,主要考慮的是客觀上的困難,有明顯的畏難思想和等、靠、要的思想。
這個問題只能夠隨著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而解決。

4.有成熟的融資渠道和銷售渠道的公司進行運作
國際大公司搞BOT項目也不是每個項目都能成功。 國際大公司追蹤BOT項目時,三、四個項目才能成功一個。BOT項目涉及的范圍很廣,需要各方面的合作才能搞好。在BOT項目的組織者,出資者、建造者、設備供應者,需要各方面的合作才能搞好。

5.有針對性地選擇BOT項目的國家、行業和項目
選擇項目所在國時需要考慮該國與中國在經濟,外交等方面的關系,最好是與中國有地緣優勢的國家。另外要注意的情況是選擇的項目類型要和自身的優勢相適應。

6.有目的地培養儲備實施BOT項目所需要的人才。
BOT項目是承包工程的最高形式,對項目管理人員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精通各方面知識,具有綜合素質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證項目實施的成功。

BOT項目需要 商務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這些人才:

要熟悉國際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
要熟悉項目所在國的市場營銷;
要熟悉項目分包市場的運作;
要熟悉項目建設的管理;
要有很強的項目營運能力。

7. 項目融資有哪幾種模式主要的

項目融資面臨的信貸風險比其他傳統的融資方式大得多。另外,項目融資具有結構復雜、參與者多、運作難度大、風險因素多等特點。那麼項目融資有哪幾種模式呢?我整理了一些項目融資的模式,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項目融資的模式
BOT模式是指國內外投資人或財團作為項目發起人,從某個國家的地方政府獲得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特許權,然後組建項目公司,負責項目建設的融資、設計、建造和運營。BOT融資方式是私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方式。BOT方式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稱謂,我國一般稱其為"特許權"。以 BOT方式融資的優越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減少項目對政府財政預算的影響,使政府能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仍能上馬一些基建項目。政府可以集中資源,對那些不被投資者看好但又對地方政府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項目進行投資。BOT融資不構成政府外債,可以提高政府的信用,政府也不必為償還債務而苦惱。其次,把私營企業中的效率引入公用項目,可以極大提高項目建設質量並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同時,政府也將全部項目風險轉移給了私營發起人。第三,吸引外國投資並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 方法 ,對地方的經濟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BOT投資方式主要用於建設收費公路、發電廠、鐵路、廢水處理設施和城市地鐵等基礎設施項目。

BOT很重要,除了上述的普通模式,BOT還有20多種演化模式,比較常見的有:BOO(建設-經營-擁有)、BT(建設-轉讓)、TOT(轉讓-經營-轉讓)、BOOT(建設-經營-擁有-轉讓)、BLT(建設-租賃-轉讓)、BTO(建設-轉讓-經營)等。

TOT融資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是"移交--經營--移交"的簡稱,指政府與投資者簽訂特許經營協議後,把已經投產運行的可收益公共設施項目移交給民間投資者經營,憑借該設施在未來若干年內的收益,一次性地從投資者手中融得一筆資金,用於建設新的基礎設施項目;特許經營期滿後,投資者再把該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管理。

TOT方式與BOT方式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它不需直接由投資者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因此避開了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風險和矛盾,比較容易使政府與投資者達成一致。TOT 方式主要適用於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

國外出現一種將TOT與BOT項目融資模式結合起來但以BOT為主的融資模式,叫做TBT。在TBT模式中,TOT的實施是輔助性的,採用它主要是為了促成 BOT。TBT有兩種方式:一是公營機構通過TOT方式有償轉讓已建設施的經營權,融得資金後將這筆資金入股BOT項目公司,參與新建BOT項目的建設與經營,直至最後收回經營權。二是無償轉讓,即公營機構將已建設施的經營權以TOT方式無償轉讓給投資者,但條件是與 BOT項目公司按一個遞增的比例分享擬建項目建成後的經營收益。兩種模式中,前一種比較少見。

長期以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嚴重滯後於國民經濟的發展,資金短缺與投資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TOT方式為緩解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供需矛盾找到一條現實出路,可以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

PPP融資模式

PFI模式和PPP模式是幾年國外發展得很快的兩種民資介入公共投資領域的模式,雖然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具有很好的借鑒的作用,也是我國公共投資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一個發展方向。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人企業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其中文意思是:公共、民營、夥伴,PPP模式的構架是:從公共事業的需求出發,利用民營資源的產業化優勢,通過政府與民營企業雙方合作,共同開發、投資建設,並維護運營公共事業的合作模式,即政府與民營經濟在公共領域的合作夥伴關系。通過這種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達到與預期單獨行動相比更為有利的結果。合作各方參與某個項目時,政府並不是把項目的責任全部轉移給私人企業,而是由參與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擔責任和融資風險。這是一項世界性課題,已被國家計委、科技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三方會議正式批准納入正在執行的我國地方21世紀議程能力建設項目。

