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環境侵權訴訟因果關系的判斷

環境侵權訴訟因果關系的判斷

發布時間:2022-02-12 11:26:38

『壹』 分析環境侵權案件中,損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如何確定

只要通過醫學化學鑒定證明損害(如人身體損害是由於長期飲用含有工廠排回放的污水污染的水答源)是由於環境破壞行為引起的,就具有因果關系——原告的初步證明責任

環境侵權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如果侵權方沒有證據證明這一因果關系不成立(如人體損害是由於本人自己患有先天疾病等自身原因造成的),即使證明了自己的排污標准符合國家規定也要承擔民事責任,當然,此情況下可以不用承擔行政責任。

『貳』 如何認定環境侵權中的因果關系

因果來關系,是個邏輯概念,即因為源原因A所以結果B,即原因、結果二者的關系屬於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環境侵權問題,即由受害者初步證明污染者污染行為導致自己損害結果的,之後由污染者證明其無污染行為或污染行為與受害者損害之間不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如果污染者不能證明證明其無污染行為或污染行為與受害者損害之間不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則法律推定污染者與受害者損害結果存在因果關系,承擔環境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六條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叄』 如何分配環境公益訴訟中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

在環境侵權民事責任中,基於環境侵權的特殊性,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6條確立了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倒置規則,但如何確認與分配在司法務實中還須法院進行裁定分配。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具體適用:
一、確立分配原則
分配原則主要包括:
1)公平原則。對舉證責任予以分配時,不僅要考慮權責平衡,同時也要考慮當事人的實際能力;
2)經濟原則。對於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而言,其整個證明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難度系數相當高,進而明顯加大了金錢成本以及時間成本。
為了實現經濟效益最優化,保護處於弱勢地位的當事人在具體舉證過程中免受有關成本的不利影響,所以,需要以當事人為目標對象,保證舉證責任分配的科學性。
二、確立分配標准
對環境侵權案件予以審理時,我國應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其基本內容如下:只要加害人將污染環境的相關行為轉化為實際行動,那麼不管過錯與否,均應當承當相應的民事責任。與此同時,作為受害人也無需搜集資料以證實加害人具有主觀過錯這一事實。另外,無過錯不應該,也不允許被加害人引做免責理由。對於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審理而言,無過錯原則這一原則也同樣適用,其核心思想在於將加害人本身的主觀過錯問題有效排除,使其無法成為侵權事件的構成要素。
制定並採用上述原則的出發點在於:
1)環境污染是一個復雜事件,通常需要藉助有關科學技術及其原理予以必要證明;
2)單以「力量」而論,受害人通常遠遠不如加害人。
受上述原因制約,作為受害人一般很難從理論及事實的角度來證明加害人確實有過錯。與此同時,應用無過錯原則,能夠明顯提高相關企業(尤其污染型企業)對環保事業的關注,從而促進它們積極投身到污染的預防以及治理工作中去。
由以上可知,對於舉證責任分配而言,過錯與否在本質上不屬於其中的內容,因此,需要予以證明的事實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加害行為發生與否;
2)由加害行為所造成的直接及間接損害後果;
3)加害行為、損害後果二者之間所具有實際因果關系。
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受害方往往處於弱勢地位,普遍不具有足夠的舉證能力,為突出公平原則,所以,應該對舉證責任予以更為科學的分配。
三、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
在我國現行的審判模式之下,在某些情形下,人民法院應主動承擔相應的證據收集責任。當受害人無法舉證,又或者無法做到充分舉證,該種情形下,為保證裁判得以繼續進行,還當事人一個真相與公平,法院應該根據職權所在或者當事人所提出的請求來開展相關的調查取證。需要指出的是,法院如果沒有收集到相關證據,導致相關事實仍舊無法查明時,法院無需承擔任何責任,該種情形下,應由負責舉證的那一方來承擔相應的後果。
由此可見,對於舉證責任承擔主體而言,是不包括法院在內的。然而在此類訴訟案件中,原告通常處於一個相對弱勢地位,賦予法院一定的調查取證職權是現實的客觀需要,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應有效落實「調查與審判獨立執行」的做法,即作為案件的審判人員是不被允許參與證據收集工作的,以有效避免「先入為主」,證據收集工作應由法院的執行單位安排專人負責,另外,法院所收集到的證據應於庭審過程中向原被告出示,予以質證。

