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年停產是否繳納采礦權使用費
采礦權使用費,只要在采礦證合法的期限內,不管停產、基建、生產都需要繳納。按面積收取。不貴每1平方公里一千元的標准。低於0.5 收取500
『貳』 采礦權收費標准及依據是怎樣的
1、采礦權使用費:采礦權使用費按礦區范圍面積逐年繳納,每平方公里每年1000元。
2、采礦權價款:采礦權價款收取標准:采礦權價款以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確認的評估價格為依據。
依據:《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1999年6月7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財綜字〔1997〕74號)
3、采礦權登記費:采礦登記收費標准
1、新建、在建、生產礦山采礦登記收費。 (1)大型礦山500元;(2)中型礦山300元; (3)小型礦山200元
2、礦山企業變更開采范圍、礦區范圍、開采礦種、開采方式換領采礦許可證,均收費100元。
依據:《礦產資源勘查、采礦登記收費標准及其使用范圍的暫行規定》頒布單位:地礦部;財政部 頒布日期:1987/07/01 文號:地發289號
4、礦產資源補償費:計算方式: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金額= 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開採回採率系數(開採回採率系數=核定開採回採率/實際開採回採率),核定開採回採率,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批準的礦山設計為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只要求有開采方案,不要求有礦山設計的礦山企業,其開採回採率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核定。
依據:《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1994年2月27日國務院令第150號發布,1997年
『叄』 礦業權使用費的征繳和使用有什麼要求
礦業權使用費是國家將礦業權出讓給礦業權人,按規定向礦業權人收取的使用費,包括探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使用費。探礦權使用費以勘查年度計算,按區塊面積逐年繳納,第一個勘查年度至第三個勘查年度,每平方公里每年繳納100元;從第四個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公里每年增加100元,最高不超過每平方公里每年500元。采礦權使用費按礦區范圍面積逐年繳納,每平方公里每年1000元。
國土資源部登記管理范圍的礦業權使用費由國土資源部收取,繳入「國土資源部非稅收入財政匯繳專戶」;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登記管理范圍的礦業權使用費,由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收取,繳入省級財政部門指定賬戶。礦業權使用費收入應專項用於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和管理支出,由國土資源部和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使用計劃,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後,撥付使用。
『肆』 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管理
一、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規定適用范圍
補償費徵收規定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海域開采礦產資源,應當依照本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補償費徵收規定的適用范圍是:
1.空間上的適用范圍
空間適用范圍,為我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凡在上述地域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國家都要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
2.主體的適用范圍
補償費徵收規定覆蓋包括各種經濟成分和各種經營方式在內的所有合法取得采礦權並從事采礦活動的法人和自然人,如國有礦山企業、外商投資礦山企業、集體礦山企業、私營礦山企業、各種合作聯營形式的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開采礦產資源都必須依照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但是,外商投資開採石油資源時,則應依照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於1989年和1990年分別發布的中外合作開采海上、陸上石油資源,繳納礦區使用費的規定交費。
3.客體的適用范圍
客體即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規定含蓋各礦種在內的全部礦產資源,即我國目前發現的所有礦產資源。繳納資源補償費的具體礦種已列在補償費徵收規定的附錄費率表中,共有168種。其中,地下水的費率及徵收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二、徵收主管與管轄
(一)徵收主管
補償費徵收規定第7條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徵收。」具體徵收工作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財政部門對徵收工作進行監督。
(二)徵收管轄
管轄分為地域管轄和指定管轄。
1.地域管轄
地域管轄是指在某一行政區域內確定由該地區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在其管轄范圍內負責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工作。適用地域管轄的有三種情況:
(1)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徵收礦區范圍在本縣所轄行政區內的采礦權人的礦產資源補償費。
(2)市(地)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徵收在本行政區域內礦區范圍跨縣級行政區劃的采礦權人的礦產資源補償費。
(3)省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徵收在本省所轄行政區域內礦區范圍跨市(地)級行政區域的采礦權人的礦產資源補償費。
2.指定管轄
指定管轄是指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將特定情況下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工作,授權由某省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適用授權管轄的有兩種情況:
(1)礦區范圍跨省級行政區域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工作;
(2)礦區范圍在領海及管轄的其他海域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工作。
三、徵收方式
