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校園侵權法律問題研究

校園侵權法律問題研究

發布時間:2022-03-01 02:35:38

『壹』 學校中的法律問題

學校常見法律問題及應對
現行的相關法律如《民法通則》、《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都沒有對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如何認定事實,如何歸結責任作出明確規定,因此在實踐中造成了很大歧見。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調節取決於如何界定學校與學生這對關系的法律性質。「特殊關系說」把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界定為基於教育與受教育、管理與被管理、保護與被保護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稱之為教育法律關系。這種關系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依據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教學標准,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具有公法特徵的法律關系。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是適用監護責任約定推定轉移還是適用過錯責任是一個引起廣泛爭議的問題,監護責任約定推定轉移既不符合我國立法本意也不符合法理,而且在實踐上有不可克服的弊病,因此只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學校或教師在履行教育教學職責時如果由於過錯傷害了學生的身體,因而可能構成民事侵權行為,所承擔的是一種基於自己的侵權行為而產生的過錯責任。
教育部學生傷害處理辦法對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據,有其積極意義。但其法律效力層次過低,某些規定與民事法律相抵觸,對舉證責任、精神損害賠償、學校、學校的舉辦者、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在學生安全方面的責任區分等應規定的內容未作規定,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
學生傷害事故一重預防,二重處理。要從法律角度正確界定學生傷害事故,明確各方在發生學生傷害事故之後的法律責任,並及時、妥善處理損害賠償問題。切實維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解決學生傷害事故問題可供借鑒的思路是把辦學的風險適當分散到社會,使學生傷害事故的賠償責任社會化。
近年來,學生的人身安全和有關人身傷害事故處理等問題,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在教育領域和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其實,這種事故並不是現今才出現的事故種類,而是早已有之,只是在以前沒有像現在這樣頻繁出現而已。這種事故的不斷發生,不僅給社會造成很多的不安定因素,而且對學校的教學、管理等造成重大影響,對校園正常教學秩序和管理秩序造成沖擊。因此,加強對這種事故及其責任的研究,在法律上提出妥善的處理原則和辦法,對提高教學管理秩序,加強對學生的法律保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及其特徵
(一)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
學生傷害事故實際上就是校園事故。不過,校園事故這個概念較為狹窄,不能概括學生傷害事故的全部。按照現在有限的研究這種事故責任的文章來看,對這種事故概念的界定還不夠全面和准確,需要進一步斟酌和完善。例如,有的學者認為:「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發生的學生人身傷亡事故。」 在《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中,沒有對學生傷害事故概念作出界定,但是從該條例的第2條中可以看出,學生傷害事故應當界定為「在中小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發生的中小學生人身傷害或者死亡事故」。教育部制定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也未明確規定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從第二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該辦法所稱的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
本人認為,對學生傷害事故的界定,除了結合上述一些規范的規定之外,還應當從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特徵方面進行分析,以求對學生傷害事故作出一個准確、完整的界定。
(二)學生傷害事故的特徵
1、學生概念的范圍,不能過於擴大,以至於偏離法律確定學生傷害事故的立意。
學生是學生傷害事故的受害主體,是應當受到救濟的人。正確界定學生概念的范圍,是界定學生傷害事故的最重要的一環。在界定了學生的范圍之後,就確定了學校的范圍。
學生,首先就是在學校學習的在校生。學生傷害事故必須是在校生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即在校就讀的學生。非在校生發生的事故,不是這種事故。其次,學生所在的學校,究竟是什麼學校,意見較為分歧。有的認為應當是中小學校,有的認為應當包括幼兒園,有的認為還應當包括大學。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學校,是指國家或者社會力量舉辦的全日制的中小學(含特殊教育學校)、各類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本辦法所稱學生是指在上述學校中全日制就讀的受教育者。」由此可見,該辦法認定的學校包括了高等院校,學生也應包括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但是本人認為,法律確定學生傷害事故概念,其立意不在於保護一般的學生,而是著意保護在校學習的未成年人,以及被在校學習的未成年人侵害權利的其他人。
因而,界定「學生」概念的時候,應當從這一基本立意出發進行考慮。所以,學生傷害事故的學生,應當是中小學和幼兒園在讀的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其中,中小學的未成年學生是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主要保護對象;幼兒園的兒童雖然不是學生,但是由於其是未成年人,且在國家規定進行幼兒教育的幼兒園中就讀,應當視為學校學生;中小學校中已經成年的學生,不是學生傷害事故的主體,但是考慮到學生傷害事故以及中小學生的特點,可以准用確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至於大學學生,既不是義務教育的對象,又都是成年人,沒有特別加以保護的必要,高等院校發生的學生傷害事故可以包含在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之中,但不是法律保護的重點。
2、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范圍,應當限於學校、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對於這一點,學者和有關立法的認識都是一致的。學校的基本活動,就是教育和教學活動。將學生傷害事故界定在這一范圍之中,是正確的。
