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案例分析題: A公司考慮到自己經常有業務,於是與B銀行簽訂了存款協議並約定由B銀行承擔付款責任。
1, 案例中A 公司並未對該匯票進行保證。如果保證也是無效的。 屬於商業承若。
2,可以,銀行已經與A 公司簽訂了承擔付款責任,只要在銀行賬戶中有足夠的金額,是i一定要要履行付款責任的。
3, 要看銀行拒絕的理由, 如果銀行賬號根本沒有足夠的金額 是沒有辦法起訴的。
4,可以, 因為A 公司與銀行簽訂是只是付款責任, 如果A公司再銀行 有銀行的額度的情況下, 是不用考慮是否有足夠的存款。 該案例中A 公司再B 銀行沒有足夠的信用額度。
5,如果做出承兌,可以向A 公司追討該筆款項。
② 分分鍾傾家盪產,銀行卡被輕易盜刷,銀行有多大責
近年來,不少人遭遇「卡在身邊裡面的錢卻沒了」的情況。持卡人遇到銀行卡盜刷一般會打電話報警,最好能追回盜刷款。但如果追不回來,便起訴銀行全額賠付,此類案件的判決結果不盡相同。
如2011年,家住北京市豐台區的劉先生銀行卡里的6.3萬余元存款「莫名被轉走」,盜賊被抓後僅能返還797元。而與劉先生家相距數十公里的常女士,同樣是銀行卡被盜刷,結果卻得到銀行全額賠付。
最新案例 異地遭盜刷2.4萬 銀行被判擔九成責任
2016年7月6日一早,譚某醒來發現某銀行系統發來簡訊,告知其銀行卡內24749元存款於昨晚先後分13次被人轉走。譚某意識到自己的銀行卡被盜刷,立即到派出所報案,並到被告銀行處告知。
經該銀行工作人員核實,譚某銀行卡發生的支取存款情形屬實,交易地點位於廣西賀州鍾山縣某ATM機上。事後,譚某要求銀行賠償自己被盜刷的2萬余元存款,但一直未果。譚某隻好以違約為由將銀行訴至法院。
仁化法院經審理認為,譚某在某銀行開辦了借記卡,雙方即形成儲蓄合同關系。對於涉案銀行卡是否屬於盜刷的問題,雙方當事人對此均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但對於銀行存款及妥善保管款項義務這種特殊情況,被告對其主張的真卡取款應提供更具體、翔實的證據。即在被告未能舉證證明原告涉案借記卡現支行為是原告本人或者授權他人所為的情形下,應認定譚某的涉案銀行卡系被他人盜刷。
法院認為,被告對原告的涉案銀行卡被他人盜刷未盡到安全保障及謹慎審查、正確識別銀行卡的義務,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另一方面,法院不排除原告主動、被動或在使用過程中無意泄露賬戶信息、密碼的可能,根據公平原則,法院最終確定銀行對譚某的資金損失承擔90%的賠償責任,依法判決銀行賠償譚某22274.1元。
判決各異 全賠、分攤、自己承擔 主要看證據情況
據記者了解,此類案件中全國各地都常有發生,而當儲戶將銀行告上法庭之後,其處理結果卻不盡相同。有的是儲戶擔全責,有的是銀行擔全責,有的是各擔50%責任,還有的是銀行承擔主要責任。
邱某在某行開通了一張銀行卡,後來在3天內在外省被轉賬並取現了8萬多,邱某遂將該行告上法院要求全額賠償,法院認為根據銀行監控錄像顯示,邱某不存在人卡分離的情況,8萬元的操作屬偽卡交易,而銀行無法證明是持卡人過失問題,判決支持邱某的訴訟請求。
王某點開顯示為內含孩子成績單鏈接的簡訊,發現點開後什麼都沒有就退出了,第二天王某才發現銀行卡當日已被盜刷近3000元,王某將銀行告上法庭,因為王某未妥善保管個人信息承擔60%責任,而銀行則是因對其已開通但未履行簡訊通知的義務承擔40%的過錯責任。
魏某在ATM機上操作時發現銀行卡的錢少了4萬多,隨機去櫃台列印明細,對賬單顯示是當日凌晨3點半左右在外省發生的交易,後來起訴至法院要求銀行賠付被駁回。
法院方面認為,交易至發現相隔12個小時,不排除真卡異地使用的可能,由於此交易不能證明是否為偽卡,也沒有得到公安機關的認定,無法判定盜刷。
由這三個案例可見,證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銀行能否證明持卡人有過失、持卡人能否證明是被偽卡盜刷,都是處理案件的關鍵要素。
