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重復侵權規制

重復侵權規制

發布時間:2022-04-13 18:21:14

⑴ 淘寶知識產權侵權處罰規定

法律分析:淘寶知識產權侵權處罰規定是,知識產權侵權一般包括商標侵權、專利侵權、著作權(即版權)侵權。同一用戶首次被同一知識產權投訴成立,扣4分;同一用戶再次被同一知識產權投訴成立,視為重復侵權,每次扣8分,但再次投訴時間距離上一次被扣分的投訴自投訴成立之日起在5日內(含5日)的,不予扣分;12分-24分之間(含12分) 警告;24分-36分之間(含24分) 限權7天;36分-48分之間(含36分) 限權15天;48分-60分之間(含48分) 限權30天;60分或以上,關閉賬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四條
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因此受到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難以計算的,可以參照該權利使用費給予賠償。對故意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給予賠償。
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的違法所得、權利使用費難以計算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百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人民法院為確定賠償數額,在權利人已經盡了必要舉證責任,而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等主要由侵權人掌握的,可以責令侵權人提供與侵權行為相關的賬簿、資料等;侵權人不提供,或者提供虛假的賬簿、資料等的,人民法院可以參考權利人的主張和提供的證據確定賠償數額。
人民法院審理著作權糾紛案件,應權利人請求,對侵權復製品,除特殊情況外,責令銷毀;對主要用於製造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責令銷毀,且不予補償;或者在特殊情況下,責令禁止前述材料、工具、設備等進入商業渠道,且不予補償。

⑵ 求 張衛平 《重復訴訟規制研究:兼論「一事不再理」》,該文的全部內容

重復訴訟規制研究: 兼論%一事不再理+
張衛平
!
內容提要 如何應對重復訴訟是我國民事訴訟實踐中經常遭遇的問題"從避免法院
就同一訴訟標的的案件進行重復審理,防止可能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以及有效利用司法
資源,實現訴訟經濟等因素考量,原則上應當禁止重復訴訟"但對於如何界定重復訴訟,判
斷的標准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等問題理論界尚未有深入的探討"應結合我國的情形和國
外的相關理論研究,分析和闡述我國民事訴訟禁止重復訴訟原則及其適用的基本法理"
關鍵詞 重復訴訟 一事不再理 既判力 訴訟標的
引 言
%一事不再理$( 有時也表述為%一事不二理$) 是訴訟實務界和理論界,無論是刑事
訴訟還是民事訴訟領域中,都經常提到或適用的一個概念"最高人民法院 "##$ 年出台
了#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 號) #該解釋
第 + 條規定: 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
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的
這一司法解釋中沒有進一步說明基於什麼理由不予受理"但從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編
著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
適用$一書中,作者指出該條規定的理論依據是%一事不二理+原則"
!
雖然沒有直接表
明否定性規制,而是表述為一種訴訟現象,"重復訴訟+這一概念卻通常只在民事訴訟或
民事審判中使用,尤其是近些年來在法院的裁判文書中經常可以見到"在民事訴訟實
務中,一事不再理與重復訴訟這兩個概念往往是彼此聯系的"
筆者注意到,當事人及律師使用一事不再理這一概念的比較多"通常的情形是一
&*
!
!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高人民法院編著: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序,人民
法院出版社 "##$ 年版,第 * 頁"
DOI:10.14111/j.cnki.zgfx.2015.02.004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的介紹

商標法自頒布實施以來已進行過兩次修改,但目前仍有一些內容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針對當前社會反映比較突出的三類問題,商標法第三次修改均給予積極回應:一是進一步方便申請人注冊,二是進一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三是進一步加大對商標侵權的處罰力度。

商標注冊申請進一步便捷

長期以來,商標注冊申請程序復雜、周期較長是社會普遍反映的問題。自2008年以來,工商總局商標局組織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將商標注冊審查周期由36個月縮短到了目前的10個月之內,達到國際水平。但在進一步簡化程序、縮短周期上,仍有潛力可挖。

據張建華介紹,商標法第三次修改有望從以下四個方面進一步方便商標申請人注冊:

一是增加可注冊商標要素。經濟飛速發展使商標形式不斷創新,從傳統的平面文字、圖形商標,到三維立體、顏色商標,甚至出現了聲音、氣味、動態商標。我國商標法也在第二次修改時增添了立體商標這一新內容。這次商標法修改,有望使聲音、單一顏色等獲准注冊成為商標並得到法律保護。