『肆』 環境侵權在內容方面的特徵有哪些

所謂環境侵權,是指侵權人在使用自己的財產時由於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或者改變環境的物理、化學、生物屬性導致環境收到污染或者導致環境狀況發生改變,從而侵害受害人合法權利和利益。與傳統侵權行為相比較,環境侵權案件有以下幾種特點:

(一)加害主體方往往是能創造利稅和就業崗位的污染企業

在眾多的環境糾紛中,雖然也多見因為鄰里生活中缺乏自我約束的環境糾紛,如空調運行中的雜訊、廚房排放的油煙、垃圾放置不當的惡臭,還有城市裡的施工雜訊污染、飯店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但更多的還是由於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排放污染物,污染危害他人而形成環境糾紛。由於污染企業往往能夠為當地創造稅收、解決一定的職工就業,就成為地方政府重點保護的對象,使受害人難以獲得正當的賠償。

(二)加害行為的行政合法性

在實務中,環境侵權案件的加害行為一般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超標排放污染物導致受害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根據有關法律規定,侵害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二是達標排放污染物導致受害人的權利受到侵害,在訴訟過程中侵權人往往可以充分舉證其排放行為是經批準的合法排放,而且是達標排放,而一些法院也以加害行為是否違法來判定侵權行為是否構成的要件,導致受害人案件敗訴。

(三)受害人人數眾多

由於環境案件往往是社會公害,危害影響范圍大,因此在實踐中環境侵權案件的受害人經常性的是不特定的眾人,也就必然導致環境侵權案件要以集團訴訟立案。一些基層法院以維護社會穩定為借口,惡意刁難眾多受害人,導致受害人難以依法維權。

(四)因果關系的復雜多樣性

因果關系的成立與否是受害人能否獲得賠償的重要環節。在環境侵權案件中,由於多數受害人不具有專業知識,也無法進入到致害人的生產過程中去,並且由於取證涉及到諸多學科和多種技術手段,也需要充分的財力支持,普通受害人難以承受經濟上的壓力,導致難以獲得證明因果關系的證據,也是影響受害人權利獲得救濟的重要因素。

『伍』 侵權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對回損害後果承擔侵權責任答。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

『陸』 環境侵權案件如何分配舉證責任

環境侵權訴訟中,應適用嚴格責任。污染者的加害行為應當排除「違法性」的適用,但在環境保護單行法有特別規定時,從其規定。《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1款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66條規定:「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但部分單行環境保護法並不沒有在污染構成要件上與這兩個法律規定保護一致。如《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環境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也將違法性作為污染的評判標准,而《水污染防治法》等環境保護單行法中,卻未將違法性作為污染的評判標准。因此,違法性是否為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在具體案情中要根據不同的環境保護單行法的規定來判斷。 環境侵權中的免責事由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在舉證責任分配上,被告承擔具有法定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但不因此免除原告就被告加害行為與其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3)項「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從規定的本意,應當降低原告舉證責任的證明標准,原告只要能夠證明因果關系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即完成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因果關系不成立的舉證責任由污染者承擔,並不免除受害人就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受害人仍需就因果關系初步成立承擔舉證責任。基於環境污染責任在因果關系認定上的特殊性,通過舉證責任倒置和因果關系推定的方式降低受害人的證明責任。即與一般侵權案件中,受害人需要對因果關系提供充分成立的證明不同,受害人只需要對因果關系初步成立承擔證明責任。所謂「初步的因果關系「是指原告的證明標准較低,即只要原告能夠證明被告污染行為具有導致其損害發生的可能性,原告即完成了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在污染者不能完成因果關系不成立的舉證責任下,推定污染者的污染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柒』 關於特殊侵權中的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問題

1、「在環境侵權中 與損害的因果關系由誰舉證? 」:由環境侵權中的受害人舉證。

2、「為何 與損害沒有因果關系 不能成為 環境侵權中的免責事由」:如果原告不能舉證證明損害結果與污染有因果關系,環境案件中的被告自然免責,這不先於「沒有因果關系不是環境侵權中的免責事由」。

3、只有在原告能舉證證明因果關系的情況下,被告才有義務在因果成立的情況下舉證證明有不可抗力、受害者故意、第三人過錯舉證:這三項免責事由,是在因果關系成立的情況下被告的舉證義務。

『捌』 侵權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對損害後果承擔版侵權責任。因權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

『玖』 環境侵權因果關系與一般侵權因果關系有什麼差別嗎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對損害回後果承擔侵權責答任。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

閱讀全文

與環境侵權訴訟因果關系的判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