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矛盾糾紛應急預案

矛盾糾紛應急預案

發布時間:2022-02-16 17:21:41

⑴ 在線等。。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時需要提交的解決商品房銷售矛盾糾紛及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你好:
請參考。原創的。
有關商品房預售中的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為了有效地預防,解內決在品房預售中的突發事件,我公司經過認真地,反復地研究後,特地建立此預案。有容關人員應該切實落到實處,杜絕或者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
1 建立完善的組織領導小組。組長是: 成員有:
2 每次銷售活動,應該事前充分考慮,有具體的方案,人員的分工負責安排,處理可能出現的事件的方案。待批准後,才能夠去執行。
3 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程序。
第一 相關的工作人員馬上停止工作,投入處理事件之中去。
第二 現場的負責人,一般組織,指揮,協調,一邊給上級公司的領導匯報。
第三 盡量安撫人員的心情。態度緩和,絕對避免粗暴。
第四 有人員受傷的,立即施救。不要耽誤時間。
第五 維持好現場秩序。做到有序地疏散人員,和藹地勸道人員。
4 未盡之處,處於現場的工作人員,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處理能力,積極地,共同做好處理工作。
5 處理突發事件的工作,納入對員工的績效考核之中。

某某公司

年月日制定

⑵ 《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原文

國辦發明電(2010)15號 中機發5668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
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近期,一些地區在農村征地和房屋拆遷(以下簡稱「征地拆遷)中,相繼發生多起致人死傷事件,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十分惡劣。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批示要求做好有關工作。為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嚴厲打擊犯罪行為,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經國務院同意,現將有關事項緊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做好征地拆遷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征地拆遷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堅決制止亂占濫用耕地,嚴格城鎮房屋拆遷管理,堅決糾正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妥善處理城市發展和征地拆遷的關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端正城鄉建設的指導思想,嚴格執行國家關於征地拆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嚴格履行有關程序,堅決制止和糾正違法違規強制征地拆遷行為。要改進工作作風,完善工作機制,下大力氣化解征地拆遷中的矛盾糾紛,妥善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嚴格執行農村征地程序,做好征地補償工作

徵收集體土地,必須在政府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依法規范有序開展。征地前要及時進行公告,徵求群眾意見;對於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須妥善予以解決,不得強行實施征地。要嚴格執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實施的征地補償標准。尚未按照有關規定公布實施新的征地朴償標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必須於20lO年6月底前公布實施;已經公布實施但標准偏低的,必須盡快調整提高。要加強對征地實施過程的監管,確保征地補償費用及時足額支付到位,防止出現拖欠、截留、挪用等問題。征地涉及拆遷農民住房的,必須先安置後拆遷,妥善解決好被征地農戶的居住問題,切實做到被征地拆遷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涉及征地拆遷的,要帶頭嚴格執行規定程序和補償標准。
三、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依法依規拆遷
城鎮房屋拆遷,必須嚴格依法規范進行,必須充分尊重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貨幣補償等方面的意願。立項前要組織專家論證,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特別是被拆遷人的意見,並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要控制拆遷規模,對於沒有經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或群眾意見較大的項目,一律不得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要嚴格控制行政強制拆遷的數量,實施行政強制拆遷要嚴格執行相關程序,並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程序不合法、補償不到位、被拆遷人居住條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定應急預案的,一律不得實施強制拆遷。
四、強化監督管理,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各地要立即對所有徵地拆遷項目組織開展一次全面排查清理,重點檢查征地程序是否合法、拆遷行為是否規范,補償安置是否合理、保障政革是否落實等情況,限期整改排查清理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對採取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野蠻手段逼迫搬遷,以及採取「株連式拆遷」和「突擊拆遷」等方式違法強制拆遷的,要嚴格追究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因暴力拆遷和征地造成人員傷亡或嚴重財產損失的,公安機關要加大辦案力度,盡快查清事實,依法嚴厲懲處犯罪分子。對因工作不力引發征地拆遷惡性事件、大規模群體性上訪事件,以及存在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嚴厲追究刑事責任。對隨意動用公安民警參與強制征地拆遷造成嚴重後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黨政領導的責任。
五、健全工作機制,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信訪評估到位、審批程序到位、政策公開到位、補償安置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征地拆遷信息溝通與協作機制,及時掌握和化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防止矛盾積累激化。要健全征地拆遷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快建立上下貫通的信訪信息系統,積極探索征地拆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採取各種有效方式做好群眾思想工作,防止簡單粗暴壓制群眾,避免困征地拆遷問題引發新的上訪事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深入到問題較多的地方去接訪、下訪,主動傾聽群眾訴求,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各地要加強形勢分析與研判,一旦發生惡性事件,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做好穩控工作,防止事態擴大。要加強和改進宣傳工作,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引導的重要作用。
六、加強協調配合,強化工作責任。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做好征地折遷管理工作作為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自容,列入近期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征地拆遷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切實加強對征地拆遷規模的總量調控,防止和糾正大拆大建。市、縣人民政府對征地拆遷管理工作負總責,要明確政府分管負責人的責任,對出現群體性事件的,市、縣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要親臨現場做好相關工作。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加強對各地征地拆遷工作的指導監督,聯合查處典型案例,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及時向國務院報告重要情況。

各省、自站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在2010年8月底前將落實本通知情況報國務院,同時抄送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土資源部。
國務院辦公廳
2010年5月15日
http://www.sgnet.cc/sg/ask_show.asp?askid=44933這個是網站,裡面有,但不是政府的。是論壇裡面的

