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日耳曼法,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建立早期封建王國後所頒布的法律的總稱。
由於當時羅馬人稱日耳曼人為「蠻族」,因此有些法學、史學著作稱「日耳曼法」為「蠻族法」或「蠻族法典」。是在習慣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些王國還對習慣法進行了匯纂工作,編製成較系統的法規。如西歌德王國的《西歌德法》、法蘭克王國的《薩利克法》和《里浦爾法》等。這些法律反映出階級分化、土地佔有者的特權、奴隸制、隸農制以及原始公社遺跡等特徵。他們的適用採取屬人主義,即日耳曼人適用日耳曼法,羅馬人適用羅馬法,在日耳曼法與羅馬法發生抵觸的時候則以日耳曼法為准。
日耳曼法對羅馬法系或英吉利法系都有不少影響。
❷ 日耳曼法的基本內容
日耳曼法的基本內容一、財產制度
(一)土地制度
1. 馬爾克公社土地所有制
也稱自由農民土地佔有制,實質是一種土地公有制度,後轉化為私有土地。
2. 大土地所有制
獲得這種土地者擁有完全的私有權利。
3. 采邑制
在承擔一定義務的條件下佔有土地的制度。
4. 農奴份地
是農奴從其領主處領得的小塊土地。
(二)其他財產
二、債權制度
日耳曼法的債法很不發達。
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
(一) 婚姻家庭制度
日耳曼法實行一夫一妻制,通常是買賣婚姻。在家庭中,男性擁有家長權。
(二) 繼承製度
日耳曼法對不同財產實行不同繼承製度,動產實行「陪葬制」子女得不到;不動產則由兒子繼承。
三、刑事制度
在日耳曼法中,犯罪與侵權的區別是很模糊的,通稱違法行為。
處罰是死刑和宣布處於法律保護之外。8世紀後期起,復仇被明令禁止。
四、司法制度
(一) 法院組織
法院組織分為兩類:普通地方法院和王室法院。
(二) 訴訟制度
在普通法院,採用控訴式訴訟程序;
在王室法院,採用糾問式訴訟程序。
❸ 簡述日耳曼法中適用法律的規則
日耳曼在法律適用上採取屬人主義原則。它適用屬人主義的一般原則是以血親關系為依據,因此婚生子女從生父法是一條基本原則。非婚生子女在生父認領之前從母法,如不能辨認其母,則可由本人選擇一種法律適用。此外,婦女結婚後從夫法,基督教僧侶適用羅馬法或出生地法,被 保護人從保護人法律。
❹ 日耳曼法的格言「應以手護手」。
以手護手,是個原則,沒有上下句。
在日耳曼法中,存在諸多影響後世法學進步發展的法律規則,其中又以著名的「以手護手」最為典型,其直接地成為了現行善意取得制度的來源。
在一些契約中,如租賃契約、借貸契約、寄託契約或者質押契約中,往往動產的所有人,當然也不僅限於動產的所有人,也包括其他對動產的佔有人,基於自己的意思將動產交付給相對人佔有。或者,更准確點,按照日耳曼法的邏輯就是將動產的佔有交付給了相對人,因此相對人便取得了對動產的佔有。
此時的法律關系是,由於相對人對動產的佔有是根據上述契約取得的,所以在契約解除之後,相對人就負有返還的義務;而相應地,動產的所有人或其它佔有人,享有請求相對人返還的權利,是屬當然。
但問題在於,按照日耳曼法的規定,作為契約一方當事人的動產所有人只能向契約的另一方當事人請求返還,對於契約之外的第三人並無權利。可見,契約相對性原則在日耳曼法中被貫徹地如此徹底。
所以,當相對人將他對動產的佔有又轉讓給第三人,或者第三人實施了侵權行為而使相對人喪失了對動產的佔有,動產的所有人都不得要求第三人返還該動產。換句話說,此時的第三人便取得了對該動產的佔有。
這就是著名的「以手護手」,有叫做「一手傳一手」。
還必須提及的一點是,後來日耳曼人改信了基督教。基督教極其關注人的內心的善與惡,以勸人為善為己任,日耳曼法律制度包括「以手護手」也受到了影響,第三人取得對該動產的佔有被要求為必須是出於善意。於是善意取得制度初具雛形。
❺ 什麼是日爾曼法它的歷史是怎麼樣的與羅馬法比較怎麼樣
日耳曼法-指公元5-9世紀西歐早期封建制時期適用於日耳曼人的法律。其性質是封建制形 成和鞏固時期的法律。
日耳曼法的基本特點:
①團體本位的法律;②屬人主義的法律;③具體的法律;④注重形式,注重法律行為的外部表現;⑤世俗的法律。
日耳曼法對西歐法律發展的影響:①對西歐封建法律的影響;②對近代資本主義法律的影響。
日耳曼法的所有權與羅馬法中的不同:
日耳曼法時期的土地所有權(不動產所有權)並存:①自由農民(馬爾克公社社員)土地所有權;②教俗貴族大土地所有權。
