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草場邊界糾紛涉及的政策

草場邊界糾紛涉及的政策

發布時間:2022-04-15 23:35:20

1. 土地資源管理

一、土地資源利用現狀

自治區國土總面積16648.97萬公頃(24.97億畝)。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05 年末各類土地面積為:農用地6306.07 萬公頃(9.46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88%;建設用地122.07萬公頃(1831.0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73%;未利用地10220.83萬公頃(15.33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1.39%。

與2000年相比,農用地面積增加11.28萬公頃(169.22萬畝),建設用地增加10.20萬公頃(152.97萬畝),土地利用率較2000年提高了0.13個百分點。自治區2005年與2000年土地利用現狀對比情況見表2-1。自治區2005年底土地利用現狀構成見圖2-1。

圖2-1 2005年低自治區土地利用現狀構成圖

表2-1 2005年與2000年自治區土地利用現狀對比情況表 單位:萬公頃

二、耕地增減變動情況

「十五」期間,全區共計增加耕地18.17 萬公頃(272.49 萬畝)。增加來源為:土地整理 4045.91 公頃(6.07 萬畝),開發10.81萬公頃(162.08 萬畝),復墾2040.37 公頃(3.06 萬畝);農業結構調整6.75 萬公頃(101.28 萬畝)。自治區「十五」期間各年耕地增加情況見圖2-2。

「十五」期間,全區共計減少耕地28.23 萬公頃(423.40 萬畝)。減少的原因:建設佔用1.19 萬公頃(17.80 萬畝),生態退耕14.45 萬公頃(216.73 萬畝),農業結構調整 12.16 萬公頃(182.47萬畝),自然災害損毀及其他4287.91 公頃(6.43 萬畝)。自治區「十五」期間各年耕地減少情況見圖2-3。耕地減少構成見圖2-4。

圖2-2「十五」期間自治區各年耕地增加情況對比圖

「十五」期間,全區耕地凈減少10.06萬公頃(150.97萬畝)。不考慮農業調整和生態退耕等佔用耕地,全區耕地應增加15.95萬公頃(248.23 萬畝)。自治區「十五」期間耕地面積變化情況見表2-2、圖2-5。

三、基本農田保護

「十五」期間,我區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的法律法令及規章,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對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力度逐年加大。

圖2-3「十五」期間自治區各年耕地減少情況圖

圖2-4「十五」期間自治區耕地減少構成圖

落實最嚴格的保護耕地制度,開展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工作,積極促進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制定了自治區《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制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於嚴格執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的管理辦法》、《耕地佔補平衡考核辦法》。

表2-2「十五」期間自治區耕地面積變化情況表

圖2-5「十五」期間自治區耕地變動情況圖

認真開展基本農田保護檢查工作。基本情況為:全區基本農田保護目標為342.58 萬公頃(5138.7 萬畝),實際劃定基本農田面積為352.78萬公頃(5291.7萬畝)。共劃定基本農田12.37 萬塊,建立基本農田保護標志3.45 萬個,有922 個鄉鎮建立了基本農田保護檔案。截至2005年底,全區基本農田實際保護面積353.26萬公頃(5298.90 萬畝),保護率達到了86.94%。2005 年底自治區基本農田面積分布概況見圖2-6。

圖2-6 2005年底自治區基本農田面積分布圖

四、土地開發整理工作

「十五」期間,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全區利用國家、自治區專項資金和社會資金開發整理土地增加耕地11.41萬公頃(171.21萬畝),為全區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和生產能力,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為全區實現耕地佔補平衡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爭取國家土地開發整理投資項目和自治區安排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共79個,項目資金總預算3.21 億元,建設規模2.61 萬公頃(39.09萬畝),新增耕地9498公頃(14.25萬畝)。其中,於2005年啟動了伊犁河谷南岸乾渠灌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先導工程。

(一)國家和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安排及管理情況

(1)「十五」期間,爭取國家土地開發整理項目42個(含2000年2個項目),建設規模1.63萬公頃(24.52萬畝),規劃新增耕地6629公頃(9.94萬畝),下達項目資金預算2.06億元(見附表4)。

(2)2003年,啟動使用自治區收繳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工程。截至2005 年底,自治區批准土地開發整理項目37 個,建設規模9712.2 公頃(14.57 萬畝),規劃新增耕地2869.1 公頃(4.30 萬畝),下達項目資金預算1.15 億元(見附表4)。

(3)為嚴格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實施管理,制定了《關於加強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招標投標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竣工驗收暫行辦法》。組織有自治區農業廳、水利廳、林業廳及新疆大學等部門專家組成的檢查組,分期對施工的項目進行實地檢查。

(二)伊犁河谷地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先導工程實施情況

為落實國家《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 〈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實施方案〉 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 〔2005〕 104號文),組織編制了《伊犁河谷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申報了伊犁河谷南岸乾渠灌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項目的先導工程,建設總規模2.51 萬公頃(37.61 萬畝),項目預算5.08億元。2005年,啟動了先導工程的前期工作。

五、建設用地審批

「十五」期間,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強化土地用途管制。為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提供了用地預審和報批服務,保障了新農村建設用地,推進了城鎮化進程,促進了自治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實施和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其中,奎—賽高等級公路、「西氣東輸(新疆段)」、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精伊霍鐵路、克拉瑪依、庫爾勒及那拉提機場建設,吉林台一級電站、恰甫其海水利樞紐、「500水庫」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報經國務院批准。全區共批准建設用地6.19萬公頃(92.87萬畝),其中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1.85 萬公頃(27.71 萬畝),農用地中耕地 9633.46 公頃(14.45萬畝),農用地轉用量和佔用耕地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計劃指標內。「十五」期間自治區農用地轉用計劃執行情況見表2-3。

表2-3「十五」期間自治區農用地轉用計劃執行情況

在批准用地中:

(1)國務院批准用地3.29萬公頃(49.40萬畝),其中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1.07 萬公頃(16.01 萬畝),轉用的農用地中耕地5467.27公頃(8.20萬畝);

(2)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用地2.90萬公頃(43.47萬畝),其中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7807.92 公頃(11.71 萬畝),轉用的農用地中耕地4199.16公頃(6.25萬畝)。自治區「十五」期間建設用地審批情況見表2-4。

表2-4「十五」期間自治區建設用地審批情況表 單位:公頃

在建設用地審批中,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強度以及建設用地定額標准控制建設項目用地面積。與此同時,為減少建設用地對耕地佔用的壓力,對建設用地實行分類管理,強化土地用途管制,提高了建設用地的集約化水平和有效供給能力。

