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港人在內地工作,應該怎麼交稅
1、個人稅務安排
凡受聘於內地機構或是經常往返內地工作的港人,都必須繳交個人所得稅。依據有關居民納稅的規定,若外地員工在內地沒有固定住所,但在內地已住滿一年,便有納稅的義務。另外,港人若在中國境內停留不滿一年,而又在中國境內獲取報酬,也須繳納個人所得稅。
2、如何計算個人在中國境內的稅項
(1)首先,必須了解在內地逗留的定義,凡是踏進中國國境之內,即使時間只是半天或是兩個半天,都會算作一天及三天完整計算。
(2)另一方面,內地的個人所得稅一般都是由僱主在支付薪金時「代扣代繳」,有關僱主須於指定期限內向當地稅務機關繳交稅款和提交報稅表,通常是每月的7日上報稅務機關。一般內地個人所得稅乃採用累進稅率,由5%至45%不等,若月入50,000元(人民幣,下同),實際有10,000元須繳稅。
3、停留少於183天,只計算內地工資
港人如在內地工作及停留少於183天(稅收協定時限),有關收入只計算從內地所得部分,再按停留天數計算實際繳納金額。
4、計算公式:
納稅金額=﹝(不含稅收入額-費用扣除標准)×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實際天數
假設每月收入為6,000元,每年繳稅(附註:外籍員工的徵稅起點為4,000元):
﹝(6,000元-4,000元)×10%-25﹞×12(月)=2,100元
5、避免雙重徵稅安排
對港人而言,若經常往返中港兩地,可能涉及兩地的收入,產生雙重徵稅的問題。按港府稅務規定,港人若在港逗留少於60天,可獲豁免繳納薪俸稅;另外,若在內地已繳交個人所得稅,也可在港申請扣減已交的稅項,當然申請者必須提交相關的繳稅證明。有關避免雙重徵稅事宜可向香港稅務局查詢。
總而言之,港人往內地工作,不要期望可享有在港工作時的同等待遇,因為在不同地域工作,有關法例也會出現差異,因此必須清楚個人的工作權益。
(1)香港協定待遇特許權使用費擴展閱讀:
適用稅率
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的征稅項目,分別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稅率:
1、工資、薪金所得,適用7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該稅率按個人月工資、薪金應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高一級為45%,最低一級為3%,共7級。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適用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稅款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低一級為5%,最高一級為35%,共5級。
3、比例稅率。對個人的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其中,對稿酬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
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稅外,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萬元至5萬元的部分,依照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後再按照應納稅額加征五成;超過5萬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B. 國稅函[2007]403號:如何避免內地或香港居民所得雙重征稅
這是對1998年兩地簽訂的稅收安排進行全面修訂的新稅收安排。與1998年的《安排》相比,新《安排》在內容上增加了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三項投資所得條款,並且給予香港投資者優於其他協定的待遇,不僅妥善合理地解決了兩地居民投資活動中存在的稅收問題,而且有助於提高香港投資者的競爭力;在機構場所、個人勞務活動和運輸活動等方面制訂了優於內地稅法的規定,有利於促進內地和香港經貿活動的深入開展。