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無形資產管理論文的文獻綜述

無形資產管理論文的文獻綜述

發布時間:2022-07-09 18:59:36

⑴ 財務報表分析的國內研究狀況和國外研究狀況是什麼啊急啊!!!!

1.國外研究現狀
財務報表產生的淵源要從復式記賬開始算起,而財務報表的分析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的財務報表分析主要是為銀行的信用分析服務的。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認識到財務報表以及分析的重要性,財務報表分析理論和技術進步很快,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運用科學。世界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曾經說過:「對一家企業進行投資,我主要看這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這是巴菲特站在投資者的立場闡明解讀財務報表的重要性。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教授Water B.Neigs認為:「財務分析的本質在於搜索與決策有關的財務信息並以分析與解釋的一種判斷過程」。美國紐約市大學的Leopld A.Bernstern 認為:「財務分析是一種判斷過程,旨在評估企業現在或者過去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主要目的在於對未來的狀況和經營業績進行最佳預測。」
盡管企業的財務報告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改進,並根據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作了若干創新。但迄今為止,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是不滿意的。有人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擔憂。早在1975年,英國ASSC(會計准則籌劃委員會)發表的「公司報告」和1991年英國ICAEW(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ICAC(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就先後相當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點,1994年美國AICPA(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在「改進企業報告—面向報告用戶」中也指出現行財務報告的不足並提出改進意見。
企業財務環境的發展變化使得要求變革現有財務報告的呼聲越來越高,盡管這些呼聲多半來自會計學術界,但也有不少來自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改進財務會計報告的建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發表的《改進財務報告—面向用戶》(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Steven M. H.Wallman的《財務會計與報告的未來:彩色報告方法》;由索特的事項會計發展而來的事項式報告也成為未來財務報告的發展方向之一。
理論界對未來財務報告的種種預測,部分解決了傳統財務報告的缺陷和不足,對財務報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決解傳統財務會計報告存在和面臨的問題。
但是,盡管財務報告存在著種種不足,在經濟發展的快速推動下,以財務報告為基礎的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進步,21世紀財務管理的評價體系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拓展傳統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二是對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財務評價比重增加。
以上就是目前國外關於財務報告以及財務評價體系的發展和研究現狀的概要總結。目前財務分析評價體系尚處於研究發展之中,所以我們還不能說這個體系已將相當成熟完善,因為不斷出現財務管理的新問題和新需求正在不斷檢驗、修正和完善財務分析評價的理論以及方法。
2.國內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財務分析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有百年歷史。在我國,財務分析思想出現較早,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財務分析一直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的一部分,並沒有獨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隨著改革進程不斷深入,企業自主權日益擴大,現代財務分析領域得以擴展,其方法論體系也逐漸得以確立和完善。本文運用文獻調查的研究方法,闡述了對財務報表分析的認知。
張麗珍,胡靜在《論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是根據統一規范編制的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的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附表和附註、文字說明等。
黃仁佳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新探》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就是通過一定的分析方法使報表中的會計數據、資金流轉、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經營情況和發展趨勢轉化成投資決策的依據,是了解上市公司表面情況的重要途徑」。它是運用會計報表數據對企業財務狀況和成果前景的一種評價。
韓陽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淺談》中認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1)資產負債表分析。」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主要是運用資產負債表數據計算出的財務比率來進行分析,資產負債表比率主要包括流動性比率和財務杠桿比率。(2)利潤表分析。利潤表是按一定格式陳述和計算收益形成的會計報表,大部分利潤表比率是建立在共同百分比利潤表的基礎上的,如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銷售成本利率等;也有一些比率是利潤表兩個項目之間的比率,如所得稅對營業收益比率。(3)現金流量表分析。現金流量表是用來反映公司創造凈現金流量的能力。對現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於報表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現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變動的原因,預測未來期間的現金流量,評價上市公司的財務結構和償債能力,判斷上市公司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對現金收支進行調節的餘地,揭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與現金流量關系。
郭寧,沈劍飛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研究》中認為,「會計報表與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和投資價值分析四個方面」。償債能力分析是對企業償還各種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獲得利潤的能力和利潤分配情況所做的分析,包括利潤的分析目標、構成分析和質量分析等。營運能力分析是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使用率和周轉情況所做的分析,常用周轉率來衡量。短期投資者關心企業股利支付能力和股票市價,而長期投資者更關心企業的發展能力。
任晶波,楊俊田,隋穎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有兩種方法」。一是縱向分析,就是同一企業採用前後期對比的方式編制比較會計報表,即將企業連續幾年的會計報表數據並行排列在一起,設置「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兩欄,以揭示各個會計項目在比較期內所發生的絕對金額和百分率的增減變化情況,從而確定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二是財務報表橫向分析,橫向分析實際上是對不同企業的同一年度的會計報表中的相同項目進行比較分析。橫向分析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採用「可比性」形式編制財務報表,即將會計報表中的某一重要項目的數據作為100%,然後將會計報表中其他項目的余額都以這個重要項目的百分率的形式作縱向排列,從而揭示出會計報表中各個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相對意義。
程世特,曾慶國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王廣斌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中認為,「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有四種。」一是靜態比較法。就是將各種財務數據轉化成以股為單位所代表的「量價」值進行分析比較。二是縱向分析法(比率分析)。就是分析同一會計年度報表中各項目之間的比率關系,從而揭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所佔的比重大小,它使在同一行業中規模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有了可比性。三是橫向分析法。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基礎上從空間、時間、行業的角度對財務指標進行互相對比的分析方法,通過橫向分析,可以掌握公司在本行業所處的地位、增長速度、競爭能力、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等。四是趨勢分析法。就是將同一公司連續多年的會計報表中的重要項目,如銷售收入、銷售成本、費用、稅前凈利、稅收凈利、主營業務收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等集中在一起用同比增加或減少的辦法進行計算分析,這樣就可直觀的反映出公司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以及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項目在本年度的增減及每年的增減情況、變動幅度,據此可預測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未來變化趨勢。
陳宇寧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探討》中認為,「財務報表自身的缺陷表現在四方面」。(1)資產負債表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編制的,不代表現行成本和變現價值,數據信息滯後;(2)假定幣值不變,沒考慮通貨膨脹或物價水平的變動對財務報表的影響;(3)會計穩健性原則要求預計損失而不預計收益,有可能誇大費用少計收益和資產;(4)年度報告只提供短期信息而不能反映企業的長期發展趨勢。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存在一定的問題。

⑵ MBA商學院各側重哪些方面

這個范圍太廣啦
有的側重工商管理,有的側重金融管理等

【MBA全程教學計劃】
1、核心課程:管理經濟學、營銷管理、戰略管理、組織行為學、會計學、公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管理與溝通、經濟法、國際貿易
2、學位課程:商務英語(一、二)、管理倫理學、數據模型與決策(一、運籌學,二、統計學)
3、專業方向課程:
① 金融投資方向:銀行管理、保險市場研究、證券投資、國際金融管理、投資與項目管理
② 財務管理方向:高級財務會計、經營管理審計、財務分析、稅務籌劃、成本管理會計
③ 資產評估方向:高級資產評估、無形資產評估、企業價值評估、資產評估風險管理、資產評估國際比較
④ 企業管理方向:運營管理(或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企業環境與政策、資產評估、管理溝通(商務談判)、領導學
⑤ 營銷管理方向:消費者行為、品牌管理、電子商務、市場調研與營銷策劃、銷售管理
⑥ 人力資源方向:人員素質測評、績效管理、薪酬管理、組織結構設計與工作分析、員工培訓與職業生涯規劃
⑦ 電子商務方向:網路營銷、企業電子商務管理、金融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物流管理
⑧ 項目管理方向:項目評估、項目風險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高級項目管理
⑨ 法商管理方向:合同法、公司法、勞動法、證券法、民法
4、專題講座、企業調查(各方向共同開設)
① 經濟分析專題
② 市場分析專題
③ 財務分析專題
④ 法律分析專題
⑤ 專業綜合專題
⑥ 文獻綜述與論文選題
⑦ 企業實踐專題
5、選修課程:民商法、信息系統與信息資源管理、企業資源規劃(ERP)、宏觀經濟學、金融市場與工具、創業管理、企業並購、金融工程、應用博弈論、公司治理結構
6、實踐報告:結合實際工作,撰寫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報告
7、畢業論文:課程學習結束,修滿規定的學分後,進入學位論文寫作。論文選題要聯系實際,形式可以是專題研究,也可以是高質量的調查研究報告、企業診斷報告或高質量的案例。

⑶ 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摘 要」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存在一定的問題和薄弱環節,不能適應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加強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應提高民營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素質,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電算化水平,優化配置會計資源。

「關 鍵 詞」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問題;解決途經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民營企業的數量、資本、經營規模迅速崛起,據統計,民營企業對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3%,對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4%.它們不僅在工業生產、商品流通、飲食服務等傳統產業中站穩了腳跟,而且逐步滲透到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設施項目,城市供水、供電、環保、公交等市政項目和科教、信息等新興領域,正在成為這些行業的一支生力軍,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民營企業管理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遠遠不能適應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因此,加強民營企業內部管理,進一步提高會計核算質量和財務管理水平,不僅具有廣泛性和必要性,而且具有迫切性和長期性。

一、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部分單位負責人和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不高,不能適應民營企業長遠發展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各單位必須依法設置會計帳簿,並保證其真實、完整」;第四條也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也就是說,《會計法》對單位負責人的職責規定得非常清楚,單位負責人是本單位會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但從實際情況看,大多數單位負責人對《會計法》等財經法律法規以及會計專業知識缺乏學習和了解,更談不上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另一方面,會計從業人員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搭配不合理,知識更新速度慢,缺乏自我加壓和終生學習的精神,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觀念滯後,甚至還存在任人唯親,無證上崗的現象,導致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實務操作水平低。

2、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大多數民營企業對建立和執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或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或雖然建立了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但有章不循,形同虛設。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則具體表現為不按《會計法》要求設置會計機構,配備相應的會計人員;不按會計制度規定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和會計帳簿;不按規定的時間和程序編制記帳憑證、記帳、結帳、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和財務情況說明書以及會計報表附註,存在帳證、帳帳、帳實不符現象;不按規定辦理會計人員工作交接;不按規定對會計差錯進行更正;不按規定對會計資料進行整理歸檔和銷毀等等。做好內部會計控制和會計基礎工作是加強財務管理的基礎,內部會計控制失靈,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將直接影響財務管理工作的正常進行。

3、有的民營企業從社會上聘請專職或兼職會計人員,會計人員業務素質良莠不齊,有的還同時受聘於兩家或多家企業,會計核算流於粗放,無法有效地開展財務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難以保證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質量。

4、缺乏現代財務管理意識,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沒有科學的經營、籌資、投資預測決策和風險預警、規避機制,導致財務控制能力弱,決策科學化水平低,抵禦風險能力差,對經濟運行缺乏調控實效。

5、受企業負責人或會計人員思想觀念、資金實力、技術水平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部分民營企業沒有實現會計電算化,實現會計電算化的民營企業大多數重會計核算,輕財務管理。

6、受現行管理體制的影響,對民營企業會計信息的監督檢查力度不夠,特別是對國有改民營企業的會計信息監督檢查不到位,導致兩套帳、多套表,會計信息失真, 財務管理空白或混亂。

二、加強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措施

1、從財政部門來說,一要從普法的高度,加大對企業負責人《會計法》、會計制度等會計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大力營造「學法、知法、守法」的會計社會氛圍,並建立企業負責人學法守法的監督考核長效機制,促使企業負責人認真落實「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的法定要求,自覺履行單位會計工作第一責任人的法定職責,進而提高企業負責人領導本單位會計工作的水平;二要以造就一支政治思想過硬、基礎工作扎實、作風嚴細、高素質、高效率的財會隊伍為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廣大會計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認真做好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評價工作,加大對高級會計人才的培養力度,逐步建立科學、規范、公平的高級會計人才考評和培養機制;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管理,嚴把資格准入關,杜絕無證上崗。廣大會計人員還要自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加強學習,全面提高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習型、知識型、管理型、廉潔型」的會計人才,為民營企業落實國家法規政策、搞好企業經營管理,促進改革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從民營企業本身來說,民營企業規模越膨脹,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就越重要。內部會計控制意識淡薄,從企業內部來看,主要是因為企業管理當局受舊的管理體制的影響,對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內在動力引起的;從企業外部來看,也沒有因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設計不健全,執行不力等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而追究法律責任的情形,因而民營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薄弱的現象普遍存在。當前,應加強對《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等的宣傳力度,以提高全社會,尤其是企業管理當局和所有員工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促使民營企業密切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本企業業務特點和管理要求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並組織實施,做到企業內部上上下下嚴格依法按章辦事,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以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要進一步加強民營企業會計基礎工作,促進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整體水平的提高。一是根據《會計法》的要求,建立健全會計機構,配備相應的會計人員,這是做好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首要和基本的一環。二是財政部門應經常組織會計人員認真學習《會計基礎工作規范》,通過整頓和規范會計工作秩序,開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達標驗收活動,保證民營企業會計核算的規范化、制度化,為政府部門、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及時提供規范、真實、准確、完整的會計資料。三是廣大會計從業人員應牢固樹立效率意識和管理服務意識,及時准確保質保量地處理好一切會計業務,並在對會計信息進行深加工和再利用的基礎上,要善於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善於研究解決新情況、新問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挖潛增效,當好企業負責人的參謀和助手,為改善民營企業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

