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區分詐騙和民間借貸
詐騙罪與民間借貸糾紛,區分的關鍵在於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之目的。具體有一下因素:
一、審查行為人借款的用途是否具有非法性?
行為人對於借款用途的非法性是判斷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目的的重要依據。對於正常的民事借款,行為人一一般會將款項用於正當用途,並且會在借款時主動說明;以達到使借款人相信而且願意借款。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主要將借款用於非法目的,如販毒、非法經營、賭博以及投機行為等。當然,也有少部分行為人在用於非法目的後按時歸還的,但審判實踐中多見之於獲取了非法利益或暴利,具有偶然因素,但只要事後歸還,當然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之目的。
二、審直行為人在借款時是否實施了詐騙手段
手段的非法性是確定行為人主觀目的的重要依據。行為人主觀上的非法佔有目的大多表現為實施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詐騙行為手段。採用貌似合法的借款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是近年來行為人實施的詐騙手段之一。司法實踐中大部分案件的行為人都是採取把借款方式與其他的詐騙行為共同實施的方法,從而達到騙取他人財物的目的,此時的借款行為只能是為詐騙行為打掩護,或者說是整個詐騙行為的一部分。以借款方式形成的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與民間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行為,都包含有一定的欺騙成分,但詐騙罪的欺詐行為對於行為人的借款不還的非法佔有目的起著決性的、根本性的作用。正因為有事前的詐騙行為,行為人才認為有「充足」 的理由認為不予歸還,也正因為有不予歸還的非法佔有目的,才會採取各種詐騙手段,這種非法佔有目的和詐騙手段之間是互為因果的。而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中的借款未還,因不具有非法佔有借款的主觀目的;行為人是要通過正常的借款行為來實現自己正當利益,行為人在借款前後雖然採取了一定的欺騙手段。如誇大自己的誠信度、歸還能力等,但這種欺騙行為對借款的最終歸還不具有實質的影響, 或者說這種欺騙行為與事後發生的不能歸還的結果之間不具有詐騙罪的手段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屬於借款後的誠信瑕痴行為。
三、審查行為人有無還款能力
這里所說的還款能力包括借款前和借款後,一般而言,判斷有無還款能力;我們不能只簡單的審查行為人在借款時的實際條件如何。如果行為人在借款前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後將款項用於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進行正當的投資,有固定、可靠的收入來源,那麼其具有還款能力是顯而易見的。有的行為人在借款前具有還款能力,但在借款後因客觀原因導致還款能力喪失的,因其主觀上不具有不歸還的非法佔有目的,不能以詐騙罪定罪處罰。但如果行為人在因客觀原因導致借款無法歸還之後不是採取積極的補救措施以實現盡早歸還借款。 而是趁機逃離,對債權人避而不見,表現出不願承擔責任的消極態度,行為人的這種「趁機賴賬」的態度完全可以推定其主觀上已經產生了非法佔有目的。
四、行為人不能歸還借款的原因
無論是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為目的的詐騙犯罪還是民間借款糾紛,其最終結果都是因為為人沒有歸還借款而成立。但一般的民事借款糾紛, 由於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佔有故意,借款不能歸還的結果只能是由客觀原因所致。如不可抗力、經營虧損等,而詐騙犯罪中的不能歸還借款,是由行為人的詐騙他人財物的主觀原因所致,即行為人的非法佔有目的與不能歸還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這種因非法佔有的目的導致不能歸還的結果有兩種情形,一是能夠返還而拒不返還i如攜款逃離、對出借人避而不見。行為人的這些拒不返還借款的表現,完全可以認定其主觀上的非法佔有目的。二是因為行為人將借款用於揮霍浪費、違法犯罪活動如賭博、非法經營、販賣毒品等;由於行為人對於款項的揮霍浪費或用於違法犯罪活動後可能導致款項的無法歸還這一結果是明知的,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可以推定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五、行為人有無還款的實際行為
既然有「借款」行為當然就應當有「還款」行為,這里的還款行為包括如數歸還借款的現實行為,也包括在借款用完之後為還款而採取的各種措施和努力。
『貳』 如何區分民事借貸糾紛與詐騙犯罪
兩者的區別在於獲取款項是否存在「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民間借貸一般發專生於有信屬任基礎的雙方之間,獲取款項後需在一定時限內予以歸還,否則出借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還款。而詐騙罪通常發生於認識不久的雙方之間,採取欺騙手段獲得款項,且根本不打算償還款項,即有非法佔有的目的。綜上,民間借貸為正常資金流轉方式,而詐騙罪屬於違法行為。
『叄』 詐騙和借貸糾紛的區別
民事借貸糾紛,是指因借款人與貸款人達成借貸協議,由借款人向貸款人版借款,借款人不能按權期歸還而產生的糾紛。屬於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應受民事法律調整,不產生刑事責任。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犯罪對象是各種類型的公私財物。詐騙罪的行為主體通過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兩種方法,使被害人產生錯覺而「自願」交出財物。
區別民事借貸糾紛和詐騙犯罪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於行為獲取的款項是否存在「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所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是指行為人意圖使用非法手段對他人所有的財物行使事實上的佔有、使用、收益或處分權,從而侵犯他人對某一特定財物的所有權的正常行使。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定:
一是看借款人與貸借人在借貸時的相互關系。
二是看發生借貸關系的原因。
三是看借款人是否願意歸還及不能按期歸還的原因。
『肆』 如何區分詐騙罪和民間借貸糾紛的認定標准
兩者的區別在於獲取款項是否存在「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民間借貸一般發生於有信任基礎的雙方之間,獲取款項後需在一定時限內予以歸還,否則出借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還款。而詐騙罪通常發生於認識不久的雙方之間,採取欺騙手段獲得款項,且根本不打算償還款項,即有非法佔有的目的。綜上,民間借貸為正常資金流轉方式,而詐騙罪屬於違法行為。
『伍』 詐騙和民事糾紛的區別
民事糾紛的范圍太大,至於與詐騙行為的區別,只能說一個刑事一版個是民事。下面針對大家權常見的借款長期拖欠不還與詐騙的區別。
詐騙與借款人拖欠不還的最根據的區別在於是否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借款人由於某種原因,長期拖欠不還的,或者編造謊言或隱瞞真相而騙取款物,到期不能償還的,只要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也沒有揮霍一空,不賴賬,不再弄虛作假騙人,確實打算償還的;還有些打借條之後偽造還款收條的,詐稱已經還款的,仍屬借貸糾紛,不構成詐騙。
『陸』 民間借貸糾紛和詐騙罪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在於獲取款項是否存在「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民間借貸一般發生於有信任基礎的雙方之間,獲取款項後需在一定時限內予以歸還,否則出借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還款。而詐騙罪通常發生於認識不久的雙方之間,採取欺騙手段獲得款項,且根本不打算償還款項,即有非法佔有的目的。綜上,民間借貸為正常資金流轉方式,而詐騙罪屬於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