六、土地徵收工作

為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制定了進一步加強征地管理、健全征地程序的有關政策,規范征地范圍和征地程序;認真落實「徵用土地方案公告」、「徵用補償安置方案公告」、「征地補償登記」和征地聽證制度,讓農民有更多的知情權,防範征地中損害農民合法權益問題的發生。同時結合自治區實際,著手制定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補償標准;並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聯系,著手建立和完善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機制,使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得到有效保障。

「十五」期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徵收集體土地3555.83 公頃(5.33萬畝),徵收總費用7.91 億元,安置失地農民1.14 萬人。其中2005年批准征地450.31公頃(6754.7畝),其中農用地312.91公頃。農用地中耕地224.65 公頃(3369.8 畝),徵收總費用2.49億元,安置失地農民3408人(見附表6)。

七、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繳

「十五」期間,自治區累計收繳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1.79 億元。其中,上繳中央金庫 9379.65 萬元,自治區金庫8564.85萬元。見表2-5。

表2-5「十五」期間自治區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繳情況表 單位:萬元

八、土地市場

(一)加快推進土地有形市場的建設

遵照《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自治區土地市場建設的通知》(新政發 〔2002〕 21號文),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自治區監察廳共同協商確定烏魯木齊市、昌吉市、伊寧市、庫爾勒市等4個市作為土地有形市場的建設重點,以點帶面推動全區土地有形市場的建設。截至2005 年底,全區有42 個市、縣(市)、2 個口岸建立了土地交易大廳,見表2-6。有59個市、縣(市)建立了土地收購儲備機構見表2-7。

表2-6 自治區已建立土地交易大廳的市、縣(口岸)名單

(二)加強土地資產管理 促進國有企業改革

增強服務意識,支持自治區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發展。「十五」期間先後完成了自治區電信有限公司、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國家大型企業重組改制的土地資產評估處置工作;完成了新疆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第一汽車廠等自治區區屬企事業單位的土地資產處置和土地估價報告備案工作。

表2-7 自治區已建立土地收購儲備機構的地州(市)、縣(市、口岸)名單

「十五」期間,自治區區屬改制企業處置土地資產共計49 家,涉及土地517宗,面積9470.2公頃(14.21萬畝),涉及土地資產71.42 億元,見表2-8。對盤活國有企業土地資產,減輕企業負擔,充分發揮土地資產效益,支持國有企業增資減負和妥善安置下崗職工,促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順利進行,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三)規范土地評估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的監督管理

2003年8月13日,成立了自治區土地估價師協會。2005年下發了《關於加強和規范自治區土地估價行業管理的通知》(新國土資發 〔2005〕 123號),明確了土地估價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與行業自律組織的職責分工,規范了土地估價中介機構和從業人員的行為。

表2-8「十五」期間自治區區屬國有企業改制土地資產處置情況表

截至2005年底,全區共有土地評估機構52個。其中,可在全國范圍內從業的 12 個,自治區范圍內從業的 12 個,地(州、市)、縣(市)范圍內從業的28個。全區注冊土地評估師255 名。見表2-9。

表2-9「十五」期間自治區土地評估機構及人員情況表

(四)土地使用權出讓情況

為規范土地有償使用管理行為,積極探索、建立符合自治區實際的土地有償使用制度,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認真貫徹國務院 〈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 的通知》(新政發〔2001〕 43號),國土資源廳制定了《關於全疆部分城市協議租賃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最低租金標準的通知》(新國土資發 〔2002〕237號)和《關於做好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和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公告的通知》(新國土資發 〔2005〕 248 號)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有效地推進了自治區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效地規范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行為。

「十五」期間,全區共出讓土地2.72 萬宗,出讓總面積1.36萬公頃(20.42萬畝),出讓價款達87.02 億元。為貫徹《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11號),推進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先後出台了《自治區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實施細則》(新國土資發〔2002〕 104號)、《自治區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監督管理辦法》(新國土資發 〔2005〕 165 號)等文件,進一步規范管理土地市場行為,極大地加大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力度,其中,2003~2005 年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共出讓土地2738宗,出讓面積1621.97公頃(2.43萬畝),出讓價款30.99億元,分別占同期出讓總面積和總價款的 18.01%和 44%。見表2-10。

「十五」期間,隨著自治區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對土地的需求強烈,土地出讓面積逐年加大。其中,北疆地區土地出讓面積6683.3公頃(10.02 萬畝),佔全疆的 49.1%;土地出讓價款62.12億元,佔全疆的71.39%;「十五」期間,自治區土地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招、拍、掛」土地出讓價款占土地出讓總價款的比例由2003 年的40.2%提高到2005 年50%,提高了9.8 個百分點。其中,北疆地區土地「招、拍、掛」出讓面積794.7 公頃,占此期間全疆土地出讓面積的49%,土地「招、拍、掛」出讓價款 19.95 億元,占此期間全疆土地出讓價款的64.4%(見附表7)。「十五」期間,土地出讓單位價格情況,見圖2-7、圖2-8。

表2-10「十五」期間自治區國有土地出讓情況表

2003~2005 年國有土地出讓中,工礦倉儲用地佔出讓土地總面積的56.3%,商業服務用地佔出讓土地總面積的24%,出讓住宅用地佔出讓土地總面積的18.4%。

2003~2005 年國有土地出讓價款中,工礦倉儲用地佔出讓土地總價款的28.8%,商業服務用地佔出讓土地總價款的41.7%,住宅用地佔出讓土地總價款的28.5%。2003~2005 年國有土地出讓按用地類型分見表2-11,2003~2005年國有土地出讓單價按用地類型分見圖2-9。

圖2-7「十五」期間自治區土地出讓單位價格對比圖

圖2-8「十五」期間各地州市土地出讓單位價格對比圖

表2-11 2003~2005年自治區國有土地出讓按用地類型分一覽表

圖2-9 2003~2005年自治區國有土地出讓單價按用地類型分對比圖

九、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

2003 年 2 月起,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自治區制訂了《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方案》(新政辦 〔2003〕 21號)和《進一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督查方案》(新國土資發 〔2003〕 76 號),對自治區的治理整頓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並於2003 年5 月,分別在庫爾勒市和奎屯市召開南、北疆片區會議,派出17 個督查組,分赴全疆14 個地(州、市)的60 多個縣(市),對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進行督查指導,並於2003 年8 月下旬,配合國務院5 部委聯合督查組對烏魯木齊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7 個地州市的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工作進行了督查。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1)執行《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有效遏制了土地違法行為的發生。

