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糾紛,什麼是相鄰關系,相鄰關系的原則
您好,
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因相鄰各方應當給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母法條●《民法通則》[1] 第83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 ,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鄰方造成妨礙或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2]
●《物權法》第七章規定:
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十四條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第八十五條 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第八十六條 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
對自然流水的利用,應當在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之間合理分配。對自然流水的排放,應當尊重自然流向。
第八十七條 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八十八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築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築物的,該土地、建築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八十九條 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
第九十條 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
第九十一條 不動產權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築物、鋪設管線以及安裝設備等,不得危及相鄰不動產的安全。
第九十二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
處理依據
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物權法》第85條)。此條的重點在於「當地習慣」。例如,城市房屋的間隔小一些,農村房屋間隔要大一些,因此處理房檐流水等方面的習慣有很大不同。[2]
常見情況
相鄰關系比較復雜,較重要的有:
1、關於生活、工業、農業用水,特別是高低地、上下游、左右岸之間的需水與排水,水利與水害關系。如造成對方損失,應予賠償 ;如分享水利,費用應分擔。
2、關於防止危險和危害。如環境污染,存放及使用易爆、易燃物,近房施工,危險建築等。相鄰雙方應避免由於自己方面的原因對鄰方造成危險及危害。也有權要求排除來自對方的危險和危害。一旦造成損失,責任者應依法承擔責任。
3、關於鄰地的通行和使用。包括穿越鄰地至公共通道的通行權,通過鄰地設置管道和線路,以及因建築施工而使用鄰地等。如因此造成鄰方的損失,也應賠償。相鄰關系舉證應該有實施方承擔,被實施方舉證要困難的多,類似於環境案件。
而比較常見的相鄰關系有幾下幾種:
(1)相鄰土地使用關系;
(2)相鄰防險、排污關系;
(3)相鄰用水、流水、截水、排水關系;
(4)相鄰管線安設關系;
(5)相鄰光照、通風、音響、震動關系;
(6)相鄰竹木歸屬關系。
(7)相鄰安全關系
原則:
兼顧利益
兼顧各方的利益,互諒互讓、互助團結
相鄰各方對土地、山林、草原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發生爭議,或因環境污染發生爭議以後,必須本著互諒互讓、有利團結的精神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有關國家機關和人民法院解決。在爭議解決以前,爭議各方不得荒廢土地、山林等自然資源,不得破壞有關設施,更不得聚眾鬧事,強占或毀壞財產。對故意鬧事造成財產損害和人身傷害的,除追究當事人的民事責任外,還應追究其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相鄰各方在行使所有權或使用權時,要互相協作,兼顧相鄰人的利益。以鄰為壑,損人利己,妨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是與相鄰關系所應遵循的原則相悖的。人民法院處理相鄰關系糾紛,也要兼顧各方的利益,使糾紛得以妥善解決。
提供利益
有利生產、方便生活
處理因相鄰關系發生的糾紛時,應從有利於有效合理地使用財產,有利於生產和生活出發。例如在處理地界糾紛時,如果原來未劃定地界,就應當根據如何便於經營管理和有利於生產發展的原則,來確定新的地界線。
公平合理
公平合理是民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處理相鄰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中有四層含義:
(1)堅持權利義務平等。相鄰各方都是平等的民事主體,誰也不能只行使權利,不履行義務。相鄰一方不履行義務的,應承擔民事責任。
(2)行使權利應保持在合理限度內。
(3)尊重歷史形成的客觀狀況和先後順序。
(4)避免或排除不妨妨害,合理賠償損失。
相鄰關系的種類很多,法律很難對各種相鄰關系都作出具體規定,這就需要人民法院在處理相鄰關系糾紛時,應該從實際出發,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適當考慮歷史情況和習慣,公平合理地處理糾紛。
