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環境建設是什麼和環境保護是什麼
簡單的打比方告訴你吧,環境建設等同房地產開發建設,環境保護就成了文物古跡遭到破壞要去修復 保護一樣,同意否。兩者的性質就不一樣啦,但目標還是一樣的,都是構建和諧 宜居的社會
㈡ 環境建設 概念
環境建設一般是指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斗,建設祖國秀美山川,是把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重大戰略部署。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優先抓好對全國有廣泛影響的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力爭在短時期內有所突破;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各種治理措施科學配置,發揮綜合治理效益;堅持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建設進程,建立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使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法制化,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科學化;堅持以預防為主,治理與保護、建設與管理並重,除害和興利並舉,實行「邊建設、邊保護」,使各項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發揮長期效益;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脫貧致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堅持依靠億萬群眾,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用大約50年左右的時間,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對現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綜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的工程,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力爭到下個世紀中葉,使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適宜綠化的土地植樹種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中華大地山川秀美。
搞好生態環境建設要抓好三個結合:
一是小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生態修復和小流域綜合治理都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舉措,在水土流失重點區,除了實施綜合治理外,在地廣人稀、降水條件適宜、水土流失輕微的地區,應實施以封育保護為主的生態自我修復工程。通過綜合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是梯田建設與徑流控制相結合。梯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工程。在有條件的地方,除發展小型水利工程外,要充分發揮徑流調控體系的作用,科學的修建水窖、澇池、蓄水池、古坊、塘壩等水土保持工程。就近攔蓄利用降水產生的徑流,為梯田林果等提供生態用水,通過梯田工程與徑流利用工程有機結合,實現基本農田的集約化經營。
三是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依據自然規律,實行山坡溝水路田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優先建設坡面徑流聚集工程,魚鱗坑整地以及溝道攔蓄工程,為林草提供生長環境,達到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護工程,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現退耕還林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一般按照4年。
為結合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5年計劃的制度安排,兼顧排污許可相對穩定的需要,排污許可證的有效期原則上為5年。但考慮到改革從易到難,逐步完善的需要,對於此次改革開始後首次核發的排污許可證有效期確定為3年。這主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有利於推動改革。目前各地對現有企業核發的排污許可證有效期限為1年至5年不等,且管理要求和許可內容存在較大差異,短時間內要實現全國統一難度大,需要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因此設定一個折中的有效期限有利於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
第二,有利於對新建項目及時完善環境管理。對於新建項目,由於企業剛剛從建設期轉入生產運行期,各項污染治理設施、環境管理制度、管理水平均需要不斷調試與完善,對執行排污許可事項和管理要求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縮短有效期有利於企業減少辦理許可證變更手續。
㈣ 工程建造期間的土地使用權如何攤銷等
我國會計准則來一直秉承謹慎性(甚源至是過度謹慎)原則