(2)對自治區原有33 個開發區(園區)進行清理,撤銷14個開發區(園區),核減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面積共計9671.42 公頃(14.51 萬畝),開發區(園區)用地管理逐步規范。

(3)對《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11號)實施前遺留的問題進行了認真清理。按照有關政策規定進行了登記,並向社會公布了結果,使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進一步規范。

(4)全區歷年拖欠農民的征地補償費8194.8 萬元,已於2004年底,全部補償到位。

(5)2005年5月,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函 〔2005〕 304 號文件,函告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市場治理整頓通過國務院組織的驗收。」國土資源部分5 批公告了我區通過審核的19個保留開發區。見表2-12。

表2-12 國土資源部審核的自治區各類開發區一覽表

十、土地執法監察

「十五」期間,各級國土資源執法監察部門,堅持「預防為主,事前防範和事後查處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加大宣傳教育和執法監察工作力度,強化執法手段,依法查處土地違法案件,促使我區土地執法秩序進一步得到好轉,立案查辦、涉及土地和佔用耕地的案件呈下降趨勢,特別是通過兩年開展的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工作,各種制約措施逐步完善,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以及農民群眾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使土地違法案件逐年減少。

「十五」期間,全區查處土地違法案件3859 件,涉及土地面積4275.9公頃(6.41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39 公頃(5085 畝)。拆除違法構築物204.23 萬平方米,收回土地900.44 公頃(1.35萬畝),罰沒款550.27萬元。給予責任人黨紀處分13 人,行政處分10人,刑事案件移交3 人,行政處罰2 人。對7 起典型的土地違法違規行為進行了通報,並公開在新聞媒體上曝光。「十五」期間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見附表8。2005年自治區查處的土地違法案件與2001年對比,見圖2-10。

按照《自治區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制度、規定的通知》(新國土資發 〔2001〕 85號)中動態巡查的要求,2003~2005 年,全區在動態巡查中發現土地違法2948 件,涉及土地面積4197.73 公頃(6.3萬畝),其中耕地146.4公頃(2196畝),制止違法行為1892件,涉及土地面積2096.95 公頃(3.14 萬畝),其中,耕地58.19公頃(872.8畝),罰沒款1993.93萬元。

十一、土地糾紛調解處理工作

截至2005年底,全區14個地州(市)和49個縣(市)設有處理土地糾紛機構,共有工作人員126名,基本形成了從自治區到地(州、市)、縣(市)三級糾紛調查處理機構網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人口的日益增長和土地供需矛盾的加劇,我區因開發引起的土地權屬糾紛、征地糾紛和各類土地權屬爭議,呈現出增多的態勢。各級土地糾紛調解處理部門,加大工作力度,本著依法、公正、公平的原則,調處各類土地權屬爭議,保護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對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圖2-10 2005年查處的土地違法案件與2001年對比圖

(一)土地糾紛調處情況

「十五」期間,全區各級土地糾紛調處部門共調解、處理各類土地糾紛5585件,涉及土地面積達25.96 萬公頃(389.5 萬畝),其中,按調處方式分:調解3880 件,涉及土地面積7.02 萬公頃(105.2萬畝);處理1705件,涉及土地面積18.95 萬公頃(284.2萬畝)。調解處理的糾紛中,國有土地使用權爭議2855件,占糾紛總數的 51.1%;集體土地使用權爭議 2096 件,占糾紛總數的37.5%;集體土地所有權爭議279 件,占糾紛總數的5%;國有與集體土地所有權爭議355件,占糾紛總數的6.1%。按土地糾紛類型劃分:土地糾紛4610件,草場糾紛497件,林地糾紛27件,礦產糾紛23件,水域糾紛15件,其他糾紛413件。見表2-13及圖2-11。

表2-13 自治區「十五」期間土地糾紛調解處理情況表 單位:件

圖2-11「十五」期間自治區調處的土地糾紛構成圖

(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使用國有土地的確權工作

「十五」期間,加大了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使用國有土地的確權劃界工作的力度,根據《自治區關於對兵團單位的使用的國有土地進行確權和登記發證工作的意見》(新證發 〔1995〕 84 號)和《自治區對兵團使用的國有土地進行確權和登記發證工作實施細則》(新政發 〔1996〕 111 號),堅持「尊重歷史、面對現實、有利生產、協商解決」和「統一領導縣(團)為單位,先易後難、整體推進」的原則,為全面開展確權工作奠定了基礎。

2000年4月,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單位使用國有土地確權做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自治區和兵團領導與各地州(市)及兵團各師領導簽訂了確權工作責任書,明確了責任,規定了完成工作的時限,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的確權工作。截至2005 年年底,全區已完成156 個農牧團場的土地確權工作,占需確權農牧團場總數的89.6%。

十二、土地管理基礎工作

(一)規范地籍管理工作

「十五」期間,制定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登記辦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城鎮住房用地登記發證辦法》等規章及政策性文件,促進了地籍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

(1)土地使用權發證。「十五」期間,國有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發證16.99萬本,為發證總數的36.7%;集體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發證42.1萬本,為發證總數的46.1%;集體土地所有權初始登記發證4478 萬本,為發證總數的55.9%;城鎮住房用地發證39.3萬本,發證率為 36.3%;國有農場土地調查確權登記率達83%。

(2)截至2005年底,完成了全區各縣(市)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工作。

(二)土地資源調查

(1)完成了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坡耕地調查、沙化危害耕地調查等國土資源調查任務。

(2)截至2005 年底,克拉瑪依市和25 個縣(市)完成了土地利用更新調查。見表2-14。

表2-14 自治區已完成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市、縣名單

(3)截至 2005 年底,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51 個縣(市)、霍爾果斯口岸、准東石油基地完成了城鎮地籍調查工作。見表2-15。

(4)城鎮閑置和空閑建設用地調查

按照國土資源部要求,對城鎮規劃區范圍內閑置和空閑存量建設用地進行了專項調查。截至2004 年底,全區閑置和空閑存量建設用地1074宗,面積4722.2 公頃(7.08 萬畝),見附表8。為進一步分析全區土地集約利用的潛力、制定鼓勵盤活存量土地和集約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及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了可靠的基礎數據。

(5)開展了烏魯木齊市以及昌吉市、伊寧市、庫爾勒市、喀什市4個重要城市土地利用遙感監測,為政府建立國土資源快速反應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有40個縣(市)利用衛星數據開展土地利用更新調查;開展了克拉瑪依市土地利用資料庫拓展應用試點工作。