PFI融資模式

PFI的根本在於政府從私人處購買服務,目前這種方式多用於社會福利性質的建設項目,不難看出這種方式多被那些硬體基礎設施相對已經較為完善的發達國家採用。比較而言,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水平的限制,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了能直接或間接產生經濟效益的地方,而這些基礎設施在國民生產中的重要性很難使政府放棄其最終所有權。

PFI項目在發達國家的應用領域總是有一定的側重,以日本和英國為例,從數量上看,日本的側重領域由高到低為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英國則為社會福利、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從資金投入上看,日本在基礎設施、社會福利、環境保護三個領域僅佔英國的7%、52%和1%,可見其規模與英國相比要小得多。當前在英國PFI項目非常多樣,最大型的項目來自國防部,例如空對空加油罐計劃、軍事飛行培訓計劃、機場服務支持等。更多的典型項目是相對小額的設施建設,例如 教育 或民用建築物、警察局、醫院能源管理或公路照明,較大一點的包括公路、監獄、和醫院用樓等。

ABS融資模式

即資產收益證券化融資(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它是以項目資產可以帶來的預期收益為保證,通過一套提高信用等級計劃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來募集資金的一種項目融資方式。具體運作過程是:(1)組建一個特別目標公司。(2)目標公司選擇能進行資產證券化融資的對象。(3)以合同、協議等方式將政府項目未來現金收入的權利轉讓給目標公司。(4)目標公司直接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募集資金或者由目標公司信用擔保,由其他機構組織發行,並將募集到的資金用於項目建設。(5)目標公司通過項目資產的現金流入清償債券本息。

很多國家和地區將ABS融資方式重點用於交通運輸部門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橋梁、隧道建設項目;能源部門的電力、煤氣、天然氣基本設施建設項目;公共事業部門的醫療衛生。供水、供電和電信網路等公共設施建設項目,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項目融資的原理
從狹義上講,融資即是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也就是公司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資金擁有的狀況,以及公司未來經營發展的需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採用一定的方式,從一定的 渠道 向公司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去籌集資金,組織資金的供應,以保證公司正常生產需要,經營管理活動需要的理財行為。公司籌集資金的動機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通過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進行。我們通常講,企業籌集資金無非有三大目的:企業要擴張、企業要還債以及混合動機(擴張與還債混合在一起的動機)。

從廣義上講,融資也叫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當事人通過各種方式到金融市場上籌措或貸放資金的行為。從現代經濟發展的狀況看,作為企業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金融知識、了解金融機構、了解金融市場,因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企業必須與之打交道。如果不了解金融知識,不學習金融知識,作為搞經濟的領導幹部是不稱職的,作為企業的領導人也是不稱職的。
項目融資的參與者
由於項目融資的結構復雜,因此參與融資的利益主體也較傳統的融資方式要多。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項目公司、項目投資者、銀行等金融機構、項目產品購買者、項目承包工程公司、材料供應商、融資顧問、項目管理公司等。

項目公司是直接參與項目建設和管理,並承擔債務責任的法律實體。也是組織和協調整個項目開發建設的核心。項目投資者擁有項目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除提供部分股本資金外,還需要以直接或間接擔保的形式為項目公司提供一定的信用支持。金融機構(包括銀行、租賃公司、出口信貸機構等)是項目融資資金來源的主要提供者,可以是一兩家銀行,也可以是由十幾家銀行組成的銀團。

項目融資過程中的許多工作需要具有專門技能的人來完成,而大多數的項目投資者不具備這方面的 經驗 和資源,需要聘請專業融資顧問。融資顧問在項目融資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項目融資的成敗。融資顧問通常由投資銀行、財務公司或商業銀行融資部門來擔任。

項目產品的購買者在項目融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項目的產品銷售一般是通過事先與購買者簽訂的長期銷售協議來實現。而這種長期銷售協議形成的未來穩定現金流構成銀行融資的信用基礎。特別是資源性項目的開發受到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影響、價格波動較大,能否簽訂一個穩定的、符合貸款銀行要求的產品長期銷售協議往往成為項目融資成功實施的關鍵。如澳大利亞的阿施頓礦業公司開發的阿蓋爾鑽石項目,欲採用項目融資的方式籌集資金。由於參與融資的銀行認為鑽石的市場價格和銷售存在風險,融資工作遲遲難以完成,但是當該公司與倫敦信譽良好的鑽石銷售商簽定了長期包銷協議之後,阿施頓礦業公司很快就獲得銀行的貸款。

8. 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的會計處理

一、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的會計處理

為了更進一步規范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的會計處理,財政部在借鑒IFRICl2的基礎上,於20xx年8月7日出台了解釋第2號。本文以解釋2號為基礎,對解釋2號未涉及的則借鑒IFRIC12的規定,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一)建設期的會計處理項目公司在建設期的會計處理主要涉及:

基礎設施的屬性及其會計處理、建造服務的收入及費用確定、借款費用的歸集、基礎設施特許權的確認和計量等四個方面的問題。

1.基礎設施的屬性及其會計處理在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下,項目公司如何確認投資形成資產的屬性,決定著投資成本的計量和攤銷方法,進而影響到項目運營收入和成本配比的合理性。在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下,項目公司經濟活動的實質可以描述為通過投資建設自創取得了項目一定期限的特許經營權或收益權,並未從合同授予方取得基礎設施的控制權或者所有權,因此,基礎設施項目屬於合同授予方,項目公司無需對基礎設施做出會計處理。

2.建造服務的收入及費用確定在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模式下,項目公司是服務的提供者,先後向政府提供了建造服務、運營及維護服務。因此,在建造期項目公司的會計核算應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和《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確認相關的收入和費用。

3.特許經營權的確認和計量由於相關的資產不屬於項目公司,所以項目公司對所建成的基礎設施不能確認為固定資產。如果特許合同約定,在基礎設施建成後的一定期間內,項目公司可以無條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確定金額的貨幣資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的;或在項目公司提供經營服務的收費低於某一限定金額的情況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規定負責將有關差價補償給項目公司的,應當在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金融資產,並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處理。即按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借記,長期應收款,貸記相關資產。如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xx年第三季度報告中指出:本報告期末,長期應收款較期初增加353萬元,主要是由於解釋第2號發布後公司將子公司浙江奉化填埋場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項目的基礎設施支出確認為金融資產所致;合同規定項目公司在有關基礎設施建成後,從事經營的一定期間內有權利向獲取服務的對象收取費用但收費金額不確定的,該權利不構成一項無條件收取現金的權利,項目公司應當在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無形資產。即按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借記,無形資產,貸記,在建工程。

4.借款費用的歸集如項目公司取得一項無形資產,則該特許服務權是在項目建成並經合同授予方驗收合格後授予的,項目公司對項目的全部投入,應視為取得專營權的完全(外購)成本予以資本化。因此,項目公司在基礎設施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發生的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即計人無形資產的成本;否則,則應費用化,即計人當期損益。解釋第2號將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擴大到非自有資產的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項目上。至此,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如下:一是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和存貨等;二是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項目中的無形資產。

(二)運營期的會計處理項目公司在運營期涉及的主要會計處理有:政府償付資產的處理、收入確定及相關費用的攤銷、修繕基礎設施的合同義務的處理等。具體處理方法如下:

1.政府償付資產的處理根據解釋第2號規定,在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業務中,合同授予方可能向項目公司提供除基礎設施以外其他的資產,如果該資產構成授予方應付合同價款的一部分,不應作為政府補助處理。項目公司自授予方取得資產時,應以其公允價值確認,未提供與獲取該資產相關的服務前應確認為一項負債。

2.收入及費用的確定項目公司在提供運營、維護服務取得收入時,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的規定,確認運營、維護的收入和相關費用。同時,除了確認正常的運營、維護費用外,根據特許合同形成的特許權的不同屬性,分別作如下攤銷:一是按《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規定,將無形資產在特許期內按直線法攤銷;二是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將金融資產按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

3.修繕基礎設施的合同義務的處理如果合同規定,項目公司有以下義務:(1)改良基礎設施達到特殊服務目的要求;(2)在服務特許權結束和移交之前,保持基礎設施一定的使用狀態。為完成上述義務,發生的支出應當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3號——或有事項》的規定處理,即當上述義務成為項目公司承擔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公司且流出的經濟利益能可靠地計量,項目公司應將上述義務的支出確認為預計負債。

(三)特許權結束期由於本文只討論特許權結束後,項目公司無償交付相關的基礎設施。所以項目公司在特許權結束後,與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業務相關的資產、負債及費用均已確認完,只要按正常的程序進行清算處理即可,本文不再闡述。

以下結合案例分析項目公司對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業務的會計處理。

案例1:合同授予方提供給項目公司一項金融資產——長期應收款。

(一)合同主要內容:A公司從某政府獲得一項特許合同,主要協議內容如下,A公司在2000年~2009年內修建並運營一條高速公路,其中修建期為2年,運營期為8年,在運營期內A公司應按規定標准維護和運營公路,相應地A公司每年從政府無償獲得2000萬的補償,並且A公司在2007年末要對進行路面重鋪,在2009年末,政府收回高速公路運營權,協議中止。

(二)主要假設:

1.所有現金流動發生在年末;

2.建造成本每年5000萬、營運成本每年100萬、重鋪路面成本1000萬(根據A公司測算);

3.實際利率每年為6.18%、借款利率每年為6.7%;

4.A公司採用成本加成法來核算應收對價,其中建造服務的應收對價為成本的105%,運營服務為120%,路面重鋪為110%。

(三)案例分析:根據特許協議主要內容,A公司應把這項特許權界定為一項金融資產——長期應收款。

1.建造期(2000至2001年)的會計處理如下:2000年末,A公司應確認建造服務收入250萬(5000×0.05),確認建造費用5000萬(假設在年末發生,所以無利息)即:

