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責任法第17條內涵

侵權責任法第17條內涵

發布時間:2022-04-12 09:34:49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內容

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是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而制定的法律。由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於2009年12月26日通過,自2010年7月1日起實施。

㈡ 侵權責任法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情況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關於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具體如下:

1、第八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2、第九條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3、第十條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4、第十一條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5、第十三條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6、第十四條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7、第三十六條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8、第五十一條以買賣等方式轉讓拼裝或者已達到報廢標準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

9、第七十四條遺失、拋棄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所有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將高度危險物交由他人管理的,由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有過錯的,與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10、第七十五條非法佔有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非法佔有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不能證明對防止他人非法佔有盡到高度注意義務的,與非法佔有人承擔連帶責任。

11、第八十六條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因其他責任人的原因,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其他責任人承擔侵權責任。

(2)侵權責任法第17條內涵擴展閱讀

連帶責任人的追償權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第一、須履行了義務。這里的履行義務,不應限於實際履行的行為,凡能因該債務人財產利益的減少而達到債履行效果的行為,例如提存、抵銷等,均應包括在內。

第二、須其他連帶責任人共同免去履行責任,即因該連帶責任人的履行行為,使主體債務人的債務全部或部分消滅。

第三、須該連帶責任人履行義務超過其應當分擔的部分,未超過的,不能行使追償權。連帶責任人有權要求其他債務人償付超過的部分,其他債務人每人應償付的部分應按自己應承擔的份額的比例確定。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㈢ 如何理解侵權責任法第十七條

《侵權責任法》第十七條:
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
解釋:
一是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並非確定死亡賠償金的一般方式,若分別計算死亡賠償金較為容易,可以不採用這種方式;
二是根據本法的規定,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原則上僅適用於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案件;
三是本條特別強調,對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只是「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而不是任何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案件都「必須」或者「應當」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至於什麼情況下可以,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決定。實踐中,原告的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多數原告主動請求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的,當然可以;原告沒有主動請求,但多數原告對法院所提以相同數額確定的死亡賠償金方案沒有異議的,也可以適用這種方式。
四是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的,原則上不考慮受害人的年齡、收人狀況等個人因素。:這里還需強調一點,本條只是規定,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對「死亡賠償金」以相同數額確定,對死者在死亡前產生的醫療費、護理費等合理費用支出,以及喪葬費支出,宜根據實際支出情況單獨計算,損失多少,賠償多少。

