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侵權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答: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國家承擔賠償責任所應具備的條件,其在國家賠償制度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四項條件: 1、主體要件 主體要件是指國家對何人的行為承擔責任。國 家只對一定范圍內主體的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一是國家機關,包括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二是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屬於接受國家的委託執行職務,因此,其行為的效果歸屬於所在機關或國家。 2、侵權行為要件 侵權行為要件主要解決的是哪些行為可以引起國家賠償責任。國家賠償的侵權行為要件是違法行使職權,具體包含兩項內容:(1)致害行為必須是執行職務的行為。至於國家機關的民事行為以及其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2)執行職務的行為必須違法。 3、損害結果要件 損害是指對受害人的合法權益造成的不利後果,賠償是針對損害而言,無損害即無賠償,國家賠償也不例外。但國家賠償所言的損害還必須具有某種性質,只有具備某種性質的損害才引起國家賠償:(1)損害必須具有現實性和確定性,即損害之事實必須是已經發生的、確實存在的事實,將來可能發生的損害國家不予賠償;(2)損害必須是針對合法權益而言,違法的利益不受法律保護,不引起國家賠償責任。如沒收違法所得,盡管沒收行為可能違法,但由於是違法所得,國家不予賠償。 4、因果關系要件 因果關系要件即損害結果必須為違法執行職務行為所造成,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國家才對其承擔賠償責任。因果關系要件所要解決的是損害結果由哪種行為所造成,以初步明確行為主體承擔賠償責任的可能。
B. (二) 國家侵權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國家侵權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主體適格、具備實質侵權行為及損害結果和行為有直接關系。產生國家賠償責任的原因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的不法侵害行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所造成的既定的客觀損害。
【法律依據】
《國家賠償法》第一條
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有本法規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情形,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
本法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應當依照本法及時履行賠償義務。
C. 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四項:
侵權行為主體要專件屬。根據《國家賠償法》規定侵權行為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或者其工作人員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侵權行為要件。侵權行為的存在是構成國家賠償責任的要件之一,即國家侵權行為的主體的哪些行為可以引起國家賠償責任。
損害結果要件。損害結果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所造成的既定的客觀損害。即有損害,才會有賠償。
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職務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的行為的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結果之間必須有必然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只有兩者之間具有這種聯系,國家才負責賠償。
D. 屬於中國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國家在什麼情況下,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承擔因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組織的權益而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所解決的是「該不該賠」的問題,它是國家賠償法的核心,也是國家賠償訴訟的核心,它一方面限定了國家賠償的范圍,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受害人的求償權。按照通說的理論,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一般包括四個方面,即主體要件、行為要件、結果要件以及因果關系要件,本文試從這四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國家賠償責任的主體要件
國家賠償責任的主體要件解決的是國家對哪些組織或個人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的問題。