借:長期應收款 5250(萬元,以下略)

貸:主營業務收入 250

銀行存款 5000

2001年,A公司同樣確認建造服務收入250萬,確認財務費用335萬(5000x6.7%);同時,確認長期應收款約10824萬(5250x2+5250×0.0618)。 至此,項目公司將此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以10824萬元列報。利潤表上,A公司2001年確認的利潤為239萬(250+5250×0.0618-5000×0.067)。具體分錄如下:

借:長期應收 5574

投資收益 11

貸:主營業務收入 250

銀行存款 5335

2.運營期(2002至2009年)的會計處理如下:2002年,高速公路開始投入使用A公司按合同每年從政府收取2000萬的補償收入,同時按實際利率法攤銷長期應收款。利潤方面有營運利潤(100x20%)和投資收益。具體如下:

借:銀行存款 2000

投資收益 23

貸:長期應收款 1211

營運收入 20

銀行存款 792(營運成本100+財務費用692)

在營運期間,每年都作如上的會計處理,具體各分錄的數字見表2.

案例2:合同授予方提供給項目公司一項無形資產

(一)合同主要內容:案例1的基本情況不變,除將「從政府每年取得2000萬元的收入」改為「A公司預計將會在2002年至2009年每年收取金額相同的使用費2000萬元」外。

(二)主要假設:

1.所有現金流動發生在年末;

2.建造成本每年5000萬、營運成本每年100萬、重鋪路面成本1000萬(根據A公司測算);

3.借款利率每年為6.7%;

4.A公司採用成本加成法來核算應收對價,其中建造服務的應收對價為成本的105%,運營服務為120%,路面重鋪為110%。

5.無形資產按直線法攤銷;

6.重鋪路面義務每年預提費用如下:2002年至2007年分別提取120萬、140萬、150萬、170萬、200萬、220萬,合計1000萬。

(三)案例分析:根據特許協議主要內容,A公司應把這項特許權界定為一項無形資產。

1.建造期(2000至2001年)的會計處理如下:2000年末,A公司應確認建造服務收入250萬(5000×0.05),確認建造費用5000萬(假設在年末發生,所以無利息)即:

借:在建工程 5250

貸:主營業務收入 250

銀行存款 5000

2001年,A公司同樣確認建造服務收入250萬,資本化財務費用335萬(5000×6.7%);同時,確認無形資產10835萬(5250×2+5000×0.067)。至此,項目公司將此無形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以10835萬元列報。利潤表上,A公司2001年確認的利潤為250萬。具體分錄如下:

借:無形資產 10835

貸:在建工程 5250

主營業務收入 250

銀行存款 5335

2.營運期(2002至2009年)的會計處理2002年,高速公路開始投入使甩A公司按合同每年從政府收取2000萬的補償收入,同時按直線法攤銷無形資產,每年應攤銷1354萬(10835/8)。利潤方面有營運利潤(100×20%)和財務費用。具體如下:

借:銀行存款 2000

預提費用 120

貸:無形資產攤銷 1354

營運收入 20

銀行存款 792(營運成本100+財務費用692)

在營運期間,每年都作如上的會計處理,具體各分錄的數字見表2。

案例說明

(一)關於利潤:上述案例1和案例2為簡單起見,假定協議期限是10年,項目公司已收項目不變。實際中,協議期限會更長,收入會逐步增加,凈利潤會逐年增加。

(二)關於資產屬性不同對會計處理的影響:比較案例1(金融資產)和案例2(無形資產)可以看出,項目公司取得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時,其會計處理的異同如下:

1.建造期間,項目公司都按照建造服務的公允價值來確認收入,但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不同。如2000年,案例1和案例2都採用成本加成法確認建造服務收入5250萬元,並同時確認建造服務成本5000萬元;2001年,案例1將借款費用335萬元計入當期損益,案例2將其資本化到無形資產中。

2.後續運營期間,項目公司都按照運營服務的公允價值確認收入,但其收入是不相等的,並且案例1確認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案例2分攤無形資產成本。如2003年,案例1採用成本加成法確認運營收入120萬元,確認運營成本100萬元,借款費用692萬元,並同時確認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669萬元;案例2按照收費金額確認運營收入2000萬元、運營成本100萬元、重鋪費用120萬元、借款費用692萬元,並同時攤銷無形資產1354萬元。

3.金融資產和無形資產處理的差異。一是金融資產的初始計量按公允價值確認,隨後採用實際利率法以攤余成本進行計量。如案例1中,2000年按公允價值確認長期應收款5250萬元,2001年採用實際利率法確認利息324萬元,同時2001年發生長期應收款5250萬元,因此,2001年末長期應收款的賬面價值為10824萬元。二是無形資產按照建造基礎設施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發生的一切支出進行初始計量,每期採用合理方法分攤無形資產。如案例2中,2001年末,項目公司確認無形資產成本10835萬元(含借款費用335萬元),並在2002~2009年每年按直線法分攤無形資產1354萬元。