同時,新《安排》增加了聯屬企業、信息交換等內容,有利於推動兩地稅務當局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稅收管理;通過完善相互協商程序和增加間接抵免等規定,新《安排》盡可能降低了雙重征稅的可能性,並且為納稅人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法律救濟途徑,更好地保護了香港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此外,新《安排》在保證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的同時,也將起到防止偷漏稅的積極作用。 為了便於新《安排》的理解和執行,國家稅務總局以《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安排>有關條文解釋和執行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7]403號,以下簡稱「403號文」)對新《安排》中有關居民身份、常設機構、受雇所得和信息交換等問題進行了解釋,對新《安排》的執行口徑進行了統一。 一、執行新《安排》應掌握的基本原則 403號文首先強調了執行新《安排》的兩個原則,即,安排的優先執行原則和孰優原則。這也是執行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簽訂的稅收協定(安排)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所謂優先執行原則,就是要求在新《安排》與國內法發生沖突時,優先執行新《安排》。所謂孰優原則,就是新《安排》與國內法哪一個給予納稅人的稅收待遇更加優惠,就執行哪一個。例如,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後,對非居民消極所得進行源泉扣繳的優惠稅率是10%,比我國與有些國家(地區)簽訂的稅收協定(安排)規定的稅率還要優惠。這時,就不能再強調稅收協定(安排)的優先原則了,而應執行孰優原則,對納稅人適用較低的稅率進行扣繳。除優先執行原則和孰優原則以外,執行新《安排》還要遵嚴謹嚴格原則。這是因為,為了表示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決心,新《安排》中包含了許多比其他稅收協定更加優惠的條款。如果不按照嚴謹嚴格的原則執行新《安排》,有可能導致新《安排》被非兩地的稅收居民濫用以套取優惠待遇,削弱新《安排》促進兩地經濟和諧發展的效果,損害兩地的稅收權益。 二、居民身份判定 要享受新《安排》的有關優惠待遇,前提是必須成為內地或香港的稅收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由於香港特殊的經濟地位和地理位置,人員流動非常頻繁,而構成香港臨時居民的門檻較低(在某課稅年度內在香港逗留超過180天或在連續兩個課稅年度內在香港逗留超過300天),因此,403號文強調,判定自然人是否構成香港稅收居民應掌握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看這個自然人的永久居民身份屬於哪個國家(地區)。也就是說,一個香港個人即使構成了其他國家(地區)的稅收居民,只要他/她還沒有放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就仍可享受新《安排》的有關待遇;而一個美國個人雖然構成了香港臨時居民,只要他/她還沒有放棄美國的永久性居民身份,則對他/她的納稅義務判斷應執行中美稅收協定,而非新《安排》。 三、常設機構 關於常設機構的判定,在對香港企業進行稅收征管的實踐中有兩個比較典型的問題: (一)「來料加工」業務的納稅判定。內地企業從香港企業承接加工貿易業務,香港企業在內地參與加工產品的生產、監督、管理,按照新《安排》第五條規定,可視該香港企業構成了內地的常設機構,並對歸屬於該常設機構的利潤征稅。但是目前,內地稅務機關對來料加工企業只按照工角費倒求收入的方法計算徵收企業所得稅,對香港企業銷售來料加工產品的利潤並未征稅;而香港稅務局對銷售來料加工產品的利潤只按照銷售利潤徵收了50%的利得稅。也就是說,有50%的銷售利潤雙方都未征稅,存在著稅收漏洞。但是,根據403號文,判定來料加工企業為常設機構,並未改變目前對承攬「來料加工」的內地企業按其取得的加工費收入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實際做法。這主要是考慮到包括經濟政策在內的一系列其他因素,因此,來料加工企業加工產品的銷售利潤暫時不在內地征稅,但內地保留按照新《安排》的規定合並利潤征稅的權利。 (二)判定香港企業通過雇員或僱傭的其他人員在內地提供勞務構成常設機構問題。香港企業為內地某項目提供服務(包括咨詢服務),僅以在任何十二個月中連續或累計超過六個月的為構成常設機構。在1998年內地與香港簽訂的《安排》中,某個月香港企業派員來內地工作一天,也算作來內地工作一個月,計入六個月的時間,據以判定是否構成常設機構。