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特殊關系確認","價格影響確認","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確認是什麼意思
您好。
特殊關系確認:
填報確認進出口行為中買賣雙方是否存在特殊關系,有下列八種情形之一的,應當認為買賣雙方存在特殊關系,填報「是」,反之則填報「否。
(一)買賣雙方為同一家族成員的;
(二)買賣雙方互為商業上的高級職員或者董事的;
(三)一方直接或者間接地受另一方控制的;
(四)買賣雙方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受第三方控制的;
(五)買賣雙方共同直接或者間接地控制第三方的;
(六)一方直接或者間接地擁有、控制或者持有對方5%以上(含5%)公開發行的有表決權的股票或者股份的;
(七)一方是另一方的雇員、高級職員或者董事的;
(八)買賣雙方是同一合夥的成員的。買賣雙方在經營上相互有聯系,一方是另一方的獨家代理、獨家經銷或者獨家受讓人,如果符合前款的規定,也應當視為存在特殊關系。
價格關系確認:
在海關審價過程中進口貨物的成交價格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賣方對買方處置或者使用進口貨物不予限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實施的限制除外)
(二)進口貨物的價格不得受到使該貨物成交價格無法確定的條件或者因素的影響;
(三)賣方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因買方銷售、處置或者使用進口貨物而產生的任何收益,或者雖然有收益但是能夠通過調整項目包含在被估貨物的發票價格中;
(四)買賣雙方之間沒有特殊關系,或者雖然有特殊關系但是未對成交價格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海關審價過程中對於進口貨物成交價格審核的四項條件,是為了實現銷售符合公平交易的原則,且銷售行為導致所有權完整轉移的目的。因此,在向海關申報前需要事先審核申報價格是否符合海關成交價格審價原則,避免由於審價而影響通關速度。
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確認:
特許權使用費是否計入完稅價格關鍵在於是否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一)買方必須直接或間接支付
特許權使用費必須是由買方支付的,且尚未包括在有關價格中,如果特許權使用費不是由買方直接或間接支付的,該費用就無須計入完稅價格。
(二)與被估貨物有關
在實際案例中要判斷這項是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通常我們應把握一項基本原則,進口企業是否可以無須購買特許權就可以得到貨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可以認定該特許權與被估貨物無關,如果是否定的,那特許權就與貨物有關。
(三)作為被估貨物的一項銷售條件
此項是判斷該費用是否成為被估貨物完稅價格一部分的重要標准,這里所指的銷售是指輸入進口國的出口銷售,因此有關貨物進口後,進口商在進口國內轉售該貨物時引起的特許權使用費不能成為完稅價格的一部分。
那如何認定特許權使用費與被估貨物有關聯,根據海關《審價辦法》第十三條規定:
(一)用於支付專利權或者專有技術使用權,且進口貨物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
1.含有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
2.用專利方法或者專有技術生產的;
3.為實施專利或者專有技術而專門設計或者製造的。
(二)特許權使用費是用於支付商標權,且進口貨物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
1.附有商標的;
2.進口後附上商標直接可以銷售的;
3.進口時已含有商標權,經過輕度加工後附上商標即可以銷售的。
(三)特許權使用費是用於支付著作權,且進口貨物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
1.含有軟體、文字、樂曲、圖片、圖像或者其他類似內容的進口貨物,包括磁帶、磁碟、光碟或者其他類似介質的形式;
2.含有其他享有著作權內容的進口貨物。
(四)特許權使用費是用於支付分銷權、銷售權或者其他類似權利,且進口貨物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
1.進口後可以直接銷售的;
2.經過輕度加工即可以銷售的。
希望可以幫到您。
Ⅱ 特許權費與特許權使用費區別
法律分析: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我國個人收入調節稅的一項應稅收入。即指單位和個人因提供或轉讓各種專利權、專有技術、版權、商標權等給他人使用所取得的收入。特許權費,可以理解為特許經營某種商品或服務收取的費用,例如奧運特許商品,收取特許權費,特許經營商按照銷售額的一定比例向奧組委支付特許權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十四條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第四項、第六項所稱每次,分別按照下列方法確定:(一)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屬於一次性收入的,以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屬於同一項目連續性收入的,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二)財產租賃所得,以一個月內取得的收入為一次。(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支付利息、股息、紅利時取得的收入為一次。(四)偶然所得,以每次取得該項收入為一次。
