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貨車前十大品牌
中國貨車前十大品牌有:解放、東風、福田、中國重汽等。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1月18日,是以原第一汽車製造廠主體專業廠為基礎,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為技術依託重新組建的中重型載重車製造企業,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具有輝煌的歷史。這里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中國製造的第一輛汽車在這里誕生。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這里破土動工。
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卡車在這里駛下裝配線。此後,解放卡車成為新中國建設的主要公路運輸裝備。1986年7月15日,藉助改革開放的春風,第二代解放卡車CA141批量投產,結束了解放產品三十年一貫制的歷史。
在此基礎上,一汽通過合資合作和集團化道路,完成了上輕型車、上轎車的第三次創業,在國內率先成為年產百萬輛的汽車工業集團。
⑵ 中國十大名車有哪些
第十 承影 VS 廣州標志
承影——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二十多年前,浪漫的法國人載歌載舞的來到了中國,在經過若干場大小「音樂劇」後,決定把他們祖先為之浪漫的標志505,交給中國人來繼續他的藝術人生。
在老上海、伏爾佳羽扇綸巾的時代,這個充滿了法蘭西濃烈的藝術氣息的青年小伙,自然得到了中國人熱情的歡迎與愛戴。這個金玉其外的小伙即使到了今天,他的容顏依舊可以吸引不少人的目光。但無奈這個患有先天性心率衰退的小伙又落到了一對不負責任、各懷鬼胎又不懂得與時俱進的父母手中,等待他的命運就只有死亡了。
之所以把標志列入「十大名車」,在於他給剛剛走上合資道路的中國汽車敲響了警鍾。誰對消費者不負責任,誰將一事無成;誰選擇了落後,誰終將被歷史的車輪所碾碎。
標志——浪漫的法國人,給了誠實的中國人選擇落後的溫柔一刀。
第九 純鈞 VS 東風金龍
純均—— 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在大多數車迷爭論「紅旗」「上海」那個是中國第一輛汽車的時候,東風金龍在一旁掩面長嘆——「我中國第一車的地位居然被世人所遺忘……」
來說說「純均」,這是一把什麼樣的寶劍呢?有人向勾踐許以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當勾踐正在猶豫之時,著名的相劍大師立刻厲聲道:「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乾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所以說純均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再看看我們今天的東風金龍,還有幾個人能知道在中國的汽車史上曾經有這么一輛車呢?1958年5月當東風金龍在長春一汽下線後,毛主席和其他國家領導人坐上全新的「東風」轎車,在中南海的草坪上轉了兩圈後,興奮地說:「能夠坐上由中國自己製造的汽車,真是太好了。」這一歷歷在目振奮人心的場景早已成為了歷史!
千匹駿馬,數坐城池尚不可換取區區一把寶劍,而時間的沖蝕,世人的淡忘,卻把我們的中國第一車交由歷史帶為保管了。去看看國外的各大汽車廠商的網站吧,那裡不可以找到關於公司歷史的相應介紹?
那裡沒有自己王牌名車的相關簡歷?而我們的金龍卻沒有……金龍——為了忘卻的紀念。
第八 魚腸 VS 老上海
魚腸劍—— 一把勇絕之劍。 在拖拉機馳騁在大小公路的時代,忽然之間一個蘭色的身影擦身而過,留下些許汽油的芳香。追隨這一香源,我們看到這個蘭色身影的後面寫著兩個大字——上海。這就是我們的上海牌汽車!
在專諸之刺王僚的時候,魚腸劍雖斷,但勇不可擋。我們的上海汽車亦如此!早期的歷史給了上海汽車獨立發展的機會;改革開放以後,合資的機遇再一次找到了上海汽車。攀附德國大眾的技術優勢,上汽集團在中國的汽車界氣勢如虹,大有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不僅現實的車市中上海汽車舉足輕重,就連虛擬的股市裡上海汽車也是一支獨秀。
老上海雖沉戟折沙,但上海汽車勇氣依舊!老上海——資本的原始積累。
第七 第六 干將莫邪 VS JETTA SANTANA
干將、莫邪—— 一把摯情之劍。 干將、莫邪一對夫婦用生命鑄造了一雙無堅不摧的利刃。
捷達、桑塔那——中國的高爾夫、甲殼蟲!捷達、桑塔那這一非大眾汽車主流車型的產品,在一個特殊的年代,來到了中國。在法國人用浪漫掩蓋下的腐朽來糊弄中國人的時候,大眾汽車以他的技術優勢贏得了中國的大眾,使捷達、桑塔那真的成為了中國的大眾汽車! 干將者,雄劍也,莫邪者,雌劍也。此雖為雙劍,但世人難分之。
SANTANA與JETTA亦是如此。從售價上來看,SANTANA雄車也,JETTA雌車也,此二者雖已落後汽車工業發展的大潮流,但他們卻是摯情之車。對於中年「小資」來講,這二車是心中不變的航標,是大廠產品,是信心的保證!憑著這些不變的追隨者的真摯的感情,此二車還將在中華車市長期馳騁!若問何時退出市場?恐怕還是「比翼齊飛」吧!
JETTA && SANTANA ——永恆的經典
第五 七星龍淵 VS 本田雅閣
七星龍淵—— 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廣州本田造的汽車那是沒的說,在同等價位的汽車中確實是佼佼者。論性能i-vtec不輸給M6、PASSAT…論車型更是與世界同步。但廣州本田如果有朝一日在中國車市敗落,那就要歸咎於他的誠信問題了!
中華民族是一個講求誠信的民族,誰要想在中華大地立穩腳跟,誰就必須講究誠信。正所謂: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 誠者不憂, 仁者無敵。一個產品有著再好的質量、再高的科技含量,只要他沒有做到誠信,雖可稱霸一時,但必不能長久。廣州本田在新雅閣率先君威、M6等競爭對手上市之季,拋出相對低廉的價格,干擾對手的定價准則,再在新車上市後制定加價行為,使國家稅收蒙受巨額損失,使消費者承受加價的重負!這一行為置國家發展大計於不顧,置消費者切身利益於不理。
雖為企業自身聚斂了大量的財富,但也使企業沒有通過「誠信」這一為商之基本准則的考驗。所以廣州本田雖富賈一方,但其也終究是個爆發戶,不能成為一流的企業,「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就是這個道理!
廣州本田——利益優先、誠信不足!
第四 泰阿 VS 東方之子
泰阿劍—— 一把威道之劍。 勢力強大的晉王欲向弱小的楚王索取泰阿劍,遭楚王拒絕後,出兵伐楚,在楚國大勢已去的危機時刻,楚王拔劍御敵,泰阿劍在千鈞一發之時顯示出了超常的威力,消滅了晉國的軍隊,使楚國得到了最終的勝利。
泰阿劍的這一威道之舉,正和我們的東方之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東方之子在醞釀上市之初便遭受了抄襲的指責,並得到了上汽集團的「警告處分」。一時謠言四起,大有把東方之子扼殺在搖籃之中的勢頭!在廣大消費者對其整車質量、價格定位表示質疑的時候。2003年6月17日東方之子公布了他的價格——16.66萬元,這一低價上市,引發人們對國產中級車市場性價比新的認識。
從半多的反饋信息來看,東方之子的質量基本通過了市場的檢驗。銷量也取得了應有的戰績! 希望東方之子這柄泰阿劍不要辜負人們對他的期望,能夠立威道於中華車壇,並早日突出國家的界限,殺入世界車市。
東方之子——博採眾家之長,欲立不敗之地!
第三 赤霄 VS 夏利
赤霄劍—— 一把帝道之劍。 秦朝時,有一個沒有出息、渾身都是毛病的青年,拿著個鐵棍卻說是寶劍,自然沒人理會。直到他用此劍斬殺了一條巨蟒之後,人們才對他刮目相看。這個人便是後來的劉邦,他用的鐵棍便是我們的主角——赤霄劍。
夏利汽車小毛病很多,在中國車市也是低價產品的代名詞。但值得注意的不是夏利汽車本身,而是他幕後的導演——豐田!豐田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上一直是高檔車的代表。什麼賓士、寶馬,奧迪,恐怕都沒有豐田皇冠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打的基礎好!
「有路必有豐田車!」這是個多麼有野心的口號啊。看看今天中國的大街小巷,真的是有路必有豐田車。隨著中國人均GDP的提高,豐田怎敢忽視中國車市這個大蛋糕?雖然豐田花冠17.5-20.38萬元的價格相對過高,但憑著豐田車良好的品牌形象一定會給天津豐田一個滿意的答復!
根據豐田汽車和一汽的合作協議,天津豐田2005年春季前新建第2工廠,開始生產皇冠,初期的年生產規模為5萬輛。估計那時應該引進的是最新款皇冠。提起皇冠就不得不說說這個1964年就進口到中國的第一輛豐田車。憑著他穩重的外表,出色的性能和優良的品質,贏得了國人的一致認同。以至在很早以前,人們會以坐一次皇冠為榮,以見到皇冠而感到無比的興奮!品牌優勢不容小覷啊!到了國產皇冠上市的時候,國產高級轎車市場一定會有一輪新的群雄逐鹿的激烈場面等待大家觀賞!
夏利、威馳、威姿、威樂、花冠、皇冠……豐田汽車的產品鏈幾乎含蓋了所有級別汽車產品在市場上的需求。夏立雖小但他身後的汽車大鱷豐田,可真的有些讓人生畏啊。
夏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 湛瀘 VS AUDI
湛瀘劍——一把仁道之劍。 湛瀘劍,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奧迪車,車市之魁,王者之風,駕之有威,乘之為聖!
