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外合作企業v提供的土地給合作公司使用是否承擔風險
摘要 我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其實施條例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均規定了投資一方可以其現有土地合作權(或稱作場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作為合作條件,投入新成立的合資或者合作經營企業。但在所有這些規定中,均存在一個法律間隙,即未明確規定該土地使用權之使用人應否以投資人名下轉至新成立的公司名下。
Ⅱ 誰知道浙江省外商投資方面土地使用的優惠政策
不知道這個是不是你要找的
浙江省外商投資企業土地使用費征管暫行辦法
(1992年4月27日浙江省土地管理局、物價局、財政廳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外商投資企業用地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特製定本暫行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使用我省土地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以下簡稱外商投資企業)。
依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通過出讓、轉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外商投資企業,不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縣以上土地管理部門是外商投資企業用地的主管機關,具體負責外商投資企業土地使用費的徵收工作;縣以上財政部門負責外商投資企業所繳納的土地使用費的使用、監督等管理工作。
第四條 土地使用費標準的制定和調整由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經物價部門、財政部門核准後實行。
第五條 本辦法所稱的土地使用費,系指使用土地資源性質的費用,不包括場地開發費。
第二章 土地使用費的標准和征管
第六條 土地使用費標准根據土地等級和外商投資企業行業性確定,按人民市元/平方米·年計算,商業、金融和旅遊業用地為3元至50元;文化娛樂、辦公和住宅用地為2元至40元;工業、倉儲和交通用地為1元至30元;教育、科研和衛生用地為0.5元至14元;農村牧漁業用地則按其營業額的1%--3%收取(具體標准范圍見附表)。
各地在制定本地的具體標准時,應參照當地土地稅劃分的地段等級,並注意相鄰行政區域及不同行業標準的銜接,防止變相降低或抬高標准。
第七條 土地使用費認批准用地之日起五年內不作調整。五年後視情況變化可進行適當調整,每次調整的間隔期不少於三年,調整幅度不超過原標準的30%。市(地)調整方案應報省審批。
中方合營者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投資的土地的價款在合營期間不作調整。
第八條 外商投資企業以行政劃撥方式取得本省土地使用權的,須和土地管理部門簽訂土地使用合同,領取土地使用證,除按本辦法予以減免外,必須按標准向土地管理部門繳納土地使用費。
第九條 中方合營者以土地使用權作為投資的,其作價面積由縣以上土地管理部門和財政部門核定,土地使用費由中方合營者繳納。
第十條 租用屬於行政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場地、廠房,舉辦外商投資企業的,按照《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和浙江省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一條 外商投資企業必須按時繳納土地使用費。自批准用地之日起,每半年憑土地管理部門繳納通知單繳納,繳納時間分別為公歷六月末和十二月末。逾期繳納的,除限期補交外,自滯納之日起,每日加收滯納款的5‰滯納金。
外商投資企業,如果第一日歷年用地時間超過中年的按半年計算,不足半年的免繳土地使用費。
第十二條 外商投資企業當年實績繳考核被確認產品出口生產企業和先進技術生產企業的土地使用權,除城市繁華地段外,從使用之日起五年計交,第六年第十年按規定標准減半繳納。但當年的土地使用費應在成本費用中預提,在下一年度給同級財政部門核定後,被確認出口產品的產值達到當年全部產值的70%以上的或是先進技術企業的,再將已預提的費額沖回,未被確認產品出口企業或先進技術企業的,應在同級財政部門核定後一月內,將預提的費額按規定上繳。
外商投資的其他生產性企業的土地使用費,從批准用地之日起,五年內按規定標准減半繳納。
第十三條 外商投資企業的土地使用費,按企業隸屬關系,由縣以上土地管理部門收取。省、市(地)、縣(市)分別徵收自己管轄許可權內的外商投資企業的土地使用費。不得超級徵收。部屬外商投資企業的土地使用費由省徵收。
第十四條 外商投資企業因不可抗力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確實無力按時繳納土地使用費的,由外商投資企業申請,經同級財政部門批准,可緩繳土地使用費。
第十五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集體土地舉辦外商投資企業,須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辦理用地手續,並由土地管理部門暫時代征管土地使用費。
第三章 附則
第十六條 香港、澳門、台灣的企業、經濟組織或個人投資舉辦企業,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參照本辦法繳納土地使用費。
第十七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執行,原由省財政廳和省土地管理局聯合制定並下發的〔1989〕財外184號、浙土發〔1989〕50號《浙江省外商投資企業土地使用費征管暫行辦法》停止執行。
原合同中土地使用費,無論低於或高於本辦法規定標準的,合同期內不作調整。 (地方法規)
Ⅲ 能否以劃撥土地使用權出資合資合作企業求解
能否以劃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合資合作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法》規定,中國合營者的投資可包括為合營企業經營期間提供的場地使用權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
法》規定,中外合作者的投資或者提供的合作條件可以是現金、實物、土地使用權、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和其他財產權利。根據上述法律規定,中國企業與外國投資者進行合作時,可以以土地使用權或場地使用權作價出資。
但是,《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並沒有明確規定劃撥土地使用權能否作價出資問題。按照現行法律規定,中方企業不能直接以劃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與外國投資者進行合資、合作經營。以劃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
第一種,進行國有企業改制,國家以劃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投入到國有企業中,此時的土地使用權應視為出讓性質,這樣,國有企業就可以對其進行轉讓、出租或抵押。根據《公司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國有企業可以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
第二種,國有企業以建築物、廠房等作價出資,該建築物、廠房佔用范圍內的劃撥建設用地同時「被動」地作價出資,但是國有企業應補交或抵交土地出讓金。
第三種,如果符合《劃撥用地目錄》,
外商投資企業