3、優化配置會計資源,充分發揮代理記帳的優勢。根據《會計法》、稅法和代理記帳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對應該建帳建制而達不到會計核算質量要求的民營企業,一律由具備代理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或稅務師事務所等代理機構進行代理記帳。同時,代理記帳機構也應進一步提高執業質量,不斷拓展代理業務外延,為民營企業提供會計核算、財務管理以及會計咨詢、稅收籌劃等全方位、多層次的優質服務。

4、企業負責人以及會計人員應牢固樹立財務管理意識,逐步建立健全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大力增強貨幣時間價值、風險價值、機會成本、邊際成本等現代財務管理理念,不斷提高民營企業誠信度和公信度,拓寬融資渠道,增強投資能力,分散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克服重錢輕物的思想,進一步加強對現金、應收帳款、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的管理,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資產管理水平;對企業經營、籌資、投資等決策面臨的風險進行詳盡的研究和評估,充分發揮財務管理工作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作用,進而提高各項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科學制定各項定額,全面加強預算管理,認真做好財務計劃和財務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強化對企業經濟活動事前、事中、事後的管理和監督,有效地防範和化解財務風險,向企業管理要效益。

5、財政部門應加大對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政策引導和科技支撐力度,以解決會計電算化水平低,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質量和效率不高的問題。電算化是會計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強管理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永恆主題。民營企業負責人和會計從業人員必須進一步提高對會計電算化工作的認識,面向現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才能以最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術、最精細的管理獲得最優厚的收益,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財政部門應注重發揮好民營企業與財務軟體開發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做好會計核算特別是財務管理商品化軟體的引進和推廣工作,不斷提高民營企業會計電算化的整體水平。

6、加強對民營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職業道德培訓和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檢查。目前,國稅、地稅部門對民營企業的納稅監督和約束是強有力的,但對其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卻指導不夠,相比而言,財政部門應負責對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監督和指導,由於種種原因,財政部門的督導也不到位。外部監督的弱化和缺位給民營企業造假帳粉飾會計報表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建議財政部門成立專門的民營企業經濟運行監管機構,或以財政部門為核心,國稅、地稅、審計、工商、統計、社會中介機構等構成立體化的民營企業會計信息監督檢查配套聯動和信息共享機制,促使民營企業講誠信,有效地解決兩套帳、多套表等財務管理混亂問題,創建和維護和諧有序的綠色會計環境。財政、稅務部門還應共同建立對民營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業務輔導和考評獎懲機制,積極研究和制定民營企業信用等級評價標准和考核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量化和細化考核,並將考核和獎懲結果公告,以鼓勵先進,鞭策後進。

企業管理的核心是財務管理,財務管理的支撐則是會計核算。民營企業要切實提高對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理性認識,從大處著眼,從基礎起步,進一步加強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也應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監督和指導,這樣才會保證民營企業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

⑷ MBA都有哪些課程設置

MBA的課程設置有:

一、供任職公司高層管理者報讀的課程,通常利用工作時間之餘修習,名為高階工商管理碩士(Executive MBA,簡稱EMBA);

二、供現職管理者或大學畢業生報讀,以增進其管理知識的普通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此即工商管理碩士的原型。

三、供現職從業或具備兩年以上工作經驗者,以強化其企管專業基礎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亦名工商管理碩士(Special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全稱SMBA)

(4)無形資產管理論文的文獻綜述擴展閱讀:

MBA的學科發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是世界MBA的黃金時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狀況良好。企業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名牌大學的商學院畢業生。因此,MBA學位的供給是供不應求的。由於學生對MBA的興趣,世界上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大學都開設了MBA課程。

在美國,MBA課程太多了,以至於泛濫。公平地說,由於教師、圖書設備、學生自身基礎薄弱,部分高校MBA課程質量存在一些問題。MBA的高峰期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1991年,攻讀MBA課程的人數開始略有下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MBA

⑸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獻綜述

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問題研究

【摘要】企業並購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就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規避對策。

一、引言

企業並購,即兼並與收購(mergerandacquicision)是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是社會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企業購並的法律法規的出台,企業戰略購並的法律障礙及政策壁壘正逐步消除。而國內產業分散、企業規模過小、競爭激烈的現實以及外資的不斷進入也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購並和產業整合。可以看到,企業實施兼並與收購,將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通過並購可產生協同效應,但並購並不等同於企業競爭力,並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風險,尤其以財務風險最為突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並購活動的始終,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將影響企業並購的成敗及並購後的整合。

二、企業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順利進行。由於企業並購動輒涉及上萬億元的資金,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籌資渠道在短時間內籌集到所需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融資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資風險,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將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1.債務性融資風險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65%~70%,同時我國金融政策較為嚴格,使得並購資金的來源十分困難。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是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不足,沒有進行並購的信貸項目。另外,企業兼並風險較大,需要資金量也大,商業銀行難以支持。我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發行基本上都是為企業籌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審批嚴格,專款專用,再加上銀行信貸資金切塊分割、規模控制的體制也不利於並購資金的籌集,信貸資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區並購相當困難。債務融資風險來源於收購方的債務風險和目標企業的債務風險。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放大了收益的波動,它比股權方法風險更大。由於並購融資方式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與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並購企業應針對被並購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及維持正常營運資金的多少來做好投資的不同回收期與借款的種類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權益融資風險
權益融資雖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迅速籌集到大量資金,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現的上下限,資本風險較小,但是,我國對股票融資要求較為苛刻。企業為了實現權益融資而不斷努力試圖達到融資標准,跨度時間長,不利於搶占並購時機,而且股票融資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將會稀釋大股東的控制權。股票融資主要有普通股融資和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的風險主要有:第一,由於普通股股東通常都享有投票權,因而發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業控制權;第二,過多的普通股融資會使企業無法達到平均資金成本為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第三,無法享受到像債券融資一樣的稅前抵扣優勢;第四,對外發行新股,容易使新股東坐享其成,即當未來企業的盈餘激增,新股東與舊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第五普通股融資的審查成本較高且普通股的定價通常較債券或優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銷費用通常要較優先股或債券的承銷費用高。優先股融資的風險在於,優先股的稅後資金成本要高於負債的稅後資金成本。由於優先股股東往往負擔了相當比例的風險,卻只能收取固定的報酬,因而在發行效果上不如債券。

(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
並購價格是並購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合理的並購價格以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科學評估為前提,是並購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合理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信息不對稱可引起並購公司估價風險。由於目標企業內部人【摘要】企業並購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就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規避對策。

一、引言

企業並購,即兼並與收購(mergerandacquicision)是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是社會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企業購並的法律法規的出台,企業戰略購並的法律障礙及政策壁壘正逐步消除。而國內產業分散、企業規模過小、競爭激烈的現實以及外資的不斷進入也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購並和產業整合。可以看到,企業實施兼並與收購,將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通過並購可產生協同效應,但並購並不等同於企業競爭力,並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風險,尤其以財務風險最為突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並購活動的始終,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將影響企業並購的成敗及並購後的整合。

二、企業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順利進行。由於企業並購動輒涉及上萬億元的資金,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籌資渠道在短時間內籌集到所需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融資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資風險,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將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1.債務性融資風險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65%~70%,同時我國金融政策較為嚴格,使得並購資金的來源十分困難。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是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不足,沒有進行並購的信貸項目。另外,企業兼並風險較大,需要資金量也大,商業銀行難以支持。我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發行基本上都是為企業籌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審批嚴格,專款專用,再加上銀行信貸資金切塊分割、規模控制的體制也不利於並購資金的籌集,信貸資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區並購相當困難。債務融資風險來源於收購方的債務風險和目標企業的債務風險。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放大了收益的波動,它比股權方法風險更大。由於並購融資方式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與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並購企業應針對被並購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及維持正常營運資金的多少來做好投資的不同回收期與借款的種類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權益融資風險
權益融資雖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迅速籌集到大量資金,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現的上下限,資本風險較小,但是,我國對股票融資要求較為苛刻。企業為了實現權益融資而不斷努力試圖達到融資標准,跨度時間長,不利於搶占並購時機,而且股票融資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將會稀釋大股東的控制權。股票融資主要有普通股融資和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的風險主要有:第一,由於普通股股東通常都享有投票權,因而發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業控制權;第二,過多的普通股融資會使企業無法達到平均資金成本為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第三,無法享受到像債券融資一樣的稅前抵扣優勢;第四,對外發行新股,容易使新股東坐享其成,即當未來企業的盈餘激增,新股東與舊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第五普通股融資的審查成本較高且普通股的定價通常較債券或優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銷費用通常要較優先股或債券的承銷費用高。優先股融資的風險在於,優先股的稅後資金成本要高於負債的稅後資金成本。由於優先股股東往往負擔了相當比例的風險,卻只能收取固定的報酬,因而在發行效果上不如債券。

(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
並購價格是並購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合理的並購價格以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科學評估為前提,是並購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合理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信息不對稱可引起並購公司估價風險。由於目標企業內部人【摘要】企業並購是現代企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本文就企業並購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規避對策。

一、引言

企業並購,即兼並與收購(mergerandacquicision)是現代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重要的戰略之一,是社會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涉及企業購並的法律法規的出台,企業戰略購並的法律障礙及政策壁壘正逐步消除。而國內產業分散、企業規模過小、競爭激烈的現實以及外資的不斷進入也迫使國內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購並和產業整合。可以看到,企業實施兼並與收購,將企業做大做強,是我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通過並購可產生協同效應,但並購並不等同於企業競爭力,並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風險,尤其以財務風險最為突出,財務風險貫穿於整個並購活動的始終,是決定並購是否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將影響企業並購的成敗及並購後的整合。

二、企業並購中存在的財務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並購的融資風險主要是指能否按時足額地籌集到資金,保證並購順利進行。由於企業並購動輒涉及上萬億元的資金,如何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籌資渠道在短時間內籌集到所需資金是關繫到並購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融資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資風險,企業並購的融資決策將對企業的資金規模和資本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1.債務性融資風險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負債率高達65%~70%,同時我國金融政策較為嚴格,使得並購資金的來源十分困難。國家規定,銀行信貸資金主要是補充企業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不足,沒有進行並購的信貸項目。另外,企業兼並風險較大,需要資金量也大,商業銀行難以支持。我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發行基本上都是為企業籌集固定資產投資資金,審批嚴格,專款專用,再加上銀行信貸資金切塊分割、規模控制的體制也不利於並購資金的籌集,信貸資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區並購相當困難。債務融資風險來源於收購方的債務風險和目標企業的債務風險。債務融資由於債務放大了收益的波動,它比股權方法風險更大。由於並購融資方式不同以及目標企業收購前資本結構的不同,使得企業並購所需的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自有資本與債務資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異。並購企業應針對被並購企業負債償還期限的長短及維持正常營運資金的多少來做好投資的不同回收期與借款的種類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2.權益融資風險
權益融資雖然可以通過發行股票迅速籌集到大量資金,沒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現的上下限,資本風險較小,但是,我國對股票融資要求較為苛刻。企業為了實現權益融資而不斷努力試圖達到融資標准,跨度時間長,不利於搶占並購時機,而且股票融資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將會稀釋大股東的控制權。股票融資主要有普通股融資和優先股融資。普通股融資的風險主要有:第一,由於普通股股東通常都享有投票權,因而發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業控制權;第二,過多的普通股融資會使企業無法達到平均資金成本為最低的最佳資本結構;第三,無法享受到像債券融資一樣的稅前抵扣優勢;第四,對外發行新股,容易使新股東坐享其成,即當未來企業的盈餘激增,新股東與舊股東享有同樣的權利;第五普通股融資的審查成本較高且普通股的定價通常較債券或優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銷費用通常要較優先股或債券的承銷費用高。優先股融資的風險在於,優先股的稅後資金成本要高於負債的稅後資金成本。由於優先股股東往往負擔了相當比例的風險,卻只能收取固定的報酬,因而在發行效果上不如債券。

