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專利侵權行為認定有哪些原則
社會或國家授予專利申請人專利權,專利申請人必須以技術公開為對價,在技術公開的同時,其專利保護的范圍也必須公開,以明確專利權利的邊界。對於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利范圍的公開是通過公 一、折衷原則 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是指發明創造專利權的法律效力所及的范圍。社會或國家授予專利申請人專利權,專利申請人必須以技術公開為對價,在技術公開的同時,其專利保護的范圍也必須公開,以明確專利權利的邊界。對於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利范圍的公開是通過公開權利要求書來實現的,各國法律都承認權利要求書是界定專利權保護范圍的法律文件[2]。例如,我國專利法第56條第1款規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因此,權利要求的內容是判斷是否侵犯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的標准。 在理解和解釋權利要求方法上或者說在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確定方式上,世界上曾經有過兩種具有代表性的作法,一種是以德國為代表的「中心限定製」,另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周邊限定製」 [3]。中心限定製,是指在理解和解釋權利要求的范圍時,以權利要求所陳述的基本內核為中心,可以向外作適當的擴大解釋。中心限定製的理論依據是專利權人很難寫出恰倒好處的權利要求書,有時難免把個別不應當寫入獨立權利要求的非必要技術特徵寫入獨立權利要求中,從而導致專利保護范圍過窄,實質上是對專利權人的寬恕政策。採用中心限定製的結果使得專利權的范圍不局限於權利要求的字面含義,對專利權人可以提供較多的保護。採用中心限定製的立法,是以保護個人權利為中心的立法本位,隨著立法本位的轉移和法律理論的發展,很多國家逐步放棄了「中心限定製」的理論。因為採用中心限定製,專利保護的邊界處於模糊狀態,公眾在閱讀了權利要求書之後,仍不能准確地判斷該專利的保護范圍,因此,對社會公眾而言有時是不公平的。為了克服「中心限定製」的缺陷,一些國家,如美國,後來採用了周邊限定製。所謂周邊限定製,是指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完全由權利要求的文字內容確定,不能作擴大解釋,被控侵權行為必須重復再現了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徵,才被認為落入專利權保護范圍之內。採用周邊限定製,社會公眾可以通過權利要求書清楚地了解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不必作隨意性的推測。周邊限定製的理論基礎是:專利權是國家或社會用以換取技術公開的對價,作為對價的權利范圍應當是確定的和清晰的。採用周邊限定製雖然對公眾有利,但對專利權的保護有時是不利的。因為在社會實踐中,完全仿製他人的專利產品或者完全照搬他人的專利方法的侵權行為並不多見,而常見的是對他人專利的權利要求中的某一或某些技術特徵加以簡單的替換或變換,從而達到只有實施他人專利才能達到的目的。如果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完全由權利要求的文字內容確定,專利權難以得到充分的保護。 中心限定製對社會公眾有失公平,而周邊限定製對專利權人的保護又不利,為了彌補上述兩種方式的不足,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曾採用中心限定製的德國和曾採用周邊限定製的美國,已轉向折衷原則。有些地區性的國際公約,對權利要求應有的解釋也從理論上加以闡明[4]。《〈歐洲專利公約〉的補充議定書》對《歐洲專利公約》第69條的解釋為:「公約第六十九條不應當被解釋為:歐洲專利給予的保護范圍必須按照權利要求書文字的字面含義來理解,說明書和附圖僅限於用作解釋權利要求中含混不清之處;另一方面,第六十九條也不應被解釋為權利要求只是一個向導,而將保護范圍擴大到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仔細研究說明書和附圖後所能理解的范圍,也就是專利權人所希望的保護范圍。相應地,應在兩個極端狀況之間尋求該條的解釋,既考慮給予專利權人以公正的保護,又給第三者以法律的穩定性。」這一解釋表明,歐洲大陸國家已從「中心限定」原則轉向折衷原則。
⑵ 專利侵權的法律保護
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專利權人要求支付使用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專利侵權的法律保護1.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根據專利法的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專利權人要求支付使用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他人使用其發明之日起計算,但是,專利權人於專利權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自專利權授予之日起計算。2.專利侵權的法律後果根據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等。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關於調解的內容。根據相關法規的規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要求,可以進行調解工作。調解的內容包括2點:①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②可以就一些專利糾紛進行調解,具體有:(1)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歸屬糾紛;(2)發明人、設計人資格糾紛;(3)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設計人的獎勵和報酬糾紛;(4)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5)其他專利糾紛。--對於第(4)項所列的糾紛,當事人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的,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提出。。
⑶ 專利侵權行為應該怎麼認定
一、專利權的保護從何時開始專利權的保護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的核心是指專利申請人或專利權人對自己的發明創造的排他獨占權。專利申請授權後,專利權肯定受到保護。但專利申請自申請日起至授權前,權利也受到保護,只是程度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以發明專利申請為例,自申請日起至該申請公布前,這時申請處於保密階段。這一階段對其權利的保護表現在對該發明專利申請後同樣主題的申請因與其相抵觸而將喪失新穎性,不能授予專利權。自該申請公布至其授予專利權前這一階段是「臨時保護」階段。在這期間,申請人雖然不能對未經其允許實施其發明的人提起訴訟,予以禁止,但可以要求其支付適當的使用費。如果對方拒絕付費,申請人也只好在獲得專利權之後才能行使提起訴訟的權利。這一階段申請人只有有限的獨占權。二、專利侵權行為怎麼人認定專利侵權行為是指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又無法律依據,以營利為目的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它具有以下特徵:1、侵害的對象是有效的專利。專利侵權必須以存在有效的專利為前提,實施專利授權以前的技術、已經被宣告無效、被專利權人放棄的專利或者專利權期限屆滿的技術,不構成侵權行為。專利法規定了臨時保護制度,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的應支付適當的使用費。對於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專利權人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2、必須有侵害行為,即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侵害他人專利的行為。3、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非生產經營目的的實施,不構成侵權。4、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即行為人實施專利的行為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又無法律依據。
⑷ 專利侵權行為有哪些責任
一、行政責任
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該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
二、民事責任
1、停止侵權,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
2、賠償損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費用的倍數合理確定。
3、消除影響。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消除影響,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
三、刑事責任
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如果行為人涉嫌專利侵權的話,那麼其承擔的是三方面的,包括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以及民事責任。
⑸ 專利侵權行為是什麼
專利權是保護專利權人智力勞動成果的排他權利,專利侵權是指他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實施了依法受保護的有效專利的違法行為。
⑹ 怎樣制止專利侵權行為
主要有三種途徑來制止專利侵權行為:
(1)協商途徑。
專利權是一種民事財產權,侵犯專利權的糾紛是民事糾紛,可以由當事人進行協商,以合理的方式來解決糾紛。這樣可以最大程序地減少專利權人獲得專利保護所付出的代價,對侵權行為人來說也有好處。
(2)行政途徑
專利法規定,對侵犯專利權人的行為,專利權人和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進行處理,處理內容包括:
①應當事人的請求,對專利侵權糾紛進行處理,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侵權人期滿不起訴又不停止侵權行為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②應當事人的請求,就專利侵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其原則首先是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其次是在被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時,應當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一般應當高於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數額,可以是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數額的2~3倍.
(3)司法途徑
當事人對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的行政處理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理通知之日起15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對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未調解成功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並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責令提供擔保等訴訟保全措施;當事人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責令侵權人採取必要的措施恢復專利權人遭到破壞的信譽,便如在報紙上刊登清除影響的廣告等。
保識知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