可以取得劃撥土地使用權,但按照有關規定,應繳納場地使用費。這種情況下,應當允許國有企業以劃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但應由國有企業繳納場地使用費,國有企業和外國投資者也可以約定由外商投資企業繳納。這樣,新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就取得了劃撥土地使用權。因為外商投資企業要繳納場地使用費,所以對於此種用地是否為劃撥,有人存在疑問,認為場地使用費具有土地租金性質,這種看法不無道理。
對於劃撥土地使用權能否直接作價出資,也有人持肯定態度,認為中方企業經批准,可將其原使用的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或作為合作條件,與外商組成合資、合作企業。具體做法為:中方企業入股的土地為出讓方式取得的,入股或合作前中方企業應已取得出讓土地使用證,並按出讓合同約定完成相應的開發建設投資;入股土地為行政劃撥方式取得的,應由中方企業補辦國有土地出讓手續,或按規定交納場地使用費。
我們認為,如果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的「土地使用權」或「場地使用權」理解為包括劃撥土地使用權,則上述認識並無不可之處,因為相對於《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和國務院55號令,《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是特別法。但是,中國加入WTO以後,按照非歧視待遇等原則,國內企業、外國企業在適用法律等方面應該沒有差別。另外,從國家對於收取場地使用費以及劃撥土地使用方面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政策變化,以及劃撥土地使用權的性質來看,應該理解為,任何企業都不能直接以劃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
當然,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對國務院55號令實施前,中方合資、合作者以依法取得的劃撥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的,也應予以承認。
Ⅳ 稅收優惠的國際協調
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是維護世界經濟秩序和完善各國稅制的重要環節。如果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各行其是,不進行國際間協調,實踐證明將造成下述後果:削弱稅收優惠政策的有效性;扭曲國際競爭,擾亂經濟秩序;制約國內稅收政策的執行。
1、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及其一般模式
(1)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具有全方位的特徵,其涉及構成稅收制度要素的主要方面
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的內容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稅種協調,二是稅率協調,三是減免協調。可供進行國際協調的稅種,一般具有涉外關聯性強、利益直觀性強以及流動性強的特徵。例如關稅、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由於稅率是稅收利益的集中體現,所以各稅種的國際協調,實質往往是稅率協調。稅種和稅率的國際協調要受到國內稅法的制約,而稅收減免具有靈活性,在國際協調中可以起到各國稅收利益調整和補充的作用。下面以關稅和公司所得稅為例進一步了解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的主要內容。
①關稅稅收優惠政策的國際協調
關稅是世界各國最早採用的涉及稅種,其通用性遠超過其它任何稅種,具有典型的世界性。關稅協調政策核心是優惠關稅協調,即各國之間經過稅收協調,根據不同的國際關系,制定出不同的關稅優惠待遇,以體現互惠互利原則,促進共同利益的發展。優惠關稅有三種形式:
第一,特定優惠關稅是一種指定享受國的關稅。最有影響的特定優惠關稅是洛美協定國家之間的特惠制,它是歐共體向參加協定的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單方面提供的特定優惠關稅。
第二,普遍優惠制是發達國家對從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輸入的產品,特別是製成品和半製成品,普遍給予優惠關稅待遇的一種制度。
第三,最惠國待遇是締約國中的一方現在和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優惠待遇自動適用於另一方。
②公司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的國際協調。
公司所得稅是直接稅的主要形式,在國際稅收領域,公司所得稅的特徵代表了其它直接稅的共同作用。對跨國所得和資產課稅一直是各國影響國際投資的重要工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有吸引外資的稅收優惠,這些稅收鼓勵方法一般包括減稅、免稅、延期納稅、降低稅率、定期減免、加速折舊、投資減免、再投資退稅、股利匯出免稅、允許費用扣除、留取投資備用金等多種形式。這些優惠措施能否最終達到鼓勵或吸引外國投資的效果,關鍵還在於投資國和東道國之間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能否協調一致,這種協調的最好形式是簽署雙邊稅收協定。
(2)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按其協調程度的高低,一般可分為三種模式,即協商模式、趨同模式和一體化模式
①協商模式:指在各協調國不改變其本國的稅收基本制度前提下,僅就各國的稅收徵收方法和稅收優惠進行協商以達成共識。協商模式的基本特點是不觸動各締約國的稅收制度,締約國可在相當程度上保留各自的財政主權,自主決定各自稅收制度的基本要素,如稅種、稅基、稅率,不必要求各締約國限制其稅收制度之間的差異特徵。由於協商模式允許各國保留其稅收制度的差異,易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協商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國際稅收協定。國際稅收協定可以較靈活地用於處理締約方之間貿易關系涉及的特定稅收問題。比如在促進欠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方面,通過締約國之間的稅收協調在經雙方確定的國際稅收協定中,使得資本輸出國對欠發達國家為吸引外資流入採取的稅收優惠措施加以確認和保證,使這部分稅收優惠所得不至於被輸出國的稅制所吸收掉。
②趨同模式:指各有關國家通過某些共同規則或國際慣例的約束作用,使各自的稅收制度具備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徵。趨同模式的特點是稅制模式的統一性和稅收征管的相似性。可見,趨同模式的協調程度要比協商模式高一些,因為協商模式不要求消除或減少各國間稅制的差異,只要求協商解決由這些差異引起的沖突;趨同模式則要求在某些方面消除這些差異,如要求各國制定某些稅種,稅率和計稅方法以及稅收優惠等方面大致相似的稅收政策。趨同模式的形式,可以通過國與國之間的協商途徑,也可以通過某些國際性機構的有意識的安排。世界貿易組織即是一個致力於促進稅收趨同的機構,比如在稅收優惠方面,該組織的成員國均需按規定去給予和享受既定形式和程度的稅收優惠。
③一體化模式:是稅制國際化協調的最高級形式。這種模式的嚴格形式要求各有關國家之間的稅收制度框架完全相同,不存在任何差別。作為稅收一體化的過渡形式,不太嚴格的一體化模式亦要求在稅制結構中的部分稅種、稅基、稅率、計稅方法以及稅收優惠達到完全相同。