程序適用 判斷是否「先刑後民」 將影響訴訟程序
為什麼判決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審理前述常女士索賠案的北京市通州區法院的張法官表示,這是因為此類案件在審理中存在一些爭議,主要集中在程序上是否「先刑後民」,舉證責任如何分配與雙方過錯認定等方面。
「先刑後民」是指在民事訴訟活動中,發現涉嫌刑事犯罪時,應當在偵查機關對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實查清後,由法院先對刑事犯罪進行審理,在此之前,法院不應單獨就其中的民事責任予以審理判決。
張法官認為,若「民事」糾紛本身是涉嫌犯罪行為,則應當適用「先刑後民」原則;若「民事」糾紛是由犯罪行為派生出來的行為,則可不適用「先刑後民」原則。
而陝西XX律師事務所的馬xx律師曾表示,銀行卡盜刷案件屬於典型的「民刑交叉」案件,在實踐中是否應當「先刑後民」,法律界看法不一。
此類案件呈現團伙作案、跨地區、跨境作案的特點,偵破難度較大,若等待刑事案件偵破則時限過長,不利於持卡人的合法權益保護。馬方平律師認為,此類案件的民事案件雖與偽造銀行卡的犯罪行為有一定牽連,但與犯罪行為不屬同一法律關系,民事案件的審理不會影響刑事犯罪的處理,應分開審理。銀行承擔責任後,可向相關主體追償。
舉證責任 盜刷真實性最難認定 證明人卡兩地很關鍵
浙江XX律師事務所的潘XX表示,在民事訴訟部分,最難認定的就是儲戶是否真正被盜刷的事實,持卡人要追討損失,就要證明盜刷發生時本人不在現場,並且相關銀行卡由自己妥善保管。如果持卡人沒有保管好銀行卡和密碼,則可能需要承擔盜刷帶來的全部損失。
曾有法官建議,儲戶一旦發現被盜刷,應當第一時間向警方報案。一旦警方抓獲犯罪嫌疑人,即可證明儲戶的被盜刷事實。另外,記者發現,人卡兩地、偽卡操作以及密碼泄露等,都是需要證明的問題。
對於舉證責任,張法官認為,儲蓄合同糾紛雖不屬於規定的舉證責任倒置,但銀行與持卡人在技術與信息的掌握上差別很大,應根據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保障儲戶的存款安全、提供安全的交易設備和技術平台、為儲戶的信息保密等均為銀行的重要義務。銀行應當承擔識別偽卡或模擬卡的義務。」張法官說。
此外,銀行卡密碼具有唯一性和私密性,密碼泄露的過錯在於發卡行還是持卡人,決定著雙方責任的承擔問題。律師將密碼泄露過錯的舉證責任分配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將舉證責任分配給持卡人,如持卡人無證據證明發卡行有泄露其密碼的行為,則推定持卡人泄露了密碼;二是將舉證責任分配給發卡行,如銀行無證據證明持卡人對密碼泄露存在過失,則推定持卡人盡到了妥善保管密碼的義務;三是在將舉證責任分配給發卡行時,在一定情形下推定持卡人未盡妥善保管密碼的義務,如銀行有證據證明或持卡人自述曾經將密碼告知他人、委託他人辦理相關業務等導緻密碼被泄露或加大密碼泄露可能性的事實,則認定持卡人有泄露密碼的行為。
責任承擔 格式條款註明持卡風險 銀行不能因此免責
儲戶合同糾紛案,對銀行的賠償責任較難認定,因為證明銀行操作存在相關過錯比較困難。但據記者梳理案例發現,在實踐中,如銀行接受了非法復制的偽卡刷卡交易,可認定銀行未盡謹慎審查銀行卡的義務,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承擔相應責任。
持卡人起訴銀行後會取得一定比例的勝訴率,關鍵在於銀行自身的技術避免不了復制卡的產生,「這是銀行需要承擔起大部分責任的法理基礎」。
若儲戶既沒有惡意串通作案,又沒有故意泄露密碼等信息,在此情況下,就需考慮銀行有無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另外,銀行在辦卡時會和儲戶簽訂相應的協議,上面註明持卡人所需承擔的持卡風險。與此同時,在ATM機插卡口也有相應的安全提示。銀行認為,其已經盡到了足夠的安全提醒義務,起到了安全保障責任,並以此試圖免責。那麼,銀行的相關格式條款,是否真的能讓其免責呢?對此,不少法官和律師都認為,銀行僅憑單方的規定章程或者提醒來證明自己起到了保障安全的義務是不能免責,且得不到法院支持的。