二是明確「一標多類」的申請方式。現行商標法規定,商標注冊申請人在不同類別的商品上申請注冊同一商標的,應當按商品分類表分別提出注冊申請。修改後的商標法有望允許申請人以一份申請書就多個類別的商品申請注冊同一商標。

三是增加審查意見書制度。目前,商標申請人提交的文件資料即使有小的瑕疵也有可能被駁回,不得不再次提出申請。修改後的商標法有望以審查意見書的方式允許申請對文件資料瑕疵加以修正,從而避免多次申請。

四是完善商標注冊異議制度。現行商標法規定,對初步審定的商標,自公告之日起三個月內,任何人均可提出異議,公告期滿無異議的才予核准注冊。修改後的商標法有望進一步限定提出異議的主體和理由,即不是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均可提出異議,從而解決異議程序被濫用的問題。

扼制惡意搶注、「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行為

商標對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惡意搶注、「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往往會嚴重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必要通過完善法制加以扼制。

商標惡意申請是指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以攫取或不正當利用他人商標商譽,損害他人在先權利,或侵奪公共資源為目的進行的商標注冊申請行為。惡意申請泛濫,不僅損害了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浪費了商標標識資源。

據張建華介紹,商標法第三次修改十分關注這一問題,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有望專門增加有針對性的規制條款,禁止惡意搶注已在先取得並使用的商標。

馳名商標制度是對易被假冒侵權的商標的一種保護,在認定上一直堅持「個案認定、被動保護」的原則。然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和企業有意通過宣傳將馳名商標賦予特定含義,使之與「著名商標」「大品牌」「優質產品」等同起來。

據張建華介紹,商標法第三次修改有望進一步明確「個案認定、被動保護」的原則,如禁止在廣告宣傳中使用「馳名商標」等。

此外,針對近年來「傍名牌」現象屢禁不止的問題,商標法第三次修改有望禁止將注冊商標用作企業名稱字型大小等。

加大對商標侵權行為處罰力度

前兩次商標法修訂均涉及保護商標專用權內容,這次也不例外。解決對商標侵權行為處罰力度不夠的問題,被列為商標法第三次修訂的主要目的和內容之一。

據張建華介紹,商標法第三次修訂有望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大對商標侵權的處罰力度,加強對商標專用權的保護:

一是增加應承擔法律責任的侵權種類。如未經許可將他人商標作為企業字型大小或商品名稱、幫助他人實施商標侵權等,有望被納入商標侵權行為。

二是提高法定侵權賠償數額。侵權行為的賠償上限有望從50萬元提高到100萬元。

三是加大對重復侵權的處罰力度。如對實施兩次以上商標侵權的,予以從重處罰。

四是減輕被侵權人的舉證負擔。商標法第三次修訂有望明文規定,必要時可責令侵權人提供相關賬目、資料等。
參考資料: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
資料鏈接: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3-11/25/content_1823283.htm

