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土地糾紛怎樣處理
農村土地侵權產生糾紛的,當事人可以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可以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三十三條【物權糾紛解決方式】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第二百三十四條【物權確認請求權】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第二百三十五條【返還原物請求權】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農村土地承包發生糾紛由哪個部門管
事實上,農村土地承包發生糾紛時,應找哪個部門處理應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而定,各地管轄處理的部門或機構並不一定相同。故一般解決土地承包糾紛的措施一般如下:
首先,雙方當事人可先進行協商解決,爭取和平解決糾紛。能夠協商解決的最好協商解決,否則走那種法定程序的都會占時間,這點對承包方和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如果協商不成的,可以找村委會進行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可以找當地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再次進行調解,爭取達成一致的調解協議決絕糾紛。
再次,如果調解不成,可以到當地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通過仲裁的方式進行仲裁解決。
最後,還是沒能解決問題或不願意進行仲裁的,可以直接至法院提起訴訟,通過訴訟解決糾紛。
你要去提起訴訟的,那麼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來:
首先,要快去法院立案,現在立案都實行訴前調解,不直接立案,光是等調解都要好長時間。
其次,去立案要早,晚了可能立不上,因為很多法院每天立案數量內部有限制。
再次,交立案材料後,先交錢,然後等通知,如果法院決定立案受理,會在7天內給你寄發(或者通知你去取),如果不受理,也會給你不予受理通知書。
Ⅱ 土地糾紛解決的方法有哪些,應該怎麼做
一般分為四種解決方法的:
和解(協商)
和解是依糾紛主體自身的力量,在平等和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協商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通常無須第三方的介入,無須嚴格遵守實體法規范和程序規范,和解協議也沒有強制力,這是一種最為平和的糾紛解決方式。
調解(非訴訟調解或民間調解)
調解,即糾紛主體將爭議提交第三者,由其協調、說服並幫助雙方進行協商交流,以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這是一種運用比較廣泛的糾紛解決方式。在農村土地糾紛的解決過程中,屬於這類調解的主要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和鄉(鎮)政府的調解。《土地管理法》第57條規定,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解決,可由雙方協商解決、申請村委會或鄉(鎮)政府進行調解,也可到法院起訴。其中村委會或鄉(鎮)政府的調解即屬這類調解。
行政裁決及復議
行政裁決,即行政機關依法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相關的爭議進行處理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即上級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不服下級行政行為的審查及決定行為。《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5條第3款規定:「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行政復議法》第30條第1款規定: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訴訟
訴訟是解決土地糾紛的法律機制中最正式、最權威、最規范的一種方式。因土地糾紛引起的訴訟通常是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例如,政府為公共利益征地、土地確權或行政機關先行處理後當事人不服起訴的,應為行政訴訟;而在平等主體間發生的土地爭議引起的訴訟則為民事訴訟。相對於行政裁決與復議,訴訟更加客觀、中立和公正,也應當更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Ⅲ 發生土地糾紛怎麼處理
發生土地糾紛後,有以下的2種處理方法:1、基層調解組織解決;2、土地糾紛仲裁機構解決;3、通過訴訟解決。在具體的司法實踐當中,會通過:1、因地制宜。解決這樣的糾紛的根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切合農村實際;2、標本兼治。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是農村土地糾紛解決的有效途徑和手段;3、多管齊下的方法來解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Ⅳ 土地糾紛最佳解決方法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和農村政策,農村土地糾紛一般可以通過3種途徑解決:
一是基層調解組織解決,二是土地糾紛仲裁機構解決,三是通過訴訟解決。但是根據筆者的調查,我鄉近5年來發生的土地糾紛採取訴訟解決的不到4件,而且解決的效果並不理想。其他的一部分是由村級協調解決,大多數是在鄉政府的直接干預下協調解決,還有少部分極為復雜的糾紛是由於村民的越級上訪,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干預和支持下解決的。綜合分析這些糾紛解決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重頭在於農村基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切合農村實際、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在於規范管理。因此筆者認為,對於農村的土地糾紛案件,應當採取因地制宜、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的方法來解決。
