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論《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論文的開題報告
先去知網下載,研究下別人怎麼寫的,從中提煉出來自己的東西就可以了,不會找的話,可以去我空間里看下論文的查找步驟
------
⑵ 寫開題報告。要怎麼寫呢
《開題報告格式》
xx大學城市學院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包括選題的意義、可行性分析、研究的內容、研究方法、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預期結果、研究進度計劃等)
題 目
姓名(學號)
分院(系)
專業班級
指導教師(職稱) (全文來自論文快車網站http://www.lun-wen.com)
二OO 年 月 日
開 題 報 告(小三號字)
論文題目(四號字)
中文題目:電 力 企 業 侵 權 損 害 賠 償 的 經 濟 分析(小四號字)
英文題目:Times New Roman
報告結構(四號字)
(開題報告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本人可根據實際情況對各構成部分的標題和內容進行細微調整,要求:不少於3000字,注意:六、七部分不計算字數。)
一、選題背景及意義
二、研究的內容及可行性分析
三、 論題的研究方法
四、 論文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措施和建議
五、 論文的進度安排
六、 論文的寫作提綱
七、 參考文獻
一. 選題背景及意義(四號字)
示例:(小四號字)
1. 現有侵權法對侵權損害的認識與解決
(1)台灣與大陸侵權法律制度的比較
(2)我國理論界關於某些高度危險作業的歸責原則的爭論
(3)法經濟學對侵權法的新啟示
2.存在的問題
《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定顯得過於超前,造成司法實踐的矛盾和問題。
(內容小四號字)
二.研究的內容及可行性分析(四號字)
(內容小四號字)
三.論文的研究方法(四號字)
(內容小四號字)
例如:法哲學、法社會學、經濟分析法學、歷史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歸納演繹法、實證分析、博弈論、成本收益論等等,可根據具體情況對論文的總體思路和布局進行調配。
四.論文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措施和建議(四號字)
(內容小四號字)
五、論文的進度安排(四號字)
第一周。。。。。。選題、查閱資料(小四號字)
六.論文的寫作提綱(四號字)
前言(小四號字)
一、問題的提出
(一)、權利沖突及其解決--現有侵權法對高度危險作業侵權損害的認識與解決
1、法經濟學的起源與發展
(1) 對損害負有責任的產權制度
(2) 對損害不負責任的產權制度
2、侵權法經濟分析方法的發展
(二)、方法的改變--侵權行為經濟分析方法的發展
二、電力人身傷害侵權的法經濟學分析
(一)、對電力人身傷害高度危險作業的定義、界定
1、 建立模型,效用比較的可能性,信息成本與意識的培養
(1) 對損害負有責任的產權制度
(2) 對損害不負責任的產權制度
2……………………………
(二)、問題的相互性,借科斯的觀點提出基本立足點
三、得出的分析結論
(一)
1、
(1)
。。。。。。。
四、………………….
結語
七.參考文獻(四號字)
著作類(小四號字)
1.[美>道格拉斯G·拜爾、羅伯特H·格特納、蘭德爾C·皮克著,嚴旭陽譯,《法律的博弈分析》,:法律出版社,1999
2.[美>R·科斯、A·阿爾欽、D·諾斯著,劉守英等譯,《財權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美> 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著,張軍等譯,《法和經濟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美>李查德·A·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分析》(上、下),,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
5.曾世雄著,《損害賠償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6.王利明著,《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7.汪治平著,《人身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8.王成著,《侵權損害賠償的經濟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9.王利明、楊立新編著,《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2000
10.呂忠梅、劉大洪著,《經濟法的法學與法經濟學分析》,,中國檢察出版社,2000
論文類
1. R·H·Coase(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Ⅲ, Oct
2. 許宏濤,台灣侵權行為法修正之分析,法學家,2002(3)
3. 時顯群,西方經濟分析法學在中國,現代法學,2002(1)
4. 樊靜、張欽潤,從"華航"空難談高度危險作業的損害賠償,當代法學,2002(11)
5. 閆曉麗,侵權行為法上因果關系問題探討--第三因素介入的因果關系認定,當代法學,2002(12)
6. 葉玉,民事歸責的經濟分析--論"最便宜避免方"的規則,當代法學,2002(4)
7. 許傳璽,中國侵權法現狀:考察與評論,政法論壇,2002(1)
8. 錢弘道,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法學研究,2002(4)
9. 湯維建,論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法學適用,2002(6)
10. 單國軍,民事舉證責任倒置研究--兼談民事舉證責任的"正置",法律適用,2002(2)
11. 戚燕方,論電力企業民事侵權責任類型之選擇,法學家,1998(3)
12. 葉峰、葉自強,推定對舉證責任分擔的影響,法學研究,2002(3)
⑶ "論我國對馳名商標的認定及保護"的開題報告怎麼寫
以下是參考資料,希望有幫助!