⑷ 網路侵權投訴法律法規有哪些

網路侵權投訴法律法規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4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21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的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他人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引起的糾紛案件。
第二條 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侵權行為實施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等終端設備所在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包括被侵權人住所地。
第三條 原告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起訴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原告僅起訴網路用戶,網路用戶請求追加涉嫌侵權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原告僅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追加可以確定的網路用戶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四條 原告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涉嫌侵權的信息系網路用戶發布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請求及案件的具體情況,責令網路服務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路用戶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路地址等信息。
網路服務提供者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對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處罰等措施。
原告根據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請求追加網路用戶為被告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五條 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被侵權人以書面形式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公示的方式向網路服務提供者發出的通知,包含下列內容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有效:
(一)通知人的姓名(名稱)和聯系方式;
(二)要求採取必要措施的網路地址或者足以准確定位侵權內容的相關信息;
(三)通知人要求刪除相關信息的理由。
被侵權人發送的通知未滿足上述條件,網路服務提供者主張免除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六條 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的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是否及時,應當根據網路服務的性質、有效通知的形式和准確程度,網路信息侵害權益的類型和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
第七條 其發布的信息被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的網路用戶,主張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收到通知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被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的網路用戶,請求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通知內容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八條 因通知人的通知導致網路服務提供者錯誤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被採取措施的網路用戶請求通知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被錯誤採取措施的網路用戶請求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相應恢復措施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受技術條件限制無法恢復的除外。
第九條 人民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應當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一)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動方式對侵權網路信息以推薦、排名、選擇、編輯、整理、修改等方式作出處理;
(二)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具備的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務的性質、方式及其引發侵權的可能性大小;
(三)該網路信息侵害人身權益的類型及明顯程度;
(四)該網路信息的社會影響程度或者一定時間內的瀏覽量;
(五)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預防侵權措施的技術可能性及其是否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
(六)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針對同一網路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或者同一侵權信息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
(七)與本案相關的其他因素。
第十條 人民法院認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應當綜合以下因素:
(一)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性質、影響范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
(二)所轉載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明顯程度;
(三)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
第十一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誹謗、詆毀等手段,損害公眾對經營主體的信賴,降低其產品或者服務的社會評價,經營主體請求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二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在約定范圍內公開;
(二)為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圍內;
(三)學校、科研機構等基於公共利益為學術研究或者統計的目的,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公開的方式不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
(四)自然人自行在網路上公開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
(五)以合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
(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另有規定。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方式公開前款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個人信息,或者公開該信息侵害權利人值得保護的重大利益,權利人請求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國家機關行使職權公開個人信息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十三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製作的文書和公開實施的職權行為等信息來源所發布的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被侵權人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發布的信息與前述信息來源內容不符;
(二)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添加侮辱性內容、誹謗性信息、不當標題或者通過增刪信息、調整結構、改變順序等方式致人誤解;
(三)前述信息來源已被公開更正,但網路用戶拒絕更正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不予更正;
(四)前述信息來源已被公開更正,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仍然發布更正之前的信息。
第十四條 被侵權人與構成侵權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達成一方支付報酬,另一方提供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服務的協議,人民法院應認定為無效。
擅自篡改、刪除、屏蔽特定網路信息或者以斷開鏈接的方式阻止他人獲取網路信息,發布該信息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接受他人委託實施該行為的,委託人與受託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五條 僱傭、組織、教唆或者幫助他人發布、轉發網路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被侵權人請求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判決侵權人承擔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或者恢復名譽等責任形式的,應當與侵權的具體方式和所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侵權人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在網路上發布公告或者公布裁判文書等合理的方式執行,由此產生的費用由侵權人承擔。
第十七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嚴重精神損害,被侵權人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請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 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的財產損失。合理開支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范圍內。
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予以確定。
第十九條 本規定施行後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一審、二審案件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終審,本規定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規定。

⑸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0月9日司法解釋其要點有哪些

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聞發布會。《規定》共19個條文,重點內容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結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合理確定管轄法院和訴訟程序。
《規定》堅持方便當事人訴訟和方便人民法院審理的原則,在第2條明確規定:「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實施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等終端設備所在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包括被侵權人住所地。」針對可能出現的起訴難問題,《規定》在兩個方面作出規定:一是在訴訟程序上,允許原告僅起訴網路用戶或網路服務提供者。《規定》第3條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起訴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此外,明確原告起訴後,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和原告的請求責令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權的網路用戶的個人信息,以方便原告起訴。《規定》第4條規定:「原告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涉嫌侵權的信息系網路用戶發布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請求及案件的具體情況,責令網路服務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路用戶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路地址等信息。」
(二)明確了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侵權的認定問題。
目前,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了內容、社區和商務高度結合的形態。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認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的「知道」,需要更加慎重。如果司法裁判中認定的標准過嚴,會造成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過重,可能會使網路服務提供者自我審查過嚴,經營負擔加大,進而影響合法信息的自由傳播,不利於互聯網的發展。如果司法裁判中的標准過寬,則會導致網路服務提供者怠於履行必要的注意義務,放縱甚至主動實施侵權行為。《規定》第9條在兼顧兩者的前提下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應當綜合考慮下列因素:(一)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動方式對侵權網路信息以推薦、排名、選擇、編輯、整理、修改等方式作出處理;(二)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具備的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務的性質、方式及其引發侵權的可能性大小;(三)該網路信息侵害人身權益的類型及明顯程度;(四)該網路信息的社會影響程度或者一定時間內的瀏覽量;(五)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預防侵權措施的技術可能性及其是否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六)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針對同一網路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或者同一侵權信息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七)與本案相關的其他因素。」
(三)明確了利用自媒體等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及程度認定問題。
微博、微信等近幾年迅猛發展的社交網路以及由此產生的自媒體,在傳播范圍、影響力等各個方面均有超出傳統媒體之勢。在信息傳播的主體上,往往是自媒體先發出聲音,產生影響後,傳統媒體再跟進。在信息傳播的形態上,以社交網路為媒介的轉載等二次傳播,影響巨大。針對這些特徵,《規定》第10條對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相關問題作出規定:「人民法院認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應當綜合以下因素:(一)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性質、影響范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二)所轉載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明顯程度;(三)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
(四)明確了個人信息保護范圍。
在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尤其是個人電子信息的保護正面臨著諸多挑戰。基於這些背景,《規定》第12條在利用司法手段保護個人信息方面作出規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一)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在約定范圍內公開;(二)為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圍內;(三)學校、科研機構等基於公共利益為學術研究或者統計的目的,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公開的方式不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四)自然人自行在網路上公開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五)以合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另有規定。」
(五)明確了非法刪帖、網路水軍等互聯網灰色產業的責任承擔問題。
實踐中,以非法刪帖服務為代表的互聯網灰色產業之所以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技術的不對等性,發布侵權信息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往往具備技術優勢。《規定》從民事責任角度對這些行為作出規制,第14條明確規定:「被侵權人與構成侵權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達成一方支付報酬,另一方提供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服務的協議,人民法院應認定為無效。擅自篡改、刪除、屏蔽特定網路信息或者以斷開鏈接的方式阻止他人獲取網路信息,發布該信息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接受他人委託實施該行為的,委託人與受託人承擔連帶責任。」《規定》第15條明確:「僱傭、組織、教唆或者幫助他人發布、轉發網路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被侵權人請求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六)加大被侵權人的司法保護力度。
《規定》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維權成本高,利用網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違法成本過低的現實,第18條規定:「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的財產損失。合理開支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范圍內。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如此規定加大了司法保護的力度,有利於遏制網路侵權行為的蔓延,進而實現網路環境規范有序。