表2-15 完成城鎮地籍調查工作的市、縣名單

(三)地價管理和農用地定級估價

截至2005年底,全區各縣(市)都已完成了城鎮基準地價的評估工作;有20個市、縣(市)分別完成了城鎮基準地價的更新和農用地定級估價工作。這些基礎性工作的開展,為加強土地市場價格的調控和管理,保護交易者和國家等各方面的合法權益,維護土地市場的健康發展,防止國有土地資產流失,制定地價管理政策與制度提供了技術保障和理論依據。

(1)完成城鎮基準地價更新工作的市、縣(市)有: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吉木薩爾縣、呼圖壁縣、庫爾勒市、焉耆縣、輪台縣、奎屯市、尼勒克縣、吐魯番市、鄯善縣、阿克蘇市、庫車縣、新和縣、阿瓦提縣、喀什市。

(2)完成農用地定級估價工作的市、縣(市)有:克拉瑪依市、阜康市、烏蘇市、哈密市、焉耆縣、和碩縣、和靜縣、喀什市、庫爾勒市、鄯善縣、米泉市、新源縣、沙灣縣、輪台縣、尉犁縣、若羌縣、且末縣、博湖縣、瑪納斯縣、阿克蘇市。

2. 自治州內縣與縣之間草原邊界爭議按照《國務院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的規定由誰處理

由他們自治州邊界行政管理負責的吧!

3. [民安[1984]2號]文件

【全文】 批轉林業部、民政部等部門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的通知 國發〔1984〕95號
同意林業部、民政部、公安部、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現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各地區要把這項工作擺到議事日程上來,加強領導,作出具體部署。毗鄰省、區雙方要主動聯系,協調行動,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爭取在今明兩年內,把現有山林權糾紛處理好,以增進邊界地區各族人民的團結,推動建設事業的發展。
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
近幾年來,省與省之間的山林權糾紛問題十分突出,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和森林資源的嚴重損失,影響安定團結。為此,我們深入重點地區作了調查,並和部分省、區研究了解決意見,現報告如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對解決山林權屬問題非常重視。一九八一年三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各地抓緊做好落實山林權和林業生產責任制工作,積極解決山林權屬糾紛。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共中央、在《關於制止亂砍濫伐森林的緊急指示》中,再次強調要抓緊處理這個問題。三年來,各地認真貫徹黨中央和的指示,在林業「三定」中狠抓了山林權糾紛的調處工作。據統計,全國一百四十多萬起糾紛已解決了一百二十八萬多起。但是,省際山林權糾紛大都沒有解決,至今全國還有一千三百六十多起,爭執面積達一百四十多萬畝,糾紛較多的是南方各省。省際山林權糾紛的原因主要是:(一)山林權屬不清。一些地區山林權歷經變動,工作粗糙,造成權屬混亂。(二)省、區之間的行政界線不清。有的地方過去沒有劃過或沒有劃清省、區界線,糾紛雙方掌握的行政區劃圖省、區界線不一致,各執己圖,爭要山林。(三)有些幹部、群眾受無主義、本位主義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響。
省際山林權糾紛調處工作,長期以來沒有統一的政策,行動不統一,使許多糾紛久拖不決。不少地方經常發生爭佔山林、濫伐林木的事件,甚至引起大規模械鬥,不僅造成生命財產和森林資源的嚴重損失,而且破壞了邊界地區安定團結和民族團結,影響生產建設,亟需妥善解決。

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必須從有利於安定團結、民族團結,有利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有利於群眾生產生活和四化建設出發,教育幹部和群眾,發揚共產主義風格,克服本位主義,互諒互讓,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在調處工作中,應掌握以下政策原則: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有關規定,解放前的舊契約不能作為確定山林權屬的依據。
(二)山林權屬應以土地改革時確定的權屬為基礎,以人民頒發的土地證為主要憑證;沒有土地證的,可參考土地改革時的土地清冊。凡土地改革時已經分配的山權,其權屬一律不再變動。
土地改革時雙方重復分配的山林,凡都能提出確鑿證據的,其權屬應本著有利於生產管理和兼顧雙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原則上按雙方各半並結合自然地形劃分,但如屬土地改革後新造的人工林,林權誰造誰有,山權仍按各半的原則處理。
土地證上記載的山林四至與面積不符的,以四至為准,確定權屬;四至不準確的,協商解決。
雙方都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或者土地改革了但都拿不出憑證的山林,
屬國營單位之間的爭執,如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清楚,以行政區域界線為界,山林座落在哪一個省、區就歸那一個省、區所有;屬集體單位之間或國營單位與集體單位之間的爭執,凡是人工林,其山權、林權均歸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和荒山荒地,則應根據歷史和現時的經營狀況,兼顧雙方利益,協商解決。
在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為幫助少數民族社隊發展生產,漢族社隊劃歸少數民族社隊的山林,其權屬不再變動。
(三)在土地改革以後合作化以前,因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凡已在接受一方辦理入社手續的,屬接受一方社隊集體所有;沒有辦理入社手續的,仍歸原社隊集體所有。合作化以後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其權屬仍歸原社隊集體所有。
(四)解放以後,確屬越界在對方土地上營造的人工林,應當按照山權不變,林權歸造林者所有,適當照顧山權一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
(五)對於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有爭執的,應按照有關規定,參照解放後的歷史狀況和自然地形,由雙方協商確定,並按照行政區域變更的有關規定,辦理報批手續。
(六)省際山林權糾紛已經雙方協商達成過協議,或經上級、機關裁決過的,雙方都要維護原來的協議和裁決,不得以任何借口單方面修改或推翻。對於同一糾紛有數次協議或裁決的,以最後一次協議或裁決為准。
(七)發生省際山林權糾紛,當地雙方應主動協商解決,也可以報請上級或有關部門調解處理。在糾紛解決之前,必須維持現狀,任何一方都不準進入爭執地區砍伐林木和從事基本建設或其它生產活動;也不準發放山林權證,已發放的一律無效。
省際山林權糾紛一經雙方協商達成協議或經上級有關部門調解、裁決處理,都要有協議書或裁決書,繪制山林位置圖,並由山林座落所在地的縣(市)人民據以發給山林權證,由雙方共同設置永久性界標。
(八)有省際山林權糾紛的地區,雙方可根據以上政策原則,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協商制定解決糾紛的雙邊規定。糾紛雙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協商簽訂的協議,亦應承認有效。
以上政策原則,只適用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省、區內的糾紛,仍按各省、區自己原來的規定處理。


