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07年法律講堂醫療糾紛生死一線觀後感
無法可依,違法不究。
㈡ 如何防範醫療糾紛心得體會
醫療糾紛是由患者及醫務人員多方面願意產生的,作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也應該持有正常的心態,多做批評和自我批評。在醫療活動中要積極創造良好文化環境,為患者提供優美的就醫環境,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從社會客觀因素上盡量減少糾紛的發生;更應該從既往發生的醫療糾紛中汲取經驗教訓,積極改善自己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還應提高醫療質量避免醫療糾紛的產生,因此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防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
⑴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應熟悉掌握常用的衛生管理法律、法規。
⑵加強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服務意識。
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起碼標准,所以醫院應該教育醫務人員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文明行醫,養成良好的服務態度,與病人建立親人般的醫患關系,擺脫「醫家至上,病家求治」的傳統觀念,在診療活動中尊重患者的意願,向患者履行告知義務,使患者及時了解有關診斷、治療、預後等方面的信息,以行使患者本人對疾病診治的相應權利,減少由於病人對醫療行為不理解而引發的糾紛。
⑶醫務人員應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
規章制度和診療護理操作規范、常規是醫學實踐長期經驗的科學總結;是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保證;是評判醫療護理工作是否存在過失的准則。因此,醫院應該把建立健全醫院規章制度、各級人員崗位責任制度和加強對醫務人員診療技術操作規范的培訓,作為院、科兩級管理工作的重點,做到有章可循,違章必糾,使醫院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的軌道,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2 醫療機構應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醫療質量事關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醫療糾紛的發生與醫療質量的高低成正相關關系。要提高醫療質量、對醫療安全有保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就要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對影響醫療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監控。醫院應該健全醫療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的預案,狠抓基礎質量,環節質量和終末質量的三級管理,堵塞漏洞,做到防患於未然,很抓「三基、三嚴」的培訓,才能確保醫療糾紛不發生或少發生。
3 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病歷是疾病的診治經過及療效的原始記錄,是進行醫學研究的原是資料,也是判斷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是否得當的法定證據。它不僅涉及到醫學技術問題,還涉及日後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賠償問題。發生糾紛後,病歷將成為認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民事法律責任的一種重要依據。鑒於病歷在醫療及法律諸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醫院應成立病歷質量管理委員會,提高醫務人員應對病歷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的法律地位的認識,加強對醫護人員書寫病歷基本功的訓練,提高病歷書寫質量,確保病歷的客觀、真實、完整。其次,要對病歷質量實行層層負責,嚴格執行三級查房制,主治醫師把關修改,科主任、醫務處、病歷管理委員會定期檢查,杜絕有缺陷的病歷歸檔。這些措施將無疑對防範醫療糾紛的發生起到初步把關的作用,也對日後可那能發生的醫療糾紛提供抗辯證據。應當引起高度注意的是,切忌自作聰明,為掩蓋有過失或有缺陷的醫療行為而違背客觀事實塗抹、篡改病歷資料,否則,很可能會要承擔更加嚴重的法律責任。法院僅憑這一點(提供虛假證據——舉證不能)就可判定醫方敗訴。
4 重視醫療以外的其他安全問題,減少非醫療因素引發的醫療糾紛。
醫療以外的安全問題在近幾年醫療糾紛的投訴案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例如:請假或自行外出的患者在院外出現意外;患者在醫院內的摔傷、燙傷、自殺;精神病人在院內傷人、或外逃傷人等,依據國家的法律,醫院雖對患者沒有監護責任,但應負有監管責任,一旦出現問題,很難證明醫院完全沒有過錯。所以,重視和防止醫療以外的其他因素引發的意外情況的發生,是新時期給醫院管理者提出的新的要求。醫院各部門應協調一致,通力合作,制定和建全各項醫療以外的安全防範措施,嚴格對在院病人的管理,堅持各種「告知、協議」制度,做好入院須知教育,並應取得患者及家屬的支持,堅持「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不僅要滿足病人必須的醫療服務,還要最大限度地滿足病人的其他合理要求,把非醫療因素。