⑹ 公司名字重復算不算侵權

只要經工商部門登記核准,即不會造成侵權。公司名字重復,應是未經登記,屬無證者冒用,冒用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情節嚴重的還可能觸犯刑法。相關法條:
《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的企業法人和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的名稱。

第三條企業應當依法選擇自己的名稱,並申請登記注冊。企業自成立之日起享有名稱權。
第六條企業法人名稱中不得含有其他法人的名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七條企業名稱中不得含有另一個企業名稱。
企業分支機構名稱應當冠以其所從屬企業的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三條 偽造產品產地的,偽造或者冒用他人廠名、廠址的,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

⑺ 知識產權侵權投訴如被成立會扣多少分

侵犯知識產權,是指用戶發生以下涉嫌違反《商標法》、《著作權法》、《版專利法》等相關法權律法規的行為。詳情請點此查看。
如對侵權處罰有異議,可發送授權證明等相關證據材料文件發至如下郵箱:[email protected]。收到郵件後的5-7個工作日核實回復。

不當使用他人權利,是指用戶發生以下行為,每次扣兩分:
(一)賣家在所發布的商品信息或所使用的店鋪名、域名等中不當使用他人商標權、著作權等權利的;
(二)賣家出售商品涉嫌不當使用他人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等權利的;
(三)賣家所發布的商品信息或所使用的其他信息造成消費者混淆、誤認或造成不正當競爭的。
同一權利人在三天內對同一賣家的投訴視為一次投訴。

⑻ 短視頻二次創作如何避免侵權有哪些規定

對於現在的社會發展來說,完全就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各種數據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出現,而視頻方面短視頻平台很火,有很多的博主,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但是抄襲的問題還是嚴重,所以這時候人們就會感到困惑短視頻二次創作如何避免侵權?有哪些規定?避免的話,就必須不能使用別人的全部作品內容,可以說自己的看法,但是千萬不要想著去一個水印就可以發布了,規定最起碼的就是內容視頻不可以看起來非常相似,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吧。

其實每一個視頻,大家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不要去抄襲,自己按照自己的語言來就可以了,用別人的素材視頻,最好有別人的同意,一般說明自己的想法,別人都是同意的,這也不會侵權,大家放心,最怕的就是直接拿別人的作品就說,這是拿來主義。