補償費徵收規定第3條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按照礦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計征。」即採用了從價計征方式。計算公式為:
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金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X開採回採率系數。式中的
地質礦產行政管理
核定開採回採率,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批準的礦山設計為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只要求有開采方案,不要求有礦山設計的礦山企業,其開採回採率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核定。
在式中之所以設置開採回採率系數,是為了促進采礦權人提高礦產資源回收率,以達到合理開發、充分利用礦產資源之目的。
礦產品及其銷售收入是影響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重要因素。因此,補償費徵收規定對礦產品、銷售價格及結算方式作了明確的界定。
1.礦產品
補償費徵收規定第3條第4款規定,「本規定所稱礦產品,是指礦產資源經過開采或者采選後,脫離自然賦存狀態的產品。」此規定明確了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計征對象是經過開采後或邊采邊選後脫離自然賦存狀態的礦產品。
2.銷售價格
(1)采礦權人采出的礦產品直接在市場銷售的,按其銷售收入計征補償費。采礦權人向境外銷售礦產品的,按照國際市場價格計算銷售收入計征補償費。
(2)采礦權人未直接銷售礦產品,而是自行加工銷售加工產品或是自行加工利用的,如開采水泥用石灰岩自行加工水泥產品而自己利用或銷售者,則按照國家規定的礦產品價格計算銷售收入。國家沒有規定價格的,則按徵收時礦產品當地市場價格計算銷售收入。
3.結算方式
礦產資源補償費以礦產品銷售時使用的貨幣結算,礦產品自行加工的,以其銷售最終產品時使用的貨幣結算。一般地,在國內銷售礦產品或最終產品用人民幣結算。當礦產品或最終產品向境外銷售時,應按銷售合同約定的貨幣結算。
四、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
根據對世界上20多個重要礦業國權利金制度的研究結果並結合我國礦山企業的承受能力,經反復測算調整,確定以從價法計征的資源補償費的費率基本上是按礦種進行分檔的,大體為礦產品銷售收入的1%~4%,平均為1.18%。具體情況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煤成氣、石煤、油砂的費率為1%;黑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及天然瀝青、油頁岩的費率為2%;放射性礦產、稀有金屬礦產、稀土金屬礦產、稀散元素礦產、氣體礦產及地熱的費率為3%;貴金屬礦產、離子型稀土礦產、寶石、玉石、寶石級金剛石及礦泉水的費率為4%;礦鹽的費率為0.5%;地下水的費率由國務院另行規定(詳見補償費徵收規定附錄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表)。
我國補償費徵收規定,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內不同經濟類型的采礦權人適用同一費率和相同徵收管理辦法。這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平競爭的原則,體現了對外國投資者實行同等國民待遇原則,有助於改善我國的礦業投資環境。
五、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和免繳、減繳程序
(一)徵收繳納程序
根據補償費徵收規定的要求,礦產資源補償費一般的徵收繳納程序是:
(1)礦山企業和采礦者在取得合法采礦權後,作為補償費的納費人到當地縣級以上補償費徵收機關進行納費登記。
(2)納費人在有納費義務的行為後(即形成銷售收入),按規定向徵收機關辦理申請納費或申請減免納費手續。
(3)徵收機關對納費人的納費申報進行核定。對納費人申請減免納費進行審核和審批。
(4)納費人持徵收機關批準的、納費申報或減免批復按規定的期限和方式繳納費款。
(5)納費人在繳費過程中或繳費後,應該履行補償費徵收規定所規定的義務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徵收方法
補償費徵收規定第4條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由采礦權人繳納」;第10條規定,「徵收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應當及時全額就地上繳中央金庫」。據上述規定,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方法有兩種。
1.申報自繳
此種方法適用於有銀行帳戶、規模開采礦產資源的采礦權人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有納費義務的采礦權人應按照補償費徵收規定向徵收管理機關辦理納費申報,經徵收機關審核後,在規定的徵收期限內通過采礦權人的開戶銀行直接將應繳納的資源補償費劃入當地的國庫或國庫經收處。這樣,應納的費款直接就地進入中央金庫。
2.自收匯繳
此繳費方法適用於無銀行帳戶、季節性開采或開采零星分散礦產資源的采礦權人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一般是采礦權人在規定的徵收期限內,直接以現金形式向徵收機關繳納資源補償費,再由徵收機關將收到的費款匯總後繳入當地國庫或國庫經收處。
(三)徵收期限
(1)徵收期限是指采礦權人在規定的時限內向徵收機關定期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時間界限。根據補償費徵收規定第8條和財政部的有關規定,資源補償費是按月或按季繳納,每半年即當年7月31日以前和次年的1月31日以前繳清。
(2)采礦權人在中止或者終止采礦活動時,應當及時結繳礦產資源補償費。這里所說的中止采礦是指采礦權人由於某種原因暫時停止采礦活動,但不注銷采礦許可證。遇到這種情況,應在中止後的一定時間內結繳資源補償費。終止采礦活動是指采礦權人由於法定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停止采礦並注銷采礦許可證。此種情況,應在注銷采礦許可證之前結繳資源補償費。
(四)納費時應提交的資料
根據補償費徵收規定第9條規定,采礦權人在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同時,還應向徵收機關報送與采礦活動和計算補償費數額相關的資料,主要包括:
(1)礦種資料。采礦權人已采出的主要礦產及其共、伴生礦產的名稱、種類。
(2)產量資料。采礦權人已采出的各種礦產的月產量和累計產量,一般以原礦噸或立方米為單位。
(3)銷售數量資料。在規定的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期間內,采礦權人銷售已采出的各種礦產的月銷售量和累計銷售量,一般以原礦噸或立方米為單位。
(4)銷售價格資料。在規定的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期間內,采礦權人銷售各種礦產品的價格。
(5)實際開採回採率資料。采礦權人在一定開采范圍內采出的礦產量與該范圍內消耗工業儲量的百分比。
采礦權人在中止或終止采礦活動時,在結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同時,也要向徵收機關報送上述資料。
(五)免繳、減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條件和審批程序
1.免繳、減繳資源補償費的條件