出身豪門的奧迪汽車的性能、質量自然無庸質疑,但在中國車市奧迪車的代表意義卻遠遠超過汽車本身價值。一汽早期生產的奧迪100型轎車,為政府部門專用車輛,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奧迪200,以及現在牛氣沖天的A6依舊受到政府部門的青睞。以至於人們有著奧迪車代表政府部門的錯覺。
正式這種可怕的錯覺,給了奧迪可以差別其他車輛享受這種無形資產的權力。幾千年封建文化的沉積,使廣大人民大眾總想把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官府沾上點邊,總覺得這樣便有把握,好象一時之間自己也成了皇親國戚!如果說在封建社會這種想法還有一些道理的話,那麼到了當今,這種想法其實就是自欺欺人!其一、政府部門車輛有著號牌的限制;二者,政府部門乃是為人民服務的,他們並不代表著什麼特權,更不能超越任何法律規范。2003年一大批高官的紛紛落馬,是我們依法制國成績的體現,車子的主人尚不可「保全」自己,更何況一輛汽車呢。汽車的魅力在於他的駕駛性能、乘坐感受,和他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官車=奧迪,這不是汽車文化的表現,而是人們一種畸形的虛榮心的體現。不要去刻意的去追求、神話一輛汽車,以免落得個「冒認官親」的嫌疑!
奧迪—— 仁者無敵,霸氣太重難長久!
第一 軒轅夏禹劍 VS 紅旗
軒轅夏禹劍—— 一把聖道之劍。 對於中國人來說,紅旗車代表的東西實在太多,很難想像世界上還有哪一款轎車能像「紅旗」這樣在一個國家裡受到這么高的尊重和愛戴。
紅旗汽車是中國汽車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國豪華車的代表,也是為世界各國元首所鍾愛的豪華車之一!紅旗車曾作為中國人最高貴的禮物贈送多少外國元首?也許沒人記得清了;紅旗車曾作為最尊貴的禮儀接送了多少訪華人士?恐怕數不盛數了!紅旗車凝聚了中國幾代人對於國家對於汽車最真摯的愛。70年代,來華訪問的世界各國政界名流都懷有三個願望,「坐紅旗,住中南海,見毛主席!」,對於和中南海、毛主席同等地位的紅旗車我們還需要說什麼呢!豪華、舒適、尊貴……一切歸於兩個字:聖道。 傳說中,一汽集團正在集合一大批的汽車設計人士,緊鑼密鼓的重新設計紅旗汽車,希望我們能得到一份驚喜!對於紅旗,我們也只能得到「驚喜」,從紅旗的現在來看,他已經沒落了,不在風采依舊了!希望這次重新的設計真的能給紅旗汽車帶來新的輝煌!
紅旗—— 沒落的貴族開始勵精圖治!
⑶ 中國企業到俄羅斯投資應注意什麼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被捲入到全球資本流動的潮流中。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發展中國家不再僅僅是充當國際投資的東道國,被動地接受發達國家的投資,而是成為國際直接投資母國,大規模對外投資,包括對發達國家投資。近幾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強。可以說,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興起與大發展,是當前國際資本流動領域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對這一現象的特徵及其形成機制,應當認真研究,認真思考。
一、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特徵
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FDI)最直觀的特徵就是其迅速發展。表1顯示了2000年以來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情況。數據表明,在網路經濟繁榮和跨國並購高潮的2000年,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438億美元,大大超越了20世紀90年代600億~700億美元的水平。但隨著網路泡沫破滅和跨國並購落潮,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一路下滑,2003年降為359億美元。此後,經過數年調整,2004年和2005年投資再度大規模攀升,分別達到1128億美元和1175億美元,佔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3.9%和15.1%。2006、2007、2008這三年,發展中經濟體對外投資進一步增長,分別達到2153億美元、2855億美元和2927億美元,佔全球對外投資流出量的比重也穩定在15%左右的水平。
表1 2000年~2008年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流出量
單位:10億美元,%
區域/國家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非洲 1.5 -2.7 0.3 1.2 1.9 1.1 7.1 10.6 9.3
拉美和加勒比 60.0 32.2 14.7 15.4 27.5 32.8 63,6 51.7 63.2
亞洲 82.2 47.1 34.7 19.0 83.4 83.6 144.4 223.1 220.1
西亞 1.5 -1.2 0.9 -2.2 7.4 15.9 23.9 48.3 33.7
東亞 72.0 26.1 27.6 14.4 59.2 54.2 82.3 111.2 136.1
中國 0.9 6.9 2.5 -0.2 1.8 11.3 21.2 22.5 52.2
南亞 0.5 1.4 1.7 1.4 2.1 1.5 14.9 17.8 18.2
東南亞 8.2 20.8 4.6 5.4 14.7 12.0 23.3 45.8 32.1
大洋洲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發展中經濟體 143.8 76.7 49.7 35.6 112.8 117.5 215.3 285.5 292.7
世界 1244.5 764.2 539.5 561.1 813.1 778.7 1396.9 2146.5 1857.7
發展中經濟體的比重 11.6 10.0 9.2 6.3 13.9 15.1 15.4 13.3 15.7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2009年世界投資報告》。
新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發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從單純綠地投資向跨國並購轉變。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多以較為初級的綠地投資形式進行,且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中經濟體通過跨國並購向海外進軍的步伐明顯加快,包括到發達國家進行跨國並購,收購發達國家的企業。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這一趨勢更顯著加強。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並購主要是由亞洲發展中經濟體以及金磚四國等發展中大國引領的,致使發展中經濟體跨國並購佔全球跨國並購的比重大幅上升。從金額上看,1987年~2005年間來自發展中經濟體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跨國並購中的份額從4%上升到13%;從並購數目上看,則從5%提高到17%。2006、2007年,發展中經濟體跨國並購走上高峰,2008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整個國際直接投資大幅度下滑,跨境並購也大幅度下滑。但是,從跨境並購交易額看,發展中國家在全部跨境並購中所佔的比重卻分別從2006、2007年的16%、13%上升到2008年的18%。這表明,2008年的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直接投資包括跨境並購的發展,但發展中國家所受的影響小於發達國家,表現為其在全部跨境並購中所佔比重明顯上升。
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發展的又一個顯著特點是投資的多樣性和投資動因的復雜性。通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利用自己在技術、品牌和知識產權等其他方面的優勢進行投資。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由於常常缺乏明顯的壟斷優勢,故投資基礎很多時候不是壟斷優勢的利用,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對於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國家的跨國公司來說,有可能利用相對優勢到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另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則希望通過到發達國家投資並購學習和獲取發達國家的技術、知識、品牌、設備、人才等有形或無形資產;還有一些企業依靠政府的支持以及依賴文化和關系構成的優勢進行投資。此外,還有另外兩個因素推動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走向國外:一是許多發展中大國(如中國和印度)的快速增長使它們擔憂關鍵資源和經濟增長的投入會出現短缺,因而展開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海外投資;二是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是在全球經濟而不是在本國經濟內活動,因此,對國際化抱有強烈願望。
二、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看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新機制
中國作為亞洲發展中大國,又是金磚四國之一,在此次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與跨國並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與並購的典型代表。據統計,目前我國從事跨國投資與經營的各類企業已發展到3萬多家,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2008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總規模年均增長70%以上,而以跨國並購形式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達到接近50%的水平。表2顯示了2002年~20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狀況。
表2 2002年~2010年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流量
單位:億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流量 27 28.5 55 122.6 176 256 418 433 178.4
增長率(%) - 5.6 93.0 104.7 43.5 45.5 58.6 3.6 43.9
註:*上半年數據。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及國家商務部網站。
近幾年來,中國對外投資不僅增長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在其迅速發展中呈現出一些新特點。這些特點,既代表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的新趨勢,也顯現出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新機制。
(一)跨國並購迅速崛起,與綠地投資一起成為對外投資的主要形式
從1992年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較快發展階段,1992年和1993年,投資金額分別達到40億美元和44億美元。此後,投資額有所回落。直到2001年,基本上在20億美元~30億美元間浮動。2001年,對外直接投資額大幅上升,高達68.85億美元,但此後又一直在30億美元~50億美元間徘徊。從2005年開始,對外投資才真正進入大發展時期,2005年達到創紀錄的123億美元。從2007年起,則每年都在200億美元以上,2008年為559億美元,其中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418億美元,2009年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為433億美元。
在分析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中,更應注意到的一個趨勢是以跨國並購方式進行的投資迅速發展,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投資已經擺脫了主要為綠地投資的初級階段,跟上了跨國並購的國際潮流。
就整個發展中國家的情況而言,2005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跨國並購中所佔的比重,按交易額為13%,按並購交易件數則達到17%。2006年,發展中國家跨境並購佔全球跨境並購投資的比重為16%,2007年降低為13%,2008上升到18%,2009年上半年則為16.9%[1]。從中國情況來看,2008年全部的559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中,以跨國並購方式實現的對外投資達到302億美元,佔54%。其中非金融跨國並購達到207億美元,佔全部跨國並購投資的68%。總體說來,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中以跨境並購方式進行的投資約占總額的一半左右。這雖然低於全球平均的80%左右的水平,更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幾乎100%的水平,但就中國本身而言,這一比例的增長速度非常迅速,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表3顯示了2008年發展中國家10起最大的跨境交易。其中,中鋁收購力拓的並購案可以列當年全球最大跨境並購案的第8位[2]。
