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招商引資合同糾紛的原因有哪些
您好:
一、招商引資合同糾紛的原因有哪些
隨著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和各地政府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大批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建設,與之相關的合同糾紛逐漸增多,佔了當前民商事案件的很大部分,研究此類糾紛的成因和特點,探討應對這類糾紛的對策,不僅有利於此類案件的公正審理,而且有助於招商引資工作依法有序開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所謂招商引資項目,大多是由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在項目審批、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投資者一定優惠,由投資者投資建設的項目。為更多更快地吸引投資,作為引資方的政府部門對投資項目一般沒有進行全面、科學、嚴格的評估;對投資者大開綠燈,對其的資格要求較為寬松,表現為沒有對投資者的能力進行充分的調查了解,更沒有要求投資者為履行合同提供擔保,就草率簽訂合同,倉促上馬。而投資者往往希望花小錢而賺大錢,有的甚至投機取巧,想採取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套取引資方或第三方的錢財,一旦錢到手就溜之大吉。如某地的一個世界銀行貸款項目,投資者通過訂立轉讓合同套取了該項目的機械設備,通過簽訂借款合同獲得資金,通過簽訂工程承包合同讓工程隊墊資建設,資金流向不明,項目半途擱淺,留下一個負債累累的爛攤子讓引資方扛。由此可見,對投資者資格實力審查不嚴,不要求提供履約擔保是招商引資項目合同糾紛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次,引資方不對投資方的履約情況進行跟蹤監督管理也是糾紛產生的一個原因。合同簽訂和項目上馬後撒手不管,對資金的投入和使用,工程的進度、質量、費用等情況一無所知,很容易讓合同一方鑽空子,抽逃財產、資金。而且,由於手中沒掌握有必要的資料,一旦打起官司,則會造成舉證困難。
再次,由於此類合同的一方是地方政府部門或與政府有關的部門,擁有權力資源的優勢,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不能平等對待合同的另一方,也不能站在平等的立場看待和處理糾紛,往往採取整、卡、壓的方式,極易導致雙方矛盾激化。即使發生了訴訟,也常常以勢壓人,甚至通過各種途徑對法院施壓,致使糾紛不能盡快得到解決,損失不斷擴大。
二、如何應對糾紛
為減少和妥善解決招商引資項目合同的糾紛,筆者根據民商事案件審判實踐經驗,對合同的當事人提出一些建議:
1、作為地方政府部門,首先要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樹立依法辦事的理念。在簽訂招商引資項目合同前,應對項目進行嚴格認真的評估,對投資方的經濟實力和信譽等進行全面詳盡的了解,選擇有實力,信譽好的投資人作為合作夥伴。簽訂合同時,要仔細推敲合同條款,該優惠的給予優惠,該約束的要設置明確的約束條款,比如設立違約處罰、履約擔保等條款,以促使雙方嚴格履行合同。在履行合同過程中,要對對方履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督,確保資金到位,不流失和不被抽逃;確保項目按質按量按時完成。
2、政府部門應擺正自己的位置。在經濟交往中,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享受合同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法律和合同規定的義務。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合同對方當事人身上,更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要恪守誠信原則,不因負責人的更換而單方隨意變更合同甚至毀約。