按照礦產資源所有者與使用者的經濟關系,為體現所有者的權益,國家徵收資源補償費本不應作免繳、減繳的規定,而且在法規制定時,已考慮到我國礦業經濟的情況,徵收費率很低,平均僅為1.18%。但是,考慮到當前礦山企業開采礦產資源的難度,成本高,利潤少;為鼓勵礦山企業充分利用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規定設定了免繳、減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條件。
1)免繳資源補償費的條件
(1)從廢石(矸石)中回收礦產品的;
(2)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批准開采已關閉礦山的非保安殘留礦體的;
(3)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認定免繳的其他情形。
2)減繳資源補償費的條件
(1)從尾礦中回收礦產品的;
(2)開采未達到工業品位或者未計算儲量的低品位礦產資源的;
(3)依法開采水體下、建築物下、交通要道下的礦產資源的;
(4)由於執行國家規定價格而形成政策性虧損的;
(5)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認定減繳的其他情形。
2.免繳、減繳資源補償費的審批程序
為防止國家預算收入在免繳、減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環節上隨意喪失,補償費徵收規定第12條、第13條對申請免繳、減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的申請,由省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財政部門負責審批,減繳幅度超過50%的申請,還要由省(區、市)人民政府審批。市(地)、縣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和同級財政部門都無權批準是否免繳、減繳資源補償費的申請。
1)免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審批程序
采礦權人符合免繳補償費的條件時,可以向當地負責徵收補償費的機關提出免繳書面申請,填寫「免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申請書」。市(地)、縣級負責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機關和財政部門應在接到申請的20日內根據采礦權人的具體情況對申請進行調查核實,並簽署審核意見。然後,將免繳申請和審核意見上報省級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省級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和同級財政部門自接到上報的免繳申請後,應在30日內作出審批決定。免繳申請批准後,直接批復給申請人,同時抄送審核的徵收機關。申請人憑批復文件,在批准免繳的期限內,免繳資源補償費。
2)減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審批程序
采礦權人符合減繳補償費的條件時,可以向當地負責徵收補償費的機關提出減繳書面申請,填寫「減繳礦產資源補償費申請書」。市(地)、縣級負責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機關和財政部門,應在接到申請的20日內,根據采礦權人的具體情況對申請進行調查核實,並簽署審核意見。然後,將減繳申請和審核意見上報省級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省級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和同級財政部門自接到上報的減繳申請後,對減繳補償費的額度小於或等於應當納費數額50%的申請,在30日內作出審批決定。對減繳補償費的額度超過了應當納費數額50%的申請,在30日內提出意見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減繳申請批准後,由省級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直接批復給申請人,同時抄送審核的徵收機關。申請人憑批復文件及批復的減繳額度,在批准減繳的期限內,減繳資源補償費。
上述批准免繳、減繳補償費的,都應當向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財政部門備案,以便使這兩個部門及時了解和掌握全國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和免繳、減繳的情況。
『伍』 關於免繳煤層氣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問題的復函
( 國土資函 [1998]383 號)
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你公司 《關於申請免繳煤層氣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的函》 ( 中聯函[1998] 6 號) 收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現函復如下:
煤層氣資源是賦存於煤層中的一種非常規天然氣,俗稱瓦斯氣。在我國,煤層氣勘探工作剛剛起步,尚還沒有制定出煤層氣的勘查規程,煤層氣勘探工作仍在探索之中。國家為了鼓勵煤層氣的勘探開發,已在稅收方面給予了優惠政策。
按照修改後的 《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我國實施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這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 「實施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工作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一項重大改革。它體現了國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益的管理,也使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的權利得到保障。同時,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它將促使探礦權人、采礦權人不要佔用太大的面積,延誤勘探開發周期,以增加勘探開發投入,促進礦業的發展。因此,在國務院關於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價款減免政策沒有制定之前,任何單位、任何礦種均應按規定繳納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及價款。
專此函復。
國土資源部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日
『陸』 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稅費改革
1. 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補償費制度,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
為避免礦區使用費取消後礦產資源補償費的漏征、國家財產權益的流失和宏觀調控手段的缺失,國土資源部印發《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關於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工作中若干問題補充規定〉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229 號)和《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做好中外合作開採石油資源補償費徵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14 號),對原繳納礦區使用費的中外合作開采陸上、海洋石油的中外企業依法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對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徵收范圍、計算方法、實行屬地化徵收和信息化管理等做出了規定。
