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無形資產 > 環境有償使用費

環境有償使用費

發布時間:2022-05-26 11:01:02

⑴ 房子 土地使用費 多少

土地使用費是指外商投資企業通過不同的方式使用土地(出讓、轉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者除外),國家向其收取得的有償使用土地的費用,是企業為取得土地使用權而交納的費用,它是調節使用土地資源的手段之一,是國家財政收入的組成部分。土地使用費與土地使用稅不同,土地使用稅是國家對使用土地的國內單位和個人徵收的一種稅。

有關土地使用費的具體標准,沒有全國統一的規定,應根據場地的用途、地理環境條件、征地拆遷安置費用和企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等因素,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原則上沿海地區高於內地,大中城市高於中小城市,城市中心、繁華地段高於其他地段和郊區,在原有工業區設廠高於新開辟的工業區,利用原有企業改造高於新建工廠等。土地使用費的計算包括徵用土地的補償費用、原有建築物的拆遷費、人員安置費用以及公共設施費用。

各地規定有所不同,以上海的土地使用費來說:
土地使用費是指使用土地資源性質的費用,不含拆遷安置費用和基礎設施建設費用。
土地使用費根據地理環境和條件、土地使用用途確定分為五類十級,收費標准按平方米計算,最高每平方米為人民幣170元,最低每平方米0.5元。
土地使用標准調整以後,合營企業按新的標准繳納土地使用費,但在合營企業開始用地的五年內不調整,另外按營業額的百分比繳納土地使用費的不作調整。

⑵ 保護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二號公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 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七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 環境監督管理

第九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一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監測制度,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規劃,經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第十三條 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並依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批准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機關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十五條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十八條 在國務院、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沼澤化、地面沉降化和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及植物生產激素。
第二十一條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建設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防止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二十二條 制定城市規劃,應當確定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標和任務。
第二十三條 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

第四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條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
第二十六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二十七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依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申報登記。
第二十八條 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規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執行。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體使用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九條 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中央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市、縣或者市、縣以下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市、縣人民政府決定。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條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
第三十一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可能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採取措施,加強防範。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必須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由人民政府採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第三十三條 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第三十四條 任何單位不得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拒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
(三)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的。
(四)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
(五)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條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三十七條 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第三十八條 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 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一條 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四十二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的,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破壞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七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同時廢止

感興趣的話可以去 http://www.cin.gov.cn/law/other/2000111503-00.htm

⑶ 環境外部費用內部化的含義是什麼

①污染物生產者進行廠內凈化與處理,如安裝除塵、脫硫、廢水處 理設備等凈化裝置。中國對於廢水中有毒、難降解和重金屬污染物 一般都要求在廠內或車間內處理。②由社會組織污染物集中處理, 如建立集中的污水處理廠及有毒廢物處理站等,費用由污染勿生 產者支付。③工業廢渣填埋場、垃圾堆埋場、放射性廢物庫等要求 安全的地方進行貯存及處置。④通過工藝和技術改造,把污染物消 滅在生產過程中,少排甚至不排放污染物,如實現清潔生產,這是 目前最受重視的長遠的戰略性措施。《巾國21世紀議程—中國 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將推廣清潔技術和清潔生產 列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優先領域和優先項目,其目標是科學規劃 和組織協調不同生產部門的生產布局和工藝流程,優化生產者環 節,由單純的尾端污染控制轉向生產全過程的污染控制,交叉刊用 可再生資源和能源,減少單位經濟產出的廢物排放量,達到提高能 源和資源使用效率,防治環境污染的目的。如在能源領域,將推廣 少污染的煤炭開采技術和清潔煤技術作為未來煤炭能源發展戰略 之一。⑤通過徵收排污費、環境稅、資源有償使用費用等,進行外 部補償,間接地使環境外部費用內部化。 環境外部費用內部化污染物排放者將未經處理或雖 經處理但未達到環境要求的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到環境中,給社 會造成直接或間接的損失,以及由污染物排放者支付,將排放的廢 物進行處理與凈化,恢復受損害的環境,從而減少或消除外部不經 濟性的行動。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都在努力促使環境 外部費用內部化。西方國家強調運用價格機制和稅收、信貸、罰款、 賠償等經濟手段,促使污染物排放者進行污染治理或社會補償,從 而將環境外部費用轉化為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即外部費用內部化。 中國執行的「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等政 策,也基於促使環境外部費用的內部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 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 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 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 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⑷ 建立和完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