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工作,必須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正確的工作方法。(註解: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改按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一)堅持雙方主動協商,上級幫助,把糾紛解決在基層。省際山林權糾紛,實際上是兩個省、區基層單位的糾紛,應當主要依靠糾紛雙方自己協商解決。經雙方反復協商達不成協議的,提請縣人民或機關調解;兩縣確實解決不了的,由省、自治區或行署、自治州協助處理。經各級調解均解決不了的,由省、區人民各自將糾紛的情況及解決的具體意見、方案,提請主管部門協調,確實協調不了的,由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決定。各地在調處工作中要注意充分發揮省際護林聯防組織的作用。
(二)做好糾紛地區幹部的思想工作,嚴格執行法紀。在調處工作中,雙方有關領導要顧全大局,以身作則,並教育各自一方的幹部,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法律辦事,堅決反對本位主義、無主義和封建宗族思想。對偽造、塗改證據,或以其他借口蓄意製造糾紛或阻撓糾紛解決的人,要嚴肅處理。對挑起械鬥,破壞森林,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的直接責任者,要予以追究,觸犯刑律的要依法懲辦。
(三)加強組織領導。省際山林權糾紛,大都包含有行政邊界和其他資源的爭執,有些涉及民族關系。建議省際山林權糾紛較多的省、區人民,組織林業、民政、公安、和民族事務等有關部門,協調行動,共同做好調處工作,促進糾紛的解決。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遵照執行。

4. 行政區域邊界爭議的處理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的有關規定:
邊界爭議發生後,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擴大。任何一方都不得往爭議地區遷移居民,不得在爭議地區設置政權組織,不準破壞自然資源。嚴禁聚眾鬧事、械鬥傷人,嚴禁搶奪和破壞國家、集體和個人的財產。發生群眾糾紛時,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必須立即派人到現場調查處理, 並報告爭議雙方的上一級人民政府。
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邊界爭議,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經協商未達成協議的,雙方應當將各自的解決方案並附邊界線地形圖,報國務院處理。
國務院受理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邊界爭議,由民政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調解;經調解未達成協議的,由民政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提出解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境內的邊界爭議,由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經協商未達成協議的,雙方應當將各自的解決方案並附邊界線地形圖,報雙方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處理。
爭議雙方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受理的邊界爭議,由其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調解;經調解未達成協議的,由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解決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經雙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的邊界爭議,由雙方人民政府的代表在邊界協議和所附邊界線地形圖上簽字。
爭議雙方人民政府達成的邊界協議,或者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凡不涉及自然村隸屬關系變更的,自邊界協調簽字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下達之日起生效。
爭議雙方人民政府達成的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凡涉及自然村隸屬關系變更的,必須按照《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中有關行政區域界線變更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序辦理。
爭議雙方人民政府達成的邊界協議,或者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生效後,由爭議雙方人民政府聯合實地勘測邊界線,標繪大比例尺的邊界線地形圖。
實地勘測的邊界線地形圖,經雙方人民政府蓋章後,代替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所附的邊界線地形圖。
地方人民政府處理的邊界爭議,必須履行備案手續。爭議雙方人民政府達成的邊界協議,由雙方人民政府聯合上報備案;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由作出決定的人民政府上報備案。上報備案時,應當附實地勘測的邊界線地形圖。
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邊界協議,上報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自治縣的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逐級上報國務院備案。
縣、市、市轄區的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逐級上報民政部備案。
鄉、民族鄉、鎮的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逐級上報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邊界爭議解決後,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必須認真執行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向有關地區的群眾公布正式劃定的行政區域界線,教育當地幹部和群眾嚴格遵守。

附:《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26號)
《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已經1988年12月27日國務院第30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施行。
總理 李鵬
1989年2月3日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妥善處理行政區域邊界爭議,以利於安定團結,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的邊界爭議是批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之間,鄉、民族鄉、鎮之間,雙方人民政府對毗鄰行政區域界線的爭議。
第三條 處理因行政區域界線不明確而發生的邊界爭議,應當按照有利於各族人民的團結,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有利於保護、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由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從實際情況出發,兼顧當地雙方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實事求是,互諒互讓地協商解決,經爭議雙方 協商未達成協議的,由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決定。必要時,可以按照行政區劃管理的許可權,通過變更行政區域的方法解決。
解決邊界爭議,必須明確劃定爭議地區的行政區域界線。
第四條 下列已明確劃定或者核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必須嚴格遵守:
(一)根據行政區劃管理的許可權,上級人民政府在確定行政區劃時明確劃定的界限;
(二)由雙方人民政府或者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明確劃定的爭議地區的界線;
(三)發生邊界爭議之前,由雙方人民政府核定一致的界線。
第五條 爭議雙方人民政府的負責人,必須對國家和人民負責,顧全大局,及時解決邊界爭議,不得推諉和拖延。
第六條 民政部是國務院處理邊界爭議的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處理邊界爭議的主管部門。
第二章 處理依據
第七條 下列文件和材料,作為處理邊界爭議的依據:
(一)國務院(含政務院及其授權的主管部門) 批準的行政區劃文件或者邊界線地圖;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不涉及毗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區劃文件或者邊界線地圖;
(三)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含軍政委員會、人民行政公署)解決邊界爭議的文件和所附邊界線地圖;
(四)爭議雙方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協議和所附邊界線地圖;
(五)發生邊界爭議之前,經雙方人民政府核定一致的邊界線文件或者蓋章的邊界線地圖。
第八條 解放以後直至發生邊界爭議之前的下列文件和材料,作為處理邊界爭議的參考:
(一)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確定自然資源權屬時核發的證書
(二)有關人民政府在爭議地區行使行政管轄的文件和材料;
(三)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或者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開發爭議地區自然資源的決定或者協議;
(四)根據有關政策的規定,確定土地權屬的材料。
第九條 本條例第七條、第八條規定以外的任何文件和材料,均不作為處理邊界爭議的依據和參考。
第三章 處理程序
第十條 邊界爭議發生後,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擴大。任何一方都不得往爭議地區遷移居民,不得在爭議地區設置政權組織,不準破壞自然資源。
嚴禁聚眾鬧事、械鬥傷人,嚴禁搶奪和破壞國家、集體和個人的財產。發生群眾糾紛時,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必須立即派人到現場調查處理, 並報告爭議雙方的上一級人民政府。
第十一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邊界爭議,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經協商未達成協議的,雙方應當將各自的解決方案並附邊界線地形圖,報國務院處理。
國務院受理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邊界爭議,由民政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調解;經調解未達成協議的,由民政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提出解決方案,報國務院決定。
第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境內的邊界爭議,由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經協商未達成協議的,雙方應當將各自的解決方案並附邊界線地形圖,報雙方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處理。
爭議雙方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受理的邊界爭議,由其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調解;經調解未達成協議的,由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解決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第十三條 經雙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的邊界爭議,由雙方人民政府的代表在邊界協議和所附邊界線地形圖上簽字。
第十四條 爭議雙方人民政府達成的邊界協議,或者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凡不涉及自然村隸屬關系變更的,自邊界協調簽字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下達之日起生效。
爭議雙方人民政府達成的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凡涉及自然村隸屬關系變更的,必須按照《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中有關行政區域界線變更的審批許可權和程序辦理。
第十五條 爭議雙方人民政府達成的邊界協議,或者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生效後,由爭議雙方人民政府聯合實地勘測邊界線,標繪大比例尺的邊界線地形圖。
實地勘測的邊界線地形圖,經雙方人民政府蓋章後,代替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所附的邊界線地形圖。
第十六條 地方人民政府處理的邊界爭議,必須履行備案手續。爭議雙方人民政府達成的邊界協議,由雙方人民政府聯合上報備案;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由作出決定的人民政府上報備案。上報備案時,應當附實地勘測的邊界線地形圖。
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的邊界協議,上報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自治縣的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逐級上報國務院備案。
縣、市、市轄區的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逐級上報民政部備案。
鄉、民族鄉、鎮的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逐級上報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第十七條 邊界爭議解決後,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必須認真執行邊界協議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決定,向有關地區的群眾公布正式劃定的行政區域界線,教育當地幹部和群眾嚴格遵守。
第四章 罰則
第十八條 爭議雙方人民政府的負責人,違反本條例的規定,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較大損失的,應當給予行政處分;造成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 違反本行使第十條的規定,情節較重的,對直接責任人員和其他肇事者,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治安管理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條 行政區域邊界劃定後,違反本條例的規定越界侵權造成損害的,當事一方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一條 本條例由民政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二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81年5月30日國務院發布的《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辦法》同時廢止.

