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名譽權糾紛司法解釋

名譽權糾紛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2022-01-11 19:30:52

『壹』 發生名譽權糾紛應怎麼辦

關於名譽侵權的法律規定,除《民法通則》第101 條作原則性規定外,最高人民法院曾兩次作出具體的司法解釋,一是1993年8月7日作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二是1998年7月14 日作出《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現根據上述規定和結合本人的理解綜合講述如下: 1、名譽侵權案件如何確定管轄,即由哪法院受理? 答: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侵權行為實施地一般指報刊的印發地和傳閱地。侵權行為結果地包括受侵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住所地。這樣規定無論被告抑或原告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轄權,只由原告選擇了。 2、因新聞報道引起的名譽侵權糾紛,如何確定被告? 答:原則上根據原告起訴確定被告,即原告起訴誰,誰就作為被告。如果只起訴作者的,只列作者為被告,不再將新聞機構列為被告;只起訴新聞機構的,只列新聞機構為被告,不再將作者列為被告;既起訴作者也起訴新聞機構的,兩者同時列為被告。但是,作者與新聞機構為隸屬關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職務所形成的,只列新聞機構為被告。 3、名譽侵權責任應如何認定? 答: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名譽侵權認定。這里突出既有新聞報道嚴重失實,也致他人名譽受損兩個要件,兩者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4、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如何認定名譽侵權? (一)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 沒有侮辱他人人格內容的,不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二)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內容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三)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損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 5、文學作品如何確定名譽侵權? (一)撰寫、發表文學作品, 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為描寫對象,僅是作品的情節與生活中某人的情況相似,不認定為名譽侵權;(二)描寫真人真事的文學作品,對特定人進行侮辱、誹謗或披露隱私損害名譽的;或者雖未寫明真實姓名和住址,但事實是以特定人為描寫對象,文中有上述情形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三)編輯出版單位在作品已被認定名譽侵權,或被告知明顯屬於名譽侵權後,應刊登聲明消除影響或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拒不刊登聲明,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或繼續刊登、出版侵權作品的,應認定為侵權。 6、如下兩種名譽權糾紛法院應否受理:(一)有關機關和組織編印的僅供領導部門內部參閱的刊物、資料等刊登來信或者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二)機關、社團、學術機構、企事業單位分發本單位、本系統或者其他一定范圍內的一般內部刊物和內部資料所載內容引起的名譽權糾紛? 答:第(一)項即使當事人以其內容名譽侵權起訴的,法院也不應受理;第(二)項所載內容引起名譽糾紛的,法院應受理,並按上述規定認定是否名譽侵權。 7、新聞機構轉載作品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法院應否受理? 答:新聞機構轉載作品,當事人以轉載者侵害其名譽權起訴的,法院應當受理,並按上述規定認定是否名譽侵權。 8、新聞機構報道國家機關的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引起名譽權糾紛,是否認定構成侵權? 答:新聞機構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製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客觀准確,不應認定名譽侵權。其報道失實,或者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而拒絕更正報道,致使他人名譽受損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 9、因提供新聞材料引起的名譽權糾紛,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權? 答:應區分兩種情況:(一)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他人名譽受損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二)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機構擅自發表,致他人名譽受損的,對提供者一般不認定名譽侵權;雖系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許,致他人名譽受損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前述構成名譽侵權的,新聞機構應承擔責任。 10、新聞機構對產品、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引起的名譽糾紛,如何認定名譽侵權? 答:新聞機構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和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認定為名譽侵權。但主要內容失實,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名譽侵權。 11、名譽侵權應如何承擔責任? 答:(一)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既可書面也可口頭進行,但內容須事先經法院審查確認;(二)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 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三)經濟和精神損害賠償,由當事人調解或法院判決;(四)不執行判決為對方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法院可將判決內容公告、登報,並可按拒不執行裁判論處。 12、新聞報道和作品應如何防止名譽侵權? 答:(一)反映的問題應當真實,不應有虛假失實內容;(二)評述應客觀、公正,不應有任何侮辱人格或誹謗他人內容;(三)采訪時力爭深入了解,不應偏聽偏信;(四)應遵守職業操守,不應搞有償新聞或為事主當「出氣筒」;(五)有條件的最好能讓新聞材料提供者在采訪筆記或稿件上簽名同意發表,以免矢口否認把責任推給記者;(六)對敏感的新聞沒有把握的最好不發表,要發表就應盡量查清、查實;(七)對於有關單位未公開的內部刊物和內部資料,尤其有可能損害他人名譽的,不應公開發表;(八)轉載的作品不應帶有任何名譽侵權內容;(九)國家機關公開的文書和職權行為報道應客觀准確,不應刪改作失實的報道,已公開糾正的應作及時更正報道;(十)對於個人隱私和患者患的性病不應公開報道;(十一)批評文章和報道未生效的裁判及案情不宜寫明真名實姓;(十二)對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批評、評論,原則上應按有關部門的結論為依據。 13、發生名譽權糾紛應怎麼辦? 答:發生糾紛後應及時向領導匯報和知會法律顧問,組織有關人員認真研究分析新聞報道是否嚴重失實、是否誹謗他人或侮辱人格、是否損害他人名譽,如果確是我方有錯的和不宜與對方對簿公堂、分庭抗禮的,應主動與對方協商解決,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但是,如果我方確是沒有錯,或者對方拒不協商解決或協商不成的,我方只能奉陪到底:(一)及時與法律顧問研究對策,分析案件的利弊;(二)及時組織和收集案件原證據;(三)圍繞報道沒有失實,沒有侮辱人格、誹謗他人和沒有名譽侵權的重點進行調查取證;(四)針對原告的起訴撰寫我方沒有構成名譽侵權的答辯狀;(五)按舉證期限進行庭前交換證據; (六) 擬定抗辨和詰問的重點和策略;(七)收集案件的有關法律依據和案例;(八)在開庭前曉之以理動員原告撤訴;(九)參加法庭調查、辯論和調解。