將工程建設期的土地使用權攤銷計入在建工程,不僅沒有準則直接依據,而且會導致資產虛增
企業可以隨意拉長工程建設期將土地使用權的攤銷計入工程成本。
同時,將土地使用權計入工程成本,也會導致房產稅的增加。
㈤ 建築工程裡面哪些項目屬於攤銷項目還有他的內容是什麼
措施費:是指為完成工程項目施工,發生於該工程施工前和施工過程中非工程實體項目的費用,由施工技術措施費和施工組織措施費組成 一、施工技術措施費內容包括: 1.大型機械設備進出場及安拆費:是指機械整體或分體自停放場地運至施工現場或由一個施工地點運至另一個施工地點,所發生的機械進出場運輸及轉移費用及機械在施工現場進行安裝、拆卸所需的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試運轉費和安裝所需的輔助設施的費用。 2.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模板及支架費:是指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需要的各種鋼模板、木模板、支架等的支、拆、運輸費用及模板、支架的攤銷(或租賃)費用。 3.腳手架費:是指施工需要的各種腳手架搭、拆、運輸費用及腳手架的攤銷(或租賃)費用。 4.施工排水、降水費:是指為確保工程在正常條件下施工,採取各種排水、降水措施所發生的各種費用。 5.其他施工技術措施費:是指根據各專業、地區工程特點補充的技術措施費項目。 二、施工組織措施費內容包括: 1. 環境保護費:是指施工現場為達到環保部門要求所需要的各項費用。 環境保護費=直接工程費X環境保護費費率 環境保護費費率=本項費用年度平均支出÷(全年建安產值X直接工程費占總造價比例) 2. 文明施工費:是指施工現場文明施工所需要的各項費用。 文明施工費=直接工程費X文明施工費費率 文明施工費費率=本項費用年度平均支出÷(全年建安產值X直接工程費占總造價比例) 3.安全施工費:是指施工現場安全施工所需要的各項費用。 安全施工費=直接工程費X安全施工費費率 安全施工費費率=本項費用年度平均支出÷(全年建安產值X直接工程費占總造價比例) 4.臨時設施費:是指施工企業為進行建築工程施工所必須搭設的生活和生產用的臨時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臨時設施費用等。 臨時設施包括:臨時宿舍、文化福利及公用事業房屋與構築物,倉庫、辦公室、加工廠以及規定范圍內道路、水、電、管線等臨時設施和小型臨時設施。 臨時設施費用包括:臨時設施的搭設、維修、拆除費或攤銷費。臨時設施費=(周轉使用臨建費+一次性使用臨建費)X(1+其他臨時設施所佔比例)
㈥ 工程建設其他費攤銷年限
攤銷年限為2年。
攤銷年限指的是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分期攤銷的期限,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企業在經過主管稅務機關的核准,財務軟體攤銷年限可為2年。
㈦ 為什麼用於建造辦公樓的土地使用權攤銷金額在辦公樓建造期間計入的是在建工程成本
這是因為其屬於作為無形資產管理的攤銷。
土地出讓價款作為無形資產管理的回攤銷答,納稅人為取得土地使用權支付給國家或其他納稅人的土地出讓價款應作為無形資產管理,並在不短於合同規定的使用期間內平均攤銷。
原始出讓價款為土地使用者直接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向國家支付的出讓價款;補辦出讓價款原通過行政劃撥獲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和投資,按規定補繳的出讓價款。
(7)環境建設的攤銷擴展閱讀:
工程成本的相關要求規定:
1、需求的不確定性、計劃的不落實性、規模和工作量的不確定性、進度與質量限制、外部環境的影響和項目風險、使用軟體的工具以及現代程序設計規范的運用都會影響到工作成本。
2、系統分析員的能力、程序員和測試人員的能力、虛擬機經驗、使用程序設計語言的經驗、應用經驗以及人員的流動都牽涉到項目成本。
3、可靠性要求越高的軟體開發,所投入在開發各階段上的質量控制方面的成本越高。並不是所有軟體都有相同的可靠性要求,對可靠性的要求等級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特點具體定義。
㈧ 環境成本核算
在會計學領域討論環境問題的歷史還不長。自80年代起環境會計(亦稱綠色會計)作為一個新的會計分支而興起並逐漸擴大影響。進入90年代以後,一些國際組織積極推動環境管理、環境會計及環境審計方面的研究,制訂和發布有關規則或標准。伴隨著國家、區域或國際的有關法令和法規的建立、頒布與實施,環境會計在歐美發達國家的理論建設上有了初步框架,在會計審計實務中也有所進展。本文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建立環境會計體系的若干基礎問題談一點看法。
一、環境問題與環境會計
(一)環境問題與環境會計在環境與社會經濟領域,有再次重要的國際會計具有里程碑性質:一次是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另一次是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這兩次由世界各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參加的會議之重要性在於,人們開始認真思考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以及環境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環境問題成為政府議事日程中的重要項目之一,各國在解決環境問題上開始協調行動。