5. 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的處理依據

第七條下列文件和材料,作為處理邊界爭議的依據:
(一)國務內院(含政務院及其授權的容主管部門)批準的行政區劃文件或者邊界線地圖;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不涉及毗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區劃文件或者邊界線地圖;
(三)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含軍政委員會、人民行政公署)解決邊界爭議的文件和所附邊界線地圖;
(四)爭議雙方人民政府解決邊界爭議的協議和所附邊界線地圖;
(五)發生邊界爭議之前,經雙方人民政府核定一致的邊界線文件或者蓋章的邊界線地圖。
第八條解放以後直至發生邊界爭議之前的下列文件和材料,作為處理邊界爭議的參考:
(一)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確定自然資源權屬時核發的證書;
(二)有關人民政府在爭議地區行使行政管轄的文件和材料;
(三)爭議雙方的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或者爭議雙方人民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開發爭議地區自然資源的決定或者協議;
(四)根據有關政策的規定,確定土地權屬的材料。
第九條本條例第七條、第八條規定以外的任何文件和材料,均不作為處理邊界爭議的依據和參考。

6. 草場糾紛問題

很有希望打贏.
草地的承包期限是30-50年,你們承包期內可以出租.但終身出租是不行的.
合同法214條規定,租賃合同約定的期限不得超過20年.超過20年的,超過的部分無效.

7. 有誰知道國務院(1984)95號文件的原文

【全文】 國務院批轉林業部、民政部等部門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的通知 國發〔1984〕95號
國務院同意林業部、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現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各地區要把這項工作擺到議事日程上來,加強領導,作出具體部署。毗鄰省、區雙方要主動聯系,協調行動,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爭取在今明兩年內,把現有山林權糾紛處理好,以增進邊界地區各族人民的團結,推動建設事業的發展。
關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的報告
近幾年來,省與省之間的山林權糾紛問題十分突出,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和森林資源的嚴重損失,影響安定團結。為此,我們深入重點地區作了調查,並和部分省、區研究了解決意見,現報告如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解決山林權屬問題非常重視。一九八一年三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各地抓緊做好落實山林權和林業生產責任制工作,積極解決山林權屬糾紛。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制止亂砍濫伐森林的緊急指示》中,再次強調要抓緊處理這個問題。三年來,各地認真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指示,在林業「三定」中狠抓了山林權糾紛的調處工作。據統計,全國一百四十多萬起糾紛已解決了一百二十八萬多起。但是,省際山林權糾紛大都沒有解決,至今全國還有一千三百六十多起,爭執面積達一百四十多萬畝,糾紛較多的是南方各省。省際山林權糾紛的原因主要是:(一)山林權屬不清。一些地區山林權歷經變動,工作粗糙,造成權屬混亂。(二)省、區之間的行政界線不清。有的地方過去沒有劃過或沒有劃清省、區界線,糾紛雙方掌握的行政區劃圖省、區界線不一致,各執己圖,爭要山林。(三)有些幹部、群眾受無政府主義、本位主義和封建宗族思想的影響。
省際山林權糾紛調處工作,長期以來沒有統一的政策,行動不統一,使許多糾紛久拖不決。不少地方經常發生爭佔山林、濫伐林木的事件,甚至引起大規模械鬥,不僅造成生命財產和森林資源的嚴重損失,而且破壞了邊界地區安定團結和民族團結,影響生產建設,亟需妥善解決。

