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正定河畔曙光項目土地出讓金交了嗎
今天見中華大街曙光路的售樓處被貼封條了
⑵ 山西主河流有哪些
山西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全省約有24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4000平方公里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8條。前5條向西、向南流,屬黃河水系;後3條向東流,屬海河水系。汾河是省內最大河流,源於管涔山腳下的雷鳴寺,長710公里,縱貫省內中部,至萬榮縣廟前村附近匯入黃河,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是省內主要農業地帶。沁河發源於太岳山二郎神溝,流經沁源、安澤、沁水、陽城等縣,而後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匯入黃河,全長450公里(省境內351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省境內9315平方公里),是山西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流之一。涑水河源於絳縣橫嶺關,向南入黃河,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5548平方公里。昕水河有南、北兩支上源,北支源於隰縣北石樓山,南支源於蒲縣東北南耀山,兩支於午城交匯,西流注入黃河,全長134公里,流域面積4321平方公里。三川河由北、東、南三川在離石縣城至交口鎮之間匯集而成,流經方山、離石、中陽、柳林4縣,流域面積41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億立方米。海河在山西境內長400餘公里,流域面積佔全流域面積(23.4萬平方公里)的25%,匯水面積為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桑乾河在山西境內長252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滹沱河在山西境內長330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漳河在山西分清漳河和濁漳河兩支,清漳河流經太行山區,在黎城下清泉進入河北省,境內河長150公里,流域面積4043平方公里;濁漳河經長治盆地,在平順馬塔村流入河南省,境內河長223.2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黃河流經晉、陝峽谷間,縱貫山西南北。由於河床比較大,流水急,航運困難,灌溉用水不便,但水力資源豐富,是山西可資利用的最大水源。汾河 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長710公里,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發源於寧武縣東寨鎮管涔山脈樓山下的水母洞,周圍的龍眼泉、支鍋奇石支流,流經東寨、三馬營、宮家莊、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關、寧化、壩門口、南屯、子房廟、川湖屯等村莊出寧武後,流經六個地市,34個縣市、在河津市匯入黃河。汾河流域面積39741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養育了全省41%的人民。據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戰國時有奏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到唐、宋、遼、金、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經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直到50年代,在《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歌里,依然生動地描繪了「汾河流水嘩啦啦」的喜人景象。 汾河四周九山匯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台樓榭,風光旖旎,自古以來,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山海經》載:「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黃河)。」《水經注》載:「汾水出太原汾陽之北管涔山。」有史以來,汾源和汾水為三晉悠久燦爛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汾源鹼晉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三晉人民飲水思源,尋根感恩之處,其水之純凈甘醇、景之優美別致,自古享有三晉第一勝境之美譽。現汾源旅遊景點有汾源靈沼、雷鳴寺、樓子山等,為省級旅遊風景名勝區,是三晉兒女依戀、崇敬、嚮往之地,是全省人民民心凝聚、眾志成城的象徵。沁河 古稱沁水,也稱少水,《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封少水」,文中的少水即沁河,當指端氏附近河段。 沁河發源於沁源縣西北部綿山東麓的二郎神溝,流經郭道鎮境 後與北源赤石橋河、東源紫紅河匯合。這與《水經注》的記載完全相合:「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遠縣羊頭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經瀉一隍,又南會三山水,歷落出,左右近溪,參差翼注之也。」 酈道元在注中把沁河東源紫紅河作為正源,所以說沁河發源於羊頭山。羊頭山亦稱謁戾山,橫亘於武鄉、沁縣、平遙、沁源交界處,赤石橋河與紫紅河皆發源於此山,在郭道鎮境與正源相匯,故曰「三源奇注,經瀉一隍」。