第六條 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各項個人所得的范圍:(一)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二)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從事勞務取得的所得,包括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翻譯、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錄像、演出、表演、廣告、展覽、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所得。(三)稿酬所得,是指個人因其作品以圖書、報刊等形式出版、發表而取得的所得。(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五)經營所得,是指:1.個體工商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合夥企業的個人合夥人來源於境內注冊的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生產、經營的所得;2.個人依法從事辦學、醫療、咨詢以及其他有償服務活動取得的所得;3.個人對企業、事業單位承包經營、承租經營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4.個人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是指個人擁有債權、股權等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七)財產租賃所得,是指個人出租不動產、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八)財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合夥企業中的財產份額、不動產、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九)偶然所得,是指個人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個人取得的所得,難以界定應納稅所得項目的,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確定。
Ⅲ 國稅來公司查帳,發現比較多的問題,然後先叫我們寫一份自查報告。我該如何去寫這份報告呢
用EXCEL表格,把稅種分開一條一條查,就是自查報告啊。再寫個總說明就可以了
一、增值稅
(一)進項稅額
1.1 用於抵扣進項稅額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是否真實合法:
1.2 是否有開票單位與收款單位不一致或票面所記載貨物與實際入庫貨物不一致的發票用於抵扣
2.1 用於抵扣進項的運費發票是否真實合法:
2.2 是否有與購進和銷售貨物無關的運費申報抵扣進項稅額
2.3 是否有以購進固定資產發生的運費或銷售免納增值稅的固定資產發生的運費抵扣進項稅額
2.4 是否有以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發票和國際貨物運輸發票抵扣進項
2.5 是否存在以項目填寫不齊全的運輸發票抵扣進項稅額等情況
3、 是否存在未按歸定開具農產品收購同業發票申報抵扣進項稅額的情況
4、 用於抵扣進項稅額的廢舊物資發票是否真實合法
5、 用於抵扣進項稅額的海關完稅憑證是否真實合法
6、 是否存在購進固定資產申報抵扣進項稅額的情況
7、 是否存在購進材料、電、汽等貨物用於在建工程、集體福利等非應稅項目等未按規定轉出進項稅額的情況
8、 發生退貨或取得折讓是否按規定做進項稅額轉出
9、 用於非應稅項目和免稅項目、非正常損失的貨物是否按規定做進項稅額轉出
10、 是否存在將返利掛入其他應付款、其他應收款等往來賬或沖減營業費用,而不作進項稅額轉出的情況
(二)銷項稅額
1、 銷售收入是否完整及時入賬:
2、 是否存在視同銷售行為、未按規定計提銷項稅額的情況:
3、 是否存在開具不符合規定的紅字發票沖減應稅收入的情況
4、 是否存在購進的材料、水、電、汽等貨物用於對外銷售、投資、分配及無償贈送,不計或少計應稅收入的情況
5、 向購貨方收取的各種價外費用(例如手續費、補貼、集資費、返還利潤、獎勵費、違約金、運輸裝卸費等等)是否按規定納稅
6、 設有兩個以上的機構並實行統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到其他機構(不在同一縣市)用於銷售,是否作銷售處理
7、 對逾期未收回的包裝物押金是否按規定計提銷項稅額
8、 是否有應繳納增值稅項目的業務按營業稅繳納
9、 增值稅混合銷售行為是否依法納稅:對增值稅稅法規定應視同銷售征稅的行為是否按規定納稅;從事貨物運輸業務的單位和個人,發生銷售貨物並負責運輸所售貨物的混合銷售行為,是否按規定繳納增值稅
10、 兼營的非應稅勞務的納稅人,是否按規定分別核算貨物或應稅勞務和非應稅勞務的銷售額;對不分別核算或者不能准確核算的,是否按增值稅的規定一並繳納增值稅
11、 按照增值稅稅法規定應徵收增值稅的代購貨物、代理進口貨物的行為,是否繳納了增值稅
12、 免稅貨物是否依法核算
二、營業稅
(一)營業收入是否完整及時入賬
1、 現金收入不按規定入賬
2、 不給客戶開具發票,相應的收入不按規定入賬
3、 收入長期掛賬不轉收入
4、 向客戶收取的價外收費未依法納稅
5、 以勞務、資產抵債未並入收入記稅
6、 不按營業稅暫行條例規定的時間確認收入,遞延納稅義務。
(二)關聯企業間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價格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申報納稅時不作調整.