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必須從有利於安定團結、民族團結,有利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有利於群眾生產生活和四化建設出發,教育幹部和群眾,發揚共產主義風格,克服本位主義,互諒互讓,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在調處工作中,應掌握以下政策原則: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有關規定,解放前的舊契約不能作為確定山林權屬的依據。
(二)山林權屬應以土地改革時確定的權屬為基礎,以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證為主要憑證;沒有土地證的,可參考土地改革時的土地清冊。凡土地改革時已經分配的山權,其權屬一律不再變動。
土地改革時雙方重復分配的山林,凡都能提出確鑿證據的,其權屬應本著有利於生產管理和兼顧雙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原則上按雙方各半並結合自然地形劃分,但如屬土地改革後新造的人工林,林權誰造誰有,山權仍按各半的原則處理。
土地證上記載的山林四至與面積不符的,以四至為准,確定權屬;四至不準確的,協商解決。
雙方都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或者土地改革了但都拿不出憑證的山林,
屬國營單位之間的爭執,如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清楚,以行政區域界線為界,山林座落在哪一個省、區就歸那一個省、區所有;屬集體單位之間或國營單位與集體單位之間的爭執,凡是人工林,其山權、林權均歸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和荒山荒地,則應根據歷史和現時的經營狀況,兼顧雙方利益,協商解決。
在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為幫助少數民族社隊發展生產,漢族社隊劃歸少數民族社隊的山林,其權屬不再變動。
(三)在土地改革以後合作化以前,因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凡已在接受一方辦理入社手續的,屬接受一方社隊集體所有;沒有辦理入社手續的,仍歸原社隊集體所有。合作化以後遷居、嫁娶隨帶的或贈送他人的山林,其權屬仍歸原社隊集體所有。
(四)解放以後,確屬越界在對方土地上營造的人工林,應當按照山權不變,林權歸造林者所有,適當照顧山權一方利益的原則,協商解決。
(五)對於省、區的行政區域界線有爭執的,應按照有關規定,參照解放後的歷史狀況和自然地形,由雙方協商確定,並按照行政區域變更的有關規定,辦理報批手續。
(六)省際山林權糾紛已經雙方協商達成過協議,或經上級政府、司法機關裁決過的,雙方都要維護原來的協議和裁決,不得以任何借口單方面修改或推翻。對於同一糾紛有數次協議或裁決的,以最後一次協議或裁決為准。
(七)發生省際山林權糾紛,當地雙方應主動協商解決,也可以報請上級政府或有關部門調解處理。在糾紛解決之前,必須維持現狀,任何一方都不準進入爭執地區砍伐林木和從事基本建設或其它生產活動;也不準發放山林權證,已發放的一律無效。
省際山林權糾紛一經雙方協商達成協議或經上級有關部門調解、裁決處理,都要有協議書或裁決書,繪制山林位置圖,並由山林座落所在地的縣(市)人民政府據以發給山林權證,由雙方共同設置永久性界標。
(八)有省際山林權糾紛的地區,雙方可根據以上政策原則,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協商制定解決糾紛的雙邊規定。糾紛雙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協商簽訂的協議,亦應承認有效。
以上政策原則,只適用於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省、區內的糾紛,仍按各省、區自己原來的規定處理。


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工作,必須加強組織領導,採取正確的工作方法。(註解:調處省際山林權糾紛問題,改按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一)堅持雙方主動協商,上級幫助,把糾紛解決在基層。省際山林權糾紛,實際上是兩個省、區基層單位的糾紛,應當主要依靠糾紛雙方自己協商解決。經雙方反復協商達不成協議的,提請縣人民政府或司法機關調解;兩縣確實解決不了的,由省、自治區或行署、自治州協助處理。經各級調解均解決不了的,由省、區人民政府各自將糾紛的情況及解決的具體意見、方案,提請國務院主管部門協調,確實協調不了的,由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國務院決定。各地在調處工作中要注意充分發揮省際護林聯防組織的作用。
(二)做好糾紛地區幹部的思想工作,嚴格執行法紀。在調處工作中,雙方有關領導要顧全大局,以身作則,並教育各自一方的幹部,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法律辦事,堅決反對本位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封建宗族思想。對偽造、塗改證據,或以其他借口蓄意製造糾紛或阻撓糾紛解決的人,要嚴肅處理。對挑起械鬥,破壞森林,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的直接責任者,要予以追究,觸犯刑律的要依法懲辦。
(三)加強組織領導。省際山林權糾紛,大都包含有行政邊界和其他資源的爭執,有些涉及民族關系。建議省際山林權糾紛較多的省、區人民政府,組織林業、民政、公安、司法和民族事務等有關部門,協調行動,共同做好調處工作,促進糾紛的解決。
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遵照執行。

8. 存在中國和哪幾個國家有領土糾紛

截止2019年2月,有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印度、不丹等國家。

爭議介紹:

一、中日釣魚島爭端

中日釣魚島爭端是日本侵犯中國領土所引發的爭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律依據。但是,日本方面無視大量歷史事實,竟聲稱釣魚島為日本的「固有領土」。

二、中不邊界爭議地區

1、魯林爭議區(絨林)

位於下亞東仁青岡鄉東南。總面積340平方公里,牧場40個,森林資源較為豐富。1954年,不丹皇家陸軍在恰爾塘建立軍事據點,1960年又在哈熱建立季節性哨所。

2、洞郎爭議區

位於亞東縣南端,約100平方公里,北部小湖泊較多,有大小草場30個,東南部森林資源豐富。該地歷來為下亞東牧民的夏季草場。

3、查瑪浦爭議區

位於上亞東幫噶曲登以東,主要包括郎瑪浦和查瑪浦的上游部分,約60餘平方公里,有草場30餘個,歷來為下亞東牧民的夏季草場,1959年 以前,不丹牧民過界放牧,須向亞東頭人交納草稅。50年代初期,不丹在森窮隆建立常年軍事據點,1960年又在兒淌建立季節性哨所。

4、白玉爭議區

位於洛扎縣南部,主要包括巴桑弄和吉格弄兩河流域,總面積約為600平方公里,有牧場37個,著名的拉龍康和次久拉康兩座寺廟在該爭議區內。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西藏地方政府根據嘉慶皇帝的昭示,將該地區劃歸蒙達拉龍寺管轄,白玉地區的群眾均來自洛扎縣。西藏和平解放後,不丹趁機進入該地區,相繼建立了德馬龍和塘沃哨所,直至1978年撤除,1983年8月,不丹又在次久拉康附近重新設立哨所。

5、基伍爭議區

位於查瑪浦爭議區以北,主要包括基伍曲和巴馬弄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面積約為90平方公里,有大小牧場20餘個,1889年,西藏地方政府將基伍租給不丹哈宗官方和中方牧民共同使用,1962年,不丹在夏布建立季節性哨所基伍爭議區。

6、墨拉薩丁爭議區

17世紀以後,不丹人大量東遷,移居達旺等地,引起草場和民事糾紛。為此,西藏地方政府和不丹在1715年曾兩次訂立條約,言明墨拉薩丁主權歸屬,草場可以租給不丹移民使用,按規定交納草稅。