(二)目標企業價值評估中的財務風險
並購價格是並購雙方最關心的問題。合理的並購價格以對目標企業價值的科學評估為前提,是並購成功的基礎。目前我國對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合理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信息不對稱可引起並購公司估價風險。由於目標企業內部人員與並購方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上市和非上市的目標企業在高質最的信息資料獲取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容易形成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財務風險。
2.我國企業並購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其相關的規定也多為原則性的內容,可操作性不強。並購過程中人的主觀性對並購影響很大,並購並不能按市場價值規律來實施。
3.缺乏服務於並購的中介組織,無法降低並購雙方的信息成本和對並購行為提供指導和監督,增加了並購的交易成本及新企業的整合風險和成本。

(三)缺乏規范運作的中介機構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中介機構的作用一是為雙方牽線搭橋,降低企業並購的信息成本;二是能提供中立、公正的判斷,避免較強的主觀傾向,從而最終導致交易的達成。我國的企業並購中,投資銀行等中介機構較少,完全依靠並購企業自己自主搜尋目標、設計方案、籌集資金、談判價格等等,結果由於並購方信息不靈,缺乏操作的經驗,又苦於兼並融資困難,往往使應該成功的並購曠日持久,成本過高,甚至歸於失敗。

三、企業並購中財務風險的規避

(一)利用杠桿收購
杠桿收購(Leverag Buyout,LBO)作為一種創新的融資方式在西方國家興盛一時。它是指通過增加並購企業的財務杠桿去完成並購交易的一種方式。這種並購方式的實質是並購企業主要以借債方式購買被收購企業的產權,繼而以並購後目標企業的資產或現金流來償還債務。杠桿收購融資的積極意義在於:
1.可以滿足資金不足而又急於擴大生產規模企業的融資需要。採用杠桿收購的融資方式企業只需投入少量的資金便可迅速獲得大量的資金使用額。
2.以杠桿收購融資方式進行企業並購,能有效地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縮短並購時間,有助於促進企業的優勝劣汰。
3.並購企業通過杠桿收購可以獲得意外的收益。由於在收購活動中,目標企業的售價一般會低於其內在價值,通過杠桿收購,並購企業可以獲得目標企業資產增值的價值。
4.杠桿收購可以使企業獲得稅收優惠。杠桿收購中的債務資本往往佔全部資產的0%~90%。由於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稅前抵扣因而可以減輕企業的稅負。另外目標企業並購前的虧損可以遞延沖抵並購後產主的盈餘,從而降低了納稅基礎。
5.杠桿收購有利於管理協同效應的發揮。杠桿收購可以充分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使並購方更加重視經營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完成與目標企業的有機整合。

(二)合理運用並購中的納稅籌劃
並購企業在完成兼並後能夠提高其債務權益比率,創造更多的稅收收益和更多的價值。最佳的債務權益比率,是當增加債務所致的邊際稅收收益等於增加債務所致的邊際財務困境成本時所對應的債務權益比率。當一個企業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量來滿足經營合同中所要求的款項時,如不清償到期應付利息,它就將陷入財務困境。因為並購會產生某種多元化效應,聯合企業的財務困境成本會比持有這些現值的兩個單一企業的小,所以,並購企業在並購完成後能夠提高其債務權益比率,創造更多的稅收收益和更多的價值。另一方面應當充分利用經營凈損失形成的納稅虧損。如果一家企業有稅收減免額度,卻由於處在虧損狀態而無法使用這個額度,而另一家企業由於處於盈利狀態而必須繳納稅款時,這兩家企業的合並就可以使它們獲得稅收利益。這種增效作用的價值等於並購所產生的稅收利益的現值,因此,可選擇並購有累計經營虧損的企業,以虧損企業賬面虧損沖抵盈利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這樣就會減少企業的所得稅稅基,而且在實行累進稅率時,還可能降低適用稅率,降低企業整體稅負,從稅務上降低並購中的財務風險。

(三)做好資產評估,防範財務風險
對企業的資產評估,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的資產評估組織,其中應有經濟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二是充分考慮被評估企業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尤其要注意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資產評估。三是評估方法的採用應靈活,對待繼續運營的企業產權,應採用預期收益凈現值法,對待破產的企業或企業的部分資產時,應採用重置資本計算的賬面凈現值法。

(四)要大力發展中介機構
大力推廣企業並購的中介機構,充分利用中介機構的專業人才、科學的程序和方法,發揮其在並購中的服務和監督職能。首先,利用中介機構對企業的經營能力、財務狀況進行客觀評估;其次,利用中介機構掌握的目標企業的各類信息,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降低估價風險;再次,參考中介機構制定的並購方案。
只有合理估計財務風險,才能有效地規避風險。現代企業並購涉及金額大,只有充分合理的估計到並購可能產生的各種財務風險才能做好並購工作。

⑹ 什麼是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一般有幾千字,而摘要一般就幾百字~文獻綜述獨立於論文之外,而摘要是在論文之中,甚至可以在文獻綜述裡面。我給你篇論文看看。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至少有以下好處:①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醫學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②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臨床科研選題及進行臨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③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可難可易,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由選題。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範文: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文獻綜述

摘要:文章對 金融 發展 與國際貿易關系的 文獻 做了系統的梳理,從制度發展、固定成本融資、流動性限制、匯率波動、不同的融資方式、產業融資特徵、保險市場的不完善以及金融創造新貿易等不同的角度對這些文獻做了詳盡的分類和處理,並指出了當前 研究 的進展以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金融發展;國際貿易;制度 標準的赫克歇爾——俄林(HO) 理論 以及新貿易理論認為,要素稟賦、技術和規-模 經濟 是比較優勢的來源,並以此決定兩國的貿易流。而金融發展水平可能對國際貿易模式有重要 影響 。Kletzer & Bardhan(1987)加入金融因素後的HO模型表明,金融領域的發展給一個國家更依賴於外部融資的產業帶來比較優勢。因此,一國的金融發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較優勢的一個來源。沿著這一思路,許多學者近年來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證探索,獲得了更加穩健的證據。 一、金融制度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Kletzer & Bardhan(1987) 分析 了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對需要外部融資的產業的融資功能。他們認為信貸限制較低的國家會專業化於使用外部融資的產業,而信貸市場限制較高的國家要麼面臨更高的外部融資成本,要麼面臨信貸配給,因此將專業化於不需要外部融資的產業。Baldwin(1989)第一個建立了金融市場是比較優勢來源的模型,他證明金融市場更發達的經濟更容易分散需求沖擊的風險,生產風險產品的 企業 面臨更低的風險溢價和更低的邊際成本,金融市場更發達的國家能更好地分散專業生產風險商品的風險。Rajan & Zingales(1998)認為在金融發展水平非常低的國家,外部融資的成本非常高,使用更高比例外部融資的公司也必須承擔更高的借款成本。Levine等(2000)認為,金融發展能使資金更好地分配和減少信息不對稱,這會導致外部融資成本的減少。不同國家之間的公司特點在信貸限制上也會產生信息不對稱。他發現在OECD國家,金融領域對產業專業化的影響大於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的差異。Beck(2002)利用56個國家36個產業的數據,發現在1980~1990年期間,使用更多外部資金的產業的平均出口額在金融發達國家更高。Manova(2005)也認為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對貿易量有正的影響,特別是那些高度依賴於外部資金的產業中的公司。此外,他還認為在本國金融發展的任何水平上,自由化都提高了外部資本的可得性,自由化對貿易結構的影響進一步提供了金融發展獨立於其他制度的證據。 二、固定成本融資和流動性限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固定成本融資對貿易的影響進入出口市場的固定成本的存在很久以來就被國際貿易的文獻所認可。公司融資研究表明,對那些無形資產或者難以觀察的資產,以及公司或者個人特定型資產進行投資的融資 問題 特別嚴重。Roberts & Tybout(1997)發現,一個公司的當前出口狀態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它以前的出口經驗。他們在哥倫比亞公司的樣本中發現,以前的出口經驗提高出口的概率達到60%。他們由此推斷沉沒成本在公司的出口決策中必然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Bernard & Wagner(2001)對德國的研究以及Bernard & Jensen(2004)對美國的研究以及Becker & Greenberg(2004)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在包含了前期成本和金融摩擦的出口模型中,Becker & Greenberg(2004)用雙邊貿易數據證明更發達的金融系統與更高的出口相聯系,特別是在固定成本很大時,金融發展對出口的邊際效應更高。 (二)流動性限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考慮了異質公司的新貿易模型認為,如果國內公司的生產力達到了臨界水平,這個國家將出口商品給潛在的貿易夥伴,這樣他們能獲得正利潤。除了生產力問題,流動性資金的限制也可能影響公司的進人決定。有大量研究流動性限制對公司重要性的文獻,Gemer & Gilchrist(1994)指出,當貨幣緊縮時,小公司的生產縮短,這是流動性限制重要性的進一步證據。Campa & Shaver(2001)使用了20世紀90年代西班牙製造公司的面板數據,發現出口商受到的流動性限制比非出口商少,也發現出口商的現金流也比非出口商穩定。他們認為正是國外銷售的所提供的穩定現金流放鬆了出口商的流動性限制,而不是反過來。但Chaney(2005)通過一個具有流動性限制的壟斷競爭模型認為因果關系與之相反:他認為正是因為一些公司面臨了更少的流動性限制這才使得他們能出口,而不是反過來。在流動性受到廣泛限制的經濟中,或者外部資金成本很高的經濟中,公司將不具有足夠的生產力進人出口市場。 三、融資方式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融資貸款對貿易的影響大約一半的世界貿易是通過信貸進行的,供應商通過交易雙方的商業銀行給外國買家貿易融資貸款。對買家來說,特別是發展 中國 家的買家,來源於國外供應商的貿易融資貸款是外部融資的主要來源。Jinjarak(2004)用美國4位數產業的數據證明融資成本決定了國貿模式。對於每一個產業來說,匯率變動對進口價格影響的傳遞率與產業的外部融資依賴程度和貿易貸款使用正相關。此外他使用美國商業銀行和七國集團債券的貿易融資貸款的數據,發現貿易融資貸款的數量與總進口額、進口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以及銀行債權額正相關,在系統性銀行危機期間,融資成本和國貿模式的關系也依賴於貸款安排(比如貸款期限)、商業銀行規模(是否是貨幣中心,是大還是小)以及債權人的種類(是商業銀行還是官方銀行)。 (二)債務融資對貿易的影響當一個政府向外國借錢時,他可能會拖欠償還本金和利息。在主權債務的主流模型中,借款人通過把債務和貿易限制聯系起來以威懾拖欠行為。特別是他們使用貿易限制和其他商業限制來強迫這些國家支付債務,對拖欠國施加貿易限制是主權債務文獻中最經典的懲罰。但Joshua Aizenman(1991)指出,在本國債務危機和其他金融擾動期間,貿易依賴度較高的產業的外部融資可能會比較有保障,這將減少債務國的經濟混亂和提高他們未來的支付能力。Jeremy I.Bulow(2002)指出,債務政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培養貿易和提高投資效率,而不是最大化資本流。Tomz(2004)研究了19和20世紀債權——債務關系連接的重要性,他發現沒有明確的或者隱含的證據表明國際債務的拖欠會引起貿易制裁。Jinjarak(2004)也強調了為了解決國際債務問題,除了借入國和債權國討價還價能力之外,金融政策不能與貿易政策相分離。為了達到這些目標,他認為不僅需要認識到各國融資成本和債務狀況不同,還必須理解經濟中不同部門貿易和金融的聯系。

⑺ 市場經濟下的知識產權保護論文開題報告應該怎樣寫

一、研究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做好知識產權涉外協調工作

(一)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調整和制定。面對「入世」後的新形勢,立足於既要有利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又要有利於世界各國分享科技進步帶來的利益的原則,加強對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發展態勢和新動向的跟蹤、研究,及時准備應對預案,積極地參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制定。

(二)拓展知識產權領域的國際合作,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繼續加強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及知識產權保護地區組織的合作,加強與歐洲專利局以及一些主要國家知識產權局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擴大與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局領域的合作,辦好中非知識產權高級論壇。制定並實施好與東盟十國和中日韓三國之間的專利合作計劃。積極開展與香港、澳門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三)切實加強與國內相關部門的協調,做好涉外知識產權統籌協調工作。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護知識產權的政府職能,研究、掌握並積極利用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在國際知識產權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技術和商品進出口中知識產權監控體系和預警機制。做好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六、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培訓工作