論我國對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法律 2009-05-26 19:13:45 閱讀54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摘要】 馳名商標,一個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話題,頻頻出現於各地的傳媒。馳名商標作為較高知名度和聲譽的商標,它的作用已遠遠不止於區別商品的來源和服務的提供,它已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利器。對於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我國有自己獨特的模式,本文主要從對馳名商標的界定和人民法院對馳名商標的保護、馳名商標認定保護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及重新認識商標認定新原則四方面闡述,讓大家了解我國對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的特殊之處。
【關鍵詞】馳名商標 人民法院 認定新原則
一、我國法律對馳名商標的概念界定和保護開端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的《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制定的。該規定中的馳名商標是指在中國為相關公眾廣為知曉並享有較高聲譽的商標。相關公眾包括與使用商標所標示的某類商品或者服務有關的消費者,生產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其他經營者以及經銷渠道中所涉及的銷售者和相關人員等。
中國作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成員國,為履行公約義務,從1987年就開始了按照公約要求和國際慣例認定馳名商標的探索性實踐。1987年8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下稱商標局)在商標異議案中認定美國必勝客國際有限公司的"PIZZA HUT"的商標及屋頂圖形商標為馳名商標,對澳大利亞鴻圖公司在相同商品上搶注的相同商標不予注冊。這是中國加入巴黎公約後認定的第一件馳名商標。此後,中國商標局及商標評審委員會在多起商標糾紛案件中作出馳名商標認定。在1988年至1991年期間,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分別認定英國尤尼利弗公司的"Lux勞力士"商標、美國菲力普莫里斯公司的"Marlboro萬寶路"商標、中國北京同仁堂有限公司的"同仁堂"商標、美國"SHERWOOD"商標和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的"蝴蝶"商標為馳名商標。在上述馳名商標的認定中,秉承了國際通行的"個案認定,被動保護"的原則。中國對馳名商標的認定始於保護外國商標的需要。
二、馳名商標的認定標准、機關、認定許可權及程序
根據商標法第十四條的規定,中國法律對規定馳名商標認定應考慮5個方面的因素:1.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的知識知曉程度;2.該商標使用的持續時間;3.該商標的任何宣傳工作的持續時間、程度和地理范圍;4.該商標作為馳名商標受保護的記錄;5.該商標馳名的其他因素。目前,在中國的馳名商標保護制度中,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直至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在"不予注冊"問題上根據案情需要對商標是否馳名作出認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人民法院(經過最高人民法院批準的基層法院)可以在"禁止使用"問題上根據案情需要對商標是否馳名作出認定。"不予注冊"體現為駁回注冊申請或撤銷注冊商標。駁回注冊申請可在三個層次的程序中作出,即異議程序、復審程序及行政訴訟程序;撤銷注冊商標可在二個層次的程序中作出,即商標評審委員會的撤銷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禁止使用"多發生在商標民事糾紛中,適用民事訴訟程序。
三、我國法律對於馳名商標的保護和其特殊規定及相關司法解釋
一 保護對象
中國法律將馳名商標的保護對象規定為兩類商標,一是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二是已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 中國法律對馳名商標的保護方式為兩種:一是"不予注冊",二是"禁止使用"。按照中國法律,獲得馳名商標保護的前題條件為:一是該馳名商標被他人以復制、摹仿或者翻譯的方式申請注冊商標或使用;二是這種使用容易導致混淆,或者誤導公眾,致使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
二 特殊保護
可以概括為:1.中國法律對商標的保護是基於注冊原則,因而普通非注冊商標不能獲得商標法的保護,但馳名商標則例外,即使是"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也在商標法保護之列。 2.在注冊商標爭議程序中,普通商標所有人或利害關系人主張權利的時效為自違反商標法有關規定的商標注冊之日起5年。對於馳名商標所有人,如果對方的注冊是出於惡意,則不受5年時間的限制。對馳名商標既不要求必須已在中國注冊,也未規定主張權利的期限。3.當馳名商標與企業名稱發生沖突時,只要馳名商標所有人認為他人將其馳名商標作為企業名稱登記,可能欺騙公眾或者對公眾造成誤解的,就可以向主管機關提出撤銷該企業名稱的申請,主管機關則必須依《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審查該企業名稱是否屬於"可能欺騙公眾或對公眾造成誤解的"的情形。4.普通注冊商標只能在所注冊的相同或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享有專用權,而"已注冊的中國馳名商標"不僅在相同或類似的商標或服務上享有專用權,而且在不相同或不類似商標或服務上也受法律保護5.人民法院在審理商標糾紛案件中,將"禁止使用"明確列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方式,從而加重了被禁用者的侵權責任。
三 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商標保護的三個司法解釋對馳名商標保護主要作了下列規定:1.將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明確列入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范圍;2.人民法院可以就注冊商標是否馳名作出認定,並規定了認定馳名商標的級別管轄(中級以上人民法院和最高法院批準的基層人民法院)和地域管轄;3.馳名商標的保護范圍因是否在中國注冊而有所不同。同時,侵犯馳名商標權的法律責任也視該馳名商標是否在中國注冊而有所不同:侵害未注冊馳名商標的,行為人只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責任;實施侵犯已注冊馳名商標行為的,應承擔包括損害賠償在內的各種民事責任。
四、人民法院對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之規定
2001年7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第六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域名糾紛案件,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以及案件的具體情況,可以對涉及的注冊商標是否馳名依法做出認定。2001年12月修訂後的商標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對馳名商標的保護及認定馳名商標需要考慮的因素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爾後公布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認定馳名商標的法院,認定馳名商標的標准、效力,以及對馳名商標侵權行為法律責任的追究等又進一步進行明確規定,從而確立了人民法院對馳名商標進行司法保護的審判機制。
⑴人民法院對於未注冊的馳名商標的保護