㈢ 有關醫學溝通服務方面講座聽後感
學患關系是醫學生在上級醫/護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觀察患者病情,學習臨床技能,提高診療水平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醫患關系[1]。近幾年來,頻繁發生的醫療糾紛,劍拔弩張的醫患關系,嚴重阻礙了醫學生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良好執業習慣的養成和執業自信的形成,要改善這種局面應以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的培養為突破口,加強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等相關方面的教育和培養,促進學患關系和諧發展。筆者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對福州總院等4家三甲醫院醫學生與患者溝通認知情況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福建省立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福州總院等4家三甲醫院的本科實習醫生和實習護士,共選擇300名,男150名,女150名;年齡23~25歲,平均24•4歲;其中,本科實習醫生200名,本科實習護士100名。
1•2方法:到各醫院的實習生宿舍樓,將問卷發放給宿舍號為奇數的醫學生填寫,共發放300份,每所三甲醫院發放75份調查問卷(本科實習醫生50份,本科實習護士25份),採用無記名自填式的問卷方式。問卷調查內容包括: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基本情況、影響學患溝通的主要因素、對自身與帶教老師和患者溝通方面的認知等。
1•3統計學分析:採用SPSS17•0軟體進行分析,採用相關分析法,以P<0•05為有關聯性,r的正負值分別表示正相關和負相關。
2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30份,無效問卷2份,所得有效問卷為228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76%。
2•1醫學生與患者溝通的情況:部分醫學生在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時未做好心理和思想准備,無法營造良好的學患溝通環境,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存在障礙(表1)。
2•2醫學生接受醫患溝通技巧培訓情況和對培訓作用的認知情況:經過調查,有41•2%的學生在大學階段從未接觸過「醫患溝通」相關方面的選修課程/講座。醫患溝通技能的培訓時間和對實習幫助間存在關聯性,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性(χ2=20•2,P<0•005,r=0•54,表2)。堅持將醫患溝通技能始終貫穿於臨床實習過程中,對醫學生臨床實踐最有幫助。
2•3醫學生在實習期間遇到患者排斥時所採取的態度:在本次被調查的醫學生中,僅有6•7%的醫學生在實習期間遇到患者排斥時,會主動贏取患者的信任,而66•6%的醫學生有時會,這說明大部分的醫學生能夠認識到溝通在緩解學患緊張關系的作用,卻沒有真正意識到學患溝通技能是在每一次不失時機地實踐中得以鞏固和提高;有26•7%的醫學生不會採取行動贏取患者的信任,始終以逃避的態度來對待患者的排斥行為,將自己處於被動狀態。
2•4醫學生與帶教老師、患者之間互動情況:能夠主動與帶教老師進行信息溝通的醫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賴(P<0•05,表3);但尚有14•9%的醫學生選擇患者「不願意,認為涉及隱私」,針對這一結果,提醒醫學生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應注意掌握分寸,把握技巧,不要過多地涉及患者隱私問題。
2•5影響學患溝通的主要因素:在被調查者中有75•0%認為影響與患者溝通的主要因素是臨床經驗不足,選擇語言溝通障礙和缺乏溝通技巧培訓的醫學生分別是46•0%和40•0%,而認為「工作任務繁重」是影響與患者溝通的主要因素僅為27%。大部分醫學生可以理性對待學患溝通之間存在的問題,從自身找影響因素,而不會以工作繁重等理由逃避學患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2•6醫學生認為提高醫患溝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醫學生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偶爾或者不定期的專題講座,相反,希望通過系統化、科學化、完善化和針對性強的方式或者形式來提高自身的醫患溝通能力(表4)。
㈣ 急!!!求「醫學人文精神在我身邊踐行」的演講稿,時間5-8分鍾,最好能有PPT,如果沒有也沒關系
我感受的醫學人文精神
還記得剛入校時宣誓的醫學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當我步入神聖醫學學府的時刻,謹庄嚴宣誓:我志願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於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