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教育和教學活動的范圍究竟應當有多寬,還要有明確的說明。在現實中發生糾紛的,很多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發生不同的分歧意見。首先,教育教學活動應當是學校組織的,一般發生在校園,但是學校在校外組織的這類活動,也應當包括在內。因而,學生傷害事故不局限在校園。這也是將學生傷害事故稱之為校園事故不甚妥當的原因之一。其次,學生參加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應當採用「門至門」的原則,就是學生從進校門到出校門期間參加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其例外的情況是,學校組織的校外的活動不在此限;有學校或者幼兒園的接送班車的,應當以班車的門為限,包括上下車的安全保護。在一個案例中,幼兒園班車在送幼兒回家的時候,停車不當,接送的老師疏於注意,幼兒在下班車的時候,造成傷害。這屬於「門至門」規定的范圍,是幼兒園的責任范圍之內的事故。
在這里必須注意一點,在學校、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發生的學生傷害事故並不一定是學校(幼兒園)應負責任的學生傷害事故。換句話說,一個事故是學生傷害事故,但學校(幼兒園)對該事故不一定有責任。就好象發生在中國領域內的人身傷害案件,中國政府不能全部負責賠償一樣。
3、事故的種類,包括學生本人的人身傷害事故和死亡事故,以及學生造成的他人的人身傷害事故和死亡事故。
在對學生傷害事故的一般界定中,僅僅包括學生本人的人身傷害事故和死亡事故,不包括學生本人造成他人的人身傷害事故和死亡事故。這種界定,僅僅從學校對學生的保護責任的角度考慮的,沒有從侵權行為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本人看來,侵權行為法重視對學生安全的保護,同時也重視學生實施侵權行為對他人權利造成損害的人身傷害事故的救濟。而且後一種情況不能說與學校無關,而是學校也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的事故。不規定後一種人身傷害事故的處理,這樣的辦法是不完善的,當然,前一種事故是重點,這也是不容置疑的。
至於造成學生財產損害的事故,以及學生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事故,其處理辦法應當與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辦法是一致的,但是既然說的是學生傷害事故,就不包括這種財產損害的事故,因而可以不將它包括在其中。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學生傷害事故是指中小學校在校學生以及幼兒園在讀兒童在學校或者幼兒園就讀期間,參加學校或者幼兒園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受到人身傷害或者死亡,以及對他人造成人身傷害或者死亡,學校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的事故。本文主要在這個意義上研究學生傷害事故,適當顧及到高等院校發生的學生傷害事故。
二、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
究竟怎樣才能構成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有的學者認為,應當具備的要件是:一是事故必須發生在學校與學生之間,二是事故必須發生在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環境,三是事故必須發生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期間,四是事故必須與育人密切相關,五是構成事故必須存在學生人身傷殘或死亡的較為嚴重的後果。
這種看法基本上說出了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要求,但是在一些方面還不夠准確。
本人認為,既然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過錯責任,那麼構成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應當具備以下要件:
(一)須學生在校期間發生人身傷害事故,或者學生在校期間致害他人造成人身傷害事故
這個要件應當具備以下要素:
1、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局限在學生人身傷害事故。人身傷害事故,就是造成人身傷害或者死亡的事故,不包括財產損害事故。受到傷害的應當是學生,或者學生致他人人身傷害事故。在前者,學生是受害主體,是受害人;在後者,學生是致害人,是實施行為致人損害的加害行為人。
2、學生傷害事故應當發生在學生在校期間。這里的在校期間,應當作廣義理解,即不是僅僅指形式意義上的在校期間,而是在學校對學生教育、管理和保護的期間。前述「門至門」的原則,應當是確定這一界限的標准。其基本含義,就是學生確實是在學校的管理之下,脫離學校的管理,學校不再對學生的傷害事故負責。例如,在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也是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之中,並沒有因為學生不在學校,而喪失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對這種校外活動引發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期間問題上,人們最常發生的錯誤就是:只要學生在校期間出現人身傷害事故,學校就有過錯,就應當負賠償責任。
3、僅僅指學生受到的傷害事故,還要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給他人造成的人身傷害事故。這兩方面的人身傷害事故,都是學生傷害事故,都是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范圍。
人身傷害事故的表現形式,是傷害和死亡。從侵權行為法的角度研究,這種損害事實還應當表現為財產的損失,例如,醫療費的支出、護理費的支出、喪葬費的支出,等等。在人身傷害事故的損失中,要不要包括精神損害的損失,有人持反對態度。這種意見是不對的。在人身傷害的損害中,精神損害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不能憑著人的主觀好惡而取捨。在立法和司法上,已經確立了對人身傷害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沒有理由認為在學生傷害事故的場合不實行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因此,對學生傷害事故中的精神損害,也要予以確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八條也對此予以明確:「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二)學校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行為違反《教育法》規定
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行為,原則上是實施教育、管理和保護中,沒有正確履行或者違背《教育法》關於學校履行的這種職責的行為。
在具體的行為方式上,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1、學校疏於管理的行為