(一)全面提高社會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以「入世」與知識產權保護為主題,集中力量開展全國范圍的大規模宣傳活動,掀起宣傳專利法、宣講世貿組織的知識產權規則和普及知識產權知識的新高潮。圍繞科技創新、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等重點主題,採取多種形式,擴大專利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抓緊培養懂業務、會管理、熟悉法律和國際規則的知識產權人才。充分利用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辦學優勢,利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加大世貿組織的知識產權規則和新修改的專利法等有關知識產權法律的培訓力度。一要抓好專利戰線廣大幹部和從事科技及經濟管理的幹部的培訓;二要抓好各級專利管理部門後備隊伍和專利業務骨幹隊伍的培訓;三要抓好各級領導幹部的培訓;四要抓好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和專利工作者的培訓。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培訓的重點要有所側重。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全國培養一批懂業務、會管理、熟悉知識產權法律和國際規則的人才。

一、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有效發揮知識產權制度在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中的作用,為經濟建設服務

(一)增強主動服務意識,推動專利工作與經濟、科技工作的有機結合。積極主動地與各級經濟、科技主管部門協調配合,為經濟和科技工作提供明確、有力的知識產權政策導向,使專利工作切實納入到經濟、科技、外貿的管理工作體系中去。要積極配合科技主管部門,加強對有關政策的研究和調整工作,研究制定與科技計劃有關的知識產權歸屬與利益分配的政策,建立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促進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的創新水平和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能力。繼續搞好「城市專利工作試點」,提高城市專利管理工作的水平。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社會公眾的專利咨詢服務工作。

(二)實施「專利戰略推進工程」。進一步加強專利戰略研究與運用,並將其納入到國家、地方、行業發展戰略中去。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啟動實施「專利戰略推進工程」,指導和幫助創新主體,充分利用專利技術信息,正確選擇科技創新的重點方向和目標,培育和形成新的科技優勢和知識產權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我國科技、經濟競爭能力。通過實施該項工程,努力培育和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能力強的大公司、企業集團和科研院所。各地方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要結合本地的實際,積極組織和推進地方專利戰略的研究與運用工作。

(三)進一步做好企事業單位專利工作。要繼續抓好「專利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企業專利工作試點工程」以及「專利工作示範園區」 的工作,引導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制度,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提高科技創新的水平和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能力,促進我國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要密切與相關部門的溝通,爭取盡早出台支持我國涉外專利申請的相關政策,以鼓勵將我國自主研發的具有國際市場前景的高新技術向外國申請專利,增強我國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各地在設立各種專利申請、專利實施資金的同時,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切實提高專利申請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率。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計劃活動的中期計劃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構想與戰略方向

導 言

1. 每隔3年,總幹事必須提出一份「中期計劃」,涉及總幹事提出一份計劃和預算草案的兩年期後的4年時間。上一中期計劃是1999年向成員國提出的。

2. 本文件編制了一份WIPO計劃和活動的中期計劃,突出強調了涉及2004-2005兩年期後自2006至2009年4年期的WIPO構想與戰略方向。
構 想

3. 正象過去所表明的那樣,中期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始終如一的:這就是維護並進一步發展全世界對知識產權的尊重。這意味著,應該防止對現有保護的任何侵害,同時也意味著應使保護的獲得以及保護獲得之後的實施,變得更加簡單易行、費用更低並更加安全。

4. 《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亦把上述目標作為工作使命,公約第7條明確指出:
「(i) 通過國家之間的合作並在適當情況下與其他國際組織配合,促進世界范圍內的知識產權保護;
「(ii) 保證各聯盟之間的行政合作。」

5.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紀,這些挑戰包括彌合日益擴大的知識鴻溝;減貧以及為全人類實現繁榮。在應對這些挑戰中一個國家的成功將取決於其開發、使用和保護本國創造和創新的能力。與積極主動決策密切相關並側重戰略規劃的行之有效的知識產權(IP)制度,將有助於這種國家推廣和保護其知識產權資產,推動經濟增長和財富的創造。

6. 在這方面,為使本組織更好地援助成員國應對這個日新月異世界的種種挑戰,人們普遍認識到需要推動和發展《WIPO公約》所規定的各項目標。

7.因此,WIPO為新世紀制定的目標就是與成員國和所有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合作並使之彼此之間開展合作,在全世界范圍內促進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實現這一目標需創造有助於深入認識知識產權通過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對人類生活所作貢獻的環境和基礎設施;特別需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其能力建設以便在更大程度上獲得並使用知識產權制度。作為負責在知識產權領域實施有效國際合作舉措的重要國際組織和聯合國專門機構,WIPO尋求繼續提高它在這方面的作用。

8.憶及1999年9月成員國滿意地注意到文件A/34/3「WIPO構想與戰略方向」的內容,這份文件載有2002至2005年中期計劃。進一步憶及該中期計劃列述了本組織確定的幾個需優先考慮的領域,這些領域對於應對成員國面臨的挑戰至關重要。它們包括知識產權非神秘化;增強能力;集體領導;協同作用;促進創造與創新活動;國際知識產權法律的漸進發展與編纂;全球保護體系和服務以及全球合作體系。為更加有效地滿足成員國在上述和其他領域的需求, WIPO已使其基礎設施實現現代化並改進了它的管理工作,並在過去4年中還採取了一些新的舉措以處理與知識產權相關環境的不斷迅速的演變。目前已取得很大進展,特別是在知識產權非神秘化運動方面,這場運動使全世界的領導人和決策者了解了知識產權作為各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政策手段的重要性。

9.鑒於這一背景並為鞏固已取得的成績,建議下一中期計劃(2006至2009年)應繼續體現「知識產權作為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創造財富重要手段的核心作用」(文件A/38/3)。本組織還力求提高全球對知識產權是「人類存在和共處的基礎,」它「與所有文化息息相關並對所有民族而言是天賦的權利」 的認識(文件A/38/3)。因此,我們可以說WIPO的主要目標是使知識產權「更加貼近承認文化、來源和制度多樣性的人們」(文件A/38/3)。
政策框架

10.為對上述問題有所認識,根據在本中期計劃期間制定的原則將確立政策框架。即:

(a) 知識產權是促進創造和發明的重要因素,它是知識經濟的驅動力。

(b) 應鼓勵每個國家發展一種適合其需要的知識產權文化,包括一項有所側重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最適宜的國家知識產權制度,並在全國范圍內(既在政策規劃層也在基層)提高對知識產權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強有力手段的認識。

(c) 知識產權制度,包括其法律和體制基礎設施以及人力資源能力,都應符合國家的政策目標。它還應當是行之有效,價格為用戶所能承受並且容易為個人和中小型企業(SMEs)等所有利益相關者所獲得的。

(d) 知識產權制度應當兼顧知識產權(IP)持有人與廣大公眾之間的利益。在牢記國家政策目標的同時,還應使之符合國際知識產權法律和國際協定。

(e) 應繼續使WIPO全球保護體系和服務(即PCT、馬德里、海牙和里斯本體系)以及WIPO仲裁與調解中心的服務有效、高質、並符合包括創新者、研究人員、企業家、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以及學術機構等用戶的需求。

(f) 作為負責知識產權工作的聯合國專門機構,WIPO的活動,包括為增加與其他聯合國機構之間的合作並為提高這些機構以及廣大公眾和決策者對知識產權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框架內的作用的認識而在該領域實施的領導舉措。

(g) 應進一步加強WIPO與政府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合作,以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和向市場經濟轉軌國家的技術援助。其中包括在能力建設和發展適宜的基礎設施並加強人力資源方面提供必要的支助。

(h) 計劃、預算和會計工作的現代化將確保各項活動的管理和實施具有更大的開放性、透明性和有效性。
戰略目標

11.為實現WIPO的構想,制定了如下戰略目標:

(a) 促進形成知識產權文化;一方面,鼓勵創造者和創新者獲取、使用知識產權及知識產權資產和發放使用許可證;另一方面,尋求公眾進一步尊重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資產。這包括提供資源和專門知識以便通過與政府、政府間組織和私營企業的夥伴之間的合作幫助各成員國為發展知識產權文化所進行的努力。

(b) 發展均衡的國際知識產權法律,使之:符合新出現的需求;有效鼓勵創新和創造;在兼容國家政策目標方面具有充分的靈活性。

(c) 向成員國提供發展法律基礎設施、體制框架和人力資源等國家/地區知識產權制度的具有連貫性和針對性的援助。

(d) 強化全球保護體系,使所有利益相關者更容易獲得這些體系並可以承受其費用。

(e) 進一步簡化WIPO組織內部的管理和行政程序,集中努力取得更大效益;啟用經改進的監督和評價系統以檢查預期成果的落實情況。

執行計劃的運作原則

12.在每一計劃領域,根據下述的運作原則將提供確定具體計劃重點的指導方針:

- 將根據WIPO戰略目標和成員國確定的需求以及WIPO在提供這些計劃活動的專門知識,確定計劃重點;

- 每項計劃旨在確保充分的靈活性以滿足成員國不斷形成的需求;

- 計劃活動應具有成本效益並有可實現的具體目標;

- 在可能的情況下,與成員國磋商對計劃進行逐一調整,以促使計劃成果具有可持續性;

- 鼓勵盡可能地與其他機構開展合作,以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成本效益。

計劃評價指標

13.納入2004-2005兩年期計劃和預算草案所有計劃活動的效績指標(文件WO/PBC/7/2),考慮了下述一個或多個廣泛的指標,這些指標將被用於評價WIPO計劃的成績。這些指標涉及到活動對下述方面的影響:

- 成員國的知識產權政策;

- 把知識產權政策納入成員國的文化-社會-經濟政策;

- 提高和發展成員國國民獲取的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資產的數量與質量;

- 加入或批準的數量、地理覆蓋面和有效使用WIPO管理的各項條約;

- WIPO全球保護體系的用戶數量和范圍;

- 與知識產權相關機構的情況和職能(工作有效的知識產權局和版權集體管理協會;負責知識產權執法的主管法院和海關,等等);

- 從WIPO各項計劃中受益的人數,其中包括政府官員、創新者、學術研究人員、知識產權從業人員,等等。

可實現的戰略目標

14.正如總幹事2003年5月在有關成員國重新選舉他擔任總幹事的講話中所概述的(文件A/38/3),將把WIPO的活動合並為5個方面,每一領域如下所述均有具體的可實現的目標。

(a) 管理現代化

- 加強計劃和預算程序和計劃活動的有效實施;

- 強化信息技術手段並發揮其杠桿效用;

- 提高PCT、馬德里和海牙體系工作的效益。

(b) 知識產權的推廣與支助

- 更好地理解知識產權相關問題中的文化和社會層面;

- 制定相應手段/方針以幫助增強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並加深對知識產權及其作用的了解並使之更廣泛地尊重知識產權;

- 推動中小型企業使用知識產權。

(c) 合作促進發展

- 加強知識產權在國家政策發展中的作用(輔以對知識產權的經濟影響的分析);

- 增強國家人力資源能力,培訓知識產權專業人員(例如對培訓員的訓練);

- 通過WIPONET為小型知識產權局部署在線工具;

- 進一步發展針對地區/國家需求的行動計劃;

- 繼續為知識產權局自動化提供援助。

(d) 知識產權問題和國際知識產權法律的漸進發展與編纂

- 通過WIPO專利議程(包括目前在《實體專利法條約》草案方面正在進行的工作),使用戶更容易獲得專利體系;

- 進一步發展商標和工業品外觀設計法律的統一原則和程序及實質內容;

- 針對新技術制定對案,在實施《WIPO版權條約》(WCT)和《WIPO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WPPT)方面,尤其要這樣做;

- 繼續就廣播權進行磋商並繼續談判以制定一項保護音像表演者的國際文書;

- 繼續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政府間委員會的工作,以加強保護框架;

- 在必要時針對某些問題採用「軟法」解決方案。

(e) 全球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服務

- 循序漸進地改革PCT體系並實施有關成果;

- 擴大馬德里和海牙體系;

- 拓寬WIPO仲裁與調解中心的服務以將更廣泛的知識產權爭議問題納入其業務范圍。

15.2004-2005兩年期計劃和預算草案(文件WO/PBC/7/2),對預計將有助於實現這些目標的活動以及實施目標擬採取的程序提出了詳細建議。政治想像力、信譽以及成員國、私營部門和秘書處之間的協作,乃是WIPO使命取得成功和實現本組織構想的關鍵因素。