4.無論應收對價確認為金融資產還是無形資產,項目公司的凈收益合計皆為783萬元。

二、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的概念

1.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的起源及概念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當時領港公會特許私人投資燈塔並獲得一定期限向過往船隻收費的許可權。特權期滿後由政府將燈塔收回並交給領港公會管理和繼續收費。

根據世界銀行《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也稱BOT)是指政府部門就某個基礎設施項目與私人企業(項目公司)簽訂特許權協議,授予簽約方的私人企業來承擔該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融資、建設、經營與維護,在協議規定的特許期限內,這個私人企業向設施使用者收取適當的費用或給予一定的補償,由此來回收項目的投融資,建造、經營和維護成本並獲取合理回報;特許期屆滿,簽約方的私人企業將該基礎設施無償移交給政府部門。經過多年的發展,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又派生出BOO(build-own-operate)、BOOST(build-own-operate-subsidy transfer)、BLT(build-lease transfer)等。

2.相關法規根據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的不同形式,涉及准則層面的規定有:《國際財務報告解釋性公告第12號——特許服務權安排》(2006年11月頒布,要求企業於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執行,以下簡稱為「tFRIC12」)和《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企業會計准則第13號——或有事項》、《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解釋層面有《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2號》(財會[2008]11號,以下稱「解釋第2號」)。

3.涉及的相關主體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這一方式涉及的主體有八個,分別如下:合同授予方(政府)、項目發起人、產品購買商或接受服務者、債權人、建築商、保險公司、供應商、運營商。本文將建築商和運營商合稱項目公司,以項目公司的視角來解析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項目的相關處理。

4.涉及的主要期間從定義上看,基礎設施特許權經營涉及的主要期間有:建設期、運營期和特許權結束期。

三、特許經營權的會計問題

(一)建造期間的收入確認

建造期間,負責建造基礎設施的項目公司主要的會計問題是能否確認收入。由於項目公司對所建造的基礎設施沒有處置權,且未獲得使用壽命內的全部報酬和風險,因此,項目公司建造基礎設施不是自建固定資產,而是對外提供建造服務,理應確認勞務收入。更何況基礎設施是通過招投標確定施工企業的,建造合同的合同價格代表公允價值,是計量收入的可靠依據。所以,建造期間,項目公司應按《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和《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的規定確認與建造服務相關的收入和成本。

(二)建造基礎設施形成的資產確認

1、確認為無形資產及其條件

按照合同規定,項目單位在有關基礎設施建成後從事運營的一定期間內有權利向獲取服務的對象收取費用的,就形成一種特許經營權,項目公司應將此項特許權確認為無形資產。而且,取得該無形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借款利息應按《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的規定確定應予資本化的金額。

2、確認為金融資產及其條件

按照合同規定,基礎設施建成後的一定期間內,項目公司可以無條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確定金額的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或在項目公司提供運營服務收取的費用低於某一限定金額的情況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規定負責將有關差價補償給項目公司的,項目公司應將此項資產確認為金融資產——「長期應收款」,並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進行處理。

無論特許經營權合同如何規定,所建造基礎設施都不符合固定資產的定義,不應作為項目公司的固定資產核算。雖然用於經營的基礎設施能為合同投資方帶來收益,但合同投資方不擁有其產權,沒有佔有和處分的權利,並在約定期結束後就不再擁有經營的權利。而且,由於基礎設施在約定的期限結束後,無條件移交給政府,如果項目公司按預計使用壽命計提折舊,使用壽命通常長於合同期限,移交時基礎設施無償轉移,顯然已經沒有價值補償,但賬面卻仍有大額固定資產凈值將無法消化。很明顯,這是對資產性質的認定出現了偏差。

(三)基礎設施投入運營後的收入確認及計量

如果按照特許經營權合同規定,項目公司既提供基礎設施建造服務,又提供建成後的經營服務,且各項服務能夠單獨區分時,其收取或應收的對價應當按照相對的公允價值比例分配給所提供的各項服務。

1、確認為無形資產有關收入的確認及計量

特許經營權代表一種收益獲取權。運營方提供服務給社會公眾,並向公眾收取通行費。通行費收入的經濟利益已經流入企業,能夠可靠計量,所以,運營方應當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來確認運營服務收入。

與運營服務收入相配比的成本的重要構成內容是特許經營權的攤銷額。特許經營權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能夠給企業帶來收益,但是當合同終止時,所建的基礎設施就會無償交給讓渡方,所以其價值應當分期攤銷。如果基礎設施預計的使用壽命長於特許經營權的年限,應當按照特許經營權的年限進行攤銷。