表3 2008年發展中國家10起最大的跨境收購案
單位:百萬美元
收購方 所屬國家/地區 被收購方 所屬國家/
地區 交易額
中鋁公司 中國 Rio Tinto plc 英國 14284
中國聯通 中國 中國網通(香港) 中國香港 7785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 標准銀行集團 南非 5617
淡馬錫控股 新加坡 美林公司 美國 4400
NNS控股 埃及 Lafarge SA 法國 4141
Evraz集團 俄羅斯 IPSCO公司 加拿大 4025
華能集團 中國 Tuas能源公司 新加坡 3072
未披露投資方 沙烏地阿拉伯 Oger電信 阿聯酋 2850
投資者集團 印度 SG國際機場 土耳其 2656
未披露投資方 中國 Avilco ASA 挪威 2501
數據來源: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9 資料整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球FDI呈現大幅下降的態勢,2008年和2009年都以30%左右的幅度下滑,而同期中國的對外投資不僅沒有下滑,反而迅速增長。中國企業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展並購成為這一時期對外投資的新特點之一,也是使中國對外投資中並購比例大幅度提高的基本因素。
(二)對發達國家投資迅速增長,與對發展中國家投資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傳統上,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對外投資以到周邊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為主,其基礎是利用自身的相對優勢。這一狀況已為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理論所證明。至於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往往是小規模投資,以學習先進技術、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為主要目的,這同樣為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理論中的學習模型和策略競爭模型所證明。
但是,以中國的情況來看,近幾年對外投資中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大幅度增加,且多是以大宗並購的形式進行的。表4顯示了到2008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20位國家或地區的情況。
表4 2008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20位的國家(地區)
單位:億美元
序號 國家(地區) 存量 序號 國家(地區) 存量
1 中國香港 1158.45 11 巴基斯坦 13.28
2 開曼群島 203.27 12 加拿大 12.68
3 英屬維爾京群島 104.77 13 蒙古 8.96
4 澳大利亞 33.55 14 韓國 8.5
5 新加坡 33.35 15 德國 8.45
6 南非 30.48 16 英國 8.38
7 美國 23.9 17 奈及利亞 7.96
8 俄羅斯聯邦 18.38 18 尚比亞 6.51
9 中國澳門 15.61 19 沙烏地阿拉伯 6.21
10 哈薩克 14.02 20 印度尼西亞 5.43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8年度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從表4情況可見,中國對外投資覆蓋的國家和地區雖然在不斷增加,但總體上呈現出兩個趨勢:一是集中於避稅地和有歷史地理淵源的地區;二是向發達國家直接投資多於向發展中國家投資。
中國香港地區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最為主要的目的地,佔全部對外投資存量的63%;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屬於典型的國際避稅港,吸納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近20%,合計超過80%以上。除去前三位特殊政策的國家(地區)和中國澳門以外,其餘16個國家中有7個發達國家,9個發展中國家。但從投資總額存量看,投向發達國家的投資占總額的57%,發展中國家佔43%,而且發展中國家高度集中於周邊國家和非洲等資源型國家。
(三)製造業投資與並購迅速發展,投資的產業結構走向高級化
在產業分布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集中於製造業、批發零售業、服務業、采礦業和建築業。截至2008年末,製造業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份額最大,為31.3%,上述五大行業共佔78.5%。
在製造業中,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成熟產業技術適用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對外投資,這些投資大多投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著眼於相對優勢的利用和過剩產能轉移;另一種情況是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並購,雖然起點低,但發展較快。其中,一些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的海外投資和並購往往投向發達國家,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主,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電子通信、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而國內企業並購發達國家的企業也往往是為了獲得對方的技術、知識、品牌、專利、設備、人才等有形和無形資產,通過並購建立核心競爭力。這類投資均屬於產業高級化的投資。近年來發生的許多海外投資並購案例都屬於這類投資,如過去幾年有名的TCL先後收購德國施耐德、法國湯姆遜的彩電部門和阿爾卡特的手機部門,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集團TFT-LCD業務,聯想收購IBM PC部門,上汽集團並購韓國雙龍汽車,海爾收購美國美克電器,以及金融危機以來發生的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廣州企業收購法國皮爾·卡丹,北汽收購薩博,吉利收購沃爾沃等。
(四)對外投資動因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對傳統投資理論提出挑戰
經典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不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大規模對外投資,而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理論則強調相對優勢利用以及學習型投資。但是,近年來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大國)對外投資的全面發展和多元化趨勢,明顯超越了相對優勢和學習型投資的框架。從對外投資的多種形態來說,至少有三類動機在發揮作用:
第一種,以獲取國際資源、原料等為目的投資。發展中大國(後發大國)的經濟崛起必然產生對國際原料能源等的巨大需求,加工製造中心地位更使中國成為全世界的製成品供應者從而原料需求者。為保障獲得穩定的原料、能源,通過對外投資控制生產能力是一種必然選擇,這促成了大量的跨國投資與並購。
第二種,以利用相對優勢為目的投資。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後發大國的企業競爭力不斷提高,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和國際競爭優力。通過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乃至發達國家投資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發展中國家企業「走出去」的主導力量之一。
第三種,以尋求壟斷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為目的投資與並購。在早期,這類投資主要是通過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實驗室等小規模機構,試圖接近產業技術中心,掌握最新技術發展趨勢。近幾年,此類投資進一步演變為直接收購某些國外企業或業務,獲得品牌、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以及生產設施、研發團隊、銷售渠道等有形資產,期望通過收購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國際競爭所需要的壟斷優勢,提升產業水平和競爭力。
三、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道路的一些思考
僅停留在特徵與機制的認識上是不夠的。一個具有理論意義的挑戰是: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理論基礎與發達國家是否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等後發大國)是否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主流的對外投資道路?
任何經濟活動、經濟行為都是有其經濟理論基礎的。根據經典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企業之所以有必要、有可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是因為一些企業具有壟斷優勢,如技術、專利、商標、品牌、規模、管理經驗、營銷技巧等。通過國際投資在更大范圍內利用壟斷優勢進而獲利,是企業國際化的基本動因,而這種優勢也是企業能夠克服海外投資的種種不利條件和額外成本,在競爭中擊敗當地競爭者的保證。也就是說,擁有壟斷優勢是對外投資的必要條件。
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迅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一般說來並不擁有明顯的壟斷優勢。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壟斷優勢究竟是不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缺乏優勢的企業為什麼大舉對外投資、跨國並購?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許多經濟學者開始研究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基礎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新解釋。
早期的解釋包括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 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具有一些特殊優勢,如小規模製造工藝、更適合發展中國家市場需求的技術等,這構成了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投資的基礎)、印度學者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該理論強調,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後對技術的吸收、改造和本地化、更適用的技術、發展中投資國與發展中東道國之間共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與基礎等形成一些特定優勢)、英國里丁大學的坎特維爾和托倫蒂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外國技術並不斷消化、吸收、改造,隨著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產業也不斷升級並在某些領域有了與發達國家競爭的能力,並沿著周邊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軌跡展開對外投資)等。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中國經濟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包括「兩階段模式」、「學習模型」以及「技術擴散與策略競爭模型」等。「兩階段模式」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通常要經歷虧損階段(第一階段),然後在積累經驗、提高競爭力以後,才會進入獲得利潤的第二階段。「學習模型」將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稱為FDI-Ⅰ,將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稱為FDI-Ⅱ。FDI-Ⅰ實際上是一種學習型投資,其目的在於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知識、管理經驗等壟斷優勢。而FDI-Ⅱ是策略競爭型投資,具有一般意義的贏利目的。隨著投資的發展和積累, 對發達國家的投資會逐漸轉變為FDI-Ⅱ。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認為,傳統跨國公司理論只注意到利用壟斷優勢,而忽視了對外投資也是形成優勢的過程。跨國投資的過程既可以是發揮優勢的過程,也可以是尋求優勢的過程。