(三)按稅法規定負有營業稅扣繳義務而未依法履行扣繳稅款.
(四)兼營不同稅率業務時,高稅率業務適用低稅率.
三、企業所得稅
(一)收入方面
1、 企業資產評估增值是否並入應納稅所得額。
2、 企業從境外被投資企業取得的所得是否未並入當期應納稅所得稅計稅。
3、 持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限售股),在解禁之後出售股份取得的收入是否未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4、 企業取得的各種收入是否存在未按所得稅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計稅的問題。
5、 是否存在利用往來賬戶延遲實現應稅收入或調整企業利潤
6、 取得非貨幣性資產收入或權益是否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7、 是否存在視同銷售行為未作納稅調整
8、 是否存在各種減免流轉稅及各項補貼、收到政府獎勵,未按規定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9、 是否存在接受捐贈的貨幣及非貨幣資產,未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10、 是否存在企業分回的投資收益,未按地區差補繳企業所得稅
(二)成本費用方面
1、 是否存在利用虛開發票或虛列人工費等虛增成本
2、 是否存在使用不符合稅法規定的發票及憑證,列支成本費用
3、 是否存在將資本性支出一次計入成本費用;在成本費用中一次性列支達到固定資產標準的物品未作納稅調整;達到無形資產標準的管理系統軟體;在營業費用中一次性列支,未進行納稅調整
4、 內資企業的工資費用是否按計稅工資的標准計算扣除;是否存在功效掛鉤的工資基數不報稅務機關備案確認,提取數大於實發數
5、 是否存在計提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超過計稅標准,未進行納稅調整
6.1 是否存在計提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職工住房公積金超過計稅標准,未進行納稅調整
6.2 是否存在計提的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年金等超過計稅標准,未進行納稅調整
7、 是否存在擅自改變成本計價方法,調節利潤
8、 是否存在超標准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計提折舊時固定資產產值率低於電子類設備折舊年限與稅收規定有差異的,未進行納稅調整;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與稅法規定有差異的部分,是否進行了納稅調整
9、 是否存在超標准列支業務宣傳費、業務招待費和廣告費
10、 是否存在擅自擴大技術開發費用的列支范圍,享受稅收優惠
11、 專項基金是否按照規定提取和使用
12、 是否存在企業之間支付的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進行稅前扣除
13、 是否存在擴大計提范圍,多計提不符合規定的准備金,未進行納稅調整
14、 是否存在從非金融機構借款利息支出超過按照金融機構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未進行納稅調整
15、 企業從關聯方借款金額超過注冊金50%的,超過部分的利息支出是否在稅前扣除
16、 是否存在已做損失處理的資產,部分或全部收回的,未作納稅調整;是否存在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有補償的部分,未作納稅調整
17、 是否存在開辦費攤銷期限與稅法不一致的,未進行納稅調整
18、 是否存在不符合條件或超過標準的公益救濟性捐贈,未進行納稅調整
19、 是否存在支付給總機構的管理費無批復文件,或不按批準的比例和數額扣除,或提取後不上交的,未進行納稅調整
20、 是否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視同經營性租賃,多攤費用,未作納稅調整
(三)關聯交易方面
1、 是否存在與其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來往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而減少應納稅所得額的,未作納稅調整
四、個人所得稅
1、 為職工建立的年金
2、 為職工購買的各種商業保險
3、 超標准為職工支付的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
4、 超標准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
5、 以報銷發票形式向職工支付的各種個人收入
6、 車改補貼、通信補貼。如果所在省制定了免稅補貼標准(稅前扣除標准)的,在標准限額內的部分可免予徵收個人所得稅,在標准外以發票方式為職工報銷費用的,計入當月個人所得稅;未明確睡前扣除標準的,應合理確定補貼中因私用形成的個人收入部分,扣繳個人所得稅
7 為職工所有的房產支付的暖氣費、物業費
8、 股票期權收入。實行員工股票期權計劃的,員工在行權時獲得的差價收益,是否按工薪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9、 以非貨幣形式發放的個人收入是否扣繳個人所得稅
五、印花稅
1、 購銷合同: 包括供應、預購、采購、購銷結合及協作、調劑、補償、易貨等合同
2、 加工承攬合同: 包括加工、定作、修繕、修理、印刷、廣告、測繪、測試等合同
3、 建設工程勘察設計合同: 包括勘察、設計合同
4、 建築安裝工程承包合同: 包括建築、安裝工程承包合同
5、 財產租賃合同: 包括租賃房屋、船舶、飛機、機動車輛、機械、器具、設備等
6、 借款合同: 銀行及其他金融組織和借款人(不包括銀行同業拆借)所簽訂的借款合同
7、 財產保險合同: 包括財產、責任、保證、信用等保險合同
8、 產權轉移書據: 包括財產所有權和版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專有技術使用權等轉移書據
