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人類口頭和無形資產

人類口頭和無形資產

發布時間:2022-07-15 19:22:29

⑴ 求一些關於端午節的小品

旁白:隨著粽子被擺上了大小超市的櫃台,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要到來了。而這幾天,有關端午節可能會被韓國申報為該國文化遺產的傳聞,引起了不少市民的熱議,那麼,端午節到底是怎麼起源的?韓國又為什麼要申報端午節為文化遺產呢?為此,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采訪:北京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員 蕭放

吳兵:蕭老師,您給我講一講,中國的端午節,它的起源到底是什麼時候?

蕭放:如果說端午節,作為文獻記載來看是在晉朝有一個人叫周處,他有一本書叫《風土記》。那麼這本書裡面第一次記載端午這個名字。當時那個時候沒有記載防來我們所的龍舟竟渡這些東西沒有。

吳兵:大概有多長時間?

蕭放:大概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吧應該說。

吳兵:就說我們的端午節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了。

蕭放:如果說要是不是說大概的說法兩千年差不多。

吳兵:那您覺得韓國的端午祭,江陵的端午祭跟我們的端午節有沒有必然的聯系之間?

蕭放:如果說要說聯系,那肯定是有聯系的。因為以前東亞這個文化,整個就說東亞大陸和朝鮮半島,這個文化有它一個相關性,就在很早以前,它的歷史和文化是連在一塊的,所以它就是包括它的居民,包括它的一些制度的包括它的一些習俗都有關系。有關系。

解說:端午節作為我國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早在很多年前就傳入周邊國家,成了亞洲各地、各民族共同慶祝的盛大節日。尤其是作為中國近鄰的韓國,早就把端午節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此次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的是江陵端午祭,更具有韓國地方特色。

采訪: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 王錦強

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 王錦強:韓國的端午節他們過端午節也很有傳統,但是從中國引進的,或者是中國的端午節,對東南亞國家,對東亞國家的影響,他們從1961年就開始對無形財產進行保護。那麼1967年,把這個端午節作為節日進行保護。那麼從六十年代末開始,韓國人的端午節每年有上百萬人參加,據說。所以它的影響在韓國很大。

解說:在韓國江陵地區,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的「江陵端午祭」其實更像是韓國青年男女的節日,在這一天里,年輕男女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

采訪:韓國留學生

吳兵:在韓國有沒有這個端午節這個節日?

韓國留學生:有。

吳兵:有,是吧?通常你們是怎麼過的?

韓國留學生:端午節屬於韓國三大節日之一的。

吳兵:傳統節日。

韓國留學生:對,但是那個端午節的時候,我們不會放假,不會休息,只是過有一些活動,吃東西,米糕之類的東西。比較傳統的。不知道中國有沒有,不好翻譯。

吳兵:還有什麼

韓國留學生:長發。用菖蒲水洗頭發。

另一位韓國留學生:洗頭發。

吳兵:洗頭發,還有摔跤。

韓國留學生:摔跤也有、打鞦韆

采訪

韓國訪問學者 高仲守:我覺得那個中國是從古代就很有影響力的國家,所以好多方面就從中國那個傳到韓國的,挺多。比如說那個祭祀的方面,也是從中國過來的。可是韓國慢慢那個改變了從古代到現在也是一樣,保留下來的。

解說:盡管端午節最初起源於中國,但是韓國的端午祭也具有悠久的歷史,並且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習俗,因此,韓國有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們無可厚非。

采訪:北京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員 蕭放

吳兵:那現在就是很多媒體在炒這個,也可以說很多媒體在爭論這個,韓國江陵這個地區要把端午祭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對這件事,我們應該怎麼理性的看?

研究員:我覺得這個事情,本來說應該說沒有多大的事情。因為韓國江陵這個地方,它對端午節祭祀的儀式保存得比較完整,每年有很多萬人參加這個活動。有傳統,而且他們是在一九六七年就做國家的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在保護,那麼他,它重視這個東西,是無可厚非的。

旁白:據專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和品牌的注冊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存在搶注之說,也就是說,我們同樣可以申報自己的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因此,面對端午節事件,許多市民的反映很平和。

街頭市民反饋意見

1:從這個世界遺產,因為它是人類共享的東西,共享的東西也不是任何國家,任何國度在這方面予以保護,或者說搜集的吧,都是對人類有非常大的貢獻。

2:我覺得因為現在有那種全球化的趨勢嘛,這種節日的東西,比如說現在我們也過什麼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就說別人也可以過我們這種節日。

3: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吧。世界遺產,畢竟申請得越多,它以後保護的也越多對子孫後代留下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因為現在隨著環境的污染和人為的破壞,留下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多留下一些畢竟比少留下一點要強得多吧。

解說:世界各國都有責任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因此韓國方面就端午節『申遺』並不是件壞事。但是,作為端午節的發源地,這一事件也讓我們開始反思。

采訪: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 王錦強

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 王錦強:從我個人認為,韓國申報這個端午節文化遺產,他的可行性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不好說,但是從這個事件本身,我覺得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我們在這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做了什麼,我們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二十年立法,還沒有出台。二十年還沒有出台。那麼盡管有在學術上,保護的手段上,方法上需要進行論證、研究,但是保護的行為本身我們做得不夠。

旁白:不可諱言,如今,整個中國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很多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文化正在逐漸消失,使得人們對於傳統的節日越來越淡漠,象端午節,人們只記得吃粽子。

采訪:稻香村集團副總經理 池向東

稻香村集團副總經理 池向東:粽子這個產品呢,我們基本上常年生產,拿現在吧,大體上每天要產銷一萬多個,真正的產銷高峰在端午節前十來天的時間裡面,從端午節往前推一個禮拜左右吧,大體上我們要生產和供應市場二萬多個粽子,盡管這個大的量,到最後還是有點供不應求。

吳兵:月餅節,粽子節,這些都是咱們的傳統節日,那麼您覺得到了這些節日,光吃吃粽子,吃吃月餅就可以了嗎?

稻香村集團副總經理 池向東:我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吧,和節日商品是聯系懂得比較密切的,但是我覺得,作為整個節日的內涵,不應該僅僅是一種食品,好多沒有食品不行,但是光有這些食品我覺得還是比較單薄一點。

吳兵:現在有一個現象,尤其是我們的一些年輕人,如果提起情人節、聖誕節,大家一到節日都紛紛上街買花,或者是和朋友一起來過聖誕節,很隆重。但通常,我們在過中秋節或者是端午節,類似這樣的民俗節日的時候,顯得卻很冷清,也就是吃吃飯而已,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對我們自己的傳統一些民俗的一些節日,已經有些淡化?

專家點評

專家:應該說,這若干年來吧,特別是文化革命一個破四舊的破壞,就說對傳統文化的一個實際中斷,是影響非常大的。好像我們老百姓對這個東西感覺不到節日的一些氣氛。節日的很多很好的一些文化的要素被省略掉了。很多的活動不讓做了。最後就成了一個就只是吃粽子,中秋節只吃月餅。重陽節還什麼都不吃了。那這樣的話,等於說節日成為空的東西,它就沒有這個現實的感受。

解說:因此,這次「端午節」事件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不能忽略我國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保護工作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拿出實際行動來。為了不再讓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目前我國也已經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節日民俗文化遺產的「申遺」保護工作。為了加強人們的民俗文化意識,專家們還提出了許多可操作辦法。

采訪:北京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員 蕭放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員 蕭放:前一段時間,在「兩會」期間,有代表,政協有代表,人大有代表都提出要把這個傳統節日,重要的傳統節日作為假日來規定,我覺得這個提案是非常好的。因為我們的清明節,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端午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應該適當地假日來保證它,讓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停下來去跟我們的傳統接近。去把我們過去的好的東西展示給我們年輕人,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

解說:為了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捍衛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豐富性,有關部門已經加大了保護力度,文化部出台了《關於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意見》,公布了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試點。(附名單)財政部正式將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列入預算項目,2003年投入5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2004年又投入2000萬元,用於支持試點工作的開展。

采訪: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 王錦強

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 王錦強:保護我們的民間文化,可以說是一個綜合的現代社會,應該說是綜合的一個一整套的辦法,那麼國家的、社會的,形成一個普遍全國性保護網路,保護體系,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我們應該就是說學習,包括西方,亞洲其它國家,比如日本,包括韓國,在某些方面做的保護好的經驗和辦法,同時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我們的民間文化進行這個立體的、多維的保護和搶救。

吳兵:目前我國已制訂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並已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我們相信這部法律將為瀕危的中國方言、服飾、戲曲、民俗文化等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法律上的依據。我國的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也將越作越好。