② 我想問問您我國相鄰關系制度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完善,大俠賜教。
關於相鄰關系,我國現行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其完善
伴隨著《物權法》的出台,我國的相鄰關系制度已在原《民法通則》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但是相比其他國家的立法,不難發現,現有的制度在立法層面尚存在一些缺陷、在司法層面也欠缺良好的操作性。下面,就通過對我國現行制度的研究分析,圍繞現行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嘗試為完善我國相鄰關系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議。
我國《民法通則》僅在第83條規定了相鄰關系,且僅僅是一個原則性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基於司法實踐的需要,針對《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頒布了相應的司法解釋,具體反映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7條至第103條規定,但也只有7條。我國《物權法》關於相鄰關系的規定體現在第二編「所有權」第7章第84條至第92條,共計9條。
上述規定多為原則性和概括性規定,顯得較為籠統和簡單。以物權法為例,《物權法》第86條僅原則性規定了各權利人應該「提供必要的便利」,並沒有對如何提供便利做出規定;另外,僅規定了自然流水的利用和排放,而沒有規定人工流水和排水。《物權法》第87條也僅原則性地規定了鄰人的必要通行權,並沒有規定何種情況下才有通行權,也沒有規定通行的方式方法和產生損害的後果。《物權法》第88條籠統地規定了鄰地利用關系,而按照其他國家的規定,可分為管線安設權和鄰地使用權。該條沒有詳細規定管線安設的線路、方式以及變更線路時的責任分擔。對相鄰一方因建造、修繕建築物而利用他人土地的也沒有規定利用的方式以及補償方法。《物權法》第89條僅規定了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權。但是對於妨害後的處理措施並沒有規定。
反觀其他國家的立法,《德國民法典》關於相鄰關系的規定從第906條至第924條,共計19條;《義大利民法典》在第三編「所有權」中從第87條至第921條對相鄰關系加以規定,其中還包括關於土地相鄰關系的第842、843、844條等,共計56條之多;《法國民法典》從第640條至第685條對相鄰關系加以規定,雖然其中有一部分是關於地役權的規定,但仍有至少三十餘條;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從第774條至第800條共27條,對相鄰關系加以規定;《瑞士民法典》關於相鄰關系的規定是豐富的和詳盡的,其中有第684條至第694條的土地相鄰關系,第706條至第710條的水泉關系,還有第699條至第712條的公法上對相鄰關系的限制,大約30條之多;《日本民法典》從209條至第238條對相鄰關系予以規定,共計30條。
相鄰關系復雜多樣,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我國的立法現狀不利於對具體相鄰關系糾紛的處理。這將給司法實務裁判案件帶來諸多困難,致使司法實踐中對相鄰關系糾紛的處理,缺乏具體的、統一的、可操作的規則。法官裁判時缺乏相應的參照標准,容易造成尺度不一,裁判結果難以使當事人心服口服。進而在審判實踐中,使一些看似合情合理的相鄰權利不能及時徹底的從法律上得到維護。從有利於定紛止爭的裁判角度出發,相鄰關系的規定應該進一步細化,而不宜把問題都留給司法裁量,應當有明確的條文規定,以保證法官的公正裁量。
我國應借鑒其他國家關於相鄰關系制度的立法思路,一方面使其規定更細化,另一方面使其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更具操作性。例如,《物權法》第86條應該借鑒國外有關立法,詳細規定水之相鄰的各種關系,包括高地疏水權、過水權,低地承水義務,以及堰之設置與利用,雨水傾瀉之禁止、人工排水之限制、鄰地余水之用水權等。若不詳細加以規定,僅僅原則性的加以倡導,對相鄰關系之處理和相鄰人權利之保障並沒有任何益處。《物權法》第87條也應進一步細化規定為:「土地因與公路無適宜的聯絡,致不能為通常的使用時,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可以通行周圍地以至公路,但對於通行地因此所受的損害,應支付償金。前款情形,有通行權的人,應於通行的必要的范圍內,選擇對周圍地損害最少的處所和方法為之。周圍地人有異議時,周圍地所有人、使用人或異議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以判決確定。土地原與公路有適宜的聯絡,因其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惡意行為,而導致不能為通常使用的,不適用上述規定。」《物權法》第88條也應予以改進,可以分設兩條予以規范,一為管線安設權,二為營繕的鄰地使用權,並詳細規定利用方式及損害後的補償。另外,因建築物的滴水,樹木的根枝越界,逾界樹木果實的採集及歸屬等問題引發的糾紛,是我國農村中常見的糾紛,物權法應當有所規定。
建國以來,我國已經制定了相當多的法律規范,但是由於缺乏系統科學的立法理念的指導和規劃,導致我國立法質量普遍不高,立法條文相互沖突。而導致這一結果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國家至上」的理念,即在立法過程中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維護國家的利益,而忽視個人的權利。但是,在迅猛發展的全球化時代,我們的立法理念也必須及時更新,首要的就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盡管合適的立法活動有助於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獲取特定利益,但在人本立法觀看來,這些都不是立法活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追求,立法活動應該不斷豐富和保障人權。」因此立法必須以人為立法的核心和根本目標,立法的目的應是最大限度地維護作為私主體的個人的正當權益。尤其是作為最基本和首要的生存權。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理性法律制度的建立,都必須要尊重、滿足和保障生存權這一最基本的人權。