9、 營業帳簿生產經營用賬冊: 記載資金的帳簿
10、 權利許可證照: 包括政府部門發給的房屋產權證、工商營業執照、商標注冊證、專利證、土地使用證
11、 技術合同:包括技術開發、轉讓、咨詢、服務等合同
12、 其他: 運輸合同
Ⅳ 所得稅匯算清繳自查表怎麼填
實行查賬徵收的企業(A類)適用匯算清繳辦法,核定定額徵收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B類),不進行匯算清繳。
A類企業做匯算清繳要從幾個方面考慮:
1、收入:核查企業收入是否全部入賬,特別是往來款項是否還存在該確認為收入而沒有入賬;
2、成本:核查企業成本結轉與收入是否匹配,是否真實反映企業成本水平;
3、費用:核查企業費用支出是否符合相關稅法規定,計提費用項目和稅前列支項目是否超過稅法規定標准;
4、稅收:核查企業各項稅款是否爭取提取並繳納;
5、補虧:用企業當年實現的利潤對以前年度發生虧損的合法彌補(5年內);
6、調整:對以上項目按稅法規定分別進行調增和調減後,依法計算本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從而計算並繳納本年度實際應當繳納的所得稅稅額。
特別注意:所得稅匯算清繳所說的納稅調整,是調表不調賬的,在會計方面不做任何業務處理,只是在申報表上進行調整,影響的也只是企業應納所得稅,不影響企業的稅前利潤。所得稅匯算表格不分國稅與地稅,不過很多地稅的匯算表都是手工趕制,具體見國稅發〔2008〕101號
下載網址為: 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8475452.html國稅發〔2008〕101號文只有匯算表有效,關於填表說明,國稅總局後來又重新出了個文件,即國稅函〔2008〕1081號,具體網址為: http://202.108.90.146/guoshui/action/GetArticleView1.do?id=5138&flag=1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類)》本表也稱主表,是在納稅人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減納稅調整額後計算出「納稅調整後所得」(應納稅所得額),並據此計算年度應納稅額。因此,本表包括利潤總額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納稅額計算和附列資料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利潤總額計算」中的項目,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口徑計算填報。實行企業會計准則的納稅人,其數據直接取自損益表;實行其他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納稅人,與本表不一致的項目,按照其利潤表項目進行分析填報。這部分要求納稅企業先按照會計核算結果填報相關收入、成本費用及利潤情況,體現了間接法設計表格的思路。如果企業沒有嚴格按照會計制度核算,則要先按照相應會計制度的要求,調整為正確的核算結果後再填報。第二部分「應納稅所得額計算」中的項目,主要為納稅調整項目和彌補虧損情況。所得稅匯算清繳中稅法與會計的差異,要在會計利潤總額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增加額」和「納稅調整減少額」欄次反映。其中需要說明的是,所得稅法優惠政策中對所得額的優惠要作為納稅調減項目直接從利潤中調減,且單獨在主表中反映。也就是說,調減這些優惠項目後可以出現負數結果,可以用以後年度的利潤來彌補這部分虧損。但第21行的創業投資企業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優惠只能在所有調減項目調減後有正數余額時才予以抵扣,且不能出現負數結果。此外,新申報表要求境內有虧損(包括有以前本年度虧損)而境內沒有所得可供彌補的情況下,境外所得應彌補境內虧損。因此,在納稅調整中已經通過第15行「減:納稅調整減少額」調減的境外所得,要通過第22行「加:境外應稅所得彌補境內虧損」欄次重新加入應納稅所得額。第三部分「應納稅額計算」中的項目,主要是在計算年度應納稅款基礎上,減除稅收優惠政策中的減免稅額、抵免稅額和已經預繳的稅款(包括分支機構按規定預繳的稅款和子公司在所在地按規定預繳的稅款),得出「本年應補(退)的所得稅額」。同時,考慮有些企業有境外所得,按照居民企業全部所得在境內納稅的規定,境外所得需要在境內繳納所得稅,但境外繳納的所得稅允許按規定抵免,抵免限額不得超過境外所得按我國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款。此項內容在第31行「加:境外所得應納所得稅額」和第32行「減: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稅額」調整反映。2.《收入明細表》和《成本費用明細表》這兩個表主要反映企業的收入和成本費用明細情況,主表中的收入和成本費用數字直接取自該表。兩表關系緊密,《成本費用明細表》的各行數字直接與《收入明細表》中的各行數字對應,只有「期間費用」中的銷售(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沒有與《收入明細表》對應項目。此表分為三種類型的企業明細表,分別為一般企業、金融企業和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本文的《收入明細表》和《成本費用明細表》是針對一般企業的填報表。《收入明細表》分為兩大部分:銷售(營業)收入合計和營業外收入。填報此表時,需要注意以下要點:(1)銷售(營業)收入合計是計算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的基數,營業外收入中的9項收入項目不能計入銷售(營業)收入中。銷售(營業)收入合計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和視同銷售收入三部分,它不是直接填入主表「營業收入」的數字,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兩部分的合計才是填入主表「營業收入」的數字。(2)視同銷售收入是指會計上沒有核算計入收入,而稅收上要求視為實現銷售的收入。視同銷售也是並入銷售(營業)收入計算三項費用的基數。有些資產處置收入在會計上作為營業外收入核算,但稅收上還是視同銷售不作為營業外收入處理。如果企業因執行會計准則對有些資產已經作為收入處理,則稅收上也不再視同銷售處理。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