⑶ 國家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

國資委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

根據遼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關於印發遼陽市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意見精神,結合我委的具體工作職責和近年來企業職工的上訪情況,為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消除和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防止因企業改制、重組等問題引發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防止企業職工及軍轉幹部等方面人員大規模去省進京上訪事件,我委對所屬企業及職工進行了徹底排查和分析,特製定國資委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
一、處置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重在教育疏導的原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處置群體性事件中,充分考慮企業職工上訪的合理要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在保證事態得到控制的前提下,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加強說服教育疏導工作,積極為企業職工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切實維護企業職工利益。
2、堅持以預防為主,突出化解矛盾的原則。依靠社會力量,及時、准確掌握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線索、苗頭和趨向,積極主動開展矛盾化解工作,消除誘發群體性事件的各種因素,使可控性矛盾糾紛不演變成群體性事件,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3、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貫徹落實(遼市委辦發〔2004〕67號)《關於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工作的實施意見》的各項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的應急處置機制。在國資委黨委領導下,實行行政領導責任制。
4、堅持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原則。要緊緊抓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職要求,積極化解社會矛盾與糾紛,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進而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為和諧遼陽建設作出積極努力。
5、堅持預測信息,准確把握事態走向的原則。建立基礎廣泛、運行高效、能及時准確地提供預警信息工作網路,落實信息收集、整理、研判、上報等工作制度,客觀、真實,實事求是的向市委、市政府及市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報告情況,准確把握事態走向。
6、堅持科學決策,避免衍生事件的原則。認真總結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的經驗教訓,加強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各類社會矛盾綜合性分析和前瞻性、深層次性問題研究,積極探索規律,不斷提高應對處置群體性事件的組織指揮協調能力,避免發生滋生、衍生性其它事件。
7、堅持快速反應,協同應對的原則。以各科室職責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合協調制度,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確保一旦發生群體性事件,本單位能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主要領導能在第一時間趕赴事發現場,使事態得到及時的控制,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態擴大。
二、組織體系及職責
(一)成立處理大規模群體性事件領導小組
組 長:國資委書記、主任
副組長:國資委副書記、副主任、工會主席、委員
成 員:各科室科長
(二)各成員科室的主要職責
1、信訪工作科是國資委信訪工作的牽頭部門,負責綜合協調有關科室處置與其科室職能相關的信訪問題及影響社會穩定矛盾糾紛引發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2、企業改組科負責處置因國有企業破產和清算等原因引發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3、企業改革科負責處置因國有企業改革和改制等相關原因引起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4、監事會工作科負責處置因集體企業的改組、改制、破產和清算等原因發生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5、企業領導人員管理科負責處置因企業軍轉幹部、建國前老兵、抗美援朝老兵的待遇、管理等問題而引發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6、其他有關科室根據各自職責,積極參與有關處置工作。
7、辦公室設在委信訪工作科,負責綜合協調工作。
三、處置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要求
1、各科室針對可能發生的群體性事件,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處置。
2、委信訪工作科定期向市有關部門上報信訪情況,對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做到預防四級,控制三級,杜絕二級,嚴禁一級。
3、凡發生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在獲取信息後,各科室要及時向委領導匯報情況,且在30分鍾內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同時向市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報告。來不及形成文字可先用電話口頭報告,然後再補送文字報告。要將群體性事件發生時間、地點、現場情況;單位、參與人員數量、估計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情況;經過、引發原因、危害程度、發展趨勢;應急處理措施、效果、下一步工作方案及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等情況報送市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應急指揮部,並及時續報事態進展和處理情況,直至事件處理完畢。
4、群體性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嚴格依照(遼市委辦發〔2004〕67號)《關於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執行。根據各科室的職責和規定的許可權及時啟動應急預案,落實定人、定車、定時趕到事發現場,進行有效的處置,控制事態。
5、在獲知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後,委要迅速啟動相應緊急預案。委相關領導要迅速趕赴現場,開展疏導、勸解工作,直接與群眾代表對話,告知當事人相應的救濟渠道及正當的申訴方式,引導當事人通過合法手段和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迅速研究當事人的合理要求,提出解決方案,努力化解矛盾;對群眾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當場表明解決問題的態度;無法當場明確表態解決的,責成有關科室限期研究解決;對確因決策失誤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眾利益的,據實向群眾講明情況,公開承認失誤;對群眾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講清道理,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引導和教育群眾知法守法。
6、各科室及企業相關人員在工作中因決策失誤、工作不力以及其他違法違規行為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或在預防、處理群體性事件中,不履行職責、推諉、敷衍、拖延或官僚主義嚴重、工作失職而使大規模群體性事件事態擴大的給予行政處分,未能及時解決而造成重大影響和嚴重後果的,追究責任領導和直接責任人,視情節輕重,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黨紀、政紀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預防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具體措施
1、落實工作責任制。各科室及企業要站在講政治、顧大局、保穩定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到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領導、統籌安排,精心組織,切實落實工作責任制。各科室及企業領導幹部要帶頭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到有困難、問題多的企業及職工(包括軍轉幹部)中了解情況、掌握信息、解決問題,做到有領導負責,有專人處理,有解決時限和要求,有督促檢查。對無理製造事端、纏訪、鬧訪等重點工作對象,要制定穩控工作方案,明確分工,落實責任。
2、發揮信訪信息工作網路的作用。為有效預防和減少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消除和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我委成立了以信訪科為主,其他相關科室為輔的齊抓共管的內部工作體制,在外部建立了與市信訪辦、各企業和各有關部門相聯系的協調處理信訪問題的外部工作體制,能及時准確地提供信訪信息的工作網路,為及時、有效的預防和減少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打下扎實的基礎
3、進行不穩定因素和矛盾糾紛的排查摸底工作,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各科室及企業從現在開始要立即開展一次自下而上的對可能發生的不穩定情況進行全面排查摸底工作,掌握影響社會穩定、容易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發生的不穩定因素,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措施,落實領導、落實工作人員、落實要求、落實解決問題時限,努力減少和避免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4、做好企業職工及軍轉幹部等方面人員群體性突發事件防範和處置的各項准備工作。要加強信息工作,將「重點骨幹對象」煽動、串聯情況作為重要信息內容,及時上報。各科室及企業領導要做好上訪骨乾的穩控、勸阻工作,在出現去省進京的群體訪特別是較大規模的聚集訪等情況時,確保能夠按照預案,快速反映,在第一時間內把上訪人勸返接回,把不良社會影響降到最低程度。要完善應急預案,健全指揮體系,落實工作責任,明確任務分工,確保人員、車輛等及時到位。
5、開展好節假日及「重要會議」期間的走訪慰問活動。各科室及企業領導要深入特困企業,困難職工、軍轉幹部、傷殘軍人及有嚴重疾病的軍轉幹部中,去解決實際困難,真正體現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問候。對在生活中確實遇到困難的,要在解困政策框架內盡力幫助解決,使他們徹底走出生活困境。

http://www.lysgzw.com/Article_View.asp?id=276

⑷ 商品房銷售矛盾糾紛和突發事件的處理預案的內容是什麼

請參考。原創的。
有關商品房預售中的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為了有效地預防,解決專在品房預售中的突屬發事件,我公司經過認真地,反復地研究後,特地建立此預案。有關人員應該切實落到實處,杜絕或者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
1 建立完善的組織領導小組。組長是: 成員有:
2 每次銷售活動,應該事前充分考慮,有具體的方案,人員的分工負責安排,處理可能出現的事件的方案。待批准後,才能夠去執行。
3 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程序。
第一 相關的工作人員馬上停止工作,投入處理事件之中去。
第二 現場的負責人,一般組織,指揮,協調,一邊給上級公司的領導匯報。
第三 盡量安撫人員的心情。態度緩和,絕對避免粗暴。
第四 有人員受傷的,立即施救。不要耽誤時間。
第五 維持好現場秩序。做到有序地疏散人員,和藹地勸道人員。
4 未盡之處,處於現場的工作人員,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處理能力,積極地,共同做好處理工作。
5 處理突發事件的工作,納入對員工的績效考核之中。

⑸ 如何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作用

如何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作用
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近年來,基層社會矛盾和突發事件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對如何排查化解社會矛盾、應對突發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基層黨組織高度重視社會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工作,正確處理經濟與穩定的關系,不斷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基石」作用。

目前,基層黨組織在化解社會矛盾和處置突發事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化解矛盾的機制不健全。由於基層缺乏一套完整、完善的矛盾糾紛排查、解決機制,導致很多矛盾糾紛不能一管到底,有些問題的解決留下後患、留有遺憾,造成反復性。二是少數基層組織責任意識不強。一些基層組織只注重了經濟發展,對基層組織的工作職責認識不清,甚至認為矛盾的排查調處是村委會的職責,導致矛盾出現時,既不積極化解,又不及時報告,使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甚至出現群體性事件發生。三是基層幹部作風不實。少數基層幹部缺乏做好群眾工作的熱心、耐心和責任心,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矛盾問題不重視、不分析,草率應付處理,導致矛盾糾紛發生。四是化解矛盾的本領不強。少數基層幹部不注重學習黨的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學政策,化解矛盾的范圍主要集中在民事糾紛,而對於一些涉及征地、拆遷、改制的矛盾糾紛束手無策。針對基層黨組織在化解社會矛盾中存在的問題,應通過健全排查機制,規范化解程序,公平公正化解,強化法制教育,全力推進發展,有效強化基層黨組織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事件中的作用。
一、明確責任,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
職責不明、責任不實,是導致基層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不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明確基層幹部在化解社會矛盾和處理突發事件中的責任,促使基層幹部主動擔負起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重要職責。一是建立起完善的維穩工作機制。要確立「一把手」負責制,經常性開展矛盾排查,及時發現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的把不和諧、不穩定因素解決在基層,化解在內部。二要改進和完善做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在民主、科學決策的基礎上開展基層工作,建立群眾參與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合理化,減少矛盾產生。三是健全定期下訪制度。定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排查矛盾糾紛,及時解決問題。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化解群眾困難,理順群眾情緒,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解決好土地徵收、耕地草場糾紛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消除各類矛盾糾紛的誘發原因,取得良好效果。
二、健全機制,規范矛盾糾紛化解程序
機制是保障。建立穩定長效工作機制是當前化解社會矛盾和處理突發事件的必然要求,也是處理矛盾糾紛的制度保證。一是建立部門聯合維護社會穩定工作機制,明確和強化各部門責任,落實相關待遇,協調司法、公安、綜治等部門聯合抓穩定。二是完善調解工作機制。選派政治素質高、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有一定威望的黨員擔任調解員,明確責任,完善制度,做到調解組織全覆蓋、調解工作無盲區,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三要健全民意訴求表達機制。敞開民意訴求渠道,引導群眾用正確的方式方法表達利益訴求,按照法定程序,依據政策法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針對各種突發性事件,制定落實處理突發事件工作的應急預案,努力做到科學處置、依照法律、把握時機、冷靜穩妥、及時平息,並做好後續思想工作,用教育疏導的方法化解矛盾。我鄉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統一受理,分流辦理,歸口處理」工作機制。鄉黨委、政府在信訪維穩中心建立群眾接待室,每天一名副科級領導幹部坐班及時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問題;在各村建立專門調解組織,實行黨員包戶制度,就地化解矛盾糾紛,對群眾訴求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事必辦、有困必幫,有效提高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質量和水平。
三、為民服務,公平公正處理矛盾糾紛
社會矛盾發生在基層,應該也能夠在基層得到解決。基層黨組織要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主動擔負起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重要職責,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處理矛盾糾紛,服務人民群眾。一是勇於承擔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責任和義務。黨的基層組織是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黨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首道防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必須自覺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二是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合理解決糾紛。在處理矛盾糾紛時,在充分調查,搞清矛盾糾紛產生根源的基礎上,公平公正予以解決。三是轉變基層幹部作風。幹部在做群眾工作時,真正做到從思想上視群眾為「主人」,感情上把群眾當「親人」,工作上做群眾「僕人」。積極主動做群眾工作,錘煉工作本領,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干凈幹事、廉潔奉公,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
四、強化教育,提高全民綜合素質
當前,基層一些矛盾糾紛的發生、轉化、升級是由於矛盾雙方不懂得按法律程序維護合法權益,為「一口氣」較勁所致。因此,要以普及法律知識為主,提高全民綜合素質。一是加強對廣大基層幹部的教育培訓。通過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增強其學習、貫徹、執行政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從而減少由於素質低、工作失誤引起的糾紛。二是把調處矛盾糾紛的過程作為法制宣傳的過程,堅持在調處工作中開展法制宣傳和道德教育。三是廣泛開展「法制六進」活動,增強農牧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道德修養,增強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觀念,自覺做到依法辦事,以法律己,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貼近群眾的優勢,在每個村推出「一個承諾欄」,承諾內容涵蓋依法行政、普法宣傳、矛盾化解等方面內容。
五、推動發展,解決群眾合理訴求
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和突發事件大多因為經濟利益不能得到滿足而引發,因此基層黨組織要真正發揮在化解社會矛盾和處理突發事件中的作用,就必須圍繞發展,用發展目標引領,用民生工程保障,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一要用發展目標引領。我鄉積極實施現代農業畜牧業發展和「一村一品」農民增收重點工作,把全鄉各基層黨組織及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引導到推動發展、實現發展目標上來,用發展成果惠及民生,促進全鄉和諧穩定。二是大力實施民生工程。積極落實國家農業、住房、醫療、養老等各項惠民政策,靠落實政策取信於民,抓落實政策穩定人心,用落實政策化解矛盾。三是樹立民生經濟理念。在解決民生問題時,一方面針對不同個體需求,解決其關注的民生問題;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其個體優勢,為鄉、村經濟發展和引領更多群眾增收致富貢獻力量。