上述三種模式顯然為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奠定了可供操作的基礎。因此,最有效的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途徑是通過有關國家之間的聯合協定和合作性組織去履行和實施的。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途徑有三個,即國際稅收協定、區域稅收同盟和世界貿易組織。
國際稅收協定是主權國家為了協調相互之間的稅收關系和處理稅務方面的問題,按照對等原則,通過談判所締結的一種協議或條約。國際稅收協定是國際間稅收協調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出發點是協調締約國之間的稅收利益分配關系,減輕跨國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增進國際經濟交流。在稅收優惠政策的國際協調方面,國際稅收協定中規定的稅收饒讓抵免條款,使稅收優惠措施真正發揮其鼓勵投資作用。另外,為防止跨國納稅人通過濫用稅收協定的方式獲取稅收協定中締約國雙方對其居民相互提供的稅收優惠待遇,可通過簽訂雙邊稅收協定及附加條款進行防範。
區域稅收同盟是指區域經濟集團成員國相互協調其稅收政策,用以促進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水平。區域經濟集團按其層次可分為五類,即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貨幣同盟和經濟政治同盟,所有形式的區域經濟同盟均涉及稅收優惠政策的國際協調問題。
世界貿易組織作為一種多邊貿易協調機制,從全球范圍內對各國的稅收政策加以協調。世界貿易組織所確定的多邊貿易規則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廣為接受的共同規則,世界貿易組織所涉及到的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要求一國對特定的外國產品在進出口方面的稅收待遇一視同仁;國民待遇原則要求一國內部的稅收優惠待遇自動地由外國納稅人同等享受。第二,關稅減讓規定。關貿總協定要求締約方通過談判達成關稅減讓。第三,出口產品稅收減讓。關貿總協定規定國際貿易貨物進入別國市場的價格應是無稅價格。
2、中國在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方式的實踐和發展思路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20年來,外向型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國內外經濟相互滲透已成為客觀現實。在此情形下,稅收優惠政策從單純考慮國內需求向兼顧國際經濟需求方面發展。對此應當有充分認識,否則,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的良好動機將與實際結果相抵觸,形成經濟國際化進程的障礙。在改革開放初期,為吸引外資和先進技術,中國在涉外稅制中規定了許多稅收優惠政策,並且設立了一批享有特殊稅收優惠的經濟特區和開發區。實踐證明,這對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進入80年代,隨著經濟國際交往的增多,中國開始與外國政府簽訂國際稅收協定,相互在稅收優惠等領域進行合作與協調。然而,中國在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方面還遠遠滯後於對外經濟和國際交流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下述兩個方面:
(1)稅收優惠過多且不透明,增加了國際協調的難度
根據1994年新稅制的規定,內資和外資企業享有不同的稅收優惠,特別是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不僅有中央政策,而且有地方政策。實際上外資企業雖可在中國經商中得到因稅收減讓的好處,可是外國政府若不予稅收饒讓,則其稅收優惠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益處。改革之初,小規模外資公司可以從國內政策不完備中得到一系列好處,可國際跨國公司就不可能在其誘人的稅收優惠政策不經國際協調條件下貿然進入國內。對國內公司而言,雖然法律文件中的稅收優惠條款不多,但各級政府稅務部門頒布的稅收補充規定繁多,這種情況不僅對公平市場競爭製造了障礙,而且因與國際通行稅務方法的差別,導致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很難協調一致。
(2)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的形式過於單調,范圍過於狹窄
在稅收優惠國際協調領域,中國只是在國際稅收協定方面有所介入。迄今為止中國已與30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稅收協定,這在與中國有邦交的100多個國家中所佔比例還太低。因此說,中國的稅收優惠政策協調的國際交流和參與還不能滿足和適應經濟國際化的要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一個較好的稅收制度應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稅種少而精,一般包括以下幾類稅種,即進口稅、貨物稅、一般銷售稅、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
第二,稅率檔次不宜多,邊際稅率不宜過高;
第三,稅收優惠和稅收減免盡量少。根據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日益融合的發展趨勢,顯而易見,中國的稅收制度也應逐步與國際慣例靠攏。
世界各國稅制的趨同將是一個發展的必然結論,為達此目標,中國稅收優惠政策的國際化協調步伐應當加快。首先,在簽署國際稅收協定方面,一要增加協定國的數量,爭取在較廣泛的范圍內運作稅收優惠協調的互動網路,促進中國經濟運行全面駛入國際經濟的軌道;其次,積極地、盡快地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爭取在關稅優惠方面取得實質性且永久性的互惠待遇,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穩定發展以及國民經濟水平層次的提高;再其次,與周邊和亞洲國家(地區)就有關區域經濟合作課題進行充分協商,力求組建類似於區域關稅同盟性質的組織,通過區域內地區和國家的稅收聯盟,減少相互間的稅收利益摩擦,並且形成大體稅制趨同以聯合一道參與國際競爭。
當然,稅收優惠政策國際協調僅是因各國稅收利益沖突而出現的戰術對策,其終極目標必然是國家稅收制度的一體化,稅收優惠政策的國際協調是隨各國稅制的存在而存在,也必將隨全球稅收一體化的出現而消亡。因此,不僅要全面地認識稅收優惠政策的歷史時效性,而且應當積極地將稅收優惠看作是個稅收協調工具,而非是一項稅收政策目標,充分發揮其在稅收制度建設中的過渡作用。這一前瞻性思路的確立,無疑有助於中國經濟國際化的進程,有利於中國宏觀稅制的建設。
優惠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第二十五條:國家對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
企業所得稅優惠可以分為直接優惠方式和間接優惠方式。 直接優惠方式是一種事後的利益讓渡,主要針對企業的經營結果減免稅,優惠方式更加簡便易行,具有確定性,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政策性傾斜、補償企業損失上。從長期來看。直接優惠是降低稅率或對企業經營結果的減免稅,容易導致政府稅收收入的減少。
直接優惠方式包括稅收減免、優惠稅率、再投資退稅等. 間接優惠方式是以較健全的企業會計制度為基礎的,它側重於稅前優惠,主要通過對企業征稅稅基的調整,從而激勵納稅人調整生產、經營活動以符合政府的政策目標。間接優惠方式中加速折舊、再投資的稅收抵免兩種方式具有更為顯著的優點,即這兩種優惠方式可以更有效的引導企業的投資或經營行為符合政府的 政策目標,鼓勵企業從長遠角度制定投資或經營計劃。間接優惠是前置條件的優惠方式,管理操作比較復雜。