但是,403號文對新《安排》中這一條款的解釋認為,六個月的計算應以該企業派其雇員為實施服務項目第一次抵達內地的月份起直到完成服務項目雇員最後離開內地的月份作為計算期間,在此期間如連續30天沒有雇員在境內從事服務活動,可扣除一個月,按此計算超過6個月的,即為在內地構成常設機構。這一解釋使香港企業在內地構成勞務型常設機構的條件相對寬鬆了一些。而據有關消息,內地與香港已簽訂新《安排》的第二議定書,將判定勞務型常設機構的時間門檻表述由「6個月」修改為「183天」。可以說,這樣的修改進一步放寬了構成勞務型常設機構的條件,但也給納稅人留下了較大的籌劃空間,對內地的稅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財產收益 對於轉讓主要財產為不動產所組成的公司股份和轉讓其他公司股份取得的收益進行征稅的條件,403號文都強調了「曾經」這個概念,也就是只有當股份持有人持有公司股份期間公司帳面價值曾經達到50%以上為不動產,或者股份持有人曾經擁有對方公司25%以上的股份,在轉讓時才由不動產所在地或公司所在地征稅。新《安排》及其議定書對「曾經」的具體時限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新《安排》被濫用,因為在征管實踐中,我們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某非居民股東持有我國某公司股份的比例遠超過25%,但為了避免在我國承擔納稅義務,在轉讓股份之前特意將持股比例減低到24.99%.由於我國與其居民國之間的稅收協定關於財產收益這一條的表述沒有包括「曾經」的概念,我國無法對其轉讓股份取得的收益進行征稅。在新《安排》的財產收益條款中引入「曾經」的表述,正是為了防範這類惡意的稅收籌劃。 五、受雇所得 根據新《安排》的規定,從事非獨立個人勞務的香港居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的,就應當在內地繳納個人所得稅:一是收款人在有關納稅年度開始或終了的任何十二個月中在內地連續或累計停留超過了183天;二是該項報酬由內地居民僱主支付或代表該僱主支付;三是該項報酬由僱主設在內地的常設機構負擔。在這三個條件之中,183天的判定標准最容易被納稅人利用粵港兩地便利的地理交通條件進行規避。因此,為了強化對這部分所得的稅收管轄權,根據國際慣例,並參考內地近期與其他國家簽署生效的協定的統一寫法,新《安排》對183天的判斷標准做出新的規定,也就是將舊《安排》中本條件的「有關歷年」改為「在有關納稅年度開始或終了的任何十二個月」。按照這個原則計算,香港居民個人在內地停留連續或累計超過183天的任何12個月的開始或終了月份分別處於兩個年度的,在兩個年度中其內地的所有工作月份取得的所得均應在內地負有納稅義務。這種跨年滾動計算的方法雖然操作起來比較復雜,但可以有效防止納稅人通過操縱停留時間規避內地的納稅義務。 六、獨立個人勞務 對於從事獨立個人勞務的香港居民個人,新《安排》做出了與其他稅收協定不同的規定:一是參考OECD新的稅收協定範本,取消了專門的獨立個人勞務條款,通過修正新《安排》第三條有關「企業」的定義,允許對從事獨立個人勞務者按照固定性、持續性、經營性等標准判定其是否構成常設機構。二是不再強調專業性概念,也就是本條不再僅適用於會計師、律師、牙醫師等從事所謂「專業性勞務」的個人,而是將適用范圍擴大到所有從事獨立個人勞務的個人,包括個體工商戶。這也是新《安排》推動和支持《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深入實施的體現。三是根據常設機構條款判定某從事獨立個人勞務的香港居民在內地設有常設機構後,應按照內地的個人所得稅法(而非企業所得稅法)對其進行征稅。 七、信息交換 信息交換,也就是一般稅收協定中的「情報交換」。據國家稅務總局負責談簽新《安排》的領導介紹,香港方面堅持將「Information」一詞翻譯為「信息」,而對將其翻譯為「情報」十分反感,充分體現了對保護納稅人隱私的高度重視。因此,內地稅務機關在交換和核查香港方面的稅收信息時,應嚴格遵守《國際稅收情報交換工作規程》中的保密程序,嚴防泄密,確保兩地的信息交換渠道不因保密措施不力而阻塞。此外,信息交換工作應在新《安排》生效後開始實施。兩地之間可以交換以前年度的涉稅信息,但是,所做出的納稅調整應僅適用於新《安排》生效執行的以後年度。
C. 誰對特許權使用費協定稅率進行過統計
對特許權使用費征稅情況一覽表
項目 與下列國家(地區)協定
特許權使用費稅率專低於或高於10%* 5%:古巴、格魯吉屬亞
7%:香港、羅馬尼亞
8%:埃及
12.5%:巴基斯坦
15%:泰國
其他特殊規定:
巴西:25%(僅限商標)、15%(其他)
寮國:5%(在寮國)、10%(在中國)
菲律賓:15%(文學、藝術或科學著作)、10%(其他)