⑹ 國家地震應急預案的預案內容

1.1編制目的
依法科學統一、有力有序有效地實施地震應急,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維護社會正常秩序。
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
1.3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於我國發生地震及火山災害和國外發生造成重大影響地震及火山災害的應對工作。
1.4工作原則
抗震救災工作堅持統一領導、軍地聯動,分級負責、屬地為主,資源共享、快速反應的工作原則。地震災害發生後,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立即自動按照職責分工和相關預案開展前期處置工作。省級人民政府是應對本行政區域特別重大、重大地震災害的主體。視省級人民政府地震應急的需求,國家地震應急給予必要的協調和支持。 2.1國家抗震救災指揮機構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國抗震救災工作。地震局承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日常工作。
必要時,成立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國抗震救災工作。
2.2地方抗震救災指揮機構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本行政區域的抗震救災工作。地方有關部門和單位、當地解放軍、武警部隊和民兵組織等,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抗震救災工作。 3.1地震災害分級
地震災害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四級。
(1)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佔地震發生地省(區、市)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以上的地震災害。
當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7.0級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區發生6.0級以上地震,初判為特別重大地震災害。
(2)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者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地震災害。
當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6.0級以上、7.0級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區發生5.0級以上、6.0級以下地震,初判為重大地震災害。
(3)較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者造成較重經濟損失的地震災害。
當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5.0級以上、6.0級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區發生4.0級以上、5.0級以下地震,初判為較大地震災害。
(4)一般地震災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者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地震災害。
當人口較密集地區發生4.0級以上、5.0級以下地震,初判為一般地震災害。
3.2分級響應
根據地震災害分級情況,將地震災害應急響應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
應對特別重大地震災害,啟動Ⅰ級響應。由災區所在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災區地震應急工作。
應對重大地震災害,啟動Ⅱ級響應。由災區所在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災區地震應急工作;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情況,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國家地震應急工作。
應對較大地震災害,啟動Ⅲ級響應。在災區所在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支持下,由災區所在市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災區地震應急工作。
應對一般地震災害,啟動Ⅳ級響應。在災區所在省、市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支持下,由災區所在縣級抗震救災指揮部領導災區地震應急工作。中國地震局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災區需求,協助做好抗震救災工作。
地震發生在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其他特殊地區,可根據需要適當提高響應級別。地震應急響應啟動後,可視災情及其發展情況對響應級別及時進行相應調整,避免響應不足或響應過度。 4.1地震監測預報
中國地震局負責收集和管理全國各類地震觀測數據,提出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年度防震減災工作意見。各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機構加強震情跟蹤監測、預測預報和群測群防工作,及時對地震預測意見和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研判。省級人民政府根據預報的震情決策發布臨震預報,組織預報區加強應急防範措施。
4.2震情速報
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快速完成地震發生時間、地點、震級、震源深度等速報參數的測定,報國務院,同時通報有關部門,並及時續報有關情況。
4.3災情報告
地震災害發生後,災區所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時將震情、災情等信息報上級人民政府,必要時可越級上報。發生特別重大、重大地震災害,民政部、中國地震局等部門迅速組織開展現場災情收集、分析研判工作,報國務院,並及時續報有關情況。公安、安全生產監管、交通、鐵道、水利、建設、教育、衛生等有關部門及時將收集了解的情況報國務院。 各有關地方和部門根據災情和抗災救災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5.1搜救人員
立即組織基層應急隊伍和廣大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同時組織協調當地解放軍、武警部隊、地震、消防、建築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調配大型吊車、起重機、千斤頂、生命探測儀等救援裝備,搶救被掩埋人員。現場救援隊伍之間加強銜接和配合,合理劃分責任區邊界,遇有危險時及時傳遞警報,做好自身安全防護。
5.2開展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
迅速組織協調應急醫療隊伍趕赴現場,搶救受傷群眾,必要時建立戰地醫院或醫療點,實施現場救治。加強救護車、醫療器械、葯品和血漿的組織調度,特別是加大對重災區及偏遠地區醫療器械、葯品供應,確保被救人員得到及時醫治,最大程度減少傷員致死、致殘。統籌周邊地區的醫療資源,根據需要分流重傷員,實施異地救治。開展災後心理援助。
加強災區衛生防疫工作。及時對災區水源進行監測消毒,加強食品和飲用水衛生監督;妥善處置遇難者遺體,做好死亡動物、醫療廢棄物、生活垃圾、糞便等消毒和無害化處理;加強鼠疫、狂犬病的監測、防控和處理,及時接種疫苗;實行重大傳染病和突發衛生事件每日報告制度。
5.3安置受災群眾
開放應急避難場所,組織籌集和調運食品、飲用水、衣被、帳篷、移動廁所等各類救災物資,解決受災群眾吃飯、飲水、穿衣、住處等問題;在受災村鎮、街道設置生活用品發放點,確保生活用品的有序發放;根據需要組織生產、調運、安裝活動板房和簡易房;在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配備必要的消防設備器材,嚴防火災發生。救災物資優先保證學校、醫院、福利院的需要;優先安置孤兒、孤老及殘疾人員,確保其基本生活。鼓勵採取投親靠友等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安置受災群眾。
做好遇難人員的善後工作,撫慰遇難者家屬;積極創造條件,組織災區學校復課。
5.4搶修基礎設施
搶通修復因災損毀的機場、鐵路、公路、橋梁、隧道等交通設施,協調運力,優先保證應急搶險救援人員、救災物資和傷病人員的運輸需要。搶修供電、供水、供氣、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保障災區群眾基本生活需要和應急工作需要。
5.5加強現場監測
地震局組織布設或恢復地震現場測震和前兆台站,實時跟蹤地震序列活動,密切監視震情發展,對震區及全國震情形勢進行研判。氣象局加強氣象監測,密切關注災區重大氣象變化。災區所在地抗震救災指揮部安排專業力量加強空氣、水源、土壤污染監測,減輕或消除污染危害。
5.6防禦次生災害
加強次生災害監測預警,防範因強餘震和降雨形成的滑坡、泥石流、滾石等造成新的人員傷亡和交通堵塞;組織專家對水庫、水電站、堤壩、堰塞湖等開展險情排查、評估和除險加固,必要時組織下游危險地區人員轉移。
加強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設備、輸油氣管道、輸配電線路的受損情況排查,及時採取安全防範措施;對核電站等核工業生產科研重點設施,做好事故防範處置工作。
5.7維護社會治安
嚴厲打擊盜竊、搶劫、哄搶救災物資、借機傳播謠言製造社會恐慌等違法犯罪行為;在受災群眾安置點、救災物資存放點等重點地區,增設臨時警務站,加強治安巡邏,增強災區群眾的安全感;加強對黨政機關、要害部門、金融單位、儲備倉庫、監獄等重要場所的警戒,做好涉災矛盾糾紛化解和法律服務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5.8開展社會動員
災區所在地抗震救災指揮部明確專門的組織機構或人員,加強志願服務管理;及時開通志願服務聯系電話,統一接收志願者組織報名,做好志願者派遣和相關服務工作;根據災區需求、交通運輸等情況,向社會公布志願服務需求指南,引導志願者安全有序參與。
視情開展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活動,加強救災捐贈的組織發動和款物接收、統計、分配、使用、公示反饋等各環節工作。
必要時,組織非災區人民政府,通過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形式,對災區群眾生活安置、傷員救治、衛生防疫、基礎設施搶修和生產恢復等開展對口支援。
5.9加強涉外事務管理
及時向相關國家和地區駐華機構通報相關情況;協調安排國外救援隊入境救援行動,按規定辦理外事手續,分配救援任務,做好相關保障;加強境外救援物資的接受和管理,按規定做好檢驗檢疫、登記管理等工作;適時組織安排境外新聞媒體進行采訪。
5.10發布信息
各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按照分級響應原則,分別負責相應級別地震災害信息發布工作,回應社會關切。信息發布要統一、及時、准確、客觀。
5.11開展災害調查與評估
地震局開展地震烈度、發震構造、地震宏觀異常現象、工程結構震害特徵、地震社會影響和各種地震地質災害調查等。民政、地震、國土資源、建設、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深入調查災區范圍、受災人口、成災人口、人員傷亡數量、建構築物和基礎設施破壞程度、環境影響程度等,組織專家開展災害損失評估。
5.12應急結束
在搶險救災工作基本結束、緊急轉移和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地震次生災害的後果基本消除,以及交通、電力、通信和供水等基本搶修搶通、災區生活秩序基本恢復後,由啟動應急響應的原機關決定終止應急響應。 6.1特別重大地震災害
6.1.1先期保障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後,根據中國地震局的信息通報,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做好災情航空偵察和機場、通信等先期保障工作。
(1)測繪地信局、民航局、總參謀部等迅速組織協調出動飛行器開展災情航空偵察。
(2)總參謀部、民航局採取必要措施保障相關機場的有序運轉,組織修復災區機場或開辟臨時機場,並實行必要的飛行管制措施,保障抗震救災工作需要。
(3)工業和信息化部按照國家通信保障應急預案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搶修受損通信設施,協調應急通信資源,優先保障抗震救災指揮通信聯絡和信息傳遞暢通。自有通信系統的部門盡快恢復本部門受到損壞的通信設施,協助保障應急救援指揮通信暢通。
6.1.2地方政府應急處置
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立即組織各類專業搶險救災隊伍開展人員搜救、醫療救護、受災群眾安置等,組織搶修重大關鍵基礎設施,保護重要目標;國務院啟動I級響應後,按照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統一部署,領導和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抗震救災工作。
災區所在市(地)、縣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立即發動基層幹部群眾開展自救互救,組織基層搶險救災隊伍開展人員搜救和醫療救護,開放應急避難場所,及時轉移和安置受災群眾,防範次生災害,維護社會治安,同時提出需要支援的應急措施建議;按照上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安排部署,領導和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抗震救災工作。
6.1.3國家應急處置
中國地震局或災區所在省級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提出實施國家地震應急Ⅰ級響應和需採取應急措施的建議,國務院決定啟動Ⅰ級響應,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國抗震救災工作。必要時,國務院直接決定啟動Ⅰ級響應。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根據需要設立搶險救援、群眾生活保障、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基礎設施保障和生產恢復、地震監測和次生災害防範處置、社會治安、救災捐贈與涉外事務、涉港澳台事務、國外救援隊伍協調事務、地震災害調查及災情損失評估、信息發布及宣傳報道等工作組,國務院辦公廳履行信息匯總和綜合協調職責,發揮運轉樞紐作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組織有關地區和部門開展以下工作:
(1)派遣公安消防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礦山和危險化學品救護隊、醫療衛生救援隊伍等各類專業搶險救援隊伍,協調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派遣專業隊伍,趕赴災區搶救被壓埋倖存者和被困群眾。
(2)組織跨地區調運救災帳篷、生活必需品等救災物資和裝備,支援災區保障受災群眾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要。
(3)支援災區開展傷病員和受災群眾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心理援助工作,根據需要組織實施跨地區大范圍轉移救治傷員,恢復災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秩序。
(4)組織搶修通信、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保障搶險救援通信、電力以及救災人員和物資交通運輸的暢通。
(5)指導開展重大危險源、重要目標物、重大關鍵基礎設施隱患排查與監測預警,防範次生衍生災害。對於已經受到破壞的,組織快速搶險救援。
(6)派出地震現場監測與分析預報工作隊伍,布設或恢復地震現場測震和前兆台站,密切監視震情發展,指導做好餘震防範工作。
(7)協調加強重要目標警戒和治安管理,預防和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指導做好涉災矛盾糾紛化解和法律服務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8)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非災區省級人民政府以及企事業單位、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對災區進行緊急支援。