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葯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
」古人說:「醫者,是乃仁術也。」百姓也常說:「醫者父母心。」「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字里行間蘊含的有關生命的啟迪。這些無一不向我們透露著人文關懷不僅是中國醫學崇尚的精髓,也是西方醫學的核心精神,是醫學價值取向的終極體現,選擇了學醫,便是選擇了人文關懷。
課堂講授與實踐體驗相結合:醫學人文關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它不僅反映在醫學人文教育理論理念的設計上,更要反映在醫學人文教育實踐理念的操作上。故而要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溝通互融,凝聚合力:在醫學人文教研室層面可通過集體備課,研討教學方法等形式進行;在學院層面應打破學科壁壘,建立合理的人文各學科與醫學專業學科融通的長效機制,使各種形式的學科真正包容滲透而不是實際上各自孤立,使學科融合流於形式;在校際層面,應加強增進周邊綜合性高校之間的橫向聯系,互用優質人文資源以搭建資源共享平台。改變以往醫學人文課程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承式、灌輸式,只注重意識形態的教化、理論的探討,側重於范疇、
體系的教學而缺乏用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去分析和面對實際的醫學難題與熱點。而應積極鼓勵與引導學生,拓展視野,拓寬思路,正確認識與深刻體驗,授課內容要以與醫學實際或社會密切相關的焦點問題為主,讓學生收集資料、形成觀點、各抒己見、相互交流,培養其主動性、調動其積極性、激發其創造性,培育其「關心、尊重、理解、盡責」等優秀品質與鍛煉堅強意志,訓練人際交往能力,發展創新思維,培養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其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對其未來適應社會大有裨益。
凡是正常的人,無不敬畏生命,珍惜健康,渴望關懷,而醫生恰恰是為人們拯救生命解除病痛恢復健康的,因此人文關懷是醫學永恆的主題。而當今社會對醫生的認可度並不理想,
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也源源不斷,提升醫學人文教育已成當務之急,勢在必行。
對於有些慢性病、精神病或者諸如癌症這類不治之症,最好的治療正是「人文關懷」。
醫學總有些無法企及的角落,不是「妙手」就一定可以「回春」,還有些時候回天乏術。醫
學技能的發揮領域是有限的,而這時醫學精神「人文關懷」便有了展示的空間,發揮它獨特
的魅力。有些慢性病如乙肝病患者由於疾病本身特點病程長、預後差、易復發、具有傳染性,
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這種不良情緒又同時反作用於病情,致使病情加重,
如果醫生能適時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加強醫患溝通,將人文關懷點滴融入臨床工作中,
使患者掌握慢性乙型肝炎保健知識,提高遵醫行為和滿意度,減輕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治療,
能更好的促進疾病的康復。有些癌症晚期患者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多的是對死亡的恐懼,這
種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大於肉體上的痛苦,這時醫生可以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症
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給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
使他們無痛苦地度過人生最後時刻,寧靜地面對死亡。
盡管醫學在20世紀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現在對醫學失望和懷疑的氣氛卻更濃。60年代樂觀主義的搖旗吶喊已消失殆盡。青黴素發明產生的激動、心臟移植帶來的喜悅、1978年第一例試管嬰兒出生的歡呼已不復存在。存在的是對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發展可能出現後果的恐懼日益增長,對醫療保健非人格化傾向的不滿,對不堪重負的醫療費用和衛生資源分配不公的批評。在這種情況下,公眾對於科學醫學所採用的高技術「能做和將做」的驚恐必定增加。醫學有時似乎由主要對發展它的技術能力感興趣的精英領導,而他們很少考慮它的社會目的和價值,甚至個體的痛苦。病人被看作為「問題」,或等待修理的「生命機器」。因此,就不奇怪公眾為何對此反感,而樂於接受更人道地對待他們的傳統醫學或自然療法。
醫學從其本質而言絕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人性關懷,社會公正、公平的人道主義事業的
真正體現。醫學作為「生命干預」的歷史性、地域性、制度性、文化性的「人類文明積累」,
其終極人文關懷是隱匿於其表象背後的最一般的終極生命本體觀,醫學之所以強大不僅在於工具層面的「能為什麼,
」還在於人文層面的「應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