綜觀整個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無論是傳統的以發達國家為背景的直接投資理論,還是試圖探索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基礎的新理論,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壟斷優勢」這一概念展開的。傳統理論將壟斷優勢看作對外投資的前提條件,而晚近的理論將壟斷優勢看作對外投資的目標和結果。據此,判定對外投資是否成功,前者主要看壟斷優勢利用得如何,是否帶來投資收益;而後者則要看是否獲得了壟斷優勢,形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通過海外並購獲取壟斷優勢與核心資產的嘗試,可以說是上述理論的某種實踐基礎。不過,僅僅提出通過跨國並購與投資謀取壟斷優勢仍然是不夠的,因為並非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有能力展開這樣的投資,僅僅是少數發展中大國表現比較明顯。那麼,為什麼這些國家的這些企業可以展開優勢尋求型對外投資?在什麼條件下投資者才能真正獲得有價值的資產,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優勢與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與跨境並購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少數「後發大國」的對外投資,這些國家占據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絕大部分。而這些後發大國之所以能夠在對外投資上走在前面,得益於其經濟的迅速發展,更得益於「大國效應」,包括巨大的經濟規模和市場規模、高速經濟成長、發展不平衡的多元結構、國際收支順差和外匯儲備充裕、政府的強勢作用等。
然而,即使是後發大國,其優勢尋求型對外投資要獲得成功,實現其初衷,也需要以下條件:
第一,通過海外並購是否能夠真正獲得具有長期價值的資產。發展中國家進行跨國並購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優勢資產,特別是無形資產,如技術、專利、品牌以及與之相聯的機器設備、人才團隊、資料軟體等,以縮短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周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建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展開全球競爭。問題是,通過收購的方式是否能夠獲得尚處資產生命周期上升期和持續期的具有長期價值的資產並非沒有疑問,至少需要拿來證據。一般說來,出售者是不會將生產周期前期技術、核心技術和主線產品、一線品牌出售的,特別是不會出售給未來有可能與其形成正面競爭的同業企業。能夠出售的往往是邊緣技術、非核心資產和生命周期晚期的技術。當然,在商業競爭中,不排除一家公司陷入經營困難時將主流技術和核心資產出售的情況。
第二,通過海外收購獲得的資產是否能夠內部化為自身的資產。通過跨國並購方式獲得的海外優勢資產,包括無形資產,雖然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使收購者通過這些資產獲利,但發展中國家海外並購更主要的目的是將海外優勢資產內部化為自身的優勢,「嵌入」自己機體之中,與自身既有的資產水乳交融為一體。否則,如果如油水難於相容,或可獲利於一時,但終將成為與自身資產格格不入的附著在體外的異已物,特別是對於品牌、商譽等具有深層文化內涵的資產,以及技術、知識等具有高度路徑依賴特點的資產,更是如此。
一個品牌,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積淀已經成為某個民族、某種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外來者可以將其購得,卻很難「本土化」為自身的東西。經驗地看,還很少有哪個國家的著名品牌是通過海外資產收購獲得的。一國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品牌,都是土生土長自主創新的結果。此外,技術與知識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和路徑依賴,除非將自己原有技術路線完全放棄,否則,很難通過直接收購方式使外來技術與自身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
第三,海外並購的結果是將「母體」國際化而不是將「客體」本土化。發展中國家通過跨國並購方式獲取海外優勢資產,目的是為了培育自身競爭力與國際大企業展開競爭,立足於國際市場。因此,這類並購成功與否的依據,主要是看其能否提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並在國際市場上獲利。
然而,通過海外並購方式獲得的資產有可能是已經過氣的資產,或者由於文化土壤不同並購後即貶值,或者無法融入母體而孤立存在。不過,由於後發大國國內市場廣闊,即使發生上述情況仍然可能通過國內市場擴張為並購者帶來不錯的收益,按照一般跨國並購成功的標准衡量,這種並購仍是成功的。關於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的某些既有理論也正是這樣看待問題的。在它們看來,只要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海外投資能為其國內經營帶來利潤並使公司總體業績改善,跨國投資就是成功的。但是,這種狀況雖然符合一般企業海外投資的邏輯,卻不符合如中國這樣的後發大國海外投資的邏輯,因為它無助於改善後發大國的國際競爭力,培養自己的跨國公司。只有當海外並購獲得的資產植根於自身企業體內並帶動整個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和國際化經營,海外並購才能被認為是成功的。
⑷ 上汽集團歷年所得稅率
上汽集團歷年所得稅率目前上汽集團暫未公布。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汽車製造公司,成立於2004年11月29日,總部位於上海。公司主要業務涵蓋整車、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汽車金融等。公司於1997年1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所得稅率是指所繳納的所得稅與利潤總額的比例。因為凈資產收益率的分子是凈利潤即稅後利潤,因此,所得稅率的變動必然引起凈資產收益率的變動。通常.所得稅率提高,凈資產收益率下降;反之,則凈資產收益率上升。
具體稅率:
1、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是針對增值稅的分類,小規模納稅人屬於商業的話,增值稅率是4%,屬於工業的話是6%。
2、從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企業所得稅法》頒布以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為25%;
3、國稅需要報的稅主要是增值稅、所得稅、消費稅。
4、城建及教育費附加=流轉稅稅額(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三稅)*(7%+3%);
5、營業稅分行業稅率不同: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稅率3%;服務業、銷售不動產、轉讓無形資產,稅率5%;
6、印花稅主要是涉及到合同時一般都需要交的,不同合同稅率不同(詳細的可以看稅法書)。房屋租賃涉及營業稅(房租中一般都包括營業稅,由出租方繳納)、印花稅。
⑸ 高分求此次次貸金融危機中浙江民營企業的相關案例
先是冰雪災害、特大地震、通貨膨脹,引起原材料價格猛漲;後是金融風暴引起市場萎縮,汽車行業市場銷售整體滑坡。我國實體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然而,上汽通用五菱卻是早作準備,主動應對,加強內部管理和外部市場的深入挖潛。2008年過去,該公司依然在國內微車市場上繼續領跑:銷售突破65萬輛,超額完成了62萬輛的目標,市場佔有率接近50%,在國內微車領域市場連續3年占據第一。該公司不僅不裁員,還給員工加薪,同時還增發了3個月的工資。
在宏觀經濟環境低迷的情況下,上汽通用五菱依舊保持這么快的發展勢頭,關鍵在於重視市場研究,對市場變動早有準備。該公司狠抓管理,靠嚴格管理降低成本,把科學管理落實到各個流程環節中,提高工作效率,消除浪費,持續保持低成本運行。與此同時,該公司認識到,人是公司發展最寶貴的資源,提出讓全員發揮主人翁精神,積極投身到合理化建議活動中去。近年來,員工提出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等合理化建議達7.1837萬條,參與合理化建議活動的人數由原來的1000多人到現在的6000多人,合理化建議實施率達95%,合理化建議累計為該公司節約成本達1.8億元。為了進一步激勵員工,該公司從2008年7月起給員工加薪;同時還在2008年10月,發放兩個月的固定工資慰問金;12月,在全面完成年度產銷任務後,給員工增發一個月的崗位工資。
面對不利形勢,上汽通用五菱公司還十分重視內外挖掘,與上游供應商、下游經銷商的整條產業鏈同甘共苦,共同應對嚴峻困難。面對原材料價格大起大落、市場需求嚴重下滑等嚴重沖擊,該公司通過柔性安排生產,加快對供應商付款流程,拿出幾億元對供應商進行價格補貼等,與供應商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在下游經銷商方面,對經銷網路進行精耕細作和對經銷商隊伍系統培訓,經銷商的管理思維和管理方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2008年整個銷售體系依然運作良好,增產、增銷、增收。
為了應對更為嚴峻的2009年,該公司及早決策,制定措施,為「車市寒冬」仍有作為作充分准備。目前,該公司進一步完善供應鏈管理體系,在已經很高的本地配套率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供應商到本地設廠配套,同時嚴格控制零部件質量,提升產品質量;繼續與供應商結成更緊密的合作關系,使合作方無論在技術研發和生產服務方面,都與該公司保持同步;擴大銷售渠道和網路建設,繼續深化縣鄉級網路的拓展,加強與全國近千家經銷商的緊密合作。
昨天,浙江江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業務員小高一到單位,就感覺怪怪的,台階上所有租賃的花木被搬走了,辦公室大門全都敞開,一片凌亂,電腦等值錢的東西被搬搶一空。
富麗堂皇的總裁辦公室,散落著好幾本房產證,棟棟價值都在數百萬元。桌旁一個巨大的魚缸里幾尾價值上萬的龍魚被撈走了,只剩下一些小熱帶魚非常寂寥地游動著……
一切都非常突然。
這家中國最大的印染企業頃刻間轟然傾塌,董事長夫婦突然失蹤,債主紛紛上門。
集團旗下的印染廠在這個國慶長假期間還在加班加點,10月6日工人突然接到通知:把手中的活都停下來;7日晚上,總公司各個辦公室電腦等物被哄搶一空。
據可靠消息,江龍控股欠銀行貸款達12億,民間借貸至少8億。而江龍的銀行貸款還牽涉到當地不少龍頭企業的相互擔保。
傳奇起家
江龍控股的起家頗具傳奇,董事長夫婦來自江蘇,2000年來到紹興縣,董事長陶壽龍當時只是紹興縣某工廠的一個外貿業務員,但是敏於思考,對資金的運作很有想法。
妻子嚴琪也就是後來江龍控股的總裁,行事潑辣,在貿易開拓上頗有一手。尤其是在中東地區,從事紡織貿易的客商幾乎都知道有位頭發長過腰際的中國女人做生意和喝酒都很厲害。
兩人幾乎在三四年間神奇地建起了江龍,並於2006年9月在新加坡上市,股票名為「中國印染」。
江龍控股的辦公大樓外垂著一面紅色的旗幟,上面金黃色的龍形圖案氣勢恢弘,很遠處都能看到。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這是一家集紡織、印染、服裝、貿易於一體的大型紡織企業,擁有總資產22億元,員工4000多人,2007年銷售額為20億元。
出問題的還是資金鏈
江龍一直以來的作為還是很具思路的。
去年開始了「坯布超市」等一系列比較前瞻的做法,還投入2億元進口11條先進的特寬幅生產線,這一生產線一旦全部投產,江龍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家紡特寬幅印花生產基地。
這也是江龍預備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最大亮點。
公司融資部相關人士說,正是預備上市,公司把所有資金孤注一擲,抽調了各子公司的流動資金,對正常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還有就是去年年底銀根緊縮,銀行收回了1個多億的貸款。
然而,可怕的是,江龍在資金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求助民間借貸。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公司高層均出面聯系民間借貸。
昨天紛紛上門的債主說,去年是3分利,今年六七月份都開出了7分利。以6分利計算,利息就相當於本金的70%左右。