2012 年,國土資源部印發《關於做好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統計直報工作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3 號),在全國正式啟用礦產資源補償費直報系統,加強徵收管理和徵收統計。隨著徵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征管措施的逐步完善,近年來,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和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等礦產資源專項收入中央分成部分整體保持穩定增長(表 7-1)。
表7-1 礦產資源收入中央分成情況
註:①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省、直轄市分成比例為5∶5;中央與自治區分成比例為4∶6。②礦業權使用費:誰登記誰徵收。③礦業權價款:中央與地方分成比例為2∶8。
2. 配合有關部門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等法規,推進資源稅改革
2011 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 605 號)及其細則,將資源稅計征方式由「從量定額」計征修改為「從價定率或者從量定額」計征,並將全國范圍內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的稅率統一為銷售額的 5%。
隨著資源稅改革的推進,資源稅稅收收入持續增長,其佔全國稅收總收入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特別是 2010 年在新疆開展資源稅改革試點以來,資源稅收入增速超過了全國稅收總收入的增速(表 7-2)。
表7-2 資源稅收入情況
『柒』 關於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稅費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實施徵收礦產資源稅費制度具有里程碑意義
1984年9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條例(草案)》,1993年12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提出礦產資源稅從量定額徵收的辦法,確定了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和鹽等七大稅目,從1994年起實行「普遍徵收,級差調節」的資源稅制,對開采七種資源品的企業不論盈利與否都征稅。
1994年2月,國務院頒布實施《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1997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修改〈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的決定》,規定開采礦產資源按照礦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
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實行徵收資源稅費制度,對於實施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益、調整礦業經濟關系、推進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礦政管理,對於礦業市場建設和礦業經濟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
二、目前實施的礦產資源稅費制度已不適應礦業經濟發展,不利於發展方式轉變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世界礦業市場新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劇增,現行的資源稅費制度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不進行礦產資源稅費制度改革,很難推進礦產資源價格改革,進而影響市場發揮配置礦產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利於發展方式的轉變。
作為對礦產資源耗竭的補償及礦產資源所有者權益的維護,徵收資源補償費,現行制度規定按礦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繳納,不是從量計征,不與耗竭資源量掛鉤,而且費率不變,費額偏低,礦產品價格翻倍上漲,而資源補償費率平均僅為1.18%,不能充分體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權益及對耗竭性資源的等量補償。
資源稅現行制度從量計征,徵收范圍窄,稅額偏低。從量計征不能體現資源稟賦的差別,不能反映市場資源產品價格和資源型企業收益的變化,過低的稅賦與資源的稀缺狀況不相吻合,必然導致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近幾年礦產品價格飆升,開發礦業成本偏低,利潤很高,從事資源開採的企業和個人收益較高,造成行業分配不均。
現行資源稅費沒有設置徵收對生態破壞補償的收費,造成在資源開發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不利於國家開發資源保護環境的方針貫徹執行。
現行的礦產資源稅費制度不利於改變過分依賴資源投入,依賴出口(變相出口資源和勞動力)的狀況,不利於礦山企業追求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轉變發展方式。
1999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下發關於《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的通知規定,對於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者和礦業權人,申請探礦權證、采礦權證,繳納使用費,現行制度規定使用費偏低,是造成圈而不探、炒礦業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辦法》中規定收取的價款,是指過去國家出資形成的礦產地、通過出讓獲得的補償費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都是以資本形式投資,原「價款」概念已無實際意義。但近年來「價款」的概念在演變,范圍在擴大,以致所有探礦權、采礦權都收取價款,而且數額越來越大,遠遠超出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實際是炒賣資源。近些年對探礦權、采礦權出讓不加區別的一律實行招拍掛,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礦業權的炒作。所謂礦業權一級出讓市場實際上是政府配置礦業權的形式,只是採用了市場化手段。而政府是礦產資源所有者代表,又是礦產資源管理者,但不少地方政府經營礦業權,集所有者、管理者、經營者於一身;而真正的市場配置,即所謂二級轉讓市場沒有完全形成,制度不健全,規則不完整,黑市交易,造成混亂。礦業權的價值歸投資人(不同所有制的礦業權人)所有,礦業權的交易價格由市場決定(充分發揮中介的作用),市場才能對配置資源發揮基礎性作用。