間接優惠方式主要以稅收扣除、加速折舊、准備金制度、稅收抵免、盈虧相抵和延期納稅等。
其他
一. 流轉稅
1.對因稅改增加稅負的退稅返還問題
凡是1993年12月31日以前已批准成立的外商投資企業,由於改徵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而增加稅負的,經企業申請,稅務機關批准,在已批準的經營限內或沒有經營限的,最長不超過5年,退還其因稅負增加而多繳的稅款。
2.出口貨物的免稅問題
除國家另有規定者外,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的貨物直接出口的,免徵增值稅和消費稅。
3.投資進口的資本貨物免稅問題
1996年4月1日,新批准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設備和原材料,一律按法定稅率徵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稅。1996年 3月31日前已依法批准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在規定的寬限內可繼續享受減免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的優惠,即對投資總額在3000萬美元(含3000萬美元,不包括1995年12月28日之後追加的投資)以上的項目進口的設備和原材料,1997年12月31日前仍按原規定執行。
二. 個人所得稅
對在中國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工作的外籍個人,應聘在中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國家機關中工作的外籍人員,提高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准,在扣除費用800元的基礎上,附加減除費用3200元。
三.企業所得稅
1.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稅收優惠
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除了屬於石油、天然氣、和稀有金屬、貴重金屬資源開采項目的,由國務院另外規定以外,實際經營限在十年以上的,從開始獲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從事農業、林業、牧業和設在經濟不發達的邊遠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在依照規定享受「二免三減半」所得稅優惠待遇滿後,經企業一年和第二年免徵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批准,在以後的十年內繼續按應納稅額減征15%至30%的企業所得稅。
2.對設在老市區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減按 24%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其中,屬於技術密集型項目,或者外商投資在3000萬美元以上、回收投資時間長的項目,或者屬於能源、交通、港口建設項目的,報經國家稅務總局批准後,可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並免徵地方所得稅。
3.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對設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外商投資企業,減按15% 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其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實際經營在十年以上的,可以從獲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4.產品出口企業和先進技術企業稅收優惠
對外商投資興辦的產品出口企業,在按照稅法規定減免企業所得稅滿後,凡當年企業出口產品產值達到當年企業產品產值70%以上的,可以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其中屬於已經按1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可以減按1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先進技術企業,免徵地方所得稅3年。
5.再投資稅收優惠
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國投資者,將從企業取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於該企業,增加註冊資本,或者作為資本投資開辦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不少於5 年的,經投資者申請,稅務機關批准,退還其再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的40%稅款。如果直接再投資興辦、擴建產品出口企業或者先進技術企業的,全部退還其再投資部分已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再投資不滿5 年的,應當繳回已退的稅款。
利用外資的土地政策
1.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方式
(1)實行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有的土地使用制度。出讓方式主要有拍賣、招標、協議三種。
(2)對從事基礎設施、公益事業、能源、交通、水利等項目開發的,其用地可按劃撥方式供應。
(3)對從事農、林、牧、漁業開發項目的,其用地可按租賃方式供應。
(4)與鄉鎮、村集體企業進行工業、農、林、牧、漁等開發項目合作,經批准中方集體經濟組織也可以土地作價入股方式供應土地。
(5)到境外上市股票的股份制企業,其土地使用權可由國家向企業出讓、作價入股或租賃提供。
2.按出讓方式供應土地,其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為: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3.成片開發土地的優惠
(1)對外商成片土地開發經營,形成「五通一平」、「七通一平」建設用地,並在開發區域內舉辦生產性項目,建設能源、交通、港口和與其配套的社會公益事業,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標定地價的一定比例給予優惠。對於形成工業用地和其他用地條件的,即可進行土地使用權轉讓。
(2)外商可以在成片開發土地范圍內,根據規劃進行建設並經營自備電站、熱力站、水廠等生產、生活公共設施,也可以交地方公用事業企業經營。公共設施能力有富餘,需要供應區域外或者需要與區域外設施聯網運行的,投資者也可以與地方公用事業單位按國家有關規定簽訂合同進行經營。
4.產品出口企業和先進技術企業土地優惠
(1)對產品出口企業和先進技術企業的場地使用費,凡開發費和使用費綜合計收的地區,為每年每平方米 5至20元,凡開發費一次性計收或者上述企業自行開發場地的地區,使用費最高為每年每平方米3元。對先進技術企業,經批准,可免收場地使用費5年,對當地企業出口產品產值占當年企業產品產值60%以上的企業,可免收場地使用費 5年。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基礎設施,只收增容的實際工程費。
(2)對台灣投資者興辦的產品出口企業和先進技術企業在其經營內第一年至第十年免收土地使用費。
利用外資關稅的政策
1.機器設備及其他物料:
(1)中外合資企業進口下列貨物,免徵關稅及增值稅:(1996年 3月31日前批