(9)視情實施限制前往或途經災區旅遊、跨省(區、市)和干線交通管制等特別管制措施。
(10)組織統一發布災情和抗震救災信息,指導做好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工作,正確引導國內外輿論。
(11)其他重要事項。
必要時,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在地震災區成立現場指揮機構,負責開展以下工作:
(1)了解災區抗震救災工作進展和災區需求情況,督促落實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工作部署。
(2)根據災區省級人民政府請求,協調有關部門和地方調集應急物資、裝備。
(3)協調指導國家有關專業搶險救援隊伍以及各方面支援力量參與抗震救災行動。
(4)協調公安、交通運輸、鐵路、民航等部門和地方提供交通運輸保障。
(5)協調安排災區傷病群眾轉移治療。
(6)協調相關部門支持協助地方人民政府處置重大次生衍生災害。
(7)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部署的其他任務。
6.2重大地震災害
6.2.1地方政府應急處置
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制訂搶險救援力量及救災物資裝備配置方案,協調駐地解放軍、武警部隊,組織各類專業搶險救災隊伍開展人員搜救、醫療救護、災民安置、次生災害防範和應急恢復等工作。需要國務院支持的事項,由省級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提出建議。
災區所在市(地)、縣級抗震救災指揮部迅速組織開展自救互救、搶險救災等先期處置工作,同時提出需要支援的應急措施建議;按照上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安排部署,領導和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抗震救災工作。
6.2.2國家應急處置
中國地震局向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上報相關信息,提出應對措施建議,同時通報有關部門。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應對工作需要,或者災區所在省級人民政府請求或國務院有關部門建議,採取以下一項或多項應急措施:
(1)派遣公安消防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礦山和危險化學品救護隊、醫療衛生救援隊伍等專業搶險救援隊伍,趕赴災區搶救被壓埋倖存者和被困群眾,轉移救治傷病員,開展衛生防疫等。必要時,協調解放軍、武警部隊派遣專業隊伍參與應急救援。
(2)組織調運救災帳篷、生活必需品等抗震救災物資。
(3)指導、協助搶修通信、廣播電視、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
(4)根據需要派出地震監測和次生災害防範、群眾生活、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基礎設施恢復等工作組,赴災區協助、指導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5)協調非災區省級人民政府對災區進行緊急支援。
(6)需要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協調解決的其他事項。
6.3較大、一般地震災害
市(地)、縣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組織各類專業搶險救災隊伍開展人員搜救、醫療救護、災民安置、次生災害防範和應急恢復等工作。省級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應對工作實際需要或下級抗震救災指揮部請求,協調派遣專業技術力量和救援隊伍,組織調運抗震救災物資裝備,指導市(地)、縣開展抗震救災各項工作;必要時,請求國家有關部門予以支持。
根據災區需求,中國地震局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地方做好地震監測、趨勢判定、房屋安全性鑒定和災害損失調查評估,以及支援物資調運、災民安置和社會穩定等工作。必要時,派遣公安消防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和醫療衛生救援隊伍赴災區開展緊急救援行動。 7.1恢復重建規劃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發生後,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災區省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災後恢復重建規劃;重大、較大、一般地震災害發生後,災區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組織編制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
7.2恢復重建實施
災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災後恢復重建。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對災區恢復重建規劃的實施給予支持和指導。 8.1隊伍保障
國務院有關部門、解放軍、武警部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強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公安消防、陸地搜尋與救護、礦山和危險化學品救護、醫療衛生救援等專業搶險救災隊伍建設,配備必要的物資裝備,經常性開展協同演練,提高共同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
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工程設施產權單位、管理或者生產經營單位加強搶險搶修隊伍建設。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層地震搶險救災隊伍,加強日常管理和培訓。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發揮共青團和紅十字會作用,依託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社區建立地震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形成廣泛參與地震應急救援的社會動員機制。
各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加強地震應急專家隊伍建設,為應急指揮輔助決策、地震監測和趨勢判斷、地震災害緊急救援、災害損失評估、地震烈度考察、房屋安全鑒定等提供人才保障。各有關研究機構加強地震監測、地震預測、地震區劃、應急處置技術、搜索與營救、建築物抗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8.2指揮平台保障
各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綜合利用自動監測、通信、計算機、遙感等技術,建立健全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形成上下貫通、反應靈敏、功能完善、統一高效的地震應急指揮平台,實現震情災情快速響應、應急指揮決策、災害損失快速評估與動態跟蹤、地震趨勢判斷的快速反饋,保障各級人民政府在抗震救災中進行合理調度、科學決策和准確指揮。
8.3物資與資金保障
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應急物資儲備網路和生產、調撥及緊急配送體系,保障地震災害應急工作所需生活救助物資、地震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醫療器械和葯品等的生產供應。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做好應急物資儲備工作,並通過與有關生產經營企業簽訂協議等方式,保障應急物資、生活必需品和應急處置裝備的生產、供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保障抗震救災工作所需經費。中央財政對達到國家級災害應急響應、受地震災害影響較大和財政困難的地區給予適當支持。
8.4避難場所保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利用廣場、綠地、公園、學校、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因地制宜設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統籌安排所必需的交通、通信、供水、供電、排污、環保、物資儲備等設備設施。
學校、醫院、影劇院、商場、酒店、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置地震應急疏散通道,配備必要的救生避險設施,保證通道、出口的暢通。有關單位定期檢測、維護報警裝置和應急救援設施,使其處於良好狀態,確保正常使用。
8.5基礎設施保障
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建立健全應急通信工作體系,建立有線和無線相結合、基礎通信網路與機動通信系統相配套的應急通信保障系統,確保地震應急救援工作的通信暢通。在基礎通信網路等基礎設施遭到嚴重損毀且短時間難以修復的極端情況下,立即啟動應急衛星、短波等無線通信系統和終端設備,確保至少有一種以上臨時通信手段有效、暢通。
廣電部門完善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建立完善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確保群眾能及時准確地獲取政府發布的權威信息。
發展改革和電力監管部門指導、協調、監督電力運營企業加強電力基礎設施、電力調度系統建設,保障地震現場應急裝備的臨時供電需求和災區電力供應。
公安、交通運輸、鐵道、民航等主管部門建立健全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緊急運輸保障體系,加強統一指揮調度,採取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建立應急救援「綠色通道」機制。
8.6宣傳、培訓與演練
宣傳、教育、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地震等主管部門密切配合,開展防震減災科學、法律知識普及和宣傳教育,動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防震減災活動,提高全社會防震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學校把防震減災知識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加強防震減災專業人才培養,教育、地震等主管部門加強指導和監督。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地震應急管理培訓制度,結合本地區實際,組織應急管理人員、救援人員、志願者等進行地震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制定演練計劃並定期組織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機關、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和居委會、村委會、基層組織等,要結合實際開展地震應急演練。 對港澳台地震災害應急
9.1對港澳地震災害應急
香港、澳門發生地震災害後,中國地震局向國務院報告震情,向國務院港澳辦等部門通報情況,並組織對地震趨勢進行分析判斷。國務院根據情況向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發出慰問電;根據特別行政區的請求,調派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醫療衛生救援隊伍協助救援,組織有關部門和地區進行支援。
9.2對台灣地震災害應急
台灣發生地震災害後,國務院台辦向台灣有關方面了解情況和對祖國大陸的需求。根據情況,祖國大陸對台灣地震災區人民表示慰問。國務院根據台灣有關方面的需求,協調調派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醫療衛生救援隊伍協助救援,援助救災款物,為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台灣地震災區的人道主義援助提供便利。 其他地震及火山事件應急
10.1強有感地震事件應急
當大中城市和大型水庫、核電站等重要設施場地及其附近地區發生強有感地震事件並可能產生較大社會影響,中國地震局加強震情趨勢研判,提出意見報告國務院,同時通報國務院有關部門。省(區、市)人民政府督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做好新聞及信息發布與宣傳工作,保持社會穩定。
10.2海域地震事件應急
海域地震事件發生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當地海上搜救機構、海洋主管部門、海事管理部門等通報情況。國家海洋局接到海域地震信息後,立即開展分析,預測海域地震對我國沿海可能造成海嘯災害的影響程度,並及時發布相關的海嘯災害預警信息。當海域地震造成或可能造成船舶遇險、原油泄漏等突發事件時,交通運輸部、國家海洋局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有關預案實施海上應急救援。當海域地震造成海底通信電纜中斷時,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根據有關預案實施搶修。當海域地震波及陸地造成災害事件時,參照地震災害應急響應相應級別實施應急。
10.3火山災害事件應急
當火山噴發或出現多種強烈臨噴異常現象,中國地震局和有關省(區、市)人民政府要及時將有關情況報國務院。中國地震局派出火山現場應急工作隊伍趕赴災區,對火山噴發或臨噴異常現象進行實時監測,判定火山災害類型和影響范圍,劃定隔離帶,視情向災區人民政府提出轉移居民的建議。必要時,國務院研究、部署火山災害應急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進行支援。災區人民政府組織火山災害預防和救援工作,必要時組織轉移居民。
10.4對國外地震及火山災害事件應急
國外發生造成重大影響的地震及火山災害事件,外交部、商務部、中國地震局等部門及時將了解到的受災國的災情等情況報國務院,按照有關規定實施國際救援和援助行動。根據情況,發布信息,引導我國出境遊客避免赴相關地區旅遊,組織有關部門和地區協助安置或撤離我境外人員。當毗鄰國家發生地震及火山災害事件造成我國境內災害時,按照我國相關應急預案處置。 11.1獎勵與責任
對在抗震救災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抗震救災工作中玩忽職守造成損失的,嚴重虛報、瞞報災情的,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11.2預案管理與更新
中國地震局會同有關部門制訂本預案,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預案實施後,中國地震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預案宣傳、培訓和演練,並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組織修訂完善本預案。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制訂本行政區域地震應急預案,報上級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結合本部門職能制訂地震應急預案或包括抗震救災內容的應急預案,報同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交通、鐵路、水利、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的經營管理單位和學校、醫院,以及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核電、礦山、危險物品等生產經營單位制訂地震應急預案或包括抗震救災內容的應急預案,報所在地縣級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備案。
11.3以上、以下的含義
本預案所稱以上包括本數,以下不包括本數。
11.4預案解釋
本預案由國務院辦公廳負責解釋。
11.5預案實施時間
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⑺ 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的預防