⑼ 如何應對知識產權重復侵權行為

寧波市首家奧特萊斯購物公司尚未正式開業,即遭遇侵權索賠,引起了寧波商貿企業的關注。如何有效避免供貨商、承租商帶來的知識產權侵權索賠糾紛,值得我們寧波的大型商場、超市認真思考。 一、 商場、超市承擔供貨商、承租商帶來的知識產權侵權索賠風險的法律依據 商場、超市一般不生產產品,其侵犯第三人知識產權的行為主要是通過銷售、許諾銷售供貨商的侵權產品或因承租攤位的承租商銷售或許諾銷售侵權產品而引發。根據侵犯的知識產權不同,商場、超市須承擔侵權責任的法律依據不同。總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的「侵害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等人身、財產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節侵犯知識產權罪中,針對銷售商的主要是:第二百一十四條的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第二百一十六條的假冒他人專利罪、第二百一十八條規定的銷售侵權復製品罪。根據侵犯的知識產權的不同所依據的具體法律規定如下: 1、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權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四十八條規定: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 2、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許諾銷售、銷售其專利產品,或者許諾銷售、銷售依照其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侵犯他人專利權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十條規定: 可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 3、對存在未被授予專利權的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標注專利標識,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後或者終止後繼續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標注專利標識,或者未經許可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的行為的產品進行銷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八十四條規定,該銷售行為屬假冒專利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假冒專利的,除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外,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第五十九條規定:可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規定屬不正當競爭行為。根據該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二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二、如何處理與供貨商、承租商的關系,避免因之而來的知識產權侵權索賠法律風險 由於商場、超市等銷售商的大多數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屬「輸入性侵權行為」,而非故意的侵權行為。為保護善意當事人,相關法律對非惡意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在一定條件下,給予免賠的法律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六條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七十條均有類似的規定。由此可知,雖侵權但免賠的條件有兩個:一是非明知,即主觀上無惡意。如果銷售商明知銷售的屬侵權產品,但和供應商約定如被權利人追究侵權責任由供應商承擔。根據合同的相對性理論,該約定只對供應商具有約束力,無法對抗知識產權權利人的侵權索賠。二是能夠提供該產品具有合法來源,以便權利人從源頭上找到侵權人追究其侵權責任。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商場、超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從而做到有效避免供貨商、零售商帶來的知識產權侵權索賠。 1、商場、超市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指定知識產權管理工作負責人,規范知識產權管理行為,建立知識產權侵權風險預防機制,建立商品知識產權及其法律狀態審查制度,商品標識知識產權標記、標識的實物審查制度,對可能引發糾紛商品的知識產權法律狀態進行檢索。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供貨商、承租商通告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信息,同時對在售商品的知識產權狀況進行動態監控,保障知識產權不受侵犯。完善進貨與銷售記錄,及時記載供貨商提供商品、承租商銷售商品必要的知識產權狀況。 2、與供貨商、承租商簽訂知識產權保護合同,進貨前要求他們提供下列知識產權合法有效的證明文件;接受第三方授權經營的,應當具備有效授權文件;確實不能提供的,應當提供所售商品合法來源的證明文件。 1).商品標注注冊商標的,應要求供應商提供的知識產權證明文件包括但不限於商標注冊證(原件或者加蓋其公章的復印件)、商標授權使用合同(原件或者加蓋其公章的復印件)等。 2).商品標注專利標識的,應要求供應商提供具備的知識產權證明文件包括但不限於專利登記簿副本、專利授權使用合同(原件或者加蓋其公章的復印件)等。3).商品涉及著作權的,因要求供應商查驗商品知識產權權屬,並取得有關權屬證明或者以書面合同方式取得該供貨商的有關承諾。 合同履行過程中,可根據情況要求供應商補充相應文件。若發現供應商提供商品的知識產權標記、標識錯誤,可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內改正。 3、接到投訴時,應當及時處理,及時要求供應商提供相應證明文件;並約定因供應商提供的商品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導致商場、超市受到損失的,供應商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4、為避免因承租商帶來的知識產權侵權索賠風險,商場、超市應與他們約定,要求其嚴格遵守商場、超市制定的知識產權管理等相關的規章制度,完善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配合商場、超市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共同維護商場的知識產權保護秩序。保證其銷售的商品有合法來源,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並確保商場、超市有權檢查他們銷售商品的知識產權狀況,可以根據情況要求承租商在合理期限內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在承租商無法提供產品合法來源及有關證據,或對商品涉嫌侵權沒有異議時,應與其約定有權要求其停止銷售涉嫌侵權的商品。

閱讀全文

與重復侵權規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