3、要正確對待和處理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糾紛,認識到這是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經濟糾紛也會越多,因而對此應冷靜分析,沉著應對,採取措施積極化解矛盾,這也是領導幹部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一種體現。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了糾紛,首先應當採取協商的方式解決,實在不能協商一致時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即使到了法庭,也可在法院的主持下繼續協商解決糾紛;仍不能調解解決的,要充分收集相關證據,根據事實,依據法律來主張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切不可採取違法、過激的方式,以免產相反的結果。
2. 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的業務活動
ICSID的宗旨和業務程序
根據《華盛頓公約》,設立中心的宗旨在於專為外國投資者與東道國政府之間的投資爭端提供國際解決途徑,即在東道國國內司法程序之外,另設國際調解和國際仲裁程序。但「中心」本身並不直接承擔調解仲裁工作,而只是為解決爭端提供便利,為針對各項具體爭端而分別組成的調解委員會或國際仲裁庭提供必要的條件,便於他們開展調解或仲裁工作,「中心」可以受理的爭端僅限於一締約國政府(東道國)與另一締約國國民(外國投資者)直接因國際投資而引起的法律爭端。對一些雖具有東道國國籍,但事實上卻歸外國投資者控制的法人,經爭端雙方同意,也可視同另一締約國國民,享受「外國投資者」的同等待遇。
調解和仲裁是「中心」的兩種業務程序。按《公約》規定,在調解程序中,調解員僅向當事人提出解決爭端的建議,供當事人參考。而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員作出的裁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應遵守和履行裁決的各項條件。《華盛頓公約》實際上是為了保障資本輸出國(多為發達國家)海外投資者的利益,它盡可能把本來屬於東道國的管轄權,轉移給「中心」這一國際組織。由於這一原因及其他種種原因。自「中心」成立以來,受理的業務很少。到1992 年,「中心」只受理了29 起業務。
ICSID的特點
1. 1965年華盛頓公約主要規范關於締約國與其他締約國國民之間關於投資爭端的解決機制,不涉及實體權利義務內容。
甚至對於公約名稱中「投資」一詞,也有意沒有定義,而留待締約國之間通過雙邊投資協定(BIT)或者多邊協定(MAI)解決。另外有關最惠國待遇(MFNT),透明化,貨幣的自由兌換,徵用補償的程序與標准等等都在這些投資協定中規定。
Salini Costruttori S.P.A.訴約旦一案的仲裁庭指出,最惠國待遇並不涵蓋在投資協定中針對程序作出的規定。
2. 公約本身不構成ICSID管轄權的基礎。
公約的前言部分明確指出,任何締約國不因僅僅批准、接受、核准公約就被視為接受特定案件的管轄。
在80年代中期,幾乎所有的ICSID案件的管轄權均源自締約國與投資人之間的合同約定,而現在絕大多數的案件管轄權源於締約國的法律規定或者締約國之間簽訂的雙邊、多邊投資協定。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就將ICSID作為爭端解決途徑之一。
這說明,一方面ICSID越來越多的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雖然各締約國作為主權國家,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將特定的或者特定類型的投資爭議提交或者不提交ICSID,但是對於外國投資的需求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這方面的主張。
3.與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不同,ICSID的案件一般都是一方為締約國,一方為另一締約國的國民,而爭議的內容主要涉及締約國是否違反了保護其它締約國的國民(投資人)的國際義務。
ICSID的仲裁庭在審理案件中特別注意區分合同請求和ICSID請求。前者為私法意義上違約救濟請求,而後者則主要是指締約國違反條約義務或者其他國際法義務。在Azinian訴墨西哥一案中,仲裁庭指出單純違反合同的政府行為並不足以構成ICSID的訴因,只有在締約國棄絕正義(a denial of justice),如拒不受理合法訴訟,過分的遲延,嚴重的欠缺公正或者顯然惡意的曲解法律,從而構成違反了公正對待(fair and equitable treatment)作為投資人的其他締約國國民的國際義務(在本案中直接源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才構成ICSID的訴因。