根據商標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就相同或者類似商品申請注冊的商標是復制、摹仿、翻譯他人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不予注冊並禁止使用。因此,在對不服商標評審決定進行司法復審的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根據案情依法可以認定馳名商標,制止對馳名商標的非法搶注。對復制、摹仿、翻譯他人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或其主要部分,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容易導致混淆的,人民法院依法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的民事法律責任。
⑵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對國外馳名商標的保護
在近幾年的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已經認定了6件權利人是國外當事人的馳名商標。人民法院在認定這些商標是否為馳名商標時,採取的是與國內商標一視同仁的態度,依法給予其國民待遇,適用平等保護原則。在認定和保護國外的馳名商標過程中,只要其符合商標法規定的條件和司法解釋規定情形,人民法院都會依法認定為馳名商標並給予相應的司法保護。
⑶筆者認為人民法院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加強馳名商標的保護
首先,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級人民法院要深入調查研究進一步總結人民法院認定和保護馳名商標的經驗,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對馳名商標司法保護機制,解決新出現的和疑難的法律適用問題,不斷提高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水平。
其次,各地法院要依法審理好涉及馳名商標認定的知識產權案件,要將商標法和相應司法解釋關於注冊商標和馳名商標各項保護規定通過每個案件實施好,落到實處,為促進和提升我國品牌經濟提供良好的司法保護環境。
再次,在具體案件審理時,當事人請求認定和保護的馳名商標只要符合商標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條件和司法解釋規定情形,人民法院均應給予認定和保護,既不降低人民法院認定馳名商標的門檻,也不刻意鼓勵認定或者任意擴大認定范圍。只有在當事人提出請求,根據具體案情需要認定馳名商標,並且涉案商標符合商標法的有關規定時才會做出認定。同時也要認識到馳名商標的認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人民法院應重視並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及案例的研究,及時總結審判經驗,不斷提高辦案質量和業務水平,加大對馳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力度,運用法律武器,保護中外商標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五、我國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①我國對馳名商標認定的模式
對於馳名商標的認定,我國歷來實行的是「主動認定為主,被動認定為輔」的兩種基本保護模式。主動認定是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著眼於預防可能發生的糾紛,而每年從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商標之中,根據該局1996年8月公布的《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第5條的規定,從七個方面進行認定:(1)使用該商標的商品在中國的銷售量及銷售區域;(2)使用該商標的商品近3年來的主要經濟指標(年產量、銷售額、利潤、市場佔有率等)及在中國同行業中的排名;(3)使用該商標的商品在外國或地區的銷售量及區域;(4)該商標的廣告發布情況;(5)該商標最先使用及其連續使用的時間;(6)該商標在中國及外國或地區的注冊情況;(7)該商標馳名的其他證明文件。主動認定馳名商標可以為馳名商標所有人提供事先的法律保護,使權利人一旦察覺、發現有侵犯其權利的現象,就可以立即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被動認定是由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處理糾紛時,對個案中的商標進行是否馳名的認定。它以新《商標法》第4條規定的五點為認定標准,即:(1)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的知曉程度;(2)該商標使用的持續時間;(3)該商標的任何宣傳工作的持續時間、程度和地理范圍;(4)該商標作為馳名商標受保護的記錄;(5)該商標馳名的其他因素。與主動認定相比,它具有針對性強,對商標可以實施跨類保護的特點。目前,我國對馳名商標的認定採用以主動認定為主、被動認定為輔。尤其是被動認定——司法認定的案例在中國還較少。僅發生在「舒服佳」一案中,即由人民法院認定「舒服佳」、「Safeguard"為馳名商標。
正如上面所述,我國在馳名商標認定保護中所採取的基本模式,憑借其「大量認定、全面保護」的特點,在我國的馳名商標保護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基本保護模式同樣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首先,這種基本保護模式違背了馳名商標保護的宗旨。馳名商標的法律保護,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國際上兩種不同商標保護制度相協調的產物。即:當國際上商標的注冊原則與使用原則的保護不相平衡時,《巴黎公約》給予商標使用原則的傾斜性保護。也就是將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保護列入了國際公約保護中。世界貿易組織的Trips協議又將馳名商標保護擴大到在非類似商品中的使用的保護。但總的來說,兩個國際性條約給予的馳名商標保護都是個案保護,被動保護。即:當發生了侵權糾紛、合法權益受到了侵犯時,請求認定馳名商標而獲得的特定保護。這也正體現了馳名商標保護的宗旨:個案保護、被動保護。而我國的這種馳名商標保護模式,則是強調突出了行政機關的主動性,對馳名商標採取的是大量認定、主動保護。因此,明顯違背了馳名商標國際保護的宗旨。其次,這種基本保護模式仍無法解決馳名商標認定保護中存在的「經緯問題」,即:時間梯度、空間梯度。比如:某一商標在剛剛進入市場時並不馳名,但伴隨著市場化運作一定時間後,事實上成為了馳名商標。與此同時,如果發生了他人假冒、侵權,此時,又應該給予這種商標何種法律保護呢?還是這一商標在成為了馳名商標後,但實實在在,在侵權發生地並不馳名,那麽又該如何對它進行保護呢?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馳名商標認定保護中存在的時間梯度和空間梯度的問題。此外,這種馳名商標認定保護模式還存在著較多的主觀因素。(即:認定馳名商標時,受主觀因素干擾較多。)從而使得廣大企業不是注重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而是盲目地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去追逐「馳名商標」這一漂亮的外衣。
結果,使得大多所謂的「馳名商標」名不副實,同時也極大地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當前中國的經濟,正處於「眼球經濟」時代,誰是名牌,誰吸引力就大。)由此可見,原有的馳名商標認定保護模式由於存在的問題,已經到了必須修改、調整的地步。
②採取馳名商標認定新原則——「被動保護、個案認定」的必要性
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入世一方面為企業帶來了眾多的機遇和挑戰,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加快了修改規章制度,規范行政行為的改革步伐。因為WTO中的一系列法律文件,除了極個別條款提到企業的外,絕大部分是規范政府行為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在於規范政府的行為,使之懂得如何規范、干預、管理市場。正如國外一些學者所稱的「WTO規則實質上是一部國際行政法典」。因此,入世對政府的挑戰也最大、影響也最深刻。