「到了十九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完成,資產階級為維護其社會利益,不得不摒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而以團體主義思想取而代之。其反映在法律上便是團體主義的社會本位觀,與之相適應,現代法律重心為生存權之保障。」其表現在民法上,就是對私法自治三大內容的修正,即對絕對所有權的限制、對契約自由的限制和對過失責任的修正。而相鄰關系制度作為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或負擔,更是要適應這一法律重心的轉移,充分保障生存權,以生存權作為立法理念來指導和協調各種相鄰關系。
鑒於相鄰關系具有種類繁多,內容復雜等特點,相關立法和理論研究應注重其類型化的思路。認為,應將生活中的相鄰關系總體上劃分為三大類型,然後分類設置其權利義務內容。
第一種類型是相鄰防險關系,其權利義務內容體現出以下共同特徵:一方不動產權利人負有在其不動產上不得為一定行為的義務,相應地,相鄰它方不動產權利人得請求其不為一定行為或採取一定防免措施的權利。關於該相鄰防險關系類型的具體內容,應涉及以下方面:不可量物損害防免權,挖掘土地、建造建築物、鋪設管線、種植樹木以及安裝設備等危及鄰人安全和正常使用的限制,通風、採光、日照妨害權,相鄰給排水、滴水損害防免權、相鄰通行防免權。第二種類型是鄰地使用關系,其權利義務內容具有以下共同特徵:一方不動產權利人享有在他方不動產上得為一定利用的權利,他方不動產權利人負一定的容忍義務。這類相鄰關系應包含相鄰截水、排水、用水、滴水、流水關系,袋地通行權、管線敷設權、為營繕目的使用鄰地權的內容。第三種類型是界標圍障設置關系,設置界標和圍障功能在於明確相鄰土地的權利范圍,防止因土地疆界不清所引發的各種糾紛,這在土地登記簿建立以前幾乎是區分土地所有權之唯一方法。其內容涉及經界標志的設置權、經界設置物的共同使用維持及費用負擔,經界爭議的解決,經界樹木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相鄰關系變得愈加復雜化和多樣化的今天,和諧的相鄰關系事關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因此,法律對相鄰關系的規范就愈加顯得必要。相鄰關系制度旨在協調和平衡不動產相鄰各方在利用不動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利益沖突,是自羅馬法以來為近代各國民法所規定的一項重要制度。由於立法技術的粗糙和立法理念的滯後,導致《物權法》中對相鄰關系的規定過於原則、籠統和簡單,對於現實社會生活未能發揮應有的規范和調整作用。對此,我們應加強對相鄰關系制度的研究,尤其應及時更新立法理念,使我們的立法更加科學、合理,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③ 相鄰關系糾紛一案中,有強制執行一說嗎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如果到期還未支付,那麼會從他的賬戶扣除所欠,如果沒有那就只有他的財產或者房屋抵押或拍賣,假如以上都沒有,那麼錢你也就得不到
④ 如何處理常見的相鄰關系糾紛
一、調解因相鄰土地通行關系引起的糾紛時應注意:相鄰一方因受自然條件所限,如其土地或建築物在鄰人土地或建築物的包圍之中,沒有其他通道,必須通過鄰人土地時,應當允許其通行。這種權利稱為相鄰通行權。如因通行造成他方損失的,使用一方要給予賠償。對於歷史形成的公認的通道,土地所有人或佔有人不得隨意堵塞或者改道,如確實需要改道的,應徵得相鄰人同意。
二、調解因相鄰用水、排水關系引起的糾紛時應注意.:相鄰關系人共同使用自然水流時,應當保持水的自然流向,按照由高到低、由近到遠的原則,合理分配和使用,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堵截流水,影響他方用水或排水。在水源充足時,低地段的相鄰人不得堵水截流,使水倒流,影響高地段的正常排水。當水流不足時,高地段的相鄰人不得獨自控制水源,斷絕低地段用水。否則,他方有權要求拆除堵水障礙租賠償損失。相鄰一方如有正當理由必須改變水的自然流向而影響他人利益時,應先徵得對方同意,並適當補償由此而造成的損失。相鄰一方在修建房屋或其他建築設施時,不得使自己屋檐的滴水直接注於相鄰人的建築物上。
三、調解因環境保護關系而產生的糾紛時應注意:相鄰一方不得以高音、噪音、喧囂、震動等妨礙相鄰人生為、工作生活和休息,違反而不聽勸阻的或有條件排除而不採取措施排除的,應視為侵權行為。
相鄰關系人在修建廁所、烘池,污水池、牲畜欄圈或堆放腐爛物、有毒物、放射性手、易燃易爆、垃圾等時,應該與相鄰人生活居住的場所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對不履行上述環境保護義務和相鄰關系人,相鄰人除有權請求排除妨害、賠償損失外,對於情節嚴重,造成重大損失者,政府有關政府部門和司法機關可以依法予以行政處分或刑事制裁。
四、調解因相鄰管線安設產生的糾紛應注意:相鄰一方因架設線路、埋設管道、電纜等,必須從他方的地上或地下通過,他方應當允許,使用人在事後應清理現場,恢復原狀。因此給他方造成損失的,應給予適當補償。
五、調解因相鄰防險關系產生的糾紛應注意:相鄰一方在其土地上營造建築物或挖坑、挖溝等,應與鄰人建築物保持一定距離,或採取必要的防險措施,以免危及相鄰人的財產和人身安全。
六、調解因相鄰採光、種植關系產生的糾紛應注意:在城市修建房屋或其他建築物時,相互間應相隔一定距離,以免影響採光。