突尼西亞:5%(技術或經濟研究或技術援助)、10%(其他*)
與下列國家協定規定對使用對方機器設備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征稅稅率為6% 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士、西班牙、奧地利、盧森堡
愛爾蘭
與下列國家協定規定對使用對方機器設備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稅率為7% 美國、英國、德國、丹麥、芬蘭、義大利、波蘭、保加利亞、南非
與下列國家協定規定特許權使用費不包括使用對方機器設備支付的款項 突尼西亞、吉爾吉斯、喬治亞
與下列國家協定規定我國居民從對方國家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對方給予單方面免稅 馬來西亞(限於電影影片)
D. 企業和個人可享受哪些稅收協定待遇
企業納稅人可享受哪些稅收協定待遇:
1.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設備租賃費)限制稅率及其執行
稅收協定的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設備租賃費)條款,通常以設定限制稅率的方式來限制東道國的征稅權。限制稅率一般比國內法的規定稅率優惠,如內地與香港的稅收安排對利息和特許權使用費的限制稅率為7%。
2.政府全資擁有金融機構利息免稅
我國與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簽訂的稅收協定都規定,對中央銀行或完全由政府擁有的金融機構貸款而支付的利息在東道國免稅,部分協定還將由政府全資擁有的金融機構擔保或保險的貸款也包括在內。有些稅收協定中對可享受免稅的金融機構進行了列名,我國列名的金融機構一般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3.常設機構構成
如果沒有稅收協定,根據各國國內法,通常而言,在東道國從事建築、安裝等活動,或者提供勞務,均應按照東道國國內法納稅。稅收協定提高了東道國的征稅門檻,規定上述活動只有在持續達一定時間的情況下,才構成在東道國的常設機構,在東道國就其取得的所得才負有納稅義務。
4.常設機構利潤歸屬
我國大部分稅收協定對於常設機構的利潤歸屬通常規定:締約國一方對締約國另一方企業在其境內設立或構成的常設機構進行征稅時,應僅以歸屬於該常設機構的利潤為限。也就是說,常設機構的利潤應按其履行的職能、使用的資產和承擔的風險歸屬利潤,不允許將項目、活動或服務產生的所有利潤都歸屬於常設機構。
5.國際運輸
我國簽訂的大多數稅收協定對國際運輸所得採取居民國獨占征稅權原則和總機構或實際管理機構所在國獨占征稅權原則。即兩國對從事國際運輸的對方國家企業從本國取得的所得互免所得稅。此外,部分稅收協定還規定兩國對從事國際運輸的對方國家企業互免間接稅。
除了稅收協定以外,我國對外簽訂的航空運輸協定、海運協定等國際運輸協定、文化交流協議等政府間協議中也有免稅條款。如果東道國的征稅行為涉嫌違反上述政府間協議,稅務總局可以與對方主管當局協調。
6.非歧視待遇
按照稅收協定規定,我國企業或其常設機構在稅收協定締約對方國家的稅收負擔應當等同於該國相同情況的居民企業,不應當受到歧視性待遇。如果我國企業或其常設機構在締約對方納稅的稅率更高或條件更苛刻,可向稅務機關提出相互協商申請,由稅務總局與對方稅務局相互協商解決。需要注意的是,給予居民的個人扣除或減免稅等優惠待遇不屬於該條款的范圍。
個人納稅人可享受哪些稅收協定待遇:
個人除可以享受稅收協定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條款的待遇外,我國對外簽署的稅收協定都規定了僅針對個人的相關條款。
1.受雇所得
中國個人在稅收協定締約對方國家從事受雇活動取得所得,如果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可在受雇勞務活動的發生國(即來源國)免稅。這三個條件為:在受雇勞務發生國連續或累計停留不超過183天;報酬不是由具有來源國居民身份的僱主或代表該僱主支付的;報酬不是由僱主設在來源國的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負擔的。
2.教師和研究人員
我國在部分稅收協定談判早期為了引進先進的文化和人才,促進兩國間的教育、科學、文化交流,在稅收協定中列入了專門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條款,規定東道國對於符合一定條件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在一定期限內(通常為2年或3年)給予免稅待遇。