在雙邊投資協定中,締約國往往約定保證履行或者遵守投資合同,這樣條款被稱為傘式條款(umbrella clause)。 在SGS訴巴基斯坦一案中,原告代理人即提出根據瑞士與巴基斯坦的雙邊條約中的傘式條款的約定,違反個別投資合同的行為升格或者轉化為違反條約的行為,然而該仲裁庭卻認為,將數量眾多和內容各異的合同義務,都轉換為國際公法上的國家義務顯然不妥當。最近(2006年4月27日)在(27 April 2006) El Paso國際能源公司訴阿根廷一案中,仲裁庭再次否定了傘式條款將合同義務升格的國際義務的主張。
4.ICSID仲裁裁決的執行機制相當有效。
這是因為一方面,不同於WTO爭端解決機制,ICSID裁決主要是金錢給付問題,對於締約國而言,兌現承諾並不難。另一方面,由於ICSID與世界銀行的關系,以及各締約國均承認該仲裁裁決的效力,金錢給付裁決的執行還是十分容易解決的。
5.ICSID並沒有常設的上訴機制。
雖然公約第52條規定了廢置裁定的程序,但是適用范圍非常有限,僅在仲裁庭組成違法,顯然超越職權,腐敗,嚴重的背離基本程序,或者沒有說明理由的情況下,才可能廢置裁定。
另外,在特定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要求解釋裁決或者糾正計算錯誤。
由於公約規定的裁決和審查程序都不是由常設的機構組成,因此,ICSID並沒有形成嚴格的案例法,後一個仲裁庭的裁決有可能與前面的判決截然不同。例如在SGS訴菲律賓一案中,仲裁庭就依據瑞士與菲律賓簽訂的投資協定中的傘式條款,認為違反個別投資合同的行為就構成違反條約義務的行為。
ICSID為投資者與資本接受國的糾紛提供了獨立公正的平台,有利於投資者的信心,同時也有利於資本接受國更好的吸引外資,促進國際間的資本流動。
來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8%A7%A3%E5%86%B3%E6%8A%95%E8%B5%84%E4%BA%89%E7%AB%AF%E5%9B%BD%E9%99%85%E4%B8%AD%E5%BF%83"
3. 國際投資爭議的類型
1、國投資者與東道國政府之間的爭議
(1)因東道國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而引起的爭議。東道國政府依其經濟主權而享有管理外國投資、管理和監督外國投資者的權利,東道國政府在行使這些權利時可能會與外國投資者發生爭議,這種爭議可能是由於行政機關行使職權而引起的,也可能是國家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引起的。(2)因東道國政府的立法行為而引起的爭議。外國投資者還可能認為東道國政府的立法侵害其利益而引起爭議,特別是東道國政府在外匯管制及稅收方面的法律變化最可能引起爭議,當然也可能因外國投資者違反東道國法律而發生爭議。
(3)因特殊原因而引起的爭議。東道國政府依其經濟主權對於外國投資同樣享有國有化或徵收的權利。因東道國政府採取上述措施或因東道國內亂都可能會給外國投資者造成損失,因而可能會涉及對國有化措施的合法性或因損失的補償問題而發生爭議。
(4)因特許協議而引起的爭議。對於東道國政府與外國投資者簽訂的特許協議,如果是由於對協議的解釋或執行產生爭議,因其不會引起關於東道國政府與外國投資者間基本關系或有關各方面全部安排和完整性的根本問題而較易解決,主要是根據契約的規定進行評判。但是如果是因東道國政府違反特許協議而產生爭議,則問題就變得非常復雜了。
2.外國投資企業與東道國國內其他企業之間的爭議
這種爭議在性質上屬於東道國企業之間的爭議,一般適用東道國國內法調整,因而較容易解決。
3.外國投資者和東道國投資者之間的爭議
這種爭議主要體現為合資或合作企業中雙方的利益分配及權利之爭,應依其投資契約解決。
4. PPP項目發生爭議和糾紛怎麼辦
有約從約定從約定,沒有約定從法定。
5. 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間投資爭議公約有多少成員國
《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議公約》(ICSID)也稱「華盛頓公約」,其宗旨是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的投資爭議提供便利。我國已經加入該公約,成為該公約的成員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決定: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朱啟楨於1990年2月9日在華盛頓簽署的《關於解決國家和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