在近30年中,環境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各階段都有若干主要標志:第一階段,1968年羅馬俱樂部發表著名的《增長的極限》一書;1972年聯合國舉行人類環境會議。第二階段,1987年被確定為歐洲環境年;聯合國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三階段,1992年聯合國舉行環境與發展大會;英國政府發布著名的《綠色經濟計劃》。第四階段,英國頒布世界上第一部有關環境管理制度的國家標准文件BS77 50,歐共體頒布第一部有關環境管理和環境審計制度的國際性標准文件EMAS;國際標准組織開始起草全球性環境管理和環境審計的標准文件ISO1400系列。由上所述可見,國際上對環境與經濟、環境與社會之關系問題的關注,正在日趨具體化和標准化。
在環境會計領域,首先進入實務的是環境信息披露(環境報告),即披露公司各種活動對環境產生影響的信息。在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披露方式是在公司年度報告中的「管理分析與問題討論」部分,以後成為年度報告的一個獨立組成部分,並最終成為獨立的年度環境報告。最近幾年中,聯合國關於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的政府間專家工作組(ISAR)對跨國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問題作了連續的追蹤調查和分析,並將其作為每屆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秘書處每年發布的國際會計與報告專題年度評論,在19 96年就是以環境會計作為主題。
以斯堪的那維亞(北歐)航空集團公司(SAS 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麥三個國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組成,均為上市公司)為例看,1995年SAS單獨編制並發布其第一份年度環境報告,該報告涵蓋其航空運輸業的機場、機上貿易業務的相關環境信息(旅館業務的環境信息另外處理),與公司的年度報告同時發布。這份年度環境報告的內容非常詳細,主要包括:(1)SAS的環境戰略;(2)SAS在飛行,機上服務,地面服務的各種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平衡表,分為投入與產出兩方);(3)總裁就環境事項的年度總結;(4)董事會就環境事項的年度總結;(5)分別各種業務的環境信息;(6)對大氣影響的專題分析;(7)公司環境管理實務;(8)為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而進行的新技術開發工作;(9)各種有關的知識欄目;(10)公司環境管理機構及通訊聯系,等等。
我們知道,公司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年度報告,其中與財務會計有關的內容均需經過注冊會計師進行獨立審計並出具審計意見書(審計報告)。由此,對於公司發布的環境信息(特別是與財務會計有關的環境信息),就順理成章地提出了環境會計法規及環境審計問題。
(二)環境會計與相關法規 當環境信息披露(環境報告)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除了引伸出環境審計問題以外,也引伸出了對公司在環境治理、保護、預防、管理等方面費用支出的會計處理(包括確認、計量等)問題。環境會計問題較之環境報告要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環境會計對象、環境會計基本原則、環境成本計量等,並且最終會落實到是否需要專門訂立環境會計准則。可以說,環境會計問題是目前會計界面對著的最大的挑戰之一。其困難之處在於,既要適應不斷增加、變化和完善著的環境法規(國際的、國家的、地方的),還要建立和健全有關的會計標准,同時還與環境核測和計量技術有關。
二、環境成本之界定及計量
對於環境成本,很難給予精確的定義(從國內外文獻資料看,討論環境成本時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點),可是在會計領域討論成本項目,又不能不給出較為明確的界定。這里首先從不同的視角對環境成本概念加以闡釋,進而討論其確認與計量。
(一)不同空間范圍的環境成本 不論怎樣界定環境成本的內容,從一個企業看,總是可以區分為內部環境成本和外部環境成本。這種區分是基於當期(會計期間)是否由本企業承擔可計量的環境成本。這里的「是否應當由本企業承擔」,並不是一個會計問題,而是一個法規問題。內部環境成本指應當由企業承擔的環境成本,包括那些由於環境方面因素而引致發生,並且已經明確是由本企業承受和支付的費用,比如排污費、環境破壞罰金或賠償費,環境治理或環境保護設備投資,等等。
內部環境成本與外部環境成本相比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其已經可以作出貨幣計量(盡管並非一定合理和精確),從而才可能作為內部成本。外部環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業經濟活動所引致但尚且不能精通計量,並由於各種原因而未由本企業承擔的不良環境後果。正是由於對這些不良環境後果尚未能作出貨幣計量,所以盡管已經被認識,卻不能追加於始作俑者,因而還不能稱之為會計意義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環境質量確實已經受到了影響甚至破壞,即事實上已經發生了環境成本。
環境成本的「內部」、「外部」之分,並不是絕對的,對此可以從下述幾點理解:
第一,某些情況下內部和外部環境成本同時並存。譬如「排污費」是由於本企業向外部排放有害氣體、污水中廢棄物質而向環境管理機構交納的費用,由本企業負擔,因而屬於內部環境成本。但是外部環境成本亦同時存在:從數量上說,計算交納排污費是按照環境管理機構制定的標准,在實務中,這種標准往往偏低,不足以彌補環境污染引致的各種損失。從性質上說,即使全部排污費都用於治理環境,也存在污染和恢復之間的一段滯後期。在這段時間內,環境污染的破壞作用已經漫延開來並導致新的更大的環境成本。
第二,某些情況下內部環境成本會早於或晚於外部環境成本而發生。譬如,本企業考慮到某經濟事項對環境的潛在損害可能性而提取准備金,在會計處理中先發生了內部環境成本,而外部環境成本此時尚未發生。再譬如,對環境污染受害者的賠償金,往往由於法律程度而耽延一段時間,而會計處理總是要等到實際賠償時才作為內部環境成本,這時顯然已經晚於外部環境成本。