㈣ 王利明:我國《侵權責任法》採納了違法性要件嗎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侵權法從行為法到責任法的發展趨勢,認為其是對違法性要件的否定。我國《侵權責任法》適應侵權法充分救濟受害人的需要,構建了未嚴格區分權利和利益的制度框架,從而與違法性要件不相容。該法第6條第1款的規定實際上採納了以過錯吸收違法性的制度選擇。在減輕或免除責任的事由規則中排斥了違法性要件,嚴格責任的制度設計更強調否定違法性要件。筆者認為,應當採用違反注意義務作為統一的標准來判斷過錯,從而正確認定責任。 【關鍵詞】違法性要件;結果不法說;過錯;嚴格責任 違法性概念為德國民法所特有,並為我國台灣地區「民法」所繼受。[1]德國法上,構成一般侵權責任必須具備損害、因果關系、行為的違法性、過錯四個要件,違法性是其中之一。許多學者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已採納了德國法的違法性要件說,但筆者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中國特色不僅表現在其獨立成編的體例特徵,也表現在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上,並未完全採用德國法的四要件說,而是從中排除了違法性這一因素。本文擬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侵權法從行為法到責任法的發展是對違法性要件的否定 嚴格來說,違法性是德國侵權法獨有的概念,德國法採納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羅馬法中曾經將侵權行為分為私犯和准私犯。19世紀後半期的耶林(Rudolph Jhering)在其於1867年出版的《羅馬法中的過咎因素》一書,[2]對不法問題做了專門研究,提出了「客觀違法與主觀違法」的概念。他認為,只有存在過錯的不法才能夠產生損害賠償的義務,而一個客觀不法僅僅產生返還原物的義務。[3]在《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的起草過程中,負責起草債法條文的屈貝爾(Kübel)曾為侵權法起草了如下一般條款:「故意或者過失以違法的作為或者不作為致他人損害的,有義務賠償該損害。」據此,《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Erste Entwurf)第704條第1款規定:「如果某人因故意或過失通過作為或不作為而做出不法行為(widerrechtlicheHandlungen)致他人損害,且其已預見或必然會預見此損害的產生,則他有義務向該他人賠償其行為所導致的損害,無論損害的范圍有沒有被預見。」言下之意是盡管造成了他人的損害,但是只要行為不為法律所禁止,即無需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的行動自由。[4]按照這一邏輯,侵權責任的成立,僅有損害並不充分,還必須有一個法律不允許的行為(違法行為)。後來,在《德國民法典》正式文本中,對侵權行為的類型採用了三階層結構。根據該法典,構成不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類:①侵害絕對權的行為,基於客體的特殊性而當然不法(第823條第1款);②故意違背善良風俗致他人損害,因其行為的特徵(違背善良風俗)而具有不法(第826條);③以故意或過失違反保護他人的法律,直接列明違法性的要求(第823條第2款)。可見《德國民法典》區分了侵權法的三種基礎事實構成(侵害權利,違反保護性法律以及違背善良風俗)。[5]在這三階層結構中,違反保護他人的法律和違反善良風俗明顯是行為導向的違法性,這是德國判例學說採納違法性要件的重要法律依據。[6] 需要指出的是,在德國法中,侵權法被稱為侵權行為法(Deliktsrecht),其中,「Delikt」一詞來自於拉丁語名詞「delictum」,其派生於動詞「delinqere」(偏離正確的道路),意思是一個違法、一個失誤或者一個錯誤。自公元前287年前後的《阿奎利亞法》將不法性規定為私犯的構成要件以來,在大陸法國家,常常將侵權行為稱為不法行為,將侵權法稱為不法行為法,[7]這對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對不當行為的譴責和非難。這也為違法性要件的採納提供了依據。從法典編纂的角度看,正如一些德國學者所指出的,「侵權行為法」( Deliktsrecht, Rechts fur uner-laubte Handlungen)的提法存在缺陷。按照德國學者von Bar教授的觀點,侵權行為採用tort或者Delikt均不甚妥當,准確的表述應當是「合同外致人損害的責任(non—contractual li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to others) 」,[8]因為tort或者Delikt都表達出一種具有過錯或者不法性的行為,而在當今社會許多的侵權行為都沒有這兩個因素,所以採用「合同外責任」這樣的用法,才能夠把幾乎所有的侵權責任概括其中。[9] 我國侵權法在制定時,究竟採行為法還是責任法的概念,本身是存在爭議的。但是,後來立法者選擇了責任法的概念,這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它還帶來了理念上的改變,尤其是價值判斷上的變化。如前所述,將侵權法作為行為法的概念中,強調了對行為本身的非難。以傳統社會作為整體圖景的侵權法中,其理念重點是對行為的可非難性,而違法性恰恰著眼於對行為是否違法的判斷,這種法律技術與侵權法的整體理念是相適應的,因此,傳統侵權法的整體分析框架中注重違法性要件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不法行為的核心問題就是對於違法性的確定。」[10]早期的侵權行為法強調行為的不法性,顧名思義,侵權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不法行為,強調的是行為的可非難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大量的侵權行為中(如高度危險責任),行為人本身的行為並沒有可非難性,行為本身都是合法的。例如,在環境污染的情況下,即使排放是符合相關標準的,造成了環境損害,也應當承擔責任。這就說明僅僅通過不法行為難以概括所有的侵權責任。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不法性要件盡管仍然受到強調,但在各國法律體系中含義並不相同,有些國家認為這一內容包含於過錯之中,另一些國家認為其包含於損害結果之中。[11]而在現代社會中,侵權責任法的理念重點轉變為對受害人的救濟,由行為法逐漸變遷為救濟法和責任法,侵權法由「以加害人為中心」轉變為「以受害人為中心」,相應而言,法律技術的中心對象就並非侵權人的行為,此時,以行為作為判斷重點的違法性要件就無法完全符合現代侵權法的整體理念。法技術受到法理念的指導,法理念的變化必然會導致法技術的變化,因此,侵權責任法的上述整體理念變遷必然會對於侵權法的法技術發生重要影響,我國侵權法採用《侵權責任法》的名稱,不僅具有中國特色,而且其在內涵上也包含了對違法性作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否定。 