學校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疏於管理義務,致使在這個過程中,造成學生遭受人身損害後果,以及學生傷害他人後果的發生。這種管理,是對學校活動的管理,不是指對學生的管理。這種行為是學校自己的行為,是自己的行為致人損害,因而屬於普通的侵權行為,學校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江西某小學的廁所年久失修,險象環生,但是學校疏於修繕,致使某日倒塌,68名學生落人糞池,造成28人死亡。這就是學校自身疏於注意義務,是自己的不作為行為造成了未成年學生的死亡和傷害後果。該學校應當對自己的行為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應當說明的是,學校的這種行為,是對自己本身行為的不注意,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學生所負的那種管理、教育和保護的注意義務。
2、學校疏於保護的行為
學校對在校學生負有保護的義務,尤其是對未成年的學生,負有其安全的保護義務。學生在校接受教育,學校雖然不是承擔的監護義務,但是仍然應當承擔其安全的保護義務。負擔這種義務,就應當善盡職守,不能因為自己的疏忽和懈怠而使學生受到人身傷害。學校疏於這種對學生安全的注意義務,致使學生受到人身傷害,學校的行為構成違法。例如,在學校遭遇的意外事故中,學校應當並且有條件救助學生,卻不救助,教師率先躲避災害,造成學生人身傷害,學校就是疏於對學生的保護,對損害的發生,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3、學校疏於教育的行為
這種教育行為,是專指對學生的教育,而不是指廣義上的教育活動。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沒有盡到教育職責,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造成他人的人身傷害,應當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對學生教育後,學生拒不服從而導致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可以免除學校和教師的責任。
學校的上述行為,包括學校的行為,也包括負該種責任的教師的行為。學校的疏於職守行為,學校應當承擔責任。學校的教師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其行為疏於執行職務,其行為的後果屬於職務行為。當其行為不當,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造成學生傷害或者學生傷害他人,學校應當承擔轉承責任(替代責任)。
在對學校行為違法性的判斷上,應當違反《教育法》和民法的規定。《教育法》規定的標准,是學校承擔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民法規定的標准,是對學生人身權利不得侵犯義務。違反這些法律規定,就構成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違法性要件。
(三)學校的違反《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行為與事故發生有因果關系
學校疏於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的行為,須與學生傷害或者學生傷害他人的損害事實之間有客觀的因果關系,即前者是原因,後者是結果。兩者之間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
在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繫上,在一般情況下,學校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只有一種因果聯系,即學校的行為就是損害後果發生的原因,沒有其他原因。這樣的行為就是結果發生的惟一原因。具有這樣的因果關系,學校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在很多時候,學校的行為並不是損害結果發生的惟一原因,而是由於多個行為引起了損害結果的發生,而學校的行為僅僅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這時候,應當認真判斷,研究學校的行為究竟是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還是條件。如果是原因,則與其他原因構成損害發生的共同原因,學校應當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那份責任,或者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僅僅是條件,並不是原因,則學校不承擔責任。
如果學校有疏於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行為,但是其行為不是損害發生的原因,與損害結果的發生不具有因果關系,則學校不承擔責任。
(四)學校在實施教育、管理和保護行為時有疏於職責的過失或者重大過失
學校承擔學生傷害事故的後果責任,還必須具有主觀上的過失。只有學校在主觀上具有過失,學校才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賠償責任,不具有主觀上的過失,則不承擔責任。
確定學校過失的標准,是學校的注意義務。學校的注意義務,就是《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這種義務的性質,應當是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是一種很高的注意義,高於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的注意和普通人的注意。學校作為一個謹慎人,對自己學生的安全和健康保持高度的注意,防止發生損害事故。對這種注意義務的違反,就是過失。學校存在這種過失,就應當對造成的損害後果承擔侵權責任。
三、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
學生傷害事故是近年來人民法院受理的侵權案件中一種常見、多發的案件類型。研究學生傷害事故,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學生傷害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對學生傷害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承擔,審判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這使得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具有了統一、明確的規范。
在研究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時候,最重要的有兩個問題,一是學校承擔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二是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
(一)學校為學生傷害事故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
學校究竟以什麼樣的基礎為學生傷害事故承擔民事責任,有不同的主張。