⑵ 90萬人的小城市 日均用水大概是多少 (生產 生活全部涵括在內)謝謝 課題研究

優化文化資源配置 提高有效文化需求
案例介紹[注
之一:北京市的國營、民營企業同台競爭,多元主體優勢互補,盤活了文化資源。
1993年,在北京市政府和市宣傳部的關心下,民營企業家錢程與中央樂團簽約,出資45萬元承包了北京音樂廳。承包方除保證中國交響樂團演出場地之外,主要以出租場地、承辦國內外演出為經營方向。96年起,北京音樂廳向社會承諾:"我們天天要有音樂會,是真正的365音樂廳。"音樂廳自承包以來,既把握住先進文化、高雅文化、民族文化的大方向,又大膽探索演出市場規律,充分挖掘國際國內文化資源的潛力,力爭最佳的投入產出效果。94年3月至同年底,音樂廳共演出162場,演出收入達50.5萬元;95年演出248場,演出收入209萬元;98年演出猛增至581場,演出收入高達700萬元;99年提高了演出節目的檔次與品位,共演出488場,演出收入850萬元;現音樂廳與承包前年均演出60場相比,演出場次與演出收入呈幾何級上升。音樂廳的承包者的經營策略是:一是廣開投資渠道,分攤投資風險。經紀人、其他經營者都可參與音樂廳經營,音樂廳主要致力於品牌設計與收取場租費,二是在演出市場參與演出節目的競爭,投資於創新性劇目設計,如連續推出的《中國唐代名篇音樂朗誦會》等優秀節目,各界觀眾蜂擁而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也親臨觀看。2000年,北京市政府與民營企業家錢程簽約,同意他以自然人身份,承包由政府投資上億元的北京市標志性文化建築--中山音樂堂。錢程坦言:"我做的一切是音樂廳原來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民營企業家和民營資本在激活文化市場方面發揮出的獨特作用,使文化資源的功能得以復位。
長期以來,一個城市有影響的大型文化設施,總是抓在政府文化部門手裡,主要是政府部門擔心這類文化設施的經營權一旦落入旁手,很難保證它的社會效益。但這種壟斷式的經營往往缺乏開拓市場的激情,忽視投資回報。北京市敢於突破禁區,以個體承包方式吸引民營資本經營大型文化設施,多元所有制主體同台競爭、優勢互補,為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提供了一種啟迪: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一個適合多元經營主體介入,讓社會和市場在優化配置文化資源中起基礎性作用的體制環境。
之二:廣州市的輿論工具以需求為導向做活主流新聞,突顯服務功能,尋找到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點。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經營體現了一種鮮明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特徵:
一、做活主流新聞。新聞媒體必須將黨和國家的意旨體現為主流意識形態。《廣州日報》作為一份黨報概不能外,但報業的決策層清醒地認識到,報業的立足點在市場,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為了找到輿論導向與市場基礎的最佳結合點,經營者充分利用政府和企業的兩種資源,形成了以主流新聞打市場的經營特色。報社從全國各地吸引優秀人才,建立了一支高效的新聞隊伍,他們追蹤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以最權威的新聞來源和最快捷的傳播方式來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此外,報社還根據市場的特點,以豐富多彩的版面設計來吸引讀者。特別是"即拼新聞版",將消息和獨家采訪拼成醒目的新聞版塊發表,引起強烈反響。由於注重新聞的即時性、准確性和吸引力,使《廣州日報》的新聞版成為該報最有影響力的品牌和最大的市場賣點。
二、突顯服務功能。報紙不但是輿論載體,更是服務工具,為了拓寬市場,集團千方百計地作好讀者的服務工作,他們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了150多家連鎖店,這些連鎖店除收訂、零售報紙外,還銷售各類書刊和文化用品,甚至還經營便民百貨,以滿足客戶的各類需求。各連鎖店還實現了計算機網路,使訂報售報、廣告服務等業務運轉速度大大加快。為了讓讀者在早餐桌上看到《廣州日報》,公司還自辦發行,添置了130多輛運輸車,每天在方圓300公里的廣東省境內和兩廣交界地區密集穿梭,將報紙及時送至每一層樓的讀者手中。報社還將潛在的讀者按住宅、地區分片做調查,有的放矢,制定出將潛在讀者轉化為常年訂戶的實施計劃。據《廣州日報》的一項調查,報紙自費訂閱者已佔到總訂閱戶數的81.4%,表明黨報已一改昔日指令性訂閱的舊面貌,進入了良性的市場運轉軌道。96年,中國大陸第一個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在廣州成立,99年總資產達33億元,報刊收入由91年1.22億上升到18億元,廣告收入從91年3.96億元上升到9.72億元,99年上繳稅收1.53億元,成為廣州市的納稅大戶,集團還拓展了信息服務等相關產業,擁有多種所有制合資的多家企業實體,成為中國報業界的巨人。
之三:深圳市的文化資源和企業家的有機結合、企業資本和文化產業的有機結合的制度創新,為文化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深圳華僑城集團是一個擁有70餘家合資、控股和參資企業,以家電、電子、文化、旅遊、房地產開發為主導產業的控股企業集團。99年集團總資產達238億元,凈資產達101.8億元,銷售收入158億元。集團將文化軟資源、資金、技術和旅遊概念緊密結合,以資本形式投入市場營運,形成集人造主題公園、演藝業和相關產業開發為一體的文化服務經營實體。10年中,集團用於文化旅遊產業的投資共25億元,其中對錦綉中華、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等主題公園投入約13億元,10年中華僑文化旅遊度假區接待中外遊客6000多萬人次,營業收入60多億元,實現利潤12億元。並創造了一個1:8的錦綉中華效應,即遊客平均每在華僑度假村消費1元,社會相應地在深圳市區連帶消費8元,以主題公園為中心,產業還配套經營各類星級賓館,開發了具有文化特色的"皮皮王"系旅遊產品,並控股深圳航空公司,創辦了旅遊教育產業--暨南大學中旅學院,成為一塊"立足國內,輔射海外"的世界區域性文化旅遊的著名品牌。
華僑城集團的成功歸功於企業決策層的資源整合能力和企業制度的創新,華僑城集團決策層利用了世界、中國的文化資源、給自己營造了一個成長空間,並按照市場規律運作,不斷發現、引入和整合新的生產要素,靈活機動的開拓新市場。集團的《華僑城集團憲章》以未來10年為時間跨度,以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為宏觀背景,以制度創新為主題,確定了集團未來發展的一些重大戰略選擇和改革的基本思路,如"內部產權革命",旨在通過企業內部的產權多元化,從根本上解決集團下屬各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問題;如"分享經濟",突出了以智力勞動為特徵的經營性文化生產的價值;如"經營者選拔考核市場化、外部化"和"經營者選拔的連帶責任機制"等,可以使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經營者發生更迭時,確保後繼者的延續性和創造性。此外,《憲章》擬定的一系列超前性的企業價值理念如:"知識就是優勢,創新就是未來"等,也為文化旅遊產業在新世紀的持續發展打開了廣闊的上升空間。
之四:魔術大師商業魔法大揭秘,大衛中國行酬金是多少?
據2002年7月30日CCTV經濟半小時報道:大衛·科波菲爾曾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本時代的魔術巨人",而他高超的商業運作技巧同他夢幻般的表演一樣,讓人嘆服。他能把自由女神像變得無影無蹤,能讓觀眾當場消失,能穿越長城城牆,同時也能變來無窮的商機。
大衛平均每年在全球的演出超過了500場,他擁有了自己的專業製作隊伍,在世界各地都有雇員。魔術上的巨大成功也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根據2001年美國《福布斯》雜志的統計,大衛一年的收入為6000萬美元,在世界娛樂名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五。
大衛此前在深圳和廣州的演出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票房成績。在上海,7場演出的門票已提前售出了80%,而最高票價現在已被炒到了2400元。大衛在上海的票房收入目前已經達到1300萬元。
早期大衛起步時,尤其是變飛機,變自由女神像消失,大部分費用應該都是由電視台來出,大衛享有的就是影碟版權。但是伴隨著電視演出的廣告收益和其他一些收入,都完完全全是電視台來分的。大衛羽毛漸漸豐滿以後,更多的是這種現場表演,那純粹是他自己企業的收入,與電視沒有太多關系。其實是有一個商業體系在支撐著大衛。美國這種商業體系,本身在魔術以外已是非常的健全。比如說魔術師協會、魔術商店、魔術展覽、魔術比賽,還有一些交流等等,這已經成了系統。在魔術界里專業分工很細,它們的不斷創新也源源不斷地給大衛提供創新的基礎。就像生物鏈一樣,大衛的鏈不斷地變粗、變多,別人不斷地供血,整個產業的鏈就變得很好。
之五:投資於文化的上市公司正在顯現頑強的生命力。
涉足文化的上市公司
公司名稱 涉中文化產業概況 流通盤 總股東 2000年每股凈資產
北方五環 興建了現代、綜合化的大型現代化體育基礎設施--五環廣場 1.06億股 2.89億股 1.118
電廣傳煤 依託大股東湖南電廣集團,全面進軍影視製作和經營 1.18億股 2.58億股 9.062
誠成文化 投資圖書、期刊、電子出版物、影視、光碟、文化用品製作、印刷和發行 1.09億股 2.08億股 1.73
上海強生 投資1.6億元發起創立上海強生傳媒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參股《新財經》、《財經周刊》 1.50億股 2.81億股 3.035
東方明珠 主營業務包括廣播電視傳播服務、電視塔設施租賃和廣告經營等 1.57億股 6.88億股 2.55

目前,已掀起一股投資文化的熱潮,新一代文化投資者和文化經營者已經意識到資本和文化結合的重要性。中國證鑒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已將傳播與文化產業納入上市公司13個基本產業門類之中。廣州日報集團、廣東有限電視台、文化新民報業集團、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電腦報、新華書店、北影、西影集團等都加快了進軍資本市場的節奏,准備通過股份制改造,直接上市挺進證券市場,以期在更大更深層次上沖擊文化領域。
[注]案例來源:《廣東藝術》2001年5期,13期-21期

關於優化文化資源配置
提高有效文化需求的思考

之一:體制改革是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提高有效文化需求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構成社會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與發展,經濟基礎的變化或早或遲會導致上層建築的調整與變革。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以市場機製作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基本取向的經濟運轉方式,這就給屬於上層建築的文化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是繼續按照傳統的計劃模式管理文化,還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模式管理文化?
"計劃文化"的模式我們早已熟知,其所有制形式全部為國家所有制,文化資產由政府進行統一的計劃管理,政府既是文化資產的所有者,同時又是文化資產的佔有者、支配者、使用者和分配者。表現在文化單位中,就是文化單位的領導人由政府委派;文化單位的各項活動、人事管理由國家統一安排,文化單位沒有自主財務權,所需經費全部由國家財政安排,支出也有嚴格的標准,實行的是財政的統一預算管理。在這種管理體制下,文化資源造成了相當大的浪費,壓抑了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阻礙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這種歷史的教訓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文化體制改革在改革先行的地區已有實踐,它是以全社會消費者的有效文化需求為導向,多種所有制結構投資於文化事業,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起基礎性作用,政府根據文化事業的導向性、公益性、消費娛樂性的性質制定文化產業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營造各種所有制文化的平等競爭環境。文化的導向性也要能使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文化的公益性也應考慮市場的有效文化需求。在市場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的共同作用下,確保文化事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之二:關於導向性、公益性等社會文化的優化資源配置與提高有效需求問題。
長期以來,受傳統計劃管理模式的影響,我們總是將文化看屬意識形態范疇,對導向性、公益性文化更是審慎對待,採取了國家包攬的辦法。導向性、公益性文化資源全部由國家按計劃進行配置,設施建設及日常管理機構支出全部列入財政預算,造成的後果是大量的重復建設,有效利用程度極差,造成大量的浪費。(民建常州市委 常州市文化局、汪志 光)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和效益提升
[內容提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盛,有賴於一個或者幾個大城市群的興起。它們不僅是強勁的經濟增長極,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長三角」城市群所擁有的文化傳統資源,特色化程度高,形態豐富,構成了互補整合的重要條件,在文化資源的流動條件,資源培育的社會投入等方面,不斷擴大增量,加強了優化整合的物質基礎;還具有體制改革上的互補性,制度創新上的多向性,區域協作的前景非常廣闊。在21世紀新一輪的發展中,「長三角」城市群要以體制創新作為突破口,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打破條塊分割,形成大都市圈的強大文化合力。要以層次配置作為抓手,通過項目、院線、市場、信息等的分層合作,形成突破重點,進一步帶動全局。更要以發展作為重心,建立平等的共享協作機制,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擴大社會投入,增強「長三角」文化發展的後勁。

一、城市群發展成為文化中心的基本條件

經濟全球化所催生的一個重大主題是區域經濟的協作發展。而大都市圈以密集的城市群與大規模的產業帶相結合,相互推動又相互滲透,使區域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學術界給予「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 的基本定義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託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者兩個超大或者特大型城市作為地區經濟的核心,藉助於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綜合運輸網,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路,發生與發展著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 。
大城市群是一個區域空間、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登要素組成的有機體,是一個大系統中具有比較強大活力的子系統,無論在區域層次上,還是在相互聯系的空間上,都具有網路性的基本特徵。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看,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盛,有賴於一個或者幾個大城市群的興起。比如美國的大紐約地區,大舊金山灣地區,洛杉磯地區,英國的大倫敦地區,日本的大東京地區,加拿大的多倫多地區等,其中,根據1999年的統計數字,大紐約地區的GDP總量為87088億美元 ,約佔美國GDP總量的15%,倫敦的GDP佔全英國的40%,巴黎的GDP佔全法國的25%,東京的GDP佔全日本的15%,超過許多發展中國家一個國家的GDP總量,成為舉足輕重的國家重心 。
許多大城市群不僅僅是強勁的經濟增長極,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這里指的文化中心包括文化產品的消費中心、文化資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內容的創造中心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心。它們具有以下的重要特徵:
1,城市群必須具有區域內外的連接性和開放性,才能集中各種人群的文化需求,刺激文化市場的迅速擴大。文化消費市場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空間,而消費市場的擴大有賴於大量的人口和支付能力。只有大城市群才能形成超大容量的、經常性的人流和文化消費需求。如果說:小城鎮以人的步行為半徑,小城市以自行車的騎行為半徑,大城市以公共汽車和轎車的行駛為半徑,那麼,大城市群以高速公路、鐵路、地鐵、輕軌為半徑,以航空港、海港或者河港、信息港與外界連接,以現代通訊網路為延伸,能夠在短時間內匯集大量的人流,形成文化消費市場的巨大空間。
2,城市群必須具有文化資源的互補性,才能促進城市之間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瑞典經濟學家俄林曾經指出:如果一個地區有豐富的要素為另一些地方所需要的時候,而信息、運輸、服務等條件又滿足了這些需求,那麼,這兩地就有了互補性。比如:多倫多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加工、金融、貿易中心,企事業管理層和員工的人均收入高,每年大約有100萬員工和大中學校的師生需要度假,但是多倫多市區缺乏以自然風光為主的旅遊資源,必須靠尼加拉亞大瀑布等周邊的風景名勝來滿足;而從尼加拉亞大瀑布過境的遊客,又希望到多倫多欣賞世界第一高塔等都市風光,從而形成了大多倫多城市群之間的巨大人流。
3,城市群的文化基礎設施,必須形成多層次的空間網路結構,才能提高文化資源使用的有效性。社會化的大規模文化活動,必須在大量文化設施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投資文化基礎設施,具有資本大、時間長、回報慢的特點。而提高使用效率的最好辦法,就是選擇一個良好的空間網路結構,這就迫使政府和企業的文化投資,總是選擇在具有多層次空間網路結構的城市群中。比如:就公共圖書館的數量而言,根據1997年的數據,紐約有204座,倫敦有415座,東京有194座,而巴黎有83座,香港也有52座 ,而90年代後期,美國大費城地區為了重振經濟活力和調整產業結構,先後興建和修繕了70個博物館、120個表演場所、51個畫廊和展覽館、39個藝術中心和其他文化機構 ,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文化基礎設施群,高低錯落,相互搭配,各有所長,為發展文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4,城市群必須培育大量文化組織和機構,增強文化活動的分工協作,才能擴大相互之間的吸引集聚和擴散輻射功能。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一種大型文化活動,特別是文化產業,都具有高度的社會組織性,需要金融、科技、製造、教育、環境、行政、和各種專業文化機構的密切配合。越是現代化社會背景下的文化活動和文化項目,其匯集的資源就更加多樣,分工協作的程度就越復雜。 以洛杉磯為例,作為國際級的電影產業中心,匯聚了20多個行業120多個門類的文化機構,包括劇本創作、演員培訓、風險投資、中介代理、電腦特技、仿生製作、特種運輸(包括特大型道具和動物等)、專業爆破等服務機構,僅職業和半職業演員就有58000多人,演員工會有40多個,形成一個分工明確、高度有序的「蜂房」。
由此可見:城市群的文化發展,必然有一定的客觀規律。即便它已經是人口聚集的中心,或者經濟發展中心,製造加工的中心,也不一定就能成為文化中心。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積極創造吸引集聚和擴散輻射的網路結構,滿足文化發展的規律,才能成為文化產品的消費中心、文化資源的配置中心、文化內容的創造中心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心,並對周邊地區乃至世界產生強大的文化聚集和文化輻射作用。