記者昨天在總裁辦公室發現了一份今年7月22日紹興企業家座談會上江龍的發言稿,在談到近況時,就反復強調了資金緊張。
政府曾試圖拉一把
江龍的情況,當地政府也曾試圖拉一把。
記者拿到了一份蓋有浙江省紹興縣柯橋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印章的「政策說明函」的復印件,落款日期為9月18日,上面有這樣的內容:為幫助江龍集團走出資金困境,順利實現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將對江龍集團予以政策扶持。
首先,江龍集團(包括下屬企業)為「瘦身健體」而剝離部分非主業資產時,對雙方均實行資產交易稅費、生產經營稅收地方留成部分政策扶持。
其次,在增加現金流2億~3億的基礎上,同意江龍將南方科技位於柯北的工業用地改為商住用地,並享受土地出讓金地方留成部分扶持政策。
這項政策一度讓江龍和借錢給它的人都似乎看到了希望。
牽一發而動全身
然而,陶壽龍夫婦在10月3日把手機留給秘書之後神秘失蹤。
目前可以證實的是,江龍欠銀行貸款為12億,而這些貸款全部由當地規模相近的企業提供擔保。這些企業全部都是當地龍頭。
江龍出事,這些擔保巨資的企業也即刻陷入困境。
昨天,政府工作小組正式進駐江龍,集中給職工發放工資。但他們並不願意透露江龍將何去何從。金融人士分析,如果清算破產,江龍估計是資不抵債的,銀行就有可能立即對擔保企業啟動訴訟程序,而擔保企業也往往有借貸在身,這樣就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不破產的話,那就只能重組。無論哪一種方法,對紹興縣紡織產業來說都是一記重創。
目前,最讓人頭痛的是,江龍的總欠款一共多少,當地版本不一,說欠供貨商的錢就至少2個億,民間借貸更難統計,有消息說,當地一家企業兄弟倆借給江龍的錢(含利息)加起來就近億元。
昨天晚上,給江龍提供民間借貸的人匯聚在一個小飯館里,這些人中有紡織企業的老總,有外貿公司的老總,有房地產企業的負責人,還有一些是能籌到巨額民間資金的「代表人」,他們坐下來就是要對一對江龍民間借貸的總數,還要商討追討的辦法。(來源:都市快報)
⑹ mg汽車怎麼樣
名爵(MG),原本在英國是Morris汽車代理商,後來製造自己開發的訂製版汽車,以雙門敞蓬跑車聞名於汽車界。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旗下轎車品牌。
目錄
簡介
MG名爵車系
MG名爵汽車項目簡介
名爵MG6
MG名爵動力總成項目簡介
MG名爵項目大事記
編輯本段
簡介
品牌名稱 名爵 英文名稱 MG
所屬地區 英國 所屬公司 上海汽車
品牌標志 八角形形狀 品牌釋義 熱情、忠誠
[1]
編輯本段
MG名爵車系
MG3: MG3SW MG3ZR。
MG5: 尚未上市。
MG6: 2009年12月22日正式上市,2009年4月上海國際汽車展亮相。
MG7: 主力車型,包括MG7標准,MG7運動和MG7L。
MGT系列:(包括TF)純正跑車.採用了源自於F1賽車的中置後驅技術,它代表著MG跑車更高的製造工藝和技術水準。
MG名爵品牌誕生至今已近百年歷史,一直以生產高性能運動轎車著稱於世。「運動、激情」的MG品牌精神是其不斷進化的推動力。例如:席捲世界跑車市場的MG TF;創下跑車銷量之最的MG B;被稱為「路上最快汽車」的MGB GTV8和擁有「速度之王」美譽的MG EX181,都是在MG名爵「運動、激情」精神指引下誕生的劃時代作品,如今它們都已經成為永恆的車壇經典之作,「MG」八角形標志也早已成為了傳奇的標志。如今在上汽集團強大的研發實力支持下,上汽名爵帶著MG 6這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量級車型,重新回到了舞台的中央。
編輯本段
MG名爵汽車項目簡介
名爵(MG)汽車項目是南汽為增強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和調整產品結構,利用收購英國MG羅孚公司及動力總成公司資產實施的建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35億元,佔地面積1200畝,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建成後將形成年產20萬輛整車、25萬台發動機和10萬台變速箱的生產規模。該項目於2006年3月27日在浦口高新技術開發區奠基,預計第一輛整車將於2007年3月27日下線。
MG ROVER公司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國際著名汽車公司,也是英國最大的獨立轎車製造企業,2005年4月因經營困難而宣告破產。同年7月22日,南汽收購了MGR及動力總成公司的全部資產,其中包括一套完整的生產研發設備、4個整車產品平台、3個系列發動機、一個變速箱產品和一套百年積淀的無形資產。
作為國內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之一,南汽通過海外並購,在充分利用國外企業先進的研發及生產設備基礎上,藉助高水平的產品平台,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培育自主研發能力,打造自主品牌。南汽名爵(MG)汽車項目完全符合自主創新的國家發展戰略,有利於提升南汽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建設;也符合「走出去」的國家發展戰略,有利於將國內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
通過實施名爵(MG)汽車項目,南汽將有效地完善產品系列和實施產品結構的調整;全系列的發動機產品也將增強南汽在動力總成方面的競爭力,為後續產品的開發提供有力支撐,使南汽走出一條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的發展道路。公司確定了國際化戰略目標,通過建設南京和英國長橋兩個基地,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五年內達到20萬輛整車的產銷規模並形成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南汽將充分利用MGR的品牌效應和原國際銷售網路,使自主國際品牌產品快速走向國際市場,打造一個真正的自主高端國際化汽車品牌,打造一個真正的國際化汽車企業。
編輯本段
名爵MG6
全新MG6,憑借豪華跑車標志性的Fast-Back風背造型,突破美學高度,顛覆兩廂三廂格局,更帶來1379L動態優化空間,429L超縱深行李空間,2705mm跨級超長軸距,並以50:50首尾諧一穩定車身,提供超凡的駕控協調性,創就中級車全新基準。
全新MG6 Fast-Back英倫風秀造型,將空氣動力學升華為風秀美學,為每一根線條賦予巧奪天工的靈性;更帶來1:1:2革新的廂式比例,兼具兩廂車型的[2]流炫曲線與三廂轎車的開闊空間,全面顛覆傳統兩廂三廂格局,成就中級車造型新基準!
全新MG6 Fast-Back英秀風背造型,以流線型車頂輪廓一路延伸至車尾的設計,開創性地令空氣美學與空間效率化敵為友,獨創的M.I.M(MG Innovative Maximum)理論帶來429L超縱深行李空間、1379L動態優化空間,配以2705mm跨級超長軸距,將空間潛力最大化,帶來駕乘和儲物效率的雙重突破,再創寬宏空間新基準!
編輯本段
MG名爵動力總成項目簡介
名爵(MG)動力總成項目是利用收購英國MG羅孚動力總成公司 (PTL)資產,為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而建設的核心項目。該項目計劃生產3個發動機系列和1個變速箱產品,擁有完整的研發和生產設備,是收購資產中的核心部分,將陸續投產N4系列汽油機、NV6汽油機、D系列轎車柴油機和PG1變速箱,排量覆蓋1.1---2.5升。全面建成後,將形成25萬台發動機和10萬台變速箱的年生產能力。南汽名爵(MG)動力總成項目不但為名爵(MG)車提供強勁心臟,更為國內外廠家提供配套,增強南汽名爵(MG)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掌握市場主動權。
N系列發動機是世界最先進的全鋁發動機,也是世界上首個使用LPS技術大規模生產的全鋁發動機。它採用系列化設計,零部件通用性高,產品升級改進空間大。發動機採用全鋁材制,重量輕、功率大,燃油經濟性佳,環保排放符合歐洲Ⅳ標准。N4發動機擁有深厚的用戶基礎,在賽車、高級跑車上贏得了諸多榮譽。
南汽名爵(MG)動力總成公司擁有世界一流的發動機工廠。發動機生產研發設備和工藝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發動機生產裝配線擁有較高的柔性,具備各種發動機混線生產能力。公司還擁有先進發動機閉環自動檢測設備,能實現在生產中的快速、精確、實時檢測,且研發、檢測設備水平居國內同行業之首。
南汽名爵(MG)在消化吸收英國先進發動機技術的基礎上,設計和生產更貼近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適應市場變化能力高。南汽名爵(MG)完全掌握電噴標定技術,並根據中國市場環境和道路狀況,對發動機進行適應性調整,使之更適合國內行駛環境,更符合中國人駕駛習慣。南汽名爵(MG)擁有全套的缸體、缸蓋、曲軸、連桿加工線,發動機生產、配套都在國內,可為用戶提供及時的零部件供應和全面的售後服務保障。
南汽名爵(MG) )動力總成擁有全球采購平台,選取世界頂級零部件供應商,如電子領域巨頭西門子、摩托羅拉,著名零部件供應商Bosch公司,世界頂級渦輪增壓器廠商美國Holleywell公司,世界最大汽車零部件企業輝門公司和全球滾動軸承首要供應商德國INA公司等。
南汽名爵(MG)動力總成將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依託南汽汽車工程研究院、英國公司VEC及研發中心的力量,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實現中英兩地互動,全面滿足中國、歐洲、北美乃至世界市場的需求。
編輯本段
MG名爵項目大事記
2005年6月06日,南汽名爵(MG)汽車項目成立。
2005年7月22日,南汽成功收購MGR公司和動力總成公司資產。
2006年3月10日,南汽名爵(MG)汽車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備案。
2006年3月27日,南汽名爵(MG)項目在浦口高新技術開發區奠基。
2006年6月06日,南汽名爵(MG)首批配件出口歐洲。
2006年6月22日,南汽汽車工程研究院成立。
2006年6月23日,南汽名爵(MG)英國公司加入英國汽車製造商與銷售商協會(SMMT),成為其百年歷史上首個中國成員。
2006年7月17日,南汽在英國倫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名爵(MG)國際化戰略。
2006年8月15日,南汽名爵(MG)首批國內經銷商招募全面啟動。
2006年8月,南汽名爵(MG)第二批配件出口歐洲。
2006年8月22日,南京汽車集團被國家商務部和發改委評定確定為首批國家汽車整車出口基地。
2006年8月,南汽名爵(MG)被美國波士頓顧問集團評為100家最有潛質成為21世紀跨國集團的公司之一,獲得「新的全球挑戰者」稱號。
2006年9月13日,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在英國倫敦簽署了南汽名爵(MG)英國項目的貸款協議框架,以支持南汽名爵(MG)英國業務的展開和國際化戰略的全面實施。
2006年9月26日,南汽名爵(MG)動力總成揭牌。南汽名爵首次在中國點燃了世界級的動力,並正式命名為「名爵(MG)動力」。
2006年10月13日,南汽名爵(MG)與英國知名的汽車配件供應商Stadco簽署了配件供應合作協議,名爵(MG)汽車海外項目全球化采購計劃及優勢資源配置戰略開始全面提速。
2006年12月8日,中國進出口銀行正式批准支持南汽名爵項目的5億元項目貸款,南汽名爵獲得政府大力支持。
2006年12月28日,南汽名爵(MG)NV6 2.5L全鋁合金發動機在南京浦口生產基地下線,一次熱試成功,各項指標均處於國內V6發動機領先地位。南汽名爵(MG)擁有了匹配中高檔轎車的世界級發動機,徹底打破中國自主品牌無法製造V6發動機的歷史。
2007年1月8日,南汽名爵召開供應商大會,以國際最高質量標准打造名爵汽車。
2007年3月27日,南京名爵(MG)汽車有限公司MG 7系、MG 7系加長版轎車與MG TF跑車在其南京浦口基地下線。
2007年12月26日,上汽集團和南京躍進集團,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旗下的南汽集團經營性資產將轉至上汽集團名下
2008年4月1日,完成對南汽集團100%股權的收購工商過戶變更手續,將持有南汽集團100%的股權。與此同時,南汽旗下的乘用車企———南京菲亞特也將成為上海大眾的南京生產基地
2009年4月21日,2009上海國際汽車展上MG6極具現代感和沖擊力,輪廓分明的前臉和車身線條是典型的MG運動風格,重新回到了舞台的中央。
百年品牌 英倫傳奇
提起MG的歷史,可以說也映射著英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史。 MG的創始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不僅被視為英國汽車工業創始人之一,更是被英國皇家授予納菲爾德勛爵爵位,足可見MG對英國汽車工業的貢獻之大。事實也證明,在MG的百年歷史長廊中,不僅有著數不盡的輝煌,更伴隨著迷人的經典傳奇。
MG作為汽車品牌的誕生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為世界汽車業所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MG是莫里斯試車場(Morris Garages)的簡稱,由威廉?莫里斯於1910年正式創辦。1922年,塞西爾-金伯被任命為MG總經理。有「設計天才」之稱的金伯,推出了一款動力、性能和外觀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的新車型,並以八角形替代了原先的橢圓形作為MG車的標志,八角形車標由此正式誕生。MG絕不僅僅是一個汽車品牌,英國歷史上有名的幾位首相都是MG品牌的青睞者。從哈洛.威爾遜,到反法西斯領袖溫斯頓.丘吉爾,以至以強硬著稱的「鐵夫人」瑪格麗特.撒切爾,MG一直是英國政界首腦的乘車首選。
