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承擔新聞侵權責任的方式有哪些
《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分別就承擔民事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方式進行了規定,新聞侵權責任也適格於這些方式: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賠償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相關鏈接:《有關新聞侵權的法律責任問題》
一、新聞侵權的界定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報道主體違反新聞法規和其他法律規范,通過新聞傳播媒介,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發表過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受眾傳播內容違法或失實的新聞,從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
新聞侵權的主體是從事新聞報道活動的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人員。也包括其他公民或法人。新聞媒介是指從事新聞采編和傳播的單位,即法人,如電視台、電台、報刊社等;新聞從業人員主要是指新聞單位中從事新聞報道活動的工作人員。但非新聞工作者從事新聞工作,如給新聞單位投稿的其他作者,其提供的新聞稿源如果內容侵害他人權益時。
同樣構成新聞侵權。
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條文和司法實踐,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主要有新聞侵害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兒種行為。
二、新聞侵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責任構成要件是行為人承擔責任的條件,也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負侵權責任的根據。在我國新聞侵權行為責任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新聞侵權行為的違法性。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條文和司法實踐,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主要有新聞侵害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幾種行為。只要違反了法律對這些規定的一般性保護條款,使他人受到侵害,就應視為違法。
新聞侵權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新聞侵權藉助於新聞媒體的公開傳播來實現對他人人格等合法權益受損。承受恐俱、悲傷、絕望、羞辱等精神痛苦或遭受財產損失。因此,新聞侵權往往呈現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也較為嚴重。
新聞侵權人存在過錯。在侵權行為中,損害事實的存在是由於行為人的過錯所致。過錯可分為故意和過失。故意過錯事實明確無可辯駁。過失所致侵權猶如司機駕車無意中撞傷人一樣,有不可能推卸的法律責任。檢驗是否有過錯的標准應該是客觀的,即通過侵權人的侵權行為來判斷其主觀過錯有無。
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即損害結果必然是侵權行為造成的。正當的新聞批評雖然會使被批評人受到社會的譴責,似乎他的名譽受到了傷害,但這種批評和譴責是真實的,是與他的不良表現相符合的,所以不構成什麼侵權。只有以虛假事實指責他人,給他人造成不公正的、貶低性的評價,這才構成侵權。
三、新聞侵權承擔法律責任的方式一旦發生新聞侵權行為,應按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了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十種方式。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承擔民事責任有非訟程序和訴訟程序兩種途徑。主要方式:
,.更正與答辯。發表更正與答辯是新聞機構對所刊發的不真實、不公正的內容履行的一種職責。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出版管理條例》,該法規第二十八條規定:「報紙、期刊發表的作品內容不真實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有關出版單位更正或者答辯,有關出版單位應當在其近期出版的報紙、期刊上予以發表;拒絕發表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指受害人對正在實施的侵權行為依法要求加害人停止實施。這種形式主要適應於各種正在進行的或處於持續狀態的新聞侵權,對於已經終止和尚未實施的新聞侵權不適用。特別注意的是,停止侵害應當包括防止侵害,如某些誹謗性的新聞作品即將發表或傳播。為
阻止該作品傳播,受害人有權要求法院禁止該作品的發表和傳播。停止侵害的請求權只能由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既可以直接向侵害人提出,也呵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先行做出停止侵害的裁定。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對他人名譽、隱私、姓名、肖像等人格權的侵犯,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但都廊採取公開的形式進行,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恢復名譽的范圍一般應當與侵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賠禮道歉。是指侵權行為人向受害人承認錯誤、表示歉意,以求得受害人的原諒。賠禮道歉不以公開進行為要件,但其內容須事先經過人民法院審查,可採取口頭方式或書面形式。在訴訟中,當事人用賠禮道歉的形式承擔民事責任的,還應當在《判決書》中闡明。」
賠償損失。新聞侵權行為賠償損失分為兩部分,一是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賠償,二是精神損害賠償。經濟損失賠償,是指賠償受害人因侵權行為而造成的財產損失。精神損害賠償,又稱非財產損害賠償,是對侵權行為所造成精神損害所作的賠償。賠償的數額主要視受害人的受害程度、損失的大小來決定,且須遵循公平責任原則。新聞侵權損害賠償既是一種債,又是一項民事責任。」