==================================

保護知識產權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組成部分,是促進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制度。為適應國際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和加快恢復我國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客觀要求,近年來,我國加快知識產權立法步伐,先後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並且已初步與國際標准接軌,對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由於我國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的時間不長,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還比較薄弱,有的地區和部門對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一些嚴重侵權行為不僅損害了產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而且損害了法律的尊嚴。為了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保障法律的貫徹實施,特作如下決定:
一、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是當前深化科技、經濟配套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基本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認識知識產權制度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到科技、經濟、文化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綜合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導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以下稱企事業單位)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推動全社會樹立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風尚,為公民和企事業單位的發明創造、文學藝術創作以及對外科技、經濟、文化合作與交流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二、保護知識產權是一項涉及立法、司法、執法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綜合性工作,各有關部門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以形成統一、協調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最近,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審議通過關於懲治侵犯著作權的犯罪的決定,以增強制止和處罰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力度。國務院將抓緊研究、制定對知識產權實行邊境保護措施的行政法規。
各級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機關要強化職能,充實力量,提高效率。當前要重點加強各級著作權行政執法機關的力量,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有效實施。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需要取得其他行政執法機關或者行政管理部門的配合,有關機關和部門都要大力協助。對一些影響比較大的重要案件,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機關可以會同科技、經濟、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公安等部門進行查處。
要支持人民法院對知識產權案件的依法審判,支持有關人民法院根據需要設立知識產權審判庭,切實加強審判力量,保障各類知識產權案件得到公正、及時的處理。
在司法和行政執法工作中,要打破地方保護和部門分割,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嚴格貫徹執行法律法規.依法查處並制裁各類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侵權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切實維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為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國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加強知識產權的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國務院決定建立國務院知識產權辦公會議制度。各有關部門要在機構改革中加強知識產權的管理機構並理順關系,在我國形成行政管理和司法保護兩套體系「雙管」齊下、並行運作的體制,以增強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
三、要大力加強對知識產權法律實施的監督、檢查工作,建立日常監督和重點檢查相結合的機制。國務院將不定期地組織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機關和科技、經濟、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公安等有關部門,對各地區、各部門貫徹實施知識產權法律的情況進行聯合大檢查,重點查處一些重要的、有影響的知識產權侵權大案,督促解決一些地方存在的執法不嚴和對侵權行為處罰不力的現象。這項工作要逐步形成制度,以切實保障知識產權法律的有效實施。
當前,監督檢查工作的重點是清理整頓音像製品市場和計算機軟體市場。各級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檢查,嚴肅處理非法復制音像製品和計算機軟體的盜版行為。
四、為了履行我國參加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和《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的有關規定,加強對外經濟技術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要強化海關在保護知機產權、制止侵權產品進出境方面的職能,採取必要的邊境措施,有效地制止侵權產品的進出口。海關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聯系和配合,依法嚴格實施知識產權的邊境保護措施。
五、要加強新技術、新產品進出口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從國外引進技術或進口產品時,要全面了解有關技術或產品的知識產權狀況,避免發生侵權糾紛或引起其他損失;向外輸出新技術、新產品時,也要做好有關知識產權查詢工作,防止技術或產品出口後被他人仿製或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
要加強對來料、進料定牌加工和合資製作、發行國外音像製品的審批及管理工作。企業在接受外商委託從事上述活動時,應當通過有關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或者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查明外商是否為該項知識產權的合法擁有者、是否有權使用,在合同中應約定企業履行合同所進行的定牌加工或製作、發行音像製品活動被第三方指控侵權時的應訴責任以及指控成立時的賠償責任。
六、各行業要把加強知識產權工作作為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要針對本行業科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行業知識產權戰略和管理的研究工作,指導全行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和科研生產工作。對於自主研究開發能力比較薄弱的醫葯、化工和計算機軟體等行業,要採取傾斜政策,增加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提高自主研究開發的能力和水平。
七、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主管部門要把知識產權工作作為計劃管理的重要環節,要針對計劃的實施和發展制定統一的知識產權戰略,特別要加強與計劃有關的領域中的知識產權調查、分析及相應的對策研究,使知識產權工作貫穿於計劃項目的立項、成果的法律保護以及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全過程。
八、企事業單位要把保護知識產權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增強知識產權意識,遵守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納入本單位的研究開發、生產經營和內部管理工作並形成相應的制度。
企事業單位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究開發和技術改造應當與知識產權工作密切結合起來,利用知識產權信息制定正確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戰略,確定恰當的研究方向和技術路線,提高研究開發的起點、水平和效率,避免在科研和生產中出現不必要的重復開發或者發生侵權糾紛。
九、科技、經濟、文化領域的各類行業協會以及專門的知識產權社會團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是推動知識產權法律實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鼓勵和扶持這些組織的發展,引導其利用自身的靈活機制,面向社會開展各種形式的知識產權法律咨詢和服務。要建立一批知識產權法律服務機構,協助當事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收集證據,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有關糾紛。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調動這些組織的積極性,使其成為行政管理部門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有力助手。
十、當前,要大力加強培養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和對廣大領導幹部以及人民群眾宣傳普及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的工作。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和科技、經濟、文化等部門要結合第二個普法五年計劃的實施,深入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工作,加強知識產權法制教育。新聞單位要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加強報導,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監督工作。企事業單位要把知識產權法律納入本單位的普法教育計劃。要通過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有利於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社會環境。
十一、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根據本決定製定加強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工作的具體辦法。

⑻ 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研究 的 文獻綜述

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摘要:目前中國民營企業中家族企業佔90%以上,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我國加入WTO後,家族企業面臨更為嚴峻的競爭態勢。家族式企業如何提高財務管理質量,實現家族式企業質的發展,一直是困擾企業的一大問題。文章主要介紹了我國家族式企業的現狀;通過家族式企業內部、外部方面分析了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產生原因;並針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方面,提出解決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相關建議。
一、我國家族式企業總體現狀
家族式企業是指一個家族或數個具有緊密聯盟關系的家族擁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權,並直接或間接參與這間公司的經營控制,而且具有能力將這些所有權和控制權合法傳於後代的企業組織。
家族式企業的出現和崛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企業之一,並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調查,家族企業2009年年均營業收入13.51億元,實現利潤1.14億元,平均利潤率8.04%,剔除因收購、資產重組等原因導致的波動,過去兩年家族企業年營收增長率平均為26.39%【1】。在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的大環境下,家族式在發展的同時也將面臨著一系列新問題、難點,尚需要一個磨合、治理的過程。
(一)家族式企業的發展狀況
近三十年來,中國家族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私營部門的生力軍,在促進經濟發展、解決就業等社會問題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但是,盡管中國已經初步實現現代化,國民思想越來越開放、社會制度越來越透明,某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會左右中國企業家的選擇。傳統的中國家族式企業常常嚴守中國的商業價值傳統,不願對外公布信息,謹遵財不露白、家醜不外揚的原則,造成認識這些企業的信息壁壘。
在地域分布上,浙江、江蘇、福建等東南沿海省份經商傳統濃厚,民間資本流通活躍,家族企業的地緣優勢明顯。家族式企業在行業和地域間分布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商業價值和改革開放後,政府的規劃政策對民間資本和創業活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不難發現,政策准入限制越少、開放程度越大、民間融資活動越活躍的地區和行業,家族企業越多。
(二)家族式企業的財務危機的含義
財務危機是指由於財務困難而危及企業生產與發展的一種狀態。企業的危及有多種原因,如法律因素、突發事件、人力資源因素。而財務危機則是特指由於資金因素所帶來的危機。但不同的學者在進行研究時也採用了不同的標准,例如美國會計學家威廉·比弗(WilliamBeaver)於1966年以59家破產公司、16家拖欠優先股股利公司和3家拖欠債務的公司為研究對象,認為「財務危機包括破產、拖欠優先股股利、拖欠債務等」【2】。美國愛德華·奧爾特曼(EdwardlAltman)對財務危機的定義是「進入法定破產的企業是財務危機企業」【3】,國內對財務危機的定義有谷祺和劉淑蓮於1999年提出的「企業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費用的一種經濟現象,包括從資金管理技術性失敗到破產以及處於兩者之間的各種情況」【4】等。
家族式企業的財務危機是指家族式企業組織發展中可能經歷的一種財務狀況,包括比較輕微的資金管理技術和極為嚴重的破產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整個過程。輕的財務危機可能僅僅是短暫的資金周轉困難,嚴重的便是經營失敗或破產清算。
二、以鄭州亞細亞集團為例分析我國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家族式企業在企業創業初期發揮了其特有的人力、資金優勢,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和經營的復雜化,家族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
(一)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的內部問題
鄭州亞細亞集團在上世紀90年代以其在經營和管理上的創新創造了一個平凡而奇特的現象「亞細亞現象」,90年代在鄭州集體性質的大型零售商場有7家,但只有亞細亞一家能一炮打響,以「聯軍」形式與國營企業行競爭,並取得營業額連續3年都以5000萬元的幅度上升,向國家上繳稅額逐年增加,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黨政領導、商界要員到亞細亞參觀學習。當時的亞細亞就像它商標上的那輪太陽一樣輝煌燦爛。
1.經營觀念落伍,管理模式滯後
一方面,家族式企業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高度集中統一,企業的投資者、經營者為同一人,管理是家族式管理,項目決策不民主,隨意性較大,難免造成投資決策的失誤。加上財務人員多沾親帶故,這種模式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同時,企業組織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職責不明確,制度不健全,致使財務審批隨意性較大,越權行事現象嚴重,造成財務管理混亂;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家族式企業對財務管理理論和方法缺乏應有的了解和研究,重業務規模、技術、品牌建設而輕財務管理,財務管理成為被動的服務工具,不能自主參與企業決策和管理,致使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等財務工具無法發揮作用。
現以鄭州亞細亞集團內部控制失敗案為例進行分析。在亞細亞內部雖然設置有董事會,但凡事都由總經理王某一人拍板。1995年初,亞細亞的主要股東中原不動產公司董事長易人,新任董事長認為前任批準的股權轉讓造成公司資產流失,不予承認,表示股權糾紛問題不解決就不參加董事會。從此,鄭亞集團最高決策機構、監督機構陷於癱瘓。比如,冠名權屬於無形資產,其轉讓照理應該經董事會討論通過,但實際上是王某一個人說了算,只要他簽字同意,別人就可建個「亞細亞」,如許昌、安陽、洛陽、商丘的亞細亞都是他簽字同意的。在鄭亞集團,總經理成了國王,董事會如同虛設。在用人方面更是「不拘一格」,亞細亞某領導的一位表弟,原鄭州市郊的農民,被任命為北京一家大型商場總經理;某領導的兩位妻弟,山東農民,也被委以重任,就連他家的小保姆也被任命為亞細亞集團配送中心的財務總監。如此經營、如此管理,亞細亞的衰退是必然結果。
2.成本控制薄弱,財務風險大
目前大多家族式企業成本管理是基於存貨計價及收益確定目的,缺乏控制,忽略了成本管理的事前預測和管理決策,極容易造成賬面成本的不完整,可能給企業帶來現實或潛在的經濟損失。另外,上級的考核多偏重於產值和業務完成情況,使得下級忽視成本節超和效益的高低,往往會認為地調整成本、亂攤成本,使得企業不能真實反映企業消耗水平。同時,對現金管理不嚴造成資金閑置或暫時不足,造成資金不能充分發揮貨幣時間價值、應收賬款周轉緩慢造成資金回收困難、存貨控制薄弱造成資金呆滯、對固定資產的管理不嚴,是資產流失浪費嚴重。如鄭州亞細亞幾乎開業之日起,總經理王某就不斷地探索擴張之路:1990年向全國十幾家城市派駐辦事處、開設分公司;1991年投資270萬元,在海口開設「亞細亞大酒店」;1992年又在鄭州開辦實業公司、服裝廠、黃金、鞋帽專營店等,極大分散了集團資金,成本急速膨脹,財務風險急劇增大。
(二)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的外部問題
1.家族式企業的融資市場失靈,籌資渠道狹窄
一方面,大多數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財務審計部門認可的財務報表和良好的經營記錄;家族式企業大多規模較小,持續經營時間較短,且從事行業變更頻繁,因此家族企業要獲得銀行貸款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我國證券市場大多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融資渠道,只有級少數的效益很好的家族式企業,如深圳海普瑞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萬邦達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才有可能爭取到上市的指標,眾多中小型家族式企業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因此,家族式企業的籌資渠道十分狹窄。
2.家族式企業財務信用薄弱
絕大多數家族企業固定資產較少,經營規模較小,流動資金少,自創的無形資產數量少且難以計量。企業的經營風險大,沒有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部分家族企業存在財務造假和偷稅漏稅行為,嚴重影響了家族式企業的整體信用形象。如鄭州亞細亞商場因支援連鎖店而欠的銀行貸款、廠家貨款、擔保款項等,合計達幾億,弄得鄭亞商譽掃地,業務人員去談業務,遭遇「亞細亞免談」,信用的薄弱,為日後亞細亞的衰落埋下了伏筆,盛極一時的亞細亞不久,便在連鎖店擴張中遭遇了滑鐵盧。
3.金融機構存在對家族式企業的「惜貸」行為
商業銀行是盈利性金融企業,給家族式企業貸款確實形成「規模效益」的問題。與其他大企業相比,家族式企業貸款數額不大,但是貸款發放程序、經辦等環節大致相同,使得銀行多傾向與大型企業的貸款業務,對家族式企業放貸積極性不高。
三、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產生原因
在我國,家族式企業由於其特殊的經濟形態及成長方式,存在先天的不足和缺陷,種種原因使得家族式企業的財務管理很不規范,而且隨著家族式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財務管理的問題逐漸顯現,成為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目前,我國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產生原因有:
(一)我國市場經濟欠發達,受計劃經濟思維慣性影響較大
結合企業的內部控制分析,內部控制發展的外部動因是市場競爭的加劇。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所以我國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時間較短,計劃經濟的影響時常可見,市場競爭有不規范的地方,計劃經濟思維的慣性對家族式企業的內部控制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家族企業的准入條件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不能獲得公平競爭的條件,使得家族企業在某些行業難以有所作為。
(二)企業風險意識不強,控制環境的失效
環境控制和風險評估,是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關鍵。很多走向困境或破產的企業,在決策時,根本不作風險分析,更談不上在企業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到處亂貸款、亂投資、亂擔保、亂鋪攤子,一旦出現資金斷鏈或經營風險,就直接導致企業走上衰亡之路。影響我國企業控制環境失效的因素有以下方面:企業經營者素質和職業水平低下;董事會會缺乏獨立性和監督機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政策不完善與員工素質低下。如亞細亞集團的公司治理結構從建立之初就一直處於混亂狀態:首先,董事會形同虛設,凡事都由總經理王某一人拍板;其次,內部監督缺乏,董事會中沒設任何監督機構。自開業以來,沒有進行過一次全面徹底的審計。偶爾的局部的內部審計中曾發現幾筆幾百萬元資金被轉移出去的事,後來都不了了之。集團內部缺少一種「糾偏制度」,治理結構混亂是日後亞細亞走向衰亡的最根本原因。
(三)內部控制動力不足,缺乏激勵約束機制
家族式企業內部人控制企業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陷:比如因為沒人願意指定出束縛自己手腳的控制制度,所以企業管理層對建立約束自己的制度積極性並不高,激勵約束機制癱瘓;另外,由於內部控制的成本是由企業自己承擔,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企業的內部控制產生的效益卻是長遠的,這也導致了家族式企業自身的內部控制動力不足。
南陽亞細亞商場曾借到貸款兩千萬元,股東高某卻要了600萬元,劃撥到成都給其一位朋友做房地產生意,結果全虧,以兩棟樓房抵債。抵債手續尚未辦妥,高某卻對欠債人說,「你不要向南陽還債了,你把兩棟樓房給我,南陽的錢由我還。」最終,南陽亞細亞商場分文未得。事實說明,沒有良好的約束機制來約束企業經營者和股東,必然導致道德風險的產生,極大地影響企業的效益。
(四)外部監督乏力
雖然我國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在內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但監督效果卻不盡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種監督功能交叉、標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溝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有的監督沒有按照設定目標進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預算和創收為目的,弱化問題嚴重,對內部控制問題更是不報告、不追究;三是會計師事務所不規范的執業環境和不正當的競爭,以及對注冊會計師監督不力,使得「經濟警察」的作用弱化。
四、對解決家族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相關建議
(一)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投身經濟全球化
隨著我國經濟融入國際市場的步伐加快,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且隨著外資體制改革的深造,家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准入制度逐步方寬,大大推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這無疑對我國家族企業產品出口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家族企業要抓住機遇,積極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信息、吸收對外經貿人才、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發展特色產品,以達到發展企業的目的。
(二)從思想上提高企業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要求家族企業必須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必須不斷提高企業員工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促進我國家族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提高企業領導層的管理素質
提高企業領導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使他們認識到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得以正常發揮應有作用的關鍵。其中最重要的的提高企業經營者和主要從業人員的思想文化素質,完善知識結構,轉變經營管理觀念,更新思想,擺脫狹隘的小生產意識的影響,要進行有關政策法規、市場營銷、人力資源、財務及管理決策等方面的學習培訓、造就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有頭腦、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家族企業家。
2.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及對內部控制的認識
作為企業會計控制的主體,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和內控知識的高低尤為重要。目前應從加強年度性會計資格認證制度管理上加強企業財會人員的業務水平,促進企業會計人員繼續學習會計知識和會計法規,提高業務水平減少會計業務處理的技術差錯。同時,企業對會計人員應當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
3.加強企業全體員工的內部控制制度教育
企業應定期對職工進行內控知識宣傳教育,使每一員工都有內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意識,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內部控制制度的牽制和約束。只有在企業內部普及內控知識,建立起良好的內控執行環境,才能使家族企業企業在內控的保護下良性健康成長。
(三)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
1.改變企業產權股權結構
家族企業不合理的產權股權結構使得家長制的管理逐步盛行。因此要全面打破家族產權「一股獨占」的封閉結構,通過吸收社會資本和產權流動形成合理的股權結構在此過程中,一部分家族成員的股份要退出,中高層員工的股份比例要大幅度地增加,有條件的企業甚至可以推行大范圍的員工持股計劃。
2.加強企業的內部監督
首先規范企業的治理結構,完善治理機制,是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能權責分明、相互制約;企業內部應建立內部審計、內部控制機構,加強對企業內部的主動監督,發現漏洞和隱患及時改進,做到有章可循、違規必罰。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企業定期對內部控制進行檢查、考核,及時發現其中問題。嚴格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將執行情況與職務升降、獎金掛鉤。
(四)充分利用外部監督,完善財務管理機制
家族式企業可以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進行內部控制測試,檢查發現企業內部控制中的不足,並獲得改進的機會;稅務、審計等相關部門應當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對企業進行內控檢查,加大執法力度;社會應當充分利用媒體力量,對企業的違法行為進行曝光,以達到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
五、結束語
正確處理家族企業的財務管理問題,是促進我國家族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家族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建立一套規范化的財務管理制度,提高企業員工素質,不斷提升家族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國家族企業要積極適應經濟發展趨勢,轉變觀念,建立健全的財務管理機制,提高企業的創造性和整體素質,帶動我國整體經濟發展。