政策解讀:境外付匯莫忘開具《稅務證明》
2009年稅收政策重要調整大事記
政策解讀:個人轉讓限售股征所得稅
國稅函[2010]148號:明確匯算清繳所得稅申報口徑
2009年涉及企業所得稅的主要稅收政策(一)
定,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貨物、財產、勞務用於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者利潤分配等用途的,應當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國稅函[2008]828號文件規定,企業將資產移送他人的情形,因資產所有權屬已發生改變而不屬於內部處置資產,應按規定視同銷售確定收入。(3)視同銷售中的「非貨幣性交易視同銷售收入」與營業外收入中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收益」不是同一內容,不能重復填報。「非貨幣性交易視同銷售收入」填報納稅人發生非貨幣性交易行為,會計核算未確認或未全部確認損益,按照稅收規定應視同銷售確認應稅收入:「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收益」填報納稅人發生的非貨幣性交易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確認為損益的金額。執行企業會計准則的納稅人,發生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出資產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非貨幣性交易,填報其換出資產公允價值和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的納稅人,填報與收到補價相對應的收益額。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會計上已經核算或部分核算(補價部分)交易收入的,反映在營業外收入中;會計上沒有在營業外收入中核算的,稅收上要作為視同銷售中「非貨幣性交易視同銷售收入」調整反映。(4)營業外收入中的「債務重組收益」和「捐贈收入」由已將這部分收入計入營業外收入的企業填報。如果沒有將這部分收入計入營業外收入,則在《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中填列,不需要在此填列。與收入明細相對應的是成本費用明細,因此,《成本費用明細表》中的項目也包含兩大部分:銷售(收入)成本合計和營業外支出,不同的是增加了「期間費用」部分。銷售(收入)成本合計也分為三部分: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和視同銷售成本。企業在填報收入明細的同時,將相應的成本費用明細填入《成本費用明細表》即可。3.《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此表為所有納稅申報表中的核心表,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全部在此表中反映。本表納稅調整項目按照「收入類調整項目」、「扣除類調整項目」、「資產類調整項目」、「准備金調整項目」、「房地產企業預售收入計算的預計利潤」、「特別納稅調整應稅所得」、「其他」七大項分類匯總填報。數據欄分別設置「賬載金額」、「稅收金額」、「調增金額」、「調減金額」四個欄次。「賬載金額」是指納稅人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核算的項目金額。「稅收金額」是指納稅人按照稅收規定計算的項目金額。賬載金額與稅收金額的差異就是調整數。此表調整項目較多,共有55行內容需要填列,且每一項內容基本都涉及一項稅收政策規定。因此,要求納稅人必須熟悉稅收政策和規定,在填列時需要注意以下要點:(1)會計上沒有做收入核算的資產或勞務,而稅收上要求視同銷售的需要調整。視同銷售收入與視同銷售成本分別作為收入類調整項目中的調增和扣除類調整項目中的調減項目,分別在「視同銷售收入」和「視同銷售成本」中調整反映。(2)會計與稅收對收入的確認方面存在時間性差異的,填列在「未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收入」中,主要是分期收款收入確認、持續時間超過12個月勞務收入確認、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產品分成等收入確認方面的差異。(3)股權投資收入確認方面的差異填列在「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對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確認收益」和「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的投資損益」中,主要反映會計上採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收益、持有收益與稅收上按實際成本法確認投資收益的差異。(4)境外收入、投資所得和境外成本、投資損失不並入應納稅所得額。因此,需要調減境外收入和投資所得,調增境外成本和投資損失,在「境外應稅所得」中反映。(5)對於企業重組中存在的差異,調整表專門列示了「特殊重組」和「一般重組」反映,主要填報企業合並、分立、整體資產轉讓和整體資產置換等應稅(免稅)改組活動稅收與會計的差異。國稅發[2000]118號文件和國稅發[2000]119號文件對此有明確規定,新稅法尚未明確這方面的政策。