維權建議 簡訊提醒掌握自己資金動態 盡早留證報警
在已審理的案件中,個人起訴銀行獲勝的案例並非絕無僅有,並且在證據充足的情況下,銀行通常被要求對儲戶的經濟損失進行全額賠付。
不過在舉證方面,儲戶往往處在弱勢。發現後第一時間報警,這很重要。及時報警便於警方及時介入調查取證,同時也證明了當事人履行了審慎義務。
基於同樣的原因,建議銀行卡用戶開通簡訊通知功能,隨時掌握有關資金的動態信息。
儲戶自己必須要保留簡訊通知、銀行對賬單等證據,並交給警方進行調查。此外,發現銀行卡被盜刷之後,及時聯系銀行,告知相關情況並要求止付、凍結,這不僅可以控制賬戶資金損失,也是證明「他人盜刷」的有力證據。
③ 存款遺產繼承糾紛要怎麼處理
對於遺產存款,可以採用的程序有三:遺囑,訴訟,公證。1,被繼內承人有遺囑的,經公證或容者法院裁定後,可以採用,按遺囑辦理遺產繼承。2,各繼承人間可以起訴其他繼承人,要求法院定紛止爭,判斷遺產歸屬。銀行根據法院裁定或判決辦理存款過戶。3,相關繼承人去公證處辦理遺產公證手續,和銀行過戶簡易手續類似,但是要求更為嚴格。死者在生前沒有就財產進行說明的,繼承人很可能拿不到存摺或者不知道存摺、銀行卡的密碼。而遺產在繼承開始後、實際分割前屬於繼承人共同共有狀態。銀行無法確定取款人是不是合法繼承人,就不會輕易辦理支取存款或掛失支取手續。即便當事人有證據可以證明其是唯一合法繼承人,鑒於自身規章制度等因素考量,銀行通常也會要求提供公證文書或裁判文書。
④ 2014年最高法發布十一起保障民生典型案例有儲蓄存款合同糾紛嗎
有。
俞建水與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鞍山路支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楊浦支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案
基本案情
2008年5月上旬,案外人徐某和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的客戶經理陳某虛構該行銷售年息高達16%的一年期定期儲蓄產品,誘騙原告俞建水前往該行存款。在辦理開戶手續時,陳某偷偷代原告開通了「網上銀行」並領取了U盾,卻僅將一張銀行卡及一本加蓋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印章的理財金賬戶活期對賬簿交由原告。次日,俞建水在自動存款機和銀行櫃面分別向系爭賬戶存入200元及500元。同月14日,原告與陳某、徐某簽訂一份《委託書》,約定由原告存入被告工行楊浦支行2500萬元,期限一年,不提前支取,不轉移,不掛失。陳某以被告委託代理人的名義在該合同上簽字,並利用職務之便,在合同上偷蓋了工行楊浦支行的業務章。當日,原告將2091萬元存入上述賬戶,徐某則將承諾的所謂「高額息差」409萬元轉入該賬戶。當日下午,徐某即利用冒領的U盾登錄網上銀行,將2500萬元轉賬支取後供個人揮霍。事發後,徐某、陳某等人因詐騙罪被法院判刑。原告以存單到期被告未兌付為由起訴至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兩被告兌付其存款本金2500萬元及相應利息。
裁判結果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相對於普通儲戶而言,銀行更有條件防範犯罪分子利用銀行實施的犯罪,故銀行應當制定完善的業務規范,並嚴格遵守規范,盡可能避免風險,確保儲戶的存款安全,維護儲戶的合法權益。但是,如儲戶事先明知可能發生不法侵害卻未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或故意違反儲蓄機構必要的安全規章制度而導致其財產受損,且該過錯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則儲戶應當在其過錯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責任。