第三,從會計配比原則講,外部環境成本最終都應當轉為內部環境成本。但是在會計實務中,兩種環境成本之間既存在「轉化時間差」,還存在「轉化數量差」。而且象空氣污染導致酸雨以及生態破壞等引發的社會環境成本,幾乎不可能做到「會計配比」。因此,究竟外部環境成本在多長時間內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轉化為內部環境成本,取決於環境法規的完善程度及環境會計標準的可操作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環境法規的建設與環境會計體系的建立具有同樣的重要意義。
(二)不同時間范圍的環境成本
著眼於對環境成本的會計處理與其實際發生的時間吻合性,可以將環境成本作三種類別劃分:過去環境成本,當期環境成本及未來環境成本。換句話說,在會計期間內作為環境成本而確認處理的有關費用支出項目,其所補償的可能是以前的環境損失,也可能是當期環境損失,還可能是預見到的將來環境損失。
1.對過去環境成本的當期支出,指本會計期間內發生的環境性費用是基於清理以前造成的環境污染或補償以前造成的環境損失。當具有追溯效力的新環境法規或會計法規生效時,這種會計事項就會增多(有時也可能是法律訴訟的結果)。也就是說,企業以前的經濟活動在當時並未與環境法規不合,或者在當時的環境檢測水準下企業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並不明顯,但是在今天的新條件下情況有了變化,企業不得不為過去的負面「產出」承擔後果。在會計處理中,這就引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會計盈虧是分期計算的,當期因為以前若干年的經濟活動之不良環境影響而增加了了環境性費用,事實上的結果是當期的和以前的會計盈虧都不完全符合實際,那麼怎樣評價企業的財務業績才為合理?第二,企業當期的經濟活動及產品都可能與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產品已升級換代,甚至已轉產完全不相同的產品,這在實務中會有千差萬別種情況,那麼在實施會計配比原則時,當期的環境支出怎樣與以前的活動及產品相對應?可見,對過去環境成本的當期支出,既引發了財務會計方面的經營業績計量甚至稅賦疑問,也引致了管理會計方面的業績考評疑問。
2.對當期環境成本的當期支出,指本會計期間內發生的環境性費用是基於清理當期環境污染或補償當期環境損失。從一般意義上說,在會計實務中不會對此產生認識上的疑問,可能存在的難點是怎樣在測定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合理地分配和歸集環境性費用。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具備較好的的環境管理和會計計量基礎。
3.對將來環境成本的當期支出,指本會計期間內發生的環境性費用是基於對將來環境污染和損失進行清理和補償的經費准備。就會計處理特點而言,這使我們聯想到了各種會計准備金(如壞賬准備金),因而或許可以為了敘述的方便而暫且稱其為環境成本准備金。
在會計處理中,設立環境成本准備引出了兩個問題。第一,由於環境成本准備金是以對將來不良環境影響的估計為基礎,當期並沒有發生真正意義上的會計支出,而環境成本准備金列為費用成本項目,會影響當期盈虧進而影響納稅,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規依據。如果企業是以納稅以後凈利潤中的一部分提取作為環境成本准備金,則需要以企業內部法規(如章程,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等)為依據。第二,當期環境成本准備金的數額提取之估計,與各種經濟活動或產品的配比對應,既需要環境測量標准,也需要合理的會計處理方法。可見,對將來環境成本的當期支出,並不僅僅是一個會計問題,還涉及到環境法規和企業規章,並且與如何判斷將來的環境事務趨勢有關。
(三)不同功能的環境成本 著眼於企業所發生的環境性支出的功能,可以將環境成本作三種類別劃分:彌補已發生的環境損失,維護環境現狀、預防將來可能出現的不利環境影響。這種功能分類也可以表達為基於環境支出動因的分類。
第一種彌補已發生的環境損失所引致的環境性支出,所彌補的可能是以前時期的環境破壞後果,也可能是當期的環境破壞後果。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環境損失已經發生。企業所支出的環境性費用,其目的僅在於或只能夠用於彌補已經發生的損失(現實中往往不足以彌補!),而不可能形成任何資產增量或收入增量。針對實物的支出只是對因污染而導致的物質耗損的彌補,針對人的支出則是對因污染而導致的健康耗損的補償。可見其補動性支出的明顯特點。
第二種用於維護環境現狀的環境性支出,與不良環境影響是同步發生的,用以維持環境現狀而不致於惡化。從會計處理看,應當認識到這樣兩點:其一,這類環境支出雖然不會形成企業的生產能力增量,但是會形成其他資產增量或收入增量:用於環境保護設施或環境治理設備時增加了資產存量,用於環境保護人員的工薪支出則增加了人員收入。其二,當支出是針對環境保護或治理設施(備)時,本會計期間應當承擔的應當只是其一部分,即會計處理中的費用化與資本化之區分問題。總起來看,這類環境支出仍然是被動性支出,但已經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動性。
第三種用於預防將來可能出現的不良環境後果的環境性支出,是發生在環境損失出現之前,並不是專門用於彌補性項目,所以屬於主動性支出。會計處理中需要考慮到這樣三點:其一,這類環境支出不但會形成資產增量或收入增量,而且可能會增加或改善生產能力(比如購置了有助於改進產品環境屬性的設施或設備)。其二,對於形成的物持資產增量之會計處理,顯然會有分期攤銷或折舊計提,這時會與環境法規及會計法規有關。其三,總起來看這類環境性支出更象是一種投資行為,只是其目標具有特殊性,既不屬於生產能力投資,又不屬於非生產性設施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