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能成為國家賠償責任中的侵權主體的主要是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還有法律、法規授予國家職權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另外,有幾類特殊的組織或個人的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國家也應該承擔賠償責任。一種是受國家機關委託的組織或個人,他們在行使受委託的職權時違法侵害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受委託人超出委託范圍實施了侵權行為,國家是否對此承擔賠償責任呢?筆者認為如果受委託人的侵權行為與執行受託的職權有關,且侵權人只存在過失的情況下,國家對受託人的侵權行為是應該承擔賠償責任的。如治安聯防隊員在維護治安的過程中,對不服管理的人員使用了強制力,卻造成了對方的人身傷害,國家是需要對此負賠償責任的。但如果治安聯防隊員在休假期間,粗暴毆打他人則可視為被委託人實施非職權范圍的行為,國家對此不負賠償責任。另一種是應邀或自願協助執行公務的組織或個人,他們在執行公務范圍內的侵權行為,國家應當負責。如某公民在協助警察追趕逃犯時用木棒毆打致人傷害的,國家應當對此類行為負責,但是如果協助人員對已被抓獲的逃犯毆打致人傷害的,其行為不可視為國家侵權行為,應由其個人負責。還有一種是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家機關內部機構或臨時組建機構,他們依職能或授權執行職務的侵權行為所致損害,應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
國家對以上這些機關、組織或個人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時都隱含了一個前提條件,即必須對其職務行為或執行職務有關的事實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而不對它們的民事行為或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那麼,如何區分職務行為與非職務行為就顯得比較重要了。對於機關法人或組織來說,區分它們是公職行為還是民事行為不是很難,主要看其行為是否具有國家職權要素。但對於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來說,區分其職務行為和個人行為就不那麼容易了,因為他們同時具有兩種身份,往往在職務行為中參雜著個人行為,要進行有效的區分須綜合參照多個標准,並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一般來說,可從如下角度來考慮:1、執行職務的時間和地點。公務行為的時間、地點在決定行為性質及職務范圍方面很重要,但不是必要和充分的條件。2、實施行為的名義。公務人員實施某行為時,如以行政機關名義出現則視作職務行為(假冒國家機關及公務人員名義的不在此列),如以個人名義出現,視為個人行為。應當表明身份而未表明致他人損害的,應視為非個人行為。3、與行使職權有內在的實質的聯系。
二、國家賠償責任的行為要件
在確定了國家為之承擔責任的行為主體范圍之後,就要解決國家對這些行為主體的哪些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問題了,這就是國家賠償責任的行為要件。在論述主體要件時我們提到,國家只對符合主體要件的機關、組織及個人職務行為承擔責任,但並不是對其所有的職務行為侵權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這就首先涉及到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職務侵權行為的范圍問題。
(一)職務侵權行為的范圍
根據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目前國家只對以下職務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1、具體行政行為;2、刑事起訴過程中的某些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的職權行為;3、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某些強制措施和保全措施,以及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的職權行為;4、國家機關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的一些事實行為,諸如打罵、侮辱、違法使用警械、刑訊逼供等致人傷害的行為。國家賠償法除在第三條、第四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具體列舉了一些應當賠償的職務侵權行為種類外,還作了概括性的法律規定,賦予了法官在審判實踐中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也為今後拓展國家賠償范圍預留了法律空間。從目前的審判實踐的需要來看,有幾類國家賠償法沒有明確列舉的職務侵權行為也應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1、行政不作為侵權。指行政機關根據其職權應當履行而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義務而造成損害的行為。一般來說,行政不作為構成侵權以羈束行政行為為前提,如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行政機關應當作為,而由行政機關自由裁量,那麼即使不作為亦不能視為侵權;2、公有公共設施致害侵權。公有公共設施是指由行政機關或具有行政職能的法人或組織設置或管理以供公用的設施,包括電力、通信、交通設施等,由於這些機關法人、組織負有對公有設施進行管理、維護、監查的職責,因設施的瑕疵而缺乏安全性導致人身財產受到損害的,國家應承擔賠償責任。3、行政合同違法或違約侵權。行政合同兼具民事性和行政性,定立行政合同也是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執行公務的一種方式。