第十二條 本市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
市人民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預案。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和市人民政府相關應急預案,制定突發事件部門應急預案。
區、縣人民政府制定本區、縣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預案。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突發事件部門應急預案。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制定本區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機關、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根據法律、法規和本市關於制定應急預案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單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大型社會活動的主辦者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關於大型社會活動的管理規定,制定保障大型社會活動安全的應急預案。
第十三條 區、縣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預案,應當向市人民政府備案;部門應急預案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備案;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向區、縣人民政府備案。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確定的重點單位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分別向市或者所在地區、縣人民政府備案;其他單位的應急預案應當向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備案。
第十四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其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制定應急預案,應當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針對突發事件的性質、特點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具體規定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和突發事件的預防與預警機制、處置程序、應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後恢復與重建措施等內容。
制定應急預案的行政機關和單位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和情勢變化,適時修訂應急預案。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其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社會公布。
第十五條 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應當組織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制定規范,明確應急預案的體系構成、主要內容、制定和審批程序、管理責任與要求等。
制定應急預案執行國家規定的突發事件分級標准。國家尚未制定分級標準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先行制定,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確定的部門備案。
第十六條 城鄉規劃應當符合應對突發事件的需要,統籌安排應對突發事件所必需的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合理確定應急避難場所。已有的城鄉規劃不符合突發事件應對需要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進行修改;已有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不符合突發事件應對需要的,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並制定改造計劃,逐步組織實施。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確定的應急避難場所,應當設置明顯標志,並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公布。
應急避難場所的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使用單位,應當加強對應急避難場所的維護和管理,保證其正常使用。
第十七條 本市建立突發事件風險管理體系,健全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等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管理信息化系統,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綜合性評估,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輕突發事件的影響。
第十八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危險源、危險區域的管理制度,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容易引發突發事件的危險源、危險區域進行調查、登記、風險評估,定期檢查、監控,責令有關單位採取安全防範措施。登記的危險源、危險區域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公布。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危險源、危險區域的信息資料庫,按照有關規定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和動態監控,實時檢查、更新和分析信息數據。
第十九條 礦山、建築施工單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病原微生物等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運、使用、處置單位,應當制定具體應急預案,對生產經營場所、有危險物品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周邊環境定期開展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及時採取措施消除隱患。
供水、排水、供電、供煤、供油、供氣、供熱、交通、通信、有線電視網路等公共設施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制定具體應急預案,建立安全巡檢制度,及時消除事故隱患,保障安全運營。
第二十條 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影劇院、歌舞廳、醫院、商(市)場、賓館、飯店、旅遊區(點)、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公共場所和其他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遵守下列安全管理規定:
(一)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和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預案,配備應急救援人員;
(二)設置符合要求並且標志明顯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配備應急廣播、應急照明設施、消防設備和器材;
(三)有關人員掌握應急救援預案的內容,熟練使用應急廣播、消防設備和器材,了解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的位置以及本崗位的應急救援職責;
(四)根據需要設置相應的安全技術防範設施,建立安全檢查制度;
(五)對本單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和採取安全措施的情況,及時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
第二十一條 公共交通工具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制定具體應急預案,為公共交通工具配備報警裝置和應急照明設備、消防器材、應急避險工具等應急救援設備,註明其使用方法,並確保正常使用。
城市軌道交通的運營單位應當組織制定安全運營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定期對供電、通信、監控等安全保障系統進行檢測、維修、更新和改造;設置導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各類安全標志;乘客流量達到控制標准時,及時進行疏導,並採取分時進入或者限制進入等措施。
第二十二條 本市建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對排查出的可能引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矛盾糾紛,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及時予以化解。
第二十三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安全形勢分析會議制度,定期研判突發事件應對的總體形勢,部署相關工作。
第二十四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突發事件應對專業人才庫,根據實際需要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為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提供決策和處置建議。
第二十五條 本市國家機關應當建立應急管理培訓制度,針對不同對象確定教育內容、考核標准,增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提高其應對突發事件的決策和處置能力。
第二十六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其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廣泛開展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以及其他社會團體,應當結合工作特點,協助人民政府開展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
新聞媒體應當無償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和應急知識的公益宣傳。
第二十七條 本市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應急知識教育納入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能力,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應急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與互救能力。
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對學校開展應急知識教育進行指導、監督。
第二十八條 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根據本市有關規定,制定突發事件應對的教育培訓計劃,對本單位職工進行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以及應急知識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提高職工安全防範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十九條 本市統籌規劃建設防災減災教育基地,開展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知識的宣傳教育。政府投資建設的防災減災教育基地應當免費向公眾開放。
第三十條 市人民政府依託市公安消防專業隊伍,建立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依託社會力量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應當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組織建立由成年志願者組成的應急救援隊伍。
機關、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由本單位職工組成的專職或者兼職應急救援隊伍。
建立應急救援隊伍的行政機關和單位應當加強對應急救援隊伍專業技能的培訓,提高搶險救援和安全防護能力。
第三十一條 市和區縣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市專項應急指揮部應當採取多種形式,組織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應急演練,提高協調配合和現場處置能力。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組織開展應急演練。
機關、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每年開展不同形式和規模的應急演練。
第三十二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設置應對突發事件專項准備資金,保障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所需經費。應對突發事件專項准備資金的使用辦法由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制定。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所需的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等工作經費列入部門預算,同級財政部門應當予以保障。
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經費應當專款專用,審計、財政、監察部門應當加強對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經費使用的監督。
第三十三條 本市建立統一的應急救援物資、應急處置裝備和生活必需品等應急物資的儲備保障制度。
市發展改革、市商務行政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徵集應急物資儲備需求,會同有關部門統籌規劃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庫,完善重要應急物資的監管、生產、儲備、調撥和緊急配送體系,並根據應對突發事件的需要,採取生產能力儲備等方式,與有關企業簽訂合同,保障應急處置與救援所需物資的生產、供給。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與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應急物資調劑供應渠道。
第三十四條 本市制定應急管理技術系統建設規范,統一規劃建設應急管理信息化工程,保證應急管理技術系統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應急管理信息化工程的建設單位,應當將工程項目的需求效益、規劃布局、技術標准、網路與信息安全、信息資源共享以及其他相關內容,報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常設辦事機構、市信息化行政部門審查。