具體到對馳名商標的保護上,因為世界貿易組織所認可的國際通行慣例是:如何認定馳名商標基本上都是由法院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認定判斷。此外,在實踐中,各國對馳名商標的保護採取的也是這種「被動保護、個案認定」的模式。所以為了履行入世的承諾,中國政府必須規范自己的行政行為,在馳名商標的認定保護上採取「被動保護、個案認定」的新原則。況且,入世後由於國內絕大部分企業商標保護意識淡薄,商標法律訴訟案件勢必大量增加。所以,再僅僅靠國家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主動認定顯然是不夠的。此外,實行「被動保護、個案認定」的馳名商標認定新原則,也有利於節約有限的行政資源,提高行政機關在相關事務中的辦事效率。
加入世貿組織6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已經有了長足進展,法律法規日趨完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作為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馳名商標事業成效顯著,可圈可點。 按照我國《商標法》的規定,馳名商標遵循「被動保護,個案認定」原則,只在訴訟中對商標馳名進行事實確認。然而,現實往往不盡人意。作為企業品牌和知識產權的法律救助最重要手段之一,馳名商標之於企業,其意義早已超出了單純的維權訴求,企業往往把它當成市場競爭的法寶。地方政府更是把馳名商標作為地方和企業品牌建設的努力方向和重要指標。同時,消費者也願意把它看作商品品質的保證和承諾。這狀況或多或少有些偏離立法的初衷。於是,引導企業、消費者以及社會各界正確認識和理解馳名商標的法律內涵,還原馳名商標本來面目,理所當然地成為立法者和執法者所必須面對的當務之急。
「要嚴把馳名商標司法認定的法律適用關和嚴把馳名商標司法認定的事實關。」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曹建明出席在無錫召開的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對於刻意製造糾紛以獲得馳名商標認定,能夠查實的,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行為處理,並依法撤銷原判和對馳名商標的認定。」馳名商標司法認定被認為馳名度評判不專業、標准難以統一和操作過於簡單,因而較多地遭到外界質疑。曹建明這次講話,被媒體理解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後,最高人民法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嚴格馳名商標認定的表態。
「推進法治,回歸理性」。這是多年冷靜地觀察和研究馳名商標發展變遷的中國知識界開出的一劑良方。回歸理性,還原本色,對企業如此,對消費者同樣如此,對行政執法和司法救濟更是如此。
六、我國馳名商標認定保護新原則的再認識
「被動保護、個案認定」的馳名商標認定新原則,其實質就是要求在馳名商標的認定保護中,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即:堅持馳名商標認定的市場化運作,反對在現實生活中「買名牌」的現象。具體而言,也就是說,在商標確權或者商標侵權的案件中,當事人提出商標馳名的證據,商標行政執法機關或者司法機關根據馳名證據的事實和法律規定的依據,對其進行馳名商標的保護。這種保護僅僅對於本案有效,不得針對第三者,也不能針對市場競爭者。如果再有涉及商標馳名度判定的案件發生時,可以作為曾經受馳名商標保護的記錄,向商標行政執法機關或者司法機關提供,但不是「准則」或「通行證」,而只作為處理下一個案件的參考。商標行政執法機關或者司法機關根據該商標當時的馳名度和該案的具體情況,作出判斷。
正如上面所述,該原則並不完全排除行政執法機關的認定保護,但它又遠遠不同於原有的行政機關的主動認定。它強調行政機關的被動認定保護,突出個案處理,強調根據商標當時當地的馳名度和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認定判斷。同時,該原則對於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買名牌」現象發揮著重要的遏製作用。
當前,由於利益的驅動,很多企業不是將精力集中投於提高產品質量,強化企業管理上,而是看到名牌在宣傳產品、引導消費、佔領市場方面起到了類似馳名商標的作用,便紛紛花錢,甚至投入巨資購買名牌,更有甚者,有的企業為了能夠擠入中國馳名商標,而不惜借貸花錢。確實在現實生活中,名牌往往意味著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和消費者忠誠度,有著穩定的市場份額。而且,一個名牌在其成長培育過程中,往往歷經數年甚至十數、數十年的時間。所以,在其形成中,企業的信譽也會隨之深深置入了廣大消費者心中,可以使其產品在市場中有著較為穩定的顧客群。因此,名牌常常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被加以保護。在現階段,買名牌的現象,可謂屢見不鮮。而現象的實質不外乎是很多企業想打借「名牌」——馳名商標,這股東風,這個便車,輕而易舉地獲取客觀的市場利潤。
其實,無論是名牌,還是馳名商標,都是一種客觀存在,都需要企業認認真真的下功夫才能取得。馳名商標認定保護的新原則在面臨並解決這類「買名牌」的問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商標是否馳名不搞事先認定,而由當時當地的具體狀態決定,從而打破了那些妄圖靠花些錢來買個「保險」——馳名商標或名牌的人的美夢。
結語
中國對馳名商標的保護起始於1987年中國加入《巴黎公約》。多年來,中國有關的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按照公約的要求,為不少中外權利人的馳名商標提供了保護。從1996年起,中國商標主管部門開始成批認定民族品牌的馳名商標。此舉受到業內人士和國外權利人的質疑,被認為違反了「國民待遇」原則。到2003年,這種成批認定馳名商標的做法被廢除,代之以國際上通行的個案認定方式,即在發生侵權或權利沖突時,由有關行政或司法機關確認商標是否馳名,以便決定是否給予擴大的保護。應該說,中國的馳名商標保護正在一個正確的軌道上前進。可以預期,中國未來立法將對馳名商標保護給予更多的注意,目前存在的其它合法權利與馳名商標沖突、馳名商標之間沖突等問題將通過立法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① 蘇阿計 《入世與中國法治變革(下)》 《政府與法制》 2002年第6期。
② 董保霖 《商標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中華商標》 2002年第8期。
③ 善勇 《「買名牌」要不得》 《中國知識產權報》 2002年11月6日。
④ 郭威 《司法認定為馳名商標撐起保護傘》 2005年4月27日法制日報
⑷ 題目是《無形資產與商譽的異同》的開題報告怎麼寫,急求····謝謝
什麼叫開題報告?無形資產和商譽的異同:在舊會計准則下,商譽是並入無形資產列示的,新准則資產負債表上列示;新准則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才產生商譽(或者合並成本小於被合並企業的公允價值,即負商譽,記入營業外收入),且通常是在合並層面才反正出來,在單家報表上是沒有的。無形資產一般是單家公司所有的一項資產,例如商標權;專有技術、專利、軟體等等。無形資產一般要按照一定方法攤銷;商譽不攤銷,而是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進行公允價值的評價,將其調整為公允價值;兩者都可以計提減值准備;兩者都是無形的。你可以讀一下新准則和講解。我上面說的基本都是base on新准則的。網路文庫里有這么一篇,你可以看看,或者去會計專業論壇看看。
http://wenku..com/view/f24609649b6648d7c1c74693.html
如果是寫報告的,可以從2006年指定的企業會計准則說起。那麼將不同點鋪開來說,舉幾個例子。
⑸ 急求: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寫開題報告是寫論文的一個關鍵環節.你首先要確定你的論文方向,如文學,翻譯,英語教學法,語言與文化等,然後要確立一個合適的題目,題目不能太大,也不要太小,太大了就必然會空,到時候什麼也說不清楚,太小了則不知所雲,容易造成重復羅嗦.和題目一樣,提綱也要適中,提綱盡可能用完整的句子來寫,這樣比較清晰,可避免日後遺忘了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另外,提綱其實是一篇論文的縮影,所以要相文章一樣條理清楚,邏輯清晰合理,結構完整.寫提綱不是那麼簡單的,你在寫之前就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以確定你要寫的內容,我建議還是要做好准備方寫出好的提綱和論文.當然寫的過程中也要查閱資料,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要馬虎,因為答辯的時候考官們會抓你的不是.最後祝你寫出你滿意的論文!!!