「委身制」、 「特恩權」、 「采邑制」、 農奴份地
日耳曼法中的動產及動產所有權:
訂立土地轉讓契約的法定形式:①公開為意思表示;②象徵性交付。
日耳曼債權法的特點:⒈債權制度不發達;(①契約種類很少;②契約的訂立很重形式〈宣誓、扣押財產和人身、設定動產和不動產質權〉);⒉嚴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日耳曼婚姻、家庭制度的特點:
①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但貴族和國王是一夫多妻;②實行買賣婚和搶奪婚;③實行家長制。
日耳曼法律的繼承製度:一律實行法定繼承。
日耳曼法犯罪和侵權行為的區別:
①侵犯私人利益構成侵權行為,侵犯公共利益構成犯罪;②侵權行為引起私人復仇,犯罪由公共權力機關進行懲罰。
日耳曼刑法的主要特點:
①犯罪種類由少到多;②刑罰從簡單到復雜;③只要有加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就構成犯罪,不考慮主觀意圖,沒有故意和過失的區別。
侵權行為的後果:血親復仇-〉 贖罪金
審判機關的發展:
日耳曼訴訟制度的特點:
①實行自訴原則但後期出現了糾問主義訴訟;②訴訟證據的原始性和特權性。通常使用的證據是宣誓、神明裁判和決斗。
法蘭西王國法-在西歐的典型性(它在中世紀是西歐封建制度的中心,在其發展的每個階段上都明顯體現了西歐封建製法律的基本特徵和發展的一般規律)
奴隸制社會後期,羅馬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羅馬帝國。羅馬人把居住在羅馬帝國北方的外族部落稱為「蠻族」。這些外族部落人數最多的是克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而這時的日耳曼人,還處於氏族社會末期。
到了公元1世紀至3世紀,各日耳曼人部落開始結成聯盟,其中較大的一支就是法蘭克。
這時的羅馬帝國已從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頂峰衰落下來,各地不斷發生奴隸和農民起義,使得垂死的羅馬帝國更加搖搖欲墜。與此同時,被當時中國漢朝打敗的匈奴人的一部分,經中亞向西遷徙入侵歐洲,引起了連鎖反應式的「民族大遷徙」,很多外族部落紛紛遷移到羅馬帝國境內。這時羅馬帝國已無力對付這些外族的入侵,外族人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將羅馬帝國瓜分,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從此滅亡了。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也乘這個大動盪的機會,侵入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這時的法蘭克王國,正在瓦解過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羅馬帝國境內日益發展的封建因素相結合,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王國內的氏族部落組織逐漸被國家政權機關所代替,各部落間的習慣也逐漸演變成法律。
[以法蘭克王國為主要代表的日耳曼人建立起來的各個王國,在公元5世紀將過去的不成文的習慣法編纂為成文法典。由於日耳曼人各部落的習慣大同小異,所以各王國的法律的基本精神也是大體相同的,後世稱這些法律為日耳曼法。日耳曼法同羅馬法一樣,對近代資本主義法律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
日耳曼法的主要代表就是法蘭克王國的法律制度。]
當時法蘭克王國內一方面私有制已出現,各階級已形成;另一方面氏族部落雖已逐漸解體,但影響還未消除。因此,這些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就突出地反映在日耳曼法上。使日耳曼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首先,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個人的權利義務要受到家庭和氏族的制約。後來的法學家稱日耳曼法的這個特點為「團體中心」,以區別於尊重個人意志,嚴格保護私有財產。以個人為中心的羅馬法,這種「團體中心」的傾向,在日後的日耳曼民族的歷史上,仍可見到它的蹤影。