(6)稅收優惠政策中減少利潤或應納稅所得額項目的,作為調減項目在收入類調整項目中調減,主要有免稅收入、減計收入、減免稅項目所得和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幾項。而加計扣除稅收優惠則在扣除類調整項目中作為調減項目反映。(7)不征稅收入主要是指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取得的財政撥款。一般企業按照財稅[2008]151號文件規定執行:對企業取得的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專項用途並經國務院批準的財政性資金,准予作為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收入總額中減除。但企業的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費用,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企業的不征稅收入用於支出所形成的資產,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財稅[2008]1號文件規定,對證券投資基金從證券市場中取得的收入,包括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股權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暫不徵收企業所得稅;對投資者從證券投資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暫不徵收企業所得稅;對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暫不徵收企業所得稅。(8)合理的工資薪金按照稅法規定允許全部稅前扣除,國稅函[2009]3號文件對合理的工資薪金以及職工福利費范圍進行了明確。但有些實行工效掛鉤的企業由於原來工資留有節余,結余部分已經按原規定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因此,本年發放以前年度的節余工資可以作為納稅調整減少項目反映在「工資薪金支出」中。(9)職工福利費由按比例計算扣除改為在規定比例范圍內據實扣除,且有餘額的要求先用余額。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條規定,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准予扣除。國稅函[2008]264號文件規定,2008年及以後年度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應先沖減以前年度累計計提但尚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費余額,不足部分按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扣除。企業以前年度累計計提但尚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費余額已在稅前扣除,屬於職工權益,如果改變用途的,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10)超過稅法規定比例的職工教育經費可以結轉扣除。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財稅[2008]1號文件規定,軟體生產企業的職工培訓費用,可按實際發生額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11)業務招待費按60%扣除。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12)會計核算中對於融資租賃及分期收款銷售的處理與稅收規定存在差異。會計上按照租賃或購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與付款額的現值兩者中的較低者作為入賬價值,支付額與入賬價值的差異作為未確認的融資費用處理;而稅收上不確認融資費用,但允許將融資費用計入資產的計稅基礎。租賃或購銷雙方會計核算中的融資費用與稅收的差異,應在「與未實現融資收益相關在當期確認的財務費用」中反映。(13)資產類調整項目主要是由於資產的會計基礎與稅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折舊攤銷年限存在差異,因而造成進入成本費用的折舊、攤銷費用會計核算與稅法規定不一致,從而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申報。(14)新稅法不允許對資產計提壞賬准備和減值准備,而會計上可以計提,這部分差異主要在「准備金調整項目」反映。(15)房地產企業開發產品完工前的收入計入預售賬款,不計入銷售收入,而國稅函[2008]299號文件要求將預售收入按一定比例預計利潤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中,因此,當年度預計利潤計入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時,要調增應納稅所得額;開發成品完工後預售收入轉為銷售收入時,原來的預計利潤要調減應納稅所得額。此項調整在「房地產企業預售收入計算的預計利潤」中反映。需要注意的是,預計利潤部分繳納的稅收不是預繳稅款,而是當期實際應納稅額。(16)會計核算與稅法的差異調整屬於一般納稅調整,而關聯企業之間的調整屬於特別納稅調整。按照《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規定調整應納稅所得額的,在「特別納稅調整應稅所得」中調整反映。4.《企業所得稅彌補虧損明細表》企業所得稅法第十八條規定,企業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准予向以後年度結轉,用以後年度的所得彌補,但結轉年限最長不得超過5年。此表填報本納稅年度及前5年度發生的稅前尚未彌補的虧損額。填列此表時,注意以下要點:(1)年度填寫順序和年份不能發生錯誤。