3.學生
目前出國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我國簽署的稅收協定中的學生條款對留學生提供了一定保護,即免稅待遇。通常這一免稅會有三個條件(以中國與A國協定為例):
(1)中國學生去A國之前應是中國的稅收居民;
(2)中國學生的免稅所得應來源於A國以外;
(3)中國學生的免稅所得應僅為維持其生活、教育或培訓目的。
E. 為什麼對特許權使用費征稅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執行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有關問題的通知
國稅函[2009]50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揚州稅務進修學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外簽署的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含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簽署的稅收安排,以下統稱稅收協定)的有關規定,現就執行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凡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定義中明確包括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收取的款項(即我國稅法有關租金所得)的,有關所得應適用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稅收協定對此規定的稅率低於稅收法律規定稅率的,應適用稅收協定規定的稅率。
上述規定不適用於使用不動產產生的所得,使用不動產產生的所得適用稅收協定不動產條款的規定。
二、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定義中所列舉的有關工業、商業或科學經驗的情報應理解為專有技術,一般是指進行某項產品的生產或工序復制所必需的、未曾公開的、具有專有技術性質的信息或資料(以下簡稱專有技術)。
三、與專有技術有關的特許權使用費一般涉及技術許可方同意將其未公開的技術許可給另一方,使另一方能自由使用,技術許可方通常不親自參與技術受讓方對被許可技術的具體實施,並且不保證實施的結果。被許可的技術通常已經存在,但也包括應技術受讓方的需求而研發後許可使用並在合同中列有保密等使用限制的技術。
四、在服務合同中,如果服務提供方提供服務過程中使用了某些專門知識和技術,但並不轉讓或許可這些技術,則此類服務不屬於特許權使用費范圍。但如果服務提供方提供服務形成的成果屬於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定義范圍,並且服務提供方仍保有該項成果的所有權,服務接受方對此成果僅有使用權,則此類服務產生的所得,適用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
五、在轉讓或許可專有技術使用權過程中如技術許可方派人員為該項技術的使用提供有關支持、指導等服務並收取服務費,無論是單獨收取還是包括在技術價款中,均應視為特許權使用費,適用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但如上述人員的服務已構成常設機構,則對服務部分的所得應適用稅收協定營業利潤條款的規定。如果納稅人不能准確計算應歸屬常設機構的營業利潤,則稅務機關可根據稅收協定常設機構利潤歸屬原則予以確定。
六、下列款項或報酬不應是特許權使用費,應為勞務活動所得:
(一)單純貨物貿易項下作為售後服務的報酬;
(二)產品保證期內賣方為買方提供服務所取得的報酬;
(三)專門從事工程、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的機構或個人提供的相關服務所取得的款項;
(四)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類似報酬。
上述勞務所得通常適用稅收協定營業利潤條款的規定,但個別稅收協定對此另有特殊規定的除外(如中英稅收協定專門列有技術費條款)。