四、避免新聞侵權行為發生的對策.輿論監督不能超越自己職責范圍作為媒體記者,不得以「無冕之王」的身份超越行政、司法程序,在涉及某一問題或事件的批評性報道中越俎代庖,更不能輕易作出是非評判,干擾司法審判。應該做到:不獵奇、不炒作,不使問題復雜化,著眼於解決問題,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轉化。記者實施輿論監督的目的就是促進問題全面客觀公正的解決。也就是說,當問題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不一定非要寫出稿子,進行曝光。這也正是輿論監督的核心價值。對於不宜公開的調查采訪結果,可以通過《內參》的渠道反映給中央、省、市領導。
輿論監督應掌握好報道的尺度要掌握相關政策、紀律及采訪報道原則,做到「幫忙不添亂」。適時、適度、公開、客觀、公正、恰當的輿論監得可以切中時弊,警醒世人,引起各級政府的幣視,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嚴格批評性報道的審批程序,注意發稿時機、數量、內容、分寸。要杜絕采訪不實的報道或以偏概全的報道。以免引起新聞官司和不必要的糾紛。新聞工作者從事輿論監督時,一定要把握「慎重選材,斟詞酌句,報道客觀」的原則。
熟悉相關免責條款,嫻熟采訪技巧依據到目前為止的法律規定精神,在以下三個方面對輿論監督者是可以免責的:
新聞索材出自國家機關的公開文書和公開行為的。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規定:「新聞單位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製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客觀准確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解釋》第九條規定:「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
撰寫、發表批評性文章,只要文章中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且沒有侮辱人格內容的,即可免責。
總之,
新聞侵權引起糾紛釀成訴訟時,在確定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確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則下,首先應當從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所擔負的特殊使命出發,實事求是地依法對新聞媒體的責任予以豁免和限制,以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度及禮會的公共利益;其次,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理當自重、自律,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成為全社會遵紀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無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甚至於目無法紀充當執法機構及審判人員等。重法、學法、懂法、守法,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現實社會給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迫切要求。
Ⅱ 與新聞侵權有關的法律條文 規定 有哪些
關於是否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Ⅲ 新聞侵權
從案例入手,從新聞誹謗和侮辱以及侵犯隱私權寫起。探討具體案例。
你也可版以從權利沖突寫起權,討論權利的界限和法律的精神。
你也可以從新聞和司法的關系寫起,探討「媒體審判」的侵權問題(鄧@嬌案剛結束,題材!)等。
當然,你也可以從比較法寫起,探討中國和西方的新聞侵權的不同(很大的不同)
祝你成功!
Ⅳ 中國有哪些新聞有關的法律法規
對於新聞有關的法律法規,我國目前還相對較少,法律目前還沒有,只有一些法規,如《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等。
Ⅳ 新聞法律法規有哪些
《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這些是核心的,《憲法》《刑法》裡面也有相關規定,還有其他的例如《關於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等,可以到中國法律法規庫裡面找一下。
具體的新聞法律目前還沒有。對於新聞工作者主要以新聞出版署指定的規章為主。如《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圖書出版管理規定》《出版管理條例》《報紙管理暫行規定》等。
Ⅵ 新聞侵權的法律界定是什麼
新聞侵權,即報紙、雜志故意或過失地刊登誹謗他人的新聞,造成受害人名譽權等人格權損害的行為。
新聞自由是一個國家的國民能自由接受和傳播信息,作出正確決策,加強輿論監督的必要條件。但是新聞自由也有限制,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和利益。如果新聞自由,尤其是新聞批評自由超出了適當的范圍,就會構成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就構成了新聞侵權行為。
新聞侵權行為的具體形式就是寫作、發表和編輯、出版。對於作者來說,寫出來的作品如果沒有發表,則不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害。一旦發表,就有可能構成侵權責任。發表是作者與新聞單位兩者結合的行為,只有一方的行為不構成新聞侵權。新聞單位的侵權行為包括編輯與出版。如果新聞的采寫人員是本單位的工作人員,寫作行為應視為新聞單位的職務行為,新聞單位要承擔侵權的全部後果。
新聞侵權行為應以作為的方式構成,不作為不構成侵權。寫作、發表、編輯、出版,均為作為的侵權方式。應注意的是,特殊情況下誤導性報道也可構成侵權。誤導性報道就是只報導一個事物的一方面,使人們對該事物產生片面印象,從而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誤導性報道雖然在於沒有完整地對新聞對象進行報導,與不作為有些相似,但其基本特徵仍在於報道的內容和方式不當,仍是作為的侵權。
新聞侵權行為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和過失。區分故意與過失對於侵權責任的承擔有一定的影響。在故意的情況下侵權者應負的賠償責任比過失要重一些(尤其是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