如行政機關在行政合同的訂立、履行過程中,存在違法或違約行為,並造成相對人損害的,國家應承擔賠償責任。4、確認或證明行為侵權。許多國家機關如交管部門、公證部門等負有對一定事實或權利義務關系進行確認或證明的職責,其確認或證明行為的違法或錯誤會對當事人的權益產生實際影響,因此,對確認或證明行為造成的損害,國家應承擔賠償責任。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一方面規定了國家應承擔賠償責任的職務行為的種類,另一方面也明示地規定了國家不予承擔賠償責任的行為種類,主要包括:1、立法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包括權力機關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規的行為以及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規章以及發布其有著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的行為。2、國家行為,包括最高權力機關及行政機關行使的某些國防、外交行為。3、司法機關的某些判決行為,如民事判決和行政判決行為。4、某些刑事追訴行為,如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二)職務侵權行為的性質
確定職務侵權行為的范圍是國家賠償責任行為要件內容之一,但國家不是對該范圍內的所有職務侵權行為都承擔賠償責任。根據國家賠償法第二條的規定,國家對違法的職務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即承擔國家賠償責任的職務侵權的性質僅限定在違法的程度上,可見我國是以違法原則作為國家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的。然而,根據國家賠償法的立法精神,為了切實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我們在審判實踐中對違法原則應作擴大的解釋。首先,侵權行為所違的「法」不僅僅指法律、法規,還應包括所有對特定機關或工作人員具有約束力的規范、規定、命令及法律原則。其次,違法行為包括沒有法律根據或事實根據,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職權,濫用職權,處罰顯失公正及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等行為。既包括實體上的違法,也包括程序上的違法;既包括不作為的違法,也包括內容上的違法,既包括作為的違法,也包括不作為的違法。再次,國家賠償法雖然確定了違法歸責原則,但同時也並不排除結果歸責原則。如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第(一)、(三)項規定的對於錯拘、錯捕行為,國家要承擔賠償責任就是例證,因為偵查機關為查明案情對有犯罪嫌疑人的依法拘留、逮捕並未違法,但如果最終查明嫌疑人無罪時,國家同樣要承擔嫌疑人所受損害的賠償責任,這正體現了一種危險責任原則或結果責任原則。該原則能很好解決在被害人無辜受害,而加害人的行為卻完全合法的情況下,合法權益所受損害的責任承擔問題,法律應以最終實現社會公平為要旨,我們不能僅僅拘泥於職務侵權行為是否違法這一表層法律要件。應在審判實踐中,大膽吸收其他歸責原則的精華,否則會使善意的人得不到賠償,這當然有悖於法律的公平與正義原則。
三、國家賠償責任的結果要件
賠償是對損害的填補或補救,沒有損害就無所謂賠償。有法定的損害事實存在,是任何賠償責任的要件之一,國家賠償責任也不例外。違法的職務侵權所造成的損害是多種多樣的,從時間上來說,有已經發生的損害,有將要發生的損害;從范圍上來說,有人身損害,有財產損害,也有精神損害;從受損害權益的性質上來說,有合法權益的損害,也有非法權益的損害;從與侵權行為的關繫上來說,有直接損害,也有間接損害等等。但是國家並非對所有形態的損害都承擔賠償責任,而只是對法律規定的某些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即作為國家賠償責任構成要件的不是「損害事實」,而是「法律損害事實」。那麼,把握國家賠償法對損害事實的原則性法律規定,就成為我們在審判實踐中認定國家賠償責任時比較重要的環節了。概括來說,國家賠償法對損害事實作了如下的法律限定:1、可賠償的損害原則上僅包括對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權和財產權的損害,對於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或名稱權、肖像權等其他人身權所受到的損失以及精神損害,原則上不予賠償。2、損害必須是實際上已發生並現實存在的,而不是抽象的、可能的損害。對將來可能發生的損害,國家一般不予承擔賠償責任,但也有一定例外。將來發生的損害可以分為確定性可得利益的損害和非確定性可得利益的損害。所謂確定性可得利益即指若無侵害行為發生則必可實現的未來利益,所謂非確定性可得利益指若無侵害行為發生,未來利益可能產生,也可能不會產生。國家對將來發生的非確定性可得利益的損害不予賠償;但對於因生命健康損害造成的確定性可得利益的損害予以賠償,如因違法職務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殘失去勞動能力的,國家以生活費、撫養費、傷殘補助金等形式對其未來的勞動收入予以賠償;對於因其他損害造成的確定性可得利益的損害,國家仍不予賠償。3、受損害的利益必須是合法的利益,非法利益的損害不能引起國家賠償責任。損害事實是侵權主體對我國法律保護的利益,而不包括非法所得或法律不保護的法律關系、法律秩序的正常狀態的破壞,或者受法律保護的權益直接侵犯或施加不利影響的後果,損害只能發生於受法律保護的財產。如行政機關拆除違章建築,雖然給違章建築使用人造成損害,但不承擔行政賠償責任。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如違法職務侵權行為造成了非法利益的損害,國家是否要承擔賠償損害,向誰承擔賠償責任。例如交管部門違法扣押了當事人盜竊的汽車並造成了汽車的毀損,交管部門是否應承擔對汽車合法所有者的賠償責任呢?