7.5.1 建立綠色GDP制度

「綠色GDP」是指從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而得到的經過環境調整的國內生產總值。綠色GDP不是主張將一種東西計入GDP,而是主張將另一種東西從GDP中剔除。這「另一種東西」就是「生態成本」,即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對自然資本的消耗。綠色GDP與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它要求我們在進行經濟活動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生態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浪費降到最低限度。

綠色GDP不僅能反映經濟增長水平,而且能夠體現經濟增長與自然保護和諧統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達和反映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和要求。綠色GDP佔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綠色GDP能反映經濟社會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生態環境的代價和資源環境價值的損耗,可以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客觀、公正的判斷,同時也能為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補償提供有效的依據。

率先在西部生態重點地區試行綠色GDP核算,使當地政府和當地居民的生態貢獻得到社會承認,激發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積極性,實現生態脆弱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達到保護、發展、致富的共贏。

7.5.2 明確礦產資源生態補償的主體與責任

明確生態補償的責任主體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前提。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國家和采礦權人作為受益方應該成為補償主體,而資源地政府和居民作為受損者應該成為受償主體。補償主體應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為受償主體提供補償資金和援助,用於當地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恢復。國家應從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向資源所在地適當傾斜。礦業權人是造成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直接責任者,不僅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治理環境污染,而且必須依據一定的標准,按照其開採的礦產資源的數量和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從其收益中拿出部分資金用作對生態環境恢復的補償。

生態環境保護兼有全國性和地方性公共產品的雙重特性,所以必須具體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生態補償方面的事權、財權,清晰界定各自的財政支出范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效率。充分發揮中央在生態補償中的主導作用,把生態補償列入財政活動范圍,把生態補償收支納入系統化、法制化的財政預算管理軌道,在財政預算中單獨設立環境保護類收支項目。地方財政也應重點支持地區生態補償,以環保技術推廣和環保產業為重點,加快生態治理與保護的科研開發和運用推廣,集中資金扶持環保企業和生態保護工程。

7.5.3 將礦產資源生態補償管理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只有把礦產資源生態補償的主體、補償的標准、補償的方式等具體內容通過法律的形式明確下來,才能切實保證補償的實施。首先,要加強生態保護立法。在已有法律條款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補償相關法律法規,在法律上明確規定生態補償的主體與客體,補償的原則、依據和標准,為礦產資源生態補償順利開發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其次,結合新疆自然環境的特點,制定專項區域自然生態保護法,對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自然資源開發與管理、生態環境資金投入與補償的制度、政策和措施進行統一的規定和協調,以確保生態補償工作順利開展。三是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執法力度,對生態補償進行必要的行政干預和強制,切實為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提供可靠保證。同時,要進行生態保護執法體制的改革,努力消除現階段條塊分割與部門職能交叉的現象,實行垂直管理,徹底解決執法力度、監控力度不足的問題。要規范生態環境補償稅費的徵收、使用行為,通過立法確立資源和生態環境稅的統一徵收、管理制度,規范使用范圍,真正建立起反哺的生態環境補償費管理體系。

7.5.4 建立多元化的生態補償資金投資和保障機制

生態建設以及當地人民生活的改善屬於公益事業,國家理應投入一定的資金用於資源開發地生態環境的建設。國家除了採取財政轉移支付、項目支持等措施以外,還應在財政、稅收、信貸、投資、產業和技術等政策方面對礦區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實行優惠政策,對生態保護事業予以扶持。另一方面,按照「破壞者恢復、使用者付費、受益者補償」的原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生態補償資金投資和保障機制,通過多種方式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包括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徵收資源環境稅,建立礦產資源保護專項基金,鼓勵替代資源的開發以及能源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等,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實現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同步雙贏的良好局面。