1、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一個最好辦法是因地制宜。
在農村,無論是村民之間還是村民與村集體之間發生的土地糾紛,大部分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尤其是村民之間的土地糾紛,多是為了地鄰之間某家多種了一壟半壟、某家地邊過了一點界、甚至於某家拔草時往自家地里扔了一把草。對於類似這種氣死公安、難死法院的糾紛,一板一眼地管,根本沒法管。如果不管,為了爭一口氣,村民之間的糾紛又往往會升級為與土地相關的案件甚至刑事案件。這樣的案件看起來簡單,但如果只是就事論事地解決卻不簡單。解決這樣的糾紛的根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切合農村實際。如果完全死搬硬套政策與法律,解決起來就會很復雜。只有了解糾紛的內在原因和當事人糾紛以外的原因,調動村級因素尤其是地緣和人緣因素,以合情合理、大致均衡、顧及雙方面子為目標才容易化復雜為簡單,解決糾紛,平息矛盾。
2、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原則應當是多管齊下。
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是農村土地糾紛解決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根據本地這些年土地糾紛解決的統計資料來看,復雜的農村土地糾紛能夠較好地解決多是由鄉村兩級以及上級土地管理、司法等有關部門相互配合的結果。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大量工作在農村基層,基層的調解組織和調解工作是解決土地糾紛的基礎,且往往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但由於土地糾紛源於多個層面,只靠基層的調解工作遠遠不夠,應當盡快完善農村土地糾紛解決機制,實現農村土地糾紛多管齊下、綜合解決。
一是司法機關和鄉鎮政府要加強對農村基層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強化基層調解,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組織在調解農村土地糾紛中的作用。
二是建立和完善縣級土地仲裁工作機構,充分發揮土地仲裁機構的作用。
三是加強司法部門在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的審理中的監督,體現司法公正,嚴厲打擊土地糾紛中的不法行為,保障村民和村集體等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
四是強化農村法制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守法、護法,使其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有效防止各種土地矛盾糾紛的發生。
3、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根本應當是標本兼治,治本為主。
經過對本地土地糾紛發生的原因調查,筆者發現大量的涉及村民與集體之間的土地糾紛和村民之間的宅基地糾紛,存在著諸多的歷史原因和客觀原因。由於存在問題的時間較長,事件相關證據難以查找,甚至有的事件當事人已經不在了,這些原因往往導致一些土地糾紛處於難以理清事實、難以核對證據、難以依法解決的三難境地。因此,對於大量的農村土地糾紛的根本解決應當是標本兼治,治本為主。
一是規范農村土地承包行為,尤其村幹部的行為,對涉及村民利益的各業承包加大監督力度,重點審查在承包中需要訂立的相關協議,監督相應的發包程序,加強協議履行的效果反饋,以此減少因協議不完善和操作不規范帶來的土地糾紛,這是減少農村土地糾紛成因最有效的治本之法。
二是規范村級檔案工作管理。村級檔案是當前一個薄弱的環節,直接制約和影響著農村土地糾紛的解決。許多村的各種協議和合同保管是誰主管誰負責保管,或者由村會計、出納保管,重要的文件由村主要幹部保管,不僅沒有完善的保管制度和工具,連交接手續也沒有相關的規定。由於村幹部的變化帶來的村級檔案丟失,進而出現的土地糾紛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加強村級檔案管理,形成完整的村級檔案保管、交接制度是解決村級土地糾紛的有效保障。
三是定期開展村級土地糾紛隱患排查處理,對發生時間較長、村級相關記錄不完整、涉及村民比較多、存在歷史爭議的土地問題及時補充有關手續,澄清有關事實,搜集相應證據,做好相關記錄,力爭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消除問題發生的內在因素。
Ⅳ 土地糾紛怎麼解決最好
法律分析:
土地糾紛最好的解決方法: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 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按照起訴流程向人民法院進行起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五條
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 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條
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人民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願達成調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
Ⅵ 土地糾紛怎麼處理呢
1、雙方協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糾紛可以通過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協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自願,即雙方願意進行商談,並達成一致協議。任何一方,無論是單位、個人都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任何單位或個人也不得非法干預。
(2)合法,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協議必須是合法的,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該方法適用於因土地權屬不明、范圍不清、地界沒有標志引起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糾紛。雙方協商後,應簽訂權屬地界協議書。爭議雙方當事人應當提請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備案。