20世紀初,英印政府制定麥克馬洪線,並把勢力范圍擴展到達旺以北。1949年,印度與不丹簽定《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將中國墨拉薩丁地區轉讓不丹,自此,墨拉薩丁地區一直處於不丹政府的完全控制之下。墨拉薩丁爭議區位於達旺以南,扎西岡以東,打攏宗以西,面積3300平方公里。據史料記載,墨拉薩丁分別歸達旺寺和打攏宗管轄,薩丁寺屬於達旺宗,基堪布由達旺寺派任。

三、中印邊境爭端

1、東段爭議

早在公元7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府的版圖。13世紀,元朝統治了這個地區。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統一西藏,對門隅地區實行各種形式的有效管轄。19世紀中葉以後,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特別授予錯那宗和達旺寺以管理門隅地區的實權,負責制定法律、制度和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

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權為了加強對門隅的統治,在門隅的首府達旺,建立了名為「達旺細哲」的全區性行政委員會(由達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聶倉」兩人和「札倉」的代表組成)和「達旺住哲」的高一級非常設行政會議(由「達旺細哲」的組成人員加上錯那宗兩個宗本組成),負責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專人到門隅徵收、征購大米,專管該區鹽米等經貿活動。

2、西段爭議

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及阿里高原環繞的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後准葛爾的大軍及蒙古熬茶禮佛的行旅都是從此進藏,清時曾設立拓置局管轄。

1951年西北解放軍也是從阿克賽欽到達阿里的。對於這樣一塊土地,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其屬於中國,直到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並不知道印度對這里有領土要求。

四、南海爭端

中國是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

1946年12月,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派兵駐守。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名義與要求",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南海主權歸屬之爭發端於20世紀後半期。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70年代,中國南海露出水面的島礁以及海域被一些周邊國家侵佔。提出所謂「主權」要求並分割海域的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等國家。

9. 寫個工作簡報關於基本草原劃定

1
xxx
縣基本草原劃定進展情況匯報


10

8
日起,經過近
2
個月時間,通過勾繪基本草
原圖斑、計算統計和資料整理等工作,現在初步完成了全縣
基本草原劃定的前期工作。現將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工作進展情況

10

8
日縣基本草原劃定協調領導小組召開安排會議以
後,我局即按縣基本草原劃定協調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部
署,迅速組織人員開展此項工作。到
11

14
日已經完成了
19
個鄉(鎮)和
xxx
羊場基本草原劃定的外業繪圖工作。通
過室內預判和現場勘驗,在
1

5
萬地形圖上初步勾繪出了
基本草原圖斑。
11

15
日至
29
日轉入內業勾繪圖斑電子化
軟體上圖和面積統計工作,並會同林業、國土等部門對勾繪
的基本草原圖斑與林斑、耕地斑進行對接工作。
11

30

各鄉(鎮)的基本草原圖斑和面積統計工作初步完成後,召
集了
19
個鄉(鎮)和
xxx
羊場主要負責人和分管領導,對
勾繪的本行政區域圖斑和面積進行了核對和確認工作。此次
全縣初步勾繪基本草原圖斑
1200
個,
總面積
633.4412
萬畝,
其中可利用面積
587.1
萬畝,人工草地
21
萬畝。

二、主要做法

1
、加強組織領導、廣泛宣傳動員

這次開展全縣基本草原劃定,縣上高度重視,迅速成立
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副組長,國土、民政等
11

2
個部門和單位參加的縣基本草原劃定協調領導小組。縣協調
領導小組加強了對此項工作安排部署。及時召開安排會議,
確定由畜牧部門抽調領導
3
名、技術人員
6
名,縣國土、林
業、民政、區劃辦
4
部門和單位各抽調領導
1
名,技術人員
1
名組成縣基本草原劃定技術小組。在劃定前對參加基本草
原劃定工作的人員進行基本草原類型判定、圖件編繪、面積
統計、資料匯總等技術培訓,確保劃定數據按統一標准,真
實准確權威。在劃定工作中由抽調各部門的工作人員參加,

2
個技術小組按統一的技術標准和方法步驟開展工作。

技術小組每到一個鄉(鎮)及時開展宣傳動員工作,共
出去車輛
80
次,開展各鄉(鎮)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鄉
(鎮)幹部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和熟悉草原情況的村老領導、
老牧民參加的較大型政策宣傳會
24
場(次),廣大基層干
部和農牧民群眾充分認識了劃定基本草原的重要意義,引導
群眾積極參與劃定工作。

2
、室內預判與外業調查相結合

嚴格按照《甘肅省基本草原劃定工作規程
(
試行
)
》和

xxx
縣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實施方案》規定的操作規程和方
法步驟,首選由民政部門參與核實基本草原劃定區域內的鄉
(鎮)、行政村邊界,並按最新的村行政區域界限進行室內
預判。
室內預判參照林斑、
耕地斑、
地形圖和最新谷歌地圖,
請熟悉情況的村組代表參與,在
1

5
萬地形圖上指導核對

3
勾繪出草原圖斑,對地形、地名和植被類型有異議的再進行
外業實地調查,現場勘驗分布類型和四至界限。

3
、積極調處矛盾糾紛

由於對草原要實行補助和獎勵,過去多年積累的草原
矛盾糾紛集中暴露出來,給劃定工作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
響。
我們通過查閱檔案資料,
現場勘驗,
做了大量群眾工作,
現場調處
50
次。但還有一些鄉(鎮)之間和鄉(鎮)內村
與村之間較深層次的矛盾糾紛和長期混牧區矛盾仍未調解,
均採用在矛盾糾紛區調解劃定緩沖糾紛區的辦法暫時得以
調處,這些劃定的緩沖糾紛區均計入全縣基本草原,但不搞
確權和承包,也不落實補助獎勵政策,按現有放牧習慣放牧
利用。

4
、部門對接,集中審核

此次劃定基本草原以村為單位,由縣上抽調的技術指導
小組,鄉(鎮)和行政村(牧戶代表)共同參加劃定,縣上
抽調的技術指導小組包括國土、林業等相關部門,在室內審
核中,為了確保圖斑、數據的真實准確,我局又臨時抽調熟
悉鄉(鎮)村草原界限的近十餘名工作人員,集中對已勾繪
的圖斑集中審核,對照林斑、耕地斑進行了反復確認核准。
基本草原圖斑中除去了全部喬木林斑和密灌,劃入了郁閉度
40%
以下的灌叢林斑;對照國土局提供的耕地圖斑,其中有
基本農田
66.3
萬畝,均分布在淺山水川,在勾繪時基本上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載券 321人已下載
下載
還剩3頁未讀,繼續閱讀

閱讀全文

與草場邊界糾紛涉及的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