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形資產的計量屬性是什麼它與固定資產有什麼區別
無形資產是當月原則:即當月增加當月計提折舊;
固定資產是下月原則:即當月增加當月不計提折舊,下月計提折舊;即當月減少當月照樣計提折舊,下月不計提折舊;
② 無形資產的計量屬性如何做
無形資產計量是指確定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無形資產准則分別無形資產取回得方式的不同答,對如何確定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作了規定。無形資產計量屬性是指無形資產是當月原則:即當月增加當月計提折舊。
關注環球網校無形資產的計量屬性如何做
③ 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區別
二者的主要區別:
1、決策者能否預知事件發生最終結果的概率分布的不同:風險用來表示已知損益概率分布的情況,而不確定性表示不知損益概率分布的情況。
2、信息量的擁有狀況不同:建立在投資者的主觀認知能力和認知條件(主要是信息量的擁有狀況)的基礎上的,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
3、性質不同:風險性質多樣,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識別性、可控性、損失性、不確定性和社會性。
在經濟學中, 風險和不確定性都是決策理論的研究對象,經濟學家主要是通過preference來研究這兩者帶來的效用。不確定性是指對於未來的收益和損失等經濟狀況的分布范圍和狀態不能確知, 而風險是指當知道分布的時候面臨的選擇。
(3)無形資產計量屬性擴展閱讀:
一、風險
風險就是生產目的與勞動成果之間的不確定性,大致有兩層含義:一種定義強調了風險表現為收益不確定性;而另一種定義則強調風險表現為成本或代價的不確定性,若風險表現為收益或者代價的不確定性,說明風險產生的結果可能帶來損失、獲利或是無損失也無獲利,屬於廣義風險,所有人行使所有權的活動,應被視為管理風險,金融風險屬於此類。
風險表現為損失的不確定性,說明風險只能表現出損失,沒有從風險中獲利的可能性,屬於狹義風險。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積極進取的投資者偏向於高風險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而穩健型的投資者則著重於安全性的考慮。
企業在實現其目標的經營活動中,會遇到各種不確定性事件,這些事件發生的概率及其影響程度是無法事先預知的,這些事件將對經營活動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程度。這種在一定環境下和一定限期內客觀存在的、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性事件就是風險。
簡單來說,所謂風險就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和一定的環境條件下,人們所期望的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異程度。
二、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由於無形資產的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且無法預知科學技術的更新速度,這種不確定性就表現在無形資產所能提供的未來經濟效益及其自身成本價值均難以准確計量。指的是經濟主體對於未來的經濟狀況尤其是收益與損失的分布范圍以及狀態不能確知。
不確定性指經濟行為者在事先不能准確地知道自己的某種決策的結果.或者說,只要經濟行為者的一種決策的可能結果不止一種,就會產生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經濟學中關於風險管理的概念,指經濟主體對於未來的經濟狀況(尤其是收益和損失)的分布范圍和狀態不能確知。
在量子力學中,不確定性指測量物理量的不確定性,由於在一定條件下,一些力學量只能處在它的本徵態上,所表現出來的值是分立的,因此在不同的時間測量,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值,就會出現不確定值,也就是說,當你測量它時,可能得到這個值,可能得到那個值,得到的值是不確定的。只有在這個力學量的本徵態上測量它,才能得到確切的值。
在經典物理學中,可以用質點的位置和動量精確地描述它的運動.同時知道了加速度,甚至可以預言質點接下來任意時刻的位置和動量,從而描繪出軌跡。在微觀物理學中,不確定性告訴我們,如果要更准確地測量質點的位置,那麼測得的動量就更不準確。
也就是說,不可能同時准確地測得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因而也就不能用軌跡來描述粒子的運動,可與宏觀世界一樣微觀世界同樣具有客觀規律,獨立於意識之外,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的具體解釋
參考資料來源:風險-網路不確定性-網路
④ 會計科目的六大要素具體有哪些
《企業會計准則》復將會計要制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個會計要素。
1、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可以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
2、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可以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3、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其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4)收入。收入來源: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
(5)費用:主營業務收支和其他業務收支都是日常經營活動發生的,但主營是經常發生,而其他是偶然發生,比如工業企業銷售商品是主營,而工業企業銷售材料就是其他,營業外收支是與日常無關.