二、「長三角」文化資源優化整合的現實基礎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的15個城市組成,位於我國著名的東部沿海開放帶和長江經濟帶的T型結合部,土地肥沃,水量充沛,城市密集,路網縱橫,襟江面海,宜工宜農宜商,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饒的經濟重點地區之一,構成了我國「外通大洋,內聯腹地」兩個輻射扇面的戰略樞紐點和中國第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從經濟實力看,這一地區佔全國1%的土地,6%的人口,卻產出了全國17%的GDP, 2000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近2000億美元,人均GDP2300美元,在全國名列前茅,從具體產品和服務看,這一地區的信息、汽車、鋼鐵、石化、電氣、大型成套設備等一系列產品和提供的金融、保險、商貿、航運、電訊等服務,在全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發展角度看,在「十五」期間, 它將繼續保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預計到2005年該地區GDP將達到25000億元人民幣,合3250億美元,略多於台灣2000年的水平。到2015年,它的GDP將達到5萬億人民幣,合6500億美元,超過台灣同期水平。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的增長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它要成為21世紀中國和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城市群,必然要以文化發展的活力,給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以強大的推動。而「長三角」具有的文化資源的豐富形態和巨大存量,包括自然資源、實物資產、金融貨幣、專利技術、無形資產和知識資本等,又提供了「十五」期間進一步優化整合的重要基礎。

(一)「長三角」城市群所擁有的文化傳統資源,特色化程度高,形態豐富,各有千秋,構成了互補整合的重要條件。
從經濟總量規模來分析,「長三角」城市群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特大型城市上海,GDP總量約占整個區域的29%,二是大型城市,按經濟規模為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GDP總量約佔41%強,平均每一個城市為8%,三是中等城市,即其餘9個城市包括舟山,GDP總量不到30%,每一個城市約佔3%。有趣的是:這15個城市的形成歷史相差非常大,在時間的綜向座標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長江三角洲重點城市形成時間一覽表

年代城市 南京 杭州 蘇州 上海 寧波
公元前472年 建越城 建於秦朝
(錢塘) 秦代:吳郡治(公元前22年)

221-280年 金陵 漁村
317-420年 建鄴 東吳 青龍鎮 公元400年建寧波
420-589年 建康 開六井 蘇州 唐天寶(746年)
937-975年
(南唐) 金陵 蘇州 上海鎮(1250年)
1421年後(明)
1853-1864年

1911年 南京

天京
築城(1359年)
杭州城(1620)
青龍鎮
上海港(明)

上海市 寧波港

寧波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僅僅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五個大城市,就分別在公元前400多年, 公元400多年,和1400年之後,才逐漸形成了基本的雛形,而它們中的每一個,又把不同歷史背景上的城市文化發育得非常充分。當古老的石頭城在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以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的大規模城市建設, 使之成為當時中國南方乃至全國最繁榮穩定的城市,此時,上海和寧波的大部分還淹沒在洶涌的波濤之中;當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建築、航海、天文、紡織、文化和藝術方面創造了輝煌的成就,長江以南的杭州和蘇州則以優美絕倫的山水風光,成為無數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常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委婉迷人,恰恰與「東盡鍾山,西踞石頭,南貫秦淮,北控後湖」的雄偉壯闊遙遙相對;而最年輕的大都市上海,原先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漁港。在開埠後的100多年裡,它利用連接海內外的獨特區位優勢,迅速崛起為遠東的大都市,成為20世紀以來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經濟中心,具有近代以來中國發育得最充分的都市形態。古都、名勝、海港、園林、商埠,大江、深湖,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如此地豐富多彩,對比鮮明,高度集中在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為彼此之間的資源互補特別是旅遊文化的資源互補創造了重要條件。

(二)「長三角」城市群在文化資源的流動條件,資源培育的社會投入等方面,不斷擴大增量,加強了優化整合的物質基礎。
大量事實說明: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化的生產活動,其發展需要豐富的資源,它包括:1,資本資源, 它是文化生產的動力; 2,技術資源, 它包括文化生產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術和裝備等;3,自然資源, 它包括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的積淀等; 4,智能資源,其中又含有三種形態:符號化的文化信息,經驗型的文化技能, 創新型的文化能力,特別是後者更是以人為載體的活資源。這種資源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城市中,只有形成了復合的網路體系,才能使各種資源迅速地匯集,形成集約化的優勢。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五種運輸方式俱全,其密度遠遠超過中國其他城市群,其中大型民用8座(包括兩座國際機場),大型港口10座,機場公路里程將近3萬公里,公路網密度將近30公里/百平方公里,每1萬人中的互聯網用戶數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以上海為例,2001年聯接國內各省市的國內出口已經形成2個2500兆的高速通道; 城域寬頻網已經覆蓋到了全上海90%以上的大樓和小區, 具備了「千兆到社區, 百兆到大樓, 十兆到用戶」的服務能力。全市互聯網用戶達到200萬, 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10萬, 固定電話用戶達到550萬, 行動電話用戶也突破了400萬,為各類文化資源的快速流通,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
「長三角」城市群不但具有文化資源的流動基礎,而且在培育資源的社會投入方面,也正在形成巨大的增量優勢。國內外城市群的發育經驗說明:地區文化的整合方式及其程度,與其經濟文化發展的均質化和特色化程度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地區內的文化發展程度差異太大,也就無法整合。而「長三角」城市群的文化均質化程度比較高,該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大約佔全國的1/6,科研機構的經費投入佔全國的1/5, 高校科研經費投入佔全國的約1/3, 大中企業的科研經費大約佔全國的1/4強 。與其人口數佔全國的1/10相比,「長三角」城市群的文化藝術專業人才數量約佔全國的1/5, 高級和中級專業人才約佔全國的1/5,說明該地區的文化人才具有數量和質量上的較大優勢。跨入90年代,「長三角」城市群加大了文化投入,推進特色文化工程,造就了大批新的有形文化資產。比如:2001年5月18日,發源於江蘇常州的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性遺產代表作」,經過江蘇省的全力爭取,國家文化部正式確定中國昆劇節固定在常州舉辦,成為傳承歷史、弘揚國粹、輻射世界的一顆藝術明珠。截止2001年底,江蘇省有28個市、縣、區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在全國名列第一;全省有國家一級圖書館27個,位居全國各省市最前列;有13個國家級兒童文化園,約佔全國總數的1/4, 有29個縣市,榮獲「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佔全國同類鄉的1/10; 全省有21個縣、市、區,實現鄉鄉鎮鎮建成萬冊以上圖書館,同樣是全國最多的省份 。與江蘇的文化投資11

⑶ 金融學屬於經濟學類么

經濟學和金融學是兩個慎密聯系的學科,但二者在研討成績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以是我覺得經濟學和金融學是有所區別又慎密聯系的,至於他們作為高校的一個學科單元是開設在什麼學院之下只是一個高校機構設置成績,不轉變他們之間干係的屬性。同時,這兩個學科本質上研討的都是人類的運動,是以都具備社會性。經濟學研討人若何優化設置裝備擺設無限的資本,而金融學則對此參加了光陰和危險的維度,實質上照舊在研討人若何最優化地設置裝備擺設資本。跟著研討的深刻,人們也發明人類的感性是無限的,每每並不能老是做出最優的決議計劃,是以行動經濟學和行動金融學又引入了心理學對此加以說明——這進一步印證了經濟學和金融學都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

⑷ 求法學人格權論文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傳統的人格權於普通的人格利益之外,又分離形成了為維護商事人格利益的、兼具財產權屬性和具有財產價值的商事人格權。在商業活動中,商事人格權又必須具有可轉性和繼承性,其所產生的經濟利益受到了民法、知識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同時,商事人格權的提出又解決了民法人格權理論的矛盾及商主體賴以依存的人格權理論缺失的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商事人格權 財產價值 轉讓 繼承 財產損害賠償

