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企業快注銷攤銷所得稅

企業快注銷攤銷所得稅

發布時間:2022-06-30 09:49:21

㈠ 分公司准備注銷那麼什麼時候開始不分攤企業所得稅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徵收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57號)第五條第(四)項規定,當年撤銷的二級分支機構,自辦理注銷稅務登記之日所屬企業所得稅預繳期間起,不就地分攤繳納企業所得稅。

㈡ 公司怎麼注銷所得稅清算

公司注銷所得稅的處理方法:就其清算所得向稅務機關申報並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切爾前述的清算所得包括企業的全部資產可變現價值或者交易價格減除資產凈值、清算費用以及相關稅費等後的余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一條
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五條所稱清算所得,是指企業的全部資產可變現價值或者交易價格減除資產凈值、清算費用以及相關稅費等後的余額。
投資方企業從被清算企業分得的剩餘資產,其中相當於從被清算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餘公積中應當分得的部分,應當確認為股息所得;剩餘資產減除上述股息所得後的余額,超過或者低於投資成本的部分,應當確認為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或者損失。
《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五條
企業在年度中間終止經營活動的,應當自實際經營終止之日起六十日內,向稅務機關辦理當期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
企業應當在辦理注銷登記前,就其清算所得向稅務機關申報並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

㈢ 請問企業注銷時要交所得稅嗎清算時的所得稅是怎樣計算的

清算期間作為一個完整的納稅期間,繳納所得稅。企業的全部資產可變現價值或交易價格,減除資產的計稅基礎、清算費用、相關稅費,加上債務清償損益等後的余額,為清算所得。

納稅人的生產經營一般要經歷開業、發展、注銷等階段。因此新稅法也相應規定,納稅人的所得分為正常持續經營所得和清算所得。前者按所得稅法規定繳稅,實行按年計算,分月或者分季預繳,年終匯算清繳,多退少補。這也是稅務機關所得稅管理的日常工作。

後者是企業因故注銷而進行企業清算,在清算終了後對形成的清算所得按稅法規定申報繳納所得稅。兩者都屬於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但後者屬於企業清算期間形成的所得,因清算期間不同於企業的正常經營期間,已不具備持續經營的前提,所以,清算所得的確認也與正常經營所得的確認不同。

(3)企業快注銷攤銷所得稅擴展閱讀:

主要特點:

第一:通常以純所得為征稅對象。

第二:通常以經過計算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為計稅依據。

第三:納稅人和實際負擔人通常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直接調節納稅人的收入。特別是在採用累進稅率的情況下,所得稅在調節個人收入差距方面具有較明顯的作用。對企業徵收所得稅,還可以發揮貫徹國家特定政策,調節經濟的杠桿作用。

第四:應納稅稅額的計算涉及納稅人的成本、費用的各個方面,有利於加強稅務監督,促使納稅人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和改善經營管理。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所得稅收入在中國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很小,所得稅的作用微乎其微,這種狀況直到改革開放。

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營企業"利改稅"和工商稅制改革以後才得以改變。中國現行稅制中的所得稅稅類稅收包括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3個稅種。