⑻ 設計一個矛盾糾紛排查的文件,包括安排意見

範例:

全市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方案

為貫徹落實全省集中組織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電視電視會議精神,深入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結合++實際,現就我市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
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關注民生,堅持「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以縣級市(區)、鎮(街道)為重點,集中排查矛盾糾紛,做到底數清、情況明;集中化解一批矛盾糾紛,建立大排查工作制度,形成大排查工作長效機制,著力提高對矛盾糾紛隱患和苗頭的發現能力,著力提高對潛在矛盾糾紛的防範能力,著力提高對各類矛盾糾紛的化解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道),糾紛不激化,矛盾不上交」,堅決防止發生有重大影響的群體性事件、惡性民轉刑案件、個人極端事件和規模性進省進京集訪事件。
二、工作階段
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分組織動員、全面排查、化解矛盾完善機制等三個階段:
1.組織動員階段。從現在起到9月中旬。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大排查活動實施方案,全面組織動員部署。要把活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具體單位、部門和具體人員,明確時序進度,確保各項措施按時落到實處。各級成立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綜治辦)。各級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訪、工會等矛盾糾紛集中的部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土、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衛生、環保、工商等矛盾糾紛多發領域的主管部門,也要成立工作班子,負責本系統本行業大排查活動的組織實施。
2.全面排查階段。從9月20日到10月底。按照「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以鎮(街道)為單位,對各類社會矛盾糾紛進行全面排查。鎮(街道)綜治辦要組織綜治工作中心組成部門,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綜治和調解組織、社區民警、村民小組長、治安中心戶(樓)長、平安志願者以及轄區內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採取條塊結合的辦法,進農村村組、進城市社區、進居民小區、進企事業單位、進家庭,開展拉網式排查,特別是要向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延伸,確保不留盲點和死角,切實做到排查工作全面有效覆蓋。通過大排查,摸清社會矛盾底數,找出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
3.化解矛盾、完善機制階段。從11月到12月底。各地對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要認真進行統計、梳理和分析,按照糾紛性質、對社會穩定的影響程度、激化的可能性,分門別類地逐一登記、建檔,逐件進行分流調處,明確責任單位,明確專人負責。對一般的矛盾糾紛,及時就地調解;對積案糾紛、重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組織力量集中化解;對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和群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以及涉法、涉訴、纏訪、纏訴等問題,要在穩定事態的基礎上,引導當事人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加以解決,避免出現嚴重後果。對大排查中發現的重點人員,要落實幫教措施,對其中可能危害社會的,要落實管控措施。
三、排查重點
要突出排查的重點。在矛盾糾紛的類型上,重點排查因征地拆遷引發的矛盾糾紛、涉企矛盾糾紛以及容易積累激化升級的單位內部、家庭成員、鄰里之間的個體性矛盾糾紛。在排查區域上,要重點排查「城中村」、老小區、經濟適用房小區、拆遷安置小區、特大型小區、城郊結合部,企業等地區的矛盾糾紛。在排查對象上,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對象、閑散青少年、易肇事肇禍精神病人等重點群體的排查,並注重排摸有嚴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可能報復社會的人員。在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的過程中,要堅持邊排查、邊化解、邊總結,在此基礎上建章立制,形成大排查工作的長效機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和政法綜治部門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是本地區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第一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要親自動員部署,親自督促檢查,親自協調解決問題。各部門、各單位要履行職責,主動參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級綜治辦要把大排查活動的開展情況納入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總體考核之中,加強檢查考核,嚴格兌現獎懲。各地、各部門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狠抓落實,確保大排查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各縣級市(區)綜治辦要在每一階段工作結束後5日內向市綜治辦書面報告該階段工作總結。
(二)建立工作機制。建立黨政領導、政法綜治部門組織實施、部門單位協作參與、四級聯動的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工作機制。市、縣級市(區)和鎮(街道)要建立由綜治辦牽頭,信訪、公安、司法、維穩等部門領導參加的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分析研判例會,定期對排查出來矛盾糾紛進行整理、會商、研判、分類、報(告)送、指導和督辦。縣級市(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大調解組織,要在綜治辦的統一組織下,承擔大排查的具體實施工作。矛盾糾紛集中的部門和矛盾糾紛多發領域的主管部門,要在本系統本行業部署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條塊結合共同防範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在開展大排查活動中,各地、各部門要充分發揮現有矛盾糾紛排查網路作用,進一步建立信息員隊伍,依靠群防群治力量,及時全面動態地掌握各類矛盾糾紛信息。要構建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排查研判平台,提高網上發現控制處置社會矛盾的能力。要暢通社情民意渠道,全面掌握本地區、本部門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容易引發民轉刑案件、重大群體性事件、個人極端事件或集體上訪的矛盾糾紛。
(三)落實工作制度。一要落實情況報告制度。鎮(街道)、村(社區)把排查出來的各類矛盾糾紛情況,依託公安機關社區警務平台如實錄入登記管理,建立電子台賬,實行鎮(街道)每3天、縣級市、區每周、市每半月向本級黨委、政府及上級綜治部門上報一次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開展情況。重大矛盾糾紛信息要及時報告,實行快報、日報、直報和「零報告」制度。二要落實受理分流、掛牌督辦、領導幹部包案制度。各級對本級排查出來的和下級上報需要協調化解的矛盾糾紛,及時進行匯總、梳理,區分矛盾糾紛的類別和性質,明確辦理責任主體,將調處的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單位)和責任人。市、縣級市(區)和鎮(街道)三級對重大矛盾糾紛和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重大問題,要實行掛牌督辦,落實責任領導、責任人、調處單位,一包到底,並及時提出調處方案,明確調處時限,依法調處,防止反復。三要落實督查指導制度。市成立督導組,對各地大排查工作進行督導檢查。縣級市、區組織工作組,派駐到所轄各鎮(街道),指導幫助鎮(街道)開展大排查活動。鎮(街道)在具體組織實施大排查活動的過程中,要把排查的組織工作延伸到每一個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並強化指導,確保做到大排查工作不漏村組、不漏企事業單位、不漏城鄉家庭、不漏任何社會單元。
(四)深入宣傳發動。各地要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站等新聞媒體和標語、板報等宣傳手段,大力宣傳開展這項活動的經驗做法,擴大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的社會知曉度,為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氛圍。要組織發動廣大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工作者、司法鑒定人員以及離退休的法官、檢察官、民警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為重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的化解提供咨詢服務、法律建議、鑒定意見。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群眾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依法維權的意識,宣傳調解工作的作用和效果,引導群眾自覺把調解作為解決矛盾糾紛的首要選擇。
(五)注重排查工作與預防調處的有機結合。一是大排查工作與建立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機制結合起來,推動社情民意調查機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社會矛盾糾紛分析研判機制和反饋糾錯機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實現社會矛盾從事後調處向事前預防、由因時治標向源頭治本的轉變。二是大排查工作與健全完善大調解機制結合起來,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配合機制,「訴調對接」、「檢調對接」、「公調對接」、「訪調對接」等銜接機制,以及專業調解機制的健全完善,形成多種手段化解社會矛盾的整體合力。三是大排查工作與完善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結合起來,推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完善各類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細化處置流程,從情報信息、處置方式、處置力量、輿論引導等方面做好應對群體性事件的充分准備,進一步形成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為全市轉型升級和建設「三區三城」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⑼ 求矛盾糾紛排查處理工作方案