(6)利潤(一般指凈利潤,但此教材指的是利潤總額):會計要素之間存在著特定的等量關系,這些等量關系構成了不同的會計等式,而會計等式又是會計報表的框價,正因為如此,所以有的學者又將會計要素稱之為會計報表的要素.
⑤ 企業非貨幣資產交換怎麼進行納稅調整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指交易雙方主要以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該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判斷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參考比例為25%,即:從收取補價方看,如果收取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出資產公允價值的比例低於或等於25%;從支付補價方看。如果支付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支付補價之和的比例低於或等於25%,均確認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一、新准則關於非貨幣性交換計量的規定與現行稅法的差異
(一)新准則規定2006年2月15日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准則(以下簡稱新准則)對資產計量基礎、交易損益的確認等方面作了新的規定。相對於2001年1月18日修訂的《企業會計准則——非貨幣性交易》變化較大。對於換入資產入賬價值的計量,新准則規定了兩種計量基礎: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計量。如果不能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則換入資產以歷史成本為基礎進行計量。
1該項交換具有商業實質。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處理究竟是採用賬面價值還是公允價值計價,關鍵在於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的判斷。新准則借鑒國際會計准則的規定,對商業實質的判斷標准一是換入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與換出資產顯著不同;二是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能夠滿足以上兩個條件之一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同時,在確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時。企業應當關注交易各方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方關系。關聯方關系的存在可能導致發生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
2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1)換入或換出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對於存在活躍市場的存貨、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應當以資產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
(2)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同類或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對於同類或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非貨幣性資產,應當以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為基礎確定其公允價值。
(3)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可比市場交易,應當採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該公允價值估計數的變動區間很小,或者在公允價值估計數變動區間內,各種用於確定公允價值估計數的概率能夠合理確定的,視為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
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計量時,在會計上應確認損益。而以歷史成本為基礎進行計量時。則不確認損益。如果在交換過程中發生補價,則分以下情況進行處理:(1)支付補價方,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或賬面價值加上支付的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成本;(2)收到補價方,應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或賬面價值減去收取的補價,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成本。
(二)新准則與稅法的差異兩者之間的差異從新准則規定的兩種確認基礎上分別進行說明。
1新准則規定,具有商業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公允價值計價。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換入資產的會計處理的實質是:由於不確認收到補價所包含的收益或損失。在將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損益的同時,也就是將換出資產的轉讓收益計入了換入資產的成本。
按照相關稅法的規定。以非貨幣性資產換取其他非貨幣性資產。實際上是一種有償出讓資產的行為,只不過換取的不是貨幣,而是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應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分解為出售或轉讓持有的非貨幣性資產和購置新的非貨幣性資產兩項經濟業務進行稅務處理,分別計算繳納相應的流轉稅和所得稅。具體來說,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雙方在交易時。作視同銷售處理。按照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計稅價格)與計稅成本之間的差額計算轉讓過程中的所得或損失。並且,稅法規定,在交換過程中涉及到的相關稅費,可抵減應納稅所得額。因此,應納稅所得額=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一換出資產的計稅成本一相關稅費。
兩者存在差異的原因在於換出資產的賬面成本與計稅成本可能不一致。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會計處理是按公允價值與賬面成本確認損益;而稅法是按公允價值和計稅成本的差額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當換出資產的賬面成本與計稅成本不一致時,兩者之間的差額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2新准則規定,不同時滿足具有商業實質及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這兩個條件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且不確認當期損益。在這種情況下,會計與稅法差異較大。