准企業適用)按照合同規定作為外國合營者出資的機器設備、零配件和其他物料(
其他物料指建廠以及安裝、加固機器所需材料);以投資總額內的資金進口的機器設備、零部件和其他物料;以增加資本進口的國內不能保證生產供應的機器設備、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2)外資企業進口第(1)條的貨物以及生產管理設備,免徵關稅和增值稅。
(3)中外合作經營的商業、飲食業、照相業和其他服務業、維修中心、職工培訓、客貨汽車運輸、近海漁業捕撈以及其他進行進口的貨物,除國家另有規定者外,應當照章徵收進口關稅和增值稅。
2.交通工具
外商投資企業進口辦公用車、生產用車、常駐人員自用轎車及其維修用零部件,照章征稅。非公路用自卸車、搶修車、救火車、道路清潔車等特殊用途的機動車仍可免稅進口。國家指定大連港、天津新港、上海港、黃浦港、滿州里、深圳皇崗6個口岸為整車進口口岸。
3.進口料件和出口成品:
(1)外商投資企業為履行產品出口合同所需進口的原材料、燃料、散件、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輔料和包裝物料,進口時予以保稅,加工產品出口後海關予以核銷結案。
(2)外商投資企業為履行產品出口合同進口直接用於加工出口產品而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掉的、數量合理的觸媒劑、催化劑、磨料、燃料等,免徵進口關稅和增值稅。
(3)外商投資企業為履行產品出口合同而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次品、邊角余料轉為內銷時,經海關核查批准後,予以酌情補稅,對於確實沒有使用價值的廢品可免予補稅
(4)外商投資企業經貿主管部門批准進口供加工內銷產品的料、件,應當在進口時照章征稅。
(5)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自產產品,除限制出口商品或國家另有規定者外,免徵出口關稅。利用外資外匯的管理政策
1.允許外商投資企業自由選擇外匯指定銀行和境內外資銀行開立現匯帳戶,保留現匯,外商投資企業正常經營范圍內的外匯支付和償還境內金融機構外匯貸款本息,可以從其現匯帳戶余額中直接辦理。
2.對外商投資企業外匯不能自求平衡的優惠中國堅持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自求平衡的原則,但當企業外匯不能自求平衡時,允許到外匯調劑中心進行相互調劑,調劑價格按市場匯價。
3.允許外商人民幣利潤再投資按外匯投資優待外國投資者從外匯收支不能平衡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分得的人民幣利潤,經批准後再投資於境內能創匯或能增加外匯收入的企業,除依法享受退還已繳納的部分所得稅的優惠外,外商可從接受該項投資的企業新增加的外匯收入中獲得外匯,以匯出其合法利潤。在審批外商人民幣利潤再投資時,外商應提供原企業董事會的利潤分配決議和當地外匯管理部門的證明。
4.外商投資企業可申請外匯抵押人民幣貸款
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外匯出現盈餘而人民幣資金短缺時,可申請外匯抵押人民幣貸款。貸款前企業應先到當地外匯管理局申報外匯資金的來源與數額,經核准後向指定的金融機構辦理借款手續。外匯抵押的人民幣貸款,既可用於流動資金,也可用於固定資產投資、抵押外匯與人民幣貸款互不計息。
其他的優惠政策
1.對外商投資企業生產所需的水、電、氣、運輸和通訊設施等給予優先安排,並按本市國有企業標准計收費用。
2.外商投資企業可按照國際慣例管理企業,享有充分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和用人自主權。
3.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外商投資企業,可享受下列優惠政策:
(1)在合同規定的房地產開發建設間,免繳土地使用費。
(2)在荒山荒地、荒灘和市政基礎設施不成套地區開工建設後,利用該房地產自行組織生產或經營的,免繳土地使用費20年。
(3)不以盈利為目的,開發建設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項目的,可經土地管理部門審核報市政府批准,減繳或者免繳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4)以舉辦產口出口型和先進技術型項目為主的開發企業,其開發建設用地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價格給予優惠;進行城市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的,按生產性項目對待,可申請享受減免所得稅待遇。
Ⅳ 作為中外合作企業合作條件的集體土地使用權,不佔股權,請教該如何入賬案例
集體土地使用權能進入中外合資企業么?這不僅僅是賬務處理的問題。
Ⅵ 國有土地劃撥適用范圍在申報時應准備哪些材料
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的適用范圍
1.土地使用權劃撥的新設適用范圍
土地使用權劃撥的新設適用范圍是指國家對哪些新設建設項目可以採取劃撥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在我國城鎮國有土地中,目前以出讓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的只佔,其他大部分是以劃撥方式獲得的土地使用權,以出讓方式獲得的土地使用權數量小,很難形成市場。因此我國欲大力培育和發展地產市場,就必須逐步縮小劃撥土地使用權的范圍。而控制好劃撥土地使用權的龍頭———新設項目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條的規定,下列用地的土地使用權,確需必要的,可以採取劃撥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
(1)國家機關用地。是指行使國家職能的各級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和檢察機關用地的總稱。
(2)軍事用地。是指軍事機關和軍用設施用地的總稱。
(3)城市基礎設施用地。是指城市給水、排水、污水處理、供電、通信、煤氣、熱力、道路、橋涵、市內公共涵道、園林綠化、環境衛生、消防保安、路燈路標等設施用地。
(4)城市公益事業用地。是指城市內的各種學校、醫院、體育場館、圖書館、文化館、少年宮、幼兒園、防疫站、影劇院等設施用地。
(5)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項目用地。是指國家採取各種優惠政策重點扶持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能源項目用地,鐵路、港口碼頭、機場、交通樞紐等交通項目用地,水庫、水壩、農灌工程、江河治理工程、防洪工程等水利項目用地。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項用地的土地使用權,只有在「確需必要」時,才能採取劃撥的方式提供。但確需必要具體如何把握,《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未作具體規定。一般來說,對該條規定的建設用地,確屬國家投資或者雖非國家投資,但用於非經營性目的,可以認定為「確需必要」,應採取劃撥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對於不屬於國家投資而又用於經營性或營利性目的的,就不屬於「確需必要」的情形,而應採取出讓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權。
2.劃撥土地使用權的現有適用范圍
劃撥土地使用權的現有適用范圍是指現有城鎮國有土地中哪些用地屬於劃撥土地使用權性質。眾所周知,我國獲取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方式主要有出讓和劃撥兩種,那麼城鎮國有土地中,除少數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以外,其餘是否都屬劃撥用地性質?我認為,不能如此簡單定論。在我國非出讓的城鎮國有土地中,大部分都屬於劃撥用地性質,但卻有兩種用地比較特殊:
(1)城市私有房屋用地。對於城市私有房屋用地,立法部門曾設想將其規定為視同劃撥方式取得。如《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草案)》曾規定:「本法實施前城市國有土地上的私有房屋用地,其土地使用權視同劃撥方式取得,但是依法通過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除外。」
在草案審議期間,有些全國人大常委以及一些地方、部分對草案的上述規定提出了異議。理由是:根據草案第條規定,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時應當經過批准,並補繳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而城市私有房屋用地的情況比較復雜,有外國人的私房,華僑、外籍華人和其他海外人士的私房,以及國民黨官員留下的代管房產,其中有些人是在解放前花了錢置了房又置了地,房契、地契都可以查到。現在一律規定視為劃撥,過於簡單會引發不少問題。法律委員會經研究,採納了上述意見,在《審議結果報告》中建議:「本法對此可以不作規定,刪去草案中的這一條規定,如果需要可先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區別不同情況區別處理。」因此,正式出台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對此未作規定。
對城市私房用地應區分兩種情況:
其一,解放後為建私人住宅向政府申請使用的宅基地,這種用地毫無疑問應屬劃撥用地性質。
其二,解放前遺留的私人宅基地。這種宅基地應視為一處特殊用地,制訂專門的法律法規或規章加以規范。在有關立法中應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私人房屋所有人擁有房屋所佔用宅基地的使用權,該使用權具有無期限性。
第二,這種宅基地的使用權可隨地與房屋一同轉讓、出租和抵押,並不用辦理出讓手續、繳納出讓金或將土地的收益上繳國家,但需依法繳納有關稅費(包括土地增值稅)。這會使私房交易中房價蘊含地價,當事人隱瞞價格,偷逃稅收現象大大減少,使私房交易更加規范。
第三,這種宅基地使用權在因被國家徵用或因房屋拆遷而喪失時,其土地使用權本身也需得到適當補償。這樣可以理順私房產權人、國家和拆遷人的關系,緩解征地和拆遷中的矛盾。
()外商投資企業用地。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未建立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制度,因此,當地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取得土地使用權,大多通過兩條途徑:
外商投資企業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按法律規定的批准許可權批准後取得土地使用權,並支付土地使用費;外商投資企業如果屬中外合資企業(或中外合作企業),且企業所需的土地使用權已為中方合資(或合作)方所擁有,則中方合資(或合作)方可將土地使用權作為對合資(或合作)企業的出資,投入合資(或合作)企業。作為這種投入時,其土地使用權作價金額與使用費相等。
概括地講,外商投資企業所獲得的土地使用權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有期限性。外商投資企業用地年限與所批準的企業的經營期限相同。
第二,低償性。外商投資企業獲取土地使用權的代價稱之為場地使用費,一般包括土地使用權和場地開發費兩部分,場地使用費一般按年計收,場地開發費可一次性計收。從實際的情況看,場地使用費的金額大大低於後來實行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土地使用費標准北京為每年每平方米1~150元,上海為0.5~100元,廣州為0.3~70元。1986年《國務院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對兩類企業的場地使用費作了特別優惠的規定,「開發費和使用費綜合計收的地區,為每年每平方米5~20元,開發費一次計收或者上述企業自行開發場地的地區,使用費最高為每年每平方米3元。並規定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酌情在一定期限內免收。
第三,劃撥性。外商投資企業用地按劃撥土地用地的審批許可權報批,並由外商投資企業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簽訂『劃撥土地使用權主地使用合同書」,然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劃撥土地。
第四,不可轉讓性。外商企業用地只能由外商投資企業自己使用,用於經批準的外商投資企業經營范圍內的經營活動,不得轉讓、出租和抵押。
總之,外商投資企業用地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種過渡階段的產物,在某些方面已具有商品化成分,某些特徵也與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比較相似。但從本質上來講,仍屬劃撥使用的范疇。今後,對外商投資企業用地應主要採取出讓方式提供。
一、申報材料
1、土地抵押登記申請書
2、土地使用證(原件及復印件兩份)
3、抵押申請人與銀行簽定的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及抵押物清單
4、有土地評估資質的估價機構出具的土地評估報告
5、銀行對土地評估報告的確認書
6、抵押申請人的營業執照或組織機構代碼證、法人代表身份證、授權委託書、被委託人身份證。
7、抵押人的營業執照、被委託人身份證
8、若存在第三者擔保,還應提供第三者的營業執照或組織機構代碼法、法人代表身份證明、授權委託書、被委託人身份證。
9、若是以房地產一體設定抵押的,還需要供房屋所有權證復印件(驗原件)。
10、以出讓土地設定抵押須提供繳納土地出讓金憑證。
二、辦事程序
地籍股收件受理——經辦人提出初步意見一一報分管局領導審批——(若屬劃拔土地使用權設定抵押,簽定劃拔土地抵押合同)一一地籍股核發土地位用權抵押他項權利證書(如屬以房地產一體設定抵押的則向房管部門開出抵押聯系單,由縣房管部門連同房屋一並出具抵押證明書給銀行)。
三、辦理時限
10個工作日
Ⅶ 什麼是外商投資企業場地使用費
外商投資企業場地使用費 在我國境內使用土地(包括集體土地)舉辦的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資企業,除依法經出讓取得土地使用權外,均必須繳納的一種土地有償使用費。
Ⅷ 外商投資企業如何取得建設用地
外商投資企業是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其取得建設用地的方 式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這種方式以新興辦的外商 投資企業居多。 (2)利用中方合營者原有場地興辦中外合資或合作企業,中方以土地使用 權作為 外商也如確定商業呢? 外商投資企業是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其取得的方 式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這種方式以新興辦的外商 投資企業居多。 (2)利用中方合營者原有場地興辦中外合資或合作企業,中方以土地使用 權作為合資、合作條件。外商投資企業必須繳納場地使用費,包括場地開發費和土地使用費 ;屬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的,土地使用費由中方繳納。 外商投資企業的土地使用年限與企業的經營期限相同。
Ⅸ 中外合資企業是什麼意思和國企有沖突嗎
中外合資,其實就是外資和國家或者大眾共同持有該公司的股份...
所謂的國有,是指國家持有絕對優勢的股份.......
移動公司說白了,就是咱們國家和別人合夥開的公司,人家出技術,咱們出財力物力...