aa鎮2011年春節前期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統一行動工作方案

2011年春節將至,為了確保轄區的社會穩定,加強社會矛盾糾紛的預防調處工作,促進本轄區春節期間社會穩定,確保轄區人民群眾過上歡樂祥和的春節,鎮黨委、鎮政府決定,在2011年春節前期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集中統一行動,為確保集中統一行動的順利進行和取得實效,特製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穩定觀為統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為建設開放K縣、平安K縣、和諧K縣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工作目標
以「事要解決」為主要目標,排查、調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和減少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不安定因素,實現集體上訪、群體性事件「兩下降」的工作目標。具體做到:
(一)深入細致排查本轄區、本部門的群眾信訪突出問題、社會矛盾糾紛及群體性事件苗頭隱患。
(二)集中時間和力量解決影響當前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特別是事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矛盾糾紛,實現重點矛盾糾紛問題得到有效化解,新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得到有效調解,影響轄區社會穩定的突出隱患得到有效消除,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明顯下降。
三、組織機構
為進一步加強對集中統一行動的組織領導,成立矛盾糾「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集中統一行動領導小組。
組 長:(aa鎮黨委書記)
(aa鎮黨委副書記、鎮政府鎮長)
副組長:(aa鎮黨委副書記)
(aa鎮鎮黨委委員、鎮政府副鎮長)
(aa鎮鎮黨委委員、鎮政府副鎮長)
(aa鎮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aa鎮鎮黨委委員、鎮政府副鎮長)
成 員:(aa鎮司法所所長)
(aa鎮社會事務辦主任)
(aa鎮黨政辦主任)
(aa鎮計生辦主任)
(aa鎮經貿辦主任)
(aa鎮社保所所長)
XXX(各村書記\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鎮綜治辦,(聯系電話:4858714),由鎮分管綜治、穩定工作的副主任ppp任辦公室主任,成員有….,負責抓好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集中統一行動的具體組織實施。
四、工作步驟
(一)排查階段(1月15日至23日)
1、深入排查。各社區、村要結合實際,在前一階段排查的基礎上,進一步細致、反復排查本轄區存在的矛盾糾紛問題苗頭和隱患,堅持做到對矛盾糾紛摸清底數,摸清成因,摸清問題,不留空白,不留死角,掌控在握。
2、集中梳理。對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區別不同情況,對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實行專人負責,落實調處化解的責任領導和人員及工作措施。
(二)集中調處階段(1月24日至2月8日)
1、集中調處。各社區、村對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按照預定的調處工作方案,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全面開展「大調處」活動,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2、領導包案。要堅持實行矛盾糾紛調處領導包案責任制,要按照南寧市信訪工作「一崗雙責」的規定,包案調處重大矛盾糾紛問題,一抓到底,包問題得到解決,包矛盾得到化解,包工作取得實效。
3、專項整治。對突出的矛盾糾紛和上級交辦的矛盾糾紛案件,或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案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深入實地,開展專項調處和綜合整治。
4、落實責任。對排查出來的每一件矛盾糾紛,要嚴格實行「一個問題,一個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包到底」的調處化解責任制;對梳理出來的重點教育對象,要逐人落實「包情況掌握、包解決困難、包教育轉化、包穩控管理、包依法處置」的「五包」責任制,確保矛盾糾紛件件有人抓,有人管,有落實,有效果。
5、鞏固治理。對經過調處的重大復雜矛盾糾紛,要實行跟蹤回訪,督促協調調處事項的落實,徹底解決問題。對回訪中發現的可能出現反復或者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的情況苗頭,要迅速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化解,防止矛盾問題出現反復調處工作進展情況,每辦結一件,及時上報銷案,未結的要及時上報進展情況(至2月8日),報鎮綜治辦公室。
(三)驗收階段(2月9日至12日)
以「事已解決」作為「三大」統一行動的驗收標准解矛盾糾紛和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的真實效果。
五、工作措施檢驗化
(一)大力化解農村「三大糾紛」。要加大對「三大糾紛」的調處力度,全面清理積案,及時調處新案,對可能激化的「三大糾紛」問題,要組織專門力量,落實防範措施,堅決防止發生群體性事件。
(二)做好企業穩定工作。對職工反映強烈,存在非正常上訪隱患的企業,要深入企業,指導和督促企業領導班子主動擔負維護穩定的責任,加強對職工法律、政策的宣傳工作。對破產、關閉的企業,要認真研究解決職工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切實把問題解決好。
(三)認真抓好征地拆遷中的穩定工作。要加大對征地拆遷信訪問題的辦理力度,加強法律政策的宣傳解釋,教育引導群眾正確理解和自覺支持征地拆遷工作,依法合理地解決糾紛問題。
(四)妥善處理農村集體收益分配糾紛。農村集體收益分配、土地承包問題,一時解決不了的,要做好思想教育和穩控工作,防止發生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
(五)做好排查處置工作。各社區、村要對引發矛盾糾紛的隱患進行細致排查,及時進行處置。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推動集中統一行動的順利開展。
要把集中統一行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作為維護社會穩定,推進開放K縣,平安K縣、和諧K縣建設的重要措施來抓。各社區、村書記、主任是第一責任人,對集中統一行動要親自研究,親自部署;分管領導是具體責任人,要具體抓好集中統一行動的組織實施工作,要親自抓好排查化解工作的組織、協凋和落實。要精心研究制定集中統一行動具體實施方案,確保集中統一行動的深入有效開展。
(二)加強督查,嚴格問責,保證集中統一行動各項工作的落實。要加強檢查督促,掌握進展情況,找出薄弱環節,提高調處質量。對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進度遲緩,效果不明顯的,要採取有力措施進行督導,盡快扭轉工作局面。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對排查調處工作不力,不能限期完成調處工作任務,或推諉扯皮,激化矛盾,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嚴肅查究責任。