⑹ 我的論文題是「多個侵權人造成環境污染的賠償責任」,請問開題報告怎麼寫謝了!急……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象。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例如,超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標准,超種類、超量、超濃度排放污染物;未採取防止溢流和滲漏措施而裝載運輸油類或者有毒貨物致使貨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氣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污染事故,等等。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之一。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 : 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 。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特別是水污染日益加劇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通過對我國城市自來水質現狀以及對水質污染解決途徑的分析,可以預見,家用凈水機作為解決水質污染的最佳方式,在我國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從產品功能來看,凈水機是一個直接關繫到人們身體健康的產品,隨著人們消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逐步提高,凈水機必將像彩電、冰箱、空調一樣,成為一種家用必需品而在各個家庭得到普及。
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生活飲用水水質遠好於我國的情況下,大多數家庭仍然採用凈水機的終端凈化方式,以避免輸送管網的二次污染。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地區,凈水機還處於導入期,發展的空間非常大。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機關也有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之設,但作為立法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很少立法,甚至很少開會,很少制定和發布決議、決定。從而行政的基本職能和任務不是執法,不是執行人民代表機關的決議、決定,而是執行黨的政策,執行政府的計劃,執行領導人的指示,執行上級的命令等。行政的依據主要是紅頭文件和行政長官的指示、命令。直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國行政各領域(公安、工商、交通、城建、稅務、海關、貿易、商檢、環保、質監、計量、醫葯、衛生、文化、教育、科技、體育等)尚處於基本無法,甚至完全無法的狀態,此時的行政還只是「管理」(行政管理),而不是「執法」(行政執法) 7盡管這個時期的行政管理與半個世紀或一個世紀以前的行政管理在內容和范圍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性質上並沒有根本轉變。我國行政從「管理」到「執法」的轉變(即性質上的根本轉變)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1984年,當時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同志在一次與新聞界人士的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我們國家要開始一個歷史性的轉變:「要從依靠政策辦事逐步過渡到不僅依靠政策,還要建立、健全法制,依法辦事」 8。此後,國家立法,特別是行政領域的立法,明顯加快了步伐。1984年至1990制定的法律和重要行政法規就達幾百件之多。其中:
涉及公安管理的有:《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外國人出入境管理法》、《集會遊行示威法》、《保守國家秘密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消防條例》、《居民身份證條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等;
涉及工商、稅務管理的有:《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廣告管理條例》、《工商企業名稱登記管理暫行規定》、《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農業稅條例》、《工商統一稅條例》、《產品稅條例》、《增值稅條例》、《營業稅條例》、《資源稅條例》、《鹽稅條例》、《國營企業所得稅條例》等;
涉及外經、外貿管理的有:《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涉外經濟合同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進口貨物許可制度暫行條例》、《邊境小額貿易暫行管理辦法》、《技術引進合同管理條例》等;
涉及醫葯、衛生管理的有:《國境衛生檢疫法》、《傳染病防治法》、《葯品管理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麻醉葯品管理辦法》、《醫療用毒性葯品管理辦法》、《精神葯品管理辦法》、《放射性葯品管理辦法》等;
涉及海關管理的有:《海關法》、《關稅條例》、《海關法行政處罰實施細則》、《海關工作人員使用武器和警械的規定》等;
涉及農業、林業管理的有:《草原法》、《森林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種子管理條例》、《家畜家禽防疫條例》、《獸葯管理條例》、《森林防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等;
涉及土地、水、礦產資源管理的有:《土地管理法》、《水法》、《礦產資源法》、《河道管理條例》、《土地復墾規定》、《礦產資源勘查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等;
涉及城建、環保管理的有:《城市規劃法》、《地名管理條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等;
涉及交通、郵電管理的有:《郵政法》、《水路運輸管理條例》、《航道管理條例》、《公路管理條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鐵路交通檢疫管理辦法》、《民用機場管理暫行規定》、《國內航空運輸旅客身體損害賠償暫行規定》等;
涉及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管理的有:《教育法》、《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掃除文盲工作條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幼兒園管理條例》、《廣播電視設施保護條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關於嚴禁淫穢物品的規定》、《專利法》、《技術合同法》、《科學技術進步獎勵條例》、《關於技術轉讓的暫行規定》、《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實驗動物管理規定》、《國家體育鍛煉標准施行辦法》等;
涉及國防、外事管理的有:《兵役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軍事設施保護條例》、《徵兵工作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外國記者和外國常駐新聞機構管理條例》等。
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我國進一步加快了行政法的立法步伐,不僅部門行政法逐步趨於完善,而且開始逐步制定和健全作為行政法基本體系架構支柱的基本法,如《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行政監察法》、《立法法》、《國務院組織法》、《地方組織法》以及即將出台和正在制定的《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行政程序法》等。