㈣ 結合新企業所得稅法的主要內容 試述倆稅合一的必要性

兩稅合一」,實行統一的法人所得稅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緊迫性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制定了對內、對外兩套所得稅制,對吸引外資、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原稅制顯然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兩套稅制違反國民待遇原則,不符合世貿規則和國際通行做法,「兩稅並存」的弊端日益顯現, 「兩稅合一」的呼聲日漸高漲。本文擬對內外兩套企業所得稅制合並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進行具體的分析,提出幾點看法,以供探討。
一、「兩稅合一」的必要性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建設中迫切需要引進大量外資、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加快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而引進外資,除了需要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外,稅收負擔的高低也是投資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促進對外開放是我國制定涉外企業所得稅所面臨的主要宏觀背景,而其立法原則也集中體現了對這一背景的積極回應:第一,有利於貫徹落實對外開放和實施沿海地區經濟戰略的方針政策,改善投資環境,促進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發展;第二,在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的基礎上,繼續實行稅率從低、優惠從寬、手續從簡的原則,使稅收優惠措施能夠更好地按照我國的產業政策和鼓勵投資的重點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
應該說,從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來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國投資者來中國投資制定單獨的企業所得稅制度,對於我國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增加就業、加強對外國投資者的監管、推動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據統計,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利用外資十分有限,但自改革開放至2004年底,我國累計合同外資額已超過10000億美元,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GDP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個百分點來自利用外資的貢獻。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兩稅並存」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內外企業所得稅在稅制構成要素規定上的不統一:
1.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基不統一。其主要表現是,與外資企業相比,內資企業普遍存在成本費用補償不足問題。我們知道,成本費用補償是為了保證簡單再生產的順利進行,而企業所得稅是對剩餘價值的再分配,即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進行充分補償是開征所得稅的前提。我國現行稅法允許外資企業的成本費用在稅前全部扣除,但卻不利於內資企業進行成本費用的補償。比如,現行稅法規定的內資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率明顯偏低,這就意味著資本消耗得不到足額補償;再如,內資企業的工資不能全額抵扣,要按規定的計稅工資額進行稅前扣除,超過部分要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外資企業並無計稅工資的說法,導致內資企業勞動力消耗的補償不足;此外,內資企業的業務招待費、捐贈支出等的稅前扣除比例都遠比外資企業要低,也存在營業費用的補償不足問題。
2.內外資企業稅率不統一。雖然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名義稅率(法定稅率)都是33%,但由於稅收優惠等政策因素的影響,其實際稅率卻都大大低於名義稅率,而且內外資企業之間實際稅率差別很大。據測算,實際上,我國外資企業的平均所得稅稅率只有15%,而一般內資企業的平均稅率達到了25%,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稅率更高達30%。內外企業所得稅稅負兩倍於外資企業,說明我國內外資企業面臨著一個嚴重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3.內外資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不統一。在稅收優惠方面,外資企業比內資企業享受的面更廣,數額更大,從而實際稅負更輕。例如,我國稅法規定,外資企業在生產性領域、能源和基礎設施以及高新技術領域投資,普遍享受「兩免三減半」、「五免五減半」等所得稅優惠期限長的優惠政策,對出口導向的外資企業,規定凡是出口產值超過總產值70%的,其所得稅進一步減半,另外還規定了外資企業再投資退稅等優惠政策;而內資企業卻沒有這樣的優惠政策,稅法只是規定新辦企業、在各開發區注冊等可以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
從以上分析可知,「兩稅並存」直接導致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收負擔的不統一,從而違背了市場經濟所內含的公平競爭原則,也有損於經濟效率的提高。首先,稅負提高直接加大了內資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稅收政策的差異阻礙了內資企業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提升的進程,從而大大影響了內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提高,不利於我國民族產業和幼稚產業的發展。其次,「兩稅並存」使得企業所得稅制復雜化,從而帶來了徵收管理上的不規范,助長了外資企業的偷逃稅行為,也給一些「假獨資」、「假合資」現象提供了制度上的激勵,導致國家財政收入的流失,在扭曲經濟主體行為的同時,對稅收的征管效率造成了損害,影響了市場機制的健康運行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再次,我國目前以區域性優惠為主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加劇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且,目前這種「普惠制」的所得稅優惠政策,並沒有對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產生明顯的引力作用,反而為那些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不高的投資項目帶來了大量利潤,不利於我國外資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對中小外國資本來說,稅收政策的調整可能會有一些影響。但從提高效率的角度來看,這部分外資的減少反而會優化我國的外資結構,提高外資的使用效率。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已近6000億美元,已經到了一個相當的規模了,該是對外資的功能和作用進行好好總結和重新認識的時候了。我國現在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貿易依存度超過60%,經濟發展正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時期,改革開放正尋求新的突破,這時候,外資對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已不如開放初期。所以,現在應該放棄「為引外資而引外資」的發展理念,外資並不是越多越好。我們引進外資的目的應該是促進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提升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如果引進外資的最終結果只是使中國成為世界的生產車間,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樣的發展模式就是不可持續的,隱藏著巨大的風險,甚至有可能重蹈「拉美化」的覆轍。因此,「兩稅合一」有利於提高我國引進外資的質量,有助於提高我國產品的科技含量,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最終提高內資企業和民族產業的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兩稅合一」的可行性