7.5.5 完善環境稅收政策

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通過開征環境稅來解決資源開發中環境保護問題。環境稅是政府為了保護資源環境而對開發、保護和利用資源生態環境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其對生態環境與資源開發利用、污染、破壞和保護的程度進行徵收或減免的一種稅收。環境稅在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國家已經比較成熟,稅種設置包括碳排放、能源銷售等。根據國外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的經驗,開征環境稅可以對破壞和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增強資源開發者與利用者的環境保護意識。因此,我國也應當借鑒國外經驗,適時開征環境稅,有效地解決治污所需資金不足的問題。建議中央可以憑借其國家政權力量先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和從生態建設中受益較大的地區開征環境稅,通過經驗積累,逐步建立起全國范圍的生態環境稅收制度,為生態環境補償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

7.5.6 建立環境保護基金

環境基金的來源可以是排污收費、礦產資源使用費、特定產品收費,也可以通過對外合作交流,爭取發達國家和國際性金融機構的優惠貸款,還可以是來自國內外基金、各種民間社團組織及個人的捐贈等。中央應適度放寬財政信用政策,允許地方擁有一定限度的地方公債發行權力,通過發行環境資源保護債券,開拓新的籌資渠道。同時,企業進行環境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政府應組建風險投資基金,引導和帶動民間資本的參與,以彌補環境產品價格定位偏離實際價值的損失,提高環境技術產業的經濟效益。環境基金主要用於治理資源開發和利用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破壞,改善資源地生態環境。環境基金運營由基金管理公司規范運作。

7.5.7 建立環境產權界定製度,構建環境產權交易市場

按照「環境有價」的理念,建立現代環境產權制度,以平衡環境外部經濟的貢獻者、受益者以及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要做好環境產權的貢獻界定和損害界定。凡是為創造良好的環境作出貢獻的地區、企業或個人,都應獲得環境產權的收益;凡是對環境造成損害的地區、企業或個人,應當給予一定的經濟賠償。凡是享受了環境外部經濟的地區、企業或個人,應該向良好環境提供者支付相應的費用。建立相應的環境產權利益補償機制,包括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和縱向利益補償機制,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是指環境外部經濟的受益者對貢獻者直接補償,縱向利益補償機制是以國家為主體的間接補償。前者主要是在環境產權關系與利益邊界比較清晰的情況下,由環境外部經濟的受益者直接向貢獻者進行補償。而後者主要是在環境產權難以確定、利益邊界比較模糊的情況下,通過政府徵收環境稅費籌集環境補償資金,然後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實現對環境產權外溢部分的間接補償。

目前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較大缺陷是管理機制和壓力機制過多而利益驅動機制和動力機制缺乏,即缺乏市場機制。生態補償的市場化機制有賴於建立公平交易的環境產權交易市場。產權主體相互間通過市場機制的調節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交易主體為獲得所需的環境資源產權會競相出價,通過競爭使產權歸屬於出價最高者。獲取此環境資源產權的高成本必然會促使權利主體有效地使用權利、保護權利,還可以避免對該環境資源的產權壟斷所導致的污染環境、過度利用資源、低效率運作和外部不經濟性等。

⑸ 四川省達縣鄉鎮環衛收費標准

達市價發[2006]263號

達州市物價局 達州市規劃和建設局
達州市發展改革委 達州市環保局
關於達州市城區徵收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的通知