一種主張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精神病醫院學習、生活或者治療時,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由於這些單位對這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負有一定的監護性質的職責,因此,可視情況決定這些單位適當地承擔賠償責任。這一主張的直接來源,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 (試行)》第一百六十條規定。這條規定的內容是:「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傷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這種主張認為,學校為學生傷害事故承擔責任的基礎,就是學校是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對未成年學生承擔監護責任,當未成年的學生在教育或教學活動中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傷害,學校沒有盡到監護責任的,就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另一種主張認為,學校為學生傷害事故承擔責任的基礎,不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監護關系,而是在於學校依照《教育法》的規定,承擔的對學生負有的教育、管理與保護職責。因而,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是民事關系,而是一種發生在育人過程中的特殊的教育法律關系,只有遵循教育的規律和《教育法》的規范,才能夠正確理解和處理這類事故。依據《教育法》關於學校對學生承擔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的規定,未盡到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具有過失,學校就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究竟是什麼法律關系?可以選擇的,一是民法上的監護關系,二是教育法上的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
首先,應當確定的是,我們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學校和學生的關系,而是中小學包括幼兒園與未成年學生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絕大多數是處於國家義務教育的范圍之內,而不是其他的教育關系。誠然,在其他的教育關系中,有些教育關系具有合同關系的性質,屬於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合同關系,例如某些「貴族學校」依據委託教育合同成立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某些依據合同成立某種專業培訓的教育關系,以及其他的類似教育關系。在這些關系中,雙方當事人之間簽訂合同,確定權利義務,雙方按照合同的約定享有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對於這些教育關系,應當適用民法調整。在大學的教育中,國家按照招生計劃招生,學生在被錄取成為大學生以後,在學校享受大學教育,既有教育關系的性質,也有合同關系的性質。這些,與我們所研究的中小學校(包括幼兒園,下同)與學生的關系是不一樣的。值得研究的是,在中學的已經成年的學生中,他們與學校之間的關系,是什麼樣的法律關系。在這些關系中,雖然學生已經成年,但是尚未超出了義務教育的范圍,其基本性質沒有根本的改變,仍然可以按照基本的義務教育法律關系對待。
其次,中小學校包括幼兒園與在校學生的關系,基本性質是依據《教育法》成立的教育關系。其成立的基礎,不是依據民法而成立,而是依據《教育法》而成立,《教育法》是中小學校與在校學生發生法律關系的基礎。學校與學生發生法律關系,不是依據合同,而是依據《教育法》。這種法律關系的基本性質,屬於准教育行政關系,既區別於純粹的教育行政關系,也區別於民事法律關系,是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法律關系。教育、管理和保護構成這一法律關系的基本內容,學校對學生有教育、管理的權力,同時對學生有保護的義務;學生有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義務,享有受到保護的權利。
再次,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適用監護法律關系進行調整,沒有確切的法律依據。在認定學校和學生之間的監護法律關系中,有兩種理論,一種是自然取得監護權說,即在父母將學生送到學校之後,學校自動取得對未成年學生的監護權,應當對未成年學生進行監護。一種是監護權轉移說,認為父母將學生送到學校,父母的監護權就轉移到學校,由學校負擔未成年學生在學校期間的監護責任。這兩種觀點都沒有確切的法律依據。其一,認定學校在未成年學生入校以後產生監護權,沒有任何法律對此作出規定,沒有足夠的法律根據這樣認定。其二,監護權的成立,要麼是法定,要麼是指定,舍此沒有監護權產生的根據。認為學校對未成年學生有監護權,既不是法定監護,又不是指定監護,如何認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有監護權?其三,監護權轉移,需要有轉移的手續,即在當事人之間訂立監護權轉移的合同。這一點,在學校與學生之間,以及學校與學生的父母之間是沒有這樣的合同的,因此認定監護權轉移的性質,也沒有確切的根據。
最後,在教育關系中,發生學校履行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的過錯,致使學生受到人身傷害,或者傷害他人,學校產生民事責任。在中小學校學生在校期間遭受人身傷害,是學校未盡保護義務;在中小學校學生在校期間傷害他人,是學校對學生未盡教育、管理義務,對損害的發生應當承擔法律責任。這種責任,有教育法的性質,也有民法的性質,應當以民事責任的性質為主。這一點,類似於行政機關的侵權責任,是發生在公法領域的私法行為,應當受到民法的調整。
因此可以確認,中小學校與在校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是教育法律關系。學校為未成年學生的人身傷害以及造成他人傷害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就是學校依照《教育法》取得的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權利與義務。學校未盡這種義務,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本條規定在理論和實務上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學生傷害事故的學校義務究竟是監護義務還是保護義務作出了明確規定,即教育機構依法負有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如果因過錯沒有盡到相應的義務,致發生學生傷害事故的,學校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民事責任,而不是《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的監護人的責任。這是有重要的意義的,使得對學生傷害事故的學校義務的性質的爭論得以平息,還可以指導司法實踐中法院在審理學生傷害事故的案件中正確對待學校的責任。
(二)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
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一種觀點認為是過錯責任,一種觀點認為是無過錯責任,其中前一種是主要意見。還有人認為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應當包括公平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