2、行政調解當事人協商不成的,應申請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調解時應在雙方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調解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明確責任。
(2)依照法律法規、政策進行耐心的說服工作,講明利害關系。
(3)既要符合法律法規,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
(4)爭取有關部門的配合與支持。
3、人民政府處理人民政府處理即所謂的行政處理。
4、訴訟訴訟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任何單位或個人的土地利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都有權請求國家運用法律來加以保障。訴訟作為土地糾紛處理的一種方法有三種形式,即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
綜上所述,在現有法律規定下,土地糾紛一般為當事人自行調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參與調解,人民政府行政干預,當事人使用訴訟權憑國家法律維護個人利益。切不可使用違法方式解決土地糾紛。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Ⅶ 農村土地糾紛怎樣處理
對於參與分地活動的當事人(一般是以抓鬮方式分得土地,並且各農戶已實際進行了耕種,判定已實際終止原合同,涉及的補償或者賠償問題可另行主張,對於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合同中約定違約金的,按照法律事實對當事人做出賠償或者補償。
【法律分析】
嚴格規范機動地管理。集體機動地,要在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民主商議的基礎上,採取公開招標或公開協商方式發包,嚴禁暗箱操作或仗權承包。同等條件下,機動地優先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了切實保證機動地合法、合理、公開發包,保護廣大農民合法權益,凡是機動地發包合同,必須經鄉鎮農村經濟管理機構進行依法鑒證。承包的機動地,任何人不得轉包、轉讓他人。機動地承包期限一般為一年,最長不得超過3年。以前合同約定承包期較長,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應保持不變;按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規定,需要調整承包合同的,按規定的承包期進行調整;按規定應解除的合同,解除後按新的承包期發包。機動地發包收入計入集體積累。縣鄉政府應加大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管理力度,應對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的,應當對承包方的資信情況和經營能力進行審查後,再簽訂承包合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二十七條 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國家保護進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戶進城落戶的條件。承包期內,承包農戶進城落戶的,引導支持其按照自願有償原則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也可以鼓勵其流轉土地經營權。承包期內,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發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時,承包方對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有權獲得相應的補償。
Ⅷ 鄰里土地糾紛怎麼解決
法律分析:發生土地權屬爭議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即當事人之間發生土地權屬爭議,經協商不能解決的,可以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鄉級人民政府提出處理申請,也可以向有關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查處理申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 發生土地權屬爭議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即當事人之間發生土地權屬爭議,經協商不能解決的,可以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鄉級人民政府提出處理申請,也可以向有關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查處理申請。受理土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的政府或主管部門,應當在查清事實、分清權屬關系的基礎上先行調解,促使當事人以協商方式達成協議。如果調解未達成協議的,受理部門應當及時作出處理決定。當事人對受理部門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Ⅸ 關於土地糾紛,該怎麼解決
土地糾紛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當事人的雙方因為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而引發的歸屬爭議,這個爭議就是土地糾紛。目前我國的土地的權屬主要分為所有權,使用權。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糾紛主要發生在國家和集體之間,集體和集體之間。個人和個人之間的主要表現在權屬界線和歸屬權的爭議上。
集體土地中個人和個人之間也會存在土地糾紛,這種情況就非常的復雜,除了包含宅基地的權屬問題,還有可能包含農業用地的承包權上存在爭議。如果宅基地在建造的過程中發生了爭議,這個時候首先需要尋根求源,找出最有利的歷史證據,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請相關部門進行重新的確權和雙方調解。如果在承包權上發生爭議的,主要包括土地的面積和土地的承包人,這個時候也需要相關部門對承包合同進行審查,對現場的土地進行勘測,最後給出合理的建議和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