aa鎮黨委
aa鎮鎮政府
2011年1月14日

⑽ 突發事件的應對,增強哪些敏感要素

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市應急管理辦公室要落實具體工作人員,實現機構到位、人員到位、制度到位和措施到位,保證各項工作有效開展。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要相應設立應急管理機構,明確負責人員和工作人員,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全面負責轄區內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應對工作。村(社區)要將應急管理作為自治管理的重要內容,落實應急管理工作責任人,做好群眾的組織、動員工作。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是本單位應急管理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開展應急管理工作。
(二)深入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按照預案編制規劃和上級要求,市各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經專家論證後,報市政府分管領導,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後頒布施行,進一步完善各專項應急預案。按照應急管理「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的要求,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村(社區)、學校和規模以上企業等單位要抓緊編制符合實際、職責清晰、簡明扼要、可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著力抓好基層和重點部位預案建設,盡快構建覆蓋全市的應急預案體系。2008年11月30日前,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村(社區)和各類企業單位要完成預案編制工作。具體框架可參照《鎮(街道、辦事處)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村(社區)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學校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和《企業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附件1)。同時,鎮(街道、辦事處)應急預案報市應急辦備案,村(社區)應急預案報各鎮(街道、辦事處)備案,國有控股企業應急預案報市國資辦備案,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應急預案報市安監局備案,各級各類學校應急預案報市教育局備案,備案工作在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市安監局、教育局、國資辦在2008年12月5日前書面向市政府報告其應急預案的完成情況(市應急辦傳真:86861000;聯系人:李震宇,葉志偉;聯系電話:86860521,86860523)。市應急辦要加強全市范圍內應急預案工作的監督檢查。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應急預案管理制度,規范預案的編制、審批、備案、修訂程序,把各級各類預案銜接好、管理好,加快應急預案信息化步伐,提高應急處置輔助決策水平。要針對本區域、本單位常發突發公共事件,組織開展群眾參與度高、應急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和職責落實。
(三)不斷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平戰結合」的原則,整合我市應急隊伍資源,改善技術裝備,強化培訓演練,健全應急救援隊伍體系。一要加強與駐澄部隊、民兵、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等骨幹隊伍的溝通和協調,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應急處置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加強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市城管、建設、交通、農林、水利、衛生、安監、人防、海事、供電、電信等部門和單位要根據相關預案要求,分別組建專業救援隊伍,並按規定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三要推進基層應急隊伍建設。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要以公安民警、安監、城管、醫務人員,民兵、預備役人員,物業保安,志願者和企事業單位應急隊伍等為依託,村(社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要以社區民警、民兵、物業保安等為依託,組建專兼職應急隊伍。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村(社區)要加強應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配備必要裝備,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嚴明組織紀律,強化協調聯動,提高綜合應對和自我保護能力。各應急隊伍平時應加強防範,險時要立即集結到位,開展先期處置。四要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根據不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需求,從市各有關部門、有關企事業單位選聘專家或專業技術骨幹,組建市應急管理專家庫,以滿足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
(四)加快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應急平台與指揮系統建設,充分利用市應急指揮中心、市人防指揮所、政府辦公資源網路和專業系統資源網路,逐步建立應急管理指揮中心和裝備庫、通訊庫、案例庫、專家庫等基礎資料庫,實現應急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形成覆蓋市、鎮(街道)、村(社區),具備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輔助決策、調度指揮和總結評估等功能的應急管理平台,形成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統一高效的應急決策指揮網路。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鎮村規劃,合理避讓隱患區域,加強抗禦本地區常發突發公共事件的基礎設施、公用衛生設施和避難場所建設,加強工業集聚區和人口密集場所的消防、醫療衛生、防空地下室、山林防火等安全設施建設。電信、天然氣、自來水、電力、市政等主管部門要加強公共設施抗災和快速恢復能力建設,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學校要結合隱患排查整改,重點做好教室、宿舍、集體活動場所等建築、設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按照有關衛生標准要求,加強學生食堂、宿舍、廁所等衛生設備設施建設;加強校內交通安全標志設施建設和校車管理,不斷完善校園安全監控系統。各類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強安全生產裝備及設施建設,有關單位應當定期檢測、維護其報警設備和應急救援設備、設施。
(五)強化應急物資儲備和管理。建立市和基層單位應急資源儲備制度。市發改局、經貿局、民政局要會同市各有關部門特別是各專項預案牽頭部門,研究制定《江陰市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辦法》,並根據各專項預案要求,制定市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和標准,實現全市應急物資儲備與生產的數字化管理。市各級財政要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專項資金,為應急物資儲備和管理提供資金保障,市財政局要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江陰市應急物資儲備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對現有各類應急物資儲備進行普查建檔,加強規劃,合理布局,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要加強對儲備物資動態管理,保證及時補充和更新;要豐富儲備方式,根據應急處置的要求,實行實物儲備、市場儲備、生產和技術能力儲備有機結合,鼓勵企業利用現有資源代儲應急物資。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綜合調度系統,完善應急物資緊急生產、政府采購、徵收徵用、市場調控與調用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完善應急物資投放網路,建立全市應急物資餘缺調劑和聯運工作機制。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更新、輪換及損耗的補償政策和救災物資社會捐贈機制,提高社會應急救援物資緊急動員能力。
(六)積極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風險隱患的排查、登記、整改和動態監管制度,按照「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的要求,層層建立排查責任制。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對各類危險源、危險區域、危險因素以及社會矛盾糾紛等進行全面排查和風險評估,對重點部位特別是自然災害易發地區、危險品倉庫、「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築等,建立隱患信息資料庫,根據應急預案規定的分級標准,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和動態監控,促進應急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源頭管理。對排查出的隱患,要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及時消除隱患;對情況復雜、短期內難以完成整改的隱患,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並限期整改,明確相應的責任人和整改進度,同時做好監控和應急准備工作;對問題多、隱患嚴重、危險性大,自身難以完成整改的隱患,要及時向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依法採取相應措施確保穩定。
(七)抓好信息報告和預警工作。市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向上級政府或應急管理部門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各專項應急指揮部可在總指揮同意後向上級應急指揮機構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同時抄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基層單位是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報告的責任主體。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基層單位要及時向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救援機構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實行分級報告,每級上報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一般及一般以上級別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事發地鎮(街道、辦事處)和市有關部門必須在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將有關情況通過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及時向市政府報告,最遲不得超過2小時。同時,將情況及時通報有關部門和可能受事件影響的地區。如遇特殊情況來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必須通過電話口頭報告後及時以《專報信息》(附件2)形式報送文字材料。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事態控制及變化情況。對性質復雜且處置時間長的動態突發公共事件,要實行日報制度,必要時要隨時續報。應急處置結束後,事發地鎮(街道、辦事處)和市有關部門要對事件處置全過程進行整體評估,15日內將總結報告報市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各鎮(街道、辦事處)、市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和完善24小時值班制度,值班表每月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要值班值守,確保信息暢通。要在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重點基層單位設立信息員,加強對信息員的培訓,明確信息報告任務和方法。同時,探索建立社會公眾報告、舉報獎勵制度,拓寬信息報告渠道,通過接報系統掌握綜合敏感信息。著力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整合公安、民政、衛生、環保、安監、國土、建設、水利、農林、人防、氣象、地震等部門資源,形成集約化的預警信息發布平台,依託廣播、電視、簡訊、電話、網路、電子屏等發布系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八)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和善後工作。市各專項應急預案指揮部負責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突發事件發生後,基層組織和單位要根據預案立即組織應急隊伍,以營救遇險人員為重點,及時開展人身救援、組織群眾疏散、轉移和安置等先期處置工作,全力控制事態發生,並按規定及時報送信息。市、開發區、臨港新城、鎮(街道)和市各有關部門要根據突發事件分級分類標准,立即啟動相應預案,並根據事態發展情況,及時調整響應級別,組織調動應急資源和力量,有序展開搶險救援、醫療救護、交通管制、現場監控、人員疏散、安全防護等工作,並採取必要措施防止發生次生、衍生災害事件。上級政府、部門和單位負責現場救援工作時,基層組織和單位要積極配合,做好現場取證、道路引領、後勤保障、秩序維護等協助處置工作。應急處置結束後,要立即組織恢復重建工作,基層組織和單位要在市、開發區、臨港新城、鎮(街道)統一領導下,協助做好善後處置、物資發放、撫恤補償、醫療康復、心理引導、環境整治、保險理賠、事件調查評估和制定實施重建規劃等各項工作。同時要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組織群眾自力更生、重建家園。要特別注意幫助解決五保戶、特困戶和城鄉低保對象等群眾的困難,確保災後生產生活秩序盡快恢復正常。
(九)加強評估和統計分析工作。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應急管理統計分析工作,明確責任部門和人員,按月度、季度和年度及時全面准確統計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次數、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等相關情況,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建立應急管理評估報告制度。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對照市相關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定期從組織領導、預案編制演練、應急隊伍建設、物資資金准備、監測預警預報、應急防範處置,以及恢復重建、調查處理、科普宣教等方面對應急管理工作進行全面分析評估,總結經驗,查找問題,評估報告每年1月5日前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一般及一般以上級別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評估報告一事一報,由市各專項指揮機構辦公室、各鎮(街道)在事件結束後15日內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國家和省、無錫市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市各有關部門分析評估按照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和經濟安全事件五大類分組進行,各組的參與部門負責編寫本部門突發事件評估報告和趨勢分析報告,牽頭部門負責匯總形成該類別突發事件應對評估報告和趨勢分析報告。自然災害組由市民政局牽頭,市水利局、國土局、農林局、建設局、地震辦、氣象局等單位參加;事故災害組由市安監局牽頭,市發改局、公安局、建設局、交通局、環保局、衛生局、質監局、人防辦、總工會、海事局、供電公司等單位參加;公共衛生事件組由市衛生局牽頭,市農林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等單位參加;社會安全事件組由市公安局牽頭,市台辦、信訪局、外經局、民族宗教局、外辦、僑辦等單位參加;經濟安全事件組由市金融辦牽頭,市發改局、經貿局、物價局、糧食局、人行江陰市支行等單位參加。
如果滿意請點擊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答題不易..祝你開心~

閱讀全文

與矛盾糾紛應急預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