案例一:2002年6月,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4日判決深圳世紀星源股份有限公司訴《財經》雜志社侵害名譽權糾紛案中,被告蒲少平以特約作者身份在2002年第5期的《財經》雜志發表了一篇《世紀星源癥候: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操縱》,原告訴稱被告文中所談「虛假利潤」和「操縱」一說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與事實不符,而且,被告在文中使用了許多誇大其辭的文字和牽強附會的語言侮辱原告的企業形象,嚴重地損害了原告作為上市公司在廣大投資者和監管機構中的名譽和形象。
案例二:假如我國的奧運明星劉翔將自己的姓名以獨占許可的形式授權A公司在其產品上予以使用,A公司將享有什麼權利;如果B公司未經A公司的許可也在其與A公司產品相同類的產品上使用劉翔的姓名,此時A公司可否以自己的名義、以B公司侵犯自己的權利為由對B公司提出起訴。
案例三:又假如著名歌星梅艷芳去世後,某公司擅自將她的姓名、肖像做廣告或刻印於其商品之上,此時梅艷芳的父母等繼承人是否有權請求法院判令該公司停止侵害、賠償損失,即梅艷芳的姓名權和肖像權的財產利益能否被繼承。
針對上述案例,如果按照傳統的人格權理論和我國民法通則等現行法律有關自然人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法人名稱權、名譽權等人格權的規定來處理,顯然尚有許多法律空白需要填補。例如,傳統人格權理論認為,人格權是非財產性權利,並不以一定的財產利益為內容。人格權的客體即人格利益不能直接表現為商品,其價值也不能用金錢衡量。現行有關姓名權、肖像權的法律並未規定姓名權和肖像權可以轉讓;傳統民法理論也一直認為姓名、肖像等人格不是商品,姓名權、肖像權等人格權不能轉讓和繼承;至於商譽和使用的問題,實踐中雖然已廣泛涉及,但有關法律的規定卻嚴重滯後,如法律至今沒有明確承認商譽權和信用權。因此,人格權也必須適應人格商品化等市場經濟活動的需要,如同財產權一樣,可以繼承、轉讓,並在受到侵害時獲得財產損害賠償。正是在這種社會、經濟背景下,人格權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特點,並形成了不同於傳統人格權制度與觀念的商事人格權。
一、商事人格權概述
(一) 商事人格權的涵義
關於商事人格權的定義目前立法上沒有明確的規定,理論上也存在爭議,通說認為所謂商事人格權,就是能夠進行商業利用、已經商業化的人格權,是指公民、法人為維護其人格中兼具經濟利益因素在內的、具有商業價值的特定人格利益——商事人格利益而享有的一種民(商)事權利。范健教授提出「將商主體所專有的人格權稱為商事人格權。」我認為這種提法只是把商事人格權界定為商主體專屬的權利,而遺漏了非商主體同樣也具有的商事人格權,太片面了,並不能表現出商事人格權的真正內涵和外延,因此應采通說為宜。對於商事人格權的范圍,從狹義上來說,應包括民事主體的標表型人格權的商業化利用所形成的全部商事人格利益。所謂標表型人格權,是指能夠標記和表彰特定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如自然人的姓名權、肖像權,法人的名稱權、商號權,以及個體工商戶、合夥組織的字型大小權、名稱權等。由於標表型人格權能夠對特定民事主體起到標記和表彰作用,因而可以通過商業利用而給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例如,前面案例所提到的體育明星劉翔的姓名通過商業利用可以給權利人帶來巨大的廣告效應合商業利益。從廣義上說,商事人格權還應包括體現商事主體內在人格利益的人格權,如商譽權、信用權,以及對其未公開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個人商業生活資料等商業性信息不被他人竊取和擅自利用的商業秘密權。從目前各國法律規定來看,得到法律承認的商事人格權主要有商號權、商譽權、商業秘密權、信用權、商事肖像權、姓名權、公開權 (或稱名聲權)等。但是,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商事人格權的種類和范圍也將會不斷變化和發展。
(二) 商事人格權的特徵
商事人格權反映的是自然人和法人在現代市場經濟活動中其人格因素商品化、利益多元化的社會現實,體現了人格權在商品社會中的發展變化,是人格權的商事化。其主要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商事人格權維護的是主體在商事活動中包含經濟利益在內的特定人格利益——商事人格利益。商事人格權和其他人格權一樣,其客體也是人格利益,不同的是,其只是人格利益中的一個部分和特定方面,即自然人和法人在商事活動中體現的具有商業價值、包含經濟利益因素的特定人格利益,我們稱之為商事人格利益。如自然人中知名人士的姓名,當其用於商業活動時,它在標明從事商業活動的主體身份時,也在表示著該主體在交易中所處的地位,尤其是它體現了對交易活動(交易機會、交易數量、營利額等)所具有的無形的、但有力的影響,因此使得姓名也成為一種有價可循的財富。又如企業法人的名稱蘊涵著一定的商業價值,可以用來投資、轉讓,從而成為一筆無形資產。
2.商事人格權是能夠給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的、具有財產價值內容的權利。無論是自然人的姓名、肖像,或是法人、合夥組織的名稱、商號,其商業化利用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利用能給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但是商事人格權作為具有財產價值內容的權利,與一般的財產價值權存在區別:一是具有很強的依附性,它與主體的人格本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相分離,但仍是以主體人格的存在為基礎的;二是它的財產價值不具有可比性,並不能以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觀念來衡量其價值,它的財產價值的大小,與維系其存在的自然人、法人的聲譽、形象有關,也與使用過程中商事主體投入的創造性勞動、經營能力以及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質量有關;三是它的財產價值具有易變性,一般財產的價值特別是有形物的財產價值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而商事人格權的財產價值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企業的經營業績、用於維護與宣傳商事人格權的財產投入;四是其評估方法的復雜性,一般財產的價值可以通過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清算價格法等方法進行評定估算,而商事人格權具有的財產價值並不能簡單地運用這些方法來進行評估,其財產價值的評估主要是通過許可使用費、轉讓費、投資作價的方式由雙方協商確定,或者是通過企業信用等級或資信等級的評定來確定(如商譽、商號)。
3.商事人格權具有可轉讓性和相對可繼承性。商事人格權作為一種能夠給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並具有財產價值內容的權利 ,具有可轉讓性,能夠成為可繼承的一項財產權利。如自然人的肖像為他人合法使用的時,他人只要在不侵害肖像權人的在先權利的條件下,不僅可以自己利用他人肖像作為商標或裝潢使用,而且還可以通過商標權的許可使用或轉讓方式由他人合法使用。而企業法人其商號、商譽、信用等總是和公司的營業一並轉讓。同時,商事人格權作為一種財產價值權,也具有相對可繼承性,如美國的公開權制度規定,原公開權人死亡後,其公開權仍可在一定期限內繼續存在 ,在該期間內,公開權由其繼承人繼承享有,侵害該公開權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商事人格權的制度價值
法律源生於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同時又要對經濟生活的實踐起到現實的指導作用,而不應自我局限於一種先驗的或繼受於外國立法例的模式。屬於簡單商品經濟完善法性質的民法,其理論體系實際上早已在發生了並還在發生著的經濟生活異變面前顯得有些無能為力了。就民事權利體系而言,傳統民法將民事權利劃分為財產權與人身權,其中財產權又分為物權、債權,人身權則又可分為人格權與身份權,除此之外,還有被認為兼具人身權與財產權屬性的知識產權。顯然,這種劃分已經顯示出不完全性了。例如,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學界爭議焦點的股權及法人財產權性質問題,人格權商業化利用所形成的權利性質問題,就不能在傳統民法的理論框架內獲得令人信服的解釋。另外,商法中許多問題都已經超出了傳統民法的界限,或者說不能在民法理論體系中獲得解釋。盡管許多民法學家都堅信民法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與擴張性,並且在所謂民法商事化的發展趨勢下,民法通過自身的不斷完善,最終會解決一切理論難題。但是,很明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能為民法體系所包容的商事法律問題日益增多,許多問題依民法理論解釋都難免理論不周延性的尷尬局面。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確立根源於民法又獨立於民法的諸如商事人格權等特殊制度,則既解決了民法理論試圖解釋而事實上又不能解釋的理論困境,又使商法制度具備了獨立發展的堅實的理論基礎。尤其在我國民法典制定的前夕,科學地確立人格權的體系結構,對於科學地架構民法典,從而制定出一部為我國民法學界所企盼的具有國際影響的世紀性民法典,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二、商事人格權的法律保護
商事人格權由於其本身的特殊性所致,其所受侵害的行為方式也有其特殊性。一是大多數發生在商業或貿易(商事活動)領域,並由其競爭對手所致;如對商譽詆毀、盜用商業秘密、損害對方信用等,常發生在同行之間,因此通常用反不正當競爭法或貿易法來調整;當然,新聞媒體也常常成為商譽和信用的侵權人,這時要考慮的是商事人格權與新聞自由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二是主觀上故意的情形居多。無論是未經允許使用他人姓名、肖像,還是冒用對方商號、仿冒對方商品,或者製造謠言、雇員泄露商業秘密等,多是故意所為。三是對商事人格權的損害,既有侵權行為,又有違約行為,以侵權行為居多。相應地所適用的民事責任等救濟方式也以侵權責任為主;違約責任的適用范圍較窄,如雇員違反合同泄密的違約責任以及合同締結過程中泄露對方秘密所應承擔的締約過失責任。另外,也有人認為:「未經同意使用他人肖像或姓名時,應構成不當得利。」對商事人格權的保護包含了許多對財產權進行保護的方式和特點,具有綜合性、多種類並以財產權保護方式為主的特色。
(一)民法為商事人格權的保護提供了一般前提。《民法通則》第99條第1款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第2款規定: 「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享有名稱權。企業法人、個體工商戶有權使用、依法轉讓自己的名稱。」這實際上為自然人、法人及合夥組織的姓名權、名稱權的商業化利用作了一般規定。雖然 《民法通則》對於自然人的商事肖像權未有明確規定,但其第100條 「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的規定,如果從反面來解釋,也可以理解為在經本人授權許可的條件下,公民的肖像可以被他人營利性使用。可見,商事人格權是為 《民法通則》所確認和保護的一種權利。對於企業的名稱、商號、商譽、經營秘密、商業信用等商事人格權的保護,我國 《民法通則》及相關法律、法規也作了原則性規定,如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 《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對企業名稱的選用、登記、轉讓、變更等作了具體規定。另外民法中的民事責任制度為商事人格權遭受不法侵害的受害人提供了有效保護和救濟。首先,民法中對普通人格權的保護方式,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責任形式,也同樣適用於對商事人格權的保護。其次,對商事人格權的損害賠償主要以財產損害賠償為內容。維護商事人格利益的目的在於維護其無形財產利益。法人、尤其是企業法人的人格利益受損,往往意味著其有形或無形的財產損失,自然需要採取財產損害賠償的責任方式。此外,對於自然人而言,其姓名、肖像的商業利用的目的,主要是為權利人自己帶來經濟利益,而對於被許可使用人來說,則是為了擴大其企業的知名度、商品的聲譽和市場的競爭力。因此,當自然人的商事人格權遭受不法侵害時,主要是其經濟利益的損害,不存在精神損害的問題。對於法人的商事人格權而言,由於法人不存在自然人所特有的 「精神痛苦」,其商號、商譽、商業信用的損害,所表現的也主要是其財產價值的損害。再者,商事人格權的損害賠償,不僅應包括因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也包括間接財產損失。如以不正當競爭為目的故意詆毀他人商業信譽,或者故意泄露他人商業秘密,此時受害人的財產損失往往不能直接估算,但其損失卻是巨大的。因此,必須對其造成的間接損失進行賠償。

(二)以自然人的姓名、肖像或者以企業的名稱、商號作為商標或其組成部分加以使用時,受到知識產權法中的商標法律制度的保護。依據我國 《商標法》的規定,可作為商標使用的是文字、圖形或其組合,而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15條對商標的定義作了更廣泛的解釋:「任何一種能夠將一個企業的商品或服務區別於其他企業的商品或服務的標記或標記的組合均為商標。」依此規定,自然人的姓名、肖像,企業的名稱、商號,均可作為商標加以使用,並通過申請注冊而受到商標法的保護。而根據 《商標法》第27條及 《商標法實施細則》第25條的規定,注冊商標可基於在先商標權和其他在先權利,如姓名權、肖像權、著作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及商號權等民事權利而導致無效。在此種情形下,已注冊的商標因侵犯他人的在先權利而導致無效。如,超過合同規定的對他人姓名、肖像的使用期限、方式或范圍,未經著作權人的許可,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作品 (包括虛構形象),都將因侵害他人的在先權利而使已注冊的商標無效。另外,普通的人格權保護只限於國內法,而商事人格權的保護已擴展至國際性法律規范。如有關商譽、商號、商業秘密的保護,都已被納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規范性文件之中,對成員國有約束力。如《巴黎公約》第1條明確規定了對商標、廠商名稱以及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提供法律保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還進一步對未披露信息即商業秘密和一切未公開的數據提供了法律保護。
(三)從知識產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關系來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知識產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產權法不能提供保護或者超出其保護范圍時,可由反不正當競爭法來調整。我國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規定:禁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的行為。第10條的規定:經營者不得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不得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合法掌握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也不得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可見,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標法不能規范的侵害他人商事人格權的行為,即商業假冒行為,以及對侵害他人商業秘密權之商事人格權行為進行規制。另外,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第20條之規定,經營者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業聲譽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實際損失難以計算時,「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這種損失額的推定計算方式肯定是難以適用於普通人格權的損害賠償的,因為它是一種精神損害賠償。而由於商事人格利益的無體性,它的實際損失額許多時候是難以確定的,因此該規定正適用於商事人格權的損害賠償。
三、商事人格權與我國人格權制度的完善
為適應已經出現的商事人格權的需要,有必要對我國人格權制度做進一步完善。
(一)首先在民法典中人格權編對商事人格權的概念和性質作出明確規定。對客觀世界上每一個事物的探討研究,都應該從它本身出發,明確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其性質。現階段我們要對商事人格權進行更好的保護,亦需建立在法律對其概念和性質明確界定的基礎上。
(二)必須承認和維護人格權中的經濟利益因素和人格權的財產權屬性。隨著人格的商品化,人格也表現出了商業上的價值;人格權所保護的不再是僅僅包含精神利益的人格,而人格商品化中所形成的商業價值、經濟利益也需要予以維護,諸如姓名權、肖像權這樣一些傳統民法中認為屬於純粹人格權屬性的權利,它們不但具有人格權屬性,還應包含財產權的屬性。它們所保護的客體既包括作為精神價值的人格利益,也包括作為財產價值的人格利益;
(三)將名譽權予以分解與重塑,將商譽權和信用權從中分立出來,名譽權不應再充當囊括商譽權與信用權的「口袋型」權利。
(四)必須承認商事人格權作為為權利的可轉讓性和可繼承性,並規定商事人格權轉讓的方式與效果。只有商事人格可以轉讓和繼承,它們的商業價值才能得以充分展現和利用,才有利於對人格商品化中相應主體(轉讓人、受讓人)經濟利益的保護。 而也只有規定其轉讓的方式和效果,才能更有利於現實中對這一問題的操作。
(五)規定對人格權的保護原則上不採用精神損害賠償,不適用精神痛苦撫慰金的責任方式而主要採用損害賠償的權利救濟方式。商事化的人格權既包含精神利益型的人格利益,也包括經濟利益型的人格利益,以後者為主。傳統的人格權的保護方式如賠禮道歉、精神損害賠償等,主要是針對精神利益型人格利益的;這種保護方式不適於對經濟利益型人格利益的保護。因此,有必要適用財產損害賠償制度來保護商事化的人格權,只有這樣,才能更為公平、更為全面地保護相應自然人和法人的人格利益,才有利於維護他們人格的全面發展和充分利用。
(六)進一步完善民法、知識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對商事人格權的立法。如在民事責任中引入美國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在知識產權領域引入英美法系的「禁令制度」,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引入日本的「恢復信用請求權」等。從而從立法上為在商事人格權的保護提供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救濟方式,以維護人格權在商業利用中所產生的經濟利益。

⑸ 易經譯釋txt 下載!

孔德(譯)

[原文〕

動靜不失,人所易明。動靜互根,人多不覺。天運行,動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亂,靜主焉。地持載,靜也;而人物代謝,五寶環生,動使焉。日月盈虧而終歸圓滿,星縮飛度而終歸本位,胥不少動靜互根也。而人亦何獨不然?

〔註解〕

天地萬物中,有動也有靜,動與靜都同樣存在,人們都清楚這種現象。但是,動離不開靜,靜離不開動,動靜是互為因果的,這道理很多人卻不懂得。天有春夏秋冬,日有白天黑夜,這是天道的運行,就是動;我們所住的大地上,東西南北方位不變,春夏秋冬的順序不亂,就是靜在主宰。大地負載著萬物,它是靜的;而人與萬物有生有死,物質形式不斷演變,這是動的作用現象。日有雲霧遮蓋,月有盈虧變化,但最後還是圓滿的,太空的星宿也不停運轉最後又復歸本位,這些現象無不說明都是動靜互根的現象。而人為什麼又不清楚這些道理而去順應它呢?