『貳』 請教關於名譽權糾紛案的相關問題

一、民法中對侵害其名譽權是如何規定的?:
1、關於相關的法律依據:不只是「民法」,具體規定散見於《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法通則》適用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名譽侵權的司法解釋等。
(1)《民法通則》第101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修改稿)第160條:「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10、11條。

2、關於名譽侵權的界定:
(1)名譽侵權的概念:名譽權是公民、法人享有的以其名譽受利益為內容的權利。【名譽權】以【名譽】和【尊嚴】為客體,名譽指:社會對某一公民、法人的思想品德、信譽才乾等方面的評價;尊嚴指:公民個人依據社會所給予的評價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個人品質等方面的自我評價。
損害公民、法人名譽和尊嚴的違法行為,就屬於侵害名譽權。
(2)名譽侵權的構成要件是:一是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對受害人的名譽進行毀損的惡意; 二是行為人【客觀上】是否有【捏造事實】或【散布虛假事實,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誹謗他人,以及【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損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 三是受害人是否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 四是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3)侵犯名譽權的常見方式:有侮辱和誹謗。侮辱是指用暴力或其他方式欺負他人,貶損他人人格的行為,包括:暴力侮辱。如當眾撕破婦女衣服,讓其出醜等。二是口頭侮辱,即用語言嘲笑、辱罵他人,使他人蒙受恥辱,敗壞聲名。如,當眾辱罵某婦女為「*婦」,使該婦女蒙受恥辱,三是書面侮辱,即通過書寫文字、圖形對他人進行侮辱,侵害他人名譽。如,以大字報或者漫畫醜化他人形象等。
誹謗是指行為人捏造、散布虛假的事實,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即捏造虛假事實並予以傳播。誹謗只能以言語的方式進行。言語可以是口頭言語,即口頭將捏造的虛假事實進行散布,敗壞他人名譽;也可以以書面形式進行誹謗,即通過書寫文字散布捏造的、無中生有的虛假事實。
侵害名譽權的另一種主要表現形式是陳述有關他人名譽的事實而損害名譽權。陳述有關他人名譽的事實,可能是真實的事實,也可能是捏造的虛假事實。如果行為人有意以損害他人名譽為目的或者具有損害他人名譽的動機而陳述有關他人名譽的事實,盡管陳述的事實是真實的,仍可能構成侵害名譽權。常見的情形是行為人披露他人的隱私,在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同時,也侵害他人的名譽權。行為人因故意或者過失陳述有關他人名譽的事實,該陳述事實與客觀事實有出入,導致他人名譽受損的,也構成侵害名譽權。

二、如果我所公布的資料全部是真實的,是否構成侵害其名譽權?相關依據?:
(1)如果您們只是陳述事實,並沒有藉此機會誹謗、詆毀寶利的動機、也沒有使用侮辱該公司的字眼,就不構成名譽侵權;
(2)但如果您們有以上的情形,可能會構成名譽侵權。比如,在您的博客中我看到的「難道寶利集團的人都作了『良心切除』手術」、「無恥的開發商!」等字眼。
(3)但是,即使是您們有借機對寶利公司誹謗、詆毀的動機和行為,也要以這行為對寶利公司的名譽造成了傷害後果才能構成名譽侵權,而且侵權的責任大小、程度要以侵權行為的程度、影響、造成的後果相對稱。
(4)不管是您們在街頭公布的內容還是媒體報道的內容(好像還沒有媒體介入?),要區分以下情況:一是所述情況基本真實、且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二是所述情況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三是所述情況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侵害他人名譽權。