作為行政法基本體系架構支柱的基本法不完全同於部門行政法。首先,部門行政法只適用於相應行政管理部門或領域,而行政基本法適用於所有或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如作為部門行政法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只適用於公安管理的治安管理領域,而作為行政法基本法的《行政處罰法》則適用於所有行政管理部門(公安、工商、海關、稅務、文化、教育、科技等)的行政處罰,作為行政法基本法的《行政程序法》更是不僅適用於所有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處罰,而且適用於所有行政管理部門的所有行政行為。其次,部門行政法通常只為各行政部門的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據,而行政基本法同時為整個行政法制監督、行政責任和行政救濟提供法律依據,例如,《行政監察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國家賠償法》即為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失職行為責任的追究,對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提供了法律依據。第三,部門行政法為行政從「管理」轉化為「執法」提供了直接的動力和條件,沒有部門行政法,執法即失去了前提:相應部門,相應行政領域沒有法,無法可執,則只能按政策辦事,按長官指示辦事,「管理」不可能轉化成「執法」;而行政基本法則為部門行政法的健全、完善提供了動力和條件,因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啟動了對各部門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如果某部門行政法不健全、完善,敗訴,賠償的壓力就會促使該部門盡快去健全、完善該部門行政法,而《行政程序法》一類的行政基本法亦可以指導部門行政法的健全、完善。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各個行政管理部門和領域都已陸續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規和規章,雖然尚未達到健全、完善的程度,某些部門(如新聞、出版、結社等)可能還很不完善,但整體上應認為已初步實現了有法可依。就行政基本法而言,作為構成行政法體系的支柱的基幹法律,現在大多數也已制定出來了,並且由這些法律設計的制度(如行政復議制度、行政訴訟制度等)也已陸續開始運作。因此,我國的行政在整體上應認為已初步實現了由「管理型」到「執法型」,由「人治型」到「法治型」的轉變,「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已轉化成了「行政執法
行政從「管理」到「執法」的轉變是我國二十多年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產物,是我國從幾千年的人治逐步走向法治的標志。行政的「執法」性質和「依法」特徵是由國家實行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的發展目標和治國方略所決定的。「行政執法」在不同的場合可能有不完全相同的涵義,但其實質是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要有法律根據,是執行法律(人民的意志)而不是執行長官的意志,是受法律規范、制約而不是任意所為。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我們必須繼續推進行政執法改革。改革是全方位的,不僅涉及執法的方式、方法,而且涉及執法體制、執法范圍、執法目標及執法主體與執法相對人的關系,是整個執法機制的轉換。
⑺ 求一篇「論締約過失責任」的開題報告
摘要: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由德國法學家耶林於1861年提出,被譽為法學上的發現,對各國立法和判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大致有四種學說:侵權行為說、法律行為說、法律規定說、誠實信用原則說。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有:締約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締約相對人受有損失;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有過錯;過錯與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根據先合同義務將締約過失責任的類型分為幾種情形,締約過失責任既不同於違約責任,也不同於侵權責任,它們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關鍵詞:締約過失責任誠實信用信賴利益適用類型
一、締約過失責任理論的創立
締約過失責任理論是由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最早提出,1861年,耶林在其主編的《耶林學報年報》第四卷發表了《締約上過失,契約無效與不成立時之損害賠償》一文,開始了締約過失責任在理論上的深入探討。他認為:「從事契約締結的人,是從契約交易外的消極義務范疇,進入契約上積極義務范疇,其因此而承擔的首要義務,系於締約時須善盡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護的,並非僅是一個業已存在的契約關系,正在發生中的契約關系亦應包括在內,否則,契約交易將暴露於外,不受保護,締約一方當事人不免成為他方疏忽或者不注意的犧牲品!契約的締結產生了一種履行義務,若此種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礙而被排除時,則會產生一種損害賠償義務。因此,所謂契約無效者,僅指不發生履行效力,所謂不發生任何效力。簡言之,當事人因自己的過失致使契約不成立者,對信其契約為有效成立的相對人,應賠償基於此信賴而產生的損害。耶林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被譽為法學上的發現,對各國立法和判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德國民法典》制訂之際,起草者大多認為不能將其作為一個一般責任要件加以規定,只能在特殊情況下予以承認。1940年的《希臘民法典》第一次在立法上將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一般原則加以規定,該法第197條規定:「從事締約磋商行為之際,當事人應負遵循依誠實信用及交易慣例所要求的行為的義務。」 第198條規定:「於為締結契約磋商行為之際,因過失致相對人遭受損害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即使契約未能成立亦然。」之後,1942年的《義大利民法典》、1964年的《蘇俄民法典》以及瑞士、法國的判例和學說也都先後接受了締約過失責任。<正如德國法學家拉倫茲指出:「締約上過失責任,與其說建立在民法現行規定之上,毋寧認為系判例學說為促進法律進步所創造之制度,經長久反復之適用,已為一般法律意識所接受,具有習慣法之效力」。現在,締約過失責任不僅適用於合同不成立、無效或撤銷的情況,而且在某些合同有效成立的場合也有適用的餘地。>王利明教授把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定義為:「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民事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第61條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該條的規定與締約過失責任極為相似,但它並非是完整意義上的締約過失責任。根據我國《合同法》第42條以及有關的民事立法,所謂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因違背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致他人信賴利益損失的損害賠償責任。締約當事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義務的行為稱為締約過失行為,主觀上的過錯稱為締約上的過失,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稱為締約過失責任。從而完善了合同責任制度,彌補了《民法通則》的不足。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
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是什麼,學界觀點不一,大致分以下幾種:
(一)侵權行為說。德國民法制定後的十年內,有關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佔主導地位的是侵權行為說。該說認為,除法定情形外,因締約上的過失而發生的損害,屬於侵權行為法調整的范圍,應按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二)法律行為說。侵權行為說衰落以後,繼之而起,成為判例學說上通說的是法律行為說。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在於當事人之間存在的法律行為。該說又細分為目的契約說和默示責任契約說。目的契約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於當事人之間後來訂立的契約;默示責任契約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基礎在於當事人於從事締約行為之際,默示締結了責任契約。
(三)法律規定說。該說為布洛克所倡導。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既不是侵權行為,也不是法律行為,而是法律的直接規定。
(四)誠實信用原則說。該說認為,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在於誠實信用原則。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從事締約磋商的人,應善盡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以維護相對人的利益。如果當事人違反了應盡的注意義務,如協力、通知、保護、保密等義務,造成相對人損害的,自應負賠償責任。該說是目前德國理論界流行的觀點。
上述各種學說,侵權行為說和法律行為說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侵權行為說有違侵權行為法的基本要求。因為侵權行為法所加於人們的義務是權利不可侵害的義務,而締約過失行為並非侵害了相對人的某種權利。法律行為說以尚未成立的合同或不存在的合同作為締約過失的基礎,實際上是混淆了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不同。對於法律規定說和誠實信用原則說,學界觀點不一,亦有學者認為這兩種學說並無本質的差別。因為,締約過失責任確系法律直接規定的一種責任,而法律作出這種規定的基礎就在於誠實信用。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締約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