「本年度」為匯算清繳年度,如對2008年進行匯算清繳,則「本年度」填2008年,確定本年度年份後,第五年至第一年則依次為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同樣,反映「以前年度彌補虧損額」欄目中的前四年度、前三年度、前二年度和前一年度則分別為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表示2003年(即前第五年度)以後年度實現的利潤彌補虧損的情況。(2)稅法規定,企業實行免稅合並、分立的,合並、分立企業實現的利潤可以按規定彌補被合並分立企業轉入的虧損額。國稅發[2000]119號文件規定,被合並企業合並以前的全部企業所得稅納稅事項由合並企業承擔,以前年度的虧損,如果未超過法定彌補期限,可由合並企業繼續按規定用以後年度實現的與被合並企業資產相關的所得彌補。具體按下列公式計算:某一納稅年度可彌補被合並企業虧損的所得額=合並企業某一納稅年度未彌補虧損前的所得額×(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合並後合並企業全部凈資產公允價值)。該文件同時規定,被分立企業已分離資產相對應的納稅事項由接受資產的分立企業承繼。被分立企業的未超過法定彌補期限的虧損額可按分離資產佔全部資產的比例進行分配,由接受分離資產的分立企業繼續彌補。因此,填報「合並分立企業轉入可彌補虧損額」按照稅收規定企業合並、分立允許稅前扣除的虧損額,以及按稅收規定匯總納稅後分支機構在2008年以前按獨立納稅人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尚未彌補完的虧損額。新稅法對企業改組涉及的所得稅處理政策尚未發文,需要等待新政策的明確。(3)企業虧損額超過5年仍未彌補完的,不得結轉以後年度彌補;彌補期尚未超過5年的,可以結轉以後年度繼續彌補。
Ⅳ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如何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發布<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61號):「第八條
扣繳義務回人向居民個人支答付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應當按照以下方法按次或者按月預扣預繳稅款: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後的余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減除費用:預扣預繳稅款時,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預扣預繳稅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二,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居民個人辦理年度綜合所得匯算清繳時,應當依法計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的收入額,並入年度綜合所得計算應納稅款,稅款多退少補。」
Ⅵ 特許權使用費 外資
第十九條 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而有取得的來源於中國境內的利潤、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和其他所得,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上述所得與其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都應當繳納20%的所得稅。
依照前款規定繳納的所得稅,以實際受益人為納稅義務人,以支付人為扣繳義務人。稅款由支付人在每次支付的款額中扣繳。扣繳義務人每次所扣的稅款,應當於五日內繳入國庫,並向當地稅務機關報送扣繳所得稅報告表。
對下列所得,免徵、減征所得稅:
(一)外國投資者從外商投資企業取得的利潤,免徵所得稅;
(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給中國政府和中國國家銀行的利息所得,免徵所得稅;
(三)外國銀行按照優惠利率貸款給中國國家銀行的利息所得,免徵所得稅;
(四)為科學研究、開發能源、發展交通事業、農林牧業生產以及開發重要技術提供專有技術所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經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批准,可以減按10%的稅率徵收所得稅,其中技術先進或者條件優惠的,可以免徵所得稅。
除本條規定以外,對於利潤、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和其他所得,需要給予所得稅減征、免徵的優惠待遇的,由國務院規定
第六十六條 稅法第十九條第三款第(四)項所規定的特許權使用費減證、免徵所得稅的范圍如下:
一在發展農、林、牧、漁業生產方面提供下列專有技術所收取的使用費:
1.改良土壤、草地、開發荒山,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技術;
2.培育動植物新品種和生產高效低毒農葯的技術;
3.對農、林、牧、漁業進行科學生產管理,保持生態平衡,增強抗禦自然災害能力等方面的技術。
二為科學院、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科研機構進行或者合作進行科學研究、科學實驗、提供專有技術所收取的使用費。
三在開發能源、發展交通運輸方面提供專有技術所收取的使用費。
四在節約能源和防治環境污染方面提供的專有技術所收取的使用費。
五在開發重要科技領域方面提供下列專有技術所收取的使用費:
1.重大的先進的機電設備生產技術;
2.核能技術;
3.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技術;
4.光集成、微波半導體和微波集成電路生產技術及微波電子管製造技術;
5.超高速電子計算機和微處理機製造技術;