正是因為侵權法從行為法轉向責任法,從而突出了侵權法的救濟功能,而不是制裁功能。這種變化對於違法性要件的採納,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從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對象來看,不區分法益和權利。即便在侵害法益的情況下,也並不如德國法那樣必須以故意作為要件,[12]過失侵害法益也可能構成侵權責任(例如,在過失侵害商業秘密的情況下,也同樣構成侵權責任)。在法益保護范圍上,侵權責任法呈現了一種開放的體系,不僅權益本身是一種不確定的法律概念,而且范圍本身也是無限開放的,其立法體現就是侵權責任法在第2條第2款採用了「等」這一表述作為兜底。第二,從責任主體來看,侵權責任法採用了侵權人的概念,這一概念包含了侵權行為人和侵權行為人之外的其他人,後者雖然並非直接行為人但仍需承擔侵權責任(例如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承擔的責任),這些人並未實施違法行為,但仍然需要依據法律的規定承擔侵權責任。第三,從歸責形態來看,侵權責任法採取了多元歸責體系,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違法性要件的弱化。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7條,在嚴格責任中,並不考慮行為本身的違法性要件,但行為人仍然負有賠償責任,尤其是公平責任的情況下,實行的是一種「百萬富翁」和「深口袋」理念,本質上是因財產產生的責任,這與傳統侵權法中的因違法行為產生的責任大相徑庭。在侵權責任法中,這些規定包括:《侵權責任法》第4條規定的公平責任;第31條關於緊急避險人對因自然原因引起的危險而承擔的適當補償責任;第32條關於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的規定;第87條關於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無法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權人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第四,從具體侵權責任來看,在某些情況下,為了實現救濟受害人的立法目的,在根本無法找到侵權行為人的情況下,同樣可能產生侵權責任,例如,《侵權責任法》第87條所規定的高樓拋物致人損害找不到具體侵權人的責任。這種侵權責任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強化對受害人的救濟,這同樣與違法行為的判斷沒有太大聯系。我認為,強調侵權法從行為法向責任法的轉化,實際上強調了從制裁加害人向救濟受害人轉化,因而,違法性要件的功能在大大減弱。 二、未嚴格區分權利和利益的制度框架與違法性要件不相容 考察我國侵權法是否採納了違法性要件,除了上述的歷史分析及侵權法發展趨勢的分析外,還要進行技術層面的分析。首先,要考慮我國侵權法是否嚴格區分了權利和利益,法律是否針對不同的保護對象而規定了不同的構成要件。 德國民法系以違法性為核心概念,建構了《德國民法典》第823條、826條所規定的「三個小的概括條款」侵權行為法架構,其特色在於以違法性對權利及利益做區別性的保護。[13]就《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的設計而言,其違法性要件的內涵,是採取了結果違法說(Erfolgsun-rechtslehre)。該說植根於《德國民法典》第823條對一般侵權行為保護對象的列舉。該說認為,應從損害結果中判定違法要件是否滿足:凡侵害《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所列舉的各項法定權利,則該加害行為就是「違法」的。結果違法實際上就是以權利遭受侵害代替行為違法性的判斷。在採納結果違法論時,必須判斷行為人是否侵害了權利或者違反了保護他人的法律,從而認定行為的違法性。此種觀點為德國大多數學者所採納,並且對德國的司法判例產生了重大影響。[14] 按照德國法上的結果違法理論,在侵害《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所列舉的「生命、健康、身體、自由」等「絕對權」的情況下,則構成結果違法。[15]這一論斷實際上是以區分權利和利益,進而提供不同的保護為基礎。《德國民法典》的立法者在起草第823條第1款時,就是以結果不法說為基礎的。他們認為,任何侵害絕對權的行為只要沒有違法阻卻事由,就是違法的。此舉的目的在於為這些權利提供盡可能廣泛的保護。[16]在結果違法的情況下,受害人不必舉證證明行為是否違反了某個法律規定,只要侵害了絕對權,就推定行為是違法的。而在侵害利益的情形中,由於並不存在侵害法定權利的結果,侵害行為本身並不足以表明其違法性,而應當藉助其他標准來判斷違法性的存在,例如,根據《德國民法典》第826條,以行為本身是否違背善良風俗作為侵害利益的行為違法性判斷的標准;而且,只有在主觀上是故意的情形,侵害利益才應承擔責任,這樣就加重了受害人的舉證責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益的保護范圍,從而維護了人們一般的行為自由。[17]據此可以確定,違法性的功能主要是為了限制和確定侵權法的保護范圍,避免一般的過失責任對純粹財產利益和非人身利益的保護。[18]結果不法說的優點在於,確立了絕對權的保護范圍,體現了絕對權不可侵害性,根據此種學說,只要侵害了絕對權,原則上都受到侵權法的保護。[19]不過,我們認為,此點並不構成我們應當採納違法性要件的充分依據。的確,在十九世紀的傳統民法框架中,行為自由是法律的出發點和目標,並認為在此之後蘊含了基本的正義內容。[20]德國民法典在債法中注重維護行為自由,這符合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為此後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民眾自由的保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德國學者從維護行為自由的角度來構建出違法性要件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宣示作用。但是,當今侵權法在發展方向上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傳統民法典制定時期所面臨的「保護自由,反對封建強權束縛」的社會任務已有所不同。可以說,現代社會正日益轉變為「風險社會」,社會中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如何保護個體行動自由,而是如何有效保護個體免受外部風險所造成的損害,這也是高度危險責任、嚴格責任等制度興起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在這一背景下,強調違法性要件,很可能與侵權法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此外,是否規定獨立的違法性要件,也不應忽視技術層面的因素。如下文所示,若多數情形下,違法性可被包含在過錯、損害等要件之中,(