陳某身為銀行工作人員,卻勾結犯罪分子徐某,利用工作便利,違反存款操作流程,擅自為原告開立網上銀行,並領取U盾交由徐某,導致涉案款項被騙取。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在工作人員管理、營業場所管理以及存款業務操作流程等方面均存在明顯過錯,且該過錯與存款被騙具有相當的因果關系。俞建水雖然受案外人虛構的高額報酬所誘惑而去工行鞍山路支行處開戶、存款,但只要工行鞍山路支行與俞建水均按照規定的開戶流程辦理開戶業務,案外人徐某就無法獲取與俞建水賬戶相關聯的U盾,更無法在俞建水不知情的情況下從其賬戶將資金轉至他人賬戶。故俞建水的存款目的與存款被騙取之間並無直接因果關系。而且,俞建水於存款前,在自動存款機和銀行櫃面分別向系爭賬戶存入200元及500元,查詢確認上述款項確實已存入其賬戶後才向該賬戶存入2091萬元;存款後,俞建水亦始終妥善保管存摺,顯然其已盡合理注意義務。因此,俞建水與被告工行鞍山路支行的儲蓄存款合同關系合法有效,銀行應當承擔向原告返還存款本息的責任。
原告賬戶所存入的2500萬元中409萬元系犯罪分子存入,屬於為騙取原告賬戶控制權而支付的高額利息,故兩被告返還的存款本金時應予扣除,並應按同期活期存款利率支付相應利息。在儲蓄存款合同關系中,儲戶將存款存入銀行後,資金所有權即歸屬於銀行,儲戶則享有依據儲蓄存款合同向銀行主張本息的債權。因此,犯罪分子利用儲戶賬戶控制權騙劃資金後,追贓所得的資金款項所有權應當歸屬銀行。俞建水未領取追贓款的行為並不影響其依據儲蓄存款合同法律關系向兩被告主張債權。據此,法院判令兩被告返還俞建水存款本金2091萬元及相應利息。
典型意義
近年來,儲戶的銀行存款被犯罪分子通過內外勾結等方式詐騙而致涉訟的案件時有發生。本案是一起因銀行工作人員內外勾結,以高息攬儲業務引誘儲戶與銀行建立儲蓄存款合同關系,進而騙劃存款資金,引發銀行與儲戶之間儲蓄存款合同糾紛的典型案例。本案審理的關鍵在於銀行與儲戶對存款被騙導致的損失是否具有過錯,以及如何承擔與其過錯相適應的責任。本案中,法院結合儲蓄存款合同的性質特點、貨幣資金所有權的變動、銀行履行合同義務的情況以及原告過錯與損失結果之間的關聯性,認定銀行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對儲戶的存款本金及利息損失承擔全部責任,較好地維護了儲戶作為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促進銀行規范交易流程、加強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案的判決充分體現和發揮了司法判決對金融市場的規范導向作用。
⑤ 銀行高管轉走2.5億存款儲戶追責難,難點究竟在哪裡
之所以會造成追責難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起案件的性質難以被界定,梁建紅到底是屬於盜竊犯罪呢還是職務侵佔犯罪?其實歸根究柢也就是沒人願意承擔這個責任,同時銀行和梁建紅更是都不想去賠償這筆錢款。
你們可能不知道職務侵佔罪和盜竊罪的區別,簡單來說,如果這起案件被定性為職務侵佔罪,那麼銀行就得賠償儲戶的損失,承擔責任;但是如果被定義為盜竊罪,那麼被告人就要承擔相應的賠償和責任。所以梁建紅和銀行各執一詞。
而在受害人看來,他們也認為梁建紅的行為是屬於職務侵佔罪,銀行需要給予賠償。當然,我也贊同他們的這種觀點。因為要是想把大額存單里的錢轉入賬戶是有很多限制的,憑借梁建紅一個人很難實現這種盜竊。
同時,我在這里還想說一點,那就是天上不會掉餡餅。當初這些受害者之所以會這么相信梁建紅不僅僅是因為她曾經是工行南寧分行的高管,更是有著利益的驅動,想要獲得更豐厚回報的心理。
⑥ 分享銀行理財糾紛案例,來看!