〔原文〕

修土既講求此道,最宜先明動靜之理,動靜之用,動靜互根之法,動靜互根之效,方可入門。使動而不靜,如浮萍飛羽,無所定止,精必耗,氣必搖,而神必茫。靜而不動,如枵(註:枵,音消,空朽之義)木死灰,毫無生機,精必頑,氣必餒,而神必倦。惟按《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全圖》行之,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皆動靜不使其所居,並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中求靜,無動不靜,動極生靜,陽極生陰;靜中求動,無靜不動,靜極生動,陰極生陽。欲使陰陽無偏枯,動靜安可偏勝乎?以動化靜,以靜運動,合乎陰陽,順乎五行,運乎五臟,達乎六臟,貫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關節、經絡、血脈、筋骨、皮肉、毫毛、孔竅,遍體周身,無微不入,無處不通。互根而生,造化無窮。

〔註解〕

修煉者既然意行《易筋洗髓》之功,最好先明白動與靜的的道理,動與靜的使用,動靜互根的方法,動靜互相的效果,這才算得入門。如果光動而不能靜,身心就好像漂浮不定的浮萍和飄飛動盪的羽毛,因為無所定止,精必消耗,氣必搖散,而神必迷茫。如果光靜而不能動,身心就如朽木死灰,毫無生機,精必頑死,氣必衰弱,而神必疲倦。惟有按照《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全圖》行之,行立坐卧,言行舉止,一切行為皆使該動的動,該靜的靜,使動靜各得其所,並使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中能求自然之靜,一切動都有靜,動的極點就生出靜,陽到極點就生出陰;靜中能求自然之動,一切靜都有動,靜到極點就生出動,陰到極點就生出陽。欲使陰陽不走向極端,那麼動靜難道就能使它們各走極端嗎?所以,以動化靜,以靜以運動,這就合乎陰陽,順應五行。有動靜陰陽運化五臟,通達六腑,貫徹三焦,那麼五官、穴道、關節、經絡、血脈,筋骨、皮肉、毫毛、孔竅,周身遍體,再細微的地方也都會得到調整,沒有不通不活的。所以,動靜互根就生機無窮,造化萬物。

〔原文〕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來,天道之循環,陰陽之遞嬗。貫四時而不凋,歷萬世而不朽,豈僅補不足瀉有餘,去舊生新,實內充外,杜外感之諸邪,消內生之百病雲爾哉。其用莫妙於盈者消之,虛者長之,一陰一陽,以一上一下運之;一往一復,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濁,以一升一降還之。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靜亦翕,其動也辟,有廣生之功。是皆動靜也,是皆動靜互根之用也,動靜可歧而二之乎!

[註解〕

精與氣是物質,由信息能量產生運變。陽光的強弱,月亮的明晦,寒暑的交替,自然的循環,陰陽的轉換,都是這種現象。它們能貫四肘而不凋,歷萬世而不朽,豈僅僅限於對人身心補不足瀉有有餘、新陳代謝、實內壯外、杜絕外感之邪氣、消除內生之百病這些小小作用呢!陰陽動靜的妙用在於,盈滿的要削弱,虛虧的要增補。運動形式是,以一上一下運化陰陽,一屈一伸引導往復,一升一降還其清濁。其靜含吸力,主團聚;其動放斥力,主排放;具有不息的吸斥就呈現大生之象。其靜主合,其動主開,具有不停的開合就能產生。

所以說,凡有動靜之處,都是動靜互根在顯現作用。動與靜難道能截然分開嗎?

揭開少林工夫的「家底」

「我曾經開玩笑地對弟子們說,『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有形的,保護的是文物;而無形的非物之類的,則保護的是人。你們好好練功,申報成功後,就都是人類的寶貝了。」少林寺永信法師對記者說。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崑曲榜上有名。「包含了更多隨時代遷延與變革而往往被人類忽略或忘卻了的文化記憶。」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說。而作為少林寺第30代住持,今年38歲的永信希望在這份國際名單上加上「少林功夫」的名字。

2月10日雪後初晴,記者隨文化部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田青趕往少林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申請每兩年一次。」田青對記者說,「第一次我們推薦了崑曲,第二次也就是今年,我們推薦的古琴。少林寺所要參加的是第三次,也就是2005年推薦。由於中國是文化大國,目前到文化部排隊的已經有100多種。」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經由口耳、形體傳播,隨著老藝人們的退出、減少,這類遺產面臨比自然和物質遺產更艱難的處境。以崑曲為例,新中國成立時有400多部保留曲目,到20世紀80年代只有200多部傳承下來。

依據少林寺提供的資料,少林寺功夫有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在少林寺內流傳下來的拳譜中共記載了少林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術和器械套路為552套,另外七十二絕技、擒拿、格鬥、卸骨、點穴、氣功等各類功法為156套。而目前所實際收集到的略少一些,共545套:包括拳術178套,器械193套,對練59套,其他115套。其中《易筋經》、鐵布衫、二指禪、少林棍、達摩劍、少林錯骨擒拿手等早已在華人世界中耳熟能詳。

「而現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少林功夫也不是『樣板武術』。」方丈永信說,「少林寺申報的是『功夫』,而不是武術。功夫是修行,是參禪。練『功夫』的真正目的,是為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品行素質;少林僧人的練武,正是一種修行。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申報文化遺產才是有價值的。作為競技運動的武術,更多的是招式。少林功夫原有一條規矩,叫『踢不過膝』。若用國家現行標准來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武術比賽講究招式,而少林七十二路『錯骨擒拿手』,在臨敵對搏中,有誰數得清用了幾路?」

「少林功夫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少林易筋經洗髓經傳人延王法師說。少林寺的另一重挑戰,則是盛名之下的巨大利益。據少林寺統計,全國共有80家武術學校冠以少林名頭而未經授權,「他們有一部分傳的不是少林功夫。」少林火腿腸、少林啤酒、少林客車……以少林為商標的商品有54種,塔林里回盪的不是晨鍾暮鼓,而是門口小販的流行音樂。

登封市因為少林寺每年都會迎來150萬遊客,去年旅遊收入占財政收入的38%。「少林寺這個品牌是屬於誰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副市長何宏波接受采訪時說,「我的想法是,第一,這個品牌不能被無償佔用,這將造成財產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它也不該為某一集團所壟斷。」少林1500年,當神秘的少林功夫成為全人類的記憶時,首先要排除的竟是名與利的干擾。

寺產與功夫

早上5點少林寺還是漆黑一片,「嗒、嗒、嗒」打板的聲音響起來,36聲後,四周僧房的燈逐漸亮起來。穿戴整齊的和尚們穿過庭院匯集到寺院中心的「大雄寶殿」。5點半,在一名老僧帶領下,早課開始,一個小時的早課後,僧人們稍事休息吃早餐,早晨8點打開山門迎客。少林寺坐北朝南,循坡建築,甬道兩側有七株大銀杏樹,一雄六雌,最大的一株粗5.6米。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面積3萬平方米。「少林功夫的緣起是為保護寺產,沒有沖突、沒有戰爭就沒有武術和功夫。」永信法師在接受采訪時說,少林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寺院,興衰起落都與政治關系密切,「少林最輝煌的時候,有30多處下院,全國5處少林,最遠的在今蒙古國境內。」永信說,「很多人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實際上少林僧兵最早是為了對付嵩山中的土匪的。」

事實上,當年「十三棍僧」也並不是常住在少林寺,而住在離少林寺西北50里的柏谷墅。少林寺曾擁有土地800餘頃,寺院地界,南至大金店,北至清水河,東至禹縣,西至伊川白沙。所以,少林寺位於嵩山的腹地,雖處一隅,實為嵩山地區的管理機構。

過去少林寺到底有多少土地?「從寺里碑文看,隋文帝一次就給了100頃地,唐太宗給了40頃,元朝的一個時期增加的土地就有2200畝,而每個時期到底有多少地很難算清。」呂秀軍對記者說。他是登封縣志辦公室主任。解放後實施土改,和尚們的土地也重新劃分,「當時少林還有21頃土地,和尚28人,政府把大部分土地分給了周邊農民,剩下28畝最好的田地給了少林寺,讓他們自耕自養。」呂秀軍說。目前少林的和尚們已不再種地,幾年前他們把這些坡地都種上了樹。永信介紹說,少林的收入一部分是門票,另一部分是接受社會的供養。少林寺每年遊客150萬左右,門票每張40元,1/4歸寺廟。寺內僧人每月會領到幾百元的生活補貼,寺院年日常開銷需要200餘萬元,年正常維修支出約200餘萬元。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少林寺為寺內文物重建維護等事項支出2841萬元。

就固定的寺產而言,少林已不復當年;但作為保護寺產而發端的少林功夫卻已喧賓奪主,成為少林最大的無形資產。

《易筋經》是什麼功夫?

登封市副市長何宏波說:「應該給金庸頒發特別貢獻獎。」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易筋經》乃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絕學,然而《易筋經》究竟是什麼功夫?

「《易筋經》的版本非常復雜,我總共看到了幾十個版本,少林寺里有一個手抄本,我開始跟老和尚學,跟少林附近的武師學,誰都知道一招半式,但又都不全懂。」延王法師說。記者在鄭州采訪了延王法師,他在寺內的身份是「少林寺易筋經洗髓經傳人」。其曾在中央戲劇學院讀研究生,畢業劇本《血禪》已拍成28集電視連續劇。1995年底覺得右肋下疼痛,到北京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得了晚期胰腺癌,只剩下兩三個月命。他後來回到河南腫瘤醫院,躺在床上想起以前在少林學的《易筋經》。「因為《易筋經》有卧式,躺著也可以練。我就一邊治療一邊練功。」一年後他可以下床,身體基本無礙,就回到寺里專心研究《易筋經》。「什麼是易筋?易就是變化,筋就是筋絡,易筋是改變筋絡。在金庸小說里,要練上乘功夫的話,就要打通任督二脈,這沒有錯。中醫理論中,縱向叫『脈』,橫向叫『絡』,任督二脈正好在人體的前後中心,前面是任脈,後面是督脈,是人體的子午線。但人並不止這兩條脈,按中醫理論,人體有十二正脈和奇經八脈,《易筋經》就是疏通人體經脈從而強筋壯骨。」延王說。延王搜集各種版本和民間功法,將其拼湊完整,殘缺部分則自創招式來過渡。記者所見到的《易筋經》,實際上是一套運氣吐納動作。「最高深的功夫其實也是最普通的功夫,老百姓都能練的。」延王說。

更有意思的是,《易筋經》的來歷考證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少林寺的傳統說法是:1500年前,達摩老祖在嵩山五乳峰面壁9年。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盒上沒有鎖卻打不開。聰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鐵盒就開了,原來上面有蠟,以防水汽侵蝕。鐵盒中有兩部書:《易筋經》和《洗髓經》,都是用梵文寫的。而當時全寺上下精通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經》留在了少林,自己拿著《洗髓經》雲游天下。寺中有不少僧人對梵文略知一二,於是各自翻譯,使後來少林功法多如牛毛。但後來有位僧人帶著《易筋經》在峨眉山見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在般剌密諦的幫助下《易筋經》才有了中文版。慧可雲游歸來後,《洗髓經》已經翻譯完成,「這時大家才發現《易筋經》和《洗髓經》原來是一體的,但後人則只知有《易筋經》不知有《洗髓經》」。

杭州師院體育學院教師周維良博士研究了20年的少林功夫,搜集了30多種版本的《易筋經》,他告訴記者,他看到最早的版本是天台山紫寧道人寫的《易筋經》,內容相當雜亂,「其中還有房中術」。方丈永信也談到,「《易筋經》較少有佛意」,說少林功夫起源於《易筋經》則有些牽強,「實際上在近代,少林功夫是被民間神話了。」永信說。

「少林功夫不是樣板武術」

在少林寺塔林,少林武僧隊總教頭延魯喚出一名13歲的小沙彌給記者展示二指禪。延魯說他年紀還小,力量不足,所以後面還有兩名僧人扛著鐵棍幫他穩一下腳。小沙彌先是左右揮掌運氣於指,然後通過兩手的四隻手指倒立撐起身體,隨後慢慢放開左手,身體的重量全放在右手二指上,動作持續了十餘秒鍾。小沙彌比記者矮一頭,但手卻大了一圈。延魯說,這種功夫要從小練,選材時要挑骨頭硬的孩子,每天要用手指做幾百個俯卧撐,另一方面要學會運氣,把氣運在手指上。延魯本人所擅長的功夫是鐵布衫,也就是民間說的「刀槍不入」,「也同樣要運氣,躺在床上用沙袋往下砸,開始用10斤,後面能加到1000斤」。

幾年前少林寺出版了《少林武功醫宗密集》,系統梳理了少林功夫,這套書由中華書局出版,標價是9000多元。

「少林功夫有著自己的特點。」延江說,「比如開始前雙手合十行禮,以消除對方敵意,開始的幾招都是防守,並不先進攻。再比如少林最著名的就是棍法,因為棍沒有鋒芒,不易傷人。」少林僧人的練功傳統,叫練「三地」。「三地」是指和尚們常去練功的三個地方:千佛殿、黑龍潭和後山墳地。1982年電影《少林寺》中最出彩的鏡頭就是在千佛殿拍的,武僧們在石頭上踏出了48個腳窩。「為什麼在千佛殿練功?」永信說,「一般人都以為千佛殿前有靈氣。實際上只是說說而已,真正原因是千佛殿前是青石地,來往香客太多,地面被磨得光光的,在這里練功不小心易摔倒,所以必須集中注意力。練功專注了,長功就快。」黑龍潭在少林寺前面山頭的山坳里,早年間那裡的大樹還沒砍,草木叢生野獸出沒,「在黑龍潭我練過一段時間,半夜天最黑時候去,都是一個人去的。我年紀還小。拿一根蠟燭,三支香,一盒火柴,特別是第一次,緊張極了。到了黑龍潭,找了一塊地,點亮蠟燭,四周都不敢久看。這樣的地方練拳,注意力高度集中,練一趟拳,至少抵得上平時兩個月的功力。平時我們修定,無非就是摒棄雜念,跑了一趟黑龍潭,等於坐了一夜禪堂。」