2、確認為金融資產有關收入的確認及計量

採用特許經營權方式經營的基礎設施,很多項目由政府決定免費為公眾提供服務。在此種情況下,合同投資方不能向公眾收費,由政府按雙方約定在一定期限內每年向其支付補償款。如果政府不支付相應的補償款以替代項目本身應有的經營收入,特許經營權項目就不具備商業價值,無法運作實施。特許經營權下的政府補償和通常情況下政府為扶植或鼓勵某項產業的發展所支付的補貼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屬於提供建造勞務和融資所取得的投資回報;後者屬於所獲得的無償性經濟支持。對於特許經營權下的政府補償款,應當合理劃分,確認相應的收入。

(1)運營服務收入的確認。對於運營服務收入,由於沒有直接向公眾收費的權利,根據《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12號——服務特許協議》的規定,應當從讓渡方支付的回報補償款中按照公允的成本毛利率予以確認。

運用公允成本毛利率,能客觀地體現運營成果。實際工作中,由於BOT項目類別相差較大,例如:公路、隧道、橋梁的運營養護成本,與電信設施的維護成本就有較大差異,同時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因素等也往往會對特許經營權收費產生影響,因此,應根據可行性分析報告中對於項目收益的預測,充分調研行業數據,合理確定公允成本毛利率。

(2)金融資產投資收益的確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的長期應收款,作為金融資產,採用實際利率法核算。長期應收款按公允價值初始計量,按實際利率法確定攤余成本進行後續計量,即初始確認的金額加上按實際利率法計算的該金額的累積利息減去還款額。實際利率法計算的利息收入作為金融資產形成的投資收益入賬。

①採用項目內含報酬率作為實際利率。涉及公共基礎設施的特許經營權,其合同期限一般都較長,通常在15~30年左右。特許經營權的價值轉移是逐期進行的,資金回籠期相應也比較長,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也是長遠的。所謂內含報酬率,就是資金流入現值總額與資金流出現值總額相等、凈現值等於零時的折現率。它揭示了方案本身可以達到的具體報酬率,是基礎設施項目本身的收益能力,反映其內在的獲利水平。因此,內含報酬率作為實際利率,能夠反映較長期限內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

②當貸款利率發生變化時,內含報酬率應視合同情況決定是否需要修正。如果BOT合同條款中,政府不承擔相應的利率風險,內含報酬率就不會變化。相應地,企業就只能通過降低財務融資成本穩定項目收益;如果BOT合同條款中,政府補貼款的數額與貸款利率高低掛鉤,貸款利率發生變化,相應地增加或減少政府補償,那麼據此計算的內含報酬率也應相應修正。

③由於內含報酬率系根據預測的現金流量進行估算的,當實際發生的現金流量與預測的現金流量發生較大差異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內含報酬率進行重新測算並修正。

(3)區分服務收入與投資收益的原則。首先預計運營收入,即需要預計運營成本和運營服務的公允成本毛利率,然後根據金融資產的現金流量計算項目內含報酬率,確定投資收益。

具體計量步驟如下:

①確定運營行業的公允成本毛利率;

②根據測算的成本毛利率及公共設施測算的運營成本數據,得出運營期內各期運營收入;

③年政府回報補償-年運營服務收入=年金融資產還本及收益額;

④年長期應收款回收額=年金融資產還本及收益額-年投資收益。年投資收益根據實際利率與長期應收款凈值計算取得。劃分和計算步驟如圖1所示。

(4)案例。某城市大型施工企業通過投標競得政府授予的建設運營隧道18年的特許經營權。項目總投資13億元,其中:自籌資金2.9億元,項目貸款10.1億元。建設期為3年,經營期15年。該隧道不對外收費。政府每年年末支付1.5億元作為回報補償款。假定運營行業的公允成本毛利率確定為30%。經營期結束後,基礎設施無償移交政府。

①各期運營收入計算如表1所示。

有關會計分錄如下:

第一,項目公司在基礎設施建造完工時:

借:長期應收款(根據確認的總投資)130 000(萬元)

貸:在建工程130 000(萬元)

第二,項目公司在運營期內確認各期營運收入(以第1年為例):

根據公允成本毛利率確定運營收入為1 734×(1+30%)=2 254(萬元)

借:應收賬款2 254(萬元)

貸:主營業務收入2 254 (萬元)

第三,項目公司各期末收到政府補償款時:

借:銀行存款15 000(萬元)

貸:長期應收款12 746(萬元)

應收賬款 2 254(萬元)

第四,項目公司發生運營成本時:

借:主營業務成本(按實際發生數)

貸:銀行存款

應付賬款等

第五,項目公司確認借款利息時:

借:財務費用(按貸款合同計算)

貸:應付利息

②各期現金流量測算及內含報酬率計算如表2所示。

根據上述現金流量,得出內含報酬率為4.79%。如果不使用電子計算機,內含報酬率要用若干個折現率進行逐步測試,使用內插法進行計算,直至找到凈現值等於零或接近於零的那個折現率。

確認投資收益的有關會計分錄如下:(以第1年為例)

借:長期應收款6 226(萬元)

貸:投資收益6 226(萬元)