案例1:交行理財產品本金虧損兩成
2013年,交通銀行在2011年發售的一款私人理財產品到期引發糾紛,產品不僅沒有兌現預期收益,還出現兩成左右的本金虧損。部分該理財產品持有人先後前往上海銀監局、交通銀行總行交銀大廈對該產品進行投訴。有投資者表示購買過程中客戶經理根本沒有提示過這款產品的風險,不知道會有本金虧損風險。針對理財產品虧損,交行統一口徑表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一種投資行為,它有別於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會有一定風險,可能出現盈和虧的結果。交行給投資者兩個選擇:按期終止或延期。
產品宣講會材料中寫道所募集的10.8億元人民幣專項用於參與中航工業集團旗下企業實現資產證券化。然而,後面的投資報告顯示,這支產品先後參與了9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投資方向主要是資源類、製造業、消費醫葯類三大類,並沒有包含國防航天等高科技企業,這讓很多有高科技情節的投資者很受傷。
案例2:百信銀行取錢變借款
百信銀行推出的“智存寶”是一款五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年化利率為4%,50元起存,最高可存30萬。根據頁面宣傳,“智存寶”可當作零錢包使用,靈活性強,可隨時交易。不過,近期有媒體發現,用戶在百信銀行的“智慧存款”產品“智存寶”取出自己的存款,卻變成了借款行為。據介紹,客戶用錢時,將由百信銀行提供100%存單質押借款,期間存款利率與借款利率持平,等存單到期,存單優先自動歸還借款,剩餘金額自動到賬至百信銀行電子賬戶余額。也就是說,當你存入一萬元五年定期時,期間想取出五千,這五千並不是取款,而是相當於從百信銀行借款,等五年定期到期後,將從你存款的一萬元中扣除五千進行歸還,剩餘的五千轉至電子賬戶。
以上就是關於銀行理財糾紛案例的相關分享,送給想要理財的小夥伴們,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哦!