按稅法規定。換出資產需先按出售或轉讓原有資產計算損益,並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對換入資產計價。但在換出資產時,換出資產方會計上未產生損益,兩者之間的差額應按稅法確認的標准調整應納稅所得額。
由此可見,對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會計與稅務處理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於會計處理的結果。企業應按照所得稅法的規定進行調整。對企業來講,採用新會計准則,將會對換入資產的成本、損益的計量產生什麼影響?如何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本文將結合案例對此進行探討。
二、案例分析
(一)交換過程中不涉及補價例1:2007年4月,經A、B兩公司協商,A公司以其賬面的一項專利權與B公司的一間倉庫交換。A公司專利權賬面價值為90萬元,公允價值為100萬元;B公司倉庫賬面原價為110萬元,已提折舊20萬元,公允價值為100萬元。A公司按「轉讓無形資產」稅目繳納營業稅5萬元(100x5%);B公司按「銷售不動產」稅目繳納營業稅5萬元(100x5%)。假設A、B兩公司扣除該項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影響之後。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均為500萬元。所涉及資產均未計提減值准備,整個交易中除營業稅以外沒有發生其他相關稅費。
A公司的相關處理為:
1若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90+5=9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倉庫95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00-90-5=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沒有確認損益。兩者產生差異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為505萬元。
2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100+5=10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倉庫105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營業外收10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00-90-5=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已確認損益10萬元,兩者產生差異10-5=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00+10-5=505(萬元)。
B公司的相關處理為:
1若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90+5=9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90
累計折舊20
貸:固定資產一倉庫110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95
貸:固定資產清理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納稅調整:同A公司
2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100+5=10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90
累計折舊20
貸:固定資產——倉庫110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105
貸:固定資產清理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營業外收入10
納稅調整:同A公司
(二)交換過程中涉及補價例2:若A公司的專利權賬面價值為90萬元。公允價值110萬元,則A公司繳納5,5萬元(110x5%)的營業稅,B公司以倉庫及支付補價10萬元為對價交換A公司專利權。其他條件同例1.
A公司的相關處理為:
1若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90+5.5-10=85.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倉庫85.5
銀行存款10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5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10-90-5.5=14.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沒有確認損益,兩者產生差異14.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4.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14.5萬元。
2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110+55-10=105.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倉庫105.5
銀行存款10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5
營業外收入20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10-90-5.5=14.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已確認損益20萬元,兩者產生差異5.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5.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00+20-5.5=514.5(萬元)。
B公司的相關處理為:
1若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90+10+5=10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90
累計折舊20
貸:固定資產——倉庫110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105
貸:固定資產清理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銀行存款10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00-90-5=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沒有確認損益,兩者產生差異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05萬元。