(四)與基礎設施有關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

1、建設期間的借款費用

對於按合同規定在有關基礎設施建成後從事運營的一定期間內有權向獲取服務的對象收費的,項目在取得該無形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借款利息,符合《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規定的應予以資本化,即計入該無形資產的成本。

對於按合同規定在有關基礎設施建成後的一定期間內有權從政府或其授權單位收取補償的,項目公司在取得該金融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借款利息,應計入發生當期的損益。

2、運營期間的借款費用

基礎設施建成後運營期內發生的借款費用,均在發生當期計入損益。

(五)結束語

總之,特許經營權的方式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要的投融資方式之一。如何在新的會計准則背景下,更合理地把握項目實質,通過恰當的會計核算全面、客觀、准確地反映項目的效益,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索與總結。

【主要參考文獻】

[1]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12號——服務特許協議. 2006-11.

[2]關於企業以特許經營權方式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業務會計處理問題的復函.(財辦會[2004]26號).

9. 財政學的問題

1.公共物品:由國家公共部門提供用來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務
2私有物品:由市場提供用來滿足個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務
3公共生產:由政府出資興辦的所有權歸政府所有的工商企業和單位
4公共定價:政府有關部門通過一定程序和規則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價格與收費標准
5稅收支出:以特殊條款規定的給予特定類型的活動或納稅人以各種稅收優惠待遇而形成的稅收損失或放棄的收入
6稅收中性:政府課稅不扭曲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
7財政投融資:政府味實現一定的產業,政府和其他政策目標通過國建信用方式等集資,由財政統一掌管並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出資或融資方式將資金投向急需發展的部門,企業或事業的一種資金融通活動
8稅收超額負擔:政府通過征稅,將社會資源從納稅人轉向政府部門的轉移過程,給納稅人造成了相當於納稅稅款以外的負擔
9稅收轉移;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提高銷售價格或壓低進貨價格的方法將稅負轉移給購買者或供應者的一種經濟現象
10拉弗曲線:說明稅率於稅收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函數關系的一條曲線
11國家預算:政府的基本財政政策收支計劃 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資金 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主要財政機制 是國家重要的立法文件
12國際稅收: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權益的稅收活動
13稅收饒讓:一國政府對本國納稅人在國外得到減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稅
14關稅:國家對進出本國國境的商品課征的一種商品課稅
15出口退稅:國家為幫助出口企業降低成本:增加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鼓勵出口創匯,使國內稅務機關退回商品增值稅的措施
16稅收的經濟效益:納稅人因國家退稅而在其經濟或經濟行為方向做出的行為
17稅收的收入效益:稅收將納稅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到政府手中,使納稅人的收入下降,從而降低上平的購買量和消費水平.
18稅收的替代效益:當政府對不同的商品實行征稅或不征稅,重稅或輕稅的區別對待時會影響商品的相對價格使納稅人減少征稅或重稅的購買量,而增加對無稅商品或輕稅商品的購買量。