⑦ 轉走1200萬銀行櫃員已被判無期,法院為何會這么判
銀行員工私自將客戶的1200萬轉到自己名下,從法律角度來說已構成詐騙罪。根據《刑法》,按照金額大小和情節嚴重程度,輕者拘役管制,重則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並處罰金。
從這點來看,銀行員工被判處無期徒刑也不為過,畢竟她所犯下的金額數量不小,而且身為銀行員工有一種「監守自盜」的感覺,不僅僅是失職這么簡單。除此之外,法院一審認定,受害者丁女士需要承擔80%的責任,而銀行部門要承擔20%。
寫到最後
目前,丁女士因不服判決已經提出上訴,案件還將繼續處理,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位銀行員工以後的日子將在牢里度過,從此她的人生將被披上一層犯法的外衣。
⑧ 求銀行敗訴的案例
對一起有關流動資金貸款借新還舊的銀行敗訴案例分析;
一、基本案情
1997年8月6日,A公司因生產急需資金向銀行申請貸款10萬元,1998年8月5日貸款到期。由於A公司資金周轉問題,不能按時還款,1998年7月24日A公司向B銀行提出借新還舊,延長還款期限。為了降低貸款風險,B銀行同意借新還舊,並要求A公司對新貸款提供擔保。1998年7月28日,A公司持空白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及擔保意向書請求C公司為其擔保,C公司同意為其提供擔保,並在空白的借款合同保證人位置及擔保意向書上蓋C公司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印章。1998年8月4日,B銀行與A公司簽定了一份借款合同,約定:A公司向B銀行借款10萬元,用途為借新還舊,借款期限為6個月;C公司是擔保人,當借款人不履行合同時由其承擔連帶償還借款本息的責任,貸款人可以直接從保證人的存款帳戶內扣收貸款本息。次日,A公司將10萬元借款按事先約定償還了拖欠B銀行的舊貸款。貸款到期後,A公司未能如期償還。1999年3月15日,B銀行直接從C公司帳戶上扣收10萬元抵償。C公司認為自己不知道借款合同的借款用途是借新還舊,擔保合同應當無效;同時B銀行未經其同意,擅自扣劃其帳戶存款,侵犯了儲戶所有權,請求法院判令擔保合同無效,B銀行返還被扣劃的存款並承擔賠償責任。法院審理後認為,B銀行與A公司惡意竄通,利用新貸款償還舊貸款,簽訂的借款合同損害了保證人利益,C公司不應承擔保證責任。B銀行直接扣劃C公司帳戶款項,是侵權行為,應返還被扣劃的存款,賠償相應的利息損失。
二、案情分析
本案屬於「借新還舊」借款合同的擔保合同糾紛。C公司起訴時有兩個訴訟請求,一是主張C公司擔保行為無效;二是B銀行直接扣劃C公司存款構成侵權。
(一)C公司保證行為是否有效
對於保證合同是否有效,主要依據《擔保法》第30條的規定來判斷。判斷的標准就是看簽訂保證合同時,銀行和借款人是否構成對保證人的欺騙,是否向保證人隱瞞貸款借新還舊的真實用途,是否以欺騙的手段使保證人提供擔保。如果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主合同,即借款合同的真實用途是借新還舊,則銀行與借款人不構成欺騙,保證合同有效,保證人應當承擔保證責任;如果保證人簽訂合同時不知道借款合同的真實用途是借新還舊,則銀行與借款人構成欺騙,保證合同無效,保證人不承擔擔保責任。
在認定「借新還舊」的保證合同的法律效力時,一般首先看舊貸款保證人與新貸款保證人是否為同一人,或者是否舊貸款無保證人而新貸款提供了保證人。如果借新還舊中舊貸款與新貸款均有保證人,且保證人為同一人,即使在保證人出具保證時不知道銀行與借款人進行借新還舊的情況下,保證人仍然要承擔保證責任。因為債務人用新貸款償還了舊貸款,就立即免除了保證人對舊貸款的保證責任,保證人承擔的風險和責任就只針對新貸款,故較之債務人按照實際貸款用途使用新貸款,保證人在債務人借新還舊時承擔的風險和責任要小。比如,債務人按照實際貸款用途使用新貸,而不是借新還舊,如果資金不能收回,則舊債未了又出新債,保證人因而要承擔對舊貸款和新貸款兩筆貸款的保證責任。由此,若借款人改變貸款用途而借新還舊的,對保證人的不利影響很小,反而只須對後一筆貸款承擔保證責任,因此當舊貸款保證人與新貸款保證人為同一人時,無論其是否知曉新借款合同用途為借新還舊,保證人均應對後一貸款承擔保證責任。對此,我國擔保法有明文規定。我國《擔保法》第30條第1款規定:保證期間,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數量、價款、幣種、利率等內容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同意的,如果減輕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仍應當對變更後的合同承擔保證責任;如果加重債務人的債務的,保證人對加重的部分不承擔保證責任。