三、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稅費改革,進而推動礦產資源價格改革,發揮市場配置礦產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靠資源投入,出口的相當部分是變相的資源出口和勞動力出口,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轉變發展方式,必須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扼制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的消耗,進行資源性資產價格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礦產資源稅費改革。
21世紀伊始,世界礦業市場繁榮,礦產品價格驟升,是推進礦產資源稅費改革的大好時機,我們沒有適時進行礦產資源稅費改革,丟失這一有利時機。
中央新疆工作會決定,今年6月1日啟動了新疆礦產資源稅改革,明確擴大范圍,從價計征,提高稅率(5%)。今年7月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中央決定礦產資源稅改革擴大至整個西部地區,這標志著我國礦產資源稅改革拉開了序幕。
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階段,要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稅費改革。作為礦產資源行業的主管部門應會同財稅主管部門在礦產資源稅費改革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稅費改革,首先是合理設置稅費,處理好礦產資源所有者和礦產資源投資人(勘查人和開采人)的關系。
對礦產資源所有者的權益通過徵收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體現。礦產資源補償費是對資源性資產耗竭的補償,是礦產資源所有者的權益,徵收與耗竭資源量(儲量)掛鉤,不論盈虧與否,從量計征。將耗竭的資源性資產轉化為貨幣性資產。消耗了資源性資產而換來等量的貨幣性資產,保障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子孫後代。參考國際水準及資源稀缺程度,確定浮動費率(礦產資源的價值用補償消耗等量的自然資源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計算——「效用價值論」),進行徵收。
徵收資源稅是對礦產資源作為資源性資本在生產經營中的級差收益的調節,要從價計征;要擴大范圍,基本全覆蓋;要反映資源稟賦差別和經營水平高低,確定浮動稅率。
資源稅費改革會導致企業使用礦產資源成本上升,礦產資源產品價格上漲,這樣一方面可抑制企業浪費資源行為,促進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制度創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礦產品(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消費價格上漲,可促進全社會節約集約利用資源,進而促進發展方式轉變。至於會不會加大通脹壓力和預期,要對社會承受力進行預測,運用好浮動稅、費的杠桿。
對勘查、開發投資者(礦業權人)的利益體現,一是經營礦業權的收益,二是開發礦產資源的收益。相對應的責任和義務是申請探礦權、采礦權時需要繳納礦業權使用費和生態環境補償費。
礦業權使用費要適當提高。要與礦業權設置相配套,要有利於制止圈而不探,炒賣礦權行為。
設置生態環境補償費。按礦業權使用面積,使用年限及不同勘查開發階段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進行補償。這是開發資源,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政策。
礦業權的價值要分別不同情況進行評估和交易。過去國家投資形成的礦產地收取的「價款」歸國家;今後國家投資找礦按政企分開原則,必須投到國有企業(包括企業化的地勘單位)或股份制企業中作為國家股本,在礦業權轉讓市場上,礦業權價值由市場決定,不同所有制的礦業權人在礦業權市場上平等交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國家職責在於完善市場,健全中介,管理好市場。
礦產資源收益分配,要處理好中央、地方和礦產資源所在地的利益,既要體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利益全民共享的宗旨;要處理好礦產資源國家所有,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灶吃飯的關系,還要處理好開發資源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原載《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10年9月6日)
『捌』 礦業權管理概述
一、礦業權的涵義和劃分
(一)礦業權的涵義
礦業權是探礦權和采礦權的合稱。礦業權是依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權能分離而產生的,是由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派生出的他物權,具有不動產物權的某些法律特徵,適用不動產諸法律規定的准不動產物權。礦業權是財產權的一種形式,設立礦業權可以使礦產資源所有權與人們對礦產資源進行勘查、開採的權利相分離,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佳管理方式。它有利於吸納社會各方面的資金,加大對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采投入。
1.探礦權的涵義
探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區塊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取得勘查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稱為探礦權人。這種權利是公民、企業、地勘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依據法律、法規與國家之間建立的一種對礦產資源准予使用的權利。
由於礦產資源的隱蔽性,勘查礦產資源要冒極大的風險,投入大量的資金,依靠地質工作者創造性的思維勞動,才可能有所發現,探明礦產資源後還需投入大量的開發資金。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國家作為礦產資源的所有者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用財政收入來承擔找礦的全部風險和大量的開發資金。國家只需對必要的公益性地質勘查工作進行投入。同時,設立探礦權,以有償取得的方式授予從事商業性勘查、開發活動的經營者,就可以達到礦產勘查和開發的目的。經營者在對探礦權的使用和經營過程中,雖然承擔了極大的風險,但也存在著獲得高收益的可能。
2.采礦權的涵義
采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和期限內,開采礦產資源和獲得所開採的礦產品的權利。取得采礦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稱為采礦權人。這是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和采礦權相分離的另一種法律形式。其構成要素包括:
(1)采礦權主體。采礦權必須由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企業或個人承擔,在我國凡擁有一定的資金、技術條件的單位和個人都具有采礦權權利能力。采礦權主體依企業形式不同有公司型采礦權主體、單一型采礦權主體、聯合型采礦權主體。
(2)采礦權客體。采礦權客體是指依法批準的一種或幾種礦產資源,並非所有的礦產資源均可同時成為采礦權的客體,只有采礦登記管理機關批準的礦種才能成為一個采礦權的客體。
(3)采礦權內容。采礦權的內容是指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和期限內對特定的礦產資源進行的開發活動,主要包括排他的或獨占的礦山建設權、礦產資源的開采權、礦產品的生產經營權。
(二)礦業權的劃分
世界各國的礦業法規對礦業權大體有如下幾種劃分類型:只設一種礦權,不分探礦權與采礦權;兩階段劃分,即探礦權與采礦權;三階段劃分,即非排他性探礦權,排他性探礦權與采礦權;四階段劃分,即在探礦權與采礦權之間再設置一種礦產評價權,權利人在這個階段可補充勘查或作可行性研究和環境影響評價,或在勘查區域內保留該權利暫不工作,以待市場或其他條件好轉後,再進入采礦階段。無論上述何種方式,探礦權人的權益都能得到切實的保護,即從探礦權可以依照規定的程序過渡進入到采礦權(前提是探礦權人需履行所有義務)。
我國是將礦業權劃分為探礦權、采礦權兩階段。探礦權、采礦權均具有排他性,不能重復設置。這種劃分方案簡便易行,符合我國的國情。在實行了10多年的地礦行政管理中,一直是將探礦、采礦按兩個階段劃分管理的。對開展基礎性、公益性的地質調查和選擇找礦靶區的面積性地質調查工作,不需設置探礦權,不具有排他性,只向勘查登記管理機關進行備案登記。
二、礦業權管理的概念和內容
礦業權管理是地礦行政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指國家地礦行政管理機關為實現國家礦產資源所有權益,保護礦業權人合法權利的基本要求,對探礦權、采礦權從有償設立到注銷全過程的行政管理。諸如,探礦權、采礦權的申請、審批、授予、轉讓、延續、變更、注銷等。
礦業權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界定礦業權的性質、時間與空間限制;
(2)設定取得礦業權的資格、條件和程序;
(3)界定礦業權人的權利與義務;
(4)受理礦業權申請,審批並授予礦業權;
(5)徵收管理礦業權使用費;
(6)礦業權轉讓、延續、變更和注銷管理;
(7)管理由國家投資形成的礦產地的礦業權轉讓;
(8)保護合法的礦業權。
『玖』 礦業權轉讓的法律意見
我國現行的礦產資源所有權和礦業權制度主要散見於
四部法律:
《憲法》、《民法通則》、《物權法》、《礦產資源法》
三部法規:
國務院令240號《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241號《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242號《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
三部國土資源部文件:
——國土資發309號《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197號《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12號《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
現行法律框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性質與歸屬、礦產資源所有權收益、礦業權屬性、礦業權人的權利義務,以及礦業權設立(出讓)、變更、轉讓到終止的申請、審批及登記、礦業權保護等都有規定。
礦業權是探礦權和采礦權的統稱。本文所稱「礦業企業」是指從事采礦、探礦經營活動的企業。較一般企業而言,礦業企業的主要資產——礦業權較為特殊,律師為此類企業上市提供法律服務除需關注其是否我國《證券法》以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暫行辦法》或《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一般性規定以外,還需就其礦業權的取得是否合法進行專項核查,並出具法律意見。正是基於礦業權的特殊性,上市公司的相關監管部門相繼出台了上市公司礦業權信息披露規范指引,上海證券交易所於2008年8月8日頒布了《上市公司臨時公告格式指引第十八號:上市公司礦業權的取得、轉讓公告》,深圳證券交易所於2008年8月25日頒布了《信息披露業務備忘錄第14號――礦業權相關信息披露》。此兩份信息披露指引均規定上市公司需委託律師就其礦業權的取得或轉讓出具法律意見書,並規定了相關披露要點。該信息披露指引雖是針對已上市的公司擬取得或轉讓礦業權而作出,對於擬上市的礦業企業而言,該信息披露指引仍是律師發表意見的依據。
筆者現參照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上述規定,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就律師在為礦業企業上市提供專項服務中需重點關注的礦業權取得方式的合法性問題進行解析。
從立法上來看,我國礦業權取得制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第一階段為行政無償授予階段(1986年至1996年),取得礦業權無需支付對價,且不得轉讓礦業權;第二階段為礦業權有償出讓並允許礦業權流轉階段(1996年至2003年),此階段形成了礦業權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其中,礦業權一級市場以行政有償授予為主、招標授予為輔;第三個階段為礦業權一級市場強制「招拍掛」階段(2003年至今),在此階段,取得礦業權以有償出讓為主、協議有償出讓和申請在先有償出讓為輔,礦業權二級市場流轉制度不變。因此,衡量礦業企業礦業權的取得方式是否合法需根據該礦業權的形成時間並結合當時的法律規定來判斷。
一、1986年3月19日我國頒發了《礦產資源法》,1996年10月1日我國對《礦產資源法》進行了修訂。在此次對《礦產資源法》進行修訂之前,我國實行的是無償行政授予礦業權制度(主要是無償授予給國營礦山企業),且禁止礦業權流轉,因此,此階段不存在通過轉讓方式獲得礦業權的情形。
(一)修訂前的《礦產資源法》第四條規定,國營礦山企業是開采礦產資源的主體;第三十四條規定,國家鼓勵鄉鎮集體礦山企業開采國家指定范圍內的礦產資源,允許個人採挖零星分散資源和只能用作普通建築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生活自用採挖少量礦產。修訂前的《礦產資源法》第三條還規定,采礦權不得買賣、出租,不得用作抵押。因此,此階段只存在著國家無償授予國營企業采礦權、鄉鎮企業、個人采礦權的情形。
(二)修訂前的《礦產資源法》並未規定授予礦業權需要向企業收取使用費以及價款,僅在第五條規定「國家對礦產資源實行有償開采。開采礦產資源,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因此,此階段的礦業權屬於無償行政授予。
律師對於在此階段取得礦業權的企業的礦業權的審查主要應關注其是否取得了相應的行政審批手續以及礦業企業是否按規定繳納了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
二、1996年10月1日我國對《礦產資源法》進行了修訂,國務院隨後相繼頒布了有關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企業需按規定繳納礦業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在取得方式上,規定了以申請取得為主的行政授予方式,並首次規定礦業權可以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有償取得(需注意的是,在此階段,礦業權的「招拍掛」並非強制性規定),同時還允許礦業權的有條件轉讓,由此,在本次對《礦產資源法》進行修訂後,礦業權的取得出現了「二級市場」(即礦業權的流轉市場),礦業權的有償出讓則屬於「礦業權一級市場」。