「說到底少林功夫並不是套路。」永信說,「誰能把『少林武術』的內涵說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20多年了,我也說不清楚。我現在也只能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而已。」出家人喜歡講公案,關於少林功夫的極致,永信也有一個公案好講。古時候,少林寺有一位禪師,有一位武師找他比武。武師的箭術厲害,可以百步穿楊,他說兵器、場地都由禪師來定。禪師說,就比射箭吧,將場地定在了懸崖峭壁上。第二天兩人如約而至。武師站在懸崖畔,弓未拉開,已嚇得抖如篩糠。其實禪師並不會武功,但他定立崖頭傲然如松。武師問有何秘訣?禪師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武師頓然開悟,後成為少林一代高僧。

「少林功夫有很多的講究,比如說『四梢齊』——發為血梢、指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延魯說,「就是說練功要練到這樣的境界:怒發沖冠、手指可以入木三分、牙齒可以切金斷玉、舌頭可以把牙頂掉。這些都是比喻,但說明了少林功夫的精神。」「而現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永信說,現在少林功夫的最大威脅是競技體育的標准化。1928年民國政府成立中央國術館,參照西方體育競賽規則,中國武術開始走向標准化。1958年國家成立中國武術協會,頒布《武術比賽規則》,1959年武術在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1990年武術進入亞運會,徹底標准化了。「少林功夫標准化的工程中,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含蓄、小幅度、講求內勁的傳統風格,被類似於雜技和舞蹈的高空旋轉、大幅度沖踢等比賽動作所取代。這種動作風格不僅盛行於全世界的少林武術館校,而且也已經影響到了少林寺,所有目的只有一個——拿金牌。再這樣下去,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殼了。」僧俗之爭

出家人不言利,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少林功夫」的價值,則會有驚人發現。

豫劇《卷席筒》里有這樣一句:「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少室山下12公里就是登封市,漢武帝到嵩山祭祀時,劃出山下300戶人家,世世代代免其賦稅徭役,專司祭山。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來嵩山封禪,「登嵩山而封中嶽」,由此定下了「登封」的名字。

「1981年我來少林出家的時候,登封縣還只是一條街,雞犬之聲相聞。」永信說。80年代呂秀軍曾寫過一個調查報告《今日少林》,他發現少林寺周圍的村民每年產值只有30元,村民們沒用過煤,全是砍樹作燃料,沒有電器也沒有電。「全省100多個縣排在倒數十幾位。」何宏波說,「少林寺的和尚當時也窮,都沒人願意當方丈。」「1974年9月20日,少林寺對國內遊客開放,門票是5分錢。」呂秀軍說,從1974到1978年根據門票統計,少林總共的遊客是20萬左右。少林寺的全面開放是1982年,「這一年香港電影《少林寺》上映」。何宏波說。當年少林的遊客達到了70多萬人,1984年達到260萬人,90年代以後遊客基本穩定在每年150萬人左右。「少林旅遊的國際化程度高,每年穩定有20萬左右的外國遊客。」「登封現在有三大經濟支柱;旅遊、煤炭和電力。」呂秀軍說,「現在全省117個縣市中,登封排到了第11名。」

從1979年到1989年國家投入500多萬元,對少林寺進行大規模整修。呂秀軍說,到1999年,所有少林所有殿堂都被修過了一遍。當廟堂整修一新的時候,少林寺發現他們已經被旅遊包圍:一路的門麵店、一路的小攤子。鄭州一家大公司甚至在少林對面投資了一家「寺院」,塑建五百羅漢,請了假和尚設功德箱。「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更讓少林僧人心情復雜的是武術產業。

呂秀軍告訴記者,1958年登封政府創辦了第一所「登封業余武校」,請的師傅是少林和尚德根,現在幾乎所有登封的武師都是他的徒子徒孫。「登封現在有66所武校,這還是整頓過的,他們千方百計想要和少林拉上關系,大部分都掛著少林的名字,而且都願意在少林寺邊上扎堆,誰離少林近,誰就更正宗,更好拉學生。」何宏波說。現在最大的少林塔溝武校有1.5萬人,記者在少林時正好遇到塔溝武校的學生跑步上山,隊伍整整跑了半個小時。「武校造就了登封最早的富裕階層。」

「武校的功利性與少林精神是不符的,武校培養學生的目的就是打比賽拿獎牌,傳的更多是『樣板武術』,怎麼能說是少林功夫呢?」永信由此說,不是武校搬家就是我少林搬家,「這不是我個人的好惡,誰在這里當家都會這么做」。

1999年登封市政府選中了清華大學的方案,對少林寺景區作了重新規劃,旅遊和武校一期整治。「2001年底從迎賓佛開始向里,已經完成了兩期拆遷。」何宏波說,「總共40萬平方米的門面建築都要拆掉,武校統統搬到城市西面新建的武術城裡去,拆遷費粗算估計要8000多萬元,整個景區的整頓則需要3個億左右。」

周星馳也不行

少林寺的態度是主動的。少林寺1979年下半年成立了少林武術隊,1988年元月在少林寺院內首次公開對外表演,第二年改名為少林武僧團,開始了國內外的演出。永信強調這種演出並不是商業性的,目的是正本清源。1994年少林寺起訴漯河罐頭食品廠生產「少林牌」火腿腸。

2000年周星馳拍攝《少林足球》,2001年全國九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永信提出議案,呼籲制止《少林足球》的發行,理由是:製片商「恣意濫用我們『少林』專有名稱,用一些無厘頭、低級趣味的嬉皮演技和手法聯合拍攝《少林足球》電影……並大肆進行庸俗的桃色新聞充斥的娛記炒作」。

目前國內已搶注了54個少林商標產品,內容五花八門,從酒店、海鮮火鍋,到啤酒、汽車、輪胎、傢具、砂輪、電線、電料等。從1998年起少林寺開始在國內外注冊有關「少林」商標,為此特地成立了「少林寺事業發展有限公司」,因為宗教法人是不可以申請商標的。這家公司目前已經注冊了國內48大類商品中29大類近100個商標。2000年10月向全球68個國家提出「少林」商標注冊申請。同時這家公司還和香港公司合資經營了自己的兩項產品——少林素餅和少林禪茶。少林寺下面還有另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寺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延王,他同時也是少林寺網站首席執行官、少林慈善基金會副會長、少林易筋洗髓經研究中心主席、中華禪詩研究會會長和《禪露》雜志主編。影視公司目前除了拍攝一些少林功夫教學片外,與其他電視台合作攝制了電視劇《少林血禪》。同時少林寺也有自己的正規武校——「嵩山少林寺武僧團培訓基地」,學員除學功夫和文化課外,還必修英語和電腦,隊員合格後可以留寺擔任武僧或輸送到體院、軍校、武警等處工作,學費每年6000元。

為什麼說「天下功夫出少林」?

——訪杭州師院體育學院周維良博士

三聯生活周刊:少林功夫從何起源?誰是創始人?周維良:少林功夫究竟是由誰創立,通常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達摩,有《易筋經》及《羅漢十八手》為證;二是認為源於少林寺第一代祖師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說慧光可以在井欄上反踢毽子500下,而僧稠「筋骨強勁,拳捷驍武」。

我考證下來,認為少林習武興起在元末明初,不會在北魏,也不是『十三棍僧救唐王』。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打入少林寺,和尚們四散逃跑,這時有一名燒火僧人叫緊那羅,用燒火棍跟紅巾軍打了一仗。現在少林寺里還有緊那羅王殿。事實上從明朝開始才有少林僧兵的記載。《少林寺》電影拍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這只是說明了13名和尚參加了一次軍事行動,並不能代表少林的廣泛習武。

三聯生活周刊:為什麼說天下功夫出少林?

周維良: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少林功夫是不是少林寺功夫。

少林功夫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原生態意義以寺院為活動基地的武術;第二個階段,就是次生態意義的少林功夫,這時的少林功夫已經兼收並蓄了其他傳統武術特點和招式。明朝歷史上曾有多次徵用少林僧兵的記錄,明萬曆年間鄭若曾寫的《江南經略中》有這樣一段話,「天下功夫莫不讓少林」。少林功夫於是逐步取得無可替代的地位。到清初時,已經「今人談武藝,輒曰從少林寺出來」。這時少林已經成為民間習武的旗幟。三聯生活周刊:少林傳統功夫與作為競技運動的武術有什麼區別?

周維良:傳統功夫是一套價值體系,韓非在《五蠹》中說,「俠以武犯禁」,俠代表了武術在民間的發展,歷史相當長。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說,他家祖上就在趙國練劍,什麼是傳統功夫,司馬遷在《史記》就說得很清楚了:習練劍術,「內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就是說,功夫不僅是防身健身的技術,更是一種道德追求。它是一種技、身、心的價值體系。

中國的競技武術則分為兩類,一類是散打,已經基本遵循西方規則;另一類是套路,把傳統功夫套路化、標准化。現在國家體委已經認定了大概129個拳種。傳統功夫主要靠師徒的口耳相傳,招式動靜分明,講求實戰;而競技武術依靠的是樣板化的「拳譜」,追求動作穩定和好看,不動不跳。(李偉)

⑹ 問海爾集團下屬子公司

找來兩篇:

論企業與人才

所謂人力資源管理,就是指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對與物力相結合的人力進行合理的培訓、組織和調配,使人力、物力經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時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進行恰當的誘導、控制和協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盡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實現組織目標。

人力資源體系模式建立

人力資源體系模式建立,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做法,有的很科學,有的很有操作性,好的人力資源體系應該考慮這樣一些因素:明了的制度,清晰的程序,通暢的銜接,適宜操作,具有前瞻性。在建立人力資源體系的前期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對本企業戰略的高度把握,以及對行業和當地與人力資源相關的信息的熟悉。
在人力資源體系建設方面,需要重視三個方面:基本的政策,專業的人,以及和企業業務的切合程度。人力資源體系的建設,也就是建立游戲規則,我需要什麼人?我所需要的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可以給我做什麼?他可能或應該怎麼做?我可以給他什麼條件?怎樣才能讓他能安心工作?他能夠發揮作用需要我提供的支持是什麼?要保持連貫性,那我的連續 性的政策應該是怎樣的?
基本政策:用人標准,工作標准,考核措施,福利待遇,內部機制等等。首先體現的是法律范圍內的政策,其次是企業內部的共性與特性相結合的制度。基本制度原則上不能輕易調整,要保持基本的穩定,也要和內部的所有的其他制度不能有任何的沖突,要一致。制訂制度的初期,要有長遠眼光,不能拘泥於目前的需要,否則,將來在調整上會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往往還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狀況。一開始就要定位準確。
專業的人:不專業的人做出來的東西也難保專業。人力資源各模塊對專業的要求非常高。無論是企業組織設計,部門劃分,素質模型的建立,人員編制確定,崗位分析,薪酬福利分配,績效考評,職業生涯規劃,培訓體系的建立,等等,都非常專業。企業追求的是長遠發展,一個有良好職業背景,有豐富學識,有非常精深的專業基礎,能夠不斷吸收新知識,執行力度強,協調到位,具有戰略性開闊視野,素質全面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是保證企業人力資源健康運行的良好基礎。
切合企業業務:基本上所有的人力資源的理論都是相似的,國家政策也一樣,不同的是不同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不一樣。企業人力資源一定需要密切聯系本企業的實際狀況,同時也需要關注同行業的情況。對本企業業務不能有效指導的人力資源,一定難以產生其應起的效用。人力資源必須切合企業業務。
企業最高負責人對人力資源要從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給予重視。這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或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實際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政策的定位,人才的選拔,人力成本的使用,合理授權,人才信任和關懷等方面,不能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來看待企業的人力資源建設各層面。

企業的發展到底是留住人才,還是在培育人才?