⑼ 求畢業論文 文獻綜述

一、何為會計准則

會計學術界給會計准則下了各式各樣的定義,有人認為會計准則是關於一般通用的會計規則的公共合約,有人認為會計准則是為實現財務報告目的而約定的一種技術手段,還有人認為會計准則是政治程序的產物。我不打算展開講這些學術觀點,而是從便於大家理解的角度,分別在三個遞進的層面上給出「什麼是會計准則」的描述:第一,會計准則是反映經濟活動、確認產權關系、規范收益分配的會計專業技術標准;第二,會計准則是資本市場的一種重要游戲規則;第三,會計准則是國家經濟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經濟生活甚至國際經濟交往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有西方學者提出,會計審計准則、企業內部控制以及政府外部監管,是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三大支柱。這種說法並不為過。

我國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基本准則,二是具體准則,三是應用指南。基本准則是最大的原則,是准則中的准則,也是在起草具體准則時必須遵循的准則,它統馭著所有具體准則。基本准則是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由金人慶部長簽發部長令發布的。在它的指導下,我們又制定了38項具體准則,這些准則主要為企業處理各種具體交易和事項提供統一的標准。在基本准則和具體准則的基礎上,我們在10月30日發布了會計准則應用指南,對會計實務中一些要點、重點和難點進行了規范,屬於操作層面的規定。這三部分共同構成了中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

二、為何制定準則

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大道理可講,但我想從一個具體事例說起。差不多三十年前,我在湖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讀書,同宿舍有三位同學分別來自廣東、上海、貴州等不同省市,而我則來自北方的一個小縣城。記得我們最初在一起討論問題,總要麻煩一位北京同學在旁邊充當翻譯和講解員,因為大家語言交流有障礙。大家知曉,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未走出家門讀書時,同周圍的人交流並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只是因進入大學這個新環境後,接觸的對象復雜了,交流的范圍和半徑更大了,就使得語言的交流成為了一個嚴重問題。這時大家都需要一種共同的、都能聽懂的,可理解的、能夠表達各地方言所要表述的基本內容的通用語言。那位北京同學和普通話就充當了這個重要的角色。故事到這兒並沒有完,還有有趣的後續進展。前段時間,我到中南美洲的幾個國家訪問,正好遇到了其中一位外派在那兒工作的老同學。他告訴我說:在巴西,平時要用葡萄牙語;在墨西哥,平時要用西班牙語。同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客戶打交道,用的最多的則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英語。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這樣一個道理:在我們上大學以前,環境比較封閉,接觸人和事物、獲得的經驗、溝通的對象基本都局限在一個相當小的范圍內,交流的語言和溝通的技巧也相對單一和有限。一旦接觸的人和事物范圍發生變化,就必須在交流和溝通方面尋求共同的交流媒介。比如我跟諸位打交道,再擴大一下范圍,跟民政部門、社會保障部門和國外有關方面的朋友打交道,大家講話各自有各自的側重點,各自專業語言背後有自身特性和規律,過分使用專業表述,不選擇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復雜的專業事物的辦法,就一定無法實現有效溝通。這個道理套用到企業身上也一樣,過去搞計劃經濟,大家都在自家門口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國家包銷,不需要和社會過多地打交道;現在則不同,從資金的投入方式就開始改變,產權多元化可能涉及很多主體,大家語言背後的意義、目的和關注點都可能不同。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種統一的商業報告語言,以便在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等各種要素和商品、服務之間架起一座信息傳遞的橋梁,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創造條件,使市場機制真正成為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估價機制,成為一桿給各種資源定價的「秤」,使各種資源各得其所,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具體到資本市場,就是尚主席所講的完善資本市場的交易機制和價格發現機制。尤其在股權分置改革打下良好基礎的情況下,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並購重組的交易將越來越頻繁地發生,可能出現大量通過市場並購做大做強的案例,必須使用通用商業語言,為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提供可靠、相關的高質量信息。

會計准則是一座經濟活動的立交橋,一種全球通用的高質量的商業語言,是大家都能遵循的標准、基點、平台,以便做出科學、准確、恰當的判斷和決策。因為大多數經濟活動,都可以用貨幣來計量、評價和分析,再沒有第二種東西可以對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進行更加系統的評價和分析。在市場運行中,「水往低處流,錢往高處走」,如果語言不通、評價標准不同,資金該往哪兒流呢?所以,我們需要制定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相趨同的會計准則,以便國內外市場和投資者的理解、接受我國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

綜上所述,我們在制定會計准則時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打通接軌國際資本市場的平台,促進我國經濟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向前發展。意義擇要有三點:

第一,會計准則體系的發布實施,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提高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對於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和吸引力,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截止至今年11月27日,我國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數已超過1400家,總市值突破7萬億元,相當於今年預期GDP的1/3左右。上市公司已成為推動企業改革、帶動行業成長的中堅力量,我們應該為上市公司的進一步發展服好務,包括制定一套高質量的會計標准。另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也存在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運作不夠規范等問題,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制約了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我們也要通過制定規范的會計標准來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質量,增強投資者的信心。以資產減值准則為例,從正面來看,科學合理地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可以幫助我們擠掉資產中的水分,清醒地認識我們的財務狀況和資產質量,有利於企業輕裝上陣更好地開展競爭;從反面來看,企業發生投資減值或損失,往往能夠反映出我們在進行投資決策、加強投資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於我們舉一反三,防微杜漸。可以說,實施會計准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實際上貫穿了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使會計成為企業預測經濟前景、作出科學決策、盤點經營效果、分配經濟利益的「智囊團」、「資料庫」和理想平台。關於這一點,在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成立50周年之際,羅斯福總統曾經發去賀電說:「會計工作是世界上最受信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有效的會計制度,能夠發現一個企業的弊端,可以為投資者節省巨額美元,它甚至能挽救一個企業。」這句話非常能夠說明會計審計准則和會計審計工作對促進資本市場的作用。

前幾天,我參加了在伊斯坦布爾召開的第十七屆世界會計師大會,並作大會主旨發言。在我之前,有位發言者講了一段話,使全場氣氛大受影響。他的主要意思是,資本市場的不景氣和投資者信心的低下,與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舞弊有很大關系。這句話在會計專業大會上講,雖說有其一定理由,但確實大煞風景,令在場5000多位會計精英黯然神傷。接下來是我發言,因為我學會計,現在也算在干會計,又是參加會計會議,遇到這么一個氛圍,我便脫稿講了一句話:「一方面,確實有個別注冊會計師幫助造假,使我們的行業蒙羞。但另一方面,或者說更重要的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注冊會計師是保障和促進資本市場發育的重要一員,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一支可信賴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這番話贏得了熱烈掌聲。會後,國際會計界的朋友們跟我說,你這句話講得非常好。我告訴他們,我不是簡單地為了緩和氛圍,這確實是我自己的心裡話。根據我多年來從事財政工作、會計工作的經驗來看,如果沒有一套基本的、普遍認可的標准體系,如果沒有一套精心設計的相互制約的機制和框架,如果沒有會計和注冊會計師隊伍,是不可能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