其次,規定氏族全體成員無論居住何地,都必須遵守本氏族的法律,而不必遵守所在地的法律,即所謂「屬人主義」。後來,由於屬人主義與現實社會矛盾太大,也就是說幾個不同氏族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區,卻遵守不同的法律,再高明的法官也無法審判了,於是日耳曼法中的屬人主義,逐漸被同一地區的人無淪是哪個民族或國家的,都必須遵守同一法律的屬地主義所代替。
最後,日耳曼法中沒有抽象的法規,只有針對具體生活關系規定解決具體案件的規則。一個案件的判決不僅解決這個案件,而且也是以後審判同類案件的根據。這些判例匯集起來,就構成了日耳曼法的法典。
法蘭克王國連年不斷地發動戰爭,使自己的領土擴張得很大,幾乎相當於現在的西歐。但好景不長,這個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礎上的王國,於公元843年分裂成三個部分:法蘭西王國、德意志王國、義大利王國。
法蘭西王國是西歐封建制度的中心和典型代表。在法國,封建庄園代替了過去的農村公社,成為封建社會的基層組織。庄園土地屬封建領主所有,國王、教會或大領主擁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庄園。中小封建領主也擁有數量不等的庄園。庄園大小不同,一般與一個村莊相一致。庄園耕地通常分兩部分:領主自己直接管理的土地和由農奴使用的份地。農奴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領主的土地上無償勞動,其餘時間在自己的份地上耕種,份地上的收獲,還要向領主交納一部分作為地租,此外,農奴還要無償地替領主幹其他活。
封建庄園的整個經濟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庄園里所需的一切:糧食、衣服、農具、用品甚至武器,基本上都由庄園的農奴來製造。
法國中世紀的封建法律,也正是體現這一時期的社會特點。法律規定了農奴對封建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農奴未經領主許可不準離開士地;農奴結婚需經領主同意;農奴可隨土地一起被出賣。因此,農奴是半自由的。他們的地位比奴隸提高了一半,在法律上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利,但是這種地位和權利是十分可憐和有限的。
-----------------------------
古羅馬法-(王政時期-共和國時期-帝國時期)泛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存在於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既包括自羅馬國家產生至西羅馬帝國滅亡,也包括七世紀以前東羅馬帝國的法律。
❻ 日耳曼法的繼承製度一般實行是什麼
首先,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個人的權利義務要受到家庭和氏族的制約。後來的法學家稱日耳曼法的這個特點為「團體本位」,以區別於尊重個人意志、嚴格保護私有財產、以個人為中心的羅馬法。這種「團體本位」的傾向,在日後的日耳曼民族的歷史上,仍可見到它的蹤影。 其次,規定氏族全體成員無論居住何地,都必須遵守本氏族的法律,而不必遵守所在地的法律,即所謂「屬人主義」。蠻族國家建立以後,各國王在適用法律方面因沿襲固有的習慣,因人而異,對日耳曼人適用日耳曼人的法律,對羅馬人適用羅馬人的法律,兩種法律發生沖突的時候以日耳曼法律優先。針對日耳曼人各個地區的法律沖突,制定有相應的法律適用規則。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封建領主在其領地上實行獨立的統治權。9世紀以後,法律使用的屬人主義逐漸向屬地主義轉變。 同時,日耳曼法中沒有抽象的法規,只有針對具體生活關系規定解決具體案件的規則。一個案件的判決不僅解決這個案件,而且也是以後審判同類案件的根據。這些判例匯集起來,就構成了日耳曼法的法典。 日耳曼法律是十分注重外部表現的法律。法律行為的發生時常都必須遵守固定的形式、說固定的語言、做規定的動作等。這就是說,犯罪和違法的標准只是行為人表現出來的外部行為,不將內部主觀因素考慮在法律研究的范圍之內.