2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換入資產的成本=100+10+5=115(萬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清理90
累計折舊20
貸:固定資產——倉庫110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115
貸:固定資產清理9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5
銀行存款10
營業外收入10
納稅調整:根據稅法規定,應納稅所得額=100-90-5=5(萬元)。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已確認損益10萬元,兩者產生差異5萬元。在進行納稅申報時,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5萬元,最終應納稅所得額=500+10-5=505(萬元)。
(宋浙青)
⑥ 無形資產運用的計量屬性是什麼它的賬面價值是否能完全真實的反應其 市場上的真實價值
賬面價值不能直接反應 有歷史成本
新會計准則規定了利用現值進行固定資產和無專形資產初始計量的限制使用屬條件和會計處理方式:即購買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之間的差額,除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信用期間內作為未確認的融資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並在以後各期進行分攤。
⑦ 你好,我想問下,財政部頒發的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存貨會計准則,它們所隱含的資產概念計量屬性是什麼
無形資產計價原則:
購入的無形資產,按照實際支付的價款計價。
企業自行開發並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按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費等實際凈支出計價。
投資者作為資本金或合作條件投入的無形資產,按評估或合同協議及企業申請書的金額計價。
接受捐贈的無形資產的成本,應根據資產的市場價格或根據所提供的有關憑據確認的價值和接受捐贈時發生的各項費用確定。
不正確的無形資產計價行為包括:企業明知計價不合法、不合理,故意將無形資產計價過高或過低;未經法定手續進行評估或確認,隨便計價,沒有企業合並或接受其他單位商譽投資時,就對商譽作價入帳
(一)固定資產初始計量原則
固定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
固定資產的成本,是指企業購建某項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一切合理、
固定資產
必要的支出。這些支出包括直接發生的價款、運雜費、包裝費和安裝成本等,也包括間接發生的,如應承擔的借款利息、外幣借款折算差額以及應分攤的其他間接費用。
對於特殊行業的特定固定資產,確定其初始入賬成本時還應考慮棄置費用。棄置費用通常是指根據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國際公約等規定,企業承擔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等義務所確定的支出,如核電站核設施等的棄置和恢復環境等義務。對於這些特殊行業的特定固定資產,企業應當按照棄置費用的現值計入相關固定資產成本。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應當按照油氣資產的棄置費用現值計入相關油氣資產成本。在固定資產或油氣資產的使用壽命內,按照預計負債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費用,應當在發生時計入財務費用。一般工商企業的固定資產發生的報廢清理費用,不屬於棄置費用,應當在發生時作為固定資產處置費用處理。
要想了解有關存貨的會計處理和審計方法,首先我們需對「存貨」下一個准確的定義。根據《企業會計准則講解(2010)》的註解,企業的存貨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原材料,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經加工改變其形態或性質並構成產品主要實體的各種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外購件)、修理用備件(備品備件)、包裝材料、燃料等。為建造固定資產等各項工程而儲備的各種材料不能作為企業存貨。
在產品,指企業正在製造尚未完工的產品,包括正在各個生產工序加工的產品,和已加工完畢但尚未檢驗或已檢驗但尚未辦理入庫手續的產品。
半成品,指經過一定生產過程並已檢驗合格交付半成品倉庫保管,但尚未製造完工成為產成品,仍需進一步加工的中間產品。
在產品和半成品的主要區別是,在產品一般不需要入庫,而半成品一般需要入半成品庫。此外,在產品一般不能直接對外銷售,而半成品可以。
產成品,指工業企業已經完成全部生產過程並驗收入庫,可以按照合同規定的條件送交訂貨單位,或者可以作為商品對外銷售的產品。企業接受外來原材料加工製造的代製品和為外單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製造和修理完成驗收入庫後應視同企業的產成品。
商品,指商品流通企業外購或委託加工完成驗收入庫用於銷售的各種商品。
周轉材料,指企業能夠多次使用、但不符合固定資產定義的材料,如為了包裝本企業商品而儲備的各種包裝物,各種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勞動保護用品以及在經營過程中周轉使用的容器等低值易耗品和建造承包商的鋼模板、木模板、腳手架等其他周轉材料。但是,周轉材料符合固定資產定義的,應當作為固定資產處理。
《講解》中只做了以上幾種分類的解釋,但是在很多企業中一般還會設立「在途物資」科目。一般企業採用實際成本(或進價)進行材料、商品等物資的日常核算,貨款已付尚未驗收入庫的購入材料或商品的采購成本,都會通過「在途物資」科目進行歸集。本科目應當按照供應單位和物資品種進行明細核算。
由於我國會計准則要求採用實際成本法進行存貨的計量,所以在期末對標准成本法和實際成本法產生的成本差異進行處理,主要方法有兩種:
1、結轉本期損益法
按照這種方法,在會計期末將所有差異轉入"利潤"賬戶,或者先將差異轉入"主營業務成本"賬戶,再隨同已銷產品的標准成本一起轉至"利潤"賬戶。在成本差異數額不大時採用此種方法為宜。
2、調整銷貨成本與存貨法
按照這種方法,在會計期末將成本差異按比例分配至已銷產品成本和存貨成本。採用這種方法的依據是稅法和會計制度均要求以實際成本反映存貨成本和銷貨成本。本期發生的成本差異,應由存貨和銷貨成本共同負擔。
成本差異的處理方法選擇要考慮許多因素,差異處理的方法要保持歷史的一致性,以便使成本數據保持可比性,並防止信息使用人發生誤解。
對存貨的成本審計一般散落在內控測試和細節測試中。對存貨的內控測試主要包括采購與付款循環(purchase)以及生產和存貨循環(costing)。
⑧ 目前財務報表中披露的無形資產信息有哪些並說明其計量屬性
無形資產是當月原則:即當月增加當月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是下月原則:即當月增加當月不計提折舊,下月計提折舊;即當月減少當月照樣計提折舊,下月不計提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