『貳』 校園侵權案件如何歸責

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對於校園侵權的歸責原則有兩種,第一是無過回錯責任原則,指的是答無行為能力人受到侵權,第二是過錯責任原則,指的是限制行為能力人收到侵權的情況。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叄』 方益權的介紹

方益權,男,1971年生。溫州大學法政學院院長、教授,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溫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鹿城區人民政府法律顧問。曾榮獲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學家、浙江省教學名師、溫州市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系溫州市跨世紀551人才第一層次培養人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第二層次培養人選等。系浙江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優秀教師、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浙江省「三育人」先進個人、校教壇名師、教學名師。主持司法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等十多個課題,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等十餘項。在《教育研究》、《政法論壇》、《法學家》、《社會科學戰線》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七十餘篇,其中屬國家權威學術期刊和國家一級學術期刊的學術論文近30篇。學術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商法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中小學學校管理》等全文復印近20篇次。由法院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學生傷害事故研究》、《校園侵權法律問題研究》等多部。並擔任過多本編著的副主編或參編教材。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教育法學。

『肆』 學校使用教材侵權

1、B學校不構成侵權。

2、理由:
(1)B學校是從書店購買回來的教材內,並非是B學校自己出版,因為如果該容書是合法出版的、不是盜版,任何人和單位都有權合法購買並使用。

(2)如果該書的出版者是未經A學校或公司授權出版的:屬於該出版單位侵權了A學校的著作權,A學校可以追究出版單位的侵權責任;B學校如果不知道是侵權侵權作品、且能說明合法來源和渠道的,可以不承擔侵權責任。

3、A學校對國外作品進行改編:也應先徵得國外著者的同意,否則擅自改編,也屬於侵犯國外原作者的著作權;
A學校在徵得國外原作者同意後的改編:對於改編後的作品,A學校享受著作權。

4、關於《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 :屬於直接使用公開發表作品做教材的情形,我認為與您所說事例有不同之處,您說的情況,是學校通過合法途徑購買出版社出版的書做教材,不同於「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

綜上,我認為,只要是從書店購買的合法出版的教材,就不會侵權。

閱讀全文

與校園侵權法律問題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