隨後的歲月里,MG品牌無論在轎車還是跑車領域都取得了多次跨越式發展。尤其是在1930年至1935年期間,MG創造了那個時代跑車技術的輝煌,其跑車產品領先當時的全球科技,時速更是其它車輛望塵莫及,成為最著名的跑車基地。到目前為止,世界最快車速始終都是由MG的汽車產品創造的。在轎車方面,MG一直頗受消費者青睞,是各時代里最上乘的轎車產品之一。直到今天,MG車友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車友組織,擁有著最多也最狂熱的車迷。不得不說,這是個奇跡。
去年3月,MG正式飄洋過海來到中國,不僅帶來了全球頂尖的汽車技術,也促成了中國第一個自主國際汽車品牌——MG名爵的誕生。MG的經典如何在MG名爵身上得到傳承,MG輝煌又如何延續?這是個不小的問題。但MG名爵項目總指揮張欣則對此信心十足,他表示:「當MG品牌遠渡重洋,來到東方後,我們就相信MG名爵將在中國續寫出MG的新傳奇。」
品牌是產品的核心,是產品的靈魂,要做到傳承和創新,就先要解決品牌定位這第一項重任。MG名爵的「名」是受肯定的,被歡迎的,體現了品牌的目標消費群體,「爵」是所有渴望成功人希望的一種狀態,是品味,是成就,是修養,反映了目標市場區位。同時MG名爵的品牌內涵也完美融合了中英優秀的汽車文化。其八角形的圖標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眾多相通之處,都代表著穩固、忠誠、可信賴,都蘊含著四面八方、君臨天下的王者之氣。其激情、活力、愉悅的品牌特性,則表達了中國時代精英們的態度和心聲。而MG名爵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既契合中國的時代精神,又是積極奮進的南京名爵(MG)汽車有限公司企業文化的真實寫照。
MG名爵的品牌定位語——「讓心跳加速」不僅從多個方面精確地演繹了MG名爵的品牌文化內涵,更是以消費者的深層次需求為中心,成為目標消費者的精神代言。該定位不僅體現了MG名爵及中國新時代精英們內涵和激情並存、成就和修養兼顧的特性,而且傳遞了他們共同的、環顧四宇的王者之氣,與其同時,還呈現出了人車合一的、在尊重歷史的同時敢於突破和創新的時代精神。在熱情和忠誠間,「讓心跳加速」傳遞了消費者心中奮進的文化、時尚的理念和完美的訴求。「無論何時何地,MG名爵都始終與你共同體驗激情的心跳。」
「我們競購MG不僅為了品牌資產,也不僅為了造車技術,更是要利用MG的成熟技術進行自主創新。我們的目標是讓MG名爵成為一個由中國人主導的國際品牌,南京名爵(MG)汽車有限公司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企業。目前,MG名爵相關產品技術的知識產權已完全歸於我們中國企業所有。」張欣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
自2005年7月南汽成功競購了MGR及動力總成公司的全部資產以來,盡管對外一直比較低調, MG名爵項目卻始終緊張有序地進行著。從去年3月27日MG名爵項目起航,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南京名爵(MG)汽車有限公司就掌握和消化了MG的各項核心技術。國家級汽車研究院的成立,更是奠定了MG名爵後續發展的技術基礎和實力支撐。隨後,MG名爵先後實現了第一批配件出口歐洲、第一台N4發動機點火成功、第一台MG-7整車點火成功、第一台MG-TF整車點火成功等一系列標志性的成果,為即將到來的3月27日第一輛MG名爵整車下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項目的啟動和順利推進,南京名爵(MG)汽車有限公司博得了「第一次擁有了國際著名汽車品牌」、「首家獲得國際汽車界認可」、「第一個在中國汽車中引入歐洲環保標准」、「第一個同步建設國內外生產基地」、「第一個全面獲得國際一流汽車核心技術的中國企業」等12項第一的榮譽。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中國第一個自主國際品牌,MG名爵汽車項目在探索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發展道路上開辟了一條全新模式。它通過技術的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即使自主品牌進入了中國汽車行業的高端領域,又成功地實施了「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對於中國汽車業的自主品牌實力的增強有著非凡的意義。同時,這也增添了國內外汽車市場對MG名爵的信心。
此次MG名爵品牌的正式發布,不僅是宣告了一個「既傳承歷史又開拓創新」的汽車品牌的誕生,更是標志著中國汽車市場將迎來一場劃時代的變革。MG這個有著純正英倫血統、承載英國汽車傳奇的品牌,經過南京名爵(MG)汽車有限公司的雕琢和歷練,將有望成為中國汽車市場一股全新的力量。不同於德、日、歐等車系,人們對有著同樣悠久造車歷史的英倫汽車的認識,其實更多地停留在勞斯萊斯、賓利這種超豪華車的傳說中。但MG名爵的到來,則既能讓中國消費者真正感受到純正英倫車所具有的高貴典雅而又不失激情動感的氣息,同時又不會像勞斯萊斯、賓利那般有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
2007年12月26日,財大氣粗的上汽集團,與南汽集團的控股方——南京躍進集團,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協議》規定後者旗下的南汽集團經營性資產將轉至上汽集團名下,上汽集團以不超過8%的上海汽車股權作為交換。合並後的「大上汽」將具備「3的4次方」效能,即商用車、乘用車、零部件三大板塊齊備,三大外資合作夥伴(大眾、通用、菲亞特),三大自主品牌(榮威、名爵MG、雙龍),三大生產基地(上海、南京、儀征),如果再加上位於英國、韓國和中國本土的3地多個技術研究院力量的整合,「大上汽」將很有可能是我國三大汽車集團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汽車企業。
⑺ 名爵屬於什麼車系
MG(名爵)全稱MorrisGarages,是一個源自英國的汽車品牌,公司以生產著名的MG系列敞篷跑車而聞名。
MG品牌曾得到英國名流們的喜愛,多次被選為首相座駕,一度成為英國皇室的御用豪華越野車和羅馬教皇的御用專座。 MG之父是威廉·莫里斯,這個靠4英磅起家的英國伍斯特的自行車修理工,在1910年建立了莫里斯車庫(MorrisGarages),簡稱MG。
(7)上汽集團無形資產擴展閱讀:
名爵EZS搭載的是一台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150馬力,最大扭矩350牛·米,電池部分則採用了來自於寧德時代的高密度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達到161Wh/kg,電池容量為44.5kWh,NEDC綜合續航里程達到355公里。
2011年3月26日,名爵3正式上市。
2011年9月,名爵3 Xcross於成都車展正式上市。
2012年3月28日,名爵5上市。
2014年11月1日,名爵GT上市。
2015年3月18日,SUV名爵GS上市。
⑻ 轎車品牌MG屬於哪家公司
MG品牌原是英國品牌,2005年7月22日被中國南汽收購,2007年12月26日,中國南汽被上海汽車全資收購,現是中國品牌。
MG(Morris Garages)品牌,英國汽車工業開創者,擁有87年(1924年)的輝煌歷史與全球最大的車主俱樂部, 更享有「世界速度記錄的創造者」、「世界銷量最大跑車」、「品質最佳的跑車製造商」等眾多美譽。 作為英國汽車工業的最佳註解,MG不僅徹底改變了英國汽車工業,更對美國跑車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可以說MG的品牌史,就是一部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史。如今MG品牌隸屬於全球第八大汽車集團——上海汽車(按2010年產銷量統計) 「個性、氣質、創造力」 是MG品牌的核心價值,「Make the Difference,發現你的不同」則是MG的品牌主張。
MG ROVER公司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國際著名汽車公司,也是英國最大的獨立轎車製造企業,2005年4月因經營困難而宣告破產。同年7月22日,南汽收購了MGR及動力總成公司的全部資產,其中包括一套完整的生產研發設備、4個整車產品平台、3個系列發動機、一個變速箱產品和一套百年積淀的無形資產。
作為國內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之一,南汽通過海外並購,在充分利用國外企業先進的研發及生產設備基礎上,藉助高水平的產品平台,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培育自主研發能力,打造自主品牌。南汽名爵(MG)汽車項目完全符合自主創新的國家發展戰略,有利於提升南汽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建設;也符合「走出去」的國家發展戰略,有利於將國內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
通過實施名爵(MG)汽車項目,南汽將有效地完善產品系列和實施產品結構的調整;全系列的發動機產品也將增強南汽在動力總成方面的競爭力,為後續產品的開發提供有力支撐,使南汽走出一條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的發展道路。公司確定了國際化戰略目標,通過建設南京和英國長橋兩個基地,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五年內達到20萬輛整車的產銷規模並形成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南汽將充分利用MGR的品牌效應和原國際銷售網路,使自主國際品牌產品快速走向國際市場,打造一個真正的自主高端國際化汽車品牌,打造一個真正的國際化汽車企業。
⑼ 關於汽車車標 我要的是車標大全及其每個車標的介紹 越詳細越好 做好是ppt的 一張ppt 車標和介紹
姐姐直接上圖,不知道的再來問我。。。其實不需要問我的。。。
⑽ 海外投資為何傾向發展中國家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被捲入到全球資本流動的潮流中。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發展中國家不再僅僅是充當國際投資的東道國,被動地接受發達國家的投資,而是成為國際直接投資母國,大規模對外投資,包括對發達國家投資。近幾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強。可以說,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興起與大發展,是當前國際資本流動領域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對這一現象的特徵及其形成機制,應當認真研究,認真思考。
一、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特徵
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FDI)最直觀的特徵就是其迅速發展。表1顯示了2000年以來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情況。數據表明,在網路經濟繁榮和跨國並購高潮的2000年,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438億美元,大大超越了20世紀90年代600億~700億美元的水平。但隨著網路泡沫破滅和跨國並購落潮,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一路下滑,2003年降為359億美元。此後,經過數年調整,2004年和2005年投資再度大規模攀升,分別達到1128億美元和1175億美元,佔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3.9%和15.1%。2006、2007、2008這三年,發展中經濟體對外投資進一步增長,分別達到2153億美元、2855億美元和2927億美元,佔全球對外投資流出量的比重也穩定在15%左右的水平。
表1 2000年~2008年發展中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流出量
單位:10億美元,%
區域/國家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非洲 1.5 -2.7 0.3 1.2 1.9 1.1 7.1 10.6 9.3
拉美和加勒比 60.0 32.2 14.7 15.4 27.5 32.8 63,6 51.7 63.2
亞洲 82.2 47.1 34.7 19.0 83.4 83.6 144.4 223.1 220.1
西亞 1.5 -1.2 0.9 -2.2 7.4 15.9 23.9 48.3 33.7
東亞 72.0 26.1 27.6 14.4 59.2 54.2 82.3 111.2 136.1
中國 0.9 6.9 2.5 -0.2 1.8 11.3 21.2 22.5 52.2
南亞 0.5 1.4 1.7 1.4 2.1 1.5 14.9 17.8 18.2
東南亞 8.2 20.8 4.6 5.4 14.7 12.0 23.3 45.8 32.1
大洋洲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發展中經濟體 143.8 76.7 49.7 35.6 112.8 117.5 215.3 285.5 292.7
世界 1244.5 764.2 539.5 561.1 813.1 778.7 1396.9 2146.5 1857.7
發展中經濟體的比重 11.6 10.0 9.2 6.3 13.9 15.1 15.4 13.3 15.7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2009年世界投資報告》。