第二,會計准則體系的發布實施,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

我國搞經濟體制改革,搞對外開放,一靠誠信,二靠法制。會計既與誠信有關,也與法制有關,是一個基礎。前年,我們參加與歐盟的談判,討論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環節就是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的趨同。當然這背後的原因較復雜,但人家可以拿你的技術問題說事。今年5月再次見到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與服務總司司長時,我便問他:中國企業會計准則已經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也跟你們簽署了趨同的聯合聲明,為什麼還不承認我們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呢?他雖聳肩不答,但至少不再動輒談會計准則問題了。同時,新准則作為促進共同發展的趨同標准和可比互通的統一信息平台,可以降低在國際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有利於我們的企業「請進來」和「走出去」。歐盟各國原本採用各自的會計准則,後來歐盟要求在其境內資本市場上市的成員國企業,從2005年1月1日起統一按照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編制合並財務報表。目前,香港也已經採用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日本也准備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韓國也有了趨同計劃。

我們原來有一些會計准則,但不夠全面,而且從整體制度層面來分析基本上是國內制度,與國際准則尚有一定差距。從世界范圍看,現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本市場,對其上市公司執行的會計准則有不同要求。比如,我國企業在國內上市,需要執行我國會計准則;到美國上市,需要執行美國會計准則;到歐盟上市,需要執行歐盟認可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到香港上市,需要執行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香港財務報告准則;如果同時在幾地上市,需要按照不同的會計准則提供財務報表。如果各個國家或地區會計准則差異較大,無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企業的准則轉換成本,實質上是增加了企業的上市成本,也增加了投資者的成本,這對誰都是不利的。

因此,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目前正在向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方向靠攏,大家還共同在做工作,希望在美國會計准則和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兩者之間求得平衡。國際趨同形成了一個大趨勢。此時,借鑒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來制定我們的會計准則,架起了密切中外經貿合作的會計橋梁,有利於進一步優化我國投資環境,促進我國企業以更低的成本貫徹「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

第三,會計准則體系的發布實施,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需要。

新准則著眼於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則。新准則對現行的財務報告披露要求進行了全面梳理和顯著改進,創建了較為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對會計信息披露時間、空間、范圍、內容等的全面系統規定,將大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有效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推動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秩序。

三、為何學習准則

作為上市公司的一把手、全面工作負責人,為什麼要請諸位董事長、總經理親自學習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相關內容呢?我想主要有三點理由:

第一,會計同經營管理和經營管理者、決策者的關系異常密切,具有一種天然的、邏輯上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和相互影響。

第二,貫徹會計准則是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重要法定職責。在資本市場中,公司編制的財務報告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是溝通管理層與投資者和社會公眾、促進資本合理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紐帶與橋梁。各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應當從戰略高度上充分重視財務會計工作,依法編報財務報告,確保會計信息的高質量。尤其是作為單位負責人的董事長,是本單位會計工作和財務報告的第一責任人,要履行法定職責,承擔會計責任。這是我國《會計法》以及世界主要國家相關法規的規定,也是新准則的基本要領之一。遵循會計准則、做好會計工作是會計人員的使命,但不僅僅是會計人員的使命,在一定意義上更是董事長的使命。在這一點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國家的法律都非常明確。

第三,在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估計判斷方面,有許多問題明確要求由企業的管理層,尤其是董事長和總經理進行批准。特別是在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職業判斷方面,有很多問題需經決策層批准。比如,企業在實施資產減值測試時所依據的財務預算和預測的數據必須經過企業管理層的批准;對企業辭退福利進行會計處理時所依據的辭退計劃,應當經由企業管理層或者董事會批准;企業股份支付會計所依據的股權激勵計劃應當首先由企業董事會批准,其中應當以最佳估計為基礎,合理確定股份支付相關的各項計算參數;按照資產持有意圖進行的金融資產四分類,需要以企業管理層批準的反映金融資產持有意圖的相關文件作為依據;企業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的與金融工具有關的風險管理政策需經企業管理層或董事會批准等。

四、如何學習准則

講到這里,諸位可能會說:聽懂了,准則不錯,發布實施准則很有意義,對我們來講是一件好事,給我們辦個班學習也很好,但是企業會計准則體系中有三個部分——基本准則、38項具體准則和一套應用指南。作為企業負責人,如果我沒有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在本次2個小時的培訓班上,最主要的應該把握些什麼呢?其實不只大家這樣想,我接受范副主席布置的這個講課任務後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面對上市公司高管、決策層,從幾大本准則資料中提煉出應該掌握的內容,確實是個難題。我試著總結了以下三個需把握的層面:

(一)了解准則突破

新會計准則本身的突破,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實現了從國內制度到國際准則的突破

我們過去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從總體上來說,基本面還是立足於國內的制度。但這一次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基本面,是一個滿足國內需要、獲得國際認可的平台。2005年11月初,我與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主席戴維?泰迪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他們承認中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2005年11月底,我與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與服務總司司長簽署了加強中歐會計合作的聯合聲明。2006年5月,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與和香港會計師公會簽署了雙方准則實現實質性趨同的聯合聲明。以上文件的簽署,充分證明我國會計准則取得了與國際同步發展的成績。同時,我還要解釋一下,趨同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不僅僅需要有其名,更要有其實。換言之,今後我們還要爭取獲得准則等效的確認,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要努力使我國企業在上述國家或地區上市時,按照中國企業會計准則編制的財務報表不需再按當地准則進行調整。目前我們正與香港和歐盟的有關單位積極磋商。會前,我和范副主席還在交談如何齊心協力去抓這方面的工作事宜。

如果能與香港有關方面確認等效,我們在香港上市就不必走彎路了,而且目前存在的雙重審計等問題也將逐漸減少或取消。我在談等效問題時同對方講過一個數學公理:∵A=B,A=C,∴B=C。也就是說,既然你們採用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中國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那麼我們之間的會計准則應當是等效的。當然,問題遠不只這么簡單,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但要想方設法去談,加快等效的步伐,為廣大企業和投資者降低交易成本、創造最佳條件、指引便捷路徑,這是財政部和中國證監會共同的責任。我們過去一直在努力,今後還要進一步辦好,切實履行自己的責任。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的老總們要明白,我們最基本的制度已經從國內走向國際,正以趨同為基礎謀求等效。

2.實現了從服務管理者到服務相關方的突破

新准則已從主要滿足管理者的需要發展到滿足相關者的需要,這是很大的變化。我們過去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主要是滿足管理者,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門需要的制度體系。總體而言,能夠滿足上級主管部門就行,企業以管理為目的可能另搞一套。現在按照新准則,我們應當盡可能滿足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監管部門和社會公眾等相關方。這套體系的貫徹實施在信息需求和信息對稱方面對企業相關方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還有一系列充分披露要求,以確保其信息披露更加透明、更加規范,可以應對各種意想不到的、突如其來的質詢、責難或詰問。這一變化非常大,旨在盡可能滿足相關的需求,盡可能的保持信息對稱,盡可能的充分披露,盡可能的公平反映。所以在這種形勢下,諸位面臨的問題更復雜了,要回答的問題更多了,需應對的挑戰更艱巨了。

3.實現了從重當前利潤到重長遠發展的突破

新准則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從注重當前利潤跨越到注重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比如,新准則在確認、計量和財務報表結構方面,確立了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以便限制企業短期行為。多年來,利潤表在企業財務報表體系中一直居於顯要地位,利潤成為各方面考核企業管理層業績、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但也容易為一些企業追逐短期利益留下利潤操縱空間,而新會計准則體系凸顯了資產負債表在報表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業提升資產負債信息質量。企業在資產減去負債後的余額即所有者權益增加的情況下,才表明是企業價值的增加、股東財富的增長,這就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單純的利潤觀念,有助於促進企業貫徹科學發展觀,改善資產負債管理,優化資產和資本結構,提高決策水平,避免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實行收益超前分配,充分關注企業長期戰略和可持續發展。

又比如新准則在會計政策選擇方面,引入了研發費用資本化制度,改變了現行的研發費用全部費用化的規定,對於符合確認條件的開發活動支出允許資本化。這一政策將激勵企業加大對科技和研發活動的投入,促進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為落實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號召創造了良好的會計政策環境,功在眼前,利在長遠。

再比如,新准則著眼於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在成本核算方面,按照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成本補償制度,改進了成本核算項目和方法,將企業承擔的固定資產棄置義務等社會責任引入到會計體系中,以便更加科學、合理、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確保成本補償和勞動者補償,避免超前分配,落實和諧發展的要求。

(二)掌握准則精髓

新准則的精髓是要求通過財務報告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這是准則體系的核心,也是上市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重要責任。在資本市場中,企業編制的財務報告所反映的會計信息必須做到真實、完整、可靠和相關。企業會計處理必須以真實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不得虛構交易或事項,不得偽造、變造或者提供虛假信息;必須如實反映資產負債價值,不得將不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產長期掛賬,導致企業資產和列虛增;財務報告必須披露企業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保證披露內容完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必須可靠,易於驗證;必須與投資者、債權人的經濟決策相關,能有助於其評價過去的績效,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三)把握幾個問題

請諸位董事長、總經理在組織、推動和監督新准則執行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公允價值的應用必須滿足嚴格的前提條件

上市公司應建立、健全同公允價值相關的決策體系,嚴格按照新准則要求,謹慎適度地選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公司管理層應考慮包括活躍市場交易在內的各影響因素,對能否持續可靠地獲取公允價值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董事會應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決議。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相關估值假設及主要參數的選取一經確定,均應充分披露。

當時我們和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談會計國際趨同問題時,提出了國際趨同的四點主張,討論中涉及了公允價值的運用,戴維?泰迪主席對我的看法曾經持保留意見。後來我們在泰晤士河畔的一個小餐館吃飯,他的副手瓊斯先生也在場,我們一起探討公允價值問題。他們講技術細節,我講生活化、通俗化的事例。為了說服他們,我給他們舉了一個例子,說我要帶瓊斯先生去潘家園看看舊貨和古董,看看公允價值是如何體現的,問題是潘家園能代表我們的資本市場嗎?我又問瓊斯先生多大歲數了,他回答馬上就要退休了。我問他退休以後打算干什麼,並建議他去搞國際間語言的趨同。他覺得在開玩笑,這件事他幹不了。我就接著說,既然語言你不能趨同,就別想去實現語言背後的會計語言的逐字逐句的趨同。他說上了我的當啦,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我說得有道理。我認為,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經濟中採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時,是有嚴格的前提條件的,不能搞亂,否則會給我們的資本市場帶來很大麻煩。因此我們和中國證監會都一再強調這一點。

同時,對於符合國際慣例和我國現實條件的情況,例如部分金融資產和負債、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我們允許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有些人認為公允價值的引入將大大增加企業操縱損益的危險,會引發會計信息的混亂。我要告訴大家,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新准則對公允價值的運用設置了諸多限制條件,只要我們正確地把握就可以准確地應用和有效地監管。

2.在運用一些准則項目時,把握好政策界限

這次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的建設,對於某些重要會計政策作了適當調整和完善,對於這些相關的准則項目,要領會其精神實質,把握政策界限,把好政策用好、用妥。例如,新准則要求企業及時計提資產減值准備,確認減值損失,如實反映資產價值,但是又不允許企業多提減值准備,更不允許企業建立秘密准備;也不允許將前期已確認的長期資產減值准備予以轉回,更禁止企業利用新舊准則銜接之際,隨意轉回前期減值損失,調節利潤。

又如,新准則改變了剛才提到的研發費用的做法,允許將部分開發支出資本化作為資產確認列報,這一政策將大大地改善高科技企業、風險投資企業或者研發投入較大的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業績水平,激勵這些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但是這些開支必須符合嚴格的確認條件,不允許企業將不符合條件的開發支出確認為無形資產,請諸位老總們在貫徹新准則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把關,切實承擔起責任來。再如,新准則對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做了不同的規定,因此上市公司應當嚴格區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絕不允許混淆界限、魚目混珠,更不能以此來粉飾財務狀況、操縱經營成果。