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問:對產品質量、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引起的名譽權糾紛,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權?
答:消費者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但【借機誹謗、詆毀,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主要內容失實,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三、如果我所公布的資料全部是真實的,這種做法是否有不當之處?相關依據?
(1)只要材料全部真實,這種做法並無不當:您們是在與開發商充分協商無果、又向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請求幫助和調解也無效之後才在街頭公布事實真相,屬於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正當行為。您們還有權向消費者協會申訴、向媒體投訴,這都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依據是:
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六條 :「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國家鼓勵、支持一切組織和個人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
大眾傳播媒介應當做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宣傳,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②第八條:「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③第十條 :「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④第十一條 :「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
⑤第十五條 :「消費者享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檢舉、控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中的違法失職行為,有權對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提出批評、建議。」

(2)但是,做法雖然並無不當,但在實施此行為中應注意用詞,就事說事,不能使用過激言詞,以免有侵犯他人名譽權的嫌疑。

四、我應訴此案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1)如果是我,應訴時我會對對方提交的有侵權動機、侵權事實、對方有損害後果的證據進行質疑,說明您方只是想維護自己為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在屢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才出此政策,一生積蓄的投入,沒想到得到的不是入住新居的歡喜,卻帶來了無盡的煩惱,人到中年,只想安居,哪個願意在街頭哭訴?屢次協商無果,哪個會不急?您方並沒有在問題出現之初就採用這種辦法,證明您方並無侵犯對方名譽權的主觀故意和過失; 其次,您方的行為影響有限,只是在來寶利公司辦事的人群中得到一定回應,並沒有對寶利公司的名譽造成嚴重侵害;再次,您方只是用圖片和文章陳述事實,並沒有侮辱和誹謗之詞,沒有侵犯對方名譽權的行為。

(2)您方應注意收集己方無侵權動、侵權事實的證據,比如:之前屢次與寶利公司交涉、與政府信訪辦協商的證據,在街頭陳述的文字和圖片中沒有過激言詞的證據等。

(3)提供您所購房屋確實存在質量問題的證據,如建築業內人士(專家更好)的看法、對房屋水泥標號的鑒定書、房屋沒有通過竣工驗收的證明等。

『叄』 侵犯名譽權案件中侵權人應當賠償哪些費用

1、財產損害賠償。名譽權本身不是財產,不具有可以交換的經濟利益,但由於此種權利直接關繫到公民和法人財產權的取得和喪失,因此侵害名譽權也會影響公民和法人的財產權益,如公民因遭受名譽的毀損而喪失某種工作的機會,法人因名譽毀損而遭受財產的重大損失。另外,受害人的恢復名譽而產生的費和支出,也屬於財產損害的范圍。財產損害既包括現有財產的損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喪失,只要是侵害名譽權所引起的後果,侵權人就應當全部賠償。
2、精神損害賠償。侵害名譽權造成的精神損害應包括受害人的名譽利益毀損和受害人因此遭受的精神痛苦兩部分。對於受害人名譽利益損害可以通過判令侵權人採取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適當措施予以救濟,但當採取這些措施不足以完全恢復受害人的名譽時,就應當把名譽利益損害納入精神損害賠償的范疇。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只有當侵害名譽權行為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受害人才有權請求精神撫慰金賠償。對於賠償數額,應綜合考慮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侵權人獲利的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以及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予以確定。根據我國現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法人名譽權受到侵害,不能要求精神撫慰金賠償。

『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是否有效

現行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法發〔1997〕10號)

『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文件信息

[發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文號]法釋[1998]26號
[發布日期]1998-07-14
[生效日期]1998-09-15
[失效日期]-----------
[所屬類內別]國家法律法容規
[文件來源]-----------

『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侵害名譽權案件有關報刊社應否列為被告和如何適用管轄問題的批復[失效]【1988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經我們研究認為:報刊社對要發表的稿件,應負責審查核實。發表版後侵害了公民的權名譽權,作者和報刊社都有責任,可將報刊社與作者列為共同被告。
關於這類案件的管轄問題,可分別情況處理:如果原告只對作者起訴的,由作者戶籍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受訴法院可追加報刊社為被告;如果原告只對報刊社起訴的,由該報刊社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受訴法院可追加作者為被告;如果原告把作者和報刊社作為共同被告起訴的,一般由報刊社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為宜。

閱讀全文

與名譽權糾紛司法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