「兩稅合一」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所提出的新一輪稅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所以其改革也應該遵循新一輪稅制改革的基本原則,即「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此外,「兩稅合一」還應該體現以下原則:第一,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統一後的企業所得稅應該在整體上充分體現公平,為所有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並可以通過對稅基和稅率的有效設置,減少逃稅激勵,充分發揮稅收對資源配置的杠桿作用,提高稅收的征管效率和經濟效率。第二,充分體現國家產業政策的原則。統一後的企業所得稅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有助於實現國家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特別是在稅收優惠政策的設計上,應堅持產業導向的原則,將資本引導到我國需要優先發展的產業上來,不斷提升和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第三,符合國際慣例的原則。「兩稅合一」本身就是符合國際慣例的表現,因為像我國這樣分設兩套稅法的國家已經很少了,統一稅法才是主流。我國現行的所得稅法,在稅收管轄權的適用、稅率結構、集團公司的納稅問題、消除對跨國所得雙重征稅的方法、折舊方法的選擇、存貨計價、壞賬准備的提取和虧損結轉等許多方面,均與國際慣例有很大差距,亟需與國際接軌。
就我國現行的兩個企業所得稅法而言,應該說《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較為成熟,該法參照國際慣例,借鑒了國外企業法人所得稅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較好地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和外資企業發展的需要,並已經全國人大立法,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成效。為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公平競爭、公平稅負的原則,「兩稅合一」的立法思路應是將適用於內資企業的《企業所得稅法暫行條例》向適用於外資企業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靠攏。「兩稅合一」立法時還應密切關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既保留現行兩法中符合我國國情、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原則和內容,又緊密結合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出現的企業改制、並購重組等新情況,使我國的企業所得稅法朝著科學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的方向大步邁進。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較快,改革開放加速,「兩稅合一」面臨著一個良好的宏觀經濟背景。宏觀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在2002年已基本走出低谷的基礎上,2003年以來已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增長期;從現實財力來講,我國稅收連續幾年的超額增長為「兩稅合一」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間。「兩稅合一」後法人所得稅的稅率會有所降低,這對內外資企業的影響有所不同。對內資企業來說,「兩稅合一」後實際稅率會有所降低,相應的,所貢獻的稅收收入會有所減少;對外資企業來說,「兩稅合一」後實際稅率會有所提高,相應的,所貢獻的稅收收入會有所增加。但由於內資企業貢獻的所得稅在所得稅總額中的比重遠大於外資企業,總體來看,「兩稅合一」後會減少收入。應該說,目前我們有足夠的財力來消化「兩稅合一」所帶來的改革成本。
同時,財稅改革之間的協同效應,有助於「兩稅合一」的順利推進。增值稅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稅種,增值稅改革的成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新一輪稅制改革的進程。增值稅從生產型轉為消費型,有利於降低資本有機構成高的企業的稅收負擔,從而有利於提高投資積極性、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優化。因而,在總結東北地區增值稅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爭取盡快在全國鋪開,適時將「兩稅合一」和增值稅轉型改革同時推出,一方面,可以從整體上減輕稅制改革對外資企業所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內外資企業的活力。此外,轉變政府職能,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公共財政的要求不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壓縮財政支出規模,也可以有力地配合和支持所得稅制的改革。
三、「兩稅合一」的緊迫性
我國已步入WTO的後過渡期,「兩稅合一」已經沒有拖延的餘地。所謂入世過渡期,是指WTO專門規定部分成員方允許保留一定的時間來依據WTO的規則對國內法規進行調整,盡可能地減少成員方由於市場逐步開放而受到的消極影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議定書》附件規定,從整個過渡期所具有的關於關稅減讓和市場開放的時間特徵,我國的入世過渡期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過渡期,是指我國加入WTO以後,開始履行關稅減讓的義務、靈活開放服務貿易、一定程度地保護和補貼服務業的一段時間;後過渡期,是指加入WTO以後,在主要領域所做的開放承諾接近終點的最後一段時間。據此,從2005年1月1日起,對於我國來說是進入WTO的後過渡期了,而在這一時期入世對我國的沖擊和影響就越來越顯現出來。其沖擊和影響主要體現在關稅上。根據我國加入WTO的具體情況分析判斷,2005年可以看作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分水嶺」。這一時期後,關稅在兩三年內將接近最終減讓水平,非關稅措施即將全面取消,服務市場開放力度迅速擴大,將逐步取消外資進入的地域限制、數量限制、股許可權制。而內資企業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挑戰,只有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徵收制度,內外資企業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展開競爭,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所得稅並軌已時日不多,拖延不得。「兩稅合一」是一種制度創新,直接效應是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長期來看必將促進稅制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從而為經濟增長提供長久的推動力。因此,稅制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㈤ 企業注銷中所得稅清算是要怎麼清算