沁河南流經交口村有白狐窯河從東匯入;在河西村有狼尾河從西匯入;在中峪鄉龍頭催有西川河從西匯入,故曰:「又南匯三水」。同時又有兩岸溪澗不斷注入,故曰「左右近溪,參差翼注之也」。這最後流經大南村出沁源縣境。 沁河又南經安澤縣、沁水縣、陽城縣後,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經濟源、沁陽,在武陟縣西營附近注入黃河。全長456公里,流域面積12900平方公里。在山西境內長363公里,流域面積9315平方公里。沁河是山西省內僅次於汾河的第二大河流。涑水河 發源於山西省絳縣橫嶺關陳村峪。《水經》:「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注曰:「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至周陽與洮水合,水源東出清野山,世人以為清襄山也。」涑水河向西南流經山西省的聞喜縣、夏縣、運城市區、臨猗縣至永濟市伍姓湖,在弘道園村附近匯入黃河,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5548多平方公里。涑水河主要支流為姚暹渠,605~607年(隋大業年間)都鹽吏姚暹為保護鹽池重修而得名。姚暹渠源於聞喜,流經夏縣、運城,繞鹽池東側和北側至永濟入伍姓湖,為季節性河流。三川河 由北川、東川、南川匯流而成,故名三川河。幹流在山西省離石市以上稱北川,發源於呂梁山北段西麓方山縣的赤堅嶺,流經方山縣城,在離石市納支流東川後始稱三川河。再往下游6公里的交口鎮匯入支流南川,然後流經柳林縣城。於石西鄉西河口村注入黃河左岸。河道全長176公里,入黃口高程624米。東川有兩個源頭,偏北的一支叫小東川,發源於呂梁山脈的骨脊山,流向為東北西南向。偏南的一條叫大東川,發源於呂梁山西麓的神林溝,經吳城鎮,以東南西北流向在車家灣匯合小東川後由東向西流經田家會,在離石市匯入三川河左岸。南川發源於呂梁山西麓,山西省中陽縣劉家坪鄉鳳尾村界牌嶺,以北偏西方向流經中陽縣城,在離石交口鎮匯入三川河左岸。�三川河幹流可分為上中下游三段:由河源至圪洞鎮(方山縣城所在地)為上游,河道長49公里,比降8‰,河谷較窄,川峽相間。圪洞鎮至離石市為中游,河道長52公里,比降4.7‰,此段河谷開闊,川地平坦,水利條件較好,是當地農業生產基地。離石市以下為下游,流向轉為由東北向西南流,河道長75公里,比降3.8‰。此段由離石市至交口鎮河谷較寬,交口鎮以下至柳林縣城河谷較窄,河道曲折,川地較少,柳林縣城以下至後大成水文站河谷又放寬,平均寬800米左右,後大成以下為峽谷段,河道彎曲,水流湍急。三川河是晉西匯入黃河北幹流左岸諸多支流中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積4 161平方公里。據實測資料統計,三川河多年平均徑流量億立方米,若加上柳林縣泉水億立方米共為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可開采量億立方米,合計水資源億立方米。年最大徑流量億立方米,最小年為億立方米,最大最小比值為3。多年平均輸沙量2908萬噸,輸沙量的年際變化更大,最大年輸沙量達8350萬噸,最小年只有461萬噸,最大最小比值達18。水沙年內分配集中,汛期(7~10月)水量佔全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則佔到95%左右。沙量往往又多集中在幾次暴雨洪水中,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276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2908萬噸,流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輸沙量6989噸,若按水土流失面積平均,則高達每平方公里10510噸,而局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侵蝕量可高達2萬噸。昕水河 昕水河流域位居黃河中游的東岸,山西省呂梁山南端,為我國黃土高原主要殘塬溝壑分布區。發源於山西省境內的蒲縣摩天嶺,昕水河河流全長 134公里,在大寧縣西注入黃河。全流域包括蒲縣、隰縣、大寧、吉縣、永和5縣的40個鄉(鎮)和鄉寧、交口的個別自然村。流域面積為4326平方公里。昕水河流經黃土殘塬區,水量不大,含沙量高,大寧站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 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55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2830噸。桑乾河 是海河的重要支流,其上游有源子河、恢河兩條河流。主流恢河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的管涔山分水嶺村,源子河發源於山西省左雲縣的截口山。兩河在朔縣與邑村會合後始稱桑乾河。桑乾河流經朔縣、山陰、應縣、懷仁、大同至陽高縣尉家小堡村進入河北省境內。桑乾河在山西境內的河流長度為252公里,流域面積達17142平方公里。桑乾河上的主要支流有黃水河、渾河、御河等。滹沱(Hutuo)河 繁峙縣泰戲山,向西南流經恆山與五台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東流至河北省獻縣臧橋與子牙河另一支滏陽河相會。全長587公里,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狀排列,主要集中在黃壁庄以上,以下無支流匯入。流域內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傾斜,西部地處山西高原東緣山地和盆地,地勢高,黃土分布較厚;中部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礦;東部為平原。流域內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較重。流經山區、山地和丘陵的面積約佔全流域面積的86%,河流總落差達1800餘米。瑤池以上為上游,沿五台山向西南流淌於帶狀盆地中,河槽寬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緩慢。