❼ 日耳曼刑法的特點
日耳曼刑法的主要特點:早期犯罪種類很少,刑罰只有死刑的宣布不受法律保護;後期犯罪和刑罰種類逐漸增多,構成犯罪只要求加害行為和危害結果,不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意圖。
日耳曼法中侵權行為的范圍比近代大得多。對侵權行為實行血親復仇,日耳曼人建國前後已逐漸被贖罪金所代替。
中世紀的日耳曼法:在法蘭克時代(公元500年左右—公元900年左右)的日耳曼,隨著法蘭克王國進行了部族的統一,刑法也具有國家的、公法的性質。復仇的范圍受到限制,領取贖罪金杯規定為被害人的義務。而且,與贖罪金並列,犯罪人應該向國家交納的和平金的數額也逐漸增多,在罰金制度由此變得明確的同時,也更廣泛的適用著帶有報應、威嚇性質的死刑和身體刑。當時有薩尼卡法典(Lex Salica)、尼布阿尼法典(Lex Ribuaria)等。但是,由於法蘭克王國的瓦解,又返回到以前習慣法時代的狀態,由騎士實施的私鬥等也極其任意的進行。作為其對策,在12世紀以後,由德意志的諸侯制定了針對盜賊騎士及私鬥的治安法(Landfrienden)的例子並不少見。不過,至13世紀,各邦諸侯的權力加強,城市的勢力增大,刑法的公法性質逐漸得到恢復。作為13世紀日耳曼的法律書籍,有薩克森明鏡(Sachsenspidgel)、德意志明鏡(Deutschenspiefgl)、施瓦本明鏡(Schwabenspiegel)等。當時,雖然把犯罪分為用首手刑來處罰的重罪(Ungerichte)和用膚發刑來處罰的輕罪(Frevel),但是,逐漸承認了基於故意和基於過失的犯罪之間的區別。另外,在這個時代,取代從前的罰金刑,採用著作為公刑罰的嚴峻的身體刑。在德國之外,它在法國、英國、俄國等地域也實行著,其內容極其殘虐。
❽ 簡述日耳曼法的特徵有哪些
日耳曼法,是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建立早期封建王國後所頒布的法律的總稱。日耳曼法起源於日耳曼人原有的部落習慣,後來日耳曼法開始走向成熟,最終與羅馬法的並存。主要有:《西哥特法》、《勃艮第法》、《薩利克法》和《里浦爾法》。由日耳曼習慣和羅馬法相融合而成,帶有氏族公社的殘余。法律適用採取屬入主義原則,即日耳曼人適用日耳曼法,羅馬人適用羅馬法,二者相抵觸時以日耳曼法為准。[1]
中文名
日耳曼法
國家
日耳曼人
性質
法律
別稱
蠻族法
日耳曼法的基本內容
日耳曼人
一、財產制度
(一)土地制度
1. 馬爾克公社土地所有制
也稱自由農民土地佔有制,實質是一種土地公有制度,後轉化為私有土地。
2. 大土地所有制
獲得這種土地者擁有完全的私有權利。
3. 采邑制
在承擔一定義務的條件下佔有土地的制度。
4. 農奴份地
是農奴從其領主處領得的小塊土地。
(二)其他財產
二、債權制度
日耳曼法的債法很不發達。
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
(一) 婚姻家庭制度
日耳曼法實行一夫一妻制,通常是買賣婚姻。在家庭中,男性擁有家長權。
(二) 繼承製度
日耳曼法對不同財產實行不同繼承製度,動產實行「陪葬制」子女得不到;不動產則由兒子繼承。
三、刑事制度
在日耳曼法中,犯罪與侵權的區別是很模糊的,通稱違法行為。
處罰是死刑和宣布處於法律保護之外。8世紀後期起,復仇被明令禁止。
四、司法制度
(一) 法院組織
法院組織分為兩類:普通地方法院和王室法院。
(二) 訴訟制度
在普通法院,採用控訴式訴訟程序;
在王室法院,採用糾問式訴訟程序。
❾ 日耳曼法規定的刑罰方式有哪幾種
1_ 在日耳曼法中,犯罪與侵權的區別是很模糊的,通稱違法行為。
2_在刑法方面,犯罪分為兩種:①侵害全社會利益的犯罪,如叛逆、放火、暗殺等,處死刑或宣布不受法律保護,即可以被任何人殺死。②侵害個人利益的犯罪,如傷害、竊盜、公開殺人等,則由被害者的親屬復仇。後來逐漸以賠償金代替,金額決定於被害人身份的高低。賠償金大部分歸被害者或其親屬,小部分歸國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