新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發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從單純綠地投資向跨國並購轉變。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多以較為初級的綠地投資形式進行,且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進入新世紀以來,發展中經濟體通過跨國並購向海外進軍的步伐明顯加快,包括到發達國家進行跨國並購,收購發達國家的企業。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這一趨勢更顯著加強。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並購主要是由亞洲發展中經濟體以及金磚四國等發展中大國引領的,致使發展中經濟體跨國並購佔全球跨國並購的比重大幅上升。從金額上看,1987年~2005年間來自發展中經濟體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跨國並購中的份額從4%上升到13%;從並購數目上看,則從5%提高到17%。2006、2007年,發展中經濟體跨國並購走上高峰,2008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整個國際直接投資大幅度下滑,跨境並購也大幅度下滑。但是,從跨境並購交易額看,發展中國家在全部跨境並購中所佔的比重卻分別從2006、2007年的16%、13%上升到2008年的18%。這表明,2008年的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直接投資包括跨境並購的發展,但發展中國家所受的影響小於發達國家,表現為其在全部跨境並購中所佔比重明顯上升。
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發展的又一個顯著特點是投資的多樣性和投資動因的復雜性。通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利用自己在技術、品牌和知識產權等其他方面的優勢進行投資。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由於常常缺乏明顯的壟斷優勢,故投資基礎很多時候不是壟斷優勢的利用,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對於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國家的跨國公司來說,有可能利用相對優勢到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另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則希望通過到發達國家投資並購學習和獲取發達國家的技術、知識、品牌、設備、人才等有形或無形資產;還有一些企業依靠政府的支持以及依賴文化和關系構成的優勢進行投資。此外,還有另外兩個因素推動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走向國外:一是許多發展中大國(如中國和印度)的快速增長使它們擔憂關鍵資源和經濟增長的投入會出現短缺,因而展開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海外投資;二是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是在全球經濟而不是在本國經濟內活動,因此,對國際化抱有強烈願望。
二、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看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新機制
中國作為亞洲發展中大國,又是金磚四國之一,在此次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與跨國並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與並購的典型代表。據統計,目前我國從事跨國投資與經營的各類企業已發展到3萬多家,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2008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總規模年均增長70%以上,而以跨國並購形式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達到接近50%的水平。表2顯示了2002年~20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狀況。
表2 2002年~2010年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流量
單位:億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流量 27 28.5 55 122.6 176 256 418 433 178.4
增長率(%) - 5.6 93.0 104.7 43.5 45.5 58.6 3.6 43.9
註:*上半年數據。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及國家商務部網站。
近幾年來,中國對外投資不僅增長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在其迅速發展中呈現出一些新特點。這些特點,既代表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的新趨勢,也顯現出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新機制。
(一)跨國並購迅速崛起,與綠地投資一起成為對外投資的主要形式
從1992年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較快發展階段,1992年和1993年,投資金額分別達到40億美元和44億美元。此後,投資額有所回落。直到2001年,基本上在20億美元~30億美元間浮動。2001年,對外直接投資額大幅上升,高達68.85億美元,但此後又一直在30億美元~50億美元間徘徊。從2005年開始,對外投資才真正進入大發展時期,2005年達到創紀錄的123億美元。從2007年起,則每年都在200億美元以上,2008年為559億美元,其中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418億美元,2009年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為433億美元。
在分析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中,更應注意到的一個趨勢是以跨國並購方式進行的投資迅速發展,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投資已經擺脫了主要為綠地投資的初級階段,跟上了跨國並購的國際潮流。
就整個發展中國家的情況而言,2005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跨國並購中所佔的比重,按交易額為13%,按並購交易件數則達到17%。2006年,發展中國家跨境並購佔全球跨境並購投資的比重為16%,2007年降低為13%,2008上升到18%,2009年上半年則為16.9%[1]。從中國情況來看,2008年全部的559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中,以跨國並購方式實現的對外投資達到302億美元,佔54%。其中非金融跨國並購達到207億美元,佔全部跨國並購投資的68%。總體說來,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中以跨境並購方式進行的投資約占總額的一半左右。這雖然低於全球平均的80%左右的水平,更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幾乎100%的水平,但就中國本身而言,這一比例的增長速度非常迅速,接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表3顯示了2008年發展中國家10起最大的跨境交易。其中,中鋁收購力拓的並購案可以列當年全球最大跨境並購案的第8位[2]。
表3 2008年發展中國家10起最大的跨境收購案
單位:百萬美元
收購方 所屬國家/地區 被收購方 所屬國家/
地區 交易額
中鋁公司 中國 Rio Tinto plc 英國 14284
中國聯通 中國 中國網通(香港) 中國香港 7785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 標准銀行集團 南非 5617
淡馬錫控股 新加坡 美林公司 美國 4400
NNS控股 埃及 Lafarge SA 法國 4141
Evraz集團 俄羅斯 IPSCO公司 加拿大 4025
華能集團 中國 Tuas能源公司 新加坡 3072
未披露投資方 沙烏地阿拉伯 Oger電信 阿聯酋 2850
投資者集團 印度 SG國際機場 土耳其 2656
未披露投資方 中國 Avilco ASA 挪威 2501
數據來源: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9 資料整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球FDI呈現大幅下降的態勢,2008年和2009年都以30%左右的幅度下滑,而同期中國的對外投資不僅沒有下滑,反而迅速增長。中國企業在西方發達國家開展並購成為這一時期對外投資的新特點之一,也是使中國對外投資中並購比例大幅度提高的基本因素。
(二)對發達國家投資迅速增長,與對發展中國家投資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傳統上,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對外投資以到周邊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投資為主,其基礎是利用自身的相對優勢。這一狀況已為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理論所證明。至於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往往是小規模投資,以學習先進技術、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為主要目的,這同樣為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理論中的學習模型和策略競爭模型所證明。
但是,以中國的情況來看,近幾年對外投資中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對發達國家的投資大幅度增加,且多是以大宗並購的形式進行的。表4顯示了到2008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20位國家或地區的情況。
表4 2008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20位的國家(地區)
單位:億美元
序號 國家(地區) 存量 序號 國家(地區) 存量
1 中國香港 1158.45 11 巴基斯坦 13.28
2 開曼群島 203.27 12 加拿大 12.68
3 英屬維爾京群島 104.77 13 蒙古 8.96
4 澳大利亞 33.55 14 韓國 8.5
5 新加坡 33.35 15 德國 8.45
6 南非 30.48 16 英國 8.38
7 美國 23.9 17 奈及利亞 7.96
8 俄羅斯聯邦 18.38 18 尚比亞 6.51
9 中國澳門 15.61 19 沙烏地阿拉伯 6.21
10 哈薩克 14.02 20 印度尼西亞 5.43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08年度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從表4情況可見,中國對外投資覆蓋的國家和地區雖然在不斷增加,但總體上呈現出兩個趨勢:一是集中於避稅地和有歷史地理淵源的地區;二是向發達國家直接投資多於向發展中國家投資。
中國香港地區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最為主要的目的地,佔全部對外投資存量的63%;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屬於典型的國際避稅港,吸納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近20%,合計超過80%以上。除去前三位特殊政策的國家(地區)和中國澳門以外,其餘16個國家中有7個發達國家,9個發展中國家。但從投資總額存量看,投向發達國家的投資占總額的57%,發展中國家佔43%,而且發展中國家高度集中於周邊國家和非洲等資源型國家。
(三)製造業投資與並購迅速發展,投資的產業結構走向高級化
在產業分布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集中於製造業、批發零售業、服務業、采礦業和建築業。截至2008年末,製造業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份額最大,為31.3%,上述五大行業共佔78.5%。
在製造業中,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成熟產業技術適用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對外投資,這些投資大多投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著眼於相對優勢的利用和過剩產能轉移;另一種情況是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並購,雖然起點低,但發展較快。其中,一些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的海外投資和並購往往投向發達國家,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主,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電子通信、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而國內企業並購發達國家的企業也往往是為了獲得對方的技術、知識、品牌、專利、設備、人才等有形和無形資產,通過並購建立核心競爭力。這類投資均屬於產業高級化的投資。近年來發生的許多海外投資並購案例都屬於這類投資,如過去幾年有名的TCL先後收購德國施耐德、法國湯姆遜的彩電部門和阿爾卡特的手機部門,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集團TFT-LCD業務,聯想收購IBM PC部門,上汽集團並購韓國雙龍汽車,海爾收購美國美克電器,以及金融危機以來發生的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廣州企業收購法國皮爾·卡丹,北汽收購薩博,吉利收購沃爾沃等。