四、國家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要件
有了違法侵權行為和法定的損害結果並不必然產生國家賠償責任,還須對違法侵權行為和法定損害結果之間的關聯性以及何種程度的關聯性予以認定,這就是因果關系要件所要解決的問題。客觀地說,因果關系要件是國家賠償責任構成要件中最具主觀性的一項要件,其他要件一般有詳細的法律、法規作為標准予以認定,而認定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往往要依靠審判人員的法理知識了,加之因果關系自身的復雜性更導致了對該要件認定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往往對因果關系的不同理解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審判結果,但對因果關系的認定也並非毫無規律可遵循。借鑒民法理論,適用於決定國家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的學說有以下幾種:第一,條件說,又叫條件即原因說。此學說認為凡是導致某種結果發生的條件,都是結果的原因。條例說認為造成損害的所有條件都具有同等價值,因此,擴大了法律責任的范圍。第二,原因說。此學說認為在造成損害結果的諸多條件中,只有一個或幾個重要的條件可以作為損害結果的原因。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可以認為是原因,其餘因素認定為條件,原因的製造者承擔賠償責任,條件的製造者不承擔賠償責任。由於原因說強調重要因素為原因,因而又產生出如何從眾多因素中判斷原因的理論,如直接條件說,必然條件說等。第三,相當因果關系說。此學說認為某種原因僅在現實特定情形中發生某結果,尚不能斷定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只有在一般情形中,依照普遍的社會觀念和正常人的預見,也能發生同樣結果的,才能認定有因果關系。其公式是:若無此行為,則不生此結果,若有此行為通常即發生此損害,則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也不生此損害,即為無因果關系。
由於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特殊性,其權力的來源和依法辦事的原則均要求其必須以為社會提供優良服務為己任,對自己的違法職務行為導致相對人合法權益的損害,國家都應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國家侵權行為的因果關系應適用條件說,當然還要根據違法職務行為在造成損害的諸原因中的地位來確定其對損害結果承擔責任的大小。如果違法職務行為是造成損害的唯一原因,則因果關系是比較明了的,如果損害的造成還與民事侵權行為或者犯罪行為相聯系,則違法職務行為雖然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但就賠償責任而言,還須使用原因說來分析致害因素所起作用的輕重主次,從而判定責任分擔。另外,受害人應先向直接侵害人請求賠償,在受害人從直接侵害人那裡得不到賠償或者得不到完全的賠償時,才可以請求國家賠償。如民事致害人利用假冒第三人的簽名所偽造的土地轉讓協議書和其他的合法證件在國土局辦理了土地轉讓手續,並非法取得了第三人的土地使用權,由於致害人的民事侵權行為和國土局審查不嚴的違法行政行為共同造成了第三人土地使用權喪失的損害,國土局的行為與損害結果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但在確定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應向民事侵權人請求賠償,當從民事侵權人那裡得不到賠償或者得不到完全賠償時,國家才承擔賠償責任。
E. 我國國家侵權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什麼
法律分析:國家侵權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主體適格、具備實質侵權行為及損害結果和行為有直接關系。產生國家賠償責任的原因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的不法侵害行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所造成的既定的客觀損害。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第一條 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有本法規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情形,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本法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應當依照本法及時履行賠償義務。
F. 簡述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1、行為人從事了民事違法行為;
2、造成了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的事實;
3、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4、行為人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的過錯。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G. 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我國民事侵權構成來要件:源
一、行為的違法性 。
二、損害事實的存在 。
三、因果關系 。
四、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財產侵權一般為停止侵害、賠償損失;人身侵權一般為停止侵害,賠禮道歉。
H. 國家侵權賠償責任構成要件包括什麼
法律分析:國家侵權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主體適格、具備實質侵權行為及損害結果和行為有直接關系。產生國家賠償責任的原因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的不法侵害行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所造成的既定的客觀損害。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二條 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有本法規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情形,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
本法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應當依照本法及時履行賠償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