序言
考慮到為經濟發展進行國際合作的需要和私人國際投資在這方面的作用;注意到各締約國和其他締約國的國民之間可能不時發生與這種投資有關的爭端;認識到雖然此種爭端通常將遵守國內法律程序,但在某些情況下,採取國際解決方法可能是適當的;特別重視提供國際調解或仲裁的便利,各締約國和其他締約國國民如果有此要求可以將此種爭端交付國際調解或仲裁;願在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主持下建立此種便利;認識到雙方同意藉助此種便利將此種爭端交付調解或仲裁,構成了一種有約束力的協議,該協議特別要求對調解員的任何建議給予適當考慮,對任何仲裁裁決予以遵守;宣告不能僅僅由於締約國批准、接受或核准本公約這一事實而不經其同意就認為該締約國具有將任何特定的爭端交付調解或仲裁的義務。
6. 由私投資與政府合作項目全墊資工程違法嗎
七、山西省
2019年3月22日,《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山西省財政廳關於在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中推行施工過程結算的通知(第57號)》(以下簡稱《通知》)發布,從5月1日起,在房建和市政工程中推行施工過程結算。
1
施工合同工期一年(含一年)以上的房建和市政工程及其附屬設施和與其配套的線路、管道、設備安裝工程,應當實施施工過程結算。
2
發包人逾期支付進度款和竣工結算款的,除承擔違約責任外,還應按合同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應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同期同類貸款利率支付利息。
3
發包人未按規定完成施工過程結算的,不應組織竣工驗收,不得投入使用;對長期拖延工程結算和拖欠工程款的發包人,有關部門不得批准新項目開工。
4
發包、承包、招標代理、監理、造價咨詢(包括財政評審)等單位,因違規行為影響施工過程結算難以實施的,有關職能部門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處理結果通過山西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予以公布。
7. 我國國家與外國投資者之間的爭議解決方式有哪些
有關徵收國有化補償數額的爭議,協商調解不成的,雙方可直接選擇國際仲裁
我國簽訂的雙邊投資協定對這類爭議的解決方法做了約定。具體如下:(1)協商。一般限定協商期為6個月,期滿協商不成的可採用其他方法,故協商是必經程序。(2)當地行政或司法救濟。如協商不成,投資者可以在東道國投訴行政主管機關,或向有管轄權的法院尋求救濟,在我國當地救濟包括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3)國際仲裁。有關徵收國有化補償數額的爭議,協商調解不成的,雙方可直接選擇國際仲裁。我國已成為《華盛頓公約》的成員國,可以約定提交國際中心仲裁。(4)由投資者本國出面同東道國交涉解決。這種辦法是通過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將投資者同東道國的爭議,提交政府間協商或仲裁解決,或通過代位求償解決。其關鍵在於「協商是必經程序」。
8. 政府與企業簽訂招商引資協議該注意些什麼法律風險
(一)政府應慎審作為招商引資合同一方的當事人
有些投資商非要把政府作為合同當事人。我們一般不主張政府作為合同的一方。理由是合同雙方是平等法律關系,而政府作為市場監管的主體,所以不能成為招商引資合同的一方當事人,讓投資方與使用資金方來簽合同,企業對企業。外商主要顧慮政策的不穩定、投資環境的變化。政府為了談成項目,遷就投資商有意無意的作為合同當事人的一方。政府可以就某一產業領域的發展與大型企業集團,就巨額的借貸融資項目與大型的金融機構簽定宏觀的框架協議,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具體項目可由職能部門去簽訂,去履行合同。應避免在普通的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中作為合同一方當事人。政府一方面可以推介本地的項目,可以組團招商;另一方面在優化投資環境上下功夫,以此來避免政府陷入到各類糾紛的尷尬境地。