七、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應僅適用於締約對方居民受益所有人,第三國設在締約對方的常設機構從我國境內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應適用該第三國與我國的稅收協定的規定;我國居民企業設在締約對方的常設機構不屬於對方居民,不應作為對方居民適用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由位於我國境內的外國企業的機構、場所或常設機構負擔並支付給與我國簽有稅收協定的締約對方居民的特許權使用費,適用我國與該締約國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規定。
八、本通知於2009年10月1日起執行。各地應按本通知規定做好稅收協定特許權使用費條款的執行工作,並將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報告稅務總局。
國家稅務總局
二○○九年九月十四日
F. 享受稅收協定待遇應具備什麼條件
稅收協定又稱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或稅收管轄區),為了協調相互之間的稅收管轄關系和處理有關稅務問題,通過談判締結的書面協議。我國自1981年開始面向境外談簽稅收協定,並在1983年9月與日本簽署了首個稅收協定。截至目前,共與境外簽署了99個稅收協定和2個稅收安排(香港、澳門),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稅收協定網路,有力促進了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人員交流,有效服務了「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 企業納稅人可享受哪些稅收協定待遇? 1.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設備租賃費)限制稅率及其執行 稅收協定的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設備租賃費)條款,通常以設定限制稅率的方式來限制東道國的征稅權。限制稅率一般比國內法的規定稅率優惠,如內地與香港的稅收安排對利息和特許權使用費的限制稅率為7%。 2.政府全資擁有金融機構利息免稅 我國與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簽訂的稅收協定都規定,對中央銀行或完全由政府擁有的金融機構貸款而支付的利息在東道國免稅,部分協定還將由政府全資擁有的金融機構擔保或保險的貸款也包括在內。有些稅收協定中對可享受免稅的金融機構進行了列名,我國列名的金融機構一般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3.常設機構構成 如果沒有稅收協定,根據各國國內法,通常而言,在東道國從事建築、安裝等活動,或者提供勞務,均應按照東道國國內法納稅。稅收協定提高了東道國的征稅門檻,規定上述活動只有在持續達一定時間的情況下,才構成在東道國的常設機構,在東道國就其取得的所得才負有納稅義務。 4.常設機構利潤歸屬 我國大部分稅收協定對於常設機構的利潤歸屬通常規定:締約國一方對締約國另一方企業在其境內設立或構成的常設機構進行征稅時,應僅以歸屬於該常設機構的利潤為限。也就是說,常設機構的利潤應按其履行的職能、使用的資產和承擔的風險歸屬利潤,不允許將項目、活動或服務產生的所有利潤都歸屬於常設機構。 5.國際運輸 我國簽訂的大多數稅收協定對國際運輸所得採取居民國獨占征稅權原則和總機構或實際管理機構所在國獨占征稅權原則。即兩國對從事國際運輸的對方國家企業從本國取得的所得互免所得稅。此外,部分稅收協定還規定兩國對從事國際運輸的對方國家企業互免間接稅。 除了稅收協定以外,我國對外簽訂的航空運輸協定、海運協定等國際運輸協定、文化交流協議等政府間協議中也有免稅條款。如果東道國的征稅行為涉嫌違反上述政府間協議,稅務總局可以與對方主管當局協調。 6.非歧視待遇 按照稅收協定規定,我國企業或其常設機構在稅收協定締約對方國家的稅收負擔應當等同於該國相同情況的居民企業,不應當受到歧視性待遇。如果我國企業或其常設機構在締約對方納稅的稅率更高或條件更苛刻,可向稅務機關提出相互協商申請,由稅務總局與對方稅務局相互協商解決。需要注意的是,給予居民的個人扣除或減免稅等優惠待遇不屬於該條款的范圍。 個人納稅人可享受哪些稅收協定待遇? 個人除可以享受稅收協定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條款的待遇外,我國對外簽署的稅收協定都規定了僅針對個人的相關條款。 1.受雇所得 中國個人在稅收協定締約對方國家從事受雇活動取得所得,如果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可在受雇勞務活動的發生國(即來源國)免稅。