達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

為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步伐,提高垃圾處理質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省物價局等部門關於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及危險廢物處理收費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川辦發[2006]28號)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向市政府上報了《關於達州市城區徵收生活垃圾處理費的請示》,經2006年11月24日市政府第47次常務會議研究,同意徵收達州市城區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按照《達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徵收達州市城區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的批復》(達市府函[2006]320號)精神,現將徵收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及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達州市城區徵收生活垃圾清運處理收費項目及標准(見附表)
二、徵收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的范圍
達州市城區東城、西城、朝陽辦事處、西外鎮、北外鎮、羅江鎮及達縣南外鎮、河市鎮范圍內所有產生生活垃圾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體經營者、城市居民和城市暫住人口等,均應按規定繳納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
三、徵收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規定
(一)徵收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實行有償服務,由雙方簽定服務合同,對清掃、清運工作實行包乾落實,誰管理,誰服務,誰收費,沒有開展服務工作的不得收費。
(二)部門或單位對環境衛生垃圾、廢棄物自行清掃、清運的,不得收取垃圾清運費,只收取自運垃圾至垃圾處理廠的處理費。
(三)對基建工地除按規定收取建築垃圾清運處理費外,還要按建築面積0.2元/㎡收取衛生費。
(四)對機關、團體、部隊、學校收取垃圾清運處理費按在崗員工(含臨時工)人數計算;學校不準向學生或家長轉嫁收取垃圾清運處理費。
(五)對醫療機構收取垃圾清運處理費按醫療機構門診、住院及辦公區域面積計算。
(六)商家發布廣告、傳單按每天400元收取垃圾清運處理費。
(七)集市攤點,包含各種專業市場攤點及流運攤點,均應按規定繳納垃圾清運處理費。
四、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的徵收管理
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按屬地管理收取,市環衛處負責收取達州市城區東城、西城、朝陽辦事處、西外鎮、北外鎮、羅江鎮轄區內的垃圾清運處理費。在具體收費工作中,市環衛處可委託市給排水總公司、社區居委會、小區物管會等代為收取居民垃圾清運處理費,受委託者可在收取的垃圾處理費中提取3%的代收手續費。達縣南外鎮、河市鎮的垃圾清運處理費由達縣環衛管理所收取。達州市城區收取的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資金納入財政專戶進行統一管理,專項用於城市生活垃圾清運處理和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截留,挪用。
五、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減免政策
對中小學教學用房、學生集體宿舍、敬老院、福利院、孤兒院、五保戶、孤寡老人、老紅軍、離休幹部遺孀等優撫對象,憑有效證件免收;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家庭有效證件減半徵收。除市政府確定的減免對象外,任何單位、部門均不得隨意減免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
六、收費實行《收費許可證》制度
收費單位應到同級物價部門辦理《收費許可證》,實行憑(亮)證收費,收費使用財政部門統一印製的專用收據,並公示收費項目及標准,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七、達州市城區徵收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收費標准從2006年12月1日起執行。原四川省達縣地區物價局、四川省達縣地區財政局、四川省達縣地區建委「關於下發《達縣地區城鎮環境衛生服務收費辦法》的通知」(達地價[1992]第101號)和達州市物價局《關於調整達州市城區環境衛生有償服務部份收費標準的通知》(達市價費[2001]12號)文件同時廢止。
附件:達州市城區徵收生活垃圾清運處理費收費項目及標准

達州市物價局 達州市規劃和建設局

達州市發展改革委 達州市環保局

二00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⑹ 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是指什麼

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是指國家以自然資源所有者和管理者的雙重身份,為實現所有者權益,保障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向使用自然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收取自然資源使用費的制度。對自然資源的無償使用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范圍和條件,發揮對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有益補充作用。

生態補償制度是以防止生態環境破壞、增強和促進生態系統良性發展為目的,以從事對生態環境產生或可能產生影響的生產、經營、開發、利用者為對象,以生態環境整治及恢復為主要內容,以經濟調節為手段,以法律為保障的新型環境管理制度。
它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生態補償制度包括對污染環境的補償和對生態功能的補償。狹義的生態補償制度,則專指對生態功能或生態價值的補償,包括對為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價、做出犧牲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經濟補償;對因開發利用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而損害生態功能、或導致生態價值喪失的單位和個人收取經濟補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建立生態補償制度的出發點。