(一)1996年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第十五條規定了以申請方式獲得行政審批授予礦業權的出讓方式,即,設立礦山企業,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資質條件,並依照法律和國家有關規定,由審批機關對其礦區范圍、礦山設計或者開采方案、生產技術條件、安全措施、環境保護措施等進行審查;審查合格的,方予批准。第六條規定,探礦權人有權在劃定的勘查作業區內進行規定的勘查作業,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探礦權人在完成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後,經依法批准,可以將探礦權轉讓他人;已取得采礦權的礦山企業,因企業合並、分立,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或者因企業資產出售以及有其他變更企業資產產權的情形而需要變更采礦權主體的,經依法批准可以將采礦權轉讓他人采礦。
(二)為進一步明確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中關於礦業權申請、轉讓以及有償取得等內容,1998年2月12日國務院頒布了《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等三個行政法規。《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規定,探礦權可以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有償取得;國家實行探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探礦權使用費以勘查年度計算,逐年繳納,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經探明礦產地的區塊的探礦權的,探礦權申請人除需繳納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探礦權價款。《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國家實行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采礦權使用費按照礦區范圍的面積逐年繳納,標准為每平方公里1000元。第十條規定,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探明礦產地的采礦權的,除需繳納采礦權使用費外,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采礦權價款;第十三條規定,采礦權可以通過招標投標的方式有償取得。
(三)2000年10月31日國土資源部頒發了《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規定,礦業權的出讓可以採取批准申請、招標、拍賣等方式,礦業權的轉讓可以採取出售、作價出資、合作、重組改制等形式,礦業權的出租、抵押按照礦業權轉讓的條件和程序進行管理,由原發證機關審查批准。該規定並未對礦業權出讓需進行招拍掛作出強制性規定,批准申請仍然是礦業權出讓的主導方式。
國有主體轉讓礦業權是否需按《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履行「招拍掛」呢?
2003年12月31日國資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財政部第3號令),該辦法規定,除經省級以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批准可以協議轉讓的外,企業國有產權的轉讓應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那麼,國有企業轉讓其礦業權是否需要遵守該辦法的規定履行「招拍掛」的程序?筆者認為,礦業權的「招拍掛」已有國土資源部頒布的《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予以規范,如轉讓礦業權並不屬於該辦法規定的需要履行公開「招拍掛」程序的情形,則即便轉讓主體是國有企業,也無需按照國資委、財政部第3號令的要求公開「招拍掛」。筆者曾到某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進行過咨詢,其審批流程也印證了筆者的上述觀點。
對於此階段通過一級市場取得礦業權的企業,律師主要應關注其是否取得了國土資源部門的審批,是否按規定繳納了礦業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通過二級市場轉讓方式取得礦業權的企業,應關注其轉讓手續是否完備,轉讓程序是否合法,通過二級市場租賃取得礦業權的企業,應著重關注租賃行為是否取得了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通過二級市場轉讓取得采礦權的,應重點關注礦業權轉讓合同是否取得了審批機關的批准。國務院1998年2月12日發布的《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第十條規定,申請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審批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轉讓申請之日起40日內作出准予轉讓或不準轉讓的決定,批准轉讓的,轉讓合同自批准之日起生效;我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筆者在為某上市公司並購礦業企業提供專項法律服務的實踐中曾碰到這樣一則案例。某國有企業A公司與某民營企業B公司以協議方式將采礦權轉讓給B,經國土資源部批准,B公司獲得了采礦權許可證。但A公司與B公司另外還簽有一份采礦權轉讓協議,約定采礦權轉讓的年限為20年,20年期限屆滿後,B公司需將采礦權轉回到A公司名下。在該項目中,筆者需對B公司采礦權的有效性發表法律意見。筆者認為,B公司已經審批機關同意獲采礦權,其獲得的采礦權合法有效,且其采礦權的許可期限應以國家法律規定為准;對於其與A公司另行簽署的附期限的轉讓合同,由於未到國土資源部辦理報批手續,屬於「未生效的合同」,不能作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依據,也就是說,在該約定的20年到期後,除非B公司與A公司就轉讓合同重新報審批機關審批並獲得批准,否則,A公司無權要求B公司到期將采礦權轉回到A公司名下。
另外,關於股權轉讓是否視為采礦權轉讓、是否需要履行采礦權轉讓審批手續問題。實踐中有觀點認為,如礦業權持有人的股權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導致礦業權持有人形式雖未變,但礦業權的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的,應認定為屬於礦業權的轉讓行為,即名為股權變動,實為礦業權轉讓,需履行有關礦業權轉讓的報批手續。筆者認為,此種觀點目前尚缺乏法律依據,股權轉讓只需按照《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登記即可。
三、2003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頒布了《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規定,主管部門對於符合規定情形的新設礦業權應當以「招拍掛」方式授予。在該辦法生效以後,礦業權一級市場的取得方式進入以招拍掛有償出讓為主、協議有償出讓和申請在先有償出讓(申請在先有償出讓僅指探礦權出讓)為輔的階段。
(一)關於礦業權一級市場中的強制「招拍掛」。