這三個條件為:在受雇勞務發生國連續或累計停留不超過183天;報酬不是由具有來源國居民身份的僱主或代表該僱主支付的;報酬不是由僱主設在來源國的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負擔的。 2.教師和研究人員 我國在部分稅收協定談判早期為了引進先進的文化和人才,促進兩國間的教育、科學、文化交流,在稅收協定中列入了專門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條款,規定東道國對於符合一定條件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在一定期限內(通常為2年或3年)給予免稅待遇。 3.學生 目前出國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我國簽署的稅收協定中的學生條款對留學生提供了一定保護,即免稅待遇。通常這一免稅會有三個條件(以中國與A國協定為例): (1)中國學生去A國之前應是中國的稅收居民; (2)中國學生的免稅所得應來源於A國以外; (3)中國學生的免稅所得應僅為維持其生活、教育或培訓目的。
G. 什麼是特許權使用費在執行稅收協定時,特許權使用費如何理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二十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六條第(七)項所稱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企業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國政府關於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及議定書條文解釋的通知》(國稅發〔2010〕75號)規定:「三、第三款是對「特許權使用費」一語的定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一)使用或有權使用有關權利所支付的款項
特許權使用費首先應與使用或有權使用以下權利有關:構成權利和財產的各種形式的文學和藝術,有關工業、商業和科學實驗的文字和信息中確定的知識產權,不論這些權利是否已經或必須在規定的部門注冊登記。還應注意,這一定義既包括了在有許可的情況下支付的款項,也包括因侵權支付的賠償款。
(二)設備租金
特許權使用費也包括使用或有權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取得的所得,即設備租金。但不包括設備所有權最終轉移給用戶的有關融資租賃協議涉及的支付款項中被認定為利息的部分;也不包括使用不動產取得的所得,使用不動產取得的所得適用協定不動產所得的規定。
(三)使用或有權使用專用技術所支付的款項
特許權使用費還包括使用或有權使用有關工業、商業、科學經驗的專用技術取得的所得。一般是指進行某項產品的生產或工序復制所必需的、未曾公開的、具有專有技術性質的信息或資料。與專有技術有關的特許權使用費一般涉及技術許可方同意將其未公開的技術許可給另一方,使另一方能自由使用,技術許可方通常不親自參與技術受讓方對被許可技術的具體應用,並且不保證實施的結果。被許可的技術通常已經存在,但也包括應技術受讓方的需求而研發後許可使用,並在合同中列有保密等使用限制的技術。例如,根據中國某制葯公司的需求,美國某公司專門研發出一種新葯品,美方將該葯品配方許可給中國公司用於新葯品生產,合同規定美方保留對該葯品配方的所有權,中方僅有使用權,並負有保密責任,未經美國公司同意不得將該葯品配方提供給他人使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公司為取得該葯品配方使用權所支付的款項屬於特許權使用費。......」
執行中請注意:
一、我國對外所簽協定有關條款規定與中新協定條款規定內容一致的,中新協定條文解釋規定同樣適用於其他協定相同條款的解釋及執行;
二、中新協定條文解釋與此前下發的有關稅收協定解釋與執行文件不同的,以中新協定條文解釋為准。
H. 香港對大陸的公司、居民有沒有什麼稅收方面的優惠
作為國際貿易自由港,香港以低稅率而聞名全球,為眾多企業提供優越的營商環境。許多國際企業紛紛選擇在香港注冊公司,以此進行跨國操作,實現企業海外擴展。同時,香港奉行簡單低稅率政策,財務管理制度相對簡單清晰,採用地區來源原則征稅,只針對源自香港的收入進行納稅。
香港營商主要涉及稅種
目前,一般在香港營商或工作的人士,主要涉及的稅種為利得稅、薪俸稅以及物業稅。
1、利得稅:於2008年4月1日起計的財政年度,企業利得稅率為16.5%。
2、薪俸稅:薪俸稅可按兩種稅率計算,應繳稅款以兩者中較低者為准。