共同持有這家公司,但由於信息產業屬於國家高級產業,所以國家要對他有絕對權力
OK..就這么簡單
Ⅹ 外商投資企業的合資經營
中外合作公司設立概要
一、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概念和特徵
(一)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概念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指中國合營者與外國合營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共同投資、共同經營,並按投資比例分享利潤、分擔風險及虧損的企業。
(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特徵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有以下特徵:
1.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股東中,外方合營者包括外國的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中方合營者則為中國的公司、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不包括中國公民個人。
2.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組織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作為股東的中外合營各方以投資額為限對企業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3.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注冊資本中,外方合營者的出資比例一般不得低於25%。
4.中外各方依照出資比例分享利潤,分擔虧損,回收投資。
5.合資企業不設股東會,其最高權力機構為董事會,董事會成員由合營各方按投資比例協商分配,並載明於合營企業合同和章程。合營企業一方對他方委派的董事不具有否決權,但董事的資格應當不違反公司法關於董事任職條件的規定。
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設立
(一)設立合資企業的條件
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合資企業應當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申請設立的合資企業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予批准:
1.有損中國主權的;
2.違反中國法律的;
3.不符合中國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
4.造成環境污染的;
5.簽訂的協議、合同、章程顯屬不公平,損害合營一方權益的。
國家鼓勵、允許、限制或者禁止設立合營企業的行業,按照國家指導外商投資方向的規定及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執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國家將會逐步放寬外商投資企業的行業限制。
(二)設立合資企業的申請
申請設立合資企業,應向審批機關報送下列正式文件:
1.設立合營企業的申請書;
2.合營各方共同編制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3.由合營各方授權代表簽署的合營企業協議、合同和章程;
4.由合營各方委派的合營企業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人選名單;
5.審批機構規定的其他文件。
合資企業協議,是指合營各方對設立合營企業的某些要點和原則達成一致意見而訂立的文件。合資企業合同,是指合營各方為設立合營企業就相互權利、義務關系達成一致意見而訂立的文件。合資企業章程,是按照合營企業合同規定的原則,經合營各方一致同意,規定合營企業的宗旨、組織原則租經營管理方法等事項的文件。合資企業協議與合資企業合同有抵觸時,以合資企業合同為准。經合營各方同意,也可以不訂立合營企業協議而只訂立合營企業合同、章程。在上述各文件中,合營企業合同是最主要的法律文件,有關合營企業合同的訂立、效力、解釋、執行及其爭議的解決,均應適用中國的法律。
(三)合營企業合同與章程
合營企業合同是合營各方就舉辦合營企業達成意思表示一致的內容全面的法律文件,是合營企業所有法律文件中最重要的。合營企業合同應當載明以下事項:
1.合營各方的名稱、注冊國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國籍;
2.合營企業的名稱、法定地址、宗旨、經營范圍和規模;
3.合營企業的投資總額,注冊資本,合營各方的出資額、出資比例、出資方式、出資的交付期限以及出資額欠繳、股權轉讓的規定;
4.合營各方利潤分配和虧損分擔的比例;
5.合營企業董事會的組成、董事名額的分配以及總經理、副總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職責、許可權和聘用辦法;
6.採用的主要生產設備、生產技術及其來源;
7.原材料購買及產品銷售方式;
8.財務、會計、審計的處理原則;
9.有關勞動管理、工資、福利、勞動保險等事項的規定;
10.經營權的期限、解散及清算程序;
11.違反合同的責任;
12.爭議解決的方式;
13.合同文本採用的文字和合同生效的條件。
合營企業章程是由合營各方依據合營企業合同所確定的原則共同為合營企業制定的、規定合營企業的宗旨、法律地位、組織機構、經營活動等內容的法律文件。原則上,章程的效力高於合同的效力。
合營企業合同和合營企業章程須經合營各方簽署並報審批機關審批後才能正式生效。其修改亦需經同樣的審批程序,未經審批前,即使合營各方簽署了修改的合同或者章程,也不能產生法律效力。
(四)設立合資企業的審批
1.設立合資企業的審批機關。在中國境內設立合營企業,必須經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即商務部審查批准,發給批准證書。但具備以下兩個條件的,國務院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批:
(1)投資總額在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審批許可權以內,中國合營者的資金來源已落實的。
(2)不需要國家增撥原材料,不影響燃料、動力、交通運輸、外貿出口配額等的全國平衡的。後一類審批機關批准設立的合營企業,應報國務院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即商務部備案。
2.設立合資企業的審批期限。審批機關自接到報送的全部文件之日起,在90天內決定批准或不批准。
(五)設立合資企業的登記
合營企業辦理開業登記,應當在收到審批機關發給的批准證書後30天內,持批准證書、合同、章程、場地使用文件等,依據《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向登記主管機關即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登記手續。登記事項主要包括:名稱、住所、經營范圍、投資總額、注冊資本、法定代表人、營業期限、分支機構、股東姓名或名稱等。合營企業的營業執照簽發日期即為該合營企業的成立日期,憑借登記機關核發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合資企業即可刻制印章、開設銀行賬號、辦理稅務和財產登記,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組織形式與注冊資本
(一)合資企業的組織形式
合營企業的組織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合營各方對合營企業的責任以各自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合營各方繳付出資額後,應由中國的注冊會計師驗證,出具驗資報告。然後,由合營企業根據驗資報告發給合營各方證明其出資數額的出資證明書。
(二)合資企業的注冊資本與投資總額
1.合資企業的注冊資本
(1)合資企業的注冊資本是指為設立合營企業在登記管理機構登記的資本總額。它是合營各方認繳的出資額之和。
(2)合資企業的注冊資本在該企業合營期內不得減少。因投資總額和生產經營規模發生變化而確需減少的,須經審批機關批准。注冊資本的增加或減少應由合營企業董事會會議通過,並報原審批機關批准,向原登記管理機構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3)在合資企業的注冊資本中,外國合營者的投資比例一般不低於25%。特殊情況需要低於該比例的(如設立高新技術產業的合資企業),需報國務院審批。