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一種責任形態存在,必須以先合同義務的 存在及違反作為前提。先合同義務,是指合同成立之前,訂立合同的當事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承擔的協力、通知、保護、保密等義務。先合同義務不同於合同義務,其產生的基礎不是依法成立的合同,而是誠實信用原則。民事主體一旦進入締約過程中,就應當推定在雙方之間形成一種合理的信賴,即一方當事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給予對方以照顧、忠實於對方、告知對方與合同有關並涉及對方財產、人身安全的事由。先合同義務的發生以雙方進入訂立合同過程為標志。如果民事主體之間沒有形成締約關系,則當然不發生締約過失問題。
(二)締約相對人受有損失
民事責任一般以損害事實的存在為成立條件,締約過失責任也不例外,只有締約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造成相對人損害時,才能產生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中的損失主要是指信賴利益的損失,如果不是基於信賴利益而產生的損失,即使一方支付了大量的費用而造成了損失,也不能視為信賴利益的損失。如果僅有一方的過失行為,而無對方受有損失的事實,則無所謂賠償。
(三)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有過錯
過錯是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締約過失責任作為民事責任的一種,也不例外。過錯具體表現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基本形態。故意是指締約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合同無效、不成立或被撤銷,能給相對人造成損失的後果,而仍然進行這種民事行為,希望或放任違法後果的發生。過失是指締約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合同無效、不成立或被撤銷造成相對人信賴利益損失,因疏忽大意沒有盡到協力、通知、保護、保密等義務,雖然預見到了但輕信其不會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因此,無論故意或過失,只要具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無過錯就不承擔責任。如果締約過程中發生的損失是受害人、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則違反先合同義務的一方也不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四)過錯與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
這里的因果關系是指一方當事人的過錯與對方遭受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這就是損害結果的出現系締約過錯行為所必然引起,若對方遭受的損失非因一方的過錯,即使發生在締約過程中,即使出現了信賴利益的損害,也不產生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的因果關系應適用民法關於一般因果關系的認定。在司法實踐中應切實把握締約過失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只有如此,才能不致於使引起損害的締約過失行為人的民事責任漏於追究。
四、締約過失責任的主要類型
我國《合同法》第42條規定,締約過失責任存在的四種情形:(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四)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是指當事人根本沒有訂立合同的目的,假借訂立合同,而損害相對人利益的行為。《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對此也作了規定,其第2.15條規定:「如果一方當事人以惡意進行談判或惡意終止談判,則該方當事人應對此給另一方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所謂惡意,特別是指一方當事人在無意與對方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開始或繼續進行談判。」 例如,故意與對方談判使對方喪失與他人交易的機會、假借與對方談判而取得非法利益等,都屬於這類締約過失責任。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當事人負有如實告知的義務。一方故意隱瞞關於其自身的財產狀況、履行能力,故意隱瞞出賣的標的物的缺陷,以及其出賣的產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或者向對方提供不存在的虛假情況,從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即產生締約過失責任。
(三)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
一般認為這是違反忠實義務或保密義務之締約過失責任。在合同訂立過程中,為訂立合同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其商業秘密的對方應當對此給予保密,也不得為自己利益而不當使用,否則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該種責任的成立應當具備如下要件:①訂立合同過程中一方獲悉另一方的商業秘密,獲悉的方式在所不問;②獲悉商業秘密的一方泄露該商業秘密或者不正當使用該商業秘密;③因泄露或者不正當使用對方商業秘密而造成對方損失。
(四)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當事人之間應依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協力、通知、保護、保密等義務,對此等先合同義務的違反,造成對方損失的,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五、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之間的關系
(一)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
A.產生的前提不同。締約過失責任是以當事人訂立合同過程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為前提,其義務群的構成均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無論是否合同成立或存在,只要有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且符合法律的規定要件,就構成締約過失責任。違約責任是以合同關系的存在與有效為前提,義務群由合同約定產生。
B.責任確定的原則不同。締約過失責任以當事人過錯為前提,實行過錯責任原則。違約責任以當事人履行不適應,不強調主觀過錯,實行嚴格責任。
C.責任形式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的責任形式只有一種,即損害賠償,違約責任的形式較多樣性,有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實際履行等。
D.賠償范圍不同。締約過失責任中,權利人所請求的賠償利益的損失,違約責任包括因違約而造成的實際損失和期待利益的損害。
(二)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
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一樣,違反的都是法定義務,都要符合法定的構成要件,但二者仍有區別。
A.責任前提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發生在當事人為訂立合同開始的磋商過程中,當事人之間存在著信賴關系。侵權責任存在於一切社會交往中,無需當事人之間存在任何關系。只因侵權行為的成立,才在當事人間形成了一種債權債務關系。
B.違反的義務性質不同。締約過失責任違反的是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產生的先合同義務。侵權責任違反的是不得侵犯他人人身和財產權利的義務。在適用締約過失責任領域,當事人的注意義務程度比債權責任領域內的注意義務程度高。
C.歸責原則不同。締約過失責任原則是過錯原則,包括故意和過失,無過錯無責任。債權責任不以過錯為要件,歸責原則包括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等。
D.責任形式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的責任形式為損害賠償,而侵權責任除損害賠償外,還有停止侵害,排除防礙、消除危險等。
E.賠償范圍不同。締約過失責任不產生精神賠償,侵權責任中受害人可以請求精神賠償。
我國的《合同法》在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規定了有關締約過失方面的內容。這標志著在我國正式建立了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但是這些規定還是比較抽象、簡單,內容不是很完善,操作性較差。比如在損害賠償的范圍等其他方面仍未明確,有待在以後的立法中予以充實和改進。由於締約過失責任的最終建立對於完善我國法律義務體系,健全和完善債法體系,以及規范社會經濟生活中日益增長的締約行為等都有著重大影響和作用,因此也可以說是我國債法及合同法建設的一大進步。.