相鄰一方在其一側栽種植物時,應與相鄰人的土地、房屋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免影響對方植物的生長和房屋採光。
七、調解因相鄰地界上設施的使用而產生的糾紛要注意:相鄰地界上的道路、橋梁、水渠、界牆等共用設施,相鄰關系人應共同使用,共同受益,共同養護。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改變其位置,或者據為已有,或者不承擔養護義務 。
⑤ 相鄰關系糾紛,什麼是相鄰關系,相鄰關系的原則
相鄰關系,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占回有、答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在所有人或使用人在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發生矛盾的,應當運用法律調節彼此間的矛盾,使他們有權從鄰方得到必要的便益,並防止來自鄰方的危險和危害。同時,對各自所有權的行使也應有所節制,不能損害鄰方的合法權益。
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物權法》第84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第85條規定:「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的習慣。」
⑥ 相鄰權糾紛怎麼告
廣州梁律師 :
這種情況你們可以向居委會或者村委會(看你是在城鎮還是農村)、內或者要求設容在司法局下面的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要求他們進行協調,這個程序是不花錢的。但是這個程序執行力度不大。
如果在以上的程序還不能達到效果的話,你們可以向當地的法院起訴對方,要求對方改造,這個需要向法院交訴訟費,如果請律師協助的話,還需支付代理費。
⑦ 相鄰權糾紛處理的基本原則是怎樣的
相鄰關系糾紛是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中關於權屬、侵權及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糾紛案由的一種,是當前法院審理難度較大、法律依據相對較少的一種糾紛。而相鄰關系又是我國民法體系中關於所有權相關權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只要是有人的地方,相鄰關系都是必然產生和存在的重要的不動產法律關系。因此,對相鄰關系糾紛的認定和處理就關繫到相鄰各方的和睦相處問題,往大的方面說,關繫到社會的穩定與長治久安。作為一名基層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在這里我就相鄰關系糾紛的形成、認定與處理問題作一下我個人的探討。
一、相鄰關系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 (一)相鄰關系的概念 不動產相互毗鄰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各自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時,都要尊重他方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權利,相互之間應當給予一定的方便或接受一定的限制,法律將這種相鄰人間的關系用權利義務的形式確定下來,就是相鄰關系。可見,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不動產相鄰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一方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財產權利的延伸,同時又是對他方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財產權利的限制。反之亦然。例如,甲、乙都是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人,甲承包的土地處於乙承包的土地與公用通道之間,乙如果不通過甲承包的土地就不能到達公用通道或者雖有其他通道但非常不便,乙就有權通過甲承包的土地到達公用通道或到達自己的土地。這樣,在甲、乙兩個承包經營權人之間就發生了相鄰關系。這種相鄰關系對於乙來說,是其土地使用權的合理延伸,而對甲來說,是對其土地使用權的必要限制。這種財產權利的合理延伸和必要限制,既無損於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正當權益,同時也滿足了對方的合理需要,對於充分發揮財產的效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穩定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二)相鄰關系的基本特徵: 相鄰關系從權利人一方來看,就是相鄰權,從實質上說,它是一種法定役權。從權利人來說,是其權利的合法延伸,而從須提供便利的一方來說,是對其權利的法定限制。因此,相鄰關系的發生須具備以下條件,也可以說是相鄰關系應當具有的基本特徵:
首先,相鄰關系的發生須有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相鄰關系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動產相互毗鄰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間。相鄰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財產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