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谷歌的無形資產

谷歌的無形資產

發布時間:2022-07-11 23:11:08

Ⅰ 谷歌歷史財報

谷歌2009年6月30日第二季度財報 第二季度主要業績谷歌報告第二季度營收55.2億美元,收入是按照GAAP准則計算,基於的是未除去流量獲得成本(TAC)的毛營收。第二季度谷歌的TAC總額為14.5億美元,占廣告收入的27%。 按照GAAP准則計算的運營利潤為18.7億美元,占收入的34%。去年同期為15.8億美元,占營收的29%。凈利潤為14.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2.5億美元。攤薄後每股盈利4.66美元,去年同期為3.92美元。谷歌自有網站收入為36.5億美元,占總營收的66%,同比增長3%。合作夥伴站點的收入為16.8億美元,占總營收的31%,同比增長2%。 國際業務收入為29.1億美元,占總營收的53%,第一季度和去年同期都為52%。 付費點擊數量同比增長15%,環比下降2%。每點擊平均價格同比下降13%,環比增長5%。 TAC,與合作夥伴分享的收入從去年同期的14.7億美元下降到14.5億美元,在收入中所佔比例從28%下降到27%。 其他營業成本,包括數據中心運營費用、無形資產攤銷、內容獲得成本及信用卡交易費用,從去年同期的6.74億美元下降到6.55億美元,在收入中所佔比例從13%下降到12%。 營業費用,第二季度為15.4億美元,占收入的比例為28%,去年同期為16.4億美元,占收入的比例為31%。 基於股票的報酬(SBC),與SBC有關的費用總額2.93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73億美元。 運營利潤,從去年同期的15.8億美元提高到18.7億美元。利息及其他凈損失為180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凈收益5800萬美元。第二季度的有效所得稅率為20%。 現金流和資本性支出,來自經營性活動的凈現金流入為16.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7.7億美元。資本性支出為1.39億美元,主要與IT基礎設施投資有關。第二季度的自由現金流為14.7億美元。 現金,截至6月30日公司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可流通證券總額為193億美元。截至6月30日公司全球全職職員總數1.9786萬人,截至3月31日時的數字為2.0164萬人。 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表示,鑒於宏觀經濟的持續低迷,第二季度業績非常好,雖然世界大多數地區的經濟都出現萎縮,但谷歌營收還是同比增長了3%,這些業績預示著,公司業務模式的抗干擾力和公司控製成本的能力,將在經濟好轉時使公司處於有利位置;公司將繼續關注技術創新的投資,推動核心和新業務的發展。 谷歌下周四發布財報 華爾街預期業績強勁 http://www.chinaz.com/News/IT/04091110252010.html

Ⅱ 免費的軟體比如《谷歌》/《快播》/《360安全衛士》等請問這些軟體都是免費的該公司靠什麼運轉

這裡面有很多賺錢手段,比如360,屬於免費軟體,而且口碑、效果都比較好,電腦裝360的超過70%以上,這是多少人?幾千萬阿。。。。。。。
廣告你知道就不說了,還有就是點擊,他給別人做推廣,每推廣1個人成功注冊就是錢,咱們比如他有8000萬客戶,有10%的人點擊他的推薦,其中10%成功注冊,那麼錢就出來了,80000000*10%*10%=8000000人,每個費用0.01元,每天收入就是8萬(這還是最低價格,也就是最低收入)。。。。。。。。
另外還有很多隱形手段,屬於商業機密了,不方便說。
無形資產也是獲利的途徑!

Ⅲ 大數據價值究竟幾何

大數據價值究竟幾何

用戶購買了哪些食物,對哪些Facebook帖子點贊,如何使用車載GPS(全球定位系統),許多企業的業務依賴於這類數據的收集和銷售。

問題在於,沒有人知道這些信息的真正價值。數據不是工廠或現金等實體資產,目前尚沒有對其估值的任何准則。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買賣信息,利用分析工具找到創收的途徑,衡量數據價值標準的缺位使得我們對現代商業世界的理解出現重大缺失。

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倫納德·納卡穆拉(Leonard Nakamura)稱,企業擁有的數據,以及專利、商標和版權等「無形資產」的價值超過8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1264億元),相當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GDP(國內生產總值)之和。