3.注重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

在執行新准則的過程中,請諸位老總們務必要注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切實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新准則站在保護投資者和公眾利益的立場,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披露要求進行全面梳理和改進,創建了較為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的財務報告概念。企業必須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四張基本報表和附註;附註應當提供充分、詳細、及時的補充信息和說明信息;企業所有控制的子公司都應當納入合並報表的范圍,直接反映企業全貌;中期財務報告應當定期提供;企業應當披露業務分部和地區分部信息、關聯方信息、職工薪酬信息、或有事項和承諾事項等。企業會計准則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時間、空間、范圍、內容等全面系統規定,使財務報告內涵與外延大為延伸,從而將大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有效維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知情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當然,這也給諸位老總們加大了責任。我們希望與諸位緊密配合,共同做好充分披露工作,切實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這方面的問題有很多,我不一一講了。證監會最近發布了《關於做好與新會計准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對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請大家認真遵照執行。

五、政府部門如何抓好准則實施

這可能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我擇要介紹一下。

(一)前期的實施准備工作

為了推動新會計准則的順利實施,財政部、證監會、國資委、審計署、國家稅務總局等單位到目前為止已做了大量和有效的基礎性、服務性工作。

1.做好培訓工作

財政部直接面向上市公司和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連續組織了一系列新會計准則、審計准則的培訓。中國證監會也正在對上市公司會計人員進行培訓。截至目前,這些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各公司的內部培訓、制度修改、系統升級等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中。

2.出台配套措施

中國證監會組織了系統內監管人員業務培訓和本次面向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新會計准則培訓,並於今天正式下發了《關於做好與新會計准則相關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等一會兒,范副主席還將專門就執行新舊會計准則過渡期的監管要求等問題作出重要部署。國家稅務總局正在同我們抓緊研究制定相關的稅收政策銜接規定。國資委也提出了中央企業執行新會計准則體系的時間表。

3.建立聯動機制

我們在財政部、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有關部門和單位之間,建立了監管聯動和聯合執法機制,加強監管和執法溝通,嚴防極個別企業利用時間差在某些業務領域進行不合法、不規范的操作。

(二)下階段重點工作

隨著新准則正式施行日期的臨近,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多項工作?/cn>

⑽ ERP 財務系統 文獻綜述

一、ERP與業務流程管理(BPM)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
以財務會計管理為核心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roject即我們常稱的ERP),是一個財務會計導向的全面企業集成系統,管理整個供需鏈上的各個實體的價值,實現對製造、財務、客戶、分銷和供應商的業務流程管理;是依託信息技術等手段,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共享和協同,克服企業中的官僚制約,使得各業務流程無縫平滑地銜接,從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業務的精確度,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

業務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不是一個新概念,甚至不是一個新名詞。它是從相關的業務流程變革領域,如業務流程改進(BPI)、業務流程重組(BPR)、業務流程革新中發展起來的。流程管理技術也是從早期的工作流管理、EAI、流程自動化、流程集成、流程建模、流程優化等技術中發展起來的。一般來說,它就是企業將現有的內部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優化企業的業務流程,有效監控企業戰略目標的執行,從而確保企業的戰略目標能夠實現。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它實現了工作流程的自動化;其次,它實現了多個企業系統之間的無縫集成。

ERP 實施後,ERP 系統為企業流程管理提供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尤其具有柔性的ERP系統能夠更好的支持流程管理。由於BPM 是伴隨企業整個壽命周期的,ERP 系統運行後企業的流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必然隨著企業的發展變化,企業的戰略轉變,流程也隨之轉變,從而必然需要流程管理支持這種轉變。從另一個角度講,ERP 系統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不能適應企業的發展變化(戰略轉變、主營業務轉變、流程轉變等)。BPM 支持企業的戰略轉變,如果 ERP 系統能夠很好地支持 BPM(支持流程的動態變化),那麼也就支持了企業的發展變化,從而可以提高 ERP 系統的應用效率和成功率。所以在 ERP 系統運行後的 BPM 是必要的。另外,BPM主要是規模化企業發展過程中對管理進行改造的需求,而規模化企業在管理領域應用的IT技術主要是ERP系統。因此說BPM的實施離不開ERP系統的支持。

二、實施ERP系統後對企業財務管理和業務流程管理的影響

(一)實施ERP系統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1. ERP擴大了財務管理的內容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廠房、機器、資金等有形資產。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資產中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利權、商標權、計算機軟體、人力資源、產品創新等無形資產所佔比重將大大提高。無形資產將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投資對象之一。然而,由於無形資產確認、計量的困難,傳統核算型軟體受到很大限制,進行財務決策時也很少考慮這些無形資產。 ERP系統除了財務系統外,還包括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等系統,可以從各方面對這些無形資產進行分析、預測,豐富了財務管理的內容。

2. ERP系統突出了財務管理的整體性,獲取信息的時效性和信息服務全面性ERP系統除了提供必須的財務報表外,還能提供多種管理性報表和查詢功能,並提供易於使用的財務模型和分析模塊,更全面地提供財務管理信息,為戰略決策和業務操作等各層次的管理提供服務。ERP系統對大量規范業務的計量都可以在初始化中加以設置,自動生成相應的憑證,記錄工作可由系統自動完成,計算和報告中的大部分工作也能通過系統設置而自動完成。另外,ERP系統的集成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保障了財務管理所需信息的質量。系統的實時性又保證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

3. ERP系統使財務管理與生產管理有機結合,發揮計劃與控製作用系統可以把企業的生產和財務管理集成在一起。在一個集成的環境下,當生產經營系統能夠正常運行時,很容易驅動會計核算系統正常運行。因為,從根本上講,生產人員與財務人員有著相同的基本處理邏輯,只不過前者用物料計量單位表示,後者用貨幣單位表示而已。 由於生產經營系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效可信,所以,會計系統將會得到一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效的數據作為工作的基礎。有人說,由財務管理系統驅動生產管理系統非常困難,而由生產管理系統驅動財務管理系統則容易得多。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生產管理系統行之有效,財務人員完全可以利用它作為建立一個有效的財務系統的基礎。在成功地運行ERP的企業中,財務管理人員都會感到他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他們的計劃控制能力提高了。其原因在於,生產系統和財務系統在同一環境下,就可以用相同的語言來談論同一件事情, 這樣他們之間的不協調狀況就消失了,自然有助於效率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說ERP作為整個企業的信息系統,使得企業整體合作的意識和作用加強了,通過准確、及時的信息傳遞,使大家的精力集中在同一方向上,以工作流程的觀點和方式來運營和管理企業,而不是把企業當作一個個部門的組合。

4. 細化成本核算以加強成本管理ERP上線帶給成本管理的第一個變革是建立了標准成本體系。目前,公司對所有物料收、發、存都採用標准成本核算,對產成品的直接材料消耗定義物料清單。成本核算對象進一步細化,按物料編碼核算成本,通過子庫存轉移實現同一法人內部物資轉移,成本費用控制高度集中。同時能適時監控采購物資的實際采購價格,及時了解公司各項大宗原材料等市場信息,促進采購成本降低,保證公司成本、利潤核算更加真實、科學、准確。

5. ERP系統改變了企業資金管理模式作為公司的管理者,必須時時關心整個公司的資產流動性,防止發生公司整體的支付危機。在現實情況下,大型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甚至倒閉,很多是由於資金的周轉不靈。ERP資金管理的兩個重要功能,即自動實時生成現金流量表和利用內部銀行結構對企業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量化考核,可以使集團總部作為投資中心,進行資金的合理分配與運用。ERP資金管理模塊中的資金預測功能加強了企業對中短期現金流量的預測,能及時預警,保證公司的順利運作。
(二)實施ERP系統對業務流程管理的影響1. ERP 為企業 BPM 提供業務藍圖企業的BPM應該使企業的流程走向何方,它是由企業的戰略決定的,戰略是由市場和企業生存環境決定的。但是,因為傳統管理模式的慣性作用,企業管理者很難突破原有思維的約束勾畫流程的藍圖。即便是出色的管理者有著美好的流程優化、重組的想法,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也會出現走樣的情況。而融入先進管理思想的ERP系統能夠為企業流程管理提供美好的藍圖,並且指引著BPM的方向。

2. ERP 是 BPM 的推動力ERP系統的成功實施確實能夠提高企業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這是勿庸置疑的。許多企業從局部的信息化、自動化,到整個企業的信息集成,一步一步地隨著IT技術的發展,應用IT技術逐步走向集成化。在IT的過程中必然涉及流程的優化、重組,而ERP系統更要求企業的流程打破原有的秩序,以適應ERP系統實施應用的需要。

3. ERP 為 BPM 提供有力的支持BPM可以理順企業的業務過程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然而如果在實施BPM的過程中沒有IT技術的支持,BPM的實施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會影響實施的成功。例如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企業裡面可能有許多相同的數據會以不同的格式存在,並分別存儲起來,這往往會發生錯誤和浪費時間。可以想像如果沒有IT技術的支持,要消除這種情況,在數據產生的源頭一次獲得數據並將數據在企業內流傳共享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信息共享技術也可以將串列的業務處理過程變為並行業務處理過程。BPM要求在工作點進行決策,員工要對執行的結果負責,這要求員工在接受培訓掌握新技能的同時,要確保能夠得到控制工作所需的信息,而這也需要IT技術的支持。另一方面,BPM側重管理思想,而ERP則側重於技術手段。從BPM實施的目標來看,BPM也是離不開IT技術支持的。這是因為,BPM從管理上理順了企業的業務流程,使企業的經營過程科學化、合理化。如果沒有IT技術的支持,業務過程雖然合理了,但員工個人的工作效率不能提高,從而將企業的「瓶頸」從業務過程上轉嫁到員工的工作效率,而要消除這種情況,要麼增加工作時間,要麼增加員工人數,顯然這又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這與BPM的目標是相矛盾的。

三、ERP系統在企業財務管理和業務流程管理中的應用

(一)ERP系統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1. ERP中的ABC成本法針對傳統成本會計不適應新製造環境的局面,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和基於ABC的作業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歐諸國的企業尤其是競爭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術企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ABC成本法是以作業(Activity)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准確地記入作業,然後選擇成本動因,把所有的作業成本分配給作業成本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ABC成本法是會計界首先提出來的。應當說它的理論本身並不復雜,但是由於企業的內部流程是千變萬化的,成本動因也無法標准化,因此理論的實踐變得比理論本身復雜多了。隨著企業IT技術的運用,ERP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ERP的集成性使得ABC成本法完全融入整個系統,成本動因數據可以自動從ERP中其他模塊中獲得,比如銷售、采購、生產、人力、財務等,使得ABC成本法能在企業中得到很好的應用。

2. ERP系統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財務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於會計核算的數據並加以分析,從而進行相應的預測、管理和控制活動。它側重於財務計劃、控制、分析和預測,強調事前計劃、事中控制和事後反饋。然而,ERP系統中的財務管理模塊已經完成了從事後財會信息的反映,到財務管理信息處理,再到多層次、一體化的財務管理支持。這種轉變體現在,它吸收並內嵌了先進企業的財務管理實踐,改善了企業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業務流程。它在支持企業的全球化經營上,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提供一個統一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平台,同時也能支持各國當地的財務法規和報表要求。如:提供多幣種會計處理能力,支持各幣種間的轉換;支持多國會計實體的財務報表合並等;支持基於Web的財務信息處理。為支持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和基於Internet的應用系統(如銷售訂單處理等),部分財務信息還可以通過Web方式收集和發布。總之,這一切,倘若在非ERP的環境下,即使依靠「人海戰術」來完成,其效益也是有限的。

(二)BPM與ERP系統的應用企業的業務流程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地變化,ERP系統不能與企業的流程管理分離,但ERP對企業業務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BPM優化了企業的流程,並使ERP向基於流程的方向演進,它是企業成功實施ERP的基礎。BPM與ERP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關系如下。

1. 利用BPM優化企業流程流程管理是企業管理的基礎。企業通過BPM系統首先應把企業的關鍵流程導入系統,由系統定義流程的規則。再以數據、圖形、報表等形式給出哪些流程合理,哪些流程需要調整,隨著企業流程的不斷執行和優化,形成企業自己的特點,給企業的領導者提供決策的依據。

2. BPM讓ERP向基於流程的方向演進企業在沒有採用IT手段之前,所有的業務流程是通過手工方式運作的,是一對一的管理方式。而引入了IT手段之後,業務流程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採用一對多的運作方式,信息可以同時傳遞給多個部門。為此,企業如果應用ERP,首先必須與企業的流程管理現狀相適應,必須有利於企業業務流程管理的提高。如 企業應用信息技術整合企業時,首先應當根據企業的業務流程及企業長遠的發展規劃,結合目前企業的現狀,利用BPM為企業設計出業務流程的改進與重組方案,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優化,找出缺少的流程,把不規范的流程規范化,最終提出合理的業務流程,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然後再利用ERP將手工信息流程轉變為信息技術流程,從而直接實現企業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無形資產管理論文的文獻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