Ⅶ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1、《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兩個法規中,前者是對民事權益保護的一般性規定,後者在第三十六條專門針對網路侵權行為作了界定,因此都需要作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2、《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本條例是網路版權保護訴訟主要引用的依據,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第五條和第六條,主要是對免於版權責任的幾種情況的界定。
3、《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第十六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於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並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
4、《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本規定是規范BBS論壇服務的,重點把握第九條,即違禁信息范圍界定,內容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完全一致。
(7)中國新聞法中與新聞侵權相關的法律擴展閱讀: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設置了許可制度。
在現代社會,由政府代表人民或社會,依據特定的法律,對從事公共事業,尤其是對國計民生具有重要影響並且在資源上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新聞業實行許可制度。
即由政府通過特定的程序來分配相關的經營機會、社會資源,約束相關的從業者,設法使之滿足公眾的需要、便利和公共利益,是許多國家採用的較為通行的做法。
從法律角度來講,許可有民法意義上的許可和行政法意義上的許可。民法意義上的許可限於公民個人對自己私權利的處分,顯然不屬於這里所講的許可。
這里所講的許可,應當是公權力機構,比如在本《規定》當中,就是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主管機關,即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實施的許可行為。被許可或需要在從事新聞服務活動過程中履行許可手續的,也是前面提到的幾類機構。
Ⅷ 目前中國有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新聞法律法規
1、中國沒有系統的新聞法部門。2、相關記者法律、法規有《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3、國外的新聞法在國內無效。
Ⅸ 我國建國所有以來有關新聞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壓縮整頓音像單位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國家計劃委員會、建設部關於圖書發行網點建設若干問題的通知
重申出版黨中央會議學習輔導材料的有關規定新聞出版署關於認定、查禁非法出版物的若干問題的通知
新華書店圖書發運工作辦法
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新聞出版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廣播電影電視部關於禁止在宣傳品出版物及有關商品卜
使用人民幣、外幣和國家債券圖樣的通知
關於出版黨代會、黨中央全會和全國人代會文件
及學習輔導材料的暫行規定
關於縮小協作出版范圍的規定
國營報社成本核算辦法
圖書總發行管理的暫行規定
關於加強國營書店多種經營管理的暫行規定
新聞出版署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實施細則(試行)
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
新聞出版署、海關總署關於頒發音像製品進口出版許可證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加強音像版權管理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個人攜帶和郵寄印刷品及音像製品進出境管理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轉發國家測繪局《關於調整地圖上表示香港、澳門地區有關技術規定的通知》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報刊社聲明對所發表的作品享有專有出版權的意見
關於出版社自辦發行圖書的暫行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重申制止濫編濫印中小學復習資料的規定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出版社不得要求作者個人包銷圖書的通知
關於圖書發行浮動折扣的試行辦法
新聞出版署關於加強新華書店門市部圖書宣傳和陳列工作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不得擅用中央和國家機關名義編書和推銷圖書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當前報刊轉載摘編已發表作品付酬標準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新華書店經營音像製品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重申《關於徵集圖書、雜志、報紙樣本辦法》的通知
關於建立出版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規定
新聞出版署轉發《關於民族貿易縣貿易貸款實行優惠利率的通知》的通知
關於加強農村圖書發行工作的意見
新聞出版署關於出版曾任和現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著作的補充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調整向北京圖書館繳送雜志樣本數量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音像出版單位不得出版圖書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維護出版社出版外國作品專有出版權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期刊出版增刊有關事項的通知
關於加強計劃財務工作的意見
關於調整少數民族省(區)圖書發行折扣的若干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建立新聞、出版三資企業審批程序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貫徹執行國務院《法規匯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