標准稅率:適用於減去寬免扣除的應課稅收入凈額,稅率為15%。
累進稅率:適用於減去寬免扣除及個人免稅額的應課稅收入凈額,稅率為:首4萬2%,次4萬7%,第三個4萬12%,余額17%。
3、物業稅:於2008年4月1日起計的財政年度,標准稅率為15%。
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此外,香港與部分地區或國家,達成了多項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當中包括:
1、全面的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香港與比利時政府於2003年底達成此協定,對股息、特許權使用費及利息給予優惠的預扣稅率。
2、航運收入:香港與美國就航運收入達成有限度的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根據協定,香港船主的國際運輸收入,在美國可豁免徵稅。
3、空運收入:香港與加拿大、德國、以色列、韓國、模里西斯、荷蘭、紐西蘭及英國等地就空運收入達成有關協定,據此,香港航空公司的國際運輸收入,在締約國可豁免徵稅。
4、所得避免雙重征稅:中國內地與香港於1998年達成此安排:
(1)香港企業在內地經營國際或跨境海、陸、空運輸工具所得的收入,在內地可豁免徵稅,反之亦然。
(2)在內地經營的香港企業,除非盈利歸於內地常駐機構,否則毋須在內地納稅。
(3)若香港居民(包括企業)的收入,須同時在香港和內地繳稅,其在內地繳納的所得稅款可申請抵免,惟抵免額不得超過該項收入,按香港稅務條例計算的應繳稅款。
(4)當中並不包括股息、利息、版權稅或資本收益等收入。
I. 我們公司需支付給境外公司一筆特許權使用費,該境外公司可享受相應的稅收協定待遇
自2015年11月1日起不需要辦理審批手續。
《國家稅務總局 關於發布<非居民納稅人享受稅回收協定待遇管理辦法答>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60號)文件第三條規定,自2015年11月1日起,非居民納稅人符合享受協定待遇條件的,可在納稅申報時,或通過扣繳義務人在扣繳申報時,自行享受協定待遇,並接受稅務機關的後續管理。具體操作流程和資料報送要求詳見文件第二章<協定適用和納稅申報>相關規定。
同時須注意文件第二十七條規定,本辦法施行之日前,非居民已經按照有關規定完成審批程序並准予享受協定待遇的,繼續執行到有效期期滿為止。本辦法施行前發生但未作稅務處理的事項,依照本辦法執行。
J. 無住所個人如何享受稅收協定的待遇
《公告》規定,無住所個人按照稅收協定(包括內地與香港、澳門簽訂的稅收安排)居民條款為締約對方稅收居民(以下簡稱對方稅收居民)的,即使其按照稅法規定為中國稅收居民,也可以按照稅收協定的規定,選擇享受稅收協定條款的優惠待遇。主要優惠待遇包括:
一是境外受雇所得協定待遇。根據稅收協定中受雇所得條款,對方稅收居民個人在境外從事受雇活動取得的受雇所得,可不繳納個人所得稅,僅將境內所得計入境內計稅的工資薪金收入額,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是境內受雇所得協定待遇。根據稅收協定中受雇所得條款,對方稅收居民個人在稅收協定規定的期間內境內停留天數不超過183天的,從事受雇活動取得受雇所得,只將境內支付的境內所得計入境內計稅的工資薪金收入額,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三是獨立個人勞務或者營業利潤協定待遇。根據稅收協定中獨立個人勞務或者營業利潤條款,對方稅收居民取得獨立個人勞務所得或者營業利潤,符合稅收協定規定條件的,可不繳納個人所得稅。
四是董事費條款規定。對方稅收居民為高管人員,取得的董事費、監事費、工資薪金及其他類似報酬,應優先適用稅收協定董事費條款相關規定。如果對方稅收居民不適用董事費條款的,應按照稅收協定中受雇所得(非獨立個人勞務)、獨立個人勞務或營業利潤條款的規定處理。
五是特許權使用費或者技術服務費協定待遇。根據稅收協定中特許權使用費條款或者技術服務費條款,對方稅收居民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或技術服務費,應按不超過稅收協定規定的計稅所得額和征稅比例計算納稅。《公告》規定,無住所居民個人在根據稅收協定的居民條款被判定為對方稅收居民,並選擇享受協定待遇時,可按照稅收協定規定的計稅所得額和征稅比例單獨計算應納稅額,不並入綜合所得計算納稅。
按照國內稅法判定為居民個人的,可以在預扣預繳和匯算清繳時按規定享受協定待遇,按照國內稅法判定為非居民個人的,可以在取得所得時享受協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