㈤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的是

請參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如下規定:
第十七條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人身損害賠償是指行為人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權益造 成致傷、致殘、致死等後果,承擔金錢賠償責任的一種民事法律
救濟制度。侵權責任法第16條分三個層次規定了人身損害 賠償的范圍:
(1)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一般賠償范圍。這主要是指 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權益造成人身損害一般都要賠償的項目。
無 論是致傷、致殘,還是致死,凡是有一般賠償范圍內所列項目的
費用支出,行為人均應賠償。根據本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 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 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這是侵權責任法規定
的人身損害的一般賠償范圍。
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他人人身傷害 但並未出現殘疾或者死亡後果的,原則上行為人僅需賠償本條 規定的一般賠償范圍內的賠償項目。這里需強調的是,侵權責
任法所列舉的一般賠償范圍內的賠償項目僅是幾種比較典型的 費用支出,實踐中並不僅限於這些賠償項目,只要是因為治療和 康復所支出的所有合理費用,都可以納入一般賠償的范圍,例
如,營養費、住院費等費用。
[(5)侵權責任法第17條內涵擴展閱讀]但前提是合理的費用才能予以賠 償,否則既會增加行為人不應有的經濟負擔,也會助長受害人的 不正當請求行為,有失公正。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必須在
查清事實的基礎上,結合醫療診斷、鑒定和調查結論,准確確定 人身損害的一般賠償范圍。對人身損害的賠償要堅持賠償與損 害相一致的原則,既要使受害人獲得充分賠償,又不能使其獲得
不當利益。
基於這一原則,對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 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的賠償,因一般 都有具體衡量的標准,應當全部賠償,即損失多少就賠償多少。
這里的「醫療費」包括掛號費、檢查費、葯費、治療費、康復
費等費用。在審判實踐中,一般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葯費、治療 費等收費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醫療費的 具體數額。
賠償義務人對治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異議的,應
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醫療費的具體數額一般按一審法庭辯 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確定。根據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在 將來必然發生的醫療費,可以與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一並予以計
算和賠償,所以本條所指的醫療費既包括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也包括將來確定要產生的醫療費。

這里的「護理費」是指受害人因受到損害導致生活不能自
理,需要有人進行護理而產生的費用支出。賠償護理費的前提 是,受害人受到損害,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需要有 人進行護理。這種情況,應當有醫療單位或法醫的證明。證明
需要陪護的,予以賠償,沒有必要的,則不予賠償。
審判實踐中, 護理費一般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 定。護理人員有收入的,原則上參照其因誤工而減少的收入計
算;沒有收入或僱傭專門護工的,原則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 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准計算。護理期限原則上應計算至受害人 恢復自理能力時止。
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自理能力的,可以
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
「交通費」是指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
院所實際發生的用於交通的費用。賠償交通費應當根據實際支 出確定,以正式交通費的票、證收據為准,票證收據記載的時間、 地點、人數要與實際救治的時間、地點、人數相一致。
對不合理
的支出,不應當賠償,但確定的標准不宜過於嚴格。例如,對沒 有就近治療,但是選擇的醫院是合理、必要的,其交通費也應當 賠償。
本條規定的「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是指受害人由於受到傷
害,無法從事正常工作或者勞動而失去或者減少的工作、勞動收 入。
受害人受到傷害但並未殘疾或者死亡的,因誤工減少的收 入就是受害人從受到損害到恢復正常能參加工作、勞動時止這
段時間內的損失。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的基本計算方法是:單位 時間的實際收入乘以誤工時間。
(2) 造成殘疾的賠償范圍。對於殘疾的賠償范圍,根據侵 權責任法的規定,造成受害人殘疾的,除應當賠償醫療費、護
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 的收入外,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