(4)合營各方的投資比例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變化的。因為經合營他方同意和審批機關批准,合營一方可以向第三者轉讓其全部或部分出資額;合營一方轉讓其全部或部分出資額時,合營他方有優先購買權。合營一方向第三者轉讓股權的條件,不得比向合營他方轉讓的條件優惠。違反上述規定的,其轉讓無效。
2.合資企業的投資總額。合資企業的投資總額是按照合營企業合同、章程規定的生產規模需要投入的基本建設資金和生產流動資金的總和。如果合營各方的出資額之和達不到投資總額,可以以合營企業的名義進行借款,在這種情況下,投資總額包括注冊資本和企業借款。
四、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營各方的出資方式與出資期限
(一)合營各方的出資方式與要求
合營各方可以用下列方式出資,
1.貨幣。即以現匯(外方)、現金(中方)出資。
2.實物。即以建築物、廠房、機器設備或其他物料作價出資。
3.工業產權、專有技術。
4.場地使用權。
以實物、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場地使用權作為出資的,其作價由合營各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協商確定,或者聘請合營各方同意的第三者評定。
作為外國合營者出資的機器設備或其他物料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應當是合營企業生產所必需的;
(2)作價不得高於同類機器設備或其他物料當時的國際市場價格。
作為外國合營者出資的工業產權或專有技術,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能顯著改進現有產品的性能、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的;
(2)能顯著節約原材料、燃料、動力的。外國合營者以工業產權或專有技術作為出資,應提交該工業產權或專有技術的有關資料,包括專利證書或者商標注冊證書的復印件、有效狀況及其技術特性、實用價值、作價的計算依據、與中國合營者簽訂的作價協議等有關文件,作為合營合同的附件。外國合作者以機器設備或其他物料、工業產權或專有技術作為出資的,應報審批機關批准。這里需要注意公司法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在實物出資方面規定的差異,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對作為出資的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或者土地使用權,必須進行評估作價,核實資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而依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規定,對作為出資的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場地使用權,其作價可由合營各方根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協商確定,或者聘請合營各方同意的第三方評定。
中國合營者可以場地使用權出資。如果場地使用權未作為中國合營者出資的一部分,合營企業應向中國政府繳納場地使用費。場地使用費標准應根據該場地的用途、地理環境條件、征地拆遷安置費用和合營企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等因素,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並向國家對外經濟貿易主管部門和國家土地主管部門備案。如果場地使用權作為中國合營者出資的一部分,其作價金額應與取得同類場地使用權所應繳納的使用費相同。場地使用費在開始用地的5年內不調整,以後因情況變化確需調整的,凋整的間隔期應當不少於3年。場地使用費作為中國合營者投資的,在合同的有效期限內不得調整。
(二)合營各方的出資期限
合營各方應當在合營合同中訂明出資期限,並且應當按照合營合同規定的期限繳清各自的出資。對此,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原對外經濟貿易部於1988年1月1日發布了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營各方出資的若干規定及1997年9月29日發布的補充規定作出了具體規定。
1.合營合同中規定一次繳清出資的,合營各方應當從營業執照簽發之日起6個月內繳清。
2.合營合同中規定分期繳付出資的,合營各方的第一期出資不得低於各自認繳出資額的15%,並且應當在營業執照簽發之日起3個月內繳清。
3.合營各方未能在合營合同規定的上述期限內繳付出資的,視同合營企業自動解散,合營企業批准證書自動失效。
4.合營各方繳付第一期出資後,超過合營合同規定的其他任何一期出資期限3個月,仍未出資或者出資不足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當會同原審批機關發出通知,要求合營各方在1個月內繳清出資。未按上述通知期限繳清出資的,原審批機關有權撤銷對該合營企業的批准證書。
合營一方未按照合營合同的規定如期繳付或者繳清其出資的,即構成違約,應當按照合同規定支付遲延利息或者賠償損失。
五、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組織機構
(一)合資企業的權力機構
合資企業的董事會是合營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
董事會的職權是按合營企業章程的規定,討論決定合營企業的一切重大問題。董事會的人數,由合營各方協商,在合營企業合同、章程中確定,但不得少於3人。
董事名額的分配,由合營各方參照出資比例協商確定。然後,由合營各方按照分配的名額分別委派董事。董事的任期為4年,經合營者繼續委派可以連任。
董事長和副董事長由合營各方協商確定或由董事會選舉產生。中外合營者的一方擔任董事長的,由他方擔任副董事長。董事長是合營企業的法人代表。董事長不能履行職責時,應授權副董事長或其他董事代表合營企業。
董事會會議每年至少召開一次。經1/3以上的董事提議,可召開董事會臨時會議。董事會會議應有2/3以上董事出席方能舉行。
下列事項由出席董事會會議的董事一致通過方可作出決議:
1.合營企業章程的修改;
2.合營企業的中止、解散;
3.合營企業注冊資本的增加、減少;
4.合營企業的合並、分立;
其他事項,可以根據合營企業章程載明的議事規則作出決議。
(二)合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機構
合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機構負責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
經營管理機構設總經理1人,副總經理若幹人,其他高級管理人員若幹人。總經理、副總經理可以由中國公民擔任,也可以由外國公民擔任。總經理或者副總經理不得兼任其他經濟組織的總經理或者副總經理,不得參與其他經濟組織對本企業的商業競爭。
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合營期限與解散
(一)合資企業的合營期限
合營企業的合營期限,按不同行業、不同情況,作不同的約定。有的行業的合營企業,應當約定合營期限;有的行業的合營企業,可以約定合營期限,也可以不約定合營期限。約定合營期限的合營企業,合營各方同意延長合營期限的,應在距合營期滿6個月前向審批機關提出申請。審批機關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1個月內決定批准或不批准。
(二)合營企業的解散
已經開業的合營企業,具有下列情況之一時解散:
1.合營期限屆滿;
2.企業發生嚴重虧損,無力繼續經營;
3.合營一方不履行合營企業協議、合同、章程規定的義務,致使企業無法繼續經營;
4.合營企業因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遭受嚴重損失,無法繼續經營;
5.合營企業未達到其經營目的,同時又無發展前途;
6.合營企業合同、章程所規定的其他解散原因已經出現。
在發生上述第2、3、4、5、6種情況時,應由董事會提出解散申請書,報審批機關批准。
在上述第3種情況下,不履行合營企業協議、合同、章程規定的義務一方,應對合營企業由此造成的損失負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