  1.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確定公司所得稅清算處理的具體內容:公司的全部資產(資產均應按可變現價值或交易價格,並確認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債權清理、債務清償的所得或損失;預提或待攤性質的費用;依法彌補虧損,確定清算的所得;所得稅;可向股東分配的剩餘財產、應付股息等。

  2. 確定企業終止生產經營開始清算之日:通常企業終止生產經營的開始清算之日一般為以下日期之一---企業章程規定的經營期限屆滿之日;企業股東會、股東大會或類似機構決議解散之日;企業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或者被撤銷之日;企業被人民法院依法予以解散或宣告破產之日。

  3. 第一個納稅年度中結算清繳所得稅:第一個納稅年度是指為1月1日到終止生產經營之日,在第一個納稅年度,企業應將終止生產經營當年度1月1日至實際經營終止之日作為一個納稅年度,於實際經營終止之日起60日內完成當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結清當年度應繳(應退)企業所得稅稅款。

  4. 第二個納稅年度完成備案工作:第二個納稅年度是指終止生產經營之日到注銷稅務登記之日,在第二個納稅年度,企業應對清算事項,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

  5. 企業應當自終止生產經營活動開始清算之日起15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交《企業清算所得稅事項備案表》並附送以下備案資料:納稅人終止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並開始清算的證明文件或材料;管理人或清算組聯絡人員名單及聯系方式;清算方案或計劃書;欠稅報告表。

  6. 企業應當自清算結束之日起15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相關資料,完成清算所得稅申報,結清稅款。

  7. 企業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相關資料包括如下內容:清算報告或清算方案或破產財產變價方案的執行情況說明;清算期間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須經中介機構審計的,還應同時附送具有法定資質的中介機構的審計報告);資產盤點表;清算所得計算過程的說明。

  8. 具備下列情形的,還需報送資產評估的說明和相關證明材料。資產處置交易雙方存在關聯關系的;採取可變現價值確認資產處置所得或損失的。

  9. 企業清算結束如有尚未處置的財產,同時報送尚未處置的財產清單、清算組指定保管人的授權委託書、組織機構代碼證或身份證復印件。

  10. 股東分配剩餘財產明細表。

  11. 非營利組織還應同時附著清算結束後其剩餘財產的處置情況說明。

  12. 至此,清算完成。

  13. 企業清算期間不是正常的生產經營期間,因此不得享受任何稅收優惠政策,一律適用基本稅率25%。

  14. 業清算期間的資產處置損失,應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 [2009]88號)規定執行,除可以自行計算扣除的資產損失外,其他資產處置損失均應報主管稅務機關審批後,方可在計算清算所得時扣除。

  15. 進入清算期的企業應將清算事項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

  16. 企業應當自清算結束之日起15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企業清算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結清稅款。企業未按照規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或者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加收滯納金。