如果借新還舊中,舊貸款沒有保證人或舊貸款與新貸款的保證人不是同一人,新貸款的保證人不知道借款合同雙方當事人在進行借新還舊的,應按照《擔保法》第30條第1款關於欺詐的規定,免除保證人的保證責任。因為此種情況下的借新還舊,不僅是債權人(銀行)與債務人(借款人)串通實際變更主合同的貸款用途,未徵得保證人的同意,而且保證人承擔保證的可能是不良貸款,甚至是一筆死帳。原本就不能收回的貸款,卻讓保證人出具保證,顯然對保證人不公平,違反民法上的公平原則;如果借新還舊主合同寫明是借新還舊或以貸還貸的,或者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人能夠提供證據證明保證人知道借新還舊的事實還提供擔保的,保證人仍然承擔保證責任。
依據《合同法》第39條第1款規定,主合同當事人雙方協議以新貸償還舊貸,除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外,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一般說來,保證人在全面衡量債務人的履行能力及主合同內容的情況下,方與債權人訂立保證合同,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本案中,C公司不是舊貸款的保證人,A公司要求C公司提供保證擔保時,只出示了空白流動資金借款合同,且未說明借款用途是借新還舊,而作為貸款人的B銀行也未履行告知義務,即保證人C公司不知道其所擔保的借款合同的借款用途是以新貸款償還舊貸款。因此依據上面的探討,C公司的擔保行為應認定為無效,貸款人B銀行存在不作為過錯,C公司對A公司的違約行為不承擔保證責任。
(二)銀行直接扣劃C公司存款是否構成侵權
盡管銀行的扣劃存款行為是依據借款合同的約定,但由於保證合同無效,保證人無須承擔借款人A對債權人B銀行的連帶還款責任。因此在本案中,雖然作為保證人的C公司在空白的借款合同保證人位置及擔保意向書上加蓋了C公司的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印章,但是「當借款人不履行合同時由保證人承擔連帶償還責任,貸款人可以從保證人的存款帳戶內扣收貸款本息。」這一條款並非是C公司與B銀行達成的協議,C公司根本不知道這一條款的內容,它僅是貸款人B銀行與借款人A公司之間在借款合同中的約定,是非法處分C公司合法權利的行為,該條款應屬無效條款,不能約束C公司。因此貸款人B銀行直接扣劃保證人存款帳戶內資金來償還A公司貸款本息的行為構成侵權,應當承擔返還財產和賠償損失的責任。
三、有關建議
(一)如實填寫貸款借新還舊的真實用途
在借新還舊中,除不能虛構借款用途外,還必須向保證人明示,避免保證人以「雙方惡意串通,構成欺詐」要求免責。建議在貸款申請書、借款合同和擔保合同中的「貸款用途」欄直接填明「本貸款用於償還×××(合同編號)合同項下借款人所欠貸款人貸款本金」,以確保借新還舊行為的合法有效。
(二)對借新還舊的貸款用途的填寫切忌懶惰
鑒於目前立法對借新貸款償還舊貸款問題涉及甚少,各地法院判決也不同,為避免司法裁判風險,防止司法實踐中判決保證人免除擔保責任,銀行應當規范貸款操作並注意證據保全。銀行與借款人辦理借新還舊貸款時,在舊貸款與新貸款均有保證人的情況下,無論保證人為同一人還是不同的人,一定要在借款合同的用途上寫明「借新還舊」或「以貸還貸」,或者通過其他方式讓保證人在簽訂合同時知道銀行與借款人進行的貸款是借新還舊。
(三)落實擔保措施
由於借新還舊的特殊性,對貸款的擔保一定要保證其效力。原貸款為擔保貸款的,要重新辦理擔保手續。新的擔保方式的風險不能高於原擔保方式。原貸款沒有擔保的,要補辦擔保,並保證擔保充足有效。
(四)扣收保證人存款帳戶要慎重
銀行貸款業務中,為了回收貸款的安全和快捷,銀行通常從債務人的存款帳戶中直接扣收貸款本息,但是銀行在直接扣收時,一定要注意合法有據。建議銀行在採取直接扣收貸款本息前,一定要與債務人達成扣收協議,並保存書面證據,如委託轉帳付款授權書或扣款協議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