⑺ 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的使用范圍

第五條 新增費專項用於土地整治支出及其他相關支出。土地整治支出包括基本農田建設支出、土地整理支出、耕地開發支出。其他相關支出包括基本農田保護支出、土地整治管理支出和財政部商國土資源部確定的其他支出。
第六條 基本農田建設支出,是指為促進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條件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准基本農田,對基本農田進行綜合整治發生的支出。
第七條 土地整理支出,是指為了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對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農村土地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發生的支出;對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採取整治措施,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所發生的支出;為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而進行的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支出;項目區內為改善農村生產條件而進行的道路、電力、水源、輸排水(含排洪、排鹼)等基礎設施、農田防護措施和為開展土地整治工作而進行的拆遷補償等支出。
第八條 耕地開發支出,是指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增加耕地面積為主要目的,對灘塗、鹽鹼地、荒草地、裸地、空閑地等宜農未利用土地進行適度開發,使之達到可利用狀態所發生的支出。
第九條 土地整治按照項目進行管理,具體要求按國家有關土地整治項目管理的規定執行。土地整治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等。
有條件的地方,依據土地整治規劃,可通過「以補促建」的形式,穩步推進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為主體開展的土地整治。具體管理辦法由省級國土資源管理、財政部門制定。
第十條 土地整治項目支出包括:工程施工費、設備費、其他費用和不可預見費。其他費用包括前期工作費、工程監理費、竣工驗收費、業主管理費和拆遷補償費。
支出標准按照《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准》(財綜[2011]128號)的規定執行,預算定額標准中沒有規定的,可參照當地相關工程建設的預算定額標准執行。《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准》未涉及的其他項目建設內容,省級財政、國土資源部門可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制定省級補充定額標准,報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備案。
第十一條 基本農田保護支出,是指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用途不改變所發生的支出。具體包括基本農田利用現狀、權屬調查及成果維護支出;基本農田劃定和調整、動態監管支出;基本農田保護標識、標志的設立支出等。
第十二條 土地整治管理支出,是指為開展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所發生的支出。具體包括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土地整治規劃編制、耕地質量等級評價與監測、信息化建設、前期選址、立項報批和審核論證支出;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績效考評支出;項目竣工後的新增耕地核查、後續管護、提高耕地質量等級支出等。
第十三條 新增費不得用於下列支出:
(一)項目區外不直接與項目相配套的道路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電力工程和村莊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支出。
(二)與項目實施無關的車輛、機械等設備購置;以及農業生產用具、設備等不屬於項目規劃設計需要的設備購置支出。
(三)辦公場所改擴建、發放獎金津貼、補充工作經費、平衡公共預算。
(四)對外投資;贊助和捐贈支出;支付的滯納金、罰款、違約金、賠償金以及與項目實施無關的其他支出。
第十四條 為土地整治項目配套的灌溉與排水工程按規定需有關部門批準的,應按規定程序報經批准後實施。

⑻ 土地使用費用的問題

土地使用費根據來地理環境和條源件、土地使用用途確定分為五類十級,收費標准按平方米計算,最高每平方米為人民幣170元,最低每平方米0.5元。
土地使用費是指外商投資企業通過不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者除外),國家向其收取的有償使用土地的費用。它是調節使用土地資源的手段之一,是國家財政收入的組成部分。不包括征地、拆遷補償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費用。
反正我們這兒的內資沒交。

⑼ 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及環保法律、法規規定的基本制度主要有哪些

我國有哪些環境與資源保護基本法律制度

為了實現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目標,貫徹執行上述環境與資源保護基本原則,環境資源法律法規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吸收各國的經驗,規定了各種保護環境和資源的制度,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下述具有全局意義的基本制度。

(1)環境標准制度

環境標准制度是環境管理的基礎性制度。因為要保護和管理環境就必須對環境質量、污染物的排放以及監測方法等作出統一的規定,環境標准就是為防治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身健康,對需要統一的各項技術規范和技術要求作出的量值規定。環境標准制度則是關於環境標準的分類、分級、制定和實施的規定。

根據1999年的《環境標准管理辦法》,環境標准分為國家標准、地方標准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准。國家環境標准包括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或控制標准)、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准等五類。地方環境標准只有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或控制標准)。國家標准在全國范圍內執行,地方標准在其頒布的地區執行。

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執行的其他標准為強制性標准,必須執行。

環境質量標准,是為保護自然環境、人體健康和社會財富,對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和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規定。污染物排放標准(或控制標准),是為實現環境質量標准,結合技術經濟條件和環境特點,對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或危害環境的其他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規定。