數據價值的問題不僅僅局限於科技產業。超市管理公司Kroger會記錄客戶在逾2600家連鎖店的購物信息,以及約5500萬積分卡用戶的的購物歷史。Kroger篩選這些數據預測購物趨勢,並通過一家合資公司向廠商出售信息。寶潔和雀巢等公司樂意購買這些信息,因為這使得它們能使自己的產品和營銷活動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分析師估計,Kroger每年從銷售數據中獲得的營收為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14億元)。

企業還必須估計它們數據的有效時間,判斷未來的增長前景,記錄和報告數據價值的變化。對工廠等實體資產的數據進行分析相對容易,但在無形資產領域沒有先例可循。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以下簡稱「FASB」)尚未針對信息和知識產權越來越重要的經濟社會更新會計准則,FASB曾在2002年和2007年兩次討論無形資產事宜,但都因這一問題的復雜性而擱淺。上個月,有成員再次提議FASB研究無形資產事宜。無形資產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員工收集數據所用的時間應當記作成本還是投資?

對數據價值的衡量缺乏統一的標准,給Facebook、eBay和谷歌等公司的投資者造成了一個特別巨大的盲點。這些公司依靠收集的用戶數據創收。

投行和估價咨詢公司Duff &Phelps董事總經理格倫·柯尼克(Glen Kernick)說,「公司的許多業務都沒有反映在向公眾披露的信息或財務報表中。」Facebook、eBay和谷歌的資產凈值為12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676億元),但它們的市值高達66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529億元),兩個數據之間的差異表明,市場認可搜索演算法、專利和數據等企業無形資產的價值,這些資產沒有出現在它們的資產負債表中,這使得許多投資者根據其他不穩定的指標——例如現金流或未來增長前景等,對企業估值。

市場研究公司Needham &Co分析師勞拉·馬丁(Laura Martin)說,「如果不能用來創收,數據就沒有價值。」隨著用戶興趣的改變,用戶信息就失去了它們應有的價值。這使得數據成為一種易變質的商品,要對它估值更加困難。

但是,僅僅依靠市場是危險的。在2000年的科技泡沫破裂中,許多投資者都賠得血本無歸。當時市場普遍認為,傳統的估值和風險評估標准不適合「新經濟」。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價值究竟幾何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Ⅳ 哪家上市公司的無形資產佔比大就是專利很多

蘋果,谷歌,三星。。。。太多了。

Ⅳ 什麼是無形資產的概念、特徵及內容

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無形資產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無形資產包括貨幣資金、應收帳款、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專利權、商標權等,因為它們沒有物質實體,而是表現為某種法定權利或技術。但是,會計上通常將無形資產作狹義的理解,即將專利權、商標權等稱為無形資產。無形資產通常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特許權,土地使用權等。
(1)專利權:是指國家專利主管機關依法授予發明創造專利申請人對其發明創造在法定期限內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包括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
(2)非專利技術:也稱專有技術,是指不為外界所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採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護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各種技術和訣竅。
(3)商標權:是指專門在某類指定的商品或產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稱或圖案的權利。
(4)著作權:製作者對其創作的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權利。
(5)特許權:又稱經營特許權,專營權,指企業在某一地區經營或銷售某種特定商品的權利或是一家企業接受另一家企業使用其商標,商號,技術秘密等的權利。
(6)土地使用權:指國家准許某企業在一定期間內對國有土地享有開發,利用,經營的權利。

Ⅵ 谷歌利用稅務漏洞進行避稅是怎麼回事

避稅主要就是打不同國家的稅率差別,和一些政策上的空子,如母國稅率很高,而A離岸地對非本國收入不征稅,那麼就可以把利潤做給A國。

實業,生產銷售類企業,主要方法是轉移定價,即以不公允的價格出售給關聯企業,如上面所說的成本500萬的iphone,應該賣1kw,對500w利潤征稅,但通過不收所得稅的第三國一轉手,成本價或略高價賣給中間國,再市場價賣回母國或目標國。

如果像谷歌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就是要把大量的知識產權,專利等無形資產轉移到愛爾蘭這樣的低稅率國家,具體操作還要通過荷蘭的空殼公司規避愛爾蘭本地的稅收,但原理是相同的,大量無形資產的授權費壓低了美國、歐洲大陸等國主要業務所在地的利潤,起到了避稅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谷歌的無形資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