1.《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在新設探礦權、采礦權時,符合該辦法第七條、第八條規定情形的,應當通過招拍掛的方式授予探礦權、采礦權;對於符合該辦法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范圍,且有該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通過招標的方式授予探礦權和采礦權。
2.2006年1月24日,國土資源部頒布了《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該通知按照《礦產勘查開采分類目錄》中的礦產分類對礦業權的強制「招拍掛」進一步作出了明確規定。
(二)關於礦業權一級市場中的申請在先出讓(僅指探礦權)和協議出讓探礦權、采礦權。
2006年1月24日國土資源部頒布的《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規定,屬於《礦產勘查開采分類目錄》規定的第一類礦產的勘查,並在礦產勘查工作空白區或雖進行過礦產勘查但未獲可供進一步勘查礦產地的區域內,以申請在先即先申請者先依法登記的方式出讓探礦權。
該通知還規定,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探礦權采礦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批准允許以協議方式出讓:國務院批準的重點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和為國務院批準的重點建設項目提供配套資源的礦產地;已設采礦權需要整合或利用原有生產系統擴大勘查開采范圍的毗鄰區域;經省(區、市)人民政府同意,並正式行文報國土資源部批準的大型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國家出資為危機礦山尋找接替資源的找礦項目。協議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必須通過集體會審,從嚴掌握。協議出讓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不得低於類似條件下的市場價。
該規定中,關於已設采礦權的礦區的毗鄰區域,采礦權人取得新的采礦權的方式其實是屬於一種以協議方式優先獲得礦業權的特殊情形。2003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頒布的《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第十條規定,符合礦產資源規劃或者礦區總體規劃的礦山企業的接續礦區、已設采礦權的礦區范圍上下部需要統一開採的區域,主管部門不得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授予采礦權。因此,除非采礦權人自願放棄協議取得采礦權的權利,采礦權人是有以協議方式優先受讓其礦區毗鄰范圍的采礦權的。
對於在該辦法施行以後以出讓方式在礦業權一級市場取得礦業權的企業,律師應重點關注其礦業權是否屬於應當履行「招拍掛」程序的項目以及是否履行了規定程序;如屬通過協議出讓方式取得的礦業權,則律師需要關注其是否符合協議出讓的條件;如屬申請在先取得探礦權的,律師需要關注其申請、報批文件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對於在這一階段通過礦業權二級市場以轉讓、租賃方式取得的礦業權,律師仍需以1996年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1998年2月12日國務院頒布的《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以及2000年10月31日國土資源部頒發的《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為依據,審查其轉讓行為是否符合規定。
四、關於探礦權人通過申請直接取得采礦權的特殊情形(即「探轉采」)。
1996年修訂後的《礦產資源法》第六條規定,探礦權人有權在劃定的勘查作業區內進行規定的勘查作業,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2000年10月31日國土資源部頒發的《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在探礦權有效期和保留期內,探礦權人有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采礦權的權利,未經探礦權人的同意,登記管理機關不得在該勘查作業區內受理他人的礦業權申請。2003年6月11日國土資源部頒布的《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試行)》第十條規定,探礦權人依法申請其勘查區塊范圍內的采礦權的,主管部門不得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授予采礦權。2006年1月24日國土資源部頒布的《關於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第二條第(一)款規定,探礦權人申請其勘查區塊范圍內的采礦權,符合規定的,應依法予以批准,切實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上述規定表明,國家對於「探轉采」的申請只要符合條件的,即應予以批准。
「探轉采」是否需繳納價款呢?財政部、國土資源部2008年2月28日聯合下發的《關於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第六條作出了規定,對於國家出資勘查礦產地的探礦權已轉為采礦權,既未繳納探礦權價款也未繳納采礦權價款的,采礦權人應繳納采礦權價款;對本應設置采礦權卻設置了探礦權的,應繳納采礦權價款,已繳納過探礦權價款的,可從應繳的采礦權價款中扣除。
對於企業系以「探轉采」方式取得采礦權的,律師應關注原探礦權取得過程,核查該探礦權的取得以及「探轉采」是在上述哪一個階段完成,對照當時的法律規定核查其是否履行了相關報批手續。
『拾』 礦產資源有償使用
1.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2013年7月4日,國土資源部下發《關於進一版步規范礦產權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13〕77號),要求科學規范計征礦產資源補償費,促進礦山企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2013年,全國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入庫額為215.43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中央分成收入102.04億元。2014年上半年徵收入庫額為100.89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9%。
2.礦業權價款和使用費
2013年,全國徵收礦業權價款790.02億元,中央分成收入103.84億元;徵收礦業權使用費19.08億元,中央收入12.99億元。
3.加快推進金屬、非金屬和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
2013年,全國資源稅收入總額1005.65億元(表6-2),其中,地方收入960.31億元,佔全國的95.5%。
2010年,在西部地區開展了原油和天然氣資源稅從價定率徵收的改革試點,於2011年11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推開。2013年11月28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煤炭行業平穩運行的意見》,要求加快「推進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
表6-2 中國資源稅徵收額及其占國家總稅收比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