在資源管理方面也有各種標准,如草原載畜量標准、漁業方面的可捕撈標准、各種用水節水標准等。

(2)環境監測和報告制度

環境監測是運用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等方法,對環境中污染物的性質、數量、影響范圍及其後果等,進行調查和測定的活動。它是環境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其主要任務是:對環境中各項要素進行經常性監測,掌握和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及發展趨勢;對各單位排放污染物的情況進行監視性監測;為環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確、可靠的監測數據和資料。環境監測實行日報、月報、年報和定期編報環境質量報告的制度。國家和省級環保部門每年6月都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此外,在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方面也實行監測制度,如水資源監測,水土保持監測,濕地水禽監測,草原生產、生態監測等。

(3)環境資源規劃制度

環境資源規劃,是國家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一定時期內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措施和手段所作的總體安排。環境資源規劃制度是關於這種規劃的編制、內容、執行等事項的法律規定。制定環境資源規劃,將其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之中,並嚴格執行,是實現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宏觀管理措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還發布了《環境保護計劃管理辦法》。各項自然資源法律也對規劃及其編制、審批和實施等作了規定。如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水法規定國家制定水資源戰略規劃,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按照流域、區域統一制定規劃,等等。

(4)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是以簽訂責任書的形式具體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有污染的單位對環境保護負責的行政管理制度。責任者是地方各級政府的首長、各有關部門領導和企業的法人代表。上級政府確定環境保護目標,通過與下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企業簽訂責任書,層層分解環境保護責任,明確各方職責、權利和義務,將環境保護任務落到實處。其法律依據是環境保護法關於地方各級政府對其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規定和產生污染的單位應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的規定。近年來在進一步強化這項制區,強調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加強考核和獎罰,並把環境質量的好壞作為政績考核和幹部任用的一項重要內容。

另外,我國還實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考核的對象是城市政府,按照具體的指標,對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狀況進行考核,以加強城市環境管理,改善環境質量。

(5)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這是一項為規劃和建設提供決策依據,防止產生不良環境影響的預防性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最初由《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我國197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引進了這項制度,後來的各項環境保護法律都規定了這項制度,2002年10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進一步發展了這項制度。根據該法規定,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二是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對法律規定的國家政府有關部門編制的土地利用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和關於工業依業、畜牧業、林業艄源、水利、交通、城建、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專項規劃,分別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實行分類管理: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可能造成輕度影響的,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環境影響很小的,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並按規定程序審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998年),對有關事項作了具體規定。

(6)「三同時」制度

「三同時」制度,是指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這是我國獨創的,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相銜接的,預防產生新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的重要制度。該制度適用於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和一切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建設項目。《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對這項制度的有關事項作了具體規定。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規定,建設項目中的水土保持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的節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6)排污申報登記制度

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是指由排污者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報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況,並接受監督管理的各種規則。環境保護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依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申報登記。佣F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對申報登記的對象、內容、程序等作了具體規定。實行這一制度,是為了主管部門及時准確地掌握有關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管理。

(7)自然資源權屬制度

自然資源權屬制度,是指關於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其他權益的法律規定。明確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及其他權益,不僅是國家經濟制度所必需,也是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根本保障。資源產權關系不清,往往引起糾紛,造成資源利用不當、浪費和破壞。

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各項自然資源法根據憲法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伊力規定作了進一步的規定,歸納起來是,大部分自然資源為國家所有,小部分為集體所有。

自然資源的使用權,是依法對自然資源佔有、開發、利用的權利。各項自然資源法和民法都有規定,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取得對國有和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同時應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取得使用權的方式有:授予或確定取得、開發利用取得、承包取得、轉讓取得。

由於自然資源繁多利用途廣泛,除了上述使用權外,自然資源法還為人們提供許多其他權益,如林木採伐權、漁業捕撈權、狩獵權、取水權、探礦權等,被稱做自然資源專項權益。

法律保護合法的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和專項權益,並規定了相應的權益爭議處理制度。