1公共需要含義,特徵,含義;人類社會一般的4個需要, 特徵:1是社會公眾在生產生活及工作中的共同需要 2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可以無差別的共同享有的需要 3社會成員享用公共需要付出代價但並不遵循等價交換原則 4滿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職責 政府通過征稅和收費等方式提供滿足公共需要的公共物
2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因素A宏觀(經濟政治社會性因素)B微觀C政治決策程序
3政府介入公共衛生 醫療 服務領域的理論依據及服務范圍;1減少貧困是在醫療衛生方面進行干預的最直接的理論基礎 2許多醫療衛生有關的服務是公共物品其作用是具有外部性3疾病的不確定性和保險市場的缺陷是政府行為的第3理論基礎。服務包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
4政府投資的不同特點:1投資目標不同,從社會效益與社會成本角度安排投資2資金來源不同;資金雄厚且是無償3投資范圍不同;集中於外部效應比較大的領域
5政府投資的決策標准;1資本—產出率最小化標准2資本—勞動力最大化標准3就業創造標准
6我國基礎設施的提供方式;1政府籌資建設或免費提供或收取使用費2私人出資定期收費補償成本並適當盈利,政府與民間共同投資的提供方式3政府投資法人團體經營運作的BOT投資方法
7財政投融資意義和基本特徵;A1是我國發展初期階段的需要2填補了財政無償投資和商業金融投資的空白3填補了准公共物品的投資空白4形成對企業和商業銀行的投資引誘機制B1是一種政府投入資本金的政策性融資2財政投融資的目的很強 范圍有嚴格性質3計劃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4其管理由政策性金融機構負責統籌管理和經營5其運算管理比較靈活
8財政補貼影響經濟機理1改變需求結構2改變供給結構3將外部效應內在化
9簡述財政補貼積極效應:1能有效貫徹國家經濟政策 2能以財政資金帶動社會資金擴大財政積極效應 3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產業升級 4消除排擠效應
10稅收支出形式:稅收豁免,稅收扣除,稅收抵免,優惠稅率,延期納稅,盈虧相抵
11財政收入影響因果:1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技術水平 2分配政策 分配製度 3價格
12稅賦轉嫁一般規律:1商品課稅容易轉嫁所得課稅不易轉嫁 2供給彈性大需求彈性易轉嫁供給彈性小需求彈性大不易轉嫁 3課稅范圍寬易轉嫁 窄則不易轉嫁 4從價稅,壟斷性易轉嫁,從量稅,競爭性不易轉嫁
13各個學派關於稅收三個基本命題:1高邊際稅率降低人們工作積極性 低邊際效率提高人們工作積極性 2高邊際效率阻礙投資減少資本存量 低邊際效率鼓勵投資增加資本存量 3邊際稅率和稅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朝同一方向變化甚至可能朝反方向變化
14資源稅特徵:1比較公平 2有促進社會節約的效能3不普遍且彈性效差
15世界范圍各國稅制改革趨勢:1個人所得稅:降低稅率擴容稅基減少稅率檔次2增值稅:普通開征制定標准化3開通征綠色稅收
16國債市場功能:1財政政策工具實行國債發行償還2金融政策工具:調節社會資金運行,提高社會資金效率.
17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功能:1彌補縱向財政缺口.2彌補橫向財政缺口,3彌補地區性公共物品,轄區間的外部效應,4支持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
18財政政策的政策目標:經濟的適度增長:1物價水平的基本穩定,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再就業機會2收入的合理分配3社會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
19財政政策工具;稅收,公共支出,政府投資,國債
20保護關稅理論基礎;A幼稚產業理論B萌芽經濟理論C未利用資源理論
21財政機制與貨幣政策結合;A,必要性;1兩者作用機制不同,財政直接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並對集中起來的國民收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分配,信貸資金是以有償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在資金盈餘部門和資金短缺部門進行餘缺調劑2兩者作用方向不同;社會消費需求通過財政支出形成,個人消費需求受財政信貸方面影響3兩者在擴張和緊縮需求方面作用不同,財政的擴張和緊縮效應一定要通過貨幣政策機制的傳到才能發生,銀行自身還可以直接通過信貸規模的擴張和收縮起到擴張和收縮需求的作用。B不同政策組合,松財松貸;刺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可能會通貨膨脹2緊財緊貸;有效抑制需求膨脹,通貨膨脹,可能會帶來通貨緊縮和經濟停滯3緊財松貸;控制通貨膨脹,使經濟增長,但貸過於松也難抑制通貨膨脹4松財緊貸;保持經濟的同時,避免通貨膨脹,長期適用,會積累巨額財政赤字
22國債的經濟效應,政策功能;A1國債的資產效應,消費隨著收入和財富的增加而增加,當人們持有債券而增加消費時說明國債具有資產效應,國債在經濟蕭條時具有擴大消費而經濟旺盛時具有抑制消費功能,2國債的需求效應;國債融資增加支付支出並通過支出的乘數效應增加總需求,通過將儲蓄轉化為投資並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推動經濟增長,國債的供給效應;公共物品領域的投資改善了供給結構。B國債的政策功能;1彌補財政赤字2籌集建設資金3調節經濟

10.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式有哪些

當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模式主要有DBFO(設計-承建-投資-運營)、TOT(轉讓-經營-移交)、BOT(建設-經營-移交)三種模式,另外還有一種PPP(公私合夥制)模式主要是前三種模式的綜合用,不是一種單純的經營模式。
1.DBFO模式,設計一建設一融資一經營模式是指從項目的設計開始就特許給某一機構進行,直到項目經營期收回投資和取得投資效益。它一般是一份長期合同,合同期在25-30年之間。
2.TOT是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縮寫,即移交——經營——移交。TOT方式是國際上較為流行的一種項目融資方式,通常是指政府部門或國有企業將建設好的項目的一定期限的產權或經營權,有償轉讓給投資人,由其進行運營管理;投資人在約定的期限內通過經營收回全部投資並得到合理的回報,雙方合約期滿之後,投資人再將該項目交還政府部門或原企業的一種融資方式。 3.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經營-轉讓。是私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方式。中國一般稱之為「特許權」,是指政府部門就某個基礎設施項目與私人企業(項目公司)簽訂特許權協議,授予簽約方的私人企業(包括外國企業)來承擔該項目的投資、融資、建設和維護,在協議規定的特許期限內,許可其融資建設和經營特定的公用基礎設施,並准許其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或出售產品以清償貸款,回收投資並賺取利潤。政府對這一基礎設施有監督權,調控權,特許期滿,簽約方的私人企業將該基礎設施無償或有償移交給政府部門。 此外,還有根據這三種模式簡化出來的BT模式以及三者綜合的PPP模式,但操作原理不外乎這三種基本情況。

閱讀全文

與政府籌資建設或免費提供或收取使用費的這種基礎設施提供方式適合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