㈥ 公司注銷清算所得稅怎麼處理

公司合並、分立和重組都少不了對公司進行清算,公司注銷清算所得稅怎麼處理?企業不再持續經營,發生結束自身業務、處置資產、償還債務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剩餘財產等經濟行為時,對清算所得清算所得稅、股息分配等事項的處理。公司注銷清算所得稅的處理包括兩個方面,企業層面,是從事實體生產經營的公司(清算的公司)應進行企業所得稅的清算;股東層面,是企業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而取得的所得進行企業(個人)所得稅清算。
哪些企業需進行企業所得稅清算
1、按公司法、企業破產法等規定,需要進行清算的企業(即公司除特殊原因合並或分立而解散外,其餘原因引起的解散,均須經過清算程序);
2、企業重組中需要按清算處理的企業(視同清算)
不符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規定的適用特殊稅務處理原則的重組業務,如企業由法人轉變為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個體工商戶等非法人組織、或將登記注冊地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區);不適用特殊性稅務處理的企業合並、分立等,改組企業不需要履行上述清算程序,但需要視同清算進行所得稅處理。
公司開始清算的日期確定
1、企業章程規定的經營期限屆滿之日;
2、企業股東會、股東大會或類似機構決議解散之日;
3、企業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或者被撤銷之日;
4、企業被人民法院依法予以解散或宣告破產之日。
清算期確定、清算備案和時間要求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清算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60號)文件規定,企業應將整個清算期作為一個獨立的納稅年度計算清算所得。因此,企業清算期所在的年度內,有兩個所得稅納稅年度,第一個納稅年度為1月1日到終止生產經營之日,第二個納稅年度為終止生產經營之日到注銷稅務登記之日。
1、第一個納稅年度
企業在年度中間終止生產經營,按照公司法、企業破產法等規定需要進行清算的,依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應將終止生產經營當年度1月1日至實際經營終止之日作為一個納稅年度,於實際經營終止之日起60日內完成當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結清當年度應繳(應退)企業所得稅稅款。
2、第二個納稅年度
進入清算期的企業應對清算事項,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企業應當自終止生產經營活動開始清算之日起15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交《企業清算所得稅事項備案表》並附送以下備案資料:
(1)納稅人終止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並開始清算的證明文件或材料。
(2)管理人或清算組聯絡人員名單及聯系方式。
(3)清算方案或計劃書。
(4)欠稅報告表。
3、企業在清算期內取得來源於我國境外的所得,仍須依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25號)的相關規定,按照分國(地區)不分項原則,採取「抵免法」,計算按照我國稅法計算的在我國境內應補繳的企業所得稅稅額。
4、企業應當自清算結束之日起15日內,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清算所得稅申報表》及其附表和下列資料,完成清算所得稅申報,結清稅款。
(1)清算報告或清算方案或破產財產變價方案的執行情況說明;
(2)清算期間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須經中介機構審計的,還應同時附送具有法定資質的中介機構的審計報告);
(3)資產盤點表;
(4)清算所得計算過程的說明;
(5)具備下列情形的,還需報送資產評估的說明和相關證明材料。
①資產處置交易雙方存在關聯關系的;
②採取可變現價值確認資產處置所得或損失的。
(6)企業清算結束如有尚未處置的財產,同時報送尚未處置的財產清單、清算組指定保管人的授權委託書、組織機構代碼證或身份證復印件。
(7)股東分配剩餘財產明細表。
(8)非營利組織還應同時附著清算結束後其剩餘財產的處置情況說明。

㈦ 公司注銷個人所得稅

法律分析:公司注銷時,如果未分配利潤還有餘額,由於未分配利潤部份屬企業稅後利潤,不屬於個人所得,當還得再分配給各股東時,應該還有紅利所得,交納個人所得稅。清算應繳的企業所得稅=清算所得*企業所得稅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勞務報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五)經營所得;(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七)財產租賃所得;(八)財產轉讓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㈧ 注銷企業個人所得稅如何算

摘要 您好

㈨ 企業注銷如何計算稅金

企業注銷個稅的計算:企業的全部資產可變現價值或交易價格,減除資產的計稅基礎、清算費用、相關稅費,加上債務清償損益等後的余額,為清算所得。企業因故注銷而進行企業清算,在清算終了後對形成的清算所得按稅法規定申報繳納所得稅。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閱讀全文

與企業快注銷攤銷所得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