(9)環境資源領域的許可制度

環境資源領域的許可制度,是指從事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活動,必須事先向有關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發給許可證後方可進行該活動的一整套管理辦法。實行這一制度,是為了控制環境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對環境資源的不良影響。它是世界各國通用的有效制度。在我國,有關環境資源的許可制度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許可制度,如森林法規定的林木採伐許可制度,水法規定的取水許可制度和河道采砂許可制度,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的狩獵、馴養繁殖、特許獵捕許可制度等;二是有關防治環境污染的許可制度,如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海洋傾廢許可制度,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的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許可制度等。

關於對企事業單位排污實行許可制度.雖然有些法規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作過規定,並在有關地區進行試行,但法律至今沒有作出通行的規定。2000年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可以劃定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區,對該區域的企事業單位核發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根據這一規定,國家環保總局已在有關地區加緊試行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可以期望,在修訂環境保護法時將會對該制度作出進一步規定,並普遍實行。

(10)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

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是指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交納一定的費用。這是自然資源所有權的體現,是自然資源本身價值的要求。自然資源的價值是由其重要性、稀缺程度和資源勘探過程中付出的社會勞動確定的。隨著人口劇增和經濟迅速發展,資源日益短缺,資源的重要價值越來越凸顯出來。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可以促進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而充分的利用。

我國自然資源法律大都明確規定了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如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國家實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水法規定對水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制度;礦產資源法規定國家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等等。資源有償使用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徵收資源稅,如城鎮土地使用稅、對開采礦產資源徵收的資源稅等;

第二、收取資源使用費和補償費,如礦產資源補償費、水資源費、海域使用金、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

排污收費制度,亦稱徵收排污費制度,是指國家向排污者依法徵收一定費用的一整套辦法。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是對公共環境的一種利用,而且往往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應當繳納一定的費用於以補償。這是「污染者負擔」原則的具體體現。徵收排污費可以促進排污者加強環境管理,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污染,並為環境保護籌集部分資金。

我國197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規定了排污收費制度,1982年國務院頒布《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從此正式開始徵收超標准排污費。1996年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除重申徵收超標准排污費外,還規定只要向水體排放污染物就應當繳納排污費。2000年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超標准排放污染物就是違法,排放污染物就應當繳納排污費。根據這些法律規定,國務院於2003年1月公布《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確立了新的排污收費制度。其突出之點是依照新的收費標准,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收費;向水體排放污染物超過標準的,另外加倍收費;產生環境雜訊超過標準的,按照排放雜訊的超標聲級收費;排污費納人財政預算,列入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全部專項用於環境污染防治。

另外,近年來國家正在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在城市范圍內排放污水、產生垃圾的單位和個人,均應繳納污水處理費和垃圾處理費。這也是「污染者負擔」原則的體現。

(11)資源利用水的禁限和補救制度

資源利用中的禁限和補救制度,是指法律法規對利用資源的行為方式、對象、時間、范圍、工具等所作的禁止和限制性規定及對造成的難以避免的損害或破壞予以補救的規定。這是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的重要措施,是各項自然資源法的重要內容。例如,在保護土地資源方面,法律規定:非農業建設,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佔用好地。禁止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國家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地的,由佔用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因控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破壞,用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規定負責復墾。其他資源法也都從各自的需要和特點出發規定了相應的禁限和補救制度。

(12)環填資源領域的法律責任制度

環境資源領域的法律責任,是指違反環境資源法或污染危害環境而依法應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是由環境資源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規范構成的綜合性制度。依照這項制度,違反環境資源法的行政違法行為應承擔行政責任,污染和破壞環境資源的侵權行為應承擔民事責任,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資源的犯罪行為應承擔刑事責任。其具體規定,特別是關於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規定,具有許多獨特的特點。

⑽ 礦產資源資產的收益分配和對生態環境的補償

在礦產資源資產價值形成過程中,礦產資源凈價值是基礎,是先決條件;但是起關鍵作用的是礦業權價值,因為礦產資源凈價值是通過礦業權價值顯現的;礦山生態環境補償價值體現的是一種經濟責任。這3個方面價值雖然處於統一體中,但是由於主體不同,它們的實現方式也不同(表1-1)。