(四)對外投資動因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對傳統投資理論提出挑戰
經典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不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大規模對外投資,而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理論則強調相對優勢利用以及學習型投資。但是,近年來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大國)對外投資的全面發展和多元化趨勢,明顯超越了相對優勢和學習型投資的框架。從對外投資的多種形態來說,至少有三類動機在發揮作用:
第一種,以獲取國際資源、原料等為目的投資。發展中大國(後發大國)的經濟崛起必然產生對國際原料能源等的巨大需求,加工製造中心地位更使中國成為全世界的製成品供應者從而原料需求者。為保障獲得穩定的原料、能源,通過對外投資控制生產能力是一種必然選擇,這促成了大量的跨國投資與並購。
第二種,以利用相對優勢為目的投資。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後發大國的企業競爭力不斷提高,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和國際競爭優力。通過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乃至發達國家投資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發展中國家企業「走出去」的主導力量之一。
第三種,以尋求壟斷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為目的投資與並購。在早期,這類投資主要是通過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實驗室等小規模機構,試圖接近產業技術中心,掌握最新技術發展趨勢。近幾年,此類投資進一步演變為直接收購某些國外企業或業務,獲得品牌、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以及生產設施、研發團隊、銷售渠道等有形資產,期望通過收購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國際競爭所需要的壟斷優勢,提升產業水平和競爭力。
三、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道路的一些思考
僅停留在特徵與機制的認識上是不夠的。一個具有理論意義的挑戰是: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理論基礎與發達國家是否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等後發大國)是否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主流的對外投資道路?
任何經濟活動、經濟行為都是有其經濟理論基礎的。根據經典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企業之所以有必要、有可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是因為一些企業具有壟斷優勢,如技術、專利、商標、品牌、規模、管理經驗、營銷技巧等。通過國際投資在更大范圍內利用壟斷優勢進而獲利,是企業國際化的基本動因,而這種優勢也是企業能夠克服海外投資的種種不利條件和額外成本,在競爭中擊敗當地競爭者的保證。也就是說,擁有壟斷優勢是對外投資的必要條件。
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迅速增長,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一般說來並不擁有明顯的壟斷優勢。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壟斷優勢究竟是不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缺乏優勢的企業為什麼大舉對外投資、跨國並購?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許多經濟學者開始研究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基礎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新解釋。
早期的解釋包括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 • 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具有一些特殊優勢,如小規模製造工藝、更適合發展中國家市場需求的技術等,這構成了發展中國家企業對外投資的基礎)、印度學者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該理論強調,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後對技術的吸收、改造和本地化、更適用的技術、發展中投資國與發展中東道國之間共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與基礎等形成一些特定優勢)、英國里丁大學的坎特維爾和托倫蒂諾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外國技術並不斷消化、吸收、改造,隨著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產業也不斷升級並在某些領域有了與發達國家競爭的能力,並沿著周邊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軌跡展開對外投資)等。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中國經濟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包括「兩階段模式」、「學習模型」以及「技術擴散與策略競爭模型」等。「兩階段模式」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通常要經歷虧損階段(第一階段),然後在積累經驗、提高競爭力以後,才會進入獲得利潤的第二階段。「學習模型」將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稱為FDI-Ⅰ,將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稱為FDI-Ⅱ。FDI-Ⅰ實際上是一種學習型投資,其目的在於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知識、管理經驗等壟斷優勢。而FDI-Ⅱ是策略競爭型投資,具有一般意義的贏利目的。隨著投資的發展和積累, 對發達國家的投資會逐漸轉變為FDI-Ⅱ。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認為,傳統跨國公司理論只注意到利用壟斷優勢,而忽視了對外投資也是形成優勢的過程。跨國投資的過程既可以是發揮優勢的過程,也可以是尋求優勢的過程。
綜觀整個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無論是傳統的以發達國家為背景的直接投資理論,還是試圖探索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基礎的新理論,實際上都是圍繞著「壟斷優勢」這一概念展開的。傳統理論將壟斷優勢看作對外投資的前提條件,而晚近的理論將壟斷優勢看作對外投資的目標和結果。據此,判定對外投資是否成功,前者主要看壟斷優勢利用得如何,是否帶來投資收益;而後者則要看是否獲得了壟斷優勢,形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通過海外並購獲取壟斷優勢與核心資產的嘗試,可以說是上述理論的某種實踐基礎。不過,僅僅提出通過跨國並購與投資謀取壟斷優勢仍然是不夠的,因為並非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有能力展開這樣的投資,僅僅是少數發展中大國表現比較明顯。那麼,為什麼這些國家的這些企業可以展開優勢尋求型對外投資?在什麼條件下投資者才能真正獲得有價值的資產,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優勢與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與跨境並購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少數「後發大國」的對外投資,這些國家占據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絕大部分。而這些後發大國之所以能夠在對外投資上走在前面,得益於其經濟的迅速發展,更得益於「大國效應」,包括巨大的經濟規模和市場規模、高速經濟成長、發展不平衡的多元結構、國際收支順差和外匯儲備充裕、政府的強勢作用等。
然而,即使是後發大國,其優勢尋求型對外投資要獲得成功,實現其初衷,也需要以下條件:
第一,通過海外並購是否能夠真正獲得具有長期價值的資產。發展中國家進行跨國並購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優勢資產,特別是無形資產,如技術、專利、品牌以及與之相聯的機器設備、人才團隊、資料軟體等,以縮短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周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建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展開全球競爭。問題是,通過收購的方式是否能夠獲得尚處資產生命周期上升期和持續期的具有長期價值的資產並非沒有疑問,至少需要拿來證據。一般說來,出售者是不會將生產周期前期技術、核心技術和主線產品、一線品牌出售的,特別是不會出售給未來有可能與其形成正面競爭的同業企業。能夠出售的往往是邊緣技術、非核心資產和生命周期晚期的技術。當然,在商業競爭中,不排除一家公司陷入經營困難時將主流技術和核心資產出售的情況。
第二,通過海外收購獲得的資產是否能夠內部化為自身的資產。通過跨國並購方式獲得的海外優勢資產,包括無形資產,雖然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使收購者通過這些資產獲利,但發展中國家海外並購更主要的目的是將海外優勢資產內部化為自身的優勢,「嵌入」自己機體之中,與自身既有的資產水乳交融為一體。否則,如果如油水難於相容,或可獲利於一時,但終將成為與自身資產格格不入的附著在體外的異已物,特別是對於品牌、商譽等具有深層文化內涵的資產,以及技術、知識等具有高度路徑依賴特點的資產,更是如此。
一個品牌,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積淀已經成為某個民族、某種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外來者可以將其購得,卻很難「本土化」為自身的東西。經驗地看,還很少有哪個國家的著名品牌是通過海外資產收購獲得的。一國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品牌,都是土生土長自主創新的結果。此外,技術與知識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和路徑依賴,除非將自己原有技術路線完全放棄,否則,很難通過直接收購方式使外來技術與自身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
第三,海外並購的結果是將「母體」國際化而不是將「客體」本土化。發展中國家通過跨國並購方式獲取海外優勢資產,目的是為了培育自身競爭力與國際大企業展開競爭,立足於國際市場。因此,這類並購成功與否的依據,主要是看其能否提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並在國際市場上獲利。
然而,通過海外並購方式獲得的資產有可能是已經過氣的資產,或者由於文化土壤不同並購後即貶值,或者無法融入母體而孤立存在。不過,由於後發大國國內市場廣闊,即使發生上述情況仍然可能通過國內市場擴張為並購者帶來不錯的收益,按照一般跨國並購成功的標准衡量,這種並購仍是成功的。關於發展中國家跨國投資的某些既有理論也正是這樣看待問題的。在它們看來,只要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海外投資能為其國內經營帶來利潤並使公司總體業績改善,跨國投資就是成功的。但是,這種狀況雖然符合一般企業海外投資的邏輯,卻不符合如中國這樣的後發大國海外投資的邏輯,因為它無助於改善後發大國的國際競爭力,培養自己的跨國公司。只有當海外並購獲得的資產植根於自身企業體內並帶動整個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和國際化經營,海外並購才能被認為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