那麼我們的企業怎樣去尋找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呢?我個人認為:寧可池中藏龍,不可池中養蟲。
為什麼說池中可以藏龍而不能養蟲呢?人才是這樣理解的:在不斷成長、不斷完善,在發展中成就事業的才是人才。真正的人才需要不斷地磨礪和考驗,沒有聽說鳥籠裡面能夠養出真正的雄鷹。我們的企業對於人才應該抱有這樣的想法,企業是為優秀人才成長提供一個優越條件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能夠孕育出知名的人才,那麼企業也是得到了回報,每一個企業家應該有廣闊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任何一個淺薄和無知人絕對不會在市場的競爭中站穩腳跟。想想看著名的企業通用、惠普、IBM等大公司培養出諸多的人才,成為了同行業或者其他行業的企業CEO等高級管理層。但是走出這些人才,這些企業受到了影響,企業停滯了嗎?沒有!相反而言,正是這樣的「共贏」戰略,才使得這樣的知名企業充滿了活力。
在招人的過程中,企業招聘了一批低素質的人,過一段時間他們就會滲透到公司的各部門;再過一段時間,他們又將開始招聘低素質的人。在企業的日常管理中,這些人往往會姑息自己或員工的某些惡習,以至於公司里總是臭氣熏天。可是,他們自己往往並不覺得,為什麼呢?中國有句老話「久而不聞其臭」。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通常,這種臭氣只有新來的員工才能聞得到―可是,日久天長,新員工也會「久而不聞其臭」的。這樣就等於在企業中養了一群寄生蟲,企業是在池中養了一群寄生蟲,那麼企業這潭活水得不到活力的源泉,快速繁衍著寄生蟲遲早會把充滿生機的企業拖到暮氣沉沉的那一天,也許最終面對企業沒落和滅亡的那一天!
企業在確定了人才要求之後,就要尋找正確的方法來識別人才,通過人才識別找到合適的人才之後要給他們制定適合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對人才進行驅動和激勵。而這種驅動不是人才自身能夠完成的,它需要依靠外部的刺激作用和激勵因素來完成。我們將這個過程歸納為「五步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由放任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主張對加盟團隊的新成員不加任何干涉,完全放任他們釋放出自己最本色的「自我」一面; 第二階段是指引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主張給團隊成員一定的幫助和指引,引導他們逐步走向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跟得上步伐的,也許正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階段是強制入模階段,這時我們主張要求團隊的新成員必須與團隊建立統一的誠信和價值觀,即要求團隊新成員必須認可企業的發展、企業的文化,摒棄屬於「自我的東西」和「自戀懷舊」,無條件先入這個團隊的"模"; 第四個階段是刺激提升階段,經過前三個階段的觀察與訓練,淘汰那些不認同企業的發展和反感企業文化的人,則其餘的人才就會與企業逐漸建立起相對統一的誠信和價值觀,這時需要對他們進行雙重刺激,包括物質刺激和精神刺激,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使其得到快速提升,跟上企業發展的腳步;第五階段是激勵發展階段,作為領導者要給員工持續的、全方位的激勵,使得人盡其才,才為我用。這五個階段中的前三個階段都屬於人才識別的層級,第四個階段屬於驅動層級,第五個階段屬於激勵層級。
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很多方面都是微觀的、細小的,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這樣那樣的被動。對如何留人才,如何讓人才發揮作用,在公平的基礎上,企業可以做出很多的選擇。該花的錢要花,人才該滿足的要滿足。國內企業的人力成本一般來講還是有一定上升空間的,只是我們因為管理不善,或者是缺少人才,工作效率太低,導致其他的管理或運營成本過高。假如我們在確定合理利潤率指標的基礎上,減少與人力資源直接成本無關的開支,而適度增加人力成本的投入(我們寧願說是人力資本,而非成本),企業吸引人才的空間將更大。 對企業長遠是有利的。

家族企業要轉變為企業家族

一個企業從創建到強大,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很多的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剛成立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人才加盟,主要靠的是一些親朋好友這樣的人力資源,企業之初的運作也談不上什麼管理,就是憑著裙帶關系來經營。這就是所謂的「家族式管理」。隨著企業的發展,更多外面的人才被吸收進來,他們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而那些元老們卻還在為親是用。兩種行為勢必產生沖突。這樣的矛盾會嚴重製約企業的發展,在這里我們要怎樣處理呢?我認為應該要有壯士斷腕的魄力,就是讓這批不思進取的元老們退位,這也被很多人罵為「卸磨殺驢」。雖然壓力和阻力都巨大,但是為了企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對這樣的「元勛」必須處理:
第一,由於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人類有史以來知識更新換代最快的時代,而所謂的老員工(或有功之臣)其知識面、知識深度和知識結構都已經老化,已經不能再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而為其更新的成本又過高。企業以利潤為第一目標,企業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養老院。雖然企業有很大的社會責任,但是其利潤是第一位的,誰阻撓了這個目標誰就要被利潤的車輪碾過。
第二,企業的崗位是有限的,關鍵崗位或重要崗位更是有限的,而老員工(或有功之臣)往往占據著這些崗位,並且這樣的人經常會居功自傲,對新來的員工指手劃腳。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從企業培養後備力量的角度來看,此些人要下崗!
第三,從激勵企業其他員工來看,這樣做有利於企業的其他員工始終保持著一種比較好的競爭心態,有利於企業內部競爭機制的形成,也有利於企業形成一種比較好的人才培養機制,也更有利於吸收外部新鮮血液的精華,因為空出的往往是重要崗位或關鍵崗位。
第四,從企業文化的形成來看,老員工(或有功之臣)代表著舊事物,他們往往對新事物持排斥態度,不認同現時企業文化,不能與時俱進,這就造成了企業中關鍵的環節缺乏創新精神,缺乏進取心,從而從整體上去影響企業文化缺乏創造力。
為了企業的發展,犧牲這部分人的利益也是不得以為之。對於老員工(或有功之臣)的被棄用,我們且把企業管理的人性化先拋開,而是以一種更理智或更市場化的角度來處理這個問題的。老員工(或有功之臣)同新員工之間的矛盾同新員工和企業之間的矛盾就是同企業文化之間的沖突。讓一個家族企業轉變成具有現代管理模式的企業家族,就必須建立起一種良性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同人才的關系

企業文化是企業領導倡導的,全體員工遵守的共同價值觀和不斷革新的一套行為方式。它體現為企業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行為方式,在企業中像空氣一樣存在。對於高層領導人說,他一言一行和對事情的判斷,不一定寫下來,但卻會影響到員工,成為內部的准則。對中層管理者來說,不僅要感受這種文化,更肩負著向下屬傳遞文化的任務,他們是企業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對技術員工來說,他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度決定了他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員工的態度是直接反映企業文化的一種標志。企業文化的好壞最終是體現在行為上的。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源管理因與人的密切聯系使其重要性日顯突出。應該看到,企業管理已經從強調對物的管理轉向對人的管理,這是競爭加劇的結果。無論是管理領域的擴大,還是現有管理的提升,人力資源是基礎、是前提、是根本。企業即人。如何選擇、培育、合理使用、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如何贏取員工的獻身精神,留住人才,實現企業長久穩定的發展?
目前大多數企業領導也深刻地意識到人才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對於人才認識大多數企業領導仍然停留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 為什麼我的企業用優厚的待遇,就是留不住企業需要的人才?
目前,在中國的企業員工存在一個很頻繁的字眼,那就是「跳槽」,同時在這種浮躁的環境下,催生了曇花一現的流星企業,同時在社會上一大批壯志未酬的精英扼腕而嘆,空談壯志,龍泉壁上蒙塵。這樣的現實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一方面,企業的領導挖空心思,費勁心機尋找企業所需要的千里馬;然而另一方面,優秀的企業經理人感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離開原來的企業而頻頻跳槽。用人的企業大吐苦水,埋怨現在的企業員工沒有忠誠度;而企業跳槽的員工卻深深帶著被傷痛的心,懷著這里不是我們的歸宿的傷感一路流浪。難道這兩者之間的天塹就沒有一道橋梁,可以將兩者相連而溝通呢?為什麼這樣說呢?很多老闆問:為什麼企業員工只能與企業共甘而不能同苦?企業的領導人說,企業招聘的人才在短短的幾個月鳥獸散,企業再去招聘人才,同樣是一樣的結果。當我們提出企業可否通過企業文化建設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這家企業領導帶著滿腹困惑,認為企業文化對於他們的企業並沒有什麼作用。他這樣的說:「現在的人都很現實,都為自己著想,那裡能和你想到一塊去,這樣的企業文化就是糊弄人!」聽完這一番話,我們就能明白,企業有這樣的領導,造成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偶然,這是一種必然。因為在這位老闆心中,他所奉行的就是「人本為惡」的理念,他對於企業的員工處處提防、處處小心,所以這樣的企業根本就沒有什麼企業文化而言。孔老夫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這樣的道理。企業的領導都不相信你的員工,那麼企業的員工又憑什麼來相信領導呢?那麼企業員工為什麼要聽領導的話,買力幹活呢!就是這樣的內耗過程中,兩個極端的階層都在關系著自己的利益,企業的利益無關輕重了。所以說企業領導就認為企業沒有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企業員工認為企業領導不重視人才,所以人才成為企業最大的心病,也是企業領導人沒有業績最有力的推脫詞企業文化很重要。要是在公司里大家都很積極的工作,那自然會感染新員工,立志也只會是個別現象。但是,要是大家都很疲憊,離職的多了,人心就散了。在一種渾濁的企業文化里,失敗是一種必然的結局。
21世紀是人才的時代,企業要做大做強不是喊出來的,而是要通過企業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的,而人才正是技術的執行者和管理制度的創造者。因此企業必須重視各種人才,留住和利用他們的才智,將他們的管理技巧加以合理利用,充分發揮企業員工的各種才能,為企業的成長服務。尋找和培養人才讓企業不斷發展和壯大,實現共同的成就!

論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

摘要: 企業文化通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價值觀的認識和行為規范, 不斷溶於企業管理之中而升華。它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也是區別於競爭對手的最根本標志。通過行為方式、創新精神、執行文化等的打造可以使企業生成強烈的認同感.凝聚力和生命力,從而不斷鑄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企業文化為團隊成員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提供了舞台。

關鍵詞:企業 文化 競爭力
文化決定製度,制度決定技術,技術決定競爭力。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企業要想取得成功,離不開良好的企業文化。企業的競爭實質上是企業文化的競爭。因此未來的競爭是管理的競爭,企業文化的競爭。文化已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種強勁的動力。沒有好的企業文化,也就沒有好的共同理念和遠景,也不可能有創新的動力,更談不上鑄就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企業文化的含義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並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准則的總和, 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實踐相融合的產物,企業文化管理被普遍認為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層次,包含價值觀、最高目標、行為准則、管理制度、道德風尚等內容。它也是一種管理思想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統一員工意志,規范員工行為,凝聚員工力量,為實現企業的短期與長期目標服務。

二、企業文化與管理

企業文化溶於企業管理之中,具有目標的一致性。人們對於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認識的深化,既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又是以經濟力量的競爭、抗衡、較量的變化為背景。企業文化是一個信念、價值觀、理想、最高目標、行為准則、傳統、風氣等內容的復合體,是一種精神力量,用於調動、激發目標對象做出貢獻。比較確切的定義就是:企業文化是企業共同遵守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方式。
這個定義實際上包括三個層次: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方式。因此企業文化與管理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價值觀是企業文化中相對穩定的要素,比如企業提倡「創新、執行、團隊、價值」,都是企業的一種價值觀念,也就是企業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長期應該保持不變,除非企業經歷了轉型、重組等大的變革;其次,信念是支撐企業價值觀的各種信條、觀念,比如人才觀、發展觀、競爭觀、營銷觀等,必須結合企業的行業特點、市場狀況、競爭對手等來動態調整,是企業發展與競爭策略的指導思想;很多企業的文化建設只是停留在這兩個層面,但是卻忽略了企業文化的最重要部分即行為方式,行為文化是企業文化中最真實、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部分,一個企業真正的文化並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書面文化」或者「口頭文化」,而是企業員工的行為方式,企業可以提倡「創新」,可真實的文化卻是「小心駛得萬年船」,企業可以提倡「團隊」,可真實的文化卻是「山頭林立,各自為戰」,可見忽視了理念與行為的一致性,企業文化就成為了形而上的「擺設」。企業文化更類似於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催化劑」不能讓無法發生化學反應的兩種試劑發生反應,但卻可以加快可以發生化學反應的試劑的反應速度,提高原料利用效率。企業文化也是這樣,很多問題必須由制度規范、戰略規劃、流程再造、兼並重組來解決,是硬性的,文化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有些企業業績很好,薪資很高,可員工流動率還是很高,工作氛圍差,滿意度低,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通過注入優秀的企業文化,打造共同願景,激活組織氛圍,鼓舞員工士氣,指明前進方向,讓平庸的企業變得優秀,讓優秀的企業變得卓越。
在管理中首先企業文化能解決人的問題,尤其是觀念的問題。「道不合不同與謀」,這是中國人的古話,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沒有相同的觀念,企業只能分崩離析,無法形成合力。
其次,在管理中各級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 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企業的文化。企業文化就是高層的做事風格,「上樑不正下樑歪」,高層以身作則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關鍵,關繫到企業文化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也是管理者在日產管理中能否形成巨大凝聚力的關鍵。
最後,打造執行文化才是根本。企業文化離不開企業管理。管理與文化,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文化講求氛圍和心理契約,管理則講求制度和外部規范,但這兩者必須有機融合,文化中有規范,規范中有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讓企業文化建設落到實處。文化離開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會成為空中樓閣,管理離開文化的指導會淪落為賺錢工具。因此,把優秀的文化理念轉換為企業的各項制度、員工的日常行為、企業的各項流程,並且堅決地執行下去,這樣才能形成執行文化。美國西點軍校200多年來一貫奉行的行為准則是『沒有任何借口』的執行,它體現了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一種完美的執行能力。這一理念是提升團隊凝聚力的最重要准則,成為了美國西點軍校的執行文化。美國西點軍校也正因為有這一理念而著名,200多年來為美國培養出三位總統,五位五星上將,3700多名將軍和無數商界精英人才。