表1-1 礦產資源的價值構成

礦產資源的運作實際上是礦產資源資產的運作,是礦產資源資產作為生產要素參與礦業生產的運作。通過這個運作,礦產資源價值轉化成礦產品的價值,並從礦產品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這個補償應當是全面的,包括構成礦產資源資產的兩個方面,以及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現階段,其價值補償的實現情況是:

1.礦產資源凈價值的補償,是通過對礦產資源有償開采實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五條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資源稅體現了礦產資源凈價值的級差收益,現階段是分礦種按礦區分別從量計征的,油氣改為從價計征;資源補償費體現了礦產資源凈價值的絕對收益,現階段是分礦種按礦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從價計征的。

2.礦業權價值的有償

礦業權價值既然是由資本和勞動創造的,誰出資,歸誰所有,出資者就有權處置它,自然是有償使用。其具體形式或是礦業權轉讓收入,或作為資產作價進入礦產開發,提取折耗。但對國家出資取得的礦業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規定:「國家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據此,1998年又規定,對申請國家出資勘查並已探明礦產地的探礦權采礦權的應當繳納經評估確認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1999年,在《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管理辦法》中還明確界定了礦業權價款的概念:「探礦權價款。國家將其出資勘查形成的探礦權出讓給探礦權人,按規定向探權人收取的價款。」「采礦權價款。國家將其出資勘查形成的采礦權出讓給采礦權人,按規定向采礦權人收取的價款。」

由此可以明確,構成礦業權價款的有償取得需要具備3個條件:①在價值形態上來源於「國家出資」;②在實物形態上由「礦產地」構成;③在實現環節上通過「出讓」收取。

在實踐中,各級政府利用「礦業權有償取得」的規定,在許多方面突破了礦業權價款的限定。這些突破有的是應當的。比如,有些探礦權區塊,雖然國家沒有投資,但是由於多種原因,與其他區塊相比存在明顯級差收益(即相對節省勘查投入)。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競標出讓探礦權,體現了公平和公正。但也有個別礦業權,本來不是政府出資形成的,政府強行用成本價收購,再競標出讓,侵犯了出資者的權益。特別是政府隨意擴大礦業權的招標范圍,扭曲了礦業權有償取得的本質。有些礦業權雖然沒有經過出讓這個環節,但是由於是過去國家出資形成的,且現在仍有使用價值,政府補收礦業權價款應當是允許的。

礦業權價款從價值來源看,應當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資本收益;二是勞動者的收入。在資本收益中,對借入的資金或其他債務是要支付利息的;勞動者的收入包括參與勘查技術勞務的一切支出,以及與資金支出無關的其他支出。在支出程序上,所有礦產勘查的支出,先由出資者通過自己的資本或承擔的債務進行墊付,形成礦業權成本;待礦業權轉讓或作價進入開發形成資產之後,才能實現收入。這個收入如果是正值,就是勘查資本的收益;如果是負值,就是勘查資本的虧損。

3.生態環境價值的補償,是通過保證金制度監管的

由於這個制度出台較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對此的規定比較注重原則,所以在實際運作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常常作為外部經濟性處理,走上一條「先破壞,後治理」的路子,而「後治理」由於受資金來源的困擾,導致心有餘而力不足,形成大量欠賬。據全國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提供的數據,我國由於長時間、高強度的礦山開采,且沒有及時開展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已經造成大量土地荒廢、生態環境惡化。有的地方發生大范圍的地面塌陷;有的地方形成大面積的空氣、土質、水源污染。到2005年底,全國因礦山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12379起,造成4251人死亡。其中地面塌陷4500起,形成采空區面積80.96萬公頃,占壓和破壞土地面積143.9萬公頃。全國因采礦活動平均每年產生廢水、廢液60.89億噸,排放量約47.9億噸,產生的尾礦和固體廢棄物16.73億噸,廢氣排放量14.54億噸。面對這一問題,雖然各級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遠未到位。保證金制度就是要求礦產開發主體在礦產開采過程中把事先評估的生態環境補償費存入銀行專用賬戶,這筆款只能用於環境補償支出,並由政府監督。

閱讀全文

與環境有償使用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