「殘疾生活輔助具費」是指受害人因殘疾而造成身體功能 全部或者部分喪失後需要配製補償功能的殘疾輔助器具的費
用。殘疾生活輔助器具主要包括假肢及其零部件、假眼、助聽 器、盲人閱讀器、助視器、矯形器等。實踐中,賠償這個項目的問 題是殘疾生活輔助具的費用過高,例如,賠償假肢費用,有的采
用外國高級假肢,並且按照工程師的一個證言就確定高額的安 裝費用,造成賠償數額過高,賠償不合理。
在司法實踐中,計算 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現在一般按普通適用器具的合理費用標准計
算。傷情有特殊情況的,可以參照輔助具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 相應的合理費用標准Q輔助具的更換周期參照配製機構的意見 確定。
(3) 造成死亡的賠償范圍。人身損害死亡賠償制度是指自 然人因生命權受侵害而死亡,侵權人承擔金錢賠償責任的一種
民事法律救濟制度。
對死亡賠償的范圍,根據侵權責任法規 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除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 合理費用,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侵權責任法為
解決法官在審判實踐中難以操作,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裁判尺 度難以統一等問題,曾試圖對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標准做明確規 定。
但是,最終考慮到實踐中的人身損害死亡賠償案件千差萬
別,我國各地的經濟情況差異較大,個體之間的實際情況也不完 全相同,情況非常復雜,法律規定的任何賠償標准都有可能無法 照顧到這些差異,都有可能引起較大爭議。從國外的經驗看,多
數國家都沒有在法律中對人身損害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標准做明 確規定,主要由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根據具體案情自由裁量。

因 此,目前由法律對死亡賠償金的標准做統一、具體的規定較為困
難,侵權責任法暫不規定為好,宜由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根據 案件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確定死亡賠償金的數 額。但是,為了便於解決糾紛,使受害人及時有效地獲得賠償,
對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情況,侵權責任法第17條明確規定,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

㈥ 我和朋友說氣話,朋友摔了自己手機,我要負責嗎

侵權責任法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27條規定,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首先,如果該手機是您朋友自己的,您朋友自己將自己的手機摔壞,盡管其摔手機與您說話不好聽有關系,但是其手機摔壞與您說話不好聽之間並無直接因果關系,因此您是無需對此承擔賠償責任的。其次,如果該手機是您的,其摔壞您的手機,已經侵犯了您的財產權,其應對您的財產損失進行賠償。侵權責任法第17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據此,您可以要求對方按照您手機的現有價值進行賠償。

㈦ 如何評析侵權責任法17條關於有條件的實現同命同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七條: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版數權額確定死亡賠償金。
法律解讀:本條直觀規定了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如何計算死亡賠償金,即俗稱「同命同價」。筆者試就此發表自己的見解,期望對「同命同價」規定的司法實踐運用有清晰正確的理解認識。
一、適用范圍。
1、類型:適用於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常見的有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糾紛、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
2、賠償項目:僅僅適用於死亡賠償金一個項目。
3、賠償數額:可以以相同的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即同一個侵權行為中死亡的有城鎮居民的,其他死亡的農村居民可以按照城鎮居民標准計算死亡賠償金,賠償數額就高不就低。
二、排除適用范圍。
1、不適用於工傷工亡賠償、國家賠償、醫療事故賠償案件,上述三種類型賠償另有其他法律規定。
2、不適用於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誤工費、殘疾生活輔助具費、殘疾賠償金、喪葬費等賠償項目。特別注意的是不適用於殘疾賠償金賠償項目。

閱讀全文

與侵權責任法第17條內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