瑤池至崗南為中游,流經太行山區,河谷深切,呈「V」形谷,寬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黃壁庄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道寬廣,最寬可達6000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漸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兩岸築有堤防。流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自東向西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年降水量400~700毫米,集中於夏季。地表徑流主要由降雨補給。年均徑流量約22億立方米,分布不均,以太行山東坡產流較大,愈往上游愈小。徑流的年內分配也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多水年的水量為少水年的10倍。由暴雨釀成的洪水,峰高量大,陡漲陡落,主要來自幹流和冶河,多發生在7~8月。含沙量11.4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2920噸。全流域已建有崗南、黃壁庄(見崗南水庫、黃壁庄水利樞紐)、孤山、下茹越、觀上、雙乳山、石板、下觀、大石門、郭庄等大中水庫10座及眾多小型水庫、塘壩,洪水災害基本控制,灌溉、發電效益顯著。流域內礦藏豐富,尤富煤。有石家莊、陽泉等城市,經濟發達。革命勝地西柏坡(見平山縣)、蒼岩山風景區及隆興寺等名勝古跡可供游覽。滹沱河歷史名稱多異。《禮記》稱惡池或霍池。《周禮》稱厚池。戰國時稱呼淪水(呼池水)。 秦稱厚池河。東漢稱滹沱河。《史記》稱滹沱,也稱亞淪。《水經注》稱滹沱。曹魏稱呼沱河。西晉稱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稱清寧河。滹沱河發源於山西繁峙縣泰戲山下孤山村一帶,流經代縣、原平縣及忻定盆地,自東冶鎮以下轉入太行山東坡,從猴刎入平頂山,經崗南水庫、黃壁庄水庫和靈壽縣,自正定縣北白店村西入境,經流縣內40多個村莊,至大豐屯村北出境入藁城縣,經無極、晉縣、深澤、安平、饒陽等縣,至獻縣老河口與滏陽新河匯合入海。漳河 漳河在中國的水文資料里,是一條不起眼的河流。雖然流經晉冀豫,是海河的重要支流,可是其影響力卻遠不及其它的大江大河。在乾旱少雨的北方,對於黎城乃至長治,甚至更多的地方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母親河。漳河分濁漳河與清漳河兩支,均發源於山西境內。濁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南源出於長子縣發鳩山,西源出於沁縣西北漳源村,北源出於榆社縣柳林河。濁漳河南源全長134公里,向北流至襄垣縣的甘村附近西源匯合;西源長81公里,與南源匯合後繼續向北,至襄垣縣合村口與北源匯合;北源長130公里,三源匯全後稱濁漳河,經黎城,從平順縣下馬塔營村出境入河南。山西境內河段全長231公里,流域面積11311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石樑站為8億立方米,年均輸沙量1730萬噸。清漳河東源長104公里,西源長101公里,東、西二源在左權上交漳村會合後,稱清漳河,至黎城縣東北的下清泉村注入河北省。清漳河全長142公里,流域面積4159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天然徑流量4億立方米。清濁兩源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後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入衛河。長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積(至蔡小庄)萬平方千米。漳河觀台以上段,兩岸地勢陡峭,河谷狹窄,水流曲折迂迴,其間,有赤壁、候壁、天橋段等處天然跌障。河道出觀台後進入丘陵地區,岳城水庫以下為平原,至館陶縣徐萬倉處與衛河匯流後入衛運河。漳河是一條游盪型河道,素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從明朝(公元1368年)至1942年的575年中,較大改道有50次之多,決口次數數不勝數。《海河流域綜合規劃》中說,海河發源於地處山西省境內的漳河,以此計算海河全長1032公里。此外,有的水利專家還認為,海河發源地應是漳河的上游濁漳河,以此計算海河全長1329公里。漳河是一條從歷史中流出來的河流。漳河發源地之一,長子縣發鳩山,是一個凝結著神話傳說的地方。實際上,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劉毓慶曾大膽斷言,「晉東南叢生的英雄神話乃是文明初始的曙光」,「華夏文明的曙光破曉於晉東南」。只有晉東南的眾多的神話傳說——這種口頭相傳的歷史,才能將中華文明的五千年串起來。許多神話和民間傳說中,那些最被人們津津樂道和膾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媧補天,炎帝嘗百草、精衛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黃帝蚩尤之戰、誇父追日、堯舜禪讓、成湯禱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黨或和上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李月明先生說,山西襄垣可能是河洛發源地之一。河出圖、洛出書很可能就是漳河出圖,襄垣羅山出書!此說僅供參考。漳河源頭之一的發鳩山,即精衛填海的故事原發地。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本名女娃。黎城縣的隋代《寶泰寺碑記》就稱此地為「炎帝獲嘉禾之地」。作家鈕宇大先生通過文獻和實地考查推斷出,千古聖帝堯是黎城人。箕山、曬布崖、洗耳河、許由洞、彭祖古居「彭庄」等人文遺跡為「許由洗耳」等民間傳說留下的不只是佐證,很可能就是真實歷史發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