(二)政府應審慎提供保證
用政府信譽作保證,用國有資產作擔保,用經營權、收費權作質押。我國法律禁止政府作為擔保的主體,依照我國相關法律,行政事業單位不能在經濟往來中為他人提供擔保,提供的擔保一般也是無效的。但無效不等於不要承擔責任,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的責任不超過損失的二分之一。政府目前可行的做法是集中一些有效資產,成立投資公司或資產公司,以公司的名義為招商引資、金融借貸和融資來擔保,但不能以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名義為投資商提供各種類型的擔保。
(三)應特別注意避免合同權利義務的嚴重失衡
第一是合同內容必須經過充分論證,達到權責利相一致。在解決合同權利義務失衡方面,一是要看合同的本身,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要均等,核心是:有多大的義務,必然要享有相應的權利,對方享有權利的同時,必然要承擔義務;第二是注意合同與合同之間的均衡,否則必然會導致惡性競爭,破壞投資環境。
(四)注意規范優惠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首先,從法律上明確優惠的原則、許可權、程序、范圍和時限,盡可能用法定優惠替代行政優惠。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特點,制定和完善吸引外商投資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堅決摒棄比優惠政策、比讓利條件的非理性招商引資方式,以理性、科學、規范的招商方式尋求引資規模和質量上的突破,實現從稅收等優惠政策走向國民待遇政策,建立選擇性激勵機制。特別應注意稅收等優惠政策與國家經濟政策導向性一致,避免為吸引外資而進行稅收優惠競爭。
9. 政府投資工程結算 不得以審計部門審定為准 怎麼辦
是否以審計結論作為結算依據,應當根據合同約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中如何認定財政評審中心出具的審核結論問題的答復》規定,財政部門對財政投資的評定審核是國家對建設單位基本建設資金的監督管理,不影響建設單位與承建單位的合同效力及履行。但是,建設合同中明確約定以財政投資的審核結論作為結算依據的,審核結論應當作為結算的依據。雖然政府投資項目需要接受審計監督,但其僅為一種行政監督管理行為。政府投資的項目工程,價款結算是否要以財政評審結論為結算依據,法律上並無統一規定,而應以雙方簽訂的合同約定為准。合同中明確約定以審計結論作為結算依據的,則以審計結論為工程價款結算依據;合同中未明確約定以審計結論作為結算依據的,則不以審計結論結算工程價款,雙方按照合同中的價款結算原則與方法進行結算。
10. 請問這種情形下,向政府部門要求補償我們的投入,合理嗎可行嗎
原創:
希望對你有用
1.建議你與甲方進行溝通。
2.不能收回原投入資金。
3.合同的性質決定乙方只是託管甲方資產。用於經營,自負盈虧。
簡單明了例子:我有一部小轎車,交由租賃公司。後該車在公司經營過程中,
由於車況問題,多次送修。在末獲得任何經濟效益的情況下。
公司要求補償轎車多次維修費用以及在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
油費,稅費。你認為這合理嗎?
簡單明了的例子:你為一處文物古跡投入資金維護或者擴建,
其目的是用以經營。
你父親公司與政府是合作關系。你父親只有管理和經營權。
不具備一定法律地位。
景區的產權,所有權等並不屬於你父親公司。
建議你找一個好的律師,先證明旅遊局等相關部門,用充分證據表明甲方並末履行合同約定。
合同中有違約責任可根據違約責任來進行保護自身權益。其次應與相關部門溝通。達成調解。(這為上策)
不知道你父親公司在標地物移交,以及合同附件中,是否有明確的註明。
如末有,不屬於合同范圍內。乙方不具備管理和經營權。
是否有明確的規定。
至於消防設施這一方面的問題。在標地物移交後,就視為合同生效。
簡單明了的例子:還是上面那個例子中那輛轎車,當我與租賃公司
簽完租賃合同,合同中約定我必須將車維護保養檢查後再交由公司經營。
(即使沒有這一條款)。
由於各種原因,我將車在簽定合同當天就交由公司。
並辦理了相關手續。
可第二天或者第N天,租賃公司告訴我這輛車輪胎損壞。
你認為我可以接受嗎?
當託管行為發生後,你父親公司是有責任保證標的物是按照合同中雙方約定的方式
進行移交的。並有責任保證託管標的物如合同的描述交由你父親公司的。
希望我的建議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