6.光導通訊技術;
7.遠距離超高壓直流輸電技術;
8.煤的液化、氣化及綜合利用技術。
第三條 外商投資企業必須提出申請並經批准後,才能享受減按1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待遇。
第四條 外商投資企業項目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享受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項目優惠待遇:
(一)能提供本市急需的先進製造技術和製造工藝,生產本市急需的新產品(包括新材料、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及促進本市新能源開發和利用;
(二)採用先進科技成果,能大幅度提高產品產量、質量和性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節約能源和材料;
(三)能推動行業技術改造;
(四)能提供本市急需的關鍵性技術專利和技術訣竅(包括先進配方)。
第五條 外商投資企業可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申請書由市科委統一印刷),經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後轉報市科委。市科委接到申請書後,必須在一個月內會同市外資委、市經委等有關部門共同審核,並由市科委出具審核證明。外商投資企業憑審核證明,向稅務機關申請享受有關稅收優惠待遇。
Ⅶ 特許權使用費扣除
法律分析:對個人從事技術轉讓中所支付的中介費,若能提供有效合法憑證,允許從其所得中扣除。
法律依據:《特許經營管理辦法》
第七條 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成熟的經營模式,並具備為被特許人持續提供經營指導、技術支持和業務培訓等服務的能力。
特許人從事特許經營活動應當擁有至少2個直營店,並且經營時間超過1年。
第八條 特許人應當自首次訂立特許經營合同之日起15日內,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向商務主管部門備案。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的,應當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備案;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從事特許經營活動的,應當向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備案。
特許人向商務主管部門備案,應當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一)營業執照復印件或者企業登記(注冊)證書復印件;
(二)特許經營合同樣本;
(三)特許經營操作手冊;
(四)市場計劃書;
(五)表明其符合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書面承諾及相關證明材料;
(六)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
特許經營的產品或者服務,依法應當經批准方可經營的,特許人還應當提交有關批准文件。
第九條 商務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特許人提交的符合本條例第八條規定的文件、資料之日起10日內予以備案,並通知特許人。特許人提交的文件、資料不完備的,商務主管部門可以要求其在7日內補充提交文件、資料。
第十條 商務主管部門應當將備案的特許人名單在政府網站上公布,並及時更新。
Ⅷ 納稅人自查自糾統計表中企業所得稅中收入總額怎麼填
《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定:納稅人的收入總額包括:
(一)生產、經營收入; 所稱生產、經營收入,是指納稅人從事主營業務活動取得的收入。包括商品(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服務收入,營運收入,工程價款結算收入,工業性作業收入以及其他業務收入。
(二)財產轉讓收入;[稱財產轉讓收入,是指納稅人有償轉讓各類財產取得的收入,包括轉讓固定資產、有價證券、股權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收入。
(三)利息收入;所稱利息收入,是指納稅人購買各種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利息、外單位欠款付給的利息以及其他利息收入。
(四)租賃收入;所稱租賃收入,是指納稅人出租固定資產、包裝物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租金收入。
(五)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稱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納稅人提供或者轉讓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而取得的收入。
(六)股息收入;所稱股息收入,是指納稅人對外投資入股分得的股利、紅利收入。
(七)其他收入。所稱其他收入,是指除上述各項收入之外的一切收入,包括固定資產盤盈收入,罰款收入,因債權人緣故確實無法支付的應付款項,物資及現金的溢余收入,教育費附加返還款,包裝物押金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Ⅸ 請問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稅EXCEL表計算公式
應納稅所得額=if(a1<=4000,max(0,a1-800),a1*(1-20%))
應納所得稅=IF(B2<=4000,MAX(0,B2-800),B2*(1-20%))*20%
跟勞務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