⑻ 論商譽權的法律保護
你是寫論文吧,我大概幫你翻譯了下,有些地方你自己改改。
On the reputation of the legal protection
Abstract : Goodwill
In a modern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good reputation operators ,Mean unlimite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huge market returns ,It is the wealth and honor, and is also the intangible capital enterprises based on marketcompetition ,To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Goodwill is an intangible property ,Goodwill 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China's current laws on the right to reputation is almost non-existent.Sporadic lack of operational requirement, single-po, academic reputation, there are many misconceptions about right.That the author's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ction of the Basic Law shall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right to reputation. Meanwhile should enact a separate "goodwill Law"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Discussion reputation and the right to legal protection, we do the legal work to help a rainy day. Goodwill prevent infringement and violation of the right to reputation after claims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 Goodwill and Goodwill Civil Law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Judicial Protection
⑼ 商譽權的保護制度
在英美法系國家,商譽權的保護制度主要是通過判例建立起來的。在英國1901年的國內稅收專員訴穆勒一案中,法院將商譽稱之為「形成習慣的吸引人的力量」,抑或「企業的良好名聲、聲譽和往來關系帶來的惠益和優勢」,明確承認商譽的無形財產屬性。此外,英國判例還創設了包括「Actiofornpassingoff」在內的各種不同形態之訴訟以對抗商品假冒、損害競爭對手利益的行為,其中一些特別程序即是針對誹謗或損害他人商譽的行為而設定的。 在大陸法系國家,主要是沿用侵權法或反不正當競爭法來保護商譽。一般而言,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鮮有對商譽權保護的明確規定。在一些國家的侵權法中,關於法人名譽權的規范隱含著有關商譽權的內容,即商譽權的保護適用一般人格權制度的規定。
在商譽權的國際保護領域,目前相關國際公約主要是從制止不正當競爭的角度對商譽權進行規定,並將其納人到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之中。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967年斯德哥爾摩文本第10條之2列舉了三種特別應予以禁止的行為,包括「在經營商業中,具有損害競爭者的營業所、商品或工商業活動商譽性質的虛偽說法」。1967年簽訂的《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明確規定知識產權包括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權利。何為不正當競爭行為,該公約雖未作出解釋,但1993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制定的《對反不正當競爭的保護示範法草案》第5條以巴黎公約的相關條款為依據,規定了詆毀商譽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凡在工商活動中損害或可能損害他人企業或其活動,尤其是對該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信譽的虛偽或不正當的說法,應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關於商譽的無形財產性質及其法律保護,在中國首先是通過國際間的雙邊條約加以確認的。1982年中國與瑞典簽訂的《關於互相保護投資的協定》規定,「投資」應包括締約的一方投資者在締約的另一方境內,依照法律和規章用於投資的各種形式的資產,尤其是版權、工業產權、工藝流程、商號和商譽。1984年中國與法國簽訂的《關於互相鼓勵和保護投資的協定》 ,對「投資范圍的解釋亦將商譽包括在內」以法律形式確定企業法人信譽的相關制度首推1986年的《民法通則》 ,該法第5章「人身權」一節中專門規定了法人名譽權、榮譽權。該類規定將上述權利歸類於非財產權,這與發生在工商業活動中的商譽權有很大差別。雖然中國的商譽權保護制度已在相關法律文件中得以確立,但這些規范散見於多部法律之中,許多規范過於粗疏而缺乏可操作性。參考國際公約的有關規定與國外立法例,從促進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維護市場良好秩序的需要出發,完善中國的商譽權制度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關於商譽權的法律地位。在國際上,知識產權曾被稱為「以權利為標的的物權」或「訴訟中的准物權」。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的原則,商譽權作為一種現實中存在的具體無形財產權,必須由民法予以確認。中國《民法通則》沒有確認商譽權,僅僅從法人人格權中推導出商譽權,並將這種權利歸類於非財產權,這一立法缺陷應予以修正。
2.關於商譽權保護的法律方式。中國目前對商譽權的保護大抵採取間接保護的方式,即對侵害商譽的行為,或確認為侵害法人人格權的行為,或視為不正當競爭的行為。間接保護方式不是完備的獨立的權利保護制度,且特別法(如反不正當競爭法)沒有細則性規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多有不便。
3.關於侵害商譽權的法律責任。保護財產權是各個法律部門的共同任務,不同的保護方法即責任形式往往規定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但無形財產權的相關立法規定不同,其侵權行為的各項法律責任一般規定在同一法律之中。中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侵害商譽權的行為,僅規定了民事責任,既缺乏行政處罰條款,又無刑事制裁條款,顯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