三、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

1、企業的文化將成為未來企業的第一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文化中的企業理念和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帶不走、很難摸仿無法移植的東西。任何企業(包括高新技術企業),其產品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圍繞產品競爭力下功夫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而產品競爭力是由技術競爭力所決定的,技術競爭力又是取決於制度競爭力的,制度高於技術,制度是第一競爭力。而制度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沒有正確的理念根本不可能有科學的制度。因此,理念又高於制度,理念決定製度,制度決定技術,技術決定產品。擁有正確的、不斷創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強的競爭力,才是未來企業真正的第一競爭力。試想一下,沒有一種創新的企業文化理念和創新的激勵機制,員工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哪裡談得上技術的創新和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企業就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喪失優勢而被淘汰。
創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耐克公司憑著不斷創新的理念,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超越了阿迪達斯公司成為跑步鞋行業的龍頭老大,市場份額超過50%。1975年, 耐克公司發明一種「華夫餅干」式的新型鞋底,這種新式鞋底上的小橡膠圓釘比市場上流行的其他鞋底的彈性更強,大受運動員的歡迎。結果這種鞋底為公司帶來7倍的銷量增長。精心研究和開發使耐克公司市場佔有率不斷攀升,上世紀70年代末耐克公司研究和開發部門僱傭的研究人員就達100名,投入的經費近400萬美元,生產出140多種市場上最新穎、工藝最先進的跑步鞋,這些新鞋是根據不同腳型、體重、跑速、性別和不同技術水平而設計的,投入市場後使耐克公司的銷售額從1976年的1400萬美元急速上升到1979年的69400萬美元,增長近50倍,創造了行業內難以想像的奇跡。相反,阿迪達斯公司卻固步自封,面對強勁對手無動於衷,缺乏新的應對措施和創新的理念,最終把優勢拱手讓給競爭對手。
2、創新型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型企業文化是指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創新理念已得到員工的普遍認同,人們堅信只有創新,企業才能生存,才能發展。企業管理人員十分注重創新,並不斷倡導創新,企業管理人員和廣大員工都積極創新,敢於進取,敢冒風險,創新思想已滲透到企業上上下下人員的意識深處,並已成為企業員工的行為習慣。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體現在對創新文化的培育上。在與顧客的互動中,一方面輸出企業對創新的實踐,另一方面汲取對方對創新的需求。企業正是在這種創新的正反饋中不斷地發展、壯大的。企業學習和創新是這種文化提倡的重要內容,企業鼓勵不斷創新並把這些思想表達出來。經營管理者深刻認識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核心競爭力動態化,同時使競爭對手難以跟蹤模仿,從而創造持續競爭優勢。
海爾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十分注重採取"企業文化先行"的文化戰略。公司兼並企業時,首先向新企業派駐領導人員,依靠注入海爾文化理念和"OEC"管理模式等來激發被兼並企業的活力。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認為,用無形資產來盤活有形資產是通過人來實現的,只有先盤活人,才能盤活資產,而盤活人的關鍵是文化先行,文化力先行,用文化力去盤活有形資產,這是海爾成長的最根本的文化戰略。海爾制定了文化戰略的大系統和實施這個大系統的三個子系統:企業內部系統(對於微觀的企業員工)、企業外部系統(對於中觀的行業市場)、企業快速反應系統(對於宏觀政策的反應)。海爾文化是海爾的無形資產,包括企業理念和具體行為兩部分,它和諧地貫徹到海爾集團各個分支機構和各個部門的經營、管理工作之中,貫穿於各價值鏈環節中。海爾精神是"敬業報國,追求卓越", 海爾人認為,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就是創新。追求卓越表現了海爾人永不自滿、永遠進取、永遠創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許多的企業在學海爾的文化,而一直沒有整體學成者。海爾的技術、品牌相對容易模仿,但要學海爾的企業文化,如創新文化,卻非一日之功。也正是這一點將促進海爾逐步形成可持續競爭優勢。
3、企業文化使企業產生巨大的凝聚力
優秀的企業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只有當企業文化滲透到員工內心,形成企業內部的倫理和一種企業內部大多數員工所共識的觀念,員工真正明白企業追求的價值標准,才能自覺維護企業的利益,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做到自覺、自律、自學、自新。自覺是前提,自律是保證,自學是創新的源泉,自新則是創新的集中表現。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每一位員工品格將直接關系企業文化這棵「大樹」的成長,培育良好道德品格,樹立企業全局觀念是企業文化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文化對增強企業競爭力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強調企業的價值觀念、企業精神、經營之道、經營境界和廣大員工認同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因此,它是無形的,又是能動的,隨時都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和作用。這種影響和作用的結果之一就是能使企業產生巨大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是使企業 產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業凝聚力既然是一種力,對於企業這個力點來說,就有正向、反向和大小之分。企業只有消除反向力,才能產生競爭力,加大正向力,才能增強競爭力。 企業的成功需得力於「信念」的力量,以及信念對企業人員的吸引力。企業的價值觀潛移默化,信念深入人心,全體員工的力量就會凝聚起來,企業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人員就會以此作為處理問題的准則,心就能想到一塊,力就能使到一處,企業競爭力就會得到不斷的提升。

4、企業文化使團隊成員有了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的舞台
企業文化使企業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每一位成員為實現共同的遠景而奮斗,同時在奮斗過程中企業以經營理念去激勵員工,使員工釋放出超乎尋常的能力。有了目標才能召喚和驅使人向前的自我超越,極大地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激發人不斷學習新知識,從而達到員工對於生命崇高意義的追求,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員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企業規范、企業生存氛圍的總和。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第一競爭力,不僅樹立企業員工的理想和信念,增強企業凝聚力。企業文化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經濟環境中取得發展和壯大。建立企業自己的文化,才能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使企業全體員工按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奮斗,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最終實現企業與員工雙贏的局面。

⑺ 關於端午節的小品劇本!!!!!!!!

旁白:隨著粽子被擺上了大小超市的櫃台,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要到來了。而這幾天,有關端午節可能會被韓國申報為該國文化遺產的傳聞,引起了不少市民的熱議,那麼,端午節到底是怎麼起源的?韓國又為什麼要申報端午節為文化遺產呢?為此,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采訪:北京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員 蕭放 吳兵:蕭老師,您給我講一講,中國的端午節,它的起源到底是什麼時候? 蕭放:如果說端午節,作為文獻記載來看是在晉朝有一個人叫周處,他有一本書叫《風土記》。那麼這本書裡面第一次記載端午這個名字。當時那個時候沒有記載防來我們所的龍舟竟渡這些東西沒有。 吳兵:大概有多長時間? 蕭放:大概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吧應該說。 吳兵:就說我們的端午節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了。 蕭放:如果說要是不是說大概的說法兩千年差不多。 吳兵:那您覺得韓國的端午祭,江陵的端午祭跟我們的端午節有沒有必然的聯系之間? 蕭放:如果說要說聯系,那肯定是有聯系的。因為以前東亞這個文化,整個就說東亞大陸和朝鮮半島,這個文化有它一個相關性,就在很早以前,它的歷史和文化是連在一塊的,所以它就是包括它的居民,包括它的一些制度的包括它的一些習俗都有關系。有關系。 解說:端午節作為我國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早在很多年前就傳入周邊國家,成了亞洲各地、各民族共同慶祝的盛大節日。尤其是作為中國近鄰的韓國,早就把端午節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此次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的是江陵端午祭,更具有韓國地方特色。 采訪: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 王錦強 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辦公室主任 王錦強:韓國的端午節他們過端午節也很有傳統,但是從中國引進的,或者是中國的端午節,對東南亞國家,對東亞國家的影響,他們從1961年就開始對無形財產進行保護。那麼1967年,把這個端午節作為節日進行保護。那麼從六十年代末開始,韓國人的端午節每年有上百萬人參加,據說。所以它的影響在韓國很大。 解說:在韓國江陵地區,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的「江陵端午祭」其實更像是韓國青年男女的節日,在這一天里,年輕男女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 采訪:韓國留學生 吳兵:在韓國有沒有這個端午節這個節日? 韓國留學生:有。 吳兵:有,是吧?通常你們是怎麼過的? 韓國留學生:端午節屬於韓國三大節日之一的。 吳兵:傳統節日。 韓國留學生:對,但是那個端午節的時候,我們不會放假,不會休息,只是過有一些活動,吃東西,米糕之類的東西。比較傳統的。不知道中國有沒有,不好翻譯。 吳兵:還有什麼 韓國留學生:長發。用菖蒲水洗頭發。 另一位韓國留學生:洗頭發。 吳兵:洗頭發,還有摔跤。 韓國留學生:摔跤也有、打鞦韆 采訪 韓國訪問學者 高仲守:我覺得那個中國是從古代就很有影響力的國家,所以好多方面就從中國那個傳到韓國的,挺多。比如說那個祭祀的方面,也是從中國過來的。可是韓國慢慢那個改變了從古代到現在也是一樣,保留下來的。 解說:盡管端午節最初起源於中國,但是韓國的端午祭也具有悠久的歷史,並且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習俗,因此,韓國有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們無可厚非。 采訪:北京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副研究員 蕭放 吳兵:那現在就是很多媒體在炒這個,也可以說很多媒體在爭論這個,韓國江陵這個地區要把端午祭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對這件事,我們應該怎麼理性的看? 研究員:我覺得這個事情,本來說應該說沒有多大的事情。因為韓國江陵這個地方,它對端午節祭祀的儀式保存得比較完整,每年有很多萬人參加這個活動。有傳統,而且他們是在一九六七年就做國家的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在保護,那麼他,它重視這個東西,是無可厚非的。 旁白:據專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和品牌的注冊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存在搶注之說,也就是說,我們同樣可以申報自己的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因此,面對端午節事件,許多市民的反映很平和。 街頭市民反饋意見 1:從這個世界遺產,因為它是人類共享的東西,共享的東西也不是任何國家,任何國度在這方面予以保護,或者說搜集的吧,都是對人類有非常大的貢獻。 2:我覺得因為現在有那種全球化的趨勢嘛,這種節日的東西,比如說現在我們也過什麼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就說別人也可以過我們這種節日。 3:我

⑻ 無形資產可拍賣嗎

權力性無形資產可以拍賣。 如商標權、著作權等。對於企業自身利益建議進行無形資產評估工作拍賣費具體咨詢拍賣公司。 無形資產拍賣程序 1、 本拍賣須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和有關規定所制定,適用本次拍賣活動,本公司有權依據《拍賣法》之規定解釋和處理本須知之外的其它問題。 2、 本次競投活動是在公開、公正、公平競爭的原則下進行的,符合法律程序,受法律保護。 3、 競買人須遵守本須知並受此制約。 4、 競買人必須具備本次拍案規定的競買資格,否則不得參加競買。 5、 競買人必須事先按本次規定提交有關證件辦理登記手續,交付保證金,領取號牌,參加競買。 6、 競買人若委託代理人競買,代理人必須出示有效的委託文件及本人身份證件。 7、 競買人在規定的咨詢時間內有權了解標的物的情況,有權獲得本公司提供的資料。一旦進入拍賣會場,即表明已完全了解本次競投拍賣情況,並願意為自己的競買行為承擔一切責任。 8、 競買過程中,競買人一定要嚴肅認真地進行競買,一經擊槌成交,不得反悔,否則競買保證金將不予返還,並追究法律責任。 9、 每項標的的起拍價及最低加價幅度由拍賣師當場宣布,拍賣師有權根據競買現場情況臨時調整競價幅度。 10、 競買人口頭出價和舉牌示意均可,每次舉牌即表示遞增一檔,口頭出價需同時舉號牌,但不受遞增一檔限制。 11、 拍賣標的一經擊槌成交,買受人應當場簽署成交確認書,憑成交確認書與委託方簽定合同文本,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12、 買受人應在規定的期限內付清所有款項,超過期限者視做作反悔,保證金不予退還,本公司有權將此標的再行拍賣或處理。 13、 競買人必須遵守會場內的公共秩序,不得阻擾其他競買人競價,不得阻擾拍賣師主持正常的競買活動,更不能採取操縱、壟斷競買等違法行為,一經發現將取消其競投資格,並追究法律責任。 14、 未競得標的的競買人,保證金於拍賣結束後按原進款方式全額退還,以票據支付的保證金,於拍賣之日起三日內退還。 15、本